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余甘子地理气候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全 文 :文章编号:1000-2286(2003)02-0215-07
我国余甘子地理气候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熊仪俊 ,姚小华 ,王开良 ,任华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浙江 富阳 311400)
摘要:通过对余甘子分布区的地理和气候因子进行主分量分析和聚类分析 , 结果表明余甘子在我国大致分为
3 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区:极端干热区 、较湿润区和湿润区 , 并分析了各区域的特征。
关键词:余甘子;分布;聚类分析;主分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5.703  文献标识码:A
The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Types of Thyllanthus emblica in
China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s
XIONG Yi-jun , YAO Xiao-hua ,WANG Kai-liang , REN Hua-dong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 CAF , Fuyang 311400 , China)
  Abstract:The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data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principle component and
cluster analyses in order to classify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Phyllanthus emblica.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stribu-
tion area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he extremely hot and arid area , the medium humid
area and the humid area.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hree types.
Key words:Phyllanthus emblica;distribution;cluster analysis;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l Linn),俗名橄榄 、滇橄榄 、油甘子 、山油甘 、庵摩勒 、牛甘子 、喉甘子 、杨甘
等 ,广泛分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我国是原产地之一 ,有着丰富的余甘子资源 ,对余甘子的栽培利用已
有百余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余甘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 、广西 、福建 、广东 、四川 、贵州 、台湾 、海南等
省区 ,基中在我国西南部余甘子野生资源相当丰富 ,云南省分布面积最大 ,除迪庆州外全省其它地区均
有分布 ,另外广西西部和西南部 、贵州南部以及四川西南部均有大量野生余甘子资源分布 。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余甘子的栽培和加工作了深入研究 ,并开发出了系列产品。但我国研究起步晚 ,
以前除少量加工外 ,大量余甘子被作为传统药用或栲胶资源利用 ,致使余甘子资源浪费严重 ,特别是野
生资源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和发展余甘子资源 ,同时促进余甘子产业的发展 ,有必要从整体
上对我国余甘子分布区的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本文试图通过多元统计方法 ,探讨影响余甘子分布
现状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并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余甘子群落特征 ,为加快余甘子野生林的改造 ,余甘
子引种和大规模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 ,为进一步开展余甘子良种选育和在生产上建立新的栽培区做出
指导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我国从80年代开始 ,就相继在余甘子分布区进行了余甘子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
料[ 1 ~ 4]和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已基本上了解余甘子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查阅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 5] ,列出了影响余甘子生长的各种气候条件因子 ,见表 1。
收稿日期:2002-11-15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技术引进(948)项目“余甘子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引进”研究内容(99-4-15)
作者简介:熊仪俊(1975-),男 ,硕士 ,研究方向:林木品种选育。
