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余甘子良种现状和选育重点探讨



全 文 :经  济  林  研  究
  17卷 1期      ECONOM IC  FO REST  RESEARCHES       1999年 

我国余甘子良种现状和选育重点探讨
姚小华   盛能荣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 311400)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余甘子生产现状和良种选育状况。通过对国内外余甘子遗传改良水平的比较和国
内余甘子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国内良种选育、国内余甘子引种和种质资源交换工作的总结 ,提出了我国当前
和今后余甘子良种选育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余甘子 良种 现状 选育重点
余甘子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泰国、斯里兰卡、缅甸、马亚西亚、巴基斯坦及 Massanene
群岛。 现已引种至美国、古巴、波多黎各、特立尼达、巴拿马、肯尼亚、南非等国。我国主要分布
于云南、广西、福建、广东、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区。 我国对余甘子的利用有较长的历史 ,
但以前仅局限于作为传统药用或作栲胶资源利用。目前余甘子加工业 ,已从粗放的腌渍、蜜饯、
果脯加工发展到以蜜饯类、饮料类、保健品和药品为主的综合加工和研制阶段。鲜果直接食用
或加工成余甘子蜜饯、余甘糕、果酱、饮品等系列产品 ,产品已进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在福建、
广东、云南等地相继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余甘子食品加工厂 ,同时各地纷纷建立起果用原料生
产基地 ,在这福建省尤为突出。全国比较集中 ,可直接开发利用的余甘子面积约有 33万多 hm2
多万亩 ,但采用优良类型进行规模生产的仅为 2万 hm2 ,且主要集中在福建。余甘子目前已成
为我国沿海地区低山丘陵综合开发的重要树种之一。
1 我国余甘子和国外余甘子良种的比较
我国开展系统良种选育工作仅 10 a左右时间 ,目前尚未形成优良栽培品种 ,由于生产发
展需要而提前利用的 20余个类型 (主要 8个类型 )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在 1988~ 1990年于野生群体中选出。从资源现状看 ,我国余甘子普遍存在果实偏小 ,色泽、整
齐度差、采收困难 ,果肉 Vc偏低、纤维偏高 ,这直接影响到产品加工和鲜果商品率以及市场价
格的提高。按我国现有资源现状 ,在一些重要经济性状上达到印度、孟加拉国、美国等一些优良
品种性状是不可能的。如平均果重指标我国的优良类型仅 5. 60~ 16. 25g /个 ,不到印度普遍栽
培优良品种的 1 /2。
2 我国余甘子良种选育和良种应用现状分析
2. 1 余甘子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从 80年代开始 ,余甘子分布区相继开展了余甘子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其中以福建省最为
突出。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1985年开始与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惠安
⒇ 收稿日期: 1998-08-21
DOI : 10. 14067 /j . cnki . 1003 -8981. 1999. 01. 003
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南安县林业局 (现南安市林业局 )合作 ,对福建省和广东省的余甘子资源进
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从株型、树体、花性、果实性状、结实特性、果肉内含物等方面研究了余
甘子实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1] ,研究了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变动范围 ,在此基础上 ,进行具
明显性状变异单株的确定、标记、编号和定期调查。
表 1 国内外余甘子性状和遗传改良状况比较表
性   状 印度 (孟加拉国 ) 中    国
果重 ( g ) 12. 30~ 52. 6( 34. 64) 0. 81~ 16. 25( 5. 39)
果高 ( cm ) 2. 31~ 4. 10( 3. 51) 0. 87~ 2. 45( 1. 51)
