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侧枝萌发诱导基因(LIF)的原核表达与农杆菌介导转化麻风树幼叶



全 文 :宗 桦,胡 霞,陈学宏. 侧枝萌发诱导基因(LIF)的原核表达与农杆菌介导转化麻风树幼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9) :14 - 19.
doi:10. 15889 / j. issn. 1002 - 1302. 2015. 09. 004
侧枝萌发诱导基因(LIF)的原核表达
与农杆菌介导转化麻风树幼叶
宗 桦1,胡 霞2,陈学宏3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2.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乐山 614004;
3.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麻风树(Jatropha curcas L.)的有限分枝是限制麻风树油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奠定基因调控麻风树
分枝的基础,研究并优化了侧枝萌发诱导基因 LIF(lateral shoot - inducing factor )的原核表达条件,并成功获得了重组
蛋白。通过研究农杆菌浓度、抗生素浓度建立了稳固高效的麻风树农杆菌( (LBA4404)高效转化体系;将 LIF 基因转
入麻风树基因组中,通过 GUS染色、PCR、Southern blot检测,确定了 LIF基因已经成功转化入麻风树基因组中,获得了
高达(23. 91 ± 5. 78)%的转化率。
关键词:麻风树;侧枝萌发诱导基因(LIF) ;幼叶;农杆菌
中图分类号:Q943.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5)09 - 0014 - 06
收稿日期:2014 - 08 - 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308464)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
创新项目(编号:A0920502051405 - 62)。
作者简介:宗 桦(1981—) ,女,江苏宜兴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
物学研究。E - mail:14744632@ qq. com。
属于大戟科的麻风树(Jatropha curcas L.)是一类具有极
强抗旱性的大灌木或小乔木,其种子中含油丰富,并能较容易
地转化成纯度能满足美国和欧洲标准的生物柴油[1]。此外,
麻风树油还可应用于制造肥皂、化妆品、染料等产品[2 - 4]。然
而,由于麻风树的种子产量较低,极大地限制了麻风树油的推
广应用。迄今为止,提高麻风树种子的产量仍是一件十分困
难的事情,这是由于麻风树的种子产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
自然环境[5]、麻风树的分枝形态[6]、基因型[7]、经营管理方
法[8]等。在这些因素当中,麻风树结果母枝的分枝形态被认
为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增加麻风树
结果母枝的数量就能有效地提高麻风树种子的产量[8 - 9]。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植物分枝发育控制机理的
研究,通过采用包括突变体分离、定位、克隆相关基因和相关
基因分析等分子生物技术等方法,不断加深对植物分枝发育
的认识。目前在许多物种,如矮牵牛[10 - 11]、烟草[12]、番茄、豌
豆、玉米、水稻和拟南芥[13]中都开展了突变体作为分枝的变
化模式研究。2005 年,Nakagawa等从矮牵牛中克隆出了侧枝
萌发诱导基因 LIF,是目前唯一一个被报道的分枝基因[14]。
Nakagawa等研究发现,LIF 基因在矮牵牛、烟草、拟南芥
中过量表达均可以导致植株分枝明显增多,高度明显降低,叶
片小化[14],由此 Nakagawa 等推断,LIF 基因在双子叶植物中
能保守地表达,可以调控双子叶植物的分枝[14]。进一步研究
发现,LIF编码的蛋白属于一种 TFⅢA型锌指蛋白,具有这种
类型结构域的蛋白一般是结合 DNA 作为转录因子参于多种
植物的调控过程。然而由于 LIF 被发现的时间短,因此针对
LIF诱导的蛋白的功能研究还未开展。再加上植物分枝的形
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因此,针对单
个基因开展蛋白纯化研究对于了解其在植物形态构成上的功
能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重组的方式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
表达为 LIF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众所周
