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余甘子培育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全 文 :文章编号:1000-2286(2003)03-0397-05
余甘子培育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王开良1 ,姚小华1 , 熊仪俊1 ,任华东1 ,王维辉2
(1.中国林科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浙江 富阳 311400;2.福建省漳州市 林业局 ,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余甘子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 、热带 , 我国的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四川 、海南等省都有分布。余甘子在
我国有 2 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 , 被广泛食用和药用。阐述了余甘子在栽培经营 , 生态学特性 , 经济价值 ,药用
价值和生态价值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余甘子生产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重点。
关键词:余甘子;培育;利用
中图分类号:S565.7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mblica off icinalis and
Its Developing Perspective
WANG Kai-liang1 ,YAO Xiao-hua1
XIONG Yi-jun1 ,REN Hua-dong1 ,WANG Wei-hui2
  (1.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 CAF , Fuyang 311400 ,China;2.Forestry Bureau
of Zhang 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Phyl lanthus emblica (Emblica of f icinalis)is a member of the Euphorbiaceae.It is a
species of w ild or cultivated f rui t tree ,which grows ex tensively in the south of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area
in China , Emblica of f icinalis is dist ributed in the mountainous and semi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ern Chi-
na.From the view points of planting and management of emblica and value of economic and ecology , the ad-
vances in study on emblica at home and abroad are described.In addition , the exist ing problems and the
trend on study of emblica in the future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Phy llanthus emblica (Emblica of f icinalis);cultiv ation;utilization
1 余甘子的栽培历史和培育研究现状
余甘子(Phy llanthus embl ica)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 llanthus)落叶小乔木或灌
木 ,少数草本 ,俗名橄榄 、滇橄榄 、油甘子 、山油甘 、庵摩勒 、庵婆罗果 、牛甘果 、喉甘子 、杨甘 、回甘子等。
国外的名称有:Phyl lanthus emblica , Emblica of f icinalis , Amla (Hindi), Emblic , Amalaki , Myrobal-
am ,Myrobalan , Awla , Malacca tree , Makarn pom , Aom la , Indian Gooseberry 等 。果实生食 ,酸甜酥
脆 ,初食时味酸涩 ,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 ,故名余甘 。
余甘子在我国有 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在福建惠安 、莆田 、南安 ,云南楚雄[ 1~ 3]等地都有几百年的
