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州地区粉葛拟锈病病原鉴定



全 文 :潜蝇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4±1.66)℃,有
效积温 K 为(62.4±5.79)日度;幼虫的发育起
点温度为(8.02 ±2.99)℃, 有效积温 K 为
(72.21±11.89)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0.51 ±1.37)℃, 有效积温 K (141.20 ±
14.11)日度;卵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78±
1.05)℃, 有效积温 K 为(270.74±19.77)日
度。
3 结论与讨论
美洲斑潜蝇在 15 ~ 31℃范围内 ,随温度升
高 ,发育历期缩短 ,在 15℃时从卵发育到成虫
需 43.67 d ,在 31℃时 ,只需 12.72 d。卵 、幼虫
在 15 ~ 35℃范围内均能完成发育过程 ,但蛹在
35℃恒温下发育受到抑制 ,不能羽化 ,在 15℃
时羽化率也只有 6.7%。卵发育到成虫的发育
起点温度为(9.78 ±1.05)℃, 有效积温为
(270.74±19.77)日度 。卵 、幼虫的发育历期在
叶片中完成 ,蛹大部分在土中完成 ,少部分在叶
片上。蛹期较长 ,占整个发育历期的一半以上 。
由于该虫发育速度快 ,世代重叠严重 ,且隐蔽性
强 ,一旦发生 ,1 ~ 2次化防很难控制其危害。
美洲班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较高 ,保护地
是冬季该虫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 ,因此 ,控制好
保护地该虫的发生是其综合治理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 问锦曾 ,王音 , 雷仲仁 ,美洲班潜蝇中国新记录.昆
虫分类学报 , 1996 , 18(4):311-312.
2 Petitl F L , Ailen J C , Baufield C S.Degree-day model
for vegetable leafminer(Diptera:Agromyzidae)phenol-
ogy.Environ Entomo logy , 1991 , 20(4):1134-1140.
3 丁岩钦.昆虫种群数学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0.214-225.
4 孙绪艮.杨始叶螨生物学和有效积温研究.昆虫
学报 , 1996 , 39(2):166-172.
广州地区粉葛拟锈病病原鉴定

   冯 岩 黄丽华          陈 健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225)  (广州市果树研究所)
Pathogenic identif ication of the imitation rust of Pueraria thomsonii in Guangzhou Area.  Feng Yan 
Huang Lihua (Zhongkai Agro technical Colleg e, Guangzhou , 510225)  Chen Jia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Fruit T rees)
Abstract  The imitation rust disease on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was found in Guangzhou Area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Synchy trium pueraiae Miy.
Key words  Pueraria thomsonii ,  imitation rust ,  Synchytrium puerariae.
摘要 近年在广州地区粉葛上发现一种症状极似豆科锈病的病害 ,经采样分离致病性测定 , 显微镜和电
镜观察以及田间病害调查结果 , 认为引致该病的病原菌为葛藤集壶菌(Sychytrium puerariae Miy)。
关键词 葛 葛拟锈病 病原菌 葛藤集壶菌
中图分类号 S435.29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为豆科植
物 ,葛属。其根不仅可食用 ,还可作药 ,目前医
学上用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葛根素即是以葛为
原料。1995 年我们在广州市人和镇种植的粉
葛上 ,发现一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称