知,大肠杆菌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目
前除了己经掌握了它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大量
资料外,在基因表达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大肠杆菌遗传背景
清楚,容易培养,能大规模发酵,并具有大量可供选择利用的
克隆和高效表达载体[15]。
本研究构建了 LIF 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 BL21
中,将转化子进行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白,摸索表达的最优
条件,为进一步探讨 LIF的功能奠定基础。同时,将 LIF 基因
转入麻风树基因组,了解 LIF基因在麻风树中的表达方式,为
基因调控麻风树的分枝做好准备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 1 植物材料和菌株
试验所用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种苗种植在温室
(14 h光照 /10 h黑暗,室温 22 ℃)中。成熟麻风树种子来源
于攀枝花市。种苗种植于盛满沙和营养土的塑料盆钵中,于
温室中生长 2 个月(16 h光照 /8 h黑暗,室温 28 ℃)后,取第
1 ~ 3 节上的叶片用作试验。灭菌后的麻风树幼叶切成为
1 cm2 的小块,接入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预培养 2 d。
Escherichia coli菌株 BL21、农杆菌菌株 LBA4404 均为笔
者所在实验室保存。
1. 2 矮牵牛 LIF基因开放阅读框获得和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1. 2. 1 LIF基因 ORF的扩增 提取矮牵牛的 RNA,用 Oligo
(dT)18为引物进行反转录,反转录产物作为模板,设计引物
lof33、lof52 进行 PCR 扩增 ORF 序列。酶切位点(下划线部
分)分 别 为 BamH Ⅰ、Hind Ⅲ。引 物 序 列 如 下:lof33:
—41—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9 期
5 - CCCAAGCTTTCATAAGAACTTTCTTGTGCCTAAACC -3;
lof52:5 - CGCGGATCCATGGAAACTAGTAAAAATCAGC-
CGTC - 3;反转录引物:Oligo (dT)18:5 - GCTGTCAACGAT-
ACGCTACGTAACGGCATGACAGTG (T)18 - 3。反应条件
为:95 ℃预变性 5 min;94 ℃ 40 s,62 ℃ 40 s,72 ℃ 1 min,34
个循环;72 ℃延伸 10 min。将 PCR 产物电泳后进行回收,回
收按照 DNA胶回收试剂盒的说明步骤进行。
1. 2. 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原核表达所用质粒载体选用
pET32[16],含有 T7 启动子、6 个 His标签,具有 Amp 抗性。将
胶回收的片段连接到 pMD19 - T 载体上,连接产物转化大肠
杆菌 DH5α感受态获得转化子 pMD19 - T - LIF,摇菌 1 h 后
涂 LB平板,37 ℃过夜培养。于第 2 天挑菌,摇菌后送样测
序。经测序检测获得 LIF的 ORF片段后,摇菌提质粒。用限
制性内切酶 BamHⅠ、HindⅢ双酶切载体 pET32,胶回收线性
载体。用 T4 连接酶连接目的片段与线性载体(均带有
BamHⅠ、HindⅢ黏性末端)。16 ℃连接过夜,获得重组子
pET - LIF (简称 PL)。随后将重组子转入大肠杆菌 BL21 感
受态细胞获得转化子 PLB,摇菌后提取质粒,采用酶切、菌落
PCR和测序等手段检验目的片段是否正确。同时也将空载
pET32 用同样的方法转入大肠杆菌 BL21 以获得空白对照转
化子 pET32 - Empty (简称 PE)。引物均由上海英骏生物技
术有限公司合成。
1. 3 PLB的诱导表达
挑取重组菌 PLB、PE 分别接种到 15 mL 的 AMP - LB 液
体培养基中,放置于 37 ℃下振荡培养 12 h。再从过夜培养物
种各取 500 μL菌液接种于新鲜的 10 mL AMP - LB液体培养
基中,37 ℃下振荡培养直到菌液的 D600 nm = 0. 6 ~ 0. 7。随后
将 PLB菌液均分后放置于不同的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添加
不同浓度的 IPTG中进行诱导(表 1)。
1. 3 矮牵牛 LIF基因蛋白编码序列 (coding sequence,CDS)
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1. 3. 1 CDS 的扩增 首先在 GenBank 搜索出矮牵牛 LIF 基