结果余甘树 ,仅福建惠安就有约 0.67万 hm2 的余甘果林 。近十几年来 ,我国育种专家进行了余甘子的
优良类型选择[ 4] ,选出了一批经济性状比较优良的品种和无性系 。如在福建广泛种植的粉甘 、兰丰 、
收稿日期:2003-01-15
基金项目:国际农业技术引进项目“国外优良余甘子育种材料引进”资助(99-4-15)
作者简介:王开良(1971-), 男 ,助理研究员 , 从事经济林育种和栽培研究。
第 25卷第 3期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l.25 ,No.3
2003年 6月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June ,2003
DOI :10.13836/j.j jau.2003093
玻璃甘 、扁甘 、六月白 、秋白 ,在广东的人面子 、赤白 、狮头 、枣甘等 。李昆等(1994)对云南野生余甘子果
实类型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余甘子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 5](姚小华 , 1991)。国外对余
甘子的研究比国内早 ,1901年 ,美国农业部就开始引种 ,南非 、肯尼亚 、澳大利亚和古巴也进行了引种。
印度是余甘子天然分布国家 ,对余甘子研究比较深入 ,经过 50多年的选种和育种 ,已选出一批比较优良
的栽培品种在生产上推广[ 6] 。Julia F Morton(1960)[ 7]对余甘子作了比较全面的描述 ,并开展了一些栽
培试验 。Saroj P L et al(2000)[ 9]对余甘子发育 ,种子活力 ,根的特性和嫁接成活率等作了研究 。Rah-
man M M(1999)[ 11 , 12] 等通过余甘子离体培养诱导胚状体获得成功 ,但小苗移植死亡率较高。张守
英[ 13]等通过余甘子幼苗的子叶进行组培试验 ,获得了较多的丛生芽 ,并且诱导生根成功。在果实理化
性质方面 , Supe Vs(1997)[ 12]等分析了 5个余甘子品种的成分 ,表明余甘子含有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
Dwivedi P N对余甘子果园的滴灌系统和土壤保持技术及在盐碱土壤中水消耗研究表明:余甘子比较耐
干旱瘠薄 。
余甘子根的萌发能力很强[ 14] ,因此在余甘子适生区 ,除种子繁殖外 ,常采用压苗和萌蘖成苗的方式
进行繁殖。余甘子对低温很敏感[ 15] ,遇霜容易落叶 、落花 ,甚至冻死枝条 ,因此余甘子的种植应选择向
阳的山坡 、梯田和园地;在温度较低的山区 ,冬季应注意保温 。余甘对土壤要求不严 ,南方各类山地均可
以种植 ,但在偏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可以成片种植或零星种植 ,成片种植株行距为 3 m×3 m 或 3 m
×4 m ,每公顷地可以种植 750 ~ 1 050 株。虽然余甘子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 ,为提高余甘子果实的产
量 ,还是应选取土壤深厚的偏酸性地方 ,并对果园进行施肥或间种绿肥 。试验证明 ,施肥可以大幅度的
提高余甘子产量 。对余甘子的管理应注意及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蚜虫易造成余甘子的落叶 、落花 、落
果 ,对开花结果有着直接影响 ,常导致减产甚至失收;一些蛀杆害虫能破坏枝条 ,造成树木枯死;在果实
近成熟阶段和成熟后的保存和贮藏处理等过程中 ,还要防止真菌病害的发生 ,以免降低余甘子果实的质
量。
80年代至 90年代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在资源调查 、良种选育的基础上 ,在福建等地开
展野生林改造技术研究 ,形成了一套野生林快速改造技术体系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
改造后的高密度野生林 ,在第 2年出现少量开花结实 ,第 3年普遍开花结实 , 4 ~ 5 年后产量快速上升 ,
一般到 6年时产量每公顷达 15 000 kg 以上 ,而且改造和管理成本低 ,对林地破坏少 ,达到生态效益和
经济效益的统一 。
近年来 ,结合研究项目 ,在国外大果优良品种和国内野生林改造技术 ,国内外品种穗条周年嫁接技
术以及喀斯特地貌余甘子果用林营造技术等方面相继取得突破 。针对干热河谷湿度低 、气温高 、蒸发量
大 ,而目前余甘子造林成活和保存率低 ,嫁接更是困难的现状 ,利用研究技术基础 ,进行套袋保湿嫁接技
术试验取得成功 ,技术达到实用化 ,为干热河谷地区快速建立余甘子果园奠定了技术基础 。
2 余甘子的生态分布
余甘子是亚热带树种 ,热带也有分布 ,大部分是落叶的 ,但在热带地区是长绿的 ,主要分布于北纬
24°以南南亚热带或热带 ,其中包括印度中部和南部 、中国 、泰国 、斯里兰卡 、缅甸 、马来西亚 、巴基斯坦及
Massanene群岛 。现已引种至美国 、古巴 、波多黎各 、特立尼达 、巴拿马 、肯尼亚 、南非等国。我国主要分
