全 文 :— 82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年第26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2 Mar.,Vol.26 No.2
yield of calluses and protocorm-like bodies (PLBs) from Pinellia ternata[J]. In
Vitro Cell.Dev.Biol.-Plant , 2010, 46: 239–245
[3] Jianhong Zeng.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Alkaloid’s Quantity among Clone
Plants of Pinellia Ternate[J]. Modern Applied Science, 2008, 2(1): 69–73
[4] 王 军. 半夏毒性及炮制减毒研究[J].陕西中医, 2010, 3l(9):1229-1232
[5] 李 斌, 程秀民, 周永妍, 等. 半夏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 47-48
[6] 李 娟, 陈科力, 黄必胜, 等. 半夏类药材提取物抗HeLa细胞活性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2010, 30(2): 146-149
[7] 单靖珊, 李军霞, 闫彩珍, 等. 复方半夏水提取物药理作用研究[J]. 中国
药师 , 2010, 13(5): 651-654
[8] Yoo-Jeong KIM, Young-Oh SHIN, Young-Wan HA, et,al. Anti-obesity Effect
of Pinellia ternata Extract in Zucker Rats[J]. Biol. Pharm. Bull. 2006, 29(6):
1278-1281
[9] 李彦龙, 刘茂祥. 延年半夏汤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后期咳嗽62例临床
观察 [J]. 中医药学报 , 2010, 38(4): 87-88
[10] 黄 和, 钱 英. 重剂半夏失眠证治[J]. 中医研究, 2010, 23(9): 66-69
[11] 王晓莉.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30例[J]. 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 , 2010, 19(34): 4445-4446
[12] Suzuki Masako. Irritating Substance of Pinellia ternata[J]. Arzenim-Fofsch,
1969, 19(8): 1307
[13] 黄 伟, 黄幼异, 戴衍鹏, 等. 山东半夏不同炮制品相关毒性物质基础含
量与急毒实验比较研究 [J]. 中国药物警戒 , 2010, 7(11): 653-656
[14] Knho Meguni, Maruyama Estuko, Kgjita Taketoshi, et,al.Unpleasant Taste in
vegetable Foods. Acrid Component in Pinelliae Tuber[J]. Kaseigaku Kenkyu,
1983, 30(1): 61
[15] 钟凌云, 吴 皓, 张科卫, 等. 生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的刺激性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6, 31(20): 1706-1711
[16] 陆永辉, 王 丽, 黄幼异, 等. 半夏不同组分小鼠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J].
中国药物警戒 , 2010, 7(11): 646-649
[17] 孙立芳. 半夏临床新用及不良反应[J]. 河北中医,2010, 32(7): 1057-1058
[18] 张伯礼, 翁维良.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74-376
[19] 刘正端, 陈亚娟, 蒋志斌. 生半夏应慎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1):
85
[20] 关 开, 姜 楠, 田 原. 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J]. 辽宁
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9, 11(11): 192-194
[21] 史闰均, 吴皓一, 郁红礼, 等. 生姜解半夏毒的研究-生姜汁对半夏毒
针晶所致炎性反应的影响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0, 26(4): 42-45
[22] 杜贵友, 方文贤, 李春生, 等. 有毒中药现代研究和合理应用[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 256
[23] 谷世平. 生半夏中毒6例抢救体会[J]. 河北中医, 2006, 28(4): 271-272
[24] 赵亚良, 李永胜.中药生半夏中毒2例救治体会[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9, 30(6): 447
[25] 陈 敏. 常见有毒中药中毒症状与急救方法[J]. 中华现代中医医杂志,
2004, 2(6): 539-540
[26] 邵月如, 夏俐俐. 生半夏中毒及其解救[J]. 时珍国医国药, 2000, 11(8):
754
[27] 吕丽莉, 黄 伟, 黄幼异, 等. 产地对半夏相关毒性物质基础和急性毒性
影响的实验研究 [J]. 中国药物警戒 , 2010, 7(11): 649-653.
