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 39 No. 1
2011 年 1 月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anuary 2011
文章编号: 1000-565X( 2011) 01-0053-05
收稿日期: 2010-05-26
* 基金项目: 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B15B207108b)
作者简介: 钟振声( 1955-) ,男,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提取和分析研究. E-mail: chszhong@ scut. edu. cn
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钟振声 樊丽妃 黄继兵
(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GC /MS) 对从澳大利亚引种的广西玉林市互叶白
千层茶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测试了该种茶树油的理化常数,并将结果与 ISO国际标准
进行了比较;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对该种茶树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
研究,并用混合药剂法测得了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后考察了培养基
pH值、食盐和蔗糖对该种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发现:非特征成分桉叶素的相对含量高
达 72. 49%,而特征成分 4-松油醇只有 0. 78% ;该种茶树油的大多数理化常数均不在 ISO
国际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 4. 00 mL /L,显示
其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在 pH =5 ~ 10 范围内,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都有较强的抑制作
用;一定用量的食盐及蔗糖与该种茶树油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抑菌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该互叶白千层茶树极有可能发生了变种,但其抑菌活性得到了保持.
关键词: 茶树油; 互叶白千层; 成分分析; 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TH83; Q9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565X. 2011. 01. 010
互叶白千层茶树原生长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州的北部沿海,其茶树油与世界各地的相比产量最
大、质量最佳,目前世界各地多有引种,我国广西、广
东、海南等地也有大规模的栽培,其中广西为主要产
区[1].文献报道[2]茶树精油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抑
菌、环保、温和天然清香、无污染无腐蚀、渗透性和生
物降解力强的性质. 茶树油应用于个人护理品( 头
发护理、身体护理、洗脚液、肥皂、抗菌型洗手液、口
气清新剂及口腔护理用品) 、健康用品( 急救乳液、
杀菌剂、烧伤护理等) 中,可起到消炎抑菌、止痛、止
痒的作用,现已进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采购名
单.国际上茶树油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化工等领域,
而在中国,茶树油的应用市场还不成熟.我国对茶树
油的认识时间较短,目前仅在日化行业有所使用.茶
树油的应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开发价
值和发展潜力.加强茶树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提高我国茶树油的质量,开发茶树油的新产品,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文献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GC /
MS) 对茶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有
4-松油醇、γ-松油烯、α-松油烯、1,8-桉叶素等,其主
要抑菌活性成分是 4-松油醇.居解语等[3]对不同茶
树油样品进行了成分差异研究,发现主要是 1,8-桉
叶素、γ-松油烯、异松油烯和 4-松油醇这几种成分含
量有较大差异.文中对从澳大利亚引进、经过十年选
种培育的广西玉林互叶白千层茶树油进行了化学成
分分析及抑菌活性研究,以此来揭示互叶白千层茶
树油异地引种后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变化.
1 实验部分
1. 1 主要材料与仪器
茶树油,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互叶白千层 ( 澳洲
茶树) 种植基地提供,茶树引种已十年. 大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取自广州工业微生物检测中心菌种库. 无
水乙醇、95%乙醇、蔗糖、氯化钠、氢氧化钠,均为分
析纯;琼脂、牛肉浸膏、蛋白胨,均为生化试剂.
QP2010 型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日本 SHI-
MADZU公司; SPX-Ⅱ型生化培养箱,上海新苗医疗
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XS-212 型生物显微镜,南京江
南永新光学有限公司; SW-CJ-1D 型净化工作台,苏
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YX-280D 型手提式压力蒸汽
灭菌锅,江阴滨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0mm ×
7. 8 mm × ( 6 ± 0. 1) mm 型牛津杯,浙江省宁海健民
医疗仪器厂.
1. 2 实验方法
1. 2. 1 茶树油理化常数的测定
相对密度依据 GB /T 11540—2008 测定;折光指
数依据 GB/T 14454. 4—2008测定;旋光度依据 GB/T
14454. 5—2008测定;闪点依据 GB/T 14454. 6—2008
测定;乙醇中溶解( 混) 度依据 GB /T 14455. 3—2008
测定.