布于南亚热带以南地区的云南 、广西 、福建 、广东 、贵州 、台湾 、海南等省区 ,但野生资源以云南最为丰富 ,
除迪庆州以外 ,全省各地(州)均有分布 ,而福建的人工种植面积为最大。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在对全国野生资源调查基础上 ,根据立地气候和生长特性 ,将我国余甘子分布区划分为湿润区 、干热区 、
半湿润区分布型 。李昆等(1944)[ 10]对云南楚雄 、临沧地区共 14个县(市)68个乡进行野生余甘子资源
调查 ,发现云南的余甘子集中分布于金沙江 、南盘江 、元江 、澜沧江和怒江等五大水系地区[ 2] 。万明长
等(1993)调查报道 ,贵州野生余甘子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南部的贞丰 、册亨 、望漠 、罗甸 、睛隆 、
普安 、紫云 、六枝 、兴义 、安龙 、兴龙等 14个县(市)、120个乡(镇)的沿南 、北盘江 、红水河两岸及支流的
低热河谷地区。据林金铨(1995)报道 ,福建省余甘子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莆田 、惠安 、安溪 、南安 、晋
江 、泉州 、龙海 、同安 、长泰和云霄等县市的红壤丘陵 、山地[ 17] 。广东余甘子分布以普宁市 、揭阳市 、潮阳
市为主;广西以西南 、西北部为多;四川余甘子分布于渡口市 。野生余甘子资源调查表明 ,余甘子各种性
398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5卷
状(树体结构 、花果性状以及果实营养成分)在各地实生群体内变异很大 ,这为余甘子的起源 、分类 、原产
地的研究以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余甘子为阳性树种 ,通常在阳坡 、半阳坡地生长 ,喜温暖忌霜冻。幼树比较耐荫 ,但是开花结果时要
有充足的阳光。一般在年均温 19 ℃以上 ,最热月均温 28 ℃,最冷月均温 10 ℃,年降雨量 600 mm 以
上的地方可良好生长 。印度专家研究表明 ,余甘子具有显著的冻害恢复能力 ,而且成年树可在高温达
46 ℃下存活 ,但小树要遮荫[ 18 , 19] 。余甘子可在对许多其它果树来说太旱或太贫瘠的地方生长 ,能在沙
壤土 、红黄壤土 、砖红壤和燥红壤上生长 ,喜酸性 ,亦适合中性土壤 ,但是在盐碱地生长不良 ,在 pH 为
8.0时营养缺乏明显 。可以在干旱贫瘠的山坡上甚至是在石缝中生存 ,但是要获得高产 ,还是应选取在
土壤深厚 、疏松 、排水良好的立地条件下生长 。我国余甘子随地区气候不同 ,分布区海拔差异很大 ,福建
多分布于 200 ~ 300 m 以下 ,广东在 500 ~ 1 300 m以下 ,云南多分布于 300 ~ 1 600 m 的荒山上 ,而在印
度到海拔 1 800 m均有分布。伴生树种有思茅松 、滇石栎 、木荷 、西南桦 、云南松 、夜合 、等;伴生灌木有
水锦树 、厚皮香 、中平树 、乌饭 、毛叶算盘子 、银柴 、粗糠柴 、蜜花树等;伴生草本有扭黄毛 、野枯草 、铁芒
箕 、莎草 、珍珠莎 、金发草 、细柄草 、旱茅 、悬钩子等 。
3 余甘子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
余甘子营养丰富 ,用途广 。联合国粮农组织已把余甘一类列为有待积极开发的果树 ,许多营养学家
则把余甘子果实 、猕猴桃 、山核桃并列为我国三大高营养水果。据分析 ,余甘子鲜果含水分 81.2%,蛋
白质 0.5%,脂肪 0.1%,碳水化合物 14.1%,并含有多种矿物质以及果酸 、单宁及 17种氨基酸(包括人
体必需的 8种氨基酸)。余甘子果内的氨基酸含量每 100 g 鲜果中含有 44.5 mg ,较苹果高 ,在 8种必
需氨基酸中 ,除没有色氨酸外 ,其他 7种皆有 ,其中谷氨酸 、脯氨酸 、天门冬氨酸 、丙氨酸和赖氨酸分别占
氨基酸总量的 29.6%、14.6%、8.1%、5.4%和 5.3%。而蛋氨酸的含量可达 7.2 mg 每 100 g 鲜果 ,而
一般植物性蛋白质中蛋氨酸的含量是很少的 。余甘子果实中还含有维生素 PP 、B1 、B2 、E 、硒 、锰等微量
元素和丰富的矿质元素 ,如钙 、磷 、铁 、钾 、钠等 ,有的元素远高出一般水果的含量 。特别是余甘子含有丰
富的维生素 C ,含量高达 138 ~ 1 368 mg 每 100 g 果肉 ,比一般水果都高 ,约比柑桔高 20倍。早在 1945
年 ,美国的 Claud Ho rn就对余甘子中的 Vc含量作过测定 。在 1958年 ,Ammal等人也测定了余甘子果
实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发现仅次于刺梨 ,高于猕猴桃 2 ~ 4倍 ,是苹果中维生素 C 含量的 160倍。Mus-
tard等在对多种水果的调查中发现余甘子果实维生素 C 的含量最高达 1 561 mg 每 100 g ;粱学军测定
余甘子果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为 265 mg 每 100 g;余甘粉中的维生素 C 的含量为 2 851.89 mg 每
