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主动免疫:预防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中毒



全 文 :doi:10.3969 / j.issn.1000-484X.2016.10.030
主动免疫:预防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中毒①
王俊虹② 徐忠伟 魏茂提② (武警后勤学院,天津 300309)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2016)10-1547-04
①本文受武警后勤学院开放基金(WHKF201503)和军事预防医学
“2110”三期工程建设项目资助。
②同时供职于天津市职业与环境危害防制重点实验室,天
津 300309。
作者简介:王俊虹(1977年-),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生物战剂的
侦检和防治的研究,E-mail:wangjunhong110 07@ 163. com。
蓖麻毒素(Ricin toxin,RT)和相思子毒素
(Abrin toxin,AT)都属于大分子植物来源的蛋白毒
素,属于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RIP),能够抑制细胞蛋白合成而具有极强
的细胞毒性。由于来源广、毒性强等特点,二者均被
认为是重要的致死性生物毒素战剂,美国疾病控制
中心(CDC)定义为 B级生物威胁[1]。因此,开展对
RT和 AT的生防疫苗的研究,对提高军队和国家应
对生物战和生物恐怖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生防能力
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和社会
意义。
1 毒素的基本特性
RT和 AT 在毒素来源与制备、分子结构和作用
机制方面非常相似,分子量约为 60 ~ 65 kD,由 A、B
两条多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接。毒素 A 链的分子
量约为 29 kD,具有 RNA N-糖苷酶活性,能够使核
糖体失活而抑制蛋白质合成,是效应链;毒素 B 链
的分子量约为 32 kD,帮助 A链发挥毒性作用,为结
合链[2]。
其中,RT是从蓖麻籽(Ricinus communis)中提
取的植物糖蛋白。RTA 由 263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第 10个残基 Asn已糖基化,只有两个 Ly残基,对 A
链的毒性作用至关重要。RTB则由 259个氨基酸残
基组成,含两个寡糖链。RT的毒性强,LD50 依据暴
露途径不同而异,全毒素在小鼠、兔、猴子的致死剂
量为 5 ~ 25 μg /kg,吸入方式的 LD50 为 3 ~ 17 μg /
kg,摄入方式的 LD50 为 20 mg /kg。估计的人类致
死剂量为吸入或注射方式 1~25 μg /kg,摄入方式 20
mg /kg。当单独的 RTA 肠道外给药小鼠时,毒性大
大降低,仅为全毒素的 1 /1 000[2]。
AT来源于植物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的种
子,是一种剧毒性高分子植物蛋白毒素,是毒性最强
的植物毒素[3]。全毒素经二巯基乙醇处理后 A、B
两条链分离开,其中 A链(ATA)与 RTA链存在 102
个相同的氨基酸残基。B 链(ATB)由 267 个或 26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一级结构上的位置为 Asn51
和 Asn260,毒素所含的糖基主要存在于 B 链上。天
然 AT有 a、b、c、d 四种亚型,a 亚型的细胞毒性最
强,而 b、c较弱,推测可能是由于其 B链凝集活性低
导致。虽然 AT在结构特性方面与 RT非常相似,但
毒性比 RT高出 70 多倍,小鼠腹腔 LD50 约为 0. 04
μg /kg,成年人的致死剂量为 5. 0 ~ 7. 0 μg /kg,因此
一旦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其造成的危害必将更加
严重。
2 疫苗的研究进展
RT和 AT 作为潜在的生物恐怖战剂之一,发展
有效的防治手段已成为各国生防领域的重要研究任
务,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USAMRIID)一直致力于毒素预防措施的研究,从
19世纪 80年代就提出应基于不同人群需要建立相
应的预防方法,即民用方式和军用方式[4]。在民用
方面,个体暴露的危险虽低但却极易造成骚乱,因此
以暴露后的治疗为主。在军用方面情况则不同,由
于毒素攻击以群体形式存在,临床症状又依赖于暴
露途径(主要经污染的食物、水和空气,以气溶胶状
态的毒素暴露最为严重),因此应采用各种预防措
施,包括物理防护、化学解毒剂和免疫接种[5],其中
又以疫苗的研制为主。理想的疫苗应该能保护个体
免受各种途径的 RT 和 AT 攻击,特别是黏膜途径,