之为葛拟锈病),以后又在广州其他地区陆续发
现 ,为了确诊此病和防治其危害 ,近年来对此病
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叶柄及茎 ,在叶片上以
沿叶脉处病斑最多。发病初期对光看时可见叶
脉周围和叶柄有褪绿黄斑 ,进一步发展 ,黄斑呈
黄色泡状隆起 ,用手挤破时 ,有黄色脓状物溢
出 。后期泡状物 破裂 , 散出橙 黄色粉末
(图 1 a 、b)。由于受害细胞膨大 ,故病斑后期呈
菌瘿状肿大 ,在茎上呈肿瘤状 ,表面粗糙 ,将表
—11—1999年第 1期        植物保护 PLANT PROTECTION         
收稿日期:1998-11-27
皮划开 ,可见里面充满橙黄色孢子(囊)堆(图 1
c)。严重受害叶 、叶柄因生长发育不匀呈畸形 ,
最后变黄 ,萎蔫枯死 。
2 发生情况
自1995年发现此病后 ,在广州黄埔 、白云
区的人和 、太和 、九佛以及番禺 ,花都 ,从化 ,增
成等市进行了田间调查 ,发现凡有粉葛种植的
地方 ,无论是大叶粉葛还是细叶粉葛都有发生 ,
病叶率 10%左右 ,严重的达 20%~ 30%。
通风不良 ,低洼潮湿地以及植株下部较阴
蔽处发病重;而通风 ,干燥地发病轻 ,但在多雨
年份或多雨季节植株上部叶片及嫩茎均可发
病 ,搭架 、向阳地发病轻 ,反之则重。该病每年
5月初开始零星发生 ,梅雨季节发病重 ,高温干
燥时发病轻 ,直至 12月收获期都有发生 。
3 致病性测定及病原鉴定
3.1 致病性测定
从 1995年至 1998年 3月 ,每月从番禺 ,花
都市郊田间采回样品(收获后即从田间采回病
残枝),从病部挑取黄色粉末于无菌水中配成孢
子悬浮液 ,待游动孢子大量游出时进行喷雾接
种(10×16倍视野下 ,平均每视野约 25个孢子
囊),待发病后 ,再从接种株上取黄色粉末进行
再接种。将接种植株置 25℃下 ,7 ~ 12 d显症 ,
经 3次接种 ,再接种试验 ,均可产生与田间相同
的症状和同一病原物 。
3.2 病原鉴定
游动孢子形态观察 取游动孢子悬浮液滴
于玻片上 ,经鞭毛染色剂固定 ,碱性品红染色 ,
置玻片于油镜下观察 ,发现游动孢子具有单根
尾鞭毛 ,近圆形 ,大小约 2.4 μm ,菌体内有一油
球(图 1d)。
游动孢子囊形态观察 从病部取黄色粉末
置显微镜下 ,可见孢子囊椭圆形 ,橙黄色 ,壁薄 ,
大小约 23.2 ~ 24.3μm ,萌发时囊壁开裂 ,释放
出游动孢子(图 1e)。
孢子(囊)堆形态及病菌发育史观察 从田
间或接种发病的植株上采取不同发育时期的病
斑 ,用 Alen改良 Bouin 液固定后 ,进行冷冻切
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1] ,其结果如下:
初期黄斑症状时 ,可见侵入寄主细胞的游
动孢子的原生质体形成一层薄壁 ,后逐渐发育
成孢子(囊)堆(图 1f)。
中期黄泡症状时 ,可见大量橙黄色原生质
团从寄主组织挤出 ,堆积在表皮下 ,后期可发育
成了孢子(囊)堆(图 1g)。
中后期泡状物增大近成熟时 ,原生质团内
部分细胞质聚集成细胞质线 ,将原生质分割成
若干块 ,每块原生质外都包有一层薄壁 ,这就是
后来的游动孢子囊 ,其外面具有一公共膜 ,受害
细胞已明显增大(图 1h)。
后期泡状物表皮开裂散出橙黄色粉末时 ,
可见孢子堆公共膜破裂 ,大量孢子囊散出(呈粉
末状)。将橙黄色粉末置凹玻片水中或将病叶
保湿 ,5 h 至 2 、3 d 后 ,便陆续有游动孢子从孢
子囊裂口处游出 。
但在多次切片观察中 ,未发现该菌无性繁
殖时原生质团内壁连同它的内含物溢出 ,再分
割成几个孢子囊。而是内含物不溢出胞外 ,始
终都包团在薄壁内直到孢壁开裂时 ,孢子囊才
释出(即为内生性的孢子堆形成)。1998年每
月用从田间采回的病枝切片镜检 ,至今未发现
有性生殖阶段产生的厚壁休眠孢子。
4.结论与讨论
该菌游动孢子具单根尾鞭毛 ,繁殖方式为
整体产果 ,原生质体形成同一外膜的孢子(囊)
堆;孢子囊成熟时 ,游动孢子从囊壁裂口处逸
出 。根据上述特征该菌归属于鞭毛菌亚门 、壶
菌纲 、壶菌目 、集壶菌科 、集壶菌属。
据高又曼 E.有关集壶菌种的分类依据 ,
即根据各集壶菌发育史不同以及孢子萌发类型
可分为 7个种[ 2] 。我们研究的集壶菌至今未发
现休眠孢子 ,无性繁殖为内生性萌发方式 ,故列
为葛藤集壶菌(Synchytrium)。根据中国真菌
总汇 记 载 , Synchytrium puerariae M iy =
Synchytrium miuntum (Pat)Gaum 即为小集
壶菌[ 3] 。前人报道该菌寄生于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 i] [ 3 , 4]三裂叶野葛[ Puerari-
a phaseoloides (Poxb.)Benth] [ 4] 以及葛[ Puer-
aria hirsuta Schmeid] [ 5] 上 。而本文所报道的
则是寄生于栽培种———粉葛上。
—12—          植物保护 PLAN T PROTECT ION         25(1)