因的编码蛋白(accession number:AB035093) ,根据其蛋白序
列设计出 C1、C2 引物序列用于扩增矮牵牛 CDS,酶切位点分
别为XbaⅠ、SmaⅠ酶切位点(酶切位点见下划线)。引物序
表 1 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 IPTG对 PLB的诱导
编号 处理 重组菌
IPTG
(g /L)
诱导温度
(℃)
诱导时间
(h)
1 Y0 PE 0. 240 37 5
2 Y1 PLB 0. 240 20 5
3 Y2 PLB 0. 240 30 5
4 Y3 PLB 0. 240 37 5
5 J0 PE 0. 240 30 4
6 J1 PLB 0. 240 30 2
7 J2 PLB 0. 240 30 4
8 J3 PLB 0. 240 30 6
9 T0 PE 0. 240 37 5
10 T1 PLB 0. 024 37 5
11 T2 PLB 0. 120 37 5
12 T3 PLB 0. 240 37 5
列如下:C1:5 - GCTCTAGAATGGAAACTAGTAAAAATCAGC-
CGTC - 3;C2:5 - CTACCCGGGTCATAAGAACTTTCTT - GT-
GCCTAAACC - 3。反应程序为:95 ℃预变性 4 min;94 ℃
30 s,60 ℃ 40 s,72 ℃ 1 min,34 个循环;72 ℃延伸 10 min。
随后以矮牵牛的 cDNA为模板,采用 PCR 技术获得 LIF 基因
的 CDS。
1. 3. 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将 LIF 基因的 CDS 插入表达
载体 pBI121[17]中,LIF基因的插入位置见图 1,获得重组载体
pBI121 - LIF。pBI121 载体含有 Npt Ⅱ基因,抗卡拉霉素
(Kan) ;含 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含 CaMV35S启动子(笔者
所在实验室保存)。提取重组子 pBI121 - LIF质粒后,用反复
冻融法[18]将其转化入农杆菌 LBA4404[19]感受态细胞中,同
时也将空载 pBI121 以同样的方法转入 2 种农杆菌感受态中
以获得空白对照,获得转化子 pBI121 - Empty (简称 PBE)。
检验后的含有 LIF基因的农杆菌单菌落接种到 1 mL YEB 液
体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加入 50 μg /mL 链霉素(Str )、
100 μg /mL 利福平(Rif)、100 μg /mL Kan,于恒温摇床上
27 ℃、200 r /min摇培过夜。取出 500 μL 培养过夜的菌液转
入新配制的有同样抗生素的 YEB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直到
D600 nm = 1. 0 时,用新鲜的 MS 液体培养基(pH 值 5. 4 ~ 5. 8)
分别稀释为 D600 nm = 0. 1 ~ 0. 5 用于转化。
1. 4 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
试验中外植体培养均选用 MS 培养基[20]为基础培养基,
其中蔗糖质量浓度为 3%,琼脂质量浓度为 0. 8%,pH 值为
5. 8。外植体的培养均在 28 ℃的温室中进行,并保持 16 h光
照、8 h黑暗交替。具体培养基配方如下[21]:愈伤组织诱导培
养基(CI) :MS +2. 0 mg /L 6 - BA + 0. 05 mg /L 2,4 - D;愈伤
组织再生培养基(PR) :MS +0. 5 mg /L 6 - BA +0. 5 mg /L KT +
0. 1 mg /L IBA + 0. 1 mg /L GA3;生根培养基(RM) :MS +
0. 2 mg /L IBA;大肠杆菌 LB 培养基:10 g /L 胰蛋白胨,5 g /L
酵母提取物,10 g /L NaCl,pH值 7. 0。固体 LB培养基在以上
—51—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9 期
成分中添加 15 g /L琼脂粉。
1. 5 外植体的转化和选择培养
预培养之后的幼叶外植体浸入 30 mL含 LIF基因的农杆
菌菌液体中,在 28 ℃、200 r /min的摇床上侵染 10 min。用干
燥的无菌滤纸吸去多余菌液后将外植体转移到 CI培养基中,
在全暗的温室(28 ℃)中共培养 2 ~ 7 d。随后,将外植体转入
加入了 300 mg /L头孢霉素(Cef)的新鲜 CI培养基中,继续暗
培养 3 周。待愈伤组织产生后,马上转入加入了 Kan(0、10、
20、30、40 mg /L)、150 mg /L Cef的新鲜 PR培养基中诱导抗性
丛生芽。经过 4 周的筛选后,将抗 Kan(KanR)的麻风树再生
单芽切下并转入加入 Kan 的 RM 生根培养基中。经 3 ~ 4 周
诱导后,将生根的植株移入放置于温室中的培养钵中,培养钵
中加入珍珠岩 ∶ 沙 ∶ 土 = 1 ∶ 1 ∶ 1(体积比)的混合基质中练
苗 2 周后移入大田。
1. 6 转基因植株的鉴别
