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含羞草中新黄酮碳苷的结构鉴定



全 文 :含羞草中新黄酮碳苷的结构鉴定
袁 珂* 贾 安 吕洁丽 朱建鑫
(浙江林学院食品与药学院 , 临安 311300) (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 郑州 450008)
摘 要 研究了海南含羞草(Mimosapudica)的化学成分 ,利用 DiaionHP-20、ToyopearlHW-40、MCI-GelCHP-
20、SephadexLH-20、 RP18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对海南含羞草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
(1H-NMR、13C-NMR、1H-1HCOSY、HSQC、HMBC、ESI-MS、IR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 , 新化合物为
5, 7, 3′, 4′-四羟基-6-C-[ β-D-芹糖-(1※4)] -β-D-葡糖黄酮碳苷;另一已知化合物 5, 7, 4′-三羟基-8-C-β-D-葡糖
黄酮碳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含羞草 , 黄酮碳苷 ,核磁共振 ,质谱 , 红外光谱
  2006-10-19收稿;2007-01-07接受
* E-mail:yuan ke001@ 163.com
1 引 言
含羞草为豆科(leguminosae)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pudica)的全草 [ 1] 。主要分布在我国华
东 、华南 、西南等地的山坡丛林 、湿地 、路旁 ,具有清热利尿 、化痰止咳 、安神止痛 、凉血止血之功效 ,临床
多用于急性肝炎 、神经衰弱 、失眠 、肺结核咳血 、血尿及带状疱疹等症 [ 2] 。在前期研究中 ,已从含羞草中
分离得到黄酮苷 、酚类等化合物 [ 3 ~ 5] 。在此基础上 ,继续对含羞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以期寻找含羞
草中的药效物质基础 ,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对含羞草乙醇提取物的正
丁醇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 ,从中又分离得到了 1种新黄酮碳苷和 1种已知化合物 ,并报道新化合物
的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1H-1HCOSY、HSQC、HMBC)、质谱(ESI-MS)和红外光谱(IR),详细讨
论了一维及二维 NMR谱的特征 ,并结合化合物的质谱及红外光谱 ,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及鉴定。
新化合物被鉴定为 5, 7, 3′, 4′-四羟基-6-C-[ β-D-芹糖 -(1※4)] -β-D-葡糖黄酮碳苷;已知化合物被鉴定
为 5 , 7, 4′-三羟基 -8-C-β-D-葡糖黄酮碳苷。
2 实验部分
2.1 药材 、仪器和实验材料
含羞草采自海南省三亚市 ,由海南大学药用植物学教授黄世满鉴定为豆科(leguminosae)含羞草属
植物含羞草(Mimosapudica)的全草 。
WRS-1B型数字熔点测定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未校正);FTIR-8201PC型红外分光光度
计(日本岛津公司);WATERSZQ2000质谱仪;BrukerDPX-400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真空薄膜浓
缩仪[ 6] (自装);旋转蒸发仪(上海申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柱色谱填充剂 DiaionHP-20、ToyopearlHW-40、MCI-GelCHP-20(日本三菱公司), SephadexLH-20
凝胶(PharmaciaBioteck), RP18(日本 YMC公司)。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其它
试剂均为分析纯 。
2.2 提取分离
取干燥的含羞草全草 24 kg,用 90%乙醇渗漉提取 ,提取液合并后真空薄膜浓缩 ,得浸膏 2.5 kg。
将提取物浸膏超声分散于水中 ,依次用石油醚 、乙酸乙酯 、正丁醇萃取。萃取液分别进行真空薄膜浓缩
及干燥 ,得各萃取部位干膏 。将所得正丁醇部位取部分经水超声溶解后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 DiaionHP-
20柱 ,依次用 H2O、10%MeOH、20%MeOH、40%MeOH…70%Me2CO洗脱。其中 Diaion柱的 40%洗脱
第 35卷
2007年 5月            
分析化学 (FENXIHUAXUE) 研究简报
ChineseJournalofAnalyticalChemistry             
第 5期
739 ~ 742
部分通过 SephadexLH-20、ToyopearlHW-40、MCI-GelCHP-20、RP18及硅胶柱色谱 ,以甲醇-水溶剂系统
反复分离纯化 ,从中分得化合物 Ⅰ(46mg)和化合物 Ⅱ(65 mg)。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 Ⅰ的鉴定
化合物 Ⅰ ,浅黄色无定形粉末 , mp:226 ~ 228 ℃,易溶于 MeOH、H2O, 可溶于丙酮;与 FeCl3 -K3
[ Fe(CN)6 ]试剂反应显蓝色 ,与盐酸镁粉反应显红色 , AlCl3 /EtOH溶液在 UV365nm下显黄绿色荧光;
Molish反应显阳性 ,在薄层板上酸水解后检出芹糖 (Rf0.26),说明该化合物为黄酮苷类。 ESI-MS:
[ M-H] -579, 确定该化合物分子量 580,结合 1HNMR及 13CNMR谱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 C26H28O15。
IR(KBr)cm-1:3375(酚 OH ), 3015, 2960, 1660(C O), 1605, 1510(苯环的骨架振动), 1465,