1. 2. 2 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称取一定量茶树油,用正己烷配制成质量浓度
约为 5mg /mL 的样品溶液.采用 GC /MS对茶树油进
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
气相色谱: 色谱柱为 DB-5MS( 30m ×0. 25mm ×
0. 25mm) ;样口温度为 260 ℃ ; 载气为高纯氦; 柱流
量为 1. 0mL /min;分流比为 100 ∶ 1 ;进样量为 1μL;
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 70 ℃,速率为 2 ℃ /min,终止
温度为 180 ℃ . 质谱: 电离方式为 EI; 电子能量为
70 eV;接口温度为 250℃ ;离子源温度为 200℃ ;溶
剂延迟 2 min; 加速电压为 1. 00 kV; 扫描范围为
45 ~ 500 u.
1. 2. 3 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采用二倍稀释法,用 5% ( 体积分数) 的无菌吐
温-80 溶液将茶树油配成体积分数分别为 20%、5%
的茶树油溶液[5].采用牛津杯法[6]测茶树油对大肠
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以相同体积
分数的溶剂做对比实验.
用混合药剂法[7]测茶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
色葡萄球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 在培养基凝固前
加入一定量的茶树油,混合均匀,使培养基中含一定
量的茶树油.待培养基凝固后,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接
种细菌,37 ℃培养 24 h 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每一
种添加量做 3 个平行实验,以 5%的无菌吐温-80 溶
液作为对照组.完全无菌生长的茶树油的添加量即
为最小抑菌浓度( MIC) .
1. 2. 4 茶树油抑菌活性的稳定性分析
根据文献[8],在固体培养基凝固前将 pH值分
别调到 4、5、6、7、8、9、10、11,然后用比各菌的 MIC
低一个体积分数梯度的茶树油溶液进行抑菌实验,
比较不同 pH 值下该茶树油溶液的抑菌活性,确定
其 pH值活性范围( 方法同 MIC 测定) .实验中以相
应添加量的吐温-80 水溶液作对照.
在固体培养基凝固前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蔗
糖、食盐进行抑菌实验( 与 pH 值影响实验条件相
同) ,研究蔗糖、食盐对互叶白千层茶树油抑菌活性
的影响.以吐温-80 水溶液作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 1 茶树油的理化常数
采用国标方法测得的茶树油的相对密度、折光指
数、旋光度、闪点及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如表 1所示.
将测得的理化常数与 ISO 国际标准[8]相比较,
发现引种茶树油除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符合该标准
之外,其余几项常数均不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这
是由于该标准是对 4-松油醇型茶树油的规定,而受
测茶树油的成分与常规的澳洲茶树油相比,已经有
了较大的改变,从而使得其理化常数与国际标准不
同,具体见下文的分析.
2. 2 茶树油的化学成分
用 GC/MS对茶树油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图谱( 见
图 1) 解析及相关资料查询,将各成分列于表 2中.
表 1 广西玉林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油的理化常数
Table 1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stants of tea tree oil from Melaleuca alternifolia planted in Yulin,Guangxi,China
项目 相对密度 折光指数 旋光度 / ( ° ) 闪点 / ( ° ) 溶解度1)
引种茶树油 0. 9173 1. 4630 + 2. 8 38 1 mL茶树油全溶于 0. 4 mL的乙醇中,溶液澄清
ISO标准 0. 885 ~ 0. 906 1. 4750 ~ 1. 4820 + 5 ~ + 15 56 1 mL茶树油全溶于不大于 2 mL的乙醇中,溶液澄清
1) 20℃下,在 85% ( 体积分数) 乙醇中的溶解度.
