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溪黄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全 文 :2006年第27卷第7期
按: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病程较
长,反复发作,在女性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常规的
益气扶正法有时亦难奏效。笔者认为:女子以“血”为
本,以“肝”为先天,肝肾不足是其本,方中生熟地黄、
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益肝补肾,荆芥、防风、白鲜
皮祛风止痒,阴血生则虚风去,疾病得愈。
4 益肝补肾化瘀
瘀血属于病理产物,其产生因素多认为与气滞、
气虚、外伤有关,在临床上对阴虚血瘀的探讨并不多,
但这类病症并不少见,如红斑狼疮早期、黄褐斑等。
例4.张某,女,38岁,教师。初诊日期:2004年9
月15日。主诉:面部对称性淡黄色及淡褐色不规则
的斑点及斑片,以眼下部明显,无痛痒感,临床诊断
为“黄褐斑”。患者面色暗而少华,眼周黑圈,胸闷不
舒,腰酸乏力,月经量少色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
沉细。证属肝肾不足、阴虚血瘀。治宜益肝补肾祛瘀。
方选二至丸合四物汤加减。处方:女贞子15g,旱莲草
15g,菟丝子 15,鳖甲 10g,生熟地(各)15g,山萸肉
12g,川芎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5g,甘草6g。水
煎服,每日1剂。
连服8周,色斑消退,面色红润。
按:黄褐斑属中医学“黧黑斑”范畴,多与肝气郁
结、气滞血瘀有关,但患者忧思劳碌,久则肝肾阴虚。
阴血亏耗,不能荣华于面,而致“黧黑斑”。阴虚血瘀
成为本病的病理特点。方中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
鳖甲、生熟地、山萸肉益肝补肾;川芎、当归、白芍养
血化瘀,益肝补肾。如此,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 体会
许多皮肤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
“虚”是其本,但虚中有实,故补中有清、补中有散才
是“标本兼治”的原则。肝肾与皮肤的关系密切:肾为
“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肾与人体的“先天禀赋”密切
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病多与人体免疫功能
改变的观点吻合,且肝肾同居下焦,在生理上相辅相
成。故皮肤病从肝肾论治是治病求本的体现。异病同
治也是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对于提高临床
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朱铭华(1962-),女,汉族,副主任医
师,医学硕士,中医皮肤科专业。
收稿日期:2006-04-17
编辑:冯广清
中药溪黄草为唇形科香茶菜
属植物线 纹 香 茶 菜 Rabdosia
lophanthoides的干燥全草,具有
清热利湿、退黄、凉血散瘀之功
能,用于湿热黄疸、湿热泻痢、跌
打瘀肿,近有用于急性黄疸型肝
炎、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1]。溪
黄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但多年来被毁灭性挖取,种源稀
少,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应用组织
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可解决资源紧
缺的问题[2]。
1 实验材料
溪黄草采自安徽省,外植体
取茎尖、带腋芽的茎段和叶片。基
本培养基为MS,按不同处理方案
添加不同类型的植物激素,用
0.1mol/LNaOH和 0.1mol/LHCl
调节pH值为5.8~6.0,在高压灭
菌锅中高温(121℃)灭菌 20min。
移栽基质经过灭菌消毒处理,按
m(珍珠岩):m(草炭):m(菜园土)
=1:1:1比例混合。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处理 取茎尖、茎段(带
芽)和叶为外植体,按下列程序进
行消毒:取材→自来水粗洗→5%
洗衣粉水溶液漂洗5min→自来水
冲洗 30min→75%乙醇擦洗表
面→0.1%升汞溶液中消毒5min→
关键词 溪黄草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06)07-0052-02
溪黄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林 娜
(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
治 法 方 药
52
2006年第27卷第7期
表1 诱导溪黄草不定芽的培养基配方与诱导效果 单位:mg/L
序号 基本培养基 6-BA IBA NAA 总诱芽率(%)