因为这是毒素攻击的最佳途径。同时疫苗应保存时
间较长且在 1或 2次接种后即有较长时间的保护效
力。根据 RT和 AT的分子结构特点,我们将疫苗研
制分为全毒素疫苗,基于 A 链蛋白的疫苗和基于 B
链蛋白的疫苗。
2. 1 全毒素疫苗
2. 1. 1 类毒素 由于 RT和 AT的免疫反应主要由
抗体介导,因此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采用亚致死剂
·7451·王俊虹等 主动免疫:预防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中毒 第 10期
量的毒素免疫小鼠,诱导出高效价的 IgG抗体,以抵
挡经静脉、皮下、腹膜方式的致死剂量天然毒素攻
毒。或通过加热或化学方法使毒素不可逆地失去毒
性,同时保留毒性的关键表位以保持免疫原性。其
中 RT类毒素以啮齿类动物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6],接种方式包括经皮下、鼻内、气管内、口服注
射以及以各种脂质体的形式进行黏膜免疫等。早在
18世纪 90年代,研究人员就通过口服类毒素免疫
小鼠以抵抗皮下注射方式的致死剂量天然毒素攻
击。到了 19世纪 40 年代,美军采用福尔马林失活
的全毒素免疫动物,但是这种疫苗没有进行到临床
前研究阶段[3,6]。由于吸入方式为毒素的主要生物
恐怖方式,疫苗免疫的重点应集中在呼吸系统的保
护。动物实验表明鼻内或气管内注射类毒素能有效
地诱发全身免疫,保护致死剂量的气溶胶毒素攻毒,
然而该类疫苗虽然具有免疫原性,但却不能有效刺
激局部免疫反应,从而不能阻挡毒素经气溶胶或气
管内暴露途径所造成的肺损伤。实验结果表明分泌
性抗体对保护气溶胶状毒素导致的肺损伤很重要,
可以通过被动免疫气溶胶化的多种多抗血清的鸡尾
酒疗法,或通过黏膜免疫刺激分泌性抗体,但保护时
间会相对缩短,从而并不可行。
由此可见,虽然 RT 类毒素单独口服给药能刺
激长期的体液免疫并最终保护动物免受致死剂量的
毒素攻击(至少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上得到证实),而
且由于它包含了 RTA 和 RTB 两个亚单位,均能刺
激相应的中和抗体。但是它仅能对吸入性暴露给予
最低的保护,类毒素还残存部分毒性,技术上很难完
全失活,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至活性毒素,因此不
太可能作为安全的候选疫苗。此外,完全失活的类
毒素也几乎没有免疫原性(至少在啮齿类动物),这
就需要佐剂或脂质体等载体。为了增进局部呼吸道
的免疫性,类毒素以脂质体微囊化的方式进行传递,
结果表明可以同时减少抗原使用量和接种次数。这
类疫苗通过气管途径免疫接种兔,可保护其免受 RT
致死剂量的攻击[4,6]。脂质体包裹的类毒素可诱导
分泌型 IgA(sIgA)高达 28. 7%,可有效地减轻肺部
损害。同样的,这种单一剂量的类毒素也可通过鼻
内接种,能提供至少 1年的全身免疫和局部免疫,因
此不必进行复杂的接种,也减少了引发有效免疫所
需的时间。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胶囊化的类毒素可作
为候选口服疫苗。
同样的,经甲醛化处理形成的 AT 类毒素,虽然
能有效保护动物而对抗相应的毒素中毒[7],但与 RT
类毒素一样,无法避免残留毒性这一缺点而未有进
一步的发展。4,6 由此可见,针对类毒素的疫苗研
制近年来主要集中以脂质体微囊化的方式传递类毒
素。同时,研究者发现,作为疫苗,A 链亚单位并不
如类毒素的效果好[3,6,7],至于原因,作者并不清楚
是否因为类毒素比 A 链具有更为宽广的免疫应答
反应(例如可抗 B链亚单位)。
2. 1. 2 抗独特型抗体(AB2β)[8] AB2β 可以识别
抗体上与抗原互补的决定簇从而完全抑制抗原与独
特型的结合,具有类似抗原的结构,是外界抗原的内
影像,能诱导不同种属个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 RT单克隆抗体可被动保护同系小鼠抵抗蓖麻毒
素的袭击,用此单抗免疫家兔制备抗独特型抗体,并
加氢氧化铝佐剂免疫的小鼠可抵抗致死剂量 RT 的
攻毒。
2. 1. 3 RT-MPP 这种疫苗的研制基于植物中发现
的同源性蛋白前体,由于有一个氨基酸插入其中而
干扰了活性位点,翻译后切除掉这段序列后才表现
活性。RT-MPP 则是在 RT序列中插入一个 25 个氨
基酸残基的多肽以消除酶活性位点,可大大降低其
催化活性,如直接切割肽的插入则可有效恢复 A 链
的催化活性。该疫苗对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没有毒
性,免疫大鼠可完全抵抗致死剂量天然毒素的攻击,
免疫兔后可以抵挡气管途径的毒素攻击。但是,疫
苗残存的催化活性使其不可能成为适合于人类的候
选疫苗[4]。
2. 2 基于 A链蛋白的疫苗
2. 2. 1 去糖基化后的 RTA(deglycosylated RTA,
dgRTA)[3,6] dgRTA 的设计思路是使 RTA 在保持
免疫原性表位的同时消除细胞毒活性以便诱导保护
性中和抗体,从而阻止肝脏的吸收而减少肝损伤。
实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以诱导良好的黏膜免疫,特