100 g 。据研究 ,余甘子果实维生素 C含量具有高度稳定性 ,即使经过太阳暴晒 、烘烤 、高压灭菌等高温
处理后 ,维生素 C都能大部分地留存 ,其保存率为 79.0%~ 93.5%。对高温稳定的原因 ,专家认为是余
甘子果实内的多酚类物质和部分生物碱能够保护维生素 C ,免除破坏延续氧化[ 20 ~ 24] 。
余甘子不仅营养丰富 ,食用价值高 ,更是健身治病的良好药用植物 ,其果实在我国民间作为中药已
有近 2 000年的历史。在印度古老的传统药物和我国的中草药 、藏药 、蒙药 、傣药 、维吾尔民族药等 17
个国家及民族的传统药物体系中 ,余甘子均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29~ 37] 。古人常用余甘子果实治疗消化
不良 、胃腹痛 、感冒 、牙疼 、咽喉痛 、疝痛 、坏血病 、Vc 缺乏症 、阴亏型高血压 、咳嗽 、河豚鱼中毒等疾患。
余甘子可治疗胆道田虫引起的胆绞痛 ,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对乙型肝炎也有明显疗效。在治疗糖尿病
代谢紊乱所引起的高血脂方面 ,也取得良好效果 ,具有降血脂 、降低血液粘调度和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的作用 。Ray R G (1976)对印度的 105种植物进行抗微生物的活性筛选 ,发现余甘果实具有广泛的抗
微生物的能力 ,对金黄葡萄状球菌 、枯草杆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霍乱孤菌 、大肠埃希氏菌 、白麦曲霉菌 、
须发癣菌和红发癣菌等均有抑杀效果。刘凤书等研究还证明 ,余甘子果汁具有防癌和抗衰老作用 ,它能
阻断强致癌物 N —亚硝基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合成 ,阻断率达 90%以上 。还可提高人体红细胞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诱发人体白细胞干扰素生成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提高抗病能力 ,发挥延缓
衰老的作用[ 25~ 32] 。
余甘子在我国主要是作为一种中药 ,开发了一批医疗和保健药品 ,其药用价值得到一定的利用 。而
作为一种水果 ,只开发了有限的几个产品 ,如余甘果汁 、饮料 、浓缩果汁 、果脯及余甘粉等 ,并且产量有
399第 3 期 王开良等:余甘子培育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限 ,只在小范围内销售 ,主要是由于余甘子果实中含有单宁 ,对加工和口味有一定的影响 。在印度 ,由于
研究开发比我们早 ,余甘子产品已多元化 ,除果汁 、饮料 、浓缩果汁 、果脯 、药用外 ,还有果酱 、美容护肤产
品 、洗发香波等[ 33~ 38] 。
4 余甘子研究和今后发展方向
4.1 在重视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上 ,开展以余甘子质量性状为核心的良种选育
余甘子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过程中 ,产生了很多变异类型 ,其品质差异很大。比如 Vc含
量可以从 138 ~ 1 368 mg 每 100 g ,果重可以从 2 ~ 12 g 等 ,国外大果品种达到 30 ~ 50 g 。因此在现有
研究基础上进行选育良种和引进国外大果优良品种 ,将快速推进余甘子良种化进程 。
余甘子育种资源非常丰富 ,但都处于野生状态 ,许多地方由于人口过多 ,开荒种地 ,破坏了许多余甘
子资源。当务之急是收集所有的余甘子野生资源 ,建立余甘子种质资源圃 ,并开展余甘子全分布区种源
试验 ,进行余甘子种质资源区划 ,为以后适地适种栽培打下基础 。
4.2 以现有选育初级良种和国外新品种为材料 ,开展余甘子新品种创新研究
重点进行常规和特异性状的基础生物学性状研究 ,进一步开展余甘子的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比
如余甘子有多次开花结实现象 ,而且果实可以一直保留在树上到第 2年 ,深入研究余甘子的这些生物学
特性 ,为余甘子多目标育种做准备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余甘子抗旱 、抗寒等特性进行研究 ,为余甘
子的栽培区域的扩大选育新品种。以我国现有选育的育种材料(11个品种 、21个无性系和一些育种材
料)和国外已成功引入的特大型果 、优质色泽 、低纤维和高 Vc的品种(主要引进的有 12个品种 、30 个无
性系和一些育种材料)为基础 ,开展适应于我国生产的良种创新计划 。
4.3 扩大现有初级良种的试验示范推广范围 ,先试验示范后进行较大面积推广
通过几年来对国内选育良种的区化推广 ,余甘子品种虽然适应性较广 ,但对于开花结实性状的表
达 ,还是需要选择适宜的气候区。主要是从干湿热气候区间良种调运出现的适应性问题 ,无论是嫁接苗