果径 ( cm ) 2. 60~ 4. 85( 4. 02) 1. 24~ 3. 20( 2. 10)
果  色 有黄色和金黄色株系 极少黄色无金黄色株系
Vc( mg /100g ) 3550~ 940( 511) 238~ 697( 389)
品  质 栽培品种多汁、低纤维和单宁 野生群体少数单株多汁、低纤维和单宁
采  收 采收易 采收较困难
抗  性 具抗枯斑病株系 尚无抗枯斑病株系
良种应用 主栽品种大量采用 优良类型和地方品种小面积采用
育种历史 40~ 50a 10a左右
    注: 表中括号内为平均值。
以经济利用和栽培性状为重点进行系统筛选 ,确定了一批优良类型和单株 [2 ] ,为优良品种
和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打下基础 ;将育种材料、优良类型和单株进行嫁接繁殖 ,建立了国内第一
个种质资源库 ;选取一些类型进行果实营养 (化学 )成分的研究 [3 ] ,分析余甘子果肉水分含量、
果肉可溶性固型物 ( TSS)、果实氨基酸、Vc、矿物质元素等。 并总结了余甘子营养化学成分等
上的广泛变异性: 在相对小的地理范围 (即相当于用材林种源内 )存在农家品种、类型间和类型
内的差异 ;在较大的地理范围 (即分布区不同气候型间 )余甘子不但在营养成分、果实特性、栽
培性状等有一定差异 ,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适应性上的差异 ,如云南种源作砧木耐积水能力
相对较低 ,因此不同气候型间调运种质资源应进行试验后进行。此外 ,王锡全 [4 ]对云南余甘子
进行调查 ,按果实性状划分为圆球形、桔形、鸡心形、吊钟形、小瓜瓣形、大瓜瓣形、突棱形、纺锤
形、倒卵形 9类 ;从果实形态性状看 ,与东南分布区相近。陈进等 [5 ]对云南余甘子进行调查基础
上 ,筛选出 8803、 8931、 9001、 9902、 90106共 5个优株 ,个别优株 Vc稍高于闽、粤一带的部分
优株 ,但果实形态性状和其它一些性状特点从目前研究材料看并无显著的差别。在较大的地理
范围之间的变异有待于进一步详细研究才能定论。对于余甘子野生资源的频度方面 ,仅福建省
作过研究。据该省惠安县对余甘子资源的调查 ,该县现有野生余甘子面积达 1. 15万 hm2。占全
县山地面积的 37% ,其中每公顷 900株的有 2513hm2 ,每公顷 300~ 900株的有 2994hm2 ,每公
顷 300株以下的有 6026hm2 ,且成片千亩以上面积的就有 20片。80年代以来 ,在资源清查和保
护的同时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试验协作单位在频度较高的野生林中实施改造 ,找
到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余甘子果园营建方式 ,实现了当年始果 ,二年全面结果 ,三年投产收入
的目标。同时 ,利用余甘子资源在闽南成功地进行重水土流失区和采石矿区等生态脆弱区植被
恢复和生态经济群落重建。
10            经  济  林  研  究           17卷  
表 2 中国余甘子群体性状变异
性状 变异范围 平均值
树体 圆锥形—伞形
株型 乔木—灌木
叶形 披针形 (云南 )矩圆形 (广东、福建 )
果形 圆球—扁圆—卵圆形
果色 黄—绿—黄色
腹缝线 不明显—明显—清晰
果肉纤维 少—中—多
果汁 少—中—多
雌花比例 无—低—中—高
年结实次数 1~ 3 1. 42
叶宽 /cm 0. 18~ 1. 23 0. 51
叶长 /cm 0. 82~ 3. 02 1. 73
果高 /cm 0. 87~ 2. 45 1. 51
果径 /cm 1. 24~ 3. 20 2. 10
裂瓣数 6~ 8 6. 02
可溶性固形物 /% 9. 81~ 14. 34 10. 96
酸度 /% 1. 24~ 1. 89 1. 32
果肉 /Vc ( mg /100g ) 238~ 697 389
果肉单宁 /% 2. 8~ 5. 7 4. 1
平均果重 /g 0. 81~ 16. 25 5. 39
2. 2 余甘子良种选育和良种利用
余甘子在经济树种中是一个
改良水平比较低的树种 ,严格地
讲目前为止尚无栽培品种。 因改
良水平低 ,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
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选择育种是
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的良种选育
途径。 目前国内余甘子良种选育
工作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根
据利用目的 ,栽培需求进行类型
和单株选择 ,然后设立优良类型
和单株试验测定林 (多用无性繁
殖后代 ) ,来确定良种并了解性状
的遗传变异规律 [2 ] ;二方面是长
期人为选择已经形成一定群体、
经观测性状比较稳定的类型作为
农家品种对待 ,在小范围内推广
应用 ,如粉甘、兰丰等。 优良品种
和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仍是我国
