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9卷第5期 西南 大学学 报 (自然科学版) 2007年 5月
Vo. 29 No. 5 Journal of Southw est Unive 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i tion) May 2007
文章编号:1000 2642(2007)03 0101 03
贵州顶坛花椒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试验①
桑维钧1 , 2 , 宋宝安1 , 李小霞2 , 杨茂发2 , 练启仙3
1. 教育部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贵阳 50025;2. 贵州大学 农学院 , 贵阳 550025;
3. 黔西南州 师范学院 ,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调查了贵州顶坛花椒锈病的发生特点 , 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 , 结果表明:在所选的药剂中 , 15%三唑酮可
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 , 浓度为 1 000 倍液时 , 两次的防效分别为 48. 9%和 67. 1%;浓度为 1 500 倍液时 , 防效分
别为 46. 3%和 61. 3%.
关 键 词:花椒;锈病;防治;贵州
中图分类号:S435. 671 文献标识码:A
花椒(Zanthoxy lum bungeanum Maxim)是芸
香科花椒属多年生香料和油料植物 , 含有挥发性油
和油脂 , 可作食用香料和香精原料 , 果实是调味佳
品 , 并具有药用作用. 花椒具有生长快 、结实早 、
效益高 、投资少 、用途广 、适应性强的特点 , 根系
发达 , 能保持水土 , 栽培管理技术简单 [ 1] . 为了改
善贵州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环境和增加当地农民的
收入 , 经过多年来的试种栽培 , 花椒已成为当地的
主要适生性经济植物 , 在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带的石
漠化地区栽种面积逐渐扩大. 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
片区的花椒为竹叶椒变种 , 颗粒均匀 、油多味麻 ,
被誉为“贵州第一麻” , 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
深受省内外市场欢迎 , 热销四川 、湖南 、广东 、广
西等地. 但近年来随着栽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年限
的延长 , 各种病害时有发生 , 常见的病害有锈病 、
落叶病 、炭疽病 、干腐病等[ 2 5] . 我们对当地的花椒
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发现 , 锈病是重要病害之一. 该
病是影响花椒生长和结果的重要叶部病害 , 发病
后 , 引起叶片提前大量脱落 , 影响了当年椒树的营
养积累 , 导致椒树再次萌发新叶 , 而重新发出的新
叶又会消耗大量的养分 , 光合作用也受到严重的影
响 , 直接影响来年花椒的产量和品质. 2004年 3月
~ 2005年 11月 , 我们进行了病害系统调查及田间
药剂防治试验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症状观察
花椒锈病主要危害叶片 , 尤其是幼嫩的叶片.
发病初期 , 叶片正面出现水渍点状褪绿斑 , 叶背面
褪绿斑中央有淡黄色的圆点 , 病斑不断扩大 , 形成
桔黄色的疱状夏孢子堆 , 这些疱状物破裂后散出桔
黄色粉末状的夏孢子 , 叶背的夏孢子堆比较多 , 严
重时有的排列成环状;长出的新叶仍能被侵染 , 被
害叶片在生长后期变为黄色 , 容易脱落 , 对植株生
长造成严重影响;病重时病叶率可达 90%以上.
1. 2 发病特点调查
花椒锈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夏孢子在树体上越
冬 ,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早春 , 当气温上升至
10 ℃时 , 孢子开始萌发 , 17 ~ 26 ℃是发病的适宜
温度. 在适宜温度下 , 如果相对湿度在 80%以上 ,
则产生夏孢子堆进行再次侵染. 一般一年可侵染 6
~ 8次 , 6月初开始发病 , 9月初至 10 月下旬为发
① 收稿日期:2006 04 03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 (2001 BA606A 09), 世界银行西南扶贫农业实用
技术课题“经济林木病虫害监测与控制研究”(AA TP 2006 2007 ).
作者简介:桑维钧(1963 ), 男 , 贵州赤水人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宋宝安 , 教授 , 博士.