第 25卷第 2期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l.25 ,No.2
2003年 4月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Apr.,2003
DOI :10.13836/j.j jau.2003050
表 1 余甘子分布区地理与气候资料
地点 序号 北纬 东经 海拔 m
年均温

极端最
低温 ℃
极端最
高温 ℃
年日照
时数 h
年雨量
mm
相对
湿度
干季
月数
大于 10℃
积温
χ1 χ2 χ3 χ4 χ5 χ6 χ7 χ8 χ9 χ10 χ11
福建漳州 1 24.5 117.65 30 21.1 -2.1 40.9 2 138.2 1 532.8 80 2 7 494.2
永春 2 25.33 118.27 188 20.5 -2.9 38.4 1 791.8 1 685.5 77 2 6 951.9
龙岩 3 25.01 117 341 19.9 -5.6 38.1 2 042.9 1 987.8 76 2 6 561.9
厦门 4 24.45 118.01 63.2 20.8 2 38.4 2 276.2 1 093.7 77 4 7 344.8
广东韶关 5 24.6 113.58 69.3 20.3 -4.3 42 1 955.1 1 523.2 76 0 6 613.5
阳山 6 24.48 112.63 69.3 20.2 -3.2 39.9 1 524.2 1 792.2 77 0 6 574.9
梅县 7 24.3 116.12 77.5 21.3 -7.3 39.3 2 110.3 1 408.3 78 2 7 204.1
河源 8 23.73 114.68 41.1 21.1 -3.8 39.3 2 109.6 1 865.4 77 2 7 110.9
揭阳 9 23.58 116.38 3 21.5 -2.7 38 2 072.3 1 701.4 82 3 7 668.8
汕头 10 23.4 116.68 1.2 21.3 0.4 37.9 2 162.3 1 514.5 82 3 7 649.2
德庆 11 23.15 111.78 21.9 21.6 -2.2 38.6 1 879.3 1 530 81 2 7 399.6
广州 12 23.13 113.32 6.3 21.8 0 38.7 1 945.3 1 680.5 78 2 7 599.3
惠阳 13 23.08 114.42 21.5 21.7 -1.9 38.9 2 145.4 1 652.8 78 3 7 595.8
高要 14 23.05 112.47 6.7 21.9 -1 37.9 1 809.9 1 604.5 80 2 7 669
惠来 15 23.03 116.3 12.9 21.8 2.1 37.5 2 093.2 1 782.4 79 3 7 962
海丰 16 22.78 115.37 5.8 22.1 1.6 37 2 321 1 893 78 2 8 071.5
宝安 17 22.55 114.1 18.2 22.1 0.2 36.7 2 280.9 1 881.8 79 3 7 874.7
信宜 18 22.35 110.93 84.6 22.4 0.5 37.3 1 985 1 725.2 78 3 7 809.4
台山 19 22.25 112.78 39.3 21.8 -0.1 37.2 2 058.2 1 822 80 2 7 615.1
阳江 20 21.87 111.97 23.3 22.3 -1.4 37 2 084.2 2 178.6 81 2 8 013.6
茂名 21 21.68 110.82 27.2 23 1.7 3.8 1 902 1 476.2 79 2 8 395.6
湛江 22 21.22 110.4 26.4 23.1 2.8 38.1 1 953.3 1 440.6 82 3 8 355.6
徐闻 23 20.33 110.17 67.9 23.3 2.2 38.8 2 185.2 1 278.3 84 3 8 478.1
海南海口 24 20.03 110.35 14.1 23.8 2.8 38.9 2 284.6 1 689.6 85 3 8 698.8
儋县 25 19.52 109.58 168.7 23.1 0.4 40 2 132.3 1 803.8 83 3 8 481
琼海 26 19.23 110.47 23.5 24 5 39.8 2 243.5 2 044.5 85 0 8 767.4
陵水 27 18.5 110.03 13.9 24.6 5.6 37 2 505.1 1 617.7 82 4 8 986.8
广西河池 28 24.7 108.05 214.4 20.3 -2.1 39.7 1 553.2 1 490.4 78 2 6 780.8
都安 29 23.93 108.1 170.2 21.3 0.4 38.9 1 404.8 1 739.7 74 1 7 269.2
百色 30 23.92 106.53 173.1 22.2 -2 42.5 1 937.3 1 107.8 76 5 7 938.5
田东 31 23.62 107.12 111.2 22 -1.7 42 1 935.7 1 142 77 5 7 735.7
梧州 32 23.48 111.3 119.2 21.1 -3 39.2 1 941.7 1 525.3 78 3 6 991.7
桂平 33 23.4 110.08 42.2 21.5 -3.3 39.2 1 814.8 1 789.7 80 0 7 346.9
贵县 34 23.12 109.62 50 21.5 -3.4 39.5 1 703.1 1 475.5 76 3 7 386.9
南宁 35 22.82 108.35 72.2 21.6 -2.1 40.4 1 852.5 1 280.9 79 1 7 424.5
玉林 36 22.63 110.17 81.8 21.9 -2.1 38 1 819.3 1 541.9 79 3 7 510.4
灵山 37 22.42 109.28 65.6 21.7 -0.2 38.2 1 630.2 1 654.9 79 2 7 432.9
龙州 38 22.37 106.75 128.3 22.1 -3 40.5 1 722.7 1 349.8 81 4 7 930.3
上思 39 22.1 107.92 179.7 21.4 -2 39.3 1 832 1 122.8 81 4 7 311.2