1380。 1HNMR谱中芳香区共有 5个 H,其中 δ7.55(1H, d, J=2.0Hz), δ7.53(1H, dd, J=8.0, 2.0
Hz), δ6.89 (1H, d, J=8.0 Hz)说明有一个三取代苯环存在;δ6.58(1H, s)为黄酮母核
3位 H的特征信号 ,芳香区的另一个 Hδ6.56(1H, s)为独立未偶合 H。除此之外 ,在 δ3.47 ~ 5 05之
间出现了 13个 H, 提示可能存在两个糖 ,除去芹糖上的 6个 H信号外 ,推测另外 7个 H信号还存在一
个六碳糖。 δ5.05(1H, d, J=2.4 Hz)为芹糖的端基 H信号 ,而 δ5.02(1H, d, J=9.6 Hz)为葡萄糖的
端基 H信号。由葡萄糖端基 H的耦合常数确定该葡萄糖为 β构型;根据芹糖端基 H的 δ5.05信号和
端基 C的δ108.2信号 ,表明芹糖为 β构型。13CNMR谱共给出 26个 C信号 ,除去黄酮苷元 15个 C信
号 ,其余 11个应为糖上 C信号 ,其中 δ108.2与 δ75.1分别为两个糖的端基 C信号 ,前者是芹糖的端基
C信号 ,后者是葡萄糖碳苷端基 C的特征信号 。δ184.3,和 δ103.8分别是黄酮母核 4位羰基和 3位 C
的特征信号 。DEPT135中存在 3个亚甲基 , δ62.7 , δ63.2为两个糖末端 C信号 。δ72.0为芹糖的 4位
C信号 ,且 δ82.0季碳的存在也进一步证明了芹糖的存在。由 HSQC, 1H-1HCOSY谱确定了各 C和 H
的归属 。HMBC谱显示 δ5.02(Glu-H1)与 δ157.4(C-5)、δ162.3(C-7)、δ105.7(C-10)有交叉峰;δ5.
05(Api-H1)与 δ76.2(Glu-C4)有交叉峰 ,且葡萄糖 C-4向低场移动了 δ约 5,由此可确定芹糖连在了葡
萄糖的 C-4位上 ,而葡糖 C-1直接与黄酮母核 C-6相连成碳苷 ,芹糖与葡萄糖以 1, 4位相连(见图 1及
图 2)。经文献检索 ,未见报道 ,证实为一新化合物 ,命名为 5, 7, 3′, 4′-四羟基 -6-C-[ β-D-芹糖-(1※4)] -
β-D-葡糖黄酮碳苷 。化合物 Ⅰ详细的一维及二维 NMR波谱数据见表 1。
3.2 化合物 Ⅱ的鉴定
化合物 Ⅱ ,黄色粉末 , mp:240 ~ 242 ℃,易溶于 MeOH,可溶于丙酮;与 FeCl3 -K3 [ Fe(CN)6 ]试剂反
应显蓝色 ,与盐酸镁粉反应显粉红色 , AlCl3 /EtOH溶液在 UV365nm下显黄绿色荧光;Molish反应显阳性 ,
ESI-MS:[ M-1] -431、结合 1HNMR及 13CNMR谱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21H20O10。1HNMR谱(400
MHz, MeOD)δ:6.26(1H, s, H-3), 6.39(1H, s, H-6), 7.4 1(2H, s, H-2′, 6′), 6.60(2H, s,
740   分 析 化 学 第 35卷
表 1 化合物Ⅰ的一维及二维氢谱和碳谱波谱数据(400 MHz, inMeOD)
Table1 13CNMRand1HNMRspectraldataofcompoundⅠ (400MHz, indeuteromethanol, MeOD)
No. 13CNMRδ 1HNMRδ DEPT HMBC 1H-1Hcosy
Aglycone
2 166.8 C
3 103.8 6.58(1H, s) CH 184.3, 105.7, 123.9, 166.8
4 184.3 C
5 157.4 C
6 108.3 C
7 162.3 C
8 100.7 6.56(1H, s) CH 160.3
9 160.3 C
10 105.7 C
1′ 123.9 C
2′ 114.9 7.55(1H, d, J=2.0Hz) CH 120.9, 151.1, 147.1, 166.8
3′ 147.1 C
4′ 151.1 C
5′ 116.8 6.89(1H, d, J=8.0Hz) CH 151.1 7.53
6′ 120.9 7.53(1H, d, J=8.0, 2.0Hz) CH 123.9, 147.1, 151.1 6.89
D-glucose
1″ 75.1 5.02(1H, d, J=9.6Hz) CH 71.2, 108.3, 157.4, 162.3 4.05
2″ 71.2 4.05(1H, br, s) CH 75.1, 80.3 5.02
3″ 80.3 3.53(1H, d, J=8.8Hz) CH 71.2, 76.2
4″ 76.2 3.65(1H, br, s) CH 80.3, 82.6
5″ 82.6 3.40(1H, s) CH 76.2, 62.7
6″ 62.7 3.85(1H, m)
3.73(1H, br, s)
CH2 82.6 3.73
3.85
D-apiose
1 108.2 5.05(1H, d, J=2.4Hz) CH 76.2, 76.5 3.62
2 76.5 3.62(1H, br, s) CH 108.2 5.05
3 82.0
4 72.0 3.67(1H, br, s)
3.70(1H, br, s)
CH2 76.5, 82.0 3.70
3.67
5 63.2 3.97(1H, br, s)
3.95(1H, br, s)
CH2 76.5, 82.0 3.95
3.97
 DEPT:distrosionlessenhancementbypolarizationtransfer。
H-3′, 5′), 4.68(1H, d, J=8.8Hz, H-1″), 4.05(1H, t, J=8.8 Hz, H-2″), 3.53(1H, t, J=8.0 Hz,
H-3″), 3.43(1H, d, J=8.8 Hz, H-4″), 3.44(1H, d, J=4.8Hz, H-5″), 3.84(1H, d, J=2.0 Hz,
H-6″), 13CNMR(100 MHz, MeOD)δ:165.3(C-2), 102.9(C-3), 183.0(C-4), 158.4(C-5), 94.8
(C-6), 162.8(C-7), 106.2(C-8), 159.8(C-9), 107.1(C-10), 121.9(C-1′), 128.6(C-2′, 6′), 116.0
(C-3′, 5′), 159.9(C-4′), 75.2(C-1″), 72.3(C-2″), 79.5(C-3″), 71.2(C-4″), 81.0(C-5″), 61.4(C-6″)。
以上光谱数据与有关文献报道数据基本一致[ 7] ,故鉴定为 5, 7, 4′-三羟基-8-C-β-D-葡糖黄酮碳苷。
References
1 JiangsuNewMedicalCollege(江苏医学院编).BigThesauru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药大词典).Shanghai(上
