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蛋黄果栽培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潜力分析



全 文 :蛋黄果栽培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潜力分析
刘少凤1,顾振红2,钟敏柳3
(1.广州市康宁农场,广东广州 510545;2.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3.广州市老人院,广东广州 510550)
摘要 介绍蛋黄果( Lucuma nervosa A. DC) 在我国的栽培和研究状况,指出蛋黄果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是一种值
得开发的水果,建议大力推广种植。
关键词 蛋黄果;栽培;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 S66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3) 12 -05249 -03
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of Lucuma nervosa Cultivation in China
LIU Shao-feng et al ( Guangzhou Kangning Farm,Guangzhou,Guangdong 510545)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Lucuma nervosa in China was introduc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Lucuma nervosa has good de-
velopment potential and a certain market prospects,which deserves growing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ucuma nervosa;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potential
作者简介 刘少凤( 1982 - ) ,女,广东广州人,助理农艺师,从事蔬果栽
培研究,E-mail: 58528796qq. com。
收稿日期 2013-04-10
蛋黄果(Lucuma nervosa A. DC)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
物纲柿目山榄科果榄属(蛋黄果属)多年生常绿果树[1],也有
报道称其为半落叶果树[2]。蛋黄果具多个俗名,又称狮头
果[2]、蛋果[3]、仙桃[4]、桃榄[5],其果肉含水量较少、松干、粉
质状,因果肉酷似煮熟的鸡蛋黄,故得名蛋黄果[6]。蛋黄果
原产于古巴和南美洲热带地区,在世界各热带地区均有栽
培,树姿美丽,果形美观,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被加工成果
酱、奶油、饮料或果酒[2,7]。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部
分热区有零星种植[8],但野生种多存在果小、核大、可食率低
等情况,目前在市场上还难以推广[4],因而我国广大消费者
对其知之甚少。我国对蛋黄果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华南
部分省区的研究所自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作引种试
验[3 -4,6]、育苗技术研究[2 -3]、种质分析[5]、嫁接技术研
究[9 -11]、生理研究[3,12]等相关工作。近年来,不断有新优品
种陆续被发现并被保存于种质圃内[8,11,13 -14],为进一步利用
蛋黄果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蛋黄果栽培概况
1. 1 生物学特性 蛋黄果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果树,树势
中等,树姿优美。树冠呈自然半圆形,直立半开张。主干灰
褐色,树皮纵裂,枝条灰褐色,坚韧,萌发力强。嫩枝被褐色
柔毛,树液为白色乳汁。叶互生、螺旋状排列,平滑、厚革质、
窄长、基部锥形,绿色有光泽,叶脉为平行网状脉。单花,聚
生于枝顶的叶腋、梢端 4片叶以下的枝上,无柄或具柄,每叶