GUS染色:将共培养后的叶盘、愈伤组织和抗 Kan 的丛
生苗切成小块后放在 1. 5 mL 的离心管中,加入 GUS 染液,
37 ℃ 水浴 16 h[22]。植株材料用 70%的乙醇脱色 2 ~ 3 次,在
解剖镜和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拍照。
PCR检测:采用 CTAB 法[23]提取转基因麻风树的 DNA,
设计引物扩增检验是否获得转基因植株。首先设计了 2 条引
物:qc1:5 - ACCGTCGGGCAAAGACAGATT - 3;qc2:5 -
GACCGCATCGAAACGCAGCAC - 3,预期扩增的长度为
538 bp。扩增序列中包含 LIF 基因中 246 bp 的序列和 GUS
基因中长度为 292 bp的序列,PCR 反应参数为:95 ℃预变性
5 min;94 ℃30 s,62 ℃40 s,72 ℃ 1 min,34 个循环;72 ℃延伸
10 min。
Southern blot检测:为了进一步确定 LIF基因已经插入麻
风树基因组,先从 PCR 检测呈阳性 (PCR +)的植株中提出
DNA(20 μg) ,随后用 EcoRⅠ、HindⅢ于 37 ℃ 酶切过夜。
EcoRⅠ、HindⅢ在质粒 pBI121 上各仅有 1 个酶切位点。以重
组质粒 pBI121 - LIF为模板用引物 qc1、qc2 扩增 LIF 基因的
ORF,按照 PCR Digoxigenin (DIG)Probe Synthesis Kit(Roche
Diagnostics)说明制作探针。杂交的具体操作按照 Raffeiner
的报道[24]进行,3 d 后进行拍照(Kodak 8 - 10 X - Omat AR,
Rochester)。
1. 7 数据分析
研究中用到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存活率 = 有分化能力的幼叶外植体数量 /外植体总
数 × 100%;
GUS的瞬时表达率 = GUS 显阳性(GUS +)的存活外植
体数量 /外植体总数 × 100%。
所有的数据均使用 SPSS 统计软件(ver. 11. 0)进行
Duncan’s多重分析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原核表达载体的获得
以反转录的 cDNA 为模板,用引物 lof33、lof52 进行 PCR
扩增 LIF 基因的 ORF 序列,获得了 1 条 650 bp 的片段
(图 2 - A) ,胶回收后与载体 pMD19 - T 相连接,并转入
DH5α感受态获得转化子 pMD19 - T - LIF;提取 pMD19 - T -
LIF转化子质粒双酶切后的片段(650 bp) ,与 BamHⅠ、Hind
Ⅲ双酶切后的 pET32 载体连接,获得重组子 pET - LIF;将连
接后的产物转入 BL21 感受态,经过菌落 PCR、双酶切(图 2 -
B)和测序验证,证明获得了转化子 PLB,原核表达载体 PLB
构建成功。
2. 2 PLB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研究
通过图 3 的 SDS - PAGE分析,比较得出了在不同的诱导
条件下重组菌的最佳表达条件,并成功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
在不同的诱导温度梯度下,PLB均比对照多出 1 条约为 43 ku
的目的条带;当诱导温度为设置为 37 ℃时,目的条带十分明
显;当诱导温度为 30 ℃时,也能看到目的条带,但比 37 ℃稍
弱;20 ℃下诱导的 PLB 表达最弱。在不同的诱导时间梯度
下,PLB都比对照多出 1 条约为 43 ku的目的条带,说明在 2、
4、6 h 3 个处理时间内,PLB均有表达。但 3 个处理时间下的
诱导表达量有所不同,诱导 2 h的条带最弱;而诱导 4、6 h 的
条带都很亮,说明这 2 个时间内的融合蛋白诱导表达最强;随
着时间从 4 h延长到 6 h,表达量没有随之增加,表明诱导 4 h
为最佳收获时间。如果菌体过度培养,一方面由于 Amp逐渐
失活,失去选择压后质粒快速丢失,不能增加表达产量;另一
—61—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9 期
方面由于菌体老化和代谢产物的影响,菌体不但不继续生长,
反而会死亡、分解,使目的蛋白丢失[25]。由图 3 - C 可以看
出,只要加入了 IPTG,PLB就能产生大小约为 43 ku的重组蛋
白。不同浓度的 IPTG 对 PLB 的诱导效果有差异,其中 IPTG
为 0. 120 g /L 时诱导的重组蛋白量最大,其次是 0. 240 g /L,
0. 024 g /L诱导 PLB表达的量最少,无 IPTG 时无重组蛋白产
生。根据表达载体 pET32 的分子量、LIF 基因 ORF 成熟肽分
子量的估算,融合蛋白的总分子量应为 43 ku。
2. 3 农杆菌侵染最佳浓度
本研究发现,菌液浓度是影响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由
表 2 可见,当用 D600 nm = 0. 1 的 LBA4404 菌液侵染后,愈伤组