定植还是国外引入的品种都是一样的 ,从印度中北部和东部近海地区 ,都需要先进行在近似气候区内的
试验示范 。虽然我们在野生林改果园技术上已经成功 ,在试验区短时间内取得高产 ,推广发展成本也不
高 ,但对于品种发展仍需要先经过试验示范。
由于国内选育和国外引进品种具有优良的丰产性和品质性状 ,经过这几年试验示范已经有一定的
初步结果 。建议今后在以下省区内设立试验示范区 ,试验示范成功后进行推广:
(1)云南省:可分两大类 ,干热少雨地区如楚雄地区可以考虑选择国外的一些大果品种和无性系;在
湿热地区可考虑发展国内外大果品种;还可以在生态治理区发展国内外的优良品种 。
(2)四川省:主要为川西南地区 ,以西昌 、攀枝花两市为主 ,主要可发展国外的一些品种;部分湿热区
可适当发展国内品种群;生态治理区可发展国内外的优良品种。
(3)贵州省:以黔西南州为主 ,主要在册亨和望谟等县 ,可适当发展国内外大果品种;根据需求 ,可结
合石质山地治理和栲胶源料基地建设发展一些优良品种。
(4)广西区:以百色 、南宁两地区为主 ,可适当发展国内外大果品种;可结合石质山地治理发展一些
优良种源;根据需求 ,还可结合石质山地治理和栲胶源料基地建设发展一些优良品种 。
(5)广东省:以汕头地区和梅县地区为主 ,重点在梅县 、揭阳 、普宁等地 ,可发展国内外大果品种 。
(6)福建省:以泉州 、莆田和漳州为主 ,发展国内外优良品种 。
(7)海南省:全省有余甘子分布 ,可采用优良品种材料进行试验示范后推广种植 。
4.4 重点研制质量优 、具特色口感的饮料类制品和其它保健类产品
余甘子为加工型果品 ,果品生产和原料基地建设必须与加工基地相配套。在研究和生产上 ,对余甘
子的深加工研究要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特有风味和饮品质量有待提高。余甘子果实种含有多种对人体
有益的成分 ,它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为一种纯天然保健饮料 ,有待更好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 1] 陈金华 , 谢桂武.惠安县野生余甘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途径初探[ J] .福建农业科技 , 1989(2):16 , 17.
400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5卷
[ 2] 李昆 ,陈玉德 ,谷勇 , 等.云南野生余甘子果实类群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94 , 7(6):606 ~ 611.
[ 3] 陈进 ,陈贵清 ,胡建湘 , 等.滇南野生余甘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 J] .福建果树 , 1991(1):63 , 64.
[ 4] 姚小华 , 叶金好 ,盛能荣 , 等.余甘子优良类型选择[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93 , 6(3):299 ~ 305.
[ 5] 姚小华 , 方嘉兴 ,盛能荣 , 等.余甘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初步研究[ J] .经济林研究 , 1991 , 9(2):30 ~ 36.
[ 6] Hanif ,Mand.The untiond ant facto r of amla fruits Pasist[ J] .J Sci Res , 1968 , 38:61 ~ 63.
[ 7] Julia F , Morton.The Emlica(Phyllanthus emblica L.)[ J] .Economic Bo tany , 1960 , 14:119 ~ 128.
[ 8] Saw L G , Lafrankie J V , Kochummen K M.F ruit trees in a Malaysian Rain Forest[ J] .Economic Bo tany , 1962 , 45(1):120
~ 136.
[ 9] Bajpai P N.Blossom biology and fruit set in Phyllanthus Emblica L.[ J] .The Indian Journal of Horticulture , 1957 , 14:99
~ 102.
[ 10] Seema Tyagi , Govil C M.Somtic embryogenesis and micro-proapgation in Emblica of ficinalis gaertn[ J] .The Journal of
the Indian Bo tanical Society , 1999 , 78:3 , 4.
[ 11] Rahman M M , Roy P K , MannanM A.Clonal propagation of Emblica of ficinalia through In vitro culture[ J] .Plant T issue
Culture , 1999 , 9(1):32~ 35.