别是提供黏膜途径(即气溶胶化 RT)攻毒的保护。
但是,其引起的全身系统的免疫却并不如类毒素。
为此,研究者以微囊脂质体的形式使 dgRTA 进入呼
吸系统。但是在安全性方面,dgRTA 虽然比类毒素
的毒性小,但仍可引起局部甚至全身的血管渗透综
合征(Vascular leak syndrome,VLS),原因是在体外
实验中虽然比天然毒素毒性小,但它在血液中的半
衰期延长而导致在体内致死性大大提高。此外,
dgRNA生产较难并造价昂贵,并不适合大规模生
产,目前 dgRTA的方法已被放弃。
2. 2. 2 RVEc(RTA1-33 /44-198)[9,10] 虽然单独的
RTA可以保护动物抵抗 RT 的攻击,但是 RTA 的
RIP 活性具有毒性且在缺失 RTB 时,暴露出的 RTA
疏水表面很容易聚集的趋势而限制了疫苗方面的使
·8451·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年第 32卷
用,而活性位点的置换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失活 RTA
并能安全作为疫苗的手段,因此研究者以 RTA结构
为基础,通过逆向进化选择,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消除
RTA的整个疏水基团,获得了一个非功能性的单域
结合框架(RTA1-198),使其将 RTA 特异性保护表
位(RTA环 95-110)呈现到框架表面,以这种模建方
式构建了蛋白质 RVEc(RTA1-33 /44-198)。RVEc
虽然保留了肺血管渗透综合征(VLP)序列,但并不
会引起免疫动物的体重减轻或其他血管渗漏综
合征。
虽然被切除的部分可能包含有目前尚未发现的
重要保护性表位,但疫苗分子仍保有已知的重要免
疫原性多肽。无论是否添加佐剂,该疫苗均可抵抗
(5~10)×LD50注射或气溶胶状态天然毒素的攻击,
小剂量如 1. 25 μg /小鼠能保护 5×LD50 气溶胶 RT
攻击,而 20 μg /小鼠再联合佐剂则能保护 30×LD50
气溶胶 RT攻击。用兔进行临床前的毒理学试验中
表现良好的免疫性和无毒性,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
物中也同样有效。该疫苗很稳定,毒性与 RTA 相比
至少降低了 3个数量级,在没有稳定剂的情况下可
以反复冻融。当配方由磷酸盐缓冲液再融于琥珀酸
盐缓冲液则能够提高与氢氧化铝佐剂的结合力,在
小鼠模型中可以提高抗原性 3倍。该疫苗的研制已
进展到临床前研究,包括在新西兰白兔进行毒性试
验,结果证明未检测到 VLS 症状或 RIP 活性。2011
年开始Ⅰ期临床试验,已经进行多剂量连续给药和
单中心研究。只是到目前为止,疫苗保护气溶胶毒
素攻击导致的肺功能数据未见报道。
2. 2. 3 RiVaX[5,11] RiVax 的研究思路与 RVEc 相
似,均是基于 RTA分子进行基因改造以减轻或消除
酶活性而成为候选疫苗。据文献报道,A 链中的
Y80、Y123、E177、R180、N209、W211 构成了酶活性,
L74、D75和 V76 可引起在重度复合性免疫缺陷病
等。因此考虑以上两种因素后经筛选构建的突变体
疫苗 Y80A /V76M即 RiVax,晶体结构非常接近野生
型 RTA,主要的构象决定簇完整。在不使用佐剂的
情况下,可以抵抗经腹腔摄入的 10×LD50 的天然毒
素的攻击,显现出良好的免疫效果。肌肉注射小鼠
可以保护口服、注射、吸入性途径的毒素攻击。与肌
肉注射相比,经真皮免疫能提高保护性抗体的效价。
当大规模人群需要免疫时,该免疫途径是最佳选择。
在气溶胶模式,暴露后的周期肺功能试验和组织学
实验表明该疫苗能保护小鼠的肺组织免受损伤。以
上的实验结果很重要,因为合格的疫苗应该保护机
体免受各种微小损害(即使是可逆性的),这也是
RiVax区别于其他疫苗的最大优点。在志愿者进行
了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实验结果良好,第二批使用佐
剂的试验还在进行中。同时,该疫苗性质稳定,储存
方便,可以在-20℃或冻干保存在 4℃或 25℃以供临
床应用。这一优点使 RiVax 同样适用于军队,目前
该疫苗已经授权给 Soligenix公司进行进一步的临床
试验以期最终成为 FDA批准的军用罕见药。
基于 ATA研制的生防疫苗较少,2008 年 Suren-
dranath等[12]应用抗 ATA的 IgG 单抗(D6F10)免疫
小鼠,同样能保护其免受致死剂量的 AT 攻击。
2011年 Han等[7]采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 ATA 突变
体(mABRAE164AR167L),其毒性降低为天然 AT
的 1 /8 000,重组未突变的 A链蛋白的 1 /1 350,用该
疫苗免疫后的小鼠能抵抗 10×LD50 剂量的天然毒
素攻毒,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
2. 3 基于 B链蛋白的疫苗 关于 RT和 AT的疫苗
研制,重点大多基于 A 链亚单位,而关于 B 链亚单
位的研究很少,这是因为很多研究者认为 B 链的免
疫原性远不如 A 链[5,7,9-12],所以不适合做疫苗候
选。研究人员采用一系列单抗(RTA、RTB、全毒素)
