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台湾麻豆文旦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全 文 :第 37 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7 No.2
第 2 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2
1

台湾麻豆文旦 RAPD 反应条件的优化

蒲俊之,潘一山,朱 旸
(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漳州 363000)

摘要:在参考一般 RAPD 反应程序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确定适合台湾麻豆文旦基因组 DNA 的 RAPD 扩
增程序为(总体积 10 ul):模板 DNA5 ng,随机引物 33 ng,dNTP 1.5 ul,10×PCR buffer 1 ul,MgCl22.0 mmol/L,
Taq 酶 1U。95 ℃预热 2 min,94 ℃变性 30 s,38.7 ℃退火 45 s,72℃延伸 45 s,30 个 cycle 后 72℃延伸 8 min。
关键词:麻豆文旦;RAPD;PCR 优化
中图分类号:Q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7—(2012)02—0001—03

麻豆文旦为台湾省台南县麻豆特产,台湾主栽柚类良种,现在广东、广西和福建有引种。麻豆文旦
树势较矮小,叶大而厚。果实呈梨形或广卵形,果面淡黄色,油胞大而微凸,果皮较薄,果实有的无核,
有的多核,无核者为优。果实可食率约 55%,果肉味浓,化渣,汁多、风味酸甜适中,一般无苦异味。
麻豆文旦花芽一般 8 月下旬开始进行生理分化,1 月中下旬至 2 月上旬抽出花枝,盛花期 3 月中旬末至
下旬,谢花 3 月下旬末至 4 月上旬初,谢花后 5-7d 花柱逐渐萎缩脱落,幼果迅速膨大。8 月上中旬是
汁胞迅速充实期,果实增重最为明显,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成熟采收[1]。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它是以人工合成的随机寡聚
核苷序列为引物,以基因组总 DNA 为模板,利用 PCR 技术随机扩增得到一系列的多态性 DNA 片段。
该技术目前在作物抗病和抗虫分子标记的辅助育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动植物的种属鉴定等方
面应用广泛。
本试验以台湾麻豆文旦基因组 DNA 为模板,就 RAPD 反应体系中退火温度、模板 DNA 浓度、dNTP
的浓度、Mg2+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建立较为稳定的 RAPD-PCR 反应体系。
1 试验材料、药品、试剂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台湾麻豆文旦叶片,采自漳州农科所。
1.2 试剂及药品
Taq DNA 聚合酶、dNTPs、10 × PCR Buffer、DNA Marker 购自大连 TaKaRa 公司,随机引物购自
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1 提取基因组 DNA
使用改良 CTAB 法提取基因组 DNA:
将 0.2 g 的新鲜叶片液氮研磨,转入 1.5 ml 的离心管中,加入 2%CTAB 抽提液(65℃预热,2%β-
巯基乙醇)。混匀,65℃水浴 25 min,12000 rpm 离心 10 min,吸取上清并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
(25/24/1),混匀,12000 rpm 离心 5 min,取上清加入 1/10V 的 CTAB/Nacl 溶液和 700 ul 的氯仿,混匀,
12000 rmp 离心 5 min。取上层水相加入等体积 CTAB 沉淀液,上下颠倒 3~5 次。10000 rpm 离心 5 min,
沉淀用 200 ul 高盐 TE 重悬。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再次沉淀,沉淀用 80%的乙醇洗涤,离心,干燥,TE
重悬。-20℃冰箱保存或 4℃待用[2,3]。
资助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1N0037)
第 37 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7 No.2
第 2 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2
2
2.2 基因组DNA纯度及得率的检测
取6 ul的DNA样品稀释6倍,TE为空白对照,测定浓度以及在260 nm和280 nm下的吸光度,判断DNA
纯度。
2.3 RAPD-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
2.3.1 标准反应体系
基准反应体系(总体积10 ul):模板DNA 10 ng,随机引物40 ng,10× PCR buffer 1 ul,dNTP 1 ul
(0.25um),MgCl22.5 mmol/L,Taq酶1U。程序:95℃预热1 min,94℃变性45 s,40℃退火45 s,72℃延
伸45 s,30个cycle后72℃延伸10 min,4℃保存。
2.3.2 反应体系的优化
在基准反应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五个因素的条件优化,每次改变一个扩增参数进行扩增:①退火温度:
PCR 仪设置温度范围为 36℃~42℃,共 8 个温度梯度(36.0℃、37.6℃、38.7℃、39.5℃、40.2℃、40.9℃、
41.7℃、42℃)。②随机引物用量:设置 5 个梯度(17 ng、24 ng、33 ng、41 ng、48 ng);③模板浓度:
设置 5 个梯度(5 ng、10 ng、15 ng、20 ng、25 ng);④dNTP 浓度:设置 7 个梯度(0.25 ul、0.5 ul、0.75