钦州 40 21.95 108.6 4 22 -1.8 37.5 1 828.7 2 060.8 81 2 7 609.2
东兴 41 21.53 107.97 21 22.5 0.9 37.8 1 580.2 2 784.4 82 2 8 195.8
北海 42 21.48 109.1 14.6 22.6 2 37.1 2 108.5 1 534.6 80 3 7 925.1
四川西昌 43 27.88 102.3 1 590.7 17.1 -3.4 36.5 2 421.8 1 042.6 61 6 5 355.3
会理 44 26.68 102.25 1 788.4 15.2 -4.9 34.7 2 403.3 1 157.8 68 6 4 797.9
贵州兴义 45 25.43 105.18 1 378.5 15.3 -7.8 34.6 1 515.2 1 301.4 80 4 4 588.6
云南华坪 46 26.63 101.27 1 244.8 19.9 0 39.8 2 524.4 1 036.8 60 7 7 077.4
会泽 47 26.42 103.28 2 109.5 12.7 -10.2 31.4 2 037.3 850.1 71 6 3 513.2
东川 48 26.18 103.07 2 252.4 13.1 -8 31.4 2 124.3 844.1 66 6 3 502.7
元谋 49 25.73 101.87 1 118.4 22.1 -0.1 42 2 698.5 612.6 52 7 7 996.1
大理 50 25.72 100.18 1 990.5 15.2 -3 34 2 300.6 1 088.2 66 6 4 719
沾益 51 25.58 103.83 1 898.7 14.6 -6.4 33.1 2 110.2 1 005 71 6 4 410.8
保山 52 25.13 99.22 1 653.5 15.5 -3.5 32.3 2 269.3 953.1 74 6 4 904.9
腾冲 53 25.12 98.48 1 647.8 14.7 -4.2 30.5 2 157.9 1 439.4 79 4 4 595.7
陆良 54 25.03 103.67 1 840.2 14.8 -7 33.9 2 271.5 947 73 6 4 497.7
楚雄 55 25.02 101.53 1 772 15.7 -4.8 33.4 2 439.3 814.4 71 6 4 991
昆明 56 25.02 102.68 1 891.4 14.8 -5.4 31.5 2 528.2 991.7 72 6 4 522.6
景东 57 24.47 101.08 1 162.3 18.3 -1.4 37.7 2 134.3 1 099.2 76 6 6 430.8
玉溪 58 24.35 102.55 1 636.5 16.1 -3.8 34.4 2 245.3 868 74 6 5 027.9
临沧 59 23.95 100.22 1 463.5 17.1 -0.7 34.6 2 140 1 158.7 74 6 6 041.9
富宁 60 23.65 105.63 685.8 19.3 -4.4 38.6 1 826.3 1 194.8 79 4 6 474.8
元江 61 23.57 102.15 396.6 23.9 3.8 42.3 2 223 781.4 67 5 8 687
蒙自 62 23.38 103.38 1 300.7 18.6 -4.4 36 2 257.1 806.3 72 5 6 353
文山 63 23.38 104.25 1 246.3 17.8 -2.8 34.2 2 049.7 962.2 77 5 5 828.3
思茅 64 22.67 101.4 1 302.1 17.7 -3.4 34.9 2 159.7 1 535.3 82 5 6 235.7
·216·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5卷
表 2 典型相关系数及其它信息
典型相关系数 调整相关系数 标准误 典型相关系数平方
1 0.995 799 0.995 261 0.001 056 0.991 615
2 0.811 844 0.788 023 0.042 950 0.659 091
3 0.603 183 0.571 489 0.080 150 0.363 829
图 1 第一对典型变量得分的散布图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软件Sas对余甘子分布区的地理和气候因子进行分析 ,主要运用相关分析 、主分量分
析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方法 。
2 结果分析
2.1 余甘子分布区的地理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 1可以看出 ,纬度 、经度
和海拔属于地理因素 ,其余指标
属于气候因子指标。在两大类因
子中 ,地理位置因子从整体上决
定着气候因子的变化和发展 ,二
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对这两个指
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典型相关系
数(表 2)表明 ,第一典型相关指数高达 0.996 ,线性程度极高 ,说明两者间相关性十分密切;而第二和第
三典型相关指数分别为 0.811 844和 0.603 183 ,相关程度也较好 ,因此二者的相关性十分显著。
由第一对典型变量得分的散布图(图 1)直观地反映出地理因子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十分明
显 ,几乎成直线关系 。因此在进行主分量和聚类分析时 ,本文没有把地理因子作为分析变量。
2.2 余甘子分布区生态条件主分量分析
用Sas软件对余甘子分布区的气候因子进行主分量分析 ,结果见表 3和表 4。相关矩阵特征值(表
3)表明:第 1 、第 2 、第 3主分量的贡献率分别为 57%、21%和 10%,累计贡献率达 88%,取 3个主分量已
可代表总体特征信息 ,故略去后面的主分量。
由表 4得其主分量方程为(其中 z 代表主分量;X i 为 X i 标准化后的变量 ,即 X i =xi - x s2):
z 1=0.435 630x4 +0.32 926x5 +0.339 648x6 -0.201 060x7 +0.356 316 x8 +0.312 883x9 -0.