织产生了数量最多的蓝斑(GUS + ) ;随着浓度的升高
(D600 nm > 0. 1) ,多余的菌体改变了培养基的 pH值,并抑制了
愈伤组织的产生,严重制约转化效率。这一现象与 Yong等的
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认为高浓度的农杆菌液反而会产生较
低的转化效率[26 - 27]。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D600 nm = 0. 1 的
农杆菌 LBA4404 最适于麻风树幼叶转化。
2. 4 Kan的筛选效果
在许多木本植物的转化过程中,Kan 都被用于筛选转基
因植株[28 - 31],Kan 的敏感性取决于植物种类、外植体类
型[32]。本研究表明,不同的浓度梯度(20、30、40 mg /L)的
Kan均能筛选出 PCR检验呈阳性(PCR +)的植株(表 3)。虽
然 40 mg /L Kan对愈伤组织再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只有高
浓度的 Kan才能完全抑制未转化丛生芽的再生。相比之下,
在加入 20、30 mg /L Kan的培养基中会有部分未转化的丛生
芽产生,称之为“逃离”。因此,本研究表明 40 mg /L 是 Kan
用于筛选的最佳浓度。Kan能有效地筛选出麻风树转基因植
株,与 Li等提出的 Kan 不适于用于麻风树的筛选的结论相
悖[33]。培养 4 周后,待抗 Kan 的丛生芽(图 4 - C)长至 2 ~
3 cm 高时,转入加入 40 mg /L Kan 的 RM 培养基中诱导生根
(图 4 - D)。用 Kan 持续筛选能有效抑制未转化植株的逃
离,持续筛选非常必要[34]。培养 1 个月后,生根的植株移入
培养钵中进行 2 周的炼苗(图 4 - E)。
表 2 不同浓度的 LBA4404 对麻风树幼叶盘愈伤组织的
诱导和 GUS染色的影响
LBA4404 浓度
(D600 nm)
愈伤组织诱导百分率
(%)
愈伤组织呈现 GUS +
的比例(%)
0. 1 80. 81 ± 6. 51a 68. 31 ± 8. 82a
0. 2 63. 23 ± 6. 27b 51. 52 ± 2. 14b
0. 3 44. 45 ± 5. 48c 38. 48 ± 2. 76c
0. 4 19. 05 ± 1. 47d 18. 94 ± 1. 13d
0. 5 6. 79 ± 2. 67e 6. 79 ± 2. 67e
注:表中数据为 3 次重复的平均值 ±标准差;同列数据后标有不
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表 3 不同浓度的 Kan对麻风树转化子的筛选影响
Kan的浓度
(mg /L)
再生 KanR 植株
百分比(%)
GUS +植株
百分比(%)
PCR +植株
百分比(%)
0 9. 96 ± 4. 37b 4. 87 ± 3. 85bc
10 48. 61 ± 4. 61a 14. 61 ± 1. 15ab 11. 21 ± 6. 49ab
20 44. 09 ± 7. 93ab 24. 90 ± 7. 13a 21. 17 ± 1. 90a
30 35. 41 ± 7. 52bc 25. 49 ± 7. 99a 25. 49 ± 7. 99a
40 23. 91 ± 5. 78d 23. 91 ± 5. 78ab 23. 91 ± 5. 78a
2. 5 GUS 染色分析
为了确认转化子,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和 KanR 再生植株
都需要进行 GUS 染色。经 GUS 染色后,发现有 68%的愈伤
组织出现蓝斑,表明呈现 GUS +(表 2)。愈伤培养 4 周后,有
35%的 GUS +愈伤组织分化出 KanR 丛生芽。用 40 mg /L Kan
筛选出的所有植株都呈现 GUS + (表 3)。此外,笔者发现
KanR 植株的蓝斑都沿着茎节和叶柄分布(图 5 - e 至图 5 -
h) ,在愈伤组织上则是随机分布(图 5 - b) ,在根系中无活性。
这一现象与 Nakagawa等在 LIF 基因超表达的矮牵牛中 GUS
蓝斑的分布趋势一致[14]。Nakagawa 等推断,LIF 基因可能参
与了矮牵牛叶腋处的细胞分裂素的产生过程。此外,本研究
在对照植株中未观察到 GUS蓝斑(图 5 - c、图 5 - d)。
2. 6 PCR和 Southern检测
GUS +再生苗首先采用 PCR法一步验证基因转入的真实
性。PCR检测提取了转基因植株的 DNA为模板,所以消除了
残留菌株的干扰,比 GUS染色更可靠。由图 6 - A可以看出,
随机抽取的 GUS +再生苗均扩增出了预期 0. 54 kb大小片段,
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无任何条带出现。通过 PCR 检测证明,
201 个叶盘在经过 3 个月的转化后,有 48 个产生了转基因植
株,所占比例达到(23. 91 ± 5. 78)%(表 3) ,转化效率明显高
于 Li等报道的 13%的转化率[34]。随后,根据 PCR 的检测结
果,进一步使用 Southern Blot 最终检测转基因植株。本研究