[ 12] Supe V S , Shete M B.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 f different aonla cultivars under Maharashtra conditions[ J] .Journal of
Maharashtra Agricultur al Universities , 1997 , 22(3):22~ 24.
[ 13]张守英 ,姚小华 , 任华东 ,等.余甘子离体快速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 2002 , 15(1):116 ~ 119.
[ 14]胡又厘.余甘根和叶的形态解剖特征与耐旱性的关系[ J] .福建农学院学报 , 1992 , 21(4):413~ 417.
[ 15]陈素英 ,马翠兰.余甘子耐寒性鉴定[ J] .中国果树 , 1999 , 1:30 , 31.
[ 16]姚小华 , 盛能荣.余甘子营养(化学)成分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92 , 5(2):171~ 175.
[ 17]林金铨.余甘的保健功能与开发利用[ J] .福建果树 , 1995 , 37 (4):40 , 41.
[ 18] Nizamuddin MD , James Hoffman , Olle Larm.Fra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hydrates from Emblicaofficinalis
Gaertn F ruit[ J] .Swedish J.Agric.Res., 1982 , 12:3 ~ 7.
[ 19] Mutard M J.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some midcellaneous and subtropical plants and plant product[ J] .Food Research ,
1952 , 17(1):31 ~ 35.
[ 20] Bart N n(莫治雄译).余甘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为食品资源的潜力[ J] .热带作物译丛 , 1992(6):38 ~ 40.
[ 21]陈贵清 ,陈进 ,胡建湘 ,等.余甘子果实成熟过程中内含物变化的初步研究[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1995(2):31~ 33.
[ 22] 施永平 , 杨志明 ,华黎明.贵州省余甘子果实营养成分的测试研究[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 12
(2):1~ 6.
[ 23] Pathak R K , Srivastava A K ,Wivedi R D , et al.Aonla Descriptor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Narendra deva[ J]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 y , 1993.
[ 24] Singh H K.Pollination and fruit set behaviour of aonla(Emblica of ficinalis)[ J]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xiences ,
2001 , 71(1):65 , 66.
[ 25]蔡敦保 ,陈一农 , 黄松春 ,等.余甘果治疗糖尿病高血脂临床观察[ J] .福建医药杂志 , 1994 , 16(4):41 , 42.
[ 26]蔡毓琼 ,王梅.薄层扫描测定余甘子喉片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J] .药物分析杂志 , 1997 , 17(5):344 , 345.
[ 27]高鹰 , 李存仁.余甘子的抗炎作用与毒性的实验研究[ J] .云南中药杂志 , 1996 , 17(2):47~ 50.
[ 28]侯开卫 ,程列 ,刘凤书 ,等.余甘子对强致癌物质 N 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阻断作用(二)[ J] .热带作物学报 , 1989 , 10
(1):63 ~ 67.
[ 29]侯开卫 ,刘凤书 , 李绍家 ,等.余甘果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J] .食品科学 , 1990(4):2~ 5.
[ 30]侯开卫 , 宋圃菊 ,刘凤书 , 等.余甘子对强致癌物 N 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合成的阻断作用[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89 , 2(1):55 ~ 58.
[ 31] 胡继繁 , 宋圃菊 ,梁学军 , 等.余甘果汁阻断 N 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外合成[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1990 , 24(3):
132 , 133.
[ 32]代正福.余甘子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的效益和综合利用的研究[ J] .热带作物科技 , 1990(5):28 ~ 31 , 38.
[ 33]李志南 ,朱继信.贵州省余甘子生态环境初步评价[ J] .贵州农业科学 , 1996 , 24(2):40~ 43.
[ 34]梁学军.余甘果的医疗保健作用[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2 , 4(1):78~ 82.
[ 35]林金铨.余甘的保健功能与开发利用[ J] .福建果树 , 1995 , 37 (4):40 , 41.
[ 36]刘凤书 , 侯开卫 ,李绍家 , 等.余甘子果汁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效能及人体试验初步观察[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
理进展 , 1992 , 19(3):235 ~ 237.
[ 37]刘凤书 ,侯开卫 , 李绍家 ,等.余甘子的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前景[ J] .自然资源学报 , 1993 , 8(4):299~ 306.
401第 3 期 王开良等:余甘子培育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