腋有花 1 ~3朵,花细小,雄蕊 5 ~ 7 枚,着生在花瓣内,花瓣
多为 5枚,自花授粉。果实圆形或尖角椭圆形,果蒂短,有五
星鳞片。未成熟果实青绿色,成熟果实黄色,外形美观。果
肉质地疏松,含水量少,粉质,橙黄色似蛋黄。果实种子少数
或仅 1枚,球形或卵形,两侧压扁;种皮光滑,疤痕侧生,长圆
形或线形,无胚乳,子叶肥厚,胚根极短,向下。
1. 2 栽培技术
1. 2. 1 选种。国内已有部分研究所进行蛋黄果的种质资源
收集工作,也通过引种试种试验选育出了有一定良好表现的
品种,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蛋黄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王美存等报道,蛋黄果在云南省保山干热河谷区试种 20
多年,根据蛋黄果的果实外形,把引进的蛋黄果分为 5 个类
型:大桃形、小桃形、球形、纺锤形和倒卵形,其中大桃形蛋黄
果是引种试种的 5个类型中表现最稳定,最值得推广和开发
的一个类型[8]。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于 1982年
5月引入保山潞江坝种植蛋黄果,通过多年对蛋黄果实生群体
的观察,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果大、品质好的优良品种云热 -
205,该品种具有果大、产量高、成熟期长等特点[13]。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对桂西南地区果树资
源调查挖掘时,对 1 株树龄 20 年的蛋黄果实生优良单株进
行无性繁殖品种试验,1 株系表现树势强壮、早实、早熟、果
大、果肉粉质香甜、风味佳、耐贮藏等特点,定名为仙桃 1
号[14];另一实生变异优良单株的无性系后代,各种性状稳
定,高产优质、果实迟熟,抗逆性抗病虫性强,适应性适用性
广,定名为仙桃 2号[15]。
1. 2. 2 育苗。蛋黄果育苗有种子繁殖、圈枝(空中压条)、嫁
接、扦插等方法,常用的是种子繁殖和圈枝[16]。种子繁殖一
般在 3 ~4月进行,苗床地选择在向阳、灌溉方便、排水良好、
土壤肥沃、疏松透气的地方[13],选成熟饱满的种子洗净后放
到阴凉处晾干。种子无休眠期,可直接播种繁殖,或沙藏催
芽亦可。
圈枝繁殖则在 4、5 月进行,选择 2 cm 左右粗的蛋黄果
枝条,环剥 2 ~3 cm宽后,晾晒 7 d左右,在干净细土中掺入
少量草木灰,再加入吲哚乙酸、吲哚丁酸或萘乙酸 50 × 10 -6
液,混匀至干湿适中覆盖在环剥处,用塑料薄膜包扎密封,40
~60 d 即可萌发淡黄色新根,到第 3 次根老熟后锯下假
植[16]。在移植时尽量不伤根,假植深度以埋过根球 2 ~ 3 cm
为宜,不要埋土过深或过浅,植后淋足定根水,以后保持土壤
湿润,但不能过湿,以防烂根。新梢萌发后,应及时剪去过多
的新梢,以提高成活率。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3,41(12):5249 - 5251 责任编辑 姜丽 责任校对 卢瑶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3.12.145
蛋黄果实生繁殖,遗传变异性较大。采用嫁接繁殖可以
保持其优良品种性状,并可提早进入结果期。嫁接繁殖方式
有多芽切接、舌接、腹接、劈接等。张林辉等在怒江干热河谷
区的 1 ~3月份对蛋黄果进行嫁接繁殖,结果表明,实生苗苗
龄在 2年以上,采用多芽切接,离地面 5 cm 处主干直径 0. 6
cm 以上,嫁接成活率最高[9]。周俊岸还研究出了胚根倒置
嫁接繁殖新法[11],收集新鲜的蛋黄果种子进行催芽,胚根长
至 8 ~12 cm时,从沙床中取出准备嫁接。采用劈接法在胚
根上进行嫁接。
1. 2. 3 管理措施。若为实生苗,定植后 30 d按薄施勤施的
原则进行施肥,每月施肥 1次。幼树年施肥 4次。成年结果
树营养消耗量大,适当增加有机肥及磷钾肥施用量,重点施
好以下几次肥:3月中上旬春梢萌发前施促梢促花肥,以速效
氮肥配施微量元素为主;7 月上中旬谢花后施果实膨大肥;8
月中下旬施采果前肥,尤其是要施好采果前肥,施肥量以树
龄及结果量综合考虑。每年春季株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培
育健壮树势[16]。
若为圈枝苗,则在假植后萌发的第 1 次新梢老熟后,即
可开始施肥,每次梢施肥 1 ~ 2次,旱时灌水,涝时排水,防止
过干或过湿。每次梢抽出 3 ~ 5 cm 时,应及时喷药,保护嫩
梢生长。苗高 20 ~30 cm时进行修剪,培养健壮主枝[17]。
为使幼树提早结果,前 3 年应以营养生长为主,同时注