45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39 卷
图 1 茶树油的总离子流色谱图
Fig. 1 Total ionic chromatogram of tea tree oil
表 2 茶树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ea tree oil
峰号
保留
时间 /min
化合物
名称
结构式
相对含量1) /%
引种
茶树油
ISO
标准[8]
1 3. 101 α-侧柏烯 0. 10 —
2 3. 243 α-蒎烯 3. 96 1. 0 ~ 6. 0
3 3. 559 莰烯 0. 07 —
4 4. 002 桧烯 0. 06 微量 ~ 3. 5
5 4. 128 β-蒎烯 1. 29 —
6 4. 352 β-月桂烯 1. 85 —
7 4. 743 伪柠檬烯 0. 12 —
8 5. 092 α-松油烯 0. 07 5. 0 ~ 13. 0
9 5. 326 对伞花烃 0. 64 —
10 5. 444 苧烯 8. 57 0. 5 ~ 1. 5
11 5. 542 1,8-桉叶素 72. 49 微量 ~ 15. 0
12 6. 357 γ-松油烯 0. 24 10. 0 ~ 28. 0
13 7. 311 异松油烯 0. 08 1. 5 ~ 5. 0
14 11. 506 4-松油醇 0. 78 30. 0 ~ 48. 0
15 12. 300 α-松油醇 8. 27 1. 5 ~ 8. 0
16 25. 711 香树烯 0. 32 微量 ~ 3. 0
17 26. 969 香树烯 0. 15 微量 ~ 3. 0
18 28. 943 ( + ) -喇叭烯 0. 21 —
1) 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
从表 2 中可知,1,8-桉叶素是广西玉林茶树油
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高达 72. 49%,属于桉型茶树
油[7].一般所说的澳洲茶树油属于 4-松油醇型,国
际标准 ISO规定其 4-松油醇的相对含量在 30. 0% ~
48. 0%之间,1,8-桉叶素相对含量须小于 15%[9].广
西玉林从澳大利亚引种的互叶白千层茶树通过十年
精选培育,不断改良,其茶树油中的 1,8-桉叶素相
对含量大大增加,而特征成分 4-松油醇、α-松油烯、
γ-松油烯和异松油烯的相对含量分别降低到不足
1%,这说明引种的澳洲茶树极有可能已经发生了
变种.
2. 3 茶树油的抑菌活性与最小抑菌浓度
选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不同体积
分数茶树油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测试结果见表
3.由表 3中可知,茶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
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即使茶树油体积分数由 100%
下降到 5%,其抑菌活性下降的幅度也不到 50% .
表 3 不同体积分数茶树油的抑菌效果1)
Table 3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tea tree oil with different vo-
lume fractions
茶树油体积分数 /%
抑菌圈直径 /mm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100 24. 99 25. 30
20 18. 37 19. 27
5 12. 86 14. 47
1) 以吐温-80 溶液为对照,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
菌圈直径均为 0 mm.
一般认为,茶树油的抑菌物质应该是 4-松油醇
等成分,所以 ISO标准中规定 4-松油醇的相对含量
要高于 30. 0% .文中所研究的引种茶树油几乎不含
4-松油醇,却仍具有强烈的抑菌作用,这说明该茶树
油与原种澳大利亚互叶白千层茶树油存在差别,其
中起抑菌作用的成分极有可能不是 4-松油醇. 引种
茶树油具体的抑菌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用混合药剂法测得的茶树油的最小抑菌浓度见
表 4.由表 4 可以看出,茶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
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相同,均为 4. 00 mL /L,与
抑菌圈直径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2. 4 茶树油抑菌活性的稳定性
通常,受测物的抑菌活性会受到 pH 值、无机盐
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文中考察了在不同 pH 值、不同
质量分数的食盐或蔗糖存在下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变
化,并对其抑菌活性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55第 1 期 钟振声 等: 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表 4 茶树油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1)
Table 4 Measured MICs of tea tree oil
20%茶树油
体积 /mL
培养基
体积 /mL
茶树油添加量2) /
( mL·L -1 )
大肠杆菌生长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情况
样品组 对照组 样品组 对照组
0. 1 14. 9 1. 33 + + + + + + + + + + + +
0. 2 14. 8 2. 67 + + + + + + + + + +
0. 3 14. 7 4. 00 - + + + - + + +
0. 4 14. 6 5. 33 - + + + - + + +
0. 5 14. 5 6. 67 - + + + - + + +
0. 6 14. 4 8. 00 - + + + - + + +
1) “ -”代表牛津杯周围无菌生长;“ +”代表牛津杯周围有菌生长,“ +”越多代表菌生长越密.下同.