余甘子良种选育近期和将来的重
点。
2. 3 余甘子引种和种质资源交换
余甘子引种工作 ,近年来方
开始进行一些尝试 ,种质资源的
交换也开始着手进行。 为解决发
展余甘子生产所需的砧木种子问
题 ,进行了东部产地和云南种源的比较。在闽南地区试验 ,生长性状上云南种源比福建本地种
源生长快、直立、乔化、叶细小 ,有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 ,耐湿性较弱 [6 ] ,福建本地种源则相反。
3 余甘子良种选育重点
3. 1 当前应侧重育种资源的研究、收集和保护
我国余甘子分布区绝大部分未进行种质资源的调查 ,应在野生林改造之前完成野生资源
的调查整理 ;对具备育种价值的资源进行筛选、分类研究 ,有重点地进行收集和保护 ;加强种质
资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杂交育种相关的前期基础研究。
3. 2 开展良种选育
以解决生产上急需的高产稳产型良种为重点 ,围绕产量、品质、栽培适宜性等为目的开展
多目标良种选育 ,以选育具有不同用途的良种。除高产稳产外 ,对鲜食栽培用良种要求果大、外
观无色斑或色斑不明显 ,果面光亮 ;加工用果栽培要求选育多次开花结实、低果肉单宁含量、低
果肉纤维含量、高出肉率、厚果肉、小核的良种 ;从余甘子栲胶利用方面 ,要求继续选择生长快、
乔木化、枝下高高、树皮厚的良种 ;筛选出不同树体结构的良种以适用于不同经营方式。
11   1期      姚小华等:我国余甘子良种现状和选育重点探讨          
在群体性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初步提出了余甘子优良类型 (或优良单株 )的选择标
准 ,可供选育时参考。 1)高产稳产: 10年生左右株产 15kg果以上 ,低产年份株产不低于 7. 5kg
果 ;正常年份产量 3. 0kg果 /m2 ,低产年产量 1. 5kg果 /m2。 正常年份二、三龄结果母枝结果数
在 130个 /m2以上 ,株内雌雄花比大于 1 /70。 2)低单宁:成熟果实果肉鲜样单宁含量小于 4% ,
干样单宁含量小于 25% , TSS小于 11% 。 3)高 Vc:鲜果肉 Vc含量为 500mg /100g (成熟期 )以
上。4)低纤维:核毛状附属物少 ,果肉纤维束 (果实外围横纤维束、射线状纤维束 )细。5)早晚熟:
早熟类型为果实 6月初至 9月初成熟 ,中熟类型为 9月中旬至 11月中旬成熟 ,晚熟类型为 11
月下旬至次年 2月份成熟。 6)大果色泽:随机取果 20只 ,单果重平均大于 7. 0g ,或 1kg果少于
140只 ;无斑或斑点占果面 1 /20以下 ,最好无黑色斑点 (块 )。 果面 6条 (少 8条 )腹缝线清晰。
果面光亮。7)树皮利用:乔化明显 ,有独立主干 , 10年生枝下高在 1. 5m以上 ,生长 (树高、冠幅、
基径 )优于果用类型 20% ~ 50%。 8)繁育特性:对于作砧木用的类型 ,要求核大 ,种子饱满 ,发
育正常 ,试验出苗率高 ,生长快。 种子最好能在 11月前成熟 ,果实出种为 1. 5kg种子 /50kg鲜
果以上 ,种饱满率在 75%以上 ,种子出苗率在 70%以上。对于要求嫁接繁殖的类型 ,要求每
10cm穗条取接穗 3个以上 ,嫁接成活率在 80%以上 ,成活苗越冬保存百分率 85%以上 ,正常
年份造林成活率在 85%以上。 9)经营特性:对于选育果用矮化密植栽培类型 ,要求分枝点低 ,
主干不明显 ,骨干枝平衡向四周延伸 ,能通过人工栽培措施培养谷堆形树冠 ,冠内光秃区小。结
果枝空间分布均匀。 10年生树冠冠幅多在 3. 5m× 3. 5m以下。树高 /平均冠径小于 1. 5。对于
选育果用间种栽培类型 ,要求分枝点高 ,通常在 1. 0m以上 ,乔化明显 ,或基部抽出几个平行直
立大枝 (如罗东大白 ) ,栽培上可以培养成伞形树冠 ,树高 /平均冠径大小 1. 5。
根据余甘子群体间、群体内类型间、类型内不同单株间均有较大变异以及余甘子易于嫁接
繁殖的特点 ,在良种选育上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同时利用这种变异 ,进行无性鉴定 ,培育优良无
性系和品种。 鉴于余甘子的研究和生产栽培时间尚短 ,对其生物学和栽培特性了解并不充分 ,
近期仍以利用当地群体内变异为主 ,并积极进行不同气候区间余甘子资源遗传变异的研究。
3. 3 积极引种
引进国外余甘子优良品种和优良育种材料是今后余甘子良种选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印度
等国家余甘子栽培上已实现良种化 ,且拥有我国尚不具备的基因型 ,尤其是大果、品质和抗性
方面。 通过优良品种引进 ,将大大缩短我国余甘子改良进程 ,实现栽培良种化。中国林科院亚
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已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 ,进一步工作还有待国家专门引进项目的