随机抽取了 12 个 PCR +植株以 GUS 基因的部分片段为探针
进行 Southern杂交,预期的杂交片段约为 3. 6 kb,图 6 - B显
—71—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9 期
示了 3 株 PCR +植株的杂交结果,均获得了预期杂交带。未
转基因的对照无任何条带产生,说明载体 c 重组载体 pBI121
- LIF已经成功转化入麻风树基因组 DNA 中。植株 1 产生
了 7 条杂交带,说明基因组中插入了多个拷贝,其中有 2 个条
带的长度明显 > 3. 6 kb,推测可能有完整的 T - DNA 拷贝插
入;同时观察到有 4 条杂交带 < 3. 6 kb,说明 T - DNA 有部分
插入的拷贝存在,T - DNA 的部分插入是转基因过程中的常
见现象。植株 2、植株 3 均只有 1 条 3. 6 kb的杂交带,说明转
化为单拷贝,T - DNA 也是部分插入。不同数目的拷贝证明
植株为独立个体。
3 结论与讨论
植物分枝发育在植物形态建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植物的分枝是控制作物结实并进而影响最终产量的重要农艺
性状之一,分枝多的植株结实部位多,但影响群体通风透光状
况,分枝与主茎的夹角直接影响群体透光性和对光能的利用。
然而,由于分枝的基因调控影响因素众多,且机理复杂,因此
目前仅处于探索阶段。LIF 基因由于发现时间较晚,其具体
功能和作用机理仍未明确。目前只有 1 例进行 LIF 类锌指蛋
白的功能研究,即通过洋葱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 GFP - LIF -
GUS蛋白的研究表明 LIF 基因被转运到细胞核中,为证实
LIF是 1 种转录因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4]。本试验采用
pET32 为表达载体,构建了 LIF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将转化
子进行诱导表达获得了重组蛋白,分析得出了 LIF 所对应蛋
白表达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探讨 LIF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麻风树作为一种能源植物,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
关注。但由于其为木本植物,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
在麻风树再生体系的研究上。本研究以麻风树为幼叶研究对
象,通过摸索 Kan浓度成功建立了高效稳固的农杆菌转化体
系。与前人的报道(针对麻风树子叶的转化体系)相比,本体
系不仅转化效率高、稳定性强,而且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更经
济、节约,本转化体系的成功建立为研究者大规模的开展麻风
树各类基因的研究创造便利。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 LIF 基
因顺利转入麻风树基因组中,由于 LIF 基因能在双子叶植物
中保守表达,因此具有很强的应用范围。将 LIF 转入麻风树
中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 LIF 基因的作用原理和表达方式,
还能为今后开展麻风树分枝的基因调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
础。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在田间持续观察转基因苗的分枝能
力并计算种子产量。
参考文献:
[1]Alok - Kumar T,Akhilesh K,Hiflur R[J].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Jatropha curcas with high free fatty acids:an optimized process[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7,31(8) :569 - 575.
[2]Kandpal J B,Madan M. Jatropha curcus:a renewable source of energy
for meeting future energy needs[J]. Renewable Energy,1995,6(2) :
159 - 160.
[3]Adebowale K O,Adedire C O.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nsecticidal
properties of the underutilized Jatropha curcas seed oil[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6,5(10) :901 - 906.