2) 茶树油添加量是指每升凝胶体系中含有的纯茶树油的量.
2. 4. 1 培养基 pH值对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
培养基 pH值对茶树油抑菌活性影响的实验数
据见表 5.由表 5 可以看出,茶树油的抑菌活性具有
较宽的 pH值范围.在 pH =5 ~ 10 范围内,当茶树油
添加量为 2. 67 mL /L 时,能较好地抑制大肠杆菌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随着 pH 值的升高,抑菌
活性先减弱后增强. 这是由于培养基的强酸强碱性
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再加上茶树油的抑菌作用,两者
综合就增强了其抑菌效果.而吐温-80 添加量( 每升
凝胶体系中含有的纯吐温-80 的量) 为 2. 67 mL /L
的对照样品没有表现出抑菌活性.
表 5 培养基 pH值对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1)
Table 5 Effect of pH value of culture medium o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ea tree oil
pH值
大肠杆菌生长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情况
C1 CK1 C1 CK1
4 - - - -
5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 + + +
8 + + + + + + + + + +
9 - + + + - + + +
10 - + + - + +
11 - - - -
1) C1 是茶树油添加量为 2. 67 mL /L 的样品,CK1 是吐温-80 添
加量为 2. 67 mL /L的对照样品.
2. 4. 2 蔗糖对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
蔗糖对茶树油抑菌活性影响的实验数据见表 6.
从表 6 中可以看出,当茶树油添加量为 2. 67 mL /L
时,若蔗糖用量( 质量分数,余同) 大于 5%,则随着
蔗糖用量的增大,抑菌效果逐渐加强; 蔗糖用量为
30%和 40%时,完全无菌生长.结果表明,茶树油与
蔗糖之间应该存在协同作用.
2. 4. 3 食盐对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
食盐对茶树油抑菌活性影响的实验数据见表7.
表 6 蔗糖用量对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1)
Table 6 Influence of sucrose dosage o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ea tree oil
蔗糖
用量 /%
大肠杆菌生长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情况
C2 CK2 C2 CK2
0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20 + + + + + + + + + + + +
30 - - - -
40 - - - -
1) C2 是茶树油添加量为 2. 67 mL /L,添加了蔗糖的样品; CK2 是
吐温-80 添加量为 2. 67 mL /L,添加了蔗糖的对照样品.
从表 7 中可知,当茶树油添加量为 2. 67 mL /L时,若
食盐用量大于 2%,则随着食盐用量的增加,培养皿
中大肠杆菌的生长程度明显减弱; 食盐用量为 4%
时,大肠杆菌完全受到抑制;而当食盐用量仅为 1%
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大大增强;当食盐
用量为 3%以上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完全不生长.这
说明食盐和桉型茶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作
用较对大肠杆菌明显.
表 7 食盐用量对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1)
Table 7 Influence of salt dosage o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ea
tree oil
食盐
用量 /%
大肠杆菌生长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情况
C3 CK3 C3 CK3
0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4 - + + - -
5 - - - -
1) C3 是茶树油添加量为 2. 67 mL /L,添加了食盐的样品; CK3 是
吐温-80 添加量为 2. 67 mL /L,添加了食盐的对照样品.