溪黄草药材的基原考证
邓乔华,张慧晔,梁惠瑜,黄亦南
(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15)
关键词: 溪黄草;线纹香茶菜;基原;品种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27(2012)02-0082-03
收稿日期:2011-04-14
作者简介:邓乔华(1965-),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中药材GAP
研究与实践,中药材基地技术指导。电话:020-87100393,
13826298768 E-mail:dqiaohua@126.com
溪黄草俗称熊胆草、血风草、黄汁草、香茶菜、
手擦黄等,主产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四川、云
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因喜生山谷
溪旁潮湿处,新鲜叶片揉搓有棕黄色液汁而得名 [1-3]。
其在广东临床应用普遍,并开发出多种以之为原料
的保健品及中成药,如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等。
由于 Isodon serra植物的中文名溪黄草与线纹香茶菜
的药用名溪黄草相同,在某些地方亦作溪黄草使用,
是溪黄草药材的混淆品 [1-3];故需正本清源,以保障
溪黄草药材及其制剂的安全与疗效。笔者对溪黄草基
原进行了考证,供同行研究时参考。
1 溪黄草基原考证
1.1 文献考证
溪黄草是民间习用草药,在 “古籍 ”中未见记
载。有药用记载最早当推《揭阳县民间常用草药简
编》[4]。据《常用中草药手册》[5]、《广东中兽医常用
草药》[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 [7] 、《中药大辞典》
(下册 ) [8]等中草药重要论著收载溪黄草来源均为唇
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 Rabdosia lophanthoides
(Buch.-Ham. ex D. Don) Hara的地上部分。《湖南
省中药材标准》[9]、《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2]、《广
东中药材标准》(第一册)[3]等地方中药材标准收
载溪黄草来源亦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
Isodon I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
文献 [10、11]收载溪黄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
物线纹香茶菜 Isodon striatus(Benth)Kodo或溪黄草
Isodon sorra(Maxim.)Kodo的干燥地上部分。文献
[1、2、12]认为溪黄草药材基原应为线纹香茶菜 Isodon
I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并认为
民间使用的溪黄草(I.serra)是混淆品;《广西中药
DOI:10.13728/j.1673-6427.2012.02.024
— 83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年第26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2 Mar.,Vol.26 No.2
材标准》将线纹香茶菜与溪黄草两者分别列出(溪黄
草药材的来源为线纹香茶菜,蓝花柴胡药材的来源为
溪黄草)[13]。肖树雄、陈新等 [4、12]确定溪黄草的来
源为线纹香茶菜 Isodon I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
1.2 民间用药习惯考证
传统认为正品 “溪黄草 ”的特征 [1-4、12]为:生长
于溪边湿地,鲜叶揉搓有明显棕黄色液汁,叶微苦。
现代及产地调研证明,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叶形、
黄汁特征、腺点以及味道等有明显差异 [4、12、14-15] 。
线纹香茶菜及变种野生于林下、溪边等湿地或栽种于
水田,叶片下面满布红色腺点,叶片揉碎后有棕黄色
汁液,手指可染黄,与传统强调溪黄草的黄汁特征
相符,味微苦,俗称 “甜溪黄 ”;而溪黄草(I.serra)
生于山坡旱地,叶片密布白色小腺点,叶片揉搓没有
棕黄色液汁,与传统强调溪黄草的黄汁特征不相符 [4、
12、15],味极苦,民间俗称 “苦溪黄 ”或 “副溪黄 ” [4、
12], 两者很容易区分 [15-16]。
从民间用药习惯及经验鉴别的特征考证,溪黄
草来源应为线纹香茶菜 Isodon Iophanthoides(Buch.-
Ham.ex D.DonH.)Hara。
1.3 拉丁文考证
线纹香茶菜的拉丁文变动较大,广东、
广 西、 湖 南 中 药 材 地 方 标 准 [2、3、9]Isodon
I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 一 些
文 献 [8、10、11] 用 Isodon striatus(Benth)Kodo, 另 一
些 文 献 [7、4、16-17] 用 Rabdosia lophanthoides (Buch.-
Ham. ex D. Don)Hara, 经李氏研究考证,Isodon
striatus(Benth)Kodo与 Rabdosia lophanthoides (Buch.-
Ham. ex D. Don)Hara均为本种拉丁文的异名 [2]。
2 溪黄草品种考证
《 中 国 植 物 志 》[17] 记 载:线 纹 香 茶 菜
Rabdosia lophanthoides (Ham. ex D. Don) Hara
有一个原变种和三个变种。线纹香茶菜(原变
种)var. lophanthoides,三个变种,狭基变种 var.
