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余甘子高接换种技术



全 文 : 粤东林业科技 2006 年 1 期 实 用 技 术

32
余甘子高接换种技术

黄少雄 陈利新
(潮阳区金灶镇农业服务中心 广东潮阳 515161)

摘 要:余甘子高接换种能迅速更新品种,迅速恢复产量,当年嫁接当年结果,是果农较易于接受的一
项技术。
关键词:高接换种 切接 劈接 补芽片接 接穗

余甘子高接换种技术可随着市场的需求,迅速更新余甘子品种或用于劣种改良。一般来说当年春季
换种,当年就有少部分果实可收,第二、三年基本能恢复产量,对比幼龄树能缩短油甘的收获期,是果
农较易接受的一项技术。其主要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点:
1 高接换种的时间
春、秋二季晴天、无西北风均可高接换种。春季在 2~3 月份(即立春~春分)树液流动时为宜,
秋季在 9~10 月份(即白露~霜降)为宜,立冬后树木开始越冬休眠,嫁接成活率较低。
2 接穗及高接换种砧树的选择
接穗应选品种良好、丰产健壮的母株,在树冠外围的中、上部,发育良好、无病虫害的枝条上选取。
接穗的长度为 4~6 厘米,剪取枝条壮实、芽眼多而饱满的部分。而高接换种砧树则宜选择劣质品种之
幼树或成年壮旺树。
3 高接换种的方法
目前,在余甘子生产上常用的高接换种有三种:补片芽接法、切接法和劈接法三种方法。但无论何
种方法均需做到:尽可能的降低高接部位,以增强树势与避免树体早衰,并且在同一株树中,各接芽应
上下错落,以便恢复良好树形,其次,对高接换种树砧均应留下辅养枝即俗称“抽水技”,再则,对弱
树高接切勿一步到位,应分年分批高接,避免树体因营养衰竭死亡。
3.1 切接法
适宜树龄较小,分枝部位较低、树砧与接穗径粗相近的植株采用。首先,视树势和立地条件确立选
留 3~4 枝方位合理的主枝,以及暂留 1~3 个侧枝作为抽水枝。嫁接部位一般选在主枝上,少在二级分
枝上,以尽量降低嫁接部位,除选留主枝外,将其余的主干分枝锯除,每个主枝视断面大小,接 1~3
个接穗。一般枝条断面径粗小于 5厘米接 1 穗,5~10 厘米接 1~2 穗,10 厘米以上接 2~3 穗,每株约
接 3~10 穗。嫁接时削平接口断面,在表皮较平滑的一侧的外缘皮层处,稍带木质部向下直切约 3厘米,
将接穗削面削成一面长一面短的双芽,长削面要与树砧切口长度相近或略短,将接穗长削面向内插入切
好的树砧切口,使砧与穗的形成层紧贴,后用专用嫁接薄膜进行全封闭包扎。
3.2 劈接
劈接的接穗应在穗芽的下方约 3 厘米处的两侧削成长约 2~3 厘米的 V 形斜面。一般应使接穗的削
面在上芽的两侧下方,有利芽的萌发生长。劈砧木时,不要用刀过猛,可把刀放在劈口部位,用手掌或
木锤轻轻敲打刀背,使劈口深约 3厘米,并将切口修成与接穗削口相近或略小的 V 形斜面。然后将削好
的接穗插入劈口,使接穗和砧木有一侧形成层对准。如树砧较粗,可两侧各插一个接穗。最后用薄膜扎
紧。

作者简介:黄少雄(1976—),男,广东潮阳人,大专,助师。
黄少雄等:余甘子的高接换种技术


33

3.3 补片芽接法
该法在树皮比较容易剥开时进行。取芽穗时以主芽为中心,向上下、左右各划一刀,深达木质部,
形成长方形的(芽)接穗,长约 3厘米,宽约 2 厘米,然后用嫁接刀轻轻挑起备用。树砧的切口与芽穗
取法一样,将外皮挑去,切口的大小与芽穗相近或略大的长方形,然后将芽穗补上,使 1~2 边的形成
层贴紧。最后缚上薄膜。
4 高接换种后的管理
高接换种后的管理对成活率及树冠的恢复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接后应做好下列几项管理工作。
4.1 及时抹除树砧上生长的不定芽。高接树的接口因受回缩短截的刺激,高接砧易产生大量萌蘖。尤其
是余甘子树潜伏芽的潜伏寿命较长,更新萌发力强,如不及时抹除,将导致营养生长紊乱,严重影响接
穗的成活和高接枝的生长发育。
4.2 检查成活及时补接。接后 10 天左右,若接穗新鲜饱满则表明已经成活,若接芽霉烂枯死,应立即
补接。
4.3 肥水管理。虽然余甘子较粗生粗长,但高接换种的第 1 年主要任务是促进枝梢生长,加速树冠恢复。
施肥上应增加氮肥的用量,在春、夏、秋梢抽发前,施足以氮肥为主的肥水,肥料选用复合肥或人畜加
尿素混施。同时,加强土壤水分管理,注意不能过分干旱或渍水。
4.4 做好整形。高接换种后接穗的新梢生长较直立,当梢长 40 厘米左右应摘顶或短截以促分叉,重新
培养良好的结果树冠,夏季台风来临前要用竹片或枝条靠绑新梢,防止新梢撕裂嫁接部位。
4.5 及时去除抽水枝和解绑。高接成活后的新梢木质化后,要逐渐锯除再无利用价值的抽水枝,以集中
养分培养新梢。同时,要及时解除包扎在接穗上的薄膜,以免妨碍枝梢的生长。
4.6 病虫害的防治。油甘在高接换种后处于长树冠时期,应特别注意防治环枝虫、蚜虫、粉蓝木虱,
以及由蚜虫、粉蓝木虱引起的病害。
(责任编辑 辛如如)
(上接第 11 页)
3 结论与讨论
3.1 昆虫病原线虫是害虫的重要天敌类群。该线虫可在我县林区土壤里存活较长时间,也可以在实验室
进行大批量生产。据王进贤等(1983、1984 年)对小白鼠、家兔、猕猴所作的安全试验表明,从生物学
观察,血液常规检查,血清中谷丙较氨酶含量测定来看,格氏线虫经口服,腹腔注射、鼻咽和皮肤接触,
供试验动物均没有行为异常,也没有发现其他致病特征,认为是一种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的很好的
生物资源。
3.2 根据竹象虫和线虫生活习惯设计的使用线虫糊剂涂布虫蛀口的防治方法,操作简便,易为群众接受。
3.3 在防治过程中配置的糊剂不宜在高温季节放置太长时间,一般在当天施用,以免影响线虫的活性。
在竹象虫低、中龄期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保笋效果。如果待这些幼虫在虫笋内达到高龄阶段,毁坏竹
笋的生产点,虽然这时防治也能杀死笋中幼虫减少虫口基数,但竹笋仍受一定损失。
3.4 采用这种方法防治竹象幼虫,对减少竹林的农药及其他物质的污染,提高竹林环境质量和盛产量,
充分利用竹子资源,降低劳动力消耗,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纪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