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姚小华 . Cenetic Diversity of Emblic in China, IPGRI, New s-let ter for Asia, the Pacif ic and Oceania, 1995, ( 17): 14~ 15.
2 姚小华 ,叶金好 ,盛能荣等 .余甘子优良类型选择 .林业科学研究 , 1993, 6( 3): 299~ 305.
3 姚小华 ,盛能荣 ,叶金好等 .余甘子营养 (化学 )成分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 1992, 5( 2): 170~ 176.
4 王锡金 ,叶正达 .余甘子 .西南林学院学报 , 1988, 8( 1): 42~ 47.
5 陈进等 .余甘子实生优株选择初报 .亚热带植物通讯 , 1991, 20( 1): 58~ 59.
6 姚小华 ,盛能荣 ,方嘉兴 .余甘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初步研究 .经济林研究 , 1991, 9( 2): 30~ 35.
(责任编辑 李建安 )
12            经  济  林  研  究           17卷  
ECONOMIC FOREST RESEARCHES
March 1999   Vol. 17  NO. 1
The Role of Forest Trees in Flood Prevention ( 1 )……………………………………
He Fang and Song Xingqiu
South Central Fo rest ry Univ ersi ty , Zhuzhou, Hunan 412006
ABSTRACT  Looking back a t the dest ructiv e flo ods along the Yangtze Riv er in 1998, the
autho rs analy sed the facto rs leading to the flo ods and proposed a so lution to this problem by
int roducing the ecosy stematic policy in the conservance of the Yang tze Riv er and re- st ress-
ing the ro le of forest t rees in flo od prevention.
KEY WORDS  Yang tze Riv er; Flood prevention.
Growth Regularities of Moso Bamboo with Reference to Its Economic Utility
( 5 )………………………………………………………………………………………………
Wang Yong an, Wang Yiji , Zhao Cheng shan
South Central Institute o f Fo rest Inventory , Chang sha, Hunan 410014
ABSTRACTThe g row th regulari ties of moso bamboo, Phyl lostachys pubescens , in Wuling re-
gion w as studied. Resul ts indica ted tha t the economic culm length o f the bamboo was posi-
tiv ely rela ted to it s diameter in breast heigh t.
KEY WORDS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Grow th regularity; Grow th facto r; Grow th effi-
ciency; Economic utility.
Present Status of Emblic Varieties in China and Emphasis of Selective Breeding
( 9 )………………………………………………………………………………………………
Yao Xiaohua , Sheng Neng rong
Resea rch Insti tute of Subtropical Fo rests of CAF, Fuyang, Zhejiang 311400
ABSTRACT  The emblic t ree, Phyl lanthus emblica, w as reviewed in terms of production
and variety improvement , suggesting the emphasis of selectiv e breeding at present and in the
yea rs to come.
KEY WORDS  Phyllanthus emblica; Variety improvement; Selectiv e bree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