[4]Mazumdar P,Basu A,Paul A,et al. Ag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cotyle-
donary leaf explants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de novo plant regener-
ation and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in
Jatropha curcas L.[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10,76
(2) :337 - 344.
—81—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9 期
[5]Openshaw K. A review of Jatropha curcas:an oil plant of unfulfilled
promise[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0,19(1) :1 - 15.
[6]Achten W M J,Verchot L,Franken Y J,et al. Jatropha bio - diesel
production and use[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8,32(12) :
1063 - 1084.
[7]Ginwal H S,Rawat P S,Srivastava R L. Seed source variation i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oil yield of Jatropha curcas Linn. in central
India[J]. Silvae Genetica,2004,53(4) :186 - 192.
[8]Gour V K. Production practices including post - harvest management
of J. curcas[C]/ /Singh B,Swaminathan R,Ponraj V,et al. Rash-
trapati Bhawan,New Delhi,India:Biodiesel conference toward energy
independence - focus of Jatropha,2006:223 - 251.
[9]Abdelgadir H A,Johnson S D,van Staden J. Promoting branching of a
potential biofuel crop Jatropha curcas L. by foliar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09,58(3) :287 -
295.
[10]Bennett T,Leyser O. Something on the side:axillary meristems and
plant development[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6,60(6) :
843 - 854.
[11]Lewis J M,Mackintosh C A,Shin S A,et al. Overexpression of the
maize Teosinte Branched 1 gene in wheat suppresses tiller develop-
ment[J]. Plant Cell Reports,2008,27(7) :1217 - 1225.
[12]Bereterbide A,Hernould M,Castera S,et al.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
eration,cell expan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y the Arabidopsis
SUPERMAN gene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J]. Planta,2001,
214(1) :22 - 29.
[13]Mcsteen P,Leyser O. Shoot branching[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2005(56) :353 - 374.
[14]Nakagawa H,Jiang C J,Sakakibara H,et al. Overexpression of a
petunia zinc - finger gene alters cytokinin metabolism and plant
forms[J]. The Plant Journal,2005,41(4) :512 - 523.