意整形修剪,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树冠尽量采用开心形树
冠,通过拉枝整形,快速形成矮化立体挂果高产树冠。进入
丰产期时,要少疏多留,轻截多放,利于扩大树冠,增加前期
产量。第 3年,蛋黄果多数开花结果,即抹去全部花芽,加大
氮肥的施用量,以保证营养生长。第 4 年,在夏季短截树冠
中上部枝梢,控制树冠的结果产量在 5 kg每株以内。在保持
良好的树体结构基础上,冬季采果后进行重剪,剪去病虫枝、
下垂枝、过密枝、枯枝、纤弱枝、徒长枝等,适当保留内膛枝,
以“去强留弱”的原则回缩树冠,剪去过强过长的枝条,选留
较短弱的枝条替代树冠外围枝条,轮流更换结果母枝。
蛋黄果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虫性,发病轻微,发现的病虫
主要有介壳虫、白蚁、金龟子和烟煤病等,全年很少喷施农
药。对蛋黄果套袋可以防止日灼,减少病虫为害,特别是防
止鸟类啄食[18]。
2 蛋黄果发展现状
2. 1 国外状况 目前,澳大利亚、巴西、美国、菲律宾、马来
西亚、印度、泰国等对蛋黄果的新品种研究与开发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如澳洲培育出优质蛋黄果品种 2个[4]。而在巴西
等南美国家,蛋黄果的木材常被用于制作乐器、工艺品、装饰
材和家具等[1]。在蛋黄果引种或资源利用发面,可选择上述
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因地制宜地开发出适合我国的品种及利
用方式。
2. 2 国内状况 由于是非原产国,蛋黄果在我国发展较为
滞后,还没有进入商业化规模生产,只在我国热带及亚热带
地区少量栽培,并不具备商品性,而各项试验的研究开展从
20世纪 80年代才逐步出现。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
两点。
2. 2. 1 研究起步晚、优良品种少。蛋黄果原产古巴和南美
洲热带,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越南、
柬埔寨、泰国、我国南部[1],后来扩大栽培于马来西亚和澳大
利亚等地。中国在 20世纪 30年代才开始引入,50年代广州
始有栽培,栽培的时间相对较短,处于零星种植或半野生分
布,品种良莠不齐,还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尤其是未经过选育
的蛋黄果一般存在果小、核大且多、可食率低的缺陷。蛋黄
果由于长期采用种子繁殖,后代变异大,品种混杂,管理粗
放,相当于野生,产量低、品质差。近年来,我国南亚热带地
区才逐步开始对蛋黄果的生物学特性、育种培苗、生理特性
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云热 - 205[13],仙桃 1 号[14]和仙桃 2
号[15]是目前综合性状较好的蛋黄果品种。
2. 2. 2 商品知名度低。目前在我国还未建成蛋黄果大规模
产区,总体产量甚少,只有在部分原产地和南亚热带旅游地
有人知道,而其他地域的消费者对它了解甚少,销售区域止
步于原产地而没有推广到全国各地。而社会缺乏对蛋黄果
的风味、食用方法、营养价值的宣传,进一步限制了商品的知
名度[1]。
2. 3 蛋黄果的发展潜力
2. 3. 1 适应性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
研究所于保山干热河谷区引进的 5 种类型蛋黄果对环境都
有很好的适应性,抗寒、抗涝能力都很强,耐旱性最好[19];对
土壤的要求不严,耐贫瘠。在极端最低温度 2. 5 ℃以上无明
显寒害。蛋黄果的抗病虫害能力很强,5 种类型蛋黄果在引
进 20多年来,只发现轻微的煤烟病;少量白蚁危害老枝干和
根系,金龟子危害嫩叶,少量介壳虫危害枝叶;未见其他病
虫害[8]。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仙桃 1 号[14]和仙
桃 2号[15]不仅各种性状稳定,高产优质,而且抗逆性抗病虫
性强,适应性适用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抗寒、抗高
温、抗旱能力都强。在 2. 0 ~ 40. 0 ℃内生长结果正常。在试
验过程中仅发现有轻微的煤烟病,有少量叶甲危害嫩叶,秋
冬干旱季节发现有少量白蛾蜡蝉危害枝条,除此之外尚未发
现其他病虫害;病虫危害程度极其轻微,终年无须药物防治。
2007 ~2008年冬,我国南方遭遇 50 年不遇长期强低温
冰冻天气,大部分植物遭受严重寒害。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