海):ScienceandTechniquePressofShanghai(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1147
2 EditorialBoardofCompendiumofChineseTradionalHerbalDrugs(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CompendiumofChineseTra-
dionalHerbalDrugs(全国中草药汇编).Vol2.Beijing(北京):People′sHealthPress(人们卫生出版社), 1975:464
3 YuanKe(袁 珂), Lǜ Jieli(吕洁丽), YinMingwen(殷明文).ActaPharmaceuticaSinica(药学学报), 2006, 41(5):
435 ~ 438
741第 5期 袁 珂等:含羞草中新黄酮碳苷的结构鉴定   
4 YuanKe(袁 珂), Lǜ Jieli(吕洁丽), JiaAn(贾 安).ChineseJournalofHospitalPharmacy(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12):1029 ~ 1030
5 YuanKe(袁 珂), Lǜ Jieli(吕洁丽), JiaAn(贾 安).ChinesePharmaceuticalJournal(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17):
1293 ~ 1295
6 YuanKe(袁 珂), YuLi(俞 莉).ChineseJ.Anal.Chem.(分析化学), 2005, 33(9):1358 ~ 1360
7 LiHongyu(李洪玉), SunJingyun(孙静芸), DaiShiwen(戴诗文).JournalofChineseMedicinolMaterials(中药材),
2003, 26(8):563 ~ 564
StructuralIdentificationofNewC-Glycosylflavones
fromMimosaPudica
YuanKe*
(ColegeofFoodandPharmacy, ZhejiangForestryUniversity, Lin′an311300)
JiaAn, Lǜ Jie-Li, ZhuJian-Xin
(CollegeofPharmacy, He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Zhengzhou450008)
Abstract 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MimosapudicaofHainanprovince, theconstituentswere
separatedandpurifiedbycolumnchromatographywithmacroporousadsorptionresinDiaionHP-20, Sephadex
LH-20, ToyopearlHW-40, MCIGelCHP-20, RP-18andnormalphasesilicagel.Theirstructureswereiden-
tifiedonthebasisofphysi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methods(1HNMR, 13CNMR, 1H-1HCOSY, het-
eronuelearxinglequantumcorrelation(HSQC), heterronuclearmultiplebondcorelation(HMBC), ESI-MS,
IR).Two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5, 7, 3′, 4′-teteahydroxy-6-C-[ β-D-apiose-(1※4)] -β-D-
glucopyranosylflavone and5, 7, 4′-trihydroxyl-8-C-β-D-glucopyranosylflavone(Ⅱ).CompoundⅠ isanew
c-glycosylflavones, ComponudⅡ was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  Mimosapudica, C-glycosylflavones, nuclearmagneticresonance, massspectrum, infrared
spectra
(Received19October2006;accepted7January2007)
《毛细管电色谱理论基础 》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 ,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
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 ,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 , 讨论了
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 , 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
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 ,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 、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
说明。
该书可作为从事色谱及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色谱理论及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和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维冰教授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 定价 40.00元。
742   分 析 化 学 第 3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