[15]Fischer B,Sumner I,Goodenough P. Isolation and renaturation of
bioactive proteins expressed in Eschrichia coil as inclusion bodies
[J]. Arzneimittelforschung,1992,42(12) :1512 - 1515.
[16]LaVallie E R,DiBlasio E A,Kovacic S,et al. A thioredoxin gene
fusion expression system that circumvents inclusion body formation in
the E. coli cytoplasm[J]. Biotechnology,1993,11(2) :187 - 193.
[17]Hatanaka T,Choi Y E,Kusano T,et al. Transgenic plants of coffee
Coffea canephora from embryogenic callus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
ciens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J]. Plant Cell Reports,1999,19
(2) :106 - 110.
[18]Holsters M,De Waele D,Depicker A,et al. Transfec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1978,163(2) :181 - 187.
[19]Hoekema A,Hirsch P R,Hooykaas P J J,et al. A binary plant vector
strategy based on separation of vir - and T - region of the Agrobacte-
rium tumefaciens Ti - plasmid[J]. Nature,1983,303(5913) :
179 - 180.
[20]Murashige T,Skoog F.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 growth and bioas-
says with tobacco tissue cultures[J]. Physiologia Plantarum,1962,
15(3) :473 - 479.
[21]宗 桦,王盛华,邓新林,等. 麻疯树叶片高效再生体系与不定
芽起源[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16(6) :789 - 793.
[22]Dutta I,Majumder P,Saha P,et al. Constitutive and phloem specific
expression of Allium sativum leaf agglutinin (ASAL) to engineer
aphid (Lipaphis erysimi)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Indian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J]. Plant Sci,2005(169) :996 - 1007.
[23]Murray M G,Thompson W F. Rapid isol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lant DNA[J].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80,8(19) :
4321 - 4325.
[24]Raffeiner B,Serek M,Winkelmann 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Oncidium and Odontoglossum orchid spe-
cies with the ethylene receptor mutant gene etr1 - 1[J].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2009,98(2) :125 - 134.
[25]刘永庆,陈溥言,杜念兴,等. 生长抑素(SS)基因在大肠杆菌
pT7ZZ表达系统中的克隆与表达[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15(1) :17 - 20.
[26]Yong W T L,Abdullah J O,Mahmood M. Optimization of Agrobacte-
rium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 for Melastomataceae spp.
u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as a reporter[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6,109(1) :78 - 85.
[27]Xu,L,Najeeb U,et al. Establishment of Agrobacterium - mediated
BT gene transformation system mat rush (Juncus effusus L.) [J].
Pakistan J. Bot,2009,41(5) :2615 - 2624.
[28]Prakash M G,Gurumurthi K.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
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from precultured cotyledon and hypocotyl
explants of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 using Agrobacterium tumefa-
ciens[J].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2009,
45(4) :429 - 434.
[29]James D J,Passey A J,Webster A D,et al. Transgenic apples and
strawberries:advances in transformation,introduction of genes for
insect resistance and field studies of tissue cultured plants[J].
Acta Horticulturae,1993(336) :179 - 184.
[30]Fillatti J A,Sellmer J,Mccown B,et al. Agrobacterium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Populus[J].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MGG,1987,206(2) :192 - 199.
[31]McGranahan G H,Leslie C A,Uratsu S L,et al. Agrobacterium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walnut somatic embryos and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J]. Nature Biotechnology,1988(6) :800 -
804.
[32]Klimaszewska K,Lachance D,Pelletier G,et al.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icea glauca,P. Mariana,and P. Abies after cocultivation
of embryogenic tissue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In Vitro
& Cell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2001,37(6) :748 - 755.
[33]Li M R,Li H Q,Jiang H W,et al. Establishment of an Agrobacteri-
uim - mediated cotyledon disc transformation method for jatropha
curcas[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8,92(2) :
173 - 181.
[34]Athmaram T N,Bail G,Devaiah K M.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Bluetongue VP2 gene in somatic embryos of peanut through particle
bombardment method[J]. Vaccine,2006,24(15) :2994 - 3000.
—91—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