研究明确了葛拟锈病是由葛藤集壶菌引
起 ,它严重危害广州地区普遍种植的粉葛 。近
几十年来 ,未见此菌危害栽培葛的报道 ,但近年
该病对广州地区栽培葛的危害逐趋严重 ,有关
此菌的生物学特性 、侵入途径以及发生规律和
防治等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图 1 粉葛拟锈病及其病原菌
  a病株症状 b 拟锈病泡状物及其破裂状 c 受害茎 d 游动孢子形态 
e 孢子囊形态及游动孢子从孢子囊裂口处游出 f 游动孢子侵入细胞后形成裸露的原生质 
g 原生质团发育成原孢子囊堆 h 原孢子囊堆发育成孢子囊堆
主要参考文献
1 俞大绂.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 1959.663.
2 高又曼 E.真菌发展史及其形态学的基础.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9.5-9.
3 戴芳澜等.中国经济植物病害目录.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58.270
4 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9.58.
5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
1979.2-8.
6 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23.
科技信息  国际政府间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谈判第一次会议在加拿大举行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第19 届理事会GC19/ 13C 号决议 ,制定限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
书政府间谈判(以下简称 POPs 谈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 1998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3 日在加拿大
蒙特利尔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 95 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 、10 个联合国组织 、10 个政府间组织和 55 个非政府组
织。我国由国家环保总局 、外交部 、卫生部 、农业部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组成政府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POPs 是指不易光解 、不易生物和化学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通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类化合物通常具有低
水溶性 、高亲脂性的特征 , 在脂肪组织中易进行生物蓄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半挥发性。 通过大气移动 ,相当大
一部分进入大气并被远距离移动 ,使其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 , 即使在不生产和使用 POPs的国家 , 也发出其对野生
动植物 、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通过饮食 、职业事故和环境中的接触 , POPs 可能导致内分泌 、生殖和免疫机
能失调 ,神经行为和发育紊乱 , 以及癌症。
与会各国政府代表对开展 POPs 谈判 、最终制定一项对 POPs 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表示了普遍认同。会议顺利地通过了议事规则:一致认为现阶段谈判应只涉及已经确定的 POPs首批 12 种化学物
质 ,即滴滴涕 、艾氏剂 、狄氏剂 、异狄氏剂 、氯丹 、七氯 、六氯苯 、灭蚁灵 、毒杀芬 、多氯联苯 、二 和呋喃类 , 而且有
必要设立一个专家小组以订立有关确定 12种之外 POPs 名单的标准和程序;成立技术和资金援助附属机构 ,处理
技术和资金援助事项;计划于 1999 年 2 月举行第二次会议 , 2000年结束整个谈判。
张文君 (原载《农药信息》 1998 年第 5 期)  
—13—1999年第 1期        植物保护 PLANT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