所试验站极端低温 2. 0 ℃,结果除 4 号株系老叶脱落、顶梢
枯萎外,其他株系仅老叶变紫红色,无明显寒害。2009 年冬
至 2010年春,桂西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长期无灌溉条件,
结果除 6号株系叶片萎蔫、部分老叶黄化脱落外,其他株系
都能正常生长发育,无落果现象[20]。
2. 3. 2 商品表现好。蛋黄果成熟期集中在 12 月至次年 2
月,正值水果淡季期间,补充了淡季水果的供应,市场销售前
景较好。蛋黄果果皮变黄达八成时即可采摘,采后放在室内
9 ~15 d,使其自然成熟,果肉变软为食用成熟度[4]。无后熟
过程,销售运输方便。不同地方蛋黄果的单价各不相同,价
格在 4. 0 ~16. 0元 /kg,成年树单株产量有 100 多 kg,选择结
0525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年
果早、产量稳定的品种进行栽培,可作为果农增收的一种
方式。
2. 3. 3 营养价值高。蛋黄果外型美观、风味独特、营养价值
非常高,具有帮助消化、化痰、补肾、提神醒脑、活血强身、镇
静止痛、减压降脂及美容等功效,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
求。成熟蛋黄果橙黄色、光滑、皮薄,果肉橙黄色,肉质柔软,
缺少水分,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风味极其独
特[21]。据广西农业科学院测验中心测定[7],蛋黄果可食率
在 70%以上,可溶性糖含量 14%以上,还原糖含量 10%以
上,淀粉含量 5. 6% ~ 8. 1%,粗脂肪含量 1% ~ 1. 14%,并含
有较丰富的磷、铁、钙、类胡萝卜素及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
酸,每 100 g果肉含维生素 C 24. 3 mg。朱红英等采用苯酚 -
硫酸法,测定蛋黄果水溶性多糖含量高达 8. 66%,可见有很
好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19]。此外,蛋黄果不富集铅、镉、
铬等重金属,食用安全。
2. 3. 4 加工产品多、用途广泛。在国外,蛋黄果一般除了生
食以外,还被制成果酱、奶油、饮料及果酒等副产品[21],延长
了蛋黄果的生产和销售产业链,值得借鉴。蛋黄果成熟期集
中处于过冬时期,一树黄灿灿的蛋黄果,让人眼前一亮,可利
用作观光果园[4]。罗文扬等在进行《热带果树盆景栽培管理
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时,就选择蛋黄果进行盆景栽培,十分
美观[22 -23]。蛋黄果还是咖啡较为理想的高层间作果树,对
增加咖啡的阴蔽度,减少咖啡虫害,提高咖啡产量和改善田
间小区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咖啡的产值起到积极
的作用[7]。国外研究人员研究蛋黄果种油,发现其主要成分
是亚油酸(38. 9%)、油酸(27. 9%)、棕榈酸(18. 6%)、硬脂酸
(8. 9%)、γ-亚麻酸(2. 9%) ,可加速试验小鼠的皮肤伤口愈
合,可能被应用于医学和护肤品[24]。国内顾宗珠等以蛋黄
果为原料,研究了蛋黄果果醋的生产工艺,酿制出的蛋黄果
果醋颜色金黄、澄清透亮、醋味浓郁,同时具有蛋黄果的特殊
清香味,不仅丰富了食醋的花色品种,还为蛋黄果的深加工
开辟了新途径[25 -26]。
3 展望
通过对蛋黄果发展潜力的分析,发现它不仅营养价值
高、果型美观、口感好,而且副产品多、用途广泛,还可补充淡
季水果,潜在价值也不容忽视,在市场上引入蛋黄果具有一
定的前景,可考虑在我国亚热带及热带地区进行产业化、规
模化栽种。但是,我国蛋黄果的引入及研究起步较晚,近些
年才开始慢慢初现相关研究结果。我国广大消费者和果农
都对蛋黄果了解也很少,还没有发掘出应有的价值,有关部
门可适当做些宣传,向果农们做好试种报告,说明它是反季
节水果,加工产品也多,提高果农们的兴趣,而对消费者而
言,可重点介绍它独特的口感及丰富的营养,以提高消费者
的购买欲。相应地,生产部门应做好市场调查,把蛋黄果及
其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除此以外,最重要的是相关研究机
构应做好蛋黄果种质资源的收集,良种引进和优良品种的选
育工作,并向果农们推广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栽培技术措
施,这样才能把蛋黄果慢慢引入市场的正轨,成为家喻户晓
的名优水果。
参考文献
[1]卢艳春,周婧,唐君海,等.蛋黄果在热区的发展前景及对策探讨[J].
