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茶梨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全 文 :茶梨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曹基武1 ,刘春林1 ,尹大军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省新宁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 新宁 422700)
摘要:对茶梨的生物学特性 、物候特征 、地理分布和生态学特性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同时对采种 、育苗 、栽培 、造
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开发和扩大茶梨的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的系统栽培技术。最后 , 提
出了今后开发推广茶梨的建议和论点。
关键词:茶梨;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7)03-0127-04
Studies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ed technology of Anneslea fragrans
CAO Ji-wu1 , LIU Chun- lin1 , YIN Da-jun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 , Changsha , Hunan 410004 , China;
2.Forestry Science Institute of Xinning County , Xinning , Hunan 422700 ,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pheno logy characteristics ,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 ecological charac-
teristics o f Anneslea fragrans were g iven.Moreover , a series of breeding techniques of Anneslea fragrans were studied including
collecting seeds , raising seeds , cultivation , afforestation , and controlling pests and diseases , etc.Finally ,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on how to ex tend this speci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Anneslea fragrans Wal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technique
  茶梨(Anneslea fragrans Wall.)属山茶科常绿乔木 。树形美观 ,树干通直圆满 ,枝叶繁茂 ,果形奇特 ,
嫩叶鲜艳夺目;树皮 、树叶可药用 ,是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用材 、药用 、观赏树种 。但迄今为止 ,人们对它的
研究和报道甚少 ,甚至鲜为人知。有鉴于此 ,笔者自 1984 年在湖南省新宁县罗汉洞林区发现茶梨天然林
以来 ,开展了原产地的植被调查 ,对其栽培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结果证明该树种生态适应性极强 ,
生长快 ,病虫害少 ,观赏价值高 ,是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用材 、绿化和观赏树种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森
林经营的盲目性 ,亚热带低海拔地区的常绿阔叶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 ,导致其资源的急剧减少。同时 ,茶
梨本身具有某些生物的脆弱性 ,天然更新能力差 ,滥砍滥伐导致种资源濒临灭绝的边缘。本研究旨在系统
地研究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繁殖栽培技术 ,以期能更好地保护 、利用和发展这一优良树种 ,为我国的园林
绿化和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新的优良种质资源。
1 形态特征和经济价值
1.1 形态特征及分布
茶梨别名红香树 、红楣 、猪头果 。高 15 m ,胸径 30 cm 。叶簇生枝顶 ,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 ,长 6 ~ 13
cm ,宽 3.55 cm ,近全缘 ,稍反卷 ,下面密被红褐色腺点 ,侧脉 10 ~ 12对;叶柄长 2 ~ 3 cm 。花乳白色 ,径
1.3 ~ 1.5 cm ,数朵至 10余朵聚生枝端及叶腋;花梗长2 ~ 6 cm ;苞片 2 ,三角状卵形;萼片长 1 ~ 1.5 cm;花
瓣 5 ,基部连合 ,裂片 5 ,卵形;花丝长 5 mm ,着生于花瓣基部;子房 2 ~ 3室 ,每室数个胚珠 ,花柱长 1.5 ~ 2
mm ,顶端 2 ~ 3裂 。果梗长 4 ~ 6 cm;果实近球形 ,浆果状 ,革质 ,径 2 ~ 3 cm ,宿萼厚革质;每室 1 ~ 3粒种
子 ,种子具红色假种皮 ,花期 3月中旬至 4 月上旬 ,果实成熟期 10月中 、下旬[ 5 , 6] 。湖南境内主要产于宜
