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雀舌黄杨茎段组培技术研究



全 文 :雀舌黄杨茎段组培技术研究
林 海  王正颖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鹤壁 458030)
  雀舌黄杨(Buxus sinica)为黄杨科黄杨属常绿灌
木或小乔木 ,是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重要园林观
赏树种之一 。中原地区主要靠扦插和压条繁殖 ,但
是 ,这种繁殖技术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优良无性系
苗木的要求 。为此 ,我们对其茎段进行组织培养快
速繁殖的研究 ,试图摸索雀舌黄杨组培的最佳繁殖
条件 。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苗圃中人工播种的 2a生
实生苗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选择生长旺盛的新芽 ,切取 3 ~ 4cm 长的新梢 ,
剪除全部叶片(保留 2 ~ 3mm 长的叶柄基部)。用洗
洁精清洗后置于水龙头下流水冲洗 20min ,在无菌
条件下 ,用 70%的酒精消毒 30s ,无菌冲洗 2次 , 0.
1%HgCI2溶液消毒 5min后 ,再用无菌水冲洗 6次 。
滤纸吸干后 ,切取 0.5-2.0cm 的茎尖或茎段 ,接种
于培养基上 ,15d后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增殖。
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3.1 初代培养基 在 MS 培养基上分别添加不
同水平的 NAA(0.05 、0.1mg.L-1)、BA(0.5 、1.0mg.
L-1)共计 4个处理。
1.3.2 丛生芽诱导培养基 以MS 为基本培养基 ,
分别添加 BA(0.5 、1.0 、1.5 、2.0mg.L-1), NAA0.
05mg.L-1共计4个处理 。
1.3.3 生根培养基  在 MS 培养基上分别添加
NAA0.5 、1.0 、1.5 、2.0 mg.L -1共计 4个处理 。以上
各种培养基均加蔗糖 3%,琼脂0.8%。
1.3.4  培养条件 光照强度 2000 ~ 3000lx ,温度
25℃左右 ,光照时间 9h/d。
2 结果与分析
2.1 芽的诱导
2.1.1 不同长度及类型的外植体诱导
将茎段分为 3组:0.5 、1.0和 2.0 cm 长 。茎段
及茎尖的诱导效果见表 1 ,在一定范围内有外殖体
越大 ,芽萌发率越高的趋势。
表 1 外殖体长度和类型对诱导效果的影响
外殖体
类型
外殖体
长度(cm)
样本数
(个)
芽萌发数
(个)
出芽率
(%)
褐化率
(%)
茎段 0.5 15 8 53.3 13.3
茎段 1.0 15 10 66.7 6.7
茎段 2.0 15 l1 73.3 6.7
茎尖 1.0 30 26 86.7 10
2.1.2 不同接种方式对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外殖体接种于培养基中时 ,竖插与横放芽萌发
及生长差异显著 ,见表 2。竖插芽萌发较多 ,且叶片
正常展开;横放芽萌发数明显减少 ,且叶片多呈畸
形 ,严重皱折卷曲 ,叶尖枯黄 ,且萌芽生长缓慢。因
此 ,雀舌黄杨外殖体的接种方式以竖插为宜 。
表 2 不同接种方式对芽萌发及生长的因素
接种方式 样本数(个)
芽萌发数
(个)
出芽率
(%)
褐化率
(%)
竖插 50 41 82 2
横放 25 14 56 6
2.1.3 不同激素浓度对芽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表 3显示 ,A4培养基出芽指数明显高于其它培
养基 ,且新芽生长健壮 、叶色绿 ,是较适宜的启动培
养基 。
表 3 激素对芽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代号 BA(mg.L-1)
NAA
(mg·L-1)
样本数
(个)
出芽率
(%) 出芽指数
芽平均
生长(cm)
Bl 0.5 0.05 22 82 2.0 2.5
A2 0.5 0.1 30 87 3.4 2.8
A3 l.0 0.1 26 84 2.1 2.7
A4 1.0 0.05 28 80 4.0 2.2
注:出芽指数为发生芽的外殖体上的平均出芽数
2.2 芽的增殖
初代培养 15d后 ,把获得的芽转接到增殖培养
基中 ,2周后观察不同培养基中芽的增殖情况 。从
11
2006年第1-2期
(总第 128期)           安 徽 林 业 科 技            