379 115 x10 +0.426 872x11
z 2=0.242 950x4 +0.421 825x5 +0.249 178x6 +0.546 838x7 -0.290 300x8 -0.357 233x9 +
0.327 186x10 +0.287 911x11
·217·第 2期 熊仪俊等:我国余甘子地理气候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表 3 主分量分析的相关矩阵特征值
主分量 特征值 特征值间距离 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
1 4.611 90 2.953 47 0.576 487 0.576 49
2 1.658 43 0.828 69 0.207 304 0.783 79
3 0.829 74 0.445 22 0.103 718 0.887 51
4 0.384 52 0.098 18 0.048 065 0.935 57
5 0.286 35 0.125 07 0.035 793 0.971 37
6 0.161 28 0.097 63 0.020 159 0.991 53
7 0.063 65 0.059 52 0.007 956 0.999 48
8 0.004 13 0.000 517 1.000 00
图 2 第二主分量对第一主分量得分的散布图
  z 3=-0.072 194x4 +0.336 779x5 -0.617 193x6 +0.467 527 x7 +0.329 538x8 +0.413 000x9
+0.051 899x10 +0.000 710x11
由主分量方程可看出 ,第一主分量
主要是热量指标 ,除年日照外 ,其余气候
因子负荷量绝对值相差不太大 ,都对第
一主分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其中又以年
均温和大于10 ℃积温影响最大 ,其次是
最低温 、最高温 、年雨量 、相对湿度和干
季月数影响较大 ,因此第一主分量是表
示热量的综合指标。第二主分量以年日
照因子的负荷量最大 ,属于光照指标 ,同
样可以看出第三主分量是水分指标 ,从
而这 3个主分量已基本涵盖了余甘子生长区的气候状况 。
表 4 余甘子分布区气候因子相关矩阵特征值表
Z1 Z 2 Z 3 Z 4 Z 5 Z 6 Z 7 Z 8
X 4 0.435 630 0.242 950 -0.072 194 0.039 607 0.072 148 0.102 589 -0.514 719 0.680 996
X 5 0.321 926 0.421 925 0.336 779 0.198 189 -0.506 760 -0.2346 348 0.358 734 0.050 445
X 6 0.336 648 0.249 178 -0.617 193 -0.047 968 0.287 429 0.132 197 0.582 064 0.020 768
X 7 -0.201 060 0.546 838 0.467 572 -0.352 936 0.551 806 -0.063 755 0.091 035 0.023 571
X 8 0.356 316 -0.290 300 0.329 538 -0.575 176 -0.204 985 0.514 995 0.201 207 0.040 235
X 9 0.312 883 -0.357 233 0.413 000 0.582 823 0.462 115 0.067 141 0.211 511 0.037 975
X10 -0.379 115 0.327 186 0.051 899 0.393 292 -0.188 734 0.735 005 0.091 758 0.087 044
X11 0.426 872 0.287 911 -0.000 710 0.084256 0.045 249 0.194 980 -0.406 999 -0.722 547
  根据主分量分析结果 ,按第一主分量为横价值坐标和第二主分量为纵坐标作散布图(图 2)。由图
·218·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5卷
图 3 余甘子分布区聚类树状图
2可以明显看出 ,余甘子分布区大致分为 3大类型:Ⅰ类型是以云南元谋 、元江和华坪为代表的干热河
谷区;Ⅱ类型是以云南会泽和四川西昌等地为代表的较湿润区;Ⅲ类型是包括广东 、福建 、广西和海南在
内的湿润区。
2.3 余甘子分布区生态条件聚类分析
为了确保主分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又用聚类分析的类平均法对余甘子分布区的气候进行进