ul、0.9 ul、1.0 ul、1.25 ul、1.5 ul);⑤Mg2+浓度:设置 5 个梯度(1.0 mmol/L、1.5 mmol/L、2.0 mmol/L、
2.5 mmol/L、3.0 mmol/L)。
扩增产物在 1.5%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EB 染色,观察并拍照记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1 基因组DNA纯度及得率
紫外分光光度计所测得三个基因组 DNA 样品的 A260/A280比
值在 1.7~1.9 之间,纯度符合要求(表 1)。
3 .2 反应体系的优化
在 PCR 反应中,影响扩增特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退火温
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扩增的特异性越强,但扩增效率较低;温度降低则引物
与模板非特异性配对机会增大。退火温度优化的结果显示在 38.7℃的扩增效果最为理想(图 1)。
从图 2 可以看出,在基准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引物用量为 33 ng 时,扩增的条带数
较多,并且条带较为清晰,故选择最适引物用量为 33 ng。
M 1 2 3 4 5 6 7 8 M 1 2 3 4 5
图 1 不同退火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图 2 不同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模板 DNA 浓度过低,则扩增效率降低,模板浓度过高也会使得扩增产物减少且不稳定。由图 3 看
出,其他反应条件不变,模板 DNA 用量为 5 ng 时,扩增条带清晰清晰明亮,效果最好。
dNTP 浓度过低,反应速度降低,获得产物量减少;浓度过高则容易与 Mg2+结合致使酶活性降低,
表 1 基因组 DNA 纯度及得率
样品编号 得率(ug/g·FW) A260/A280
1
2
3
149
142
127
1.816
1.729
1.921
第 37 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7 No.2
第 2 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2
3
抑制主要条带的扩增。从图 4 的结果可以确定,其他反应条件不变,dNTP 用量 1.5 ul 为最佳。
M 1 2 3 4 5 M 1 2 3 4 5 6 7 M 1 2 3 4 5
图 3 不同浓度模板 DNA 对反应的影响 图 4 不同 dNTP 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图 5 Mg2+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从图5看出,当Mg2+浓度为1 mmol/L时条带少,当Mg2+浓度为2 mmol/L时条带明显增多而且明亮清
晰。随着Mg2+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条带逐渐变暗。高浓度的Mg2+会增加错配率,因此2.0 mmol/L是最佳
的Mg2+浓度。
由此确定,最佳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为(总体积10 ul):模板DNA 5 ng,随机引物33 ng,dNTP 1.5 ul,
10×PCR buffer 1 ul,MgCl22.0 mmol/L,Taq酶1U。95℃预热2 min,94℃变性30 s,38.7℃退火45 s,72℃
延伸45 s,30个cycle后72℃延伸8 min。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用不同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了清
晰而明亮的条带(图6)。
4 讨论
建立在 PCR 技术基础上的 RAPD
技术同 RELP、DNA 指纹图谱法等其
他 DNA 多态性技术相比,具有检测效
率高、样品用量少、信息量大、灵敏
度高等特点和优势 [4],因此,利用
RAPD 分子标记系统对柚类,特别是
对良种柚类进行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育
种亲本的筛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
意义[5]。
任何分子标记技术的前提是获得
高质量的基因组 DNA 模板,模板的完整性和纯度直接关系到能不能获得高质量的、重复性好的图谱。
其次是适宜的反应条件的建立,为了得到清晰的多态性 DNA 条带,本试验中选择了退火温度、模板浓
度、引物浓度、dNTP、Mg2+浓度五个条件,设置不同的梯度来对 PCR 反应进行优化,以此建立了一个
最优的 PCR 反应体系,为以后的 RAPD 分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潘一山,董金龙.台湾麻豆文旦生长发育生理及主要栽培技术[J].台湾农业探索,2002,4(4):38-40
[2]黄文霞,何觉民,朱宏波.一种适于PCR扩增的蓖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J].农业生物技术科学,2007,11(23):61-63
[3]张国梅,徐腾,王晖.RAPD法鉴别几种益母草属生药[J],中药材,2009,6(6):885-887
[4]赵晓瑜,李继刚主编.实用分子生物学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05-106
[5]罗开梅,伍成厚,邹金美,等.柚类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0(4):78-80
图 6 最佳反应条件下不同引物对基因组 DNA 的扩增结果
注:1:S147 2:S465 3:S475 4:S1417 5:S1420 6:S1434 7:S1725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