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善治风疹



全 文 :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善治风疹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张再康 (石家庄 050091)
关键词 李士懋;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风疹
中图分类号:R 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04)04-0032-02
  风疹 (rubella)为儿童 、 成人临床的常见
病。现代医学认为风疹为感染风疹病毒后形成
抗体 —病毒复合物导致的一种炎症反应 。主要
经飞沫传播 , 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对妊娠期
妇女危害最大 , 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 , 可
引起死胎 、流产或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风疹的表现分可分为前驱症状期和出疹期
两个阶段。风疹前驱症状有程度不等的发热 、
头痛咽痛 、鼻塞流涕 、咳嗽 、 倦怠乏力 、咽部
充血 、 扁桃体肿大 、 球结膜充血 、 耳后或颈
部 、枕后淋巴结肿大 、 压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
前驱症状过后开始发疹 , 发疹顺序均自面 、
颈 、 躯干 、上肢到下肢。皮疹为淡红色圆形或
卵圆形斑丘疹 , 压之退色 , 一般不融合 , 可有
轻度瘙痒 , 消退后可有轻度脱屑。部分患者可
并发肠炎 、中耳炎 、 心肌炎 、 轻度支气管炎 、
脑炎 、血小板正常性紫癜与鼻衄等 , 临床上需
与麻疹 、 猩红热 、药疹等鉴别 。现代医学治疗
风疹尚无特效药物 , 主要是对症处理。如注意
隔离 、休息;多饮水 , 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发
热在 38℃以上 , 皮疹较广泛者 , 给予病毒唑
静滴或肌注 , 口服敏迪。
根据风疹的临床表现 , 我的老师 、国家名老
中医李士懋教授认为风疹的发生主要是内有火热
或湿热伏邪 , 复感风寒之邪 , 导致内在火热不得
透达疏泄 , 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病。根据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的组方寓意和异病同治的传统理
论 , 临床灵活加减治疗风疹 , 屡凑佳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 《伤寒论·
阳明病篇第275条》 :“伤寒 , 瘀热在里 , 身必
发黄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 用于治疗风
寒表邪未解 , 湿热蕴郁而致的发黄症 (黄疸)。
后世医家根据外有表证 , 里有湿热之病机 , 拓
展了它的临床治疗范围 , 如荨麻疹 、 湿疹 、痤
疮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风湿热
痹证 , 甚至湿热咳嗽[ 1]等。但用本方治疗风疹
的报道 , 尚不多见。
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 6 g , 连翘
15 g , 赤小豆 30 g , 桑白皮 、 杏仁 、 僵蚕 、 蝉
蜕各 10 g , 荆芥 、 防风各 6 g , 白鲜皮 、 地肤
子 、赤芍 、 丹皮 、 生甘草各 10 g 构成。方中
麻黄宣降肺气 , 疏解风寒 , 透疹止痒为主药 。
连翘味辛苦凉 , 清热解毒利湿 , 既能监制麻黄
之悍 , 又能透发内在火热或清利湿热为臣药 。
僵蚕 、 蝉蜕 、荆芥 、 防风 、 白鲜皮 、 地肤子 、
杏仁 、桑白皮助麻黄祛风止痒透疹 、 宣降肺
气 , 赤芍 、丹皮 、 赤小豆 , 助连翘清热凉血 、
清化湿热 , 共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 、 调和
诸药 , 为使药。全方共奏疏风止痒消疹 、 清热
解毒利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这些药物
有不同程度的抗炎解热 、 抗菌 、 抗过敏止痒 、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镇静催眠 、抑制血小板
的聚集 、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张氏等人[ 2]研
究表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组胺诱导豚鼠皮肤
局部搔痒及右旋糖酐诱导小鼠全身搔痒均有显
著的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好该方 , 贵在恰当加减 。痒甚者
可考虑选用浮萍 、 刺蒺藜;皮疹红肿明显者 ,
酌加银花 、 菊花 、蒲公英 、栀子 、 夏枯草 、 牡
蛎;咽喉肿痛者 , 酌加升麻 、 山豆根 、 板蓝根;
伴有咳嗽者 , 重用杏仁加枇杷叶 、牛蒡子 、 鱼
腥草 ;小便涩痛者酌加小蓟 、白茅根 、王不留