一步分析验证。
从聚类图(其中纵坐标表示聚类变量间的平均距离 ,横坐标表示聚类变量代码)也可容易看出 ,大致
可分为3个类型区 ,而且与主分量分类结果比较一致。云南省只有富宁由于水热条件好 ,被纳入第三
类 ,其余均为第一类或第二类 。实际上 ,我们从地理位置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也可以直观地看出余甘子
分布区有 3种类型 ,这和理论上分为 3个类相符合 ,即由西南边的极端干热区过渡到干热区 ,再到东南
边的湿润区。
3 各类型区特征分析
由以上主分量分析的坐标图和谱系聚类图可以明显得出 ,余甘子分布区可分为 3个大类:干热分布
区 、较湿润区和湿润区。现对三大类分布区的气候 、土壤和植被进行分析。
3.1 以云南元谋为代表的干热分布区
该分布区由于河谷深切 ,有些深陷的峡谷底部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易扩散 ,或从热带吹来的季风被
邻近的山峦阻挡 ,形成干热焚风 ,导致在这些河谷地带增湿和降湿 ,形成了干热河谷特殊生境 ,以特别干
热而著称 。主要包括元江中游的元江坝 ,把边江上游的景东 ,怒江中下游的怒江坝 ,金沙江中下游的元
谋 、巧家 ,南盘江由北向南再转向东流转折处的开远以及云南华坪 ,这些干热河谷零星地分布于北纬23°
30′以北的亚热带气候地区 。
3.1.1 气候特征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封闭 ,焚风效应强烈 , 光照充足 ,热量十分丰富 ,大于
10 ℃的积温在 7 077 ℃以上 ,其中元江可达 8 687 ℃。从种子植物的地理成分分析这里的区系成分带
有明显的热带性质 ,除与其所处的滇中高原邻近地区关系密切外 ,与印度等地的稀树草原也有联系 ,属
相似性指标计 58.6%[ 6] 。干湿季十分分明 ,雨水主要集中在雨季 ,雨热同季 ,年湿差小 ,日温差大。其
中元谋干季长达 7 ~ 8个月 ,年雨量仅 612.6 mm ,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 6.2倍② ,气候炎热干燥 ,相对湿
·219·第 2期 熊仪俊等:我国余甘子地理气候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度也为余甘子分布区内最低 ,仅 52%。其温热条件较好 ,大于 10 ℃积湿在 7 000 ~ 8 700 ℃之间 ,年均
温20 ~ 23 ℃,最低温在0 ℃以上 ,最高温在 40 ℃以上。相对湿度在 70%以下 ,干季月数 5 ~ 7个月 。
3.1.2 土壤特征 该区地质多数是沉积岩 ,岩石主要是砂岩 、砂页岩 、砾岩以及少量花岗岩 、片麻岩 、石
英岩。在河谷雨岩的山坡上主要是燥红土 ,土层薄 ,风化程度低 ,石砾含量较高 ,保水性差 ,有效养分缺
乏 ,pH值多为 7左右。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 ,土壤流失严重 ,在元谋当地常有奇特的“土林”景观发育 。
3.1.3 植被特征 该区植被覆盖率低 ,以草丛为主 ,杂以灌木 ,稀少乔木 ,属南亚热带中山峡谷半自然
稀树灌草丛(semi-nature savanna)。这种植被种类少 ,结构简单 ,季相变化明显 ,干季一片枯典 ,易受火
灾。乔木树种主要有云南松 、木绵 、滇榄仁 、酸角 、思茅松 、山合欢和栎类等 ,稀疏孤立 ,一般 3 ~ 7 m ,很
少有较高大者;灌木多为阳性 、耐旱的植物 ,矮小疏生 ,丛生 ,高度多在 1 m 以下 ,盖度很小 ,常见种为余
甘子 、坡柳 、金合欢 、荆条 、虾子花 、牛角瓜 、红花柴 、元江羊蹄甲 、火索麻 、朴叶扁担杜和车桑子等;草本有
独占优势的扭黄毛 ,高度达60 ~ 80 cm ,盖度可达 90%,但不同地段有显著变化 ,另外还有龙须草 、孔颖
草 、橘草 、双花草 、小菅草等。其中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带 ,在海拔 1 600 m 以下的山坡上 ,主要分布着稀
树灌草丛 。由于气候条件恶劣 ,其它植物难以生长 ,有的地方植被以余甘子群落占优势 ,或全部是余甘
子林 ,该区余甘子叶小而厚且数量少。
3.2 以四川西昌为代表的较湿润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四川 、贵州以及云南昆明等近 20个县市 ,面积比第一区大。该区表现形式和上一