章县莽山 、宁远 、城步 、洞口 、新宁[ 6] 。分布于云南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江西。生长于海拔 300 ~ 1 900 m
 收稿日期:2007-03-12;修回日期:2007-04-20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农业科技项目 S2006N333
 作者简介:曹基武(1965-), 男 ,湖南新宁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 ,从事植物园和植物引种培育研究。
第 34 卷 第 3 期
2 0 0 7 年 9 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34 No.3
Sep., 2 0 0 7
山区常绿阔叶林中 、林缘 、溪边阴湿地。缅甸 、泰国 、柬埔寨 、老挝 、尼泊尔也有分布。
1.2 经济价值
茶梨树冠为宝塔形 ,树冠枝叶密茂 ,树姿优美 。叶厚革质 ,光亮深绿 ,引人赏心悦目 。下枝平展 、上枝
条斜上 ,树冠浓郁。春发嫩叶鲜红色 ,点缀于老叶丛中 ,红绿相间 。果大呈橙黄色 ,略似海棠 ,宿萼大更显
奇特 。总之 ,它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园林绿化树种。
茶梨木材浅黄色 ,细致均匀 ,切削面光滑 ,强度中 ,中等耐腐 。为建筑 、家具用材;树皮 、树叶可药用 ,微
苦 、涩 、凉 ,消食健胃 ,舒肝退热;用叶研粉 ,可治消化不良;树皮煎服可治肠炎[ 7] 。
2 分布区的生境条件和群落特性
2.1 生境条件
在湖南省新宁县罗汉洞 、麻林乡界富山一带(N 26°3′22″、E110°34′48″),海拔高度 800 ~ 950 m 处 ,自
然分布一片茶梨针阔混交林 ,此地为中山深谷地貌 ,上部为黄绿 、灰绿色条带状板岩与灰白色硅质板岩 ,下
部为灰色到灰绿色以及灰白色变质岩[ 3] 。土壤为山地黄壤(见表 1)。茶梨分布区境内高峰林立 ,悬岩峭
壁遍布 ,沟壑纵横 ,坡陡谷深。坡度一般为 35°~ 45°。茶梨多生长于山顶或接近山谷的山坡上部 ,其生境
地多基岩裸露 ,土壤瘠薄 。
2.2 分布区植物群落生态特性
茶梨是零星散生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处在第 2层林木中 ,在这种特定环境的作用下 ,形成了茶
梨幼树耐荫 、成年大树喜光 ,宜温暖生境 。通过对茶梨植物群落调查 ,森林群落组成主要是松科(Pim-
s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杜鹃花科(Eri-
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桦木科(Betulaceae)、野茉莉科(Sty ra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山矾科(Symploc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等 ,大都属于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其群落结构及林相的
特征为:茶梨属中层树种 ,上层林木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 lla)、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中
层有甜槠(Castanopsis eyrei)、光叶石楠(Photina glabra)、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美叶石栎
(Li thocarpus calophyllus)、尖叶红淡(Adinandra bock iana)、南岭山矾(Symplocos confusa)、树参(Den-
dropanax dent iger)、石斑木(Phaphiolepis indica);下层(灌木层)植物有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lesii)、尖
萼柃木(Eurya acut isepala)、映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吊灯花(Enk ianthus chinensis);草本层主要
为:中华里白(Hicriopteris chinensis)、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蕨状苔草(Carex f ilicina)、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 le);藤本植物有异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 dalzielii)、京梨猕猴桃(Actinidia cal-
losa)、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等 。该群落内有丰富的苔鲜构成地被层 ,对维持茶梨和其它
植物的阴湿环境 ,保障各种植物生长的水分供应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茶梨更新不一定有利。种子萌发
后 ,由于有苔藓层的阻隔 ,根系很难伸入土中 ,发现有不少 2 ~ 3 年生的苗木根系仍悬在苔藓层未入土 ,导
致一部分苗木死亡。因此保护母树 ,改善茶梨的更新条件 ,是一个普遍的 、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据调查 ,
该树种适应性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不但在湿润肥沃的山沟 、山麓溪边的土壤中能旺盛生长 ,而且在土壤