进行小鼠体内保护实验,通过分型、相关亲和力和表
位特异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主动免疫
还是被动免疫,免疫 A链比 B 链能诱导出更好的保
护性。但也有研究者认为 B 链亚单位同样具有很
好的免疫原性[13,14]。以 RT 为例,理由主要包括:
RTB在缺少 RTA 的情况下无毒;抗 RTB 抗体可以
静脉保护小鼠,就像抗 RTA抗体可以保护静脉或皮
下的 RT攻击;基于 B 亚单位的疫苗已被其他的 A-
B家族的毒素证明是有效的,如白喉、破伤风、霍乱
和志贺毒素。最后,RTB 已成功地在哺乳动物细胞
中表达[15]。而且由于 RTB 能刺激抗体阻断呼吸道
和肠道的上皮细胞,如研究发现抗 RTB 的 IgA 抗体
(不是 RTA)能阻断毒素结合人类肠道上皮细胞(具
体数据未公开),因此可能是对诱导体液免疫特别
有效。早在 1987 年,研究者就应用 D 型 RT 的抗
RTB单抗 IgG Fab片段(75 /3B12)免疫动物,能在体
外抵抗 30~100 倍 RT 毒性。Mantis 等[15]应用灌胃
法免疫类毒素的 BALB /c小鼠的派式集合淋巴结和
肠系膜淋巴结获得 4 株抗 IgA 单抗(IgA MAbs),2
株针对 RTB,2株针对 RTA。通过 Vero 细胞毒性实
验、Caco-2和 MDCKⅡ细胞毒性实验等一系列结果
说明 4株均能中和 RT。抗 RTA、RTB的 IgA均能保
护 RT 中毒的黏膜上皮细胞。Prigent 等[16]联合 3
种单抗(2个抗 RTB 和 1 个抗 RTA),在 5×LD50 鼻
内注射 RT后 7. 5 h后静脉给药,表明可以有效地抵
·9451·王俊虹等 主动免疫:预防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中毒 第 10期
挡暴露后预防鼻内 RT 的攻击。此外,包括 RT 和
AT在内的几种植物凝集素由于具有特异结合细胞
表面 M细胞(M-cells)的特性而被认为是一种潜在
的疫苗佐剂或载体[7]。如 RTB 和绿色荧光蛋白
(GFP)在烟叶中成功地进行融合表达,该融合蛋白
既有 GFP 荧光特性,又有半乳糖 /半乳糖氨结合活
性。鼻腔免疫结果显示结合 RTB 免疫的 GFP 出现
IgGs,与单独使用 GFP 相比,这种强体液免疫和用
霍乱毒素作为佐剂的效果相同;由于激发了 Th2 反
应,导致与 IgG2a 相比,可以诱导出更高水平的
IgG1;血液和排泄物的抗 GFP IgA 也能被融合蛋白
诱发。数据显示 RTB 可以作为佐剂和抗原载体运
输到黏膜并有效诱发体液和黏膜免疫反应。以上实
验结果表明关于 RT 和 AT 的 B 链亚单位是否适合
成为安全的候选疫苗依然存在争议。
3 其他
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Retro-2[8]。Retro-2 虽不
能作用于毒素本身,但能逆转毒素的运输,从而影响
宿主细胞和毒素的相互作用,而且实验表明 Retro-2
对 Hela细胞无毒。使用该抑制剂在毒素攻击前 1 h
静脉给药可以保护小鼠免受毒素鼻内致死剂量的攻
击。这为 RT和 AT 的疫苗研制提供了另一种暴露
前主动免疫的思路。
4 结语
针对 RT和 AT 引起的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事件
的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就是研制适合人类接种
的、安全有效的生防疫苗。目前国内外研制工作主
要集中在 RT,而针对 AT 则相对较少,但由于后者
的毒性更强,一旦被恐怖分子所利用造成的危害更
大,因此发展 AT的疫苗研制同样重要。同时,针对
毒素的研制也主要集中在基于 A 链亚单位的各种
重组疫苗或以脂质体微囊化的方式传递类毒素,B
链亚单位的研制则由于免疫原性的争议而研究较
少,更不要说针对两种毒素中毒的预防疫苗。目前
我们分别将原核表达单独毒素的 B链亚单位(RTB、
ATB)、两毒素 B 链嵌合体(RTB-ATB)蛋白[6]为免
疫原进行免疫接种,并与相应的 A 链亚单位及嵌合
体蛋白进行比较,评价其免疫原性,为发展和研制蓖
麻、相思子毒素疫苗提供另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 Reisler RB,Smith LA. The need for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ricin
countermeasures[J].Adv Prev Med,2012,2012:149737.
[2] Neal LM,McCarthy EA,Morris CR,et al. Vaccine-induced
intestinal immunity to ricin toxin in the absence of secretory IgA
[J].Vaccine,2011,29(4):681-689.
[3] Wang JH,Gao S,Xin WW,et al.A novel recombinant vaccine pro-
tecting mice against abrin intoxication[J] . Hum Vaccin Immu-