gerardiana(Benth.)Hara in Journ. Jap.Bot.,细花变种
var. gracilifl ora(Benth..)Hara inJourn. Jap.Bot., 小 花
变种 var. micrantha C .Y. Wu。《广东植物志》第三卷
[18] 记载:线纹香茶菜 Rabdosia Iophanthoides(Buch.-
Ham..ex D.Don)Hara有两个变种:塔花香茶菜(风
血草)var.gerardiana(Benth.)Hara,和纤花香茶菜
var.gracilifl ora(Benth.)Hara。《广东省中药材标准》
(2004)[3]:起草说明 [ 品种情况 ]:线纹香茶
菜在我省尚有两个变种:风血草 (狭基香茶菜 )I.
I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Benth.)H.Hara和纤花香
茶菜 I.I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 ora(Benth.)H.Hara。另
同属植物溪黄草 I.serra(Maxim.)Kudo在一些地区亦
作溪黄草使用。
3 资源情况
商品 “ 溪黄草 ” 的植物来源除线纹香茶
菜 外, 还 有 狭 基 香 茶 菜 I.lophanthoides var.
gerardiana(Benth.)Hara和纤花香茶菜(别名:细花
香 茶 菜 )I.l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 ora(Benth.) Hara
及同属植物溪黄草 Isodon serra.[19] 。认为溪黄草的
主流商品为狭基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细花变
种,又名细花香茶菜)和溪黄草 Isodon serra. [19、
20],纤花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 Isodon
serra. 目前已大规模种植 [1、19-21],线纹香茶菜 Isodon
I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已无商品
性生产 [1]。
笔者多年产地调研、生产应用及样品收集与研
究的结果表明,广东、福建地区广泛栽培的 “溪黄草 ”
为纤花香茶菜 I.l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 ora(Benth.)
Hara,俗称 “甜溪黄 ”,还有溪黄草 Isodon serra.,
俗称 “苦溪黄 ”;作为药材使用的是纤花香茶菜
I.l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 ora(Benth.) Hara,作为凉茶
原料的是溪黄草 Isodon serra。
4 小结
李时珍名言 “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 ”彰显了
药材做到一物一名和一名一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以往提供的溪黄草对
照药材只有线纹香茶菜一种,再经产地调查和文献
考证,确定溪黄草药材的基原为线纹香茶菜 Isodon
I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品种来
源应为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建议把植物来源为溪黄
草(I.serra)的药材重新命名,分别收载,使基原为
线纹香茶菜的药材与基原为溪黄草的药材能正确区
分和使用,不再混淆。
参考文献
[1] 肖树雄.溪黄草的来源及混淆品的鉴别[J].中药材,1993,16(6):2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S]. 南宁:广西科
技出版社,1996 :279.
[3]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S]. 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第一版:204-205.
[4] 肖树雄.溪黄草的质量标准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
77-78.
[5] 广州部队后勤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9,288.
[6] 广东省农科院.广东中兽医常用草药 [M].广州:广东省农林水科技
— 84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年第26卷第2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2 Mar.,Vol.26 No.2
服务站,1969 :698.
[7]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上册 )[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78 :860.
[8]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下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2511.
[9] 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标准 [S].长沙 :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 :353.
[10]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3541-3542.
[1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附录 26.
[12] 陈 新.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鉴别 [J].《今日药学》,2009,19(5):
51-54.