营养元素极其贫瘠 、基岩裸露 、土层浅薄 ,甚至个别植株在 40°以上陡坡 ,也能扎根生长 ,这说明茶梨具有
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2.3 物候学特征
茶梨于 3月上旬芽膨大 ,3月下旬芽开放;4月中下旬展叶后进入高生长高峰期 , 6月底第 1次生长停
止.遇上雨水好的年份 , 7 ~ 8月有秋梢生长 ,进入第 2次生长高峰 ,但第 2 次生长量远不如第 1次;始花
期为 3月上旬 ,盛花期为 3月下旬 ,果实成熟期为 10月中旬 。
3 栽培技术
3.1 采种
茶梨果实 10月下旬 ~ 11月上旬成熟 ,浆果状蒴果由黄绿色转黄褐色 ,上部微裂 ,假种皮变红色 ,种仁
·128·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4 卷
饱满时 ,就要及时采集。果实采回后 ,置通风室内 ,晾摊 2 ~ 3 d ,完成后熟后 ,拿到室外水泥地上 ,用脚踩
踏 ,将果壳踩开 ,取出种子 ,放在清水中浸泡 24 h ,搓去红色假种皮 ,漂去空籽粒 ,捞出晾干2 ~ 3 d。随采随
播或润沙贮藏 ,贮藏种子的沙子不要太湿 ,以免烂种。
根据种子品质检验 ,茶梨每个果内有 1 ~ 3粒种子 ,出籽率为 2%~ 3%,种子千粒重为 98 ~ 105 g ,约
900 ~ 1 000粒·kg-1 ,种子颜色为灰白色 ,种长 0.85 ~ 1.3 cm ,径粗 0.45 ~ 0.7 cm ,发芽率为 85%~ 90%。
3.2 育苗
3.2.1 圃地选择 苗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 、灌溉方便 、深厚肥沃湿润之地。整地方法同常规育苗 ,每 667
m2施过磷酸钙 100 kg 、优质复合肥 100 kg 、厩肥 200 kg 、呋喃丹 5 kg ,拌匀后结合整地 ,放入苗床 ,圃地要
深耕细整 ,土块细碎 。
3.2.2 播种育苗 播种可分冬播和春播 ,冬播即种子处理后 ,用 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30 min ,然后
用清水洗干净 ,即可播种 。随采随播可减少贮种的麻烦 ,种子发芽率高 ,出苗早 ,苗木质量好 ,但苗圃管理
用工多。春播为 3 ~ 4月 ,种子经过贮藏后进行润砂催芽 ,有部分破胸吐白时 ,即可播种 ,可提早出苗 ,节约
用工 。
3.2.3 播种方法 常采用条播 ,条距 20 ~ 25 cm ,播种沟深 4 ~ 5 cm ,沟内垫一层 2 ~ 3 cm 的黄心土 ,再将
种子均匀播入沟内 ,用黄心土盖种 ,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度 ,并覆盖稻草保湿 。
3.2.4 苗期管理注意要点 ①适时护荫:茶梨幼苗喜阴怕日灼 ,在适当遮荫条件下 ,苗木生长迅速 ,1 年
生苗高可达 40 ~ 50 cm 。因此 ,当幼苗出土后 ,气温开始上升 ,于 4 月底至 5月初 ,要搭上高 1.8 m 的棚
架 ,上盖透常度 60%的遮阳网 ,以利于苗木生长 。②及时中耕除草:茶梨喜深厚疏松的土壤 ,圃地要勤中
耕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同时 ,也要注意排除渍水 ,防止根腐 。 ③勤施肥:茶梨须根发达 ,叶片大 ,需肥量
大 ,因此要勤施肥 ,5 ~ 6月展叶期 ,每半月要施 1次 0.5%的尿素水 , 7月结合抗旱追肥;8 ~ 9 月为苗木生
长高峰期 ,要施 1 ~ 2次人粪尿 ,9月下旬要停止施肥 。④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根腐与日灼 ,根腐是高温高
湿引起的 ,防治方法是排除渍水 ,并用质量分数 1%的青矾溶液淋篼 , 15 min后用清水洗苗 ,以免发生药
害。日灼要及时护荫 ,在发病初期连续喷 2次质量分数 0.125%托布津防治效果好。虫害有地老虎和金
龟子幼虫危害地上 、地下部位 ,可用质量分数 0.125%的氧化乐果淋篼 ,或早 、傍晚人工捕捉 。
3.3 造林试验
茶梨试验林地设在新宁县林科所海拔 300 ~ 330 m 的长冲坡上 ,造林前林地为板栗(Castanea mol-
lissina)残林 ,灌木有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冬青(Ilex chinensis)、南岭荛花(Wikstroem ia indica)、
翅柃(Eurya alata)、刚竹(Phy llostachys sulphurea)等 ,草本植物以芒(Miscanthus sinensis)为主 ,伴生有地
稔(Melastoma dodecandrum)、柳叶菜(Epilobium hirsutum)等;土壤为丘陵红壤;有机质及 N 、P 、K 含量
低 ,土壤较贫瘠(见表 1)。
表 1 茶梨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对照表
地点 剖面号 海拔/ m
采样
深度/cm
土壤容量/g·cm-3
土壤比重/ g·cm-3
土壤孔
隙度/ % pH 值
有机质/ %
全量/ % 速效/ mg·kg -1
N P2O5 K 2O N P 2O5 K 2O
林科所 新宁 2 320 0 ~ 40 1.083 2.27 52.29 4.39 2.01 0.174 0.013 0.863 0.010 0.26 54.26
罗汉洞 茶梨林 1040 0 ~ 100 0.72 2.35 69.40 4.64 3.34 0.390 0.140 0.540 0.029 1.89 141.71
  试验林地气候条件好 ,年平均温度 17.3℃, ≥10℃积温5 277℃,年降水量 1 326.6 mm ,无霜期291 d ,
有利于茶梨的生长(见表 2)。
表 2 气象资料对照表
地点 海拔/m 年平均气温/ ℃ 7月平均气温/ ℃ 1 月平均气温/ ℃ 绝对最高温/ ℃ 绝对最低温/ ℃ ≥10°积温/ ℃ 无霜期/ d 平均降水量/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 h