广西热带农业,2009(3):66 -67.
[2]王跃全,张林辉,尼章光,等.蛋黄果高压育苗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
2008(4):44.
[3]罗心平,尼章光,王跃全,等.蛋黄果引种试种初报[J].热带农业科技,
2004,27(1):47 -48.
[4]欧世坤,张勇,仲崇禄,等. 2种热带珍稀果树蛋黄果和蛋黄桃榄果在粤
西引种试验及其发展潜力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2007,23(3):49 -
53.
[5]孙伟生,王松标.蛋黄果基因组 DNA提取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
学,2008,36(1):157 -158.
[6]胡子有.蛋黄果引种栽培初报[J].云南热作科技,1992,15(1):21 -23.
[7]卢艳春,周婧,唐君海,等.蛋黄果在热区的发展前景及对策探讨[J].
广西热带农业,2009(3):66 -67.
[8]王美存,尼章光,罗心平,等.干热河谷区几种类型蛋黄果表现及开发
利用建议[J].中国南方果树,2006,35(4):38 -40.
[9]张林辉,尼章光,解德宏.蛋黄果嫁接繁殖试验[J].中国热带农业,2006
(6):32.
[10]李晓伟,高松峰.蛋黄果嫁接技术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00,29
(2):29 -30.
[11]周俊岸.蛋黄果胚根倒置嫁接繁殖新法[J].北方园艺,2012(6):45.
[12]刘育梅,胡宏友,李学梅,等.蛋黄果在 NaCl 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
[J].厦门大学学报,2011(5):951 -954.
[13]陈于福,解德宏,尼章光,等.蛋黄果优良品种“云热 -205”栽培技术
[J].热带农业科学,2010(7):44 -47.
[14]周婧,韦持章,徐冬英,等.蛋黄果新品种‘仙桃 1号’[J].园艺学报,
2011(11):2229 -2230.
[15]周婧,卢艳春,谢江辉,等.蛋黄果新品种———‘仙桃2号’的选育[J].
果树学报,2012,29(6):1140 -1141.
[16]罗心平,尼章光.蛋黄果圈枝育苗技术[J].柑橘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3,19(10):29 -30.
[17]宋志瑜,刘育梅.福建引进4种山榄科果树的经济价值及繁殖技术要
点[J].福建果树,2009(1):67 -69.
[18]王美存,尼章光,罗心平,等.蛋黄果优质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技,
2006(1):32 -33.
[19]朱红英,初众,魏来,等.蛋黄果水溶性多糖含量测定[J].热带农业科
学,2011(2):44 -46.
[20]周婧,蓝庆江,卢艳春,等.桂西南地区蛋黄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J].广西热带农业,2009(6):21 -25.
[21]HANSEN A,KEZIAH M,SALAS T. Consumer acceptability of lucuma
and cherimoya ice cream[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1,84(S1):104
[22]罗文扬,罗萍,冯文星,等.蛋黄果盆景栽培技术措施[J].广东农业科
学,2006(12):104 -105.
[23]罗文扬,罗萍,谢江辉,等.热带果树盆景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
2007(1):56 -58.
[24]ROJO L E,VILLANO C M,JOSEPH G,et al. Wound - healing properties
of nut oil from Pouteria lucuma[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0,9(3):185 -195.
[25]顾宗珠,沈健.蛋黄果果醋生产工艺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1):48 -50.
[26]彭靖茹.蛋黄果中微量元素分析[J].广西热带农业,2009(2):5 -7.
152541卷 12期 刘少凤等 蛋黄果栽培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