[13] 吴剑峰.溪黄草的研究综述 [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08) :
498-499.
[14] 吴子超.线纹香茶菜与溪黄草的鉴别 [J].中药材,1990,13(1):23.
[15] 周晓东.溪黄草、香茶菜、三姐妹的生药学鉴别 [J].广州中医药学院
学报,1990,7(2) :113.
[16] 刘 凡.溪黄草四种基源植物的形态鉴别 [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0,24(3) :30-31.
[1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66卷)[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77, 416-534.
[18] 吴德邻.广东植物志 ( 第三卷 ) [M]. 广东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462-467.
[19] 陈建南,赖小平,刘念.广东溪黄草药材的原植物调查及商品鉴定[J].
中药材,1996,19(02) :73.
[20] 邓乔华,溪黄草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J].今日药学,2009,
19(9) :21-25.
[21] 梁耀光.细花香茶菜的化学成分鉴别[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
18(5) :564-568.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陈惠坚,主管中药师,Tel:15878904728,E-mail:
1309292537@qq.com.
纳米雄黄研究概述
陈惠坚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广西 防城港 538001)
关键词: 纳米雄黄;制备方法;药代动力学;抗肿瘤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27(2012)02-0084-04
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就
有记载的雄黄是中医内治外用常用药之一,其主要成
分为四硫化四砷 (As4S4 ),用传统中药制剂工艺使其
入药非常困难,需经研磨、水飞等繁复工艺,耗时
废料。由于难溶于水,在胃肠道仅极少部分被吸收。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着口服剂量大、潜在毒性较
大且生物利用度较低等缺点 [1]。然而,近年来临床上
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 [2,3],引起了人们
对其广泛关注。如何强化雄黄的治疗效果而降低其毒
性,一直是研究者努力的目标。随着纳米技术在中医
药学中应用,纳米雄黄再一次成为研究焦点,已有研
究证明雄黄纳米化可增加水溶性,提高生物利用度,
从而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4,5]。本文就近年文献对纳
米雄黄的研究作一综述。
1 纳米雄黄的制备方法
纳米雄黄的制备是纳米雄黄研究的第一步,也
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目前,运用纳米技术制备
纳米雄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高能球磨机研磨法 王晓波等 [6]用高能球磨机
进行高能球磨,用表面改性剂进行表面活性改造,
用热重分析防止晶型转变和分解,激光散射法进行
粒度分析,用电子显微镜对典型粉末形状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雄黄在空气和氮气中分解温度基本相同,
均为 260 ℃。高能球磨中,除发生非晶态转变外,没
有发生明显雄黄晶型转变和分解;随球磨时间延长,
雄黄粉体晶粒迅速细化到纳米量级,并有向非晶态转
变的趋势。在含有活性剂水中球磨可以得到粉末粒度
分布均匀、细小的粉体,十二烷基磺酸钠比十二烷基
硫酸钠有更好的分散效果,所得粉末中 200 nm颗粒
粉末可达 85%以上,而这些粉末则由 20 nm以下细
小晶粒和其周围的非晶体组成。王晓波等 [7,8]还对纳
米级雄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利用温度可控惰性
氮气气氛高能球磨机来制备纳米级雄黄粉体,采用正
交设计实验方法,利用激光光散射法和原子力显微镜
对纳米级雄黄颗粒的粒度分布和表观形貌进行观察
分析测定,得出制备纳米级雄黄最佳工艺参数为球料
比 16:1、球磨转速 38 Hz、球磨温度 -20 ℃、球磨时
间 12 h、去离子水量取 50 mL。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
下进行球磨后 ,可得到粒径小于 100纳米雄黄颗粒达
90%。
1.2 气流粉碎法 气流粉碎法是在高速气流作用
下,物料通过本身颗粒之间的撞击、气流对物料冲
击剪切作用以及物料与其它部件冲击、摩擦、剪切
而使物料粉碎。所得产品细度均匀、粒度低、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