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全 文 :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第 35 卷 第 5 期 2012 年 10 月

- 391 -
白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林 玲 1,魏 巍 2,吴 疆 2
1. 江苏天士力帝益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10042
2.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
摘 要:通过查阅整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白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文献,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外用进行综述,
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蔹;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临床外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376 (2012) 05 - 0391 - 02

白蔹 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又名
白根、猫儿卵、五爪藤,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归
为下品。《中国药典》2010 年版收载的白蔹为葡萄
科白蔹的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
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东、
西南及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味苦,性微寒。
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
之功效。用于痈疽发背,疗疮,瘰疠,水火烫伤。
每日 4.5~9 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
患处。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药材,现将白蔹的化
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外用进行概述。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甾醇类化合物
何宏贤等[1]从白蔹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 β-谷甾
醇(β-sitosterol),郭丽冰等[2-3]从白蔹中分得 α-菠甾
醇、豆甾醇、豆甾醇-β-D-葡萄糖苷。
1.2 三萜类化合物
郭丽冰等[2]分离得到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邹济高等[4]分离得到羽扇豆醇。
1.3 有机酸类
反丁烯二酸、三十烷酸、二十八烷酸、碳十六
酸、酒石酸(tartaric acid)、苔藓酸(bryonolic acid)、
原儿茶酸、龙胆酸[5]。
1.4 蒽醌类化合物
邹济高等[4]首次从该属中提取分离了大黄素甲
醚、大黄酚、大黄素。其抗菌和抗真菌作用与中医
药关于白蔹的临床作用相一致。
1.5 多酚及其糖苷类
俞文胜等[6]经过柱色谱反复分离纯化,通过结
构鉴定确证得到 1, 2, 6-三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
葡萄糖、1, 2, 3, 6-四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
糖、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2, 6-三氧-没食子酰
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 2, 3, 6-四氧-没食子酰基-
β-D-吡喃葡萄糖苷、1, 2, 4, 6-四氧-没食子酰基-β-D-
吡喃葡萄糖苷、1, 2, 3, 4, 6-五氧-没食子酰基-β-D-
吡喃葡萄糖苷。
俞文胜等[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二聚
没食子酸(Digallic acid)、1, 4, 6-三氧-没食子基-β-
D-吡喃葡萄糖苷、2, 4, 6-三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
葡萄糖、2, 3, 4, 6-四氧-没食子-β-D-吡喃葡萄糖、6-
氧-二聚没食子酰基-1, 2, 3-三氧-没食子酰基-β-D-
吡喃葡萄糖、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槲皮素-
3-O-(2-O-没食子酰)-α-L-吡喃鼠李糖。
刘庆博等[8]从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了甲
基-α-D-呋喃果糖苷、甲基-β-D-呋喃果糖苷、甲基-
β-D-吡喃果糖、β-D-呋喃果糖、大黄素-8-O-β-D-吡
喃葡萄糖苷。
日本学者[9]分离得到了白藜芦醇(resveratrol)。
1.6 木脂素类化合物
日本学者[9]得到一个木脂素类化合物,为五味
子苷(schizandriside)。
1.7 其他类
胡萝卜苷富马酸、卫茅醇、正二十五烷。刘庆
博等[8]还从其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了尿苷、
腺苷。
2 药理作用
2.1 抑菌作用
抗菌是白蔹的主要活性,目前研究较多。白蔹
的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
盎小芽胞癣菌、腹肌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
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将蛇葡萄根、白蔹等 4 味中药的 70%乙醇提取

收稿日期:2012-06-18
作者简介:林 玲 E-mail: linzhuce@yahoo.com.cn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第 35 卷 第 5 期 2012 年 10 月

