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豆薯种子与花冠颜色及花器结构描述



全 文 :收稿日期:2013-11-10
作者简介:陈忠文(1964 -),男,贵州省余庆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豆薯栽培技术、种子生产研究。
豆薯种子与花冠颜色及花器结构描述
陈忠文1,文西强1,王宏飞1,何 华2
(1 贵州省余庆县种子管理站,余庆 564400;2 余庆县松烟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余庆 564401)
摘 要:在豆薯开花期通过对花冠颜色观察发现:豆薯的花萼色有嫩绿色与紫褐色 2 种;种子颜色有褐红色、灰白
色和粉红色,分别对应花色为白色、紫色、白色夹紫色,还发现一种花色为紫色间白色,共有 4 种花色;同时对豆薯
花器结构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豆薯;种子;花冠;颜色;花器;结构
中图分类号:S63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14)02-0152-02 DOI:10. 3969 / j. issn. 1001-5280. 2014. 02. 09
豆薯 Pachyrhizus erosus (L. )Urban. ,属豆科
(Leguminosae)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一年
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英文名 jicama 或 yam
bean;中文别名地瓜、土瓜、凉瓜、凉薯、葛瓜、葛薯、
土萝卜、草瓜茹、沙葛、地萝卜、新罗葛等。以块根作
食用或药用,种子可提取杀虫剂或抗肿瘤物质。分
布于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中国长江以南普遍栽
培,以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较多。已有
对豆薯的研究多限于块根栽培技术,育种方面的报
道极少,而对于豆薯花萼与花冠颜色及花器结构的
描述有助于豆薯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余庆地瓜 1 号,豆薯新选品系,由余庆县种子管
理站提供;牧马山地瓜,当地农民自留种子。
1. 2 方法
于豆薯开花期观察豆薯花颜色及花器构造。
2 观察结果
2. 1 豆薯花萼颜色
观察结果显示豆薯的花萼颜色有嫩绿色与紫褐
色 2 种(图 1)。
2. 2 花冠颜色
观察结果发现,花冠有 4 种颜色:白色,即整个
花瓣呈乳白色,旗瓣主脉呈嫩绿色;紫色,整个花瓣
呈紫色,旗瓣主脉呈嫩绿色;白夹紫色,在旗瓣主脉
两侧及翼瓣靠近基部团状紫色,旗瓣主脉呈嫩绿色;
紫间白色,在旗瓣中部有一条约 2 mm 横线呈白色,
旗瓣主脉呈嫩绿色。除后一种花色未取得下一代子
粒颜色外,前 3 种花色对应子粒颜色分别为褐红色、
灰白色和粉红色(图 2)。
观察还发现,白夹紫色花在花期的中后期,其中
的紫色部分颜色逐渐变淡。
2. 3 豆薯花器结构描述
2. 3. 1 豆薯的花序
豆薯的小花排列在 1 根不分枝且较长的花轴
上,花轴在环境条件满足的条件下,能继续伸长。无
花梗,小花簇生成节瘤,属于无限花序之穗状花序
(图 3)。
2. 3. 2 豆薯的小花结构描述
小花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 4 部分组成。
(1)花萼。呈钟状,位于花的下方,黄绿色或紫
褐色,能进行光合作用,基部愈合,上部深裂成 4 瓣,
旗瓣外萼片较大,圆角铲状,其余 3 片大小相近,呈
三角形。从基部到裂片顶端长约 1. 2 cm。
251 CROP RESEARCH 2014,28(2)
(2)花冠。蝶形,位于花萼内。有白色、紫色和
白间紫色之分。通过两瓣龙骨瓣的中央处,划出一
个对称面,花冠呈两侧对称状,为不整齐花,花冠 5
瓣形态不一致,位于花萼内侧上方,包在最外最大的
一瓣称为旗瓣,呈园铲形具爪纹,在花未开放时包围
其余 4 片花瓣。旗瓣向内左右各有一片形状和大小
相同的翼瓣,前端梭形,基部内卷叉状。翼瓣内为稍
小、形状和大小相同且下缘稍合生的二片龙骨瓣,着
生在花冠内,呈小勺子或调羹状,包被着雄蕊和雌
蕊。旗瓣和翼瓣花色是鉴别不同品种的特征之一。
(3)雄蕊。花冠内,1 朵花中有 10(9 + 1)枚雄
蕊,其中 9 枚的花丝基部联合而花药分离,另 1 枚雄
蕊单独离生,即为二体雄蕊。花药 10 枚,成熟时橘
黄色,卵圆形,双药室,着生在花丝顶端。
(4)雌蕊。位于雄蕊中间,1 枚。雌蕊包括柱
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子房上位,1 室,扁平,具有
近柱头端弯曲的花柱,弯曲的花柱内面有绒毛,便于
吸附花粉。子房由 1 张心皮结合而成,子房较长,若
干个胚珠着生在子房内壁腹缝线上。
3 小结
(1)目前观察发现的豆薯花颜色有白色、紫色、
白色夹紫色和紫色间白色 4 种表现形色,以前二者
最为常见,前 3 种花色有相应的种子颜色对应,且能
自交繁殖,后者于 2013 年紫色花品种中发现,极为
罕见,能否稳定遗传有待种植验证。是否还存在其
他颜色的豆薯花,目前限于材料稀少无法确定。
(2)观察还发现白夹紫色花在花期的中后期,
其紫色部分颜色逐渐变淡,是光照强度的原因,还是
昼夜温差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3)了解豆薯花器结构便于豆薯品种选育中的
人工去雄和杂交授粉。 (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 . 植物学[M]. 上海:上海科
学出版社,1982. 220 - 227.
[2] 洪德林 . 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0. 71,91,98.
(上接第 151 页)
[6] 徐庆年 . 试谈花生浸种催芽的依据与应用[J]. 花生
学报,1976(1):24 - 28.
[7] 张建华,张艳凤,张文博 . 多效灵浸种防治花生苗期
病害及增产效应研究[J]. 花生学报,2003,32(增刊):
463 - 465.
[8] 罗 开 . 花生叶绿素测定方法研究[J]. 花生学报,
1983(2):12 - 17.
[9] 王铭伦 . 花生浸种引起子叶脱失的研究[J]. 莱阳农
院学报,1989,6(1):9 - 13.
[10] 陶其骧,刘光荣 . 红壤旱地的钾、钼营养对花生产量
与品质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17
(2):149 - 154.
[11] 张二全,翟桂香 . 土壤钙素水平对花生施钙效果的影
响[J].花生科技,1994(2):4 - 6.
[12] 叶琳堀,吴水加 . 钙、硼肥对春花生产量和农艺性状
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03(4):27.
[13] 骆小燕,彭玉纯 . 硼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1990(1):30 - 32.
3512014 年 第 28 卷 第 2 期 作 物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