罗汉洞 900 13.0 24.0 1.4 35.3 -13.0 3838.7 248 1603.3 1395.6
新 宁 320 17.3 28.0 5.4 38.8 -8.8 5277 291 1326.6 1465.5
长沙市 95 16.9 29.5 4.6 39.8 -7.8 5466 279 1400.0 1726.0
·129·第 3 期 曹基武 ,等:茶梨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造林整地采用全垦等高线撩壕的方法 ,壕宽 、深各 70 cm ,表土全部填入壕沟 ,整成水平带 ,带距 3.5 ~
4 m , 1984年春造林 ,苗高 40 cm ,地径 0.7 cm ,株距 2 m ,密度 1 245株·hm-2 ,造林后需抚育 3 ~ 5 a ,以松
土为主 ,并每年每株施尿素 50 g ,以加速幼林生长 ,提早郁闭 ,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于 1994 年开花结实 。
2006年 12月进行生长量调查 , 22年生人工林平均胸径 18 cm ,最大胸径 20 cm ,平均高 11.5 m ,最高达
13.5 m 。
2004年 3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园在新宁引进一批茶梨苗木 ,苗高 40 cm ,地径 0.6 cm ,试验地位
于长沙市南郊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土壤类型为典型的第四纪网纹红壤 ,具有酸 、黏 、瘦 、易板结等劣
土特征 ,气候特征见表 2:夏秋干旱 ,夏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 7 ~ 8 月酷暑 ,对植物生长不利。据 2006 年
12月测定 ,茶梨苗高 1.5 m ,地径 2.2 cm ,最高 2.1 m ,最大地径 2.6 cm ,苗木长势喜人。说明茶梨在贫瘠
土壤中能生长良好 ,造林适应范围较广 ,既能在低山丘陵地造林 ,也可进入城市园林绿化 。
4 结果与建议
通过 20年来的研究 ,基本摸清了茶梨自然分布区的适生环境 ,并总结出一套采种 、育苗 、栽植 、病虫害
防治等栽培技术 。近年来 ,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 ,人们已不满足单一化的树种配置 ,追求多样性树种
配置 。茶梨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园林观赏 ,都是一种优良的有待大力发展的树种。从引种情况来看 ,茶梨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引种潜力 ,下面就大力推广和发展优良树种茶梨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迁地保存和无性繁殖研究工作。目前 ,茶梨在迁地保存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 ,但力度不
大 ,亟待加强。当前自然资源日益稀少 ,需进一步开展引种栽培试验和优良植株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以
扩大其资源及分布区并加快在城市绿化中的发展 。
2)开展生态学特性 、种子生理机理等基础研究 ,目前尚未充分掌握茶梨的生态学特性 、生理学特性 、营
养需求 、遗传多样性 、种子生理机理及繁殖技术等各种机制 。这也制约了资源的发展和合理利用。应尽快
开展茶梨的生态学 、生理学 、繁育生物学及一系列的繁殖技术研究 ,以填补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空白。
3)茶梨是一优良的观赏 、行道树及用材树种 ,观赏价值包括全树(树形)、观叶 、观花和观果等多方面 。
但目前林业和园林界对它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 ,有待加强宣传 、示范栽培 、推广种植 。在扩大开发利用的
同时要重视原有资源的保护 ,严禁挖林区野生大树进城 ,破坏农村和林区的生态 ,按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发
展茶梨。
*:本文得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祁承经教授的大力支持 ,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 1] 曹基武 , 唐文东 ,陈湘会.西藏山茉莉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J] .林业科技通讯 , 2001(2):7-8.
[ 2] 曹基武 , 唐文东 ,许尤泽.金叶含笑的林学特性及造林技术研究[ J] .林业科技通讯 , 2001(6):14-16.
[ 3] 彭德纯.植物活化石———银杉[ 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 1984:1-85.
[ 4]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5:3139-3140.
[ 5] 傅立国.中国高等植物[ M] .青岛:青岛出版社 , 2002:655-656.
[ 6] 祁承经.湖南树木志[ 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 2000:147.
[ 7] 罗仲春.城镇绿化树种指南[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6:191-193.
[ 8] 李冬林 , 金雅琴 ,向其柏.珍稀树种浙江楠的栽培利用研究[ J] .江苏林业科技 , 2004 , 31(1):23-25.
·130·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