·32· 河 北 中 医 药 学 报JOURNAL OF HEBEI TCM AND PHARMACOLOGY       2004年 第 19卷 第 4期Vol.19 No.4 2004
DOI :10.16370/j.cnki.13-1214/r.2004.04.015
杨牧祥教授验案 3则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进龙 田元祥 于文涛 张素英■ (石家庄 050091)
关键词 杨牧祥;喘证;消渴;胸痹
中图分类号:R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04)04-0033-03
  杨牧祥教授 、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 ,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笔者随师学习 , 亲聆教诲 ,
深感老师医理博大精深 , 辨证用药独特多变 ,
现撷其医案 3则 , 简介如下。
1 喘证 (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案
靳某 , 女 , 37 岁 , 工商局干部 , 新乐市
人。患者于5年前因感受寒邪出现咳嗽 , 咯痰
■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院 (050700)
(白色泡沫稀痰), 病情逐渐加重 , 后由咳致喘 ,
喘咳兼作 ,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 入冬尤甚。曾
于 2002年 11 月 24日入住新乐市中医院治疗 ,
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经抗菌消炎 、
解痉平喘等西药治疗症状稍减。同年 12月 5日
前来就诊 , 见喘息气短 , 咳声低弱 , 痰少质黏 ,
咳吐不爽 , 语声低微 , 自汗恶风 , 伴口干咽痒 ,
失眠多梦 , 舌暗红少苔 , 脉沉细 , 此乃为气阴
两伤兼夹血瘀之候 。治以益气养阴 , 活血化瘀 ,
行;便秘可重用连翘 30 g , 也可酌加大黄 、 胡
麻 、何首乌;有紫癜与鼻衄者酌加紫草 、 茜草;
有明显外感风寒史 , 遇冷加剧者 , 加桂枝 、葛
根 、蛇床子 、葱白;头疼腹痛者 , 加白芍。
  若痒减而未全止 , 反复发作者 , 其中原因
可能有五:一是风邪顽固留恋 , 加用乌梢蛇 、
蜈蚣 、全蝎 、露蜂房;二是挟有湿邪 , 湿邪又
有二种情况:①脾虚有湿 , 加苍白术 、 茯苓 、
藿香 、白蔻仁;②湿热内蕴 , 加用茵陈 、薏苡
仁 、 苦参 、车前子 、 土茯苓;三是可能伴有气
血不足 , 加用党参 、 黄芪 、太子参 、当归 、 生
地 、 鸡血藤;四是可能由于火热伤津 , 阴液不
足 , 加用元参 、 生地 、 天冬 、 麦冬 、天花粉;
五是要考虑患者可能有寄生虫者 , 酌加乌梅 、
槟榔 、川椒 、百部等 。
例1 郝某 , 女 , 19岁 , 2003年 11月 10
日诊。近 3 、 4天来 , 脸部出现较多的淡红色
丘疹 2 周 , 背部也有散在的疹点 , 略微有些
痒。发疹前无明显诱因 , 也无明显的发热 、 头
痛咽痛 、 鼻塞流涕 、 咳嗽 、倦怠乏力等前驱症
状。询问其梦多 , 查其舌边尖略红 , 咽喉略
红 , 其他均正常 , 脉象也无明显变化 , 诊为风
疹 。以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栀子豉汤:麻
黄 6 g , 连翘 10 g , 赤小豆 30 g , 桑白皮 、 荆
芥 、防风 、 僵蚕 、 蝉衣 、 赤芍 、 丹皮 、 白鲜
皮 、地肤子 、 淡豆豉 、生栀子各 10 g 。7剂后
皮疹基本消退 , 本周白带略多 , 加当归 15 g ,
苦参 10 g , 继服 7剂以资巩固。
例 2 任某 , 男 , 18岁 , 2003年 12月 28
日诊。脸部和背部有散在的淡红色丘疹 3个
月 , 吃完饭后瘙痒加重 , 舌鲜红少苔颤动 , 脉
弦细无力。处方:麻黄 6 g , 连翘 10 g , 赤小
豆 30 g , 白藓皮 、 地肤子 、 赤芍 、 丹皮 、 僵
蚕 、蝉衣 、 乌梅 、五味子各 10 g , 生龙牡 、钩
藤 、生石膏各30 g , 知母6 g , 7剂后疹退 , 瘙
痒减轻 , 又继续复 2次 , 方同上 , 症状消失 ,
但舌颤动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 1]  万丽玲.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湿热咳嗽体会
[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3, 14 (2):33
[ 2]  张淼 , 韩兆丰 , 朱丹 , 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其加
减方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 J] .辽宁中医杂志 , 1996 ,
23 (1):44
(2004-12-01 收稿)
·33·2004年 第 19卷 第 4期Vol.19 No.4 2004         河 北 中 医 药 学 报JOURNAL OF HEBEI TCM AND PHARM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