1 MS 0.5 1.0 60
2 MS 1.0 0.5 55
5 MS 1.0 0.1 76
3
4
MS
MS
2.0
1.0 0.1
0.2
0.1
80
70
表2 溪黄草不同部位外植体诱芽情况
外植体 接种数 愈伤组织数(个) 出愈率(%) 不定芽数(个)
顶芽 50 40 80 560
茎段 50 30 60 320
叶片 50 12 24 0
表3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继代增殖的影响
培养基 MS+NAA0.2 MS+6BA0.02+NAA0.5 MS+6BA2+NAA0.2
接种时芽个数(个) 10 10 10
接种时芽均高(cm) 1 1 1
继代3次后芽个数(个) 124 145 109
表4 不同培养基生根培养基配方及其生根率比较
序号№ 基本培养基 生根瓶数 生根率(%)
1 1/2MS 25 46
4 1/2MS 29 58
IBA(mg/L)
1.0
0.5
NAA(mg/L) 接种瓶数
54
1.0 50
2 1/2MS 42 701.0 0.1 60
3 1/2MS 1.0 50 21 42
2%次氯酸钠溶液中消毒20min→
无菌水冲洗4~6次,然后在无菌
工作台上将外植体切成 0.5~
1.0cm长的小段。
2.2 诱芽培养 将样品外植体
(茎尖、茎段、叶的混合体)接种到
表1各培养基中,在培养基中均
加3%蔗糖、1%琼脂,培养室温度
25℃左右,每日光照 13h,光照强
度2000lx左右,观察总体出芽情
况,计算总诱芽率(诱芽率=长出
新芽的外植体数/全部原始接种外
植体数)。结果可见不同培养基配
方对总体出芽情况的影响,其中3
号培养基诱芽率最高,为较理想
的培养基,见表1。
取溪黄草的顶芽、茎段和叶
片不同部位外植体,接种到3号
培养基中,结果不同部位外植体
体外诱芽情况差异显著,取顶芽
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成功获
得较多的不定芽数;取叶片为外
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没有观察到
不定芽生成,见表2。
2.3 继代增殖 将诱导出来的愈
伤组织及芽丛转到新的3种不同
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
养。将初代培养基的芽丛分离并
切割成2cm的茎段,分别接种于
培 养 基 MS+NAA0.2、MS+6BA
0.02+NAA0.5、MS+6BA2+NAA
0.2。接种后给予全天光照,室温
20℃~28℃。3d后基部全部开始膨
大。1周后腋芽开始萌动,且萌蘖
生长很快,其中 MS+6BA0.02+
NAA0.5为最合适的培养基配方,
说明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继代增殖
有较明显的影响,见表3。
2.4 生根培养 将诱导成活的丛
生芽切割成单芽,分别转接到按
表4所配各培养基中 (每瓶接1
个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组
合对其生根状况影响较大,结果
见表4。
2.5 移栽定植 芽长到 3~4cm
时,切取健壮的植株转接到生根
培养基上,所有的植株都能正常
生长,培养 1周后即诱导出根,
10d后每株可长出3~5条根,根长
达4~5cm。再培养1周,植株健壮,
叶色浓绿,揭去纸盖,轻轻洗去根
部培养基,移到蛭石的小盆中,盖
上塑料膜及烧杯,保持较高的温
度,10d后揭去塑料膜及烧杯,可
移栽到大田,小苗成活率95%。
3 讨论
对溪黄草诱芽培养所用培养
基的结果表明,初代培养过程中
以 MS+6BA(2mg/L)+NAA(2mg/
L)为最佳培养基,该组合下诱导
的愈伤组织出愈率高,生长快。
对溪黄草不同部位的外植体进
行诱导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
消毒处理下和同种培养基中,最
佳诱导外植体为茎尖。对溪黄草
茎尖、茎段和叶片对外植体诱导
愈伤组织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
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有一定的
差异,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不
定芽能力以茎尖为最好,茎段次
之,而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
最差,虽经改变多种激素组合来
调节叶柄愈伤组织的出愈率,仍
只有少数激素组合诱导出愈伤
组织。对溪黄草生根培养的培养
基筛选结果表明,1/2MS+IBA
(1.0mg/L)+NAA(0.1mg/L)为最
佳的生根培养基。6BA在溪黄草
的继代培养中作用可以忽略,可
认为 MS+NAA0.2是最佳组合的
继代增殖培养基。
4 参考文献
[1] 赖小平,陈建南.中药溪黄草类的研
究进展.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5,12
(4):57
[2]肖树雄.溪黄草近期研究情况概述.
汕头科技,2001,29(1):119
作者简介:林娜(1975-),女,
中药师,大专学历,中药学专业。
收稿日期:2006-02-11
编辑:乔 婧 吴 宁
治 法 方 药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