区很相似 ,海拔多数在 1 000 m 以上 ,只是由于第一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与本区的一点差别 。
3.2.1 气候特征 该区属亚势带季风气候 ,余甘子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岸 。本区温热条件在
3个区中最低 ,大于 10 ℃的年积温仅在 3 500 ~ 6 000 ℃之间 ,年均温在 14 ~ 19 ℃之间 ,取低温在-7 ℃
以上 ,最高温在 30 ~ 38 ℃之间 ,年雨量多在1 000 mm以上 ,相对湿度在 60%~ 80%之间 ,干季月数在 4
~ 6个月。其干旱程度较元谋等地弱 ,干旱指数表明该区为较湿润气候 ,高温少雨 ,干湿季分明 ,冬半年
连晴少雨 ,气候干暖多风;夏半年正好相反 ,多云雨少日照 。气温相对较低 ,形成冬暖夏凉 、四季不分明
的气候特色。
3.2.2 土壤特征 该区由于受地质构造变化的影响 ,成土母质极为复杂 ,母岩主要有花岗岩 、玄武岩 、
千枚岩 、板岩 、紫色砂页岩等。土壤类型繁多 ,其中在海拔 1 300 ~ 1 500 m 以下的金沙江河谷两岸为燥
红土 ,土壤盐分表聚 ,复盐基化过程明显 。大部分土壤呈酸性 ,水土流失严重。
3.2.3 植被特征 该区由于地理条件复杂而特殊 ,因此植被种类多样 ,是多种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
群落总盖度40%~ 80%,而乔灌木的盖度不超过 10%。在余甘子生长地方 ,群落结构简单 ,有的地方全
是草坡 ,间杂一些余甘子和极为稀疏的乔木 ,阳坡分布于700 ~ 1 300 m ,最高可达1 500 m;阴坡为700 ~
1 100 m 。草本主要是喜阳耐旱的禾草类 ,如扭黄毛 、龙须草 、旱茅 、蔗茅等 ,盖度在 40%~ 60%,最高可
达80%以上;灌木极为稀疏 ,以余甘子为主 ,次为车桑子 ,还有麻枫树 、麻椰树 、粗糠紫 、西南杭子稍 、华
西小石积 、鸡骨柴 、金丝梅 、羊耳菊 、杜荆等;乔木有黄连木 、木棉 、酸角 、木蝴蝶 、番石榴 、香椿 、刺木通 、滇
刺枣等。余甘子叶比第一区大 ,但变化不是太明显 。
3.3 以闽南为代表的湿润区
该区分布面积最大 ,包括广西 、福建 、广东 、海南及台湾省。这一区与前两区差别较大 ,其纬度较低 ,
海拔也很低 ,多数在 0 ~ 20 m 之间 ,而前两区的海拔均在 1 000 m以上 。年雨量明显高于前两区 ,干季
月份少 ,属于余甘子湿润分布区。
3.3.1 气候特征 该区常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具有较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性质 。主要是低山和丘陵 ,
夏季长冬季暖和 ,雨量丰富 ,年雨量一般在 1 300 ~ 1 800 mm 之间 ,但是冬季有一定的干旱 ,且气温变化
较大 ,有一定的霜期。相对湿度较大 , 一般在 80%以上。温热条件好 ,大于 10 ℃, 积温在 7 300 ~
8 800 ℃之间 ,比第一类略高 ,但比第二类高出约 3 000 ℃。极端最低温在-8 ℃以上 ,最高温在 37 ~
42 ℃之间 ,年雨量多数在 1 500 mm以上 ,干季月数少于5个月。
·220·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5卷
3.3.2 土壤特征 该区地质多为花岗岩构成 ,局部有石英砂岩 、砂岩 、千枚岩 、片岩以及嘉宾带状分布
的花岗岩 、片麻岩。地带性土壤多数为砖红壤性红壤 ,是热带砖红性土壤与亚热带红壤的过渡类型 ,分
布于 500 ~ 700 m以下地区。
3.3.3 植被特征 该区余甘子生长地方植被较为复杂 。甘中草本层是以扭黄毛 、长穗画眉草 、华三芒
草占优势 ,还有一些白茅 、圆果雀稗 、狗牙根 、知风飘拂草 、长花马唐 、链荚豆等;灌木除了余甘子外 ,大多
是有刺灌木 ,如刺篱木 、变叶裸实 、基及树 、牛筋果 、老人皮等 ,其散生乔木有鹊肾树 、黄豆树 、酸豆 、山马
耳和海常果和乌楣等[ 7] 。其余甘子叶比前两个区大 ,数量多些 ,区别较大 。
4 结论与讨论
(1)从我国的主要建群种植物的区系特征和地理分布上看 ,余甘子群落属于热带干旱地区的稀树草
原群落 ,适生于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及华南局部地区 ,其生境气候炎热而干旱 、土壤浅薄贫瘠 、森林不易生
长。该群落多数是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严重破坏后的次生植被 ,有着特有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 。其建