- 392 -
物制成外用制剂,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对金黄色葡
萄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作用[10]。
朱长俊等[11]研究体外检测中药白蔹正丁醇提
取物的抗菌活性,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定性和体外药
基法定量检测提取物抗菌活性,同时分析不同浓度白
蔹正丁醇提取物抗菌的量效反应关系。结果白蔹正丁
醇提取物的 MIC 值为 2.5 mg/mL,表明浓度和抗菌
有量效关系,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2.2 抗肿瘤作用
Kim 等[12]研究了 momordin I 对白血病 HL-60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其 IC50为 19.0 mg/mL,并且证
明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 Bcl-2 与 Bax 的比例及激
活 caspase-3,诱导了白血病 HL-60 细胞凋亡。
唐海谊等[13]发现,白蔹水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
很强的抑制作用,其 IC50 为 0.35 mg/mL。但白蔹的
80%乙醇提取物抑制效果较差,其 IC50 比水提取物
的数值高 5.9~23.8 倍。
张梦美等[14]研究了白蔹的抗肿瘤活性部位,发
现乙醚和醋酸乙酯部位是其抗肿瘤的活性部位,并
能引起人肝癌细胞株 HepG2 细胞的凋亡。
2.3 免疫调节活性
动物实验表明,3 种不同剂量的白蔹醇提物对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 ANAE 阳性率、T 细胞增殖能
力及巨噬细胞功能均有促进作用,并随剂量增加作
用增强,量效呈正相关[15]。
2.4 兴奋作用
赵翠兰[16]观察了白蔹煎剂对小鼠给药前后电
刺激的痛阈变化,发现白蔹煎剂对小鼠有一定的兴
奋作用,无镇痛作用。
2.5 其他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能明显增强黑附
片及炙川乌的镇痛作用;白蔹煎剂可拮抗黑附片、
炙川乌、炙草乌对离体蛙心的作用,但能加重以上
三种药对小鼠给药后心电图的变化。
3 临床外用
白蔹不仅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主要用于治
疗痤疮、痔疮、烧伤、黄褐斑、复发性口腔溃疡、
骨折、老年斑、手足皲裂等[17]。汤佩佩等[18]探讨了
白蔹外用对大鼠和豚鼠疮疡模型的影响,发现白蔹
水煎液和白蔹油糊均可显著增高血清中溶菌酶的量
(P<0.01),显著改善疮疡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4 展望
目前对白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氯
甲烷、醋酸乙酯提取物上,以后应该加强研究极性
较大的甲醇提取部分的成分,以得到新的活性物质。
随着对白蔹的药理活性研究的逐步深入,除了抗菌
作用,许多新的活性如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活性
及抑制毛发生长等作用不断被发现。但是,多数的
药理活性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作用物质基础尚未
阐明,需要进一步研究,白蔹的抗癌活性尤其值得
关注。白蔹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其药理作用及有效
成分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可望开发出新的治疗或保
健药品。
参考文献
[1] 何宏贤, 谢丽华. 白蔹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J]. 中草
药, 1994, 25(11): 568.
[2] 郭丽冰. 广东白蔹的分离与鉴定 [J].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7, 13(1): 1-6.
[3] 郭丽冰, 卢 雁, 陈水平. 白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6, 12(3): 145-147.
[4] 邹济高, 金蓉鸾, 何宏贤. 白蔹化学成分研究 [J]. 中
药材, 2000, 23(2): 91-93.
[5] 赫 军, 羡 冀, 宋莹莹, 等. 白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8, 25(8): 636-638.
[6] 俞文胜, 陈新民, 杨 磊, 等. 白蔹单宁化学成分的研
究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5, 7(1): 15-18.
[7] 俞文胜, 陈新民, 杨 磊. 白蔹多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Ⅱ [J]. 中药材, 1995, 18(6): 297.
[8] 刘庆博, 李 飞, 刘 佳, 等. 白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药学实践杂志, 2011, 29(4): 284-284.
[9] IK Hwi Kim, Michiyo Umezawa, Nobuo Kawahara, etc.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s of Ampelopsis japonica [J].
J Nat Med, 2007, 61: 224-225.
[10] 闵凡印, 周一鸿, 宋学立, 等. 白蔹炒制前后的体外抗
菌作用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12): 728-730.
[11] 朱长俊, 朱红薇.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1): 44-45.
[12] Kim J H, Ju E M, Lee D K, 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momorin Inpromyelocytic leukemia (HL-60) cells [J].
Anticancer Res, 2002, 22(3): 1885-1889.
[13] 唐海谊, 何冠邦, 周喜林. 美白中药之水及乙醇提取物
对酪氨酸酶抑制功效之比较 [J]. 中国药学杂志, 2005,
40(5): 342-343.
[14] 张梦美, 叶晓川, 黄必胜, 等. 白蔹抗肿瘤活性部位的
筛选研究[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2): 40-42.
[15] 俞 琪, 蔡 琨, 田维毅. 白蔹醇提物免疫活性的初步
研究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7(2): 20.
[16] 赵翠兰, 郭桂森, 李开源, 等. 白蔹部分药理作用实验
研究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6, 17(3): 55-58.
[17] 白 明, 贾亚泉, 杨克伟, 等. 白蔹临床外用及药理作
用研究进展 [J]. 研究进展, 2011, 35(18): 13-14.
[18] 汤佩佩, 郭晓芳, 白 明, 等. 白蔹外用对疮疡模型的
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3): 7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