DOI牶牨牥牣牨牫牱牨牳牤j牣cnki牣xdzk牣牪牥牥牱牣牥牭牣牥牪牥
病盛期 , 在叶背形成大量的金黄色至黄褐色夏孢子
堆 , 后期造成叶片变黄后大量脱落. 此病的发生时
间与严重程度 , 因地区 、气候不同而异 , 高海拔地
区发生迟和轻 , 河谷地区发生早而重. 病菌的夏孢
子借风力传播 , 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 , 少雨干旱
天气发病较轻. 另外 , 发病轻重和品种与树势强弱
关系密切 , 七叶青较九叶青抗病 , 大红袍最感病;
树势强壮 , 抵抗病菌侵染能力强 , 发病就较轻 , 树
势衰弱则发病较重. 发病首先从通风透光不良的树
冠下部叶片感染 , 以后逐渐向树冠上部扩散[ 5] .
2 病原菌特点
2. 1 病原菌形态观察
夏孢子堆直径2. 4 ~ 5. 2 mm , 黄褐色;夏孢子椭
圆形或卵形 , 串生 , 黄褐色 , 表面有粗瘤 , 大小为
20.3 ~ 43.5×15.7 ~ 27.3 μm , 壁厚 2. 4 μm. 后期出
现橙红色蜡质状冬孢子堆 , 散生或排成环状;冬孢子
呈多层排列 , 红褐色 , 棒状 , 孢子顶部带有无色透明
胶质物 , 孢子大小 53 μm ~ 105 μm ×21 ~ 30 μm , 壁
厚12 ~ 20 μm[ 5] . 参考有关文献 , 鉴定该病菌为花椒
鞘锈菌(Coleosporium zanthoxy li Diet. Syd. ) [ 6] .
图 1 花椒锈病症状
F ig. 1 Symptoms of P rickly Ash Rust
图 2 花椒锈病病菌夏孢子
Fig. 2 Urediospore s o f Prickly Ash Rust
2. 2 潜育期观察
将病叶上的新鲜夏孢子收集于培养皿中 , 用蒸
馏水稀释成孢子悬浮液 , 然后用毛笔涂于新鲜无病
叶背面 , 套硫酸纸袋保湿 , 每 3 d统计 1次病叶数 ,
计算实际病叶率. 试验表明 , 潜育期最短 6 ,10 d后
普遍发病 , 病叶率为 80%以上.
3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3. 1 供试药剂
15%三唑酮WP (湖北省天门农药厂);25%多
菌灵WP (江苏省镇江农药厂).
3. 2 田间防治试验设计
将供试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 设 3株为 1个
小区 , 每小区设 3次重复 , 用喷雾器喷雾 , 每株喷
药液 1 kg , 对树叶正反面进行细致喷药 , 间隔 5 d
后第2次喷药. 在第 2次喷药 10 d后每株随机调查
200片叶 , 逐叶统计病情级数.
0级:叶面无夏孢子堆;
1级:夏孢子堆占叶面 1 /10以下;
2级:夏孢子堆占叶面 1 /10 ~ 1 /4;
3级:夏孢子堆占叶面 1 /4 ~ 1 /2;
4级:夏孢子堆占叶面 1 /2以上.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6] . 结果分别与 CK
进行比较 , 并用邓肯氏(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法
进行统计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 1 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结果见表 1 , 15%三唑酮 wp 1 000倍液防治效
果较好 , 第 1次的防效为 48. 9%, 第 2次的防效为
67. 1%;1 500倍液第 1次防效为 46. 3%, 第 2次的
防效为 61. 3%;25%多菌灵 wp 1 000倍液的第 1次
防效为 43. 0%, 第 2次的防效为 65. 4%, 1 500倍液
的第 1次防效为 41. 9%, 第 2次的防效为 46. 4%.
防治时期应选择在春季发出新叶以前 , 一方面是此
时椒树上的菌量少 , 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药剂对嫩叶
造成药害.
4. 2 防治建议
通过对该地区花椒锈病进行了 2 a的调查 , 我们
认为 , 由于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以及低海拔地形 , 形成了高温干旱的生态环境 , 尽管
生产的花椒品质优良 , 但其特殊的生态条件也适合
花椒锈病的发生发展 , 特别是花江峡谷地带冬季最
低温度在9 ℃以上 , 气候条件具备 , 花椒锈病病菌的
夏孢子能够顺利越冬;另外 , 当地栽培花椒过于集
中 , 没有其它植物的阻隔 , 造成田间积累的菌量较
大 , 易引起该病的大面积发病和流行. 为了有效控制
该病的发生和加重危害 , 建议实施以下防治措施.