表4可以看出 ,激素浓度与芽的增殖有明显相关 。
BA的浓度越高 ,增殖芽的数量越多。当 BA的浓度
达到 2.0mg.L-1 ,NAA浓度为 0.05 mg.L-1时 ,茎段
的出芽指数和出芽率均高于其它培养基 。故 B4培
养基是较适宜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 。
据观察 ,雀舌黄杨丛生芽的发生类型为腋芽发
生型 ,即由新芽节部四周诱导出多个不定芽而形成 。
这种类型的丛生芽的特点是 ,最初几次继代(1 ~ 3
代)侧芽的发生数量只有 2 ~ 4个 ,而经过 6 ~ 7次继
代培养后可以形成每丛 20 ~ 50个丛生芽 。继代 l0
~ 15代后 ,丛生芽虽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增殖倍数 ,
但新芽叶片变小 ,长势较弱 ,叶色变黄 。因此 ,在丛
生芽诱导成功后 ,及时降低 BA的浓度 ,减少增殖速
率 ,有利于提高丛生芽的质量 。
表 4 不同浓度激素对芽增殖的影响
代号 BA(mg.L-1)
NAA
(mg.L-1)
样本数
(个)
出芽指数
(个)
出芽率
(%)
B1 0.5 0.05 30 2.3 93.3
B2 1.0 0.05 46 2.5 97.7
B3 1.5 0.05 50 2.8 100
B4 2.0 0.05 50 3.2 100
2.3 壮苗及生根培养
当苗高长至 2 ~ 4cm 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 。
15d后开始生根 ,1个月后进行观察。生根培养情况
见表 5 ,其中C5培养基生根率最高。但从试管苗生
长情况看 , C3 、C4 、C5三种培养基的试管苗叶片发
黄 ,长势一般;而 C2中的试管苗生长健壮 ,叶色绿 ,
根系粗壮 ,单株生根数较多。
组培苗的生根质量与丛生苗的健壮与木质化程
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生根培养以前采用 1/2MS+
3%蔗糖 、MS+3%蔗糖 、MS+0.1 ~ 0.2mg.L-1 NAA
+3%蔗糖 3种培养基进行壮苗 ,试验表明 ,加入少
量生长素的壮苗培养基其壮苗效果优于另外二种培
养基 ,壮苗后的小苗健壮 、木质化程度较高 ,可明显
提高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 。
表 5 激素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代号 NAA(mg.L-1)
生根率
(%)
生根数
(条.株-1) 生长情况
C1 0 14 2~ 3 叶色正常 ,根较细
C2 0.5 71.4 4 叶色绿 ,生长势好 ,根较粗壮
C3 1.0 81 3.6 下部叶片发黄 ,长势一般
C4 l.5 72.7 3.9 下部叶片发黄 ,长势一般
C5 2.0 91.5 3.1 部分叶片发黄 ,根较细
2.4 组培苗移栽
当瓶苗在长到 4 ~ 6片叶 、植株高约 3cm时将瓶
苗取出 ,置于清水中漂洗 ,洗去根部的培养基后 ,直
接栽植于珍珠岩与细沙的混合基质中 。小苗移栽后
第 2天 ,开始用无机营养液或培养基的母液进行叶
面施肥 ,每隔 3d一次 ,其间喷清水。若遇高温 、光照
强 ,还应搭盖遮阴网或罩薄膜 。
3 结 语
3.1 雀舌黄杨外殖体采用 1cm 茎尖及 2cm 茎段竖
插于培养基上 ,可获得较高的腋芽萌发率。
3.2 适宜的继代培养基为MS+NAAO.05mg.L-1+
BA2.0mg.L-1;多次继代后的最适培养基为 MS +
BAO.5mg.L-1 +NAAO.1mg.L-1;生根培养基为 MS
+NAAO.5mg.L-1+3%糖。
3.3 雀舌黄杨丛生芽诱导初期增殖率较低(5代以
内),以后随着继代的增加(6 ~ 15 代),芽的增殖速
率加快;但继代10 ~ 15代后 ,丛生芽长势明显变弱。
因此 ,雀舌黄杨的工厂化育苗选择在 5 ~ 15代较为
适宜 。
3.4 当外殖体过小 ,相对伤口面积就越大 ,组织内
部代谢平衡受到干扰的程度越严重 ,褐变率也就越
高。因此 ,为降低褐变率 ,应剪取较大的外殖体较适
宜。
3.5 较大茎段自身营养充沛 ,而茎尖营养也较充
沛 ,故萌发快 ,这说明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在一定时
期内还不能进入外殖体 ,或者说培养基中的营养成
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及外殖体自身营养成分。
12
              安 徽 林 业 科 技         2006年第 1-2期(总第 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