群植物 ,多数是各种热带禾草和一些耐旱灌木 ,如山芝麻 、银柴 、余甘子等 ,还有一些其它常绿或落叶的
乔 、灌木 ,主要是热带亚洲或热带亚洲到热带非洲 ,热带大洋洲的成分 ,并有一些古老或孑遗种 ,如木棉
和虾子花 。在我国面积虽不大 ,但是在发生上是古老的 ,而且与热带非洲 ,特别是印度有密切联系 ,可能
是从古南大陆的有关植被发展出来 ,主要受气候干热所制约 ,此外土壤条件和火烧以及频繁放牧影响也
是形成和保持这种植被类型的重要因素[ 8] 。
(2)本文主分量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余甘子在我国分布区可分为干热区 、较湿润区和湿润区 ,
但从整体上来说 ,和其它植物的生境相比 ,余甘子所有生长区域均为比较干热的地区 ,本文的分区 ,只是
相对于余甘子种群内部的差别而言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余甘子植被分布受热量影响最大 ,其次是光照
和水分的影响 ,这与余甘子是亚热带抗旱树种特性分不开 。同时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规律 ,这种分布与生态梯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纬向上 ,热量因子中年均温 、大于 10 ℃积温 、极端
最低温和极端最高温变化明显 ,对余甘子分布区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余甘子必须在热量十分充足的低纬
度地方生长。如果引种到高纬度的地区 ,余甘子将无法越冬 。另外 ,水分因子中的年降水量对余甘子纬
向性分布的限制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在经向上 ,与余甘子分布关系较密切的是水分梯度中的相对湿度 、
年降水量等 ,由于余甘子分布区在经向上分布较宽 ,水分对余甘子的分布影响较大 ,从东边的大面积的
湿润区过度到东南部的半湿润区 ,再由于干热河谷的焚风效应影响 ,在局部地区形成小面积的干热分布
区类型。
(3)通过对余甘子分布区气候条件的主分量和聚类分析 ,使我们从整体上客观的研究了解了余甘子
生长的适生条件 。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科学地揭示出关系余甘子生产建设各方面所客观存在的地域差
异 ,以便根据不同地域所固有的特征 ,针对其自然条件中热量 、光照 、水分 、土壤和地貌等生态因子 ,采用
最适宜的林业经营措施 ,以取得最佳效益 。这将对进一步开展余甘子良种选育和生产上建立新的栽培
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将有利于野生林的改造和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 ,从而加快余甘子引种和发展的
进程 。
参考文献:
[ 1] 姚小华 ,盛能荣.我国余甘子良种现状和选育重点探讨[ J] .经济林研究 , 1999 , 17(1:9~ 12.
[ 2] 李锡德.元谋干热河谷区余甘子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J] .云南林业调查规划 , 1991 , 3:10~ 12.
[ 3] 方嘉兴.野生余甘子的初步研究[ J] .经济林研究 , 1996 , 14(增刊):16~ 19.
[ 4] 叶正达 ,王锡全.余甘子[ J] .经济林研究 , 1987 , 5(2):90~ 92.
[ 5] 中央气象局.1951~ 1970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 M] .北京:中央气象局出版 , 1975.
[ 6] 广东植被编辑委员会编著.热带针叶林[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6.86~ 176.
[ 7]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植被[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0.578 ~ 583.
·221·第 2期 熊仪俊等:我国余甘子地理气候分类及其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