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桐棉种源马尾松切根苗造林试验



全 文 :4 结 论
在较为贫瘠采伐迹地上采用湿地松与厚荚相思
带状混交 ,湿地松和厚荚相思生长迅速 ,厚荚相思处
于林冠上层 ,湿地松位于林冠下层 ,林分结构合理 ,利
用营养空间和土壤水 、肥条件充分 ,各个树种生长量
大。为防止交界行效应 ,在造林规划时 ,最好将交界
行行距适当加大 ,以减少交界行湿地松因蔽荫而影响
生长。湿地松厚荚相思单行混交由于厚荚相思生长
速度快于湿地松 ,引起强阳性树种湿地松被压 ,导致
湿地松生长不良 ,枯死严重 、保存率低。为此 ,在成林
过程中应及时对冠幅过于庞大的厚荚相思进行适度
修枝 、增大林内光照强度 ,解放被压的湿地松。湿地
松与厚荚相思混交后 ,林内气候条件适宜 ,落叶量丰
富 ,微生物活动频繁 ,枯枝落叶分解迅速 ,腐殖质层
厚 ,使土壤变得疏松 、通透性 、保水性增强 ,土壤有机
质多 ,各种肥分元素含量高 ,提高土壤肥力明显 。
参考文献
1 卢庆福等.湿地松幼林的生长节律与施肥效应.林业科技开发 ,
2001 , 15(特辑):31~ 33
2 潘志刚等.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4
(通讯地址:351200 ,福建省仙游县)
桐棉种源马尾松切根苗造林试验
张清桐
(福建省永泰县城峰林业站)
摘 要 用桐棉种源和本地种源的马尾松种子 , 分别采取切根和不切根处理培育的苗木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
果表明:切根处理培育的桐棉种源马尾松苗木造林平均保存率 、胸径和树高生长比不切根处理培育桐棉种源马尾
松分别提高了 10.4%、33.1%、17.9%;比本地种源马尾松未切根苗木造林分别提高 17.6%、76.2%和 46.9%。
关键词 马尾松;切根苗造林;保存率;胸径;树高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南方分布
和用途最广的树种 ,也是马尾松分布区域内商品林经
营的主要用材树种 。为了提高马尾松的商品林经营
效益 ,发挥马尾松地理种源的遗传作用 ,作者于 1997
年开始进行引种育苗 ,翌年实施桐棉马尾松和本地马
尾松种源造林对比试验。在实施过程中采用部分经
切根处理培育的苗木 ,按设计进行定植造林试验 ,分
析比较桐棉种源与本地种源马尾松造林效果以及切
根苗造林效果 ,旨在分析桐棉马尾松在城峰引种和切
根苗造林的可行性 ,提高商品林的科学经营水平。现
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城峰镇龙峰村 5大班 3小班 ,造林前
地类为马尾松火烧迹地 ,面积8.67 hm2 。立地条件:坡
向西 ,坡位全坡 ,坡度 25°,坡长310 m , 海拔高 40 ~
150 m ,属于高丘地貌 ,土层厚度50 cm ,立地类型属 Ⅲ
类地。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在 14.6 ~ 20.1℃,极端
最高气温达 40.9℃,极端最低气温为-5.4℃,全年无
霜期296 d左右 。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 570.7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的桐棉种源马尾松种子由福建省林业厅种
苗总站提供 ,本地种源马尾松种子由永泰县种苗站提
供 。上述两个种源的马尾松种子在永泰县苗圃培育
成苗。桐棉马尾松和本地马尾松分别在育苗期进行
切根和不切根培育。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双因素 2 水平设计。A 因素为马尾松
种源 ,取桐棉和本地 2个水平 ,B因素为苗木处理 ,取
切根和不切根 2个水平。而试验设:(1)桐棉马尾松
切根育苗造林;(2)桐棉马尾松不切根育苗造林;(3)
本地马尾松切根育苗造林;(4)本地马尾松不切根育
苗造林等 4个处理 。每个处理种植 60株 ,按坡位上 、
中 、下重复 3次 ,每个重复内的区组随机排列。
1.4 试验林营造与管理
试验地于 1997年 10月在火烧迹地上进行清杂
堆烧 , 挖明穴 , 规格50 cm ×30 cm ×30 cm , 株行距
1.67 m×1.67 m ,12月上旬完成回表土。造林密度为
240株/667 m2 ,造林时间为 1998年 1月12 ~ 13日 ,每
个试验小区的周界栽植木荷作为标记 ,试验林幼期每
应用研究 
30  林业科技开发 2002 年第 16 卷第5 期
年进行2次抚育 。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2001年 1月 8 ~ 9日对试验林地各个处理小区的