102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29卷
表 1 杀菌剂对花椒锈病的防治效果
Table 1 Effect of Fungicides on Zanthoxy lum bungeanum Rust
杀菌剂名称 稀释倍数 病 指施药前 Ⅰ施药后 Ⅱ施药后
防治效果 /%
Ⅰ Ⅱ
15%三唑酮 1 000 32. 3 22. 3 18. 5 48. 9 a 67. 1 a
1 500 30. 2 23. 4 21. 8 46. 3 a 61. 3 a
25%多菌灵 1 000 30. 2 23. 7 19. 5 43. 0 a 65. 4 a
1 500 26. 9 34. 2 30. 2 41. 9 a 46. 4 b
CK 清水 34. 6 43. 6 56. 3 - -
*表 1 内同列中不同英文字母为 Duncans 新复极差检验达显著差异.
1)合理适时施肥灌水 , 铲除杂草 , 正确修剪 ,
促进和改善株间和树冠内的通风透光 , 促进树体生
长 , 增强抗病能力.
2)在秋末冬初及时剪除病叶枯枝 , 清除园内
落叶和杂草 , 集中烧毁 , 减少越冬菌源.
3)在发病初期喷施 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 发病盛期喷施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400 ~ 500倍液;还可根据田间病情用敌利脱或粉
锈宁普治 l ~ 2次[ 7 , 8] , 可以减轻该病的危害. 除了
目前已知的椒树是该病的主要越冬场所以外 , 还有
待于进一步调查病菌的其它越冬场所和寄主范围 ,
同时需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何腾兵 , 刘元生 , 李天智. 贵州喀斯特峡谷水保经济
植物花椒土壤特性研究 [ J]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 , 6:
55 59.
[ 2] 曹支敏 , 田呈明. 陕甘两省花椒病害调查 [ J] . 西北林
学院学报 , 1994 , 9(2):39 43.
[ 3] 李仲芳 , 符 海. 武都县花椒病虫害的初步调查 [ J] .
甘肃农业科技 , 1987(9):13 15.
[ 4] 李孟楼. 花椒病虫种类初步调查及重要种的描述 [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1988 , 3(1):16 18.
[ 5] 张炳炎. 花椒病虫害及防治 [ M]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03:286 288.
[ 6] 张中义. 《植物病原真菌学》[ M]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79 , 280 281.
[ 7] 马玉敏 , 孙海伟 , 李冬梅. 花椒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 J] . 河北林业科技 , 2002 , 2:13 15.
[ 8] 毛建辉 , 杨家秀 , 李云鹤. 四川小麦条锈病发生及防治
研究 [ J]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 24(1):27 3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urrence of Dingtan
Coleosporium zanthoxylum in Guizhou and Its Control
SANG Wei-jun1 , 2 , SONG Bao-an1 ,
LI Xiao-xia2 , YANG Mao-fa2 , LIAN Qi-xian3
1.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Pesticide and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Ministry of Education ,
Guiyang Guizhou 550025 , China;
2. Agriculture College , Guizhou University , GuiyangGuizhou 550025 , China;
3. Guizhou Southwest Normal College , Xingyi Guizhou 562400 , China
Abstract: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ntan prickly ash rust (Coleosporium z anthoxy lum) in
Guizhou province w as investig ated and tw o bactericide contro l tests w 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of the bactericides tested , 15% triadimefon pow er gave the best cont rol ef fect. The contro l ef fect w as
48. 9% and 67. 1%for 15% t riadimefon pow er (1000X) and 46. 3%and 61. 3%for 15%t riadimefon pow er
(1500X) in the tw o tests.
Key words:Prickly ash;Rust;Control;Guizhou
责任编辑 陈绍兰
103第 3期 桑维钧 , 等:贵州顶坛花椒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