3 结语
用 GC /MS分析得出广西玉林引种茶树油的 18
65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39 卷
种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通过与 ISO 标准中
4-松油醇型茶树油化学成分相对含量的对比,发现
广西玉林种植基地的互叶白千层茶树在经过 10 年
的种植以后极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异,由 4-松油醇
型茶树转变为了桉型茶树. 茶树虽然可能发生了变
异,但其所产的茶树油仍有很强的抑菌活性.文中还
发现,桉型茶树油在 pH =5 ~ 10 范围内对大肠杆菌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一定质
量分数的食盐及蔗糖与茶树油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
抑菌作用,这对茶树油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鹏昌,张伟. 茶树油的研究进展 [J]. 中国药业,
2009,18( 3) : 61-62.
Wu Peng-chang,Zhang Wei. Research progress on tea
tree oil [J]. China Pharmaceuticals,2009,18 ( 3 ) :
61-62.
[2] 李娟,李小瑞.茶树油的性质及其应用[J].日用化学
工业,2003,33( 5) : 323-325.
Li Juan,Li Xiao-rui.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ea
tree oil [J]. China Surfactant Detergent & Cosmetics,
2003,33( 5) : 323-325.
[3] 居解语,何立平. 互叶白千层精油化学成分差异的研
究[J].经济林研究,1999,17( 2) : 6-9.
Ju Jie-yu,He Li-ping. Variation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from Melaleuca alternifolia
[J]. Economic Forest Researches,1999,17( 2) : 6-9.
[4] 翟淑红,黄少烈,顾志伟.茶树油的分子蒸馏精制及其
GC /MS分析[J].广东化工,2008,35( 177) : 97-100.
Zhai Shu-hong,Huang Shao-lie,Gu Zhi-wei. GC /MS
analysis of tea tree oil purified by molecular distillation
[J]. 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2008,35 ( 177 ) : 97-
100.
[5] Liu Xia,Zu Yuan-gang,Fu Yu-jie,et al. Antimicrobial ac-
tivity and cytotoxicity towards cancer cells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 tea tree) oil[J]. Eur Food Res Technol,
2009,229( 2) : 247-253.
[6] 钟振声,赵蓓蓓,孙昂.蒲公英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研
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9,25( 1) : 59-62.
Zhong Zhen-sheng,Zhao Bei-bei,Sun Ang. Extraction of
bacteriostatics from taraxacum[J].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25( 1) : 59-62.
[7] 晏增.杉木心材精油的提取、分离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4.
[8] ISO 4730—2004,白千层,对孟烯-4-醇型 ( 茶树油) 质
量标准[S].
[9] 程速远,徐康森.茶树油的研究概况[J].中华医药杂
志,2005,5( 2) : 132-134.
Cheng Su-yuan,Xu Kang-sen. Overview on tea tree oil
[J].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2005,5( 2) : 132-134.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ea
Tree Oil from Introduced Melaleuca alternifolia
Zhong Zhen-sheng Fan Li-fei Huang Ji-bing
(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first,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tea tree oil extracted from Melaleuca alternifolia in-
troduced from Australia and planted in Yulin,Guangxi,China,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GC /MS. Next,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tea tree oil were measured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set by ISO in-
ternational standard. Then,by using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s the indicator bacteria,the anti-
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tea tree oil was investigated,and the corresponding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 MIC)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mixed medicament method. Finally,the effects of pH value,salt dosage and
sucrose dosage on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in the tea tree oil,the dosage
of non-characteristic composition,namely 1,8-cineole,is up to 72. 49%,while that of the characteristic composi-
tion,namely terpinen-4-ol,is only 0. 78% ; ( 2) mos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tea tree oil are not
within the region set by ISO standards; ( 3) the MICs of the oil for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re
both 4. 00 mL /L,which means that the oil is of strong antimicrobial activity; ( 4)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tea tree oil keeps strong when the pH value varies from 5 to 10; and ( 5) there exists obvious synergism between
salt or sucrose with certain mass fraction and the tea tree oil for bacterium inhibition. Thu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troduced Melaleuca alternifolia is possibly a variety,but the variety does not result in the degradation of antimi-
crobial activity of the tea tree oil.
Key words: tea tree oil; Melaleuca alternifolia; component analysi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75第 1 期 钟振声 等: 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