保存幼树逐株调查胸径 、树高 ,并计算幼树保存率 。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处理与不同种源幼树保存率 、胸径 、树高的
调查结果平均值列于表 1。
表 1 幼树保存率及胸径树高生长调查
处理号 处 理 幼林平均保存率(%)
平均胸径
(cm)
平均树高
(m)
1 桐棉种源切根 89.5 3.26 3.29
2 桐棉种源不切根 81.1 2.45 2.79
3 本地种源切根 80.0 2.10 2.47
4 本地种源不切根 76.1 1.85 2.24
2.1 直观分析
从表 1可看出:(1)保存率最高的为桐棉马尾松
切根苗造林达 89.5%,比桐棉马尾松不切根造林 、本
地马尾松切根造林与本地马尾松不切根造林分别提
高8.4 、9.5与 13.4个百分点;(2)桐棉马尾松苗木切
根造林比桐棉种源不切根造林 、本地种源切根造林 、
本地种源不切根造林平均胸径分别提高0.81 cm 、
1.16 cm和1.41 cm ,平均树高分别提高0.5 m、0.82 m
和1.05 m 。
2.2 方差分析
对不同处理不同种源胸径 、树高生长以及幼树保
存率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 2。
表 2 各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变差来源 因子 F值 Fα
胸径 26.100 0**
处理 树高 55.780 0**
保存率 13.829 0**
胸径 53.672 9**
种源 树高 126.288 9**
保存率 22.063 8**
胸径 19.285 7**
苗木切根 树高 35.889 1**
保存率 16.366 1**
胸径 5.337 2*
种源×切根 树高 5.163 6*
保存率 3.058 3
F0.01(3 , 12)=5.95;
F0.05(3 , 12)=3.49;
F0.01(1 , 12)=9.33;
F0.05(1 , 12)=4.75。
  从表 2可见:种源对幼树保存率 、胸径 、树高生长
差异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切根处理对保存率 、胸
径 、树高生长差异的影响亦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源与
苗木切根交互作用对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 ,对胸径 、
树高的生长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
2.3 q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同处理对胸径 、树高生长以及
保存率差异显著性 ,用 q检验法检验之 ,结果见表 3。
从表 3可以看出:(1)桐棉马尾松切根处理平均
胸径与其他 3种处理的平均胸径差异极显著。桐棉
马尾松不切根处理平均胸径与本地马尾松不切根处
理差异仅达显著水平 ,其他两两差异不显著。(2)树
高生长除本地马尾松切根处理与本地马尾松不切根
处理差异仅达显著水平外 ,其他 3 种处理差异极显
著 。(3)桐棉马尾松经切根处理造林保存率与其他 3
种处理造林保存率差异极显著 ,其他处理间差异不
显著。
表 3 不同处理对胸径树高保存率的影响 q检验表
因子 处 理 平均值 X 1-Xi X2-Xi X3-X i
胸径
桐棉马尾松切根 3.26
桐棉马尾松不切根 2.45 0.81**
本地马尾松切根 2.10 1.16** 0.35
本地马尾松不切根 1.85 1.41** 0.60* 0.25
树高
桐棉马尾松切根 3.29
桐棉马尾松不切根 2.79 0.50**
本地马尾松切根 2.47 0.82** 0.32**
本地马尾松不切根 2.24 1.05** 0.55** 0.23*
保存率
桐棉马尾松切根 71.17
桐棉马尾松不切根 64.24 6.96**
本地马尾松切根 63.47 7.70** 0.77
本地马尾松不切根 60.83 10.34** 3.41 2.64
 注:*表示显著水平;**表示极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1)优良种源桐棉马尾松苗木经育苗切根处理造
林 3年各项指标生长最好。平均胸径达3.26 cm ,平
均树高为3.29 m ,保存率达 89.5%;分别比不切根的
本地马尾松平均胸径提高1.41 cm ,平均树高提高
1.05 m ,幼树保存率提高13.4%。
(2)种源间胸径 、树高生长和幼树保存率差异达
到极显著的水平 。
(3)种源与苗木处理的交互作用对马尾松胸径和
树高生长有显著影响 ,对保存率影响不显著。
(通讯地址:350700 ,福建省永泰县)
 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02年第 16 卷第 5 期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