nother,2015,11(3) :1-7.
[4] Pincus SH,Smallshaw JE,Song KJ,et al.Passive and active vacci-
nation strategies to prevent ricin poisoning[J]. Toxins (Basel) ,
2011,3(9) :1163-1184.
[5] Marconescu PS,Smallshaw JE,Pop LM,et al.Intradermal adminis-
tration of Rivax protects mice from mucosal and systemic ricin in-
toxication[J].Vaccine,2010,28(32) :5315-5322.
[6] Wang JH,Gao S,Zhang T,et al. A recombinant chimeric protein
containing B chains of ricin and abrin is an effective vaccine candi-
date[J].Hum Vaccin Immunother,2014,10(4) :1-7.
[7] Han YH,Gao S,Xin WW,et al. A recombinant mutant abrin A
chain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vac-
cine candidate [J]. Hum Vaccin Immunother,2011,7 (8) :
838-844.
[8] Anastasiya Y,Tove IK,Richard C,et al.Antibody-mediated inhibi-
tion of ricin toxin retrograde transport [J]. mBio,2014,5(2) :
e00995-13.
[9] Porter A,Phillips G,Smith L,et al. Evaluation of a ricin vaccine
candidate (RVEc)for human toxicity using an in vitro vascular
leak assay[J].Toxicon,2011,58(1) :68-75.
[10] Janosi L,Compton JR,Legler PM,et al.Disruption of the putative
vascular leak peptide sequence in the stabilized ricin vaccine can-
didate RTA1-33 /44-198[J].Toxins,2013,5:224-248.
[11] Hassett KJ,Cousins MC,Rabia LA,et al.Stabilization of a recom-
binant ricin toxin A subunit vaccine through lyophilization[J].
Eur J Pharm Biopharm,2013,85(2) :279-286.
[12] Surendranath K,Karande AA. A neutralizing antibody to the A
chain of abrin inhibits abrin toxicity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J].
Clin Vaccine Immunol,2008,15(5) :737-743.
[13] Herrera C,Vance DJ,Eisele LE,et al.Differential neutralizing ac-
tivities of a single domain camelid antibody (VHH)specific for
ricin toxin s binding subunit (RTB) [J]. PLoS One,2014;9
(6) :e99788.
[14] Abboud N,Chow SK,Saylor C,et al.A requirement for FcR in an-
tibody-mediated bacterial toxin neutralization [J]. J Exp Med,
2010,207(11) :2395-2405.
[15] Mantis NJ. Vaccines against the category B toxins: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epsilon toxin and ricin[J].Adv Drug Deliv Rev,
2005,57(9) :1424-1439.
[16] Prigent J,Panigai L,Lamourette P,et al.Neutralising antibodies
against ricin toxin[J].PLoS One,2011,6(5) :e20166.
[收稿 2016-04-18]
(编辑 张晓舟)
·0551·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年第 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