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光茎大黄挥发油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全 文 :4  讨论
复方三酮脑通片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经多年
临床经验精心组方 ,主要由三七 、川芎 、葛根 、羌活等
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 。现代研究已证实方中药
物多具有抗脑缺血 ,改善脑循环 ,抗血栓等作用 。
MCAO大鼠模型被普遍认为是局灶性脑缺血的
标准模型〔5〕 ,与人类中风疾病的发病过程相似 。应
用 MCAO模型大鼠模拟人类中风疾病的发病过程 ,
观察本品对缺血性脑病的影响 ,具有科学意义和临
床参考价值 。Longa神经体征评分对脑缺血造模成
功的判定是一种客观 、准确 、简便的方法 〔6〕 ,实验结
果表明凡表现病理性神经体征的大鼠均造模成功 ,
复方三酮脑通片对神经体征的改善作用明显。
空间参考记忆进入意识系统 ,其储存机制主要
涉及边缘系统(如海马)以及大脑皮层有关脑区 ,并
常伴有 Hebb突触修饰〔7〕 , 应该属于陈述性记忆
(Declarativememory)。Moris水迷宫是英国心理学
家 Moris设计并应用于学习记忆脑机制研究试验的
可靠性实验方法 ,通过观察到本品各用药组对学习
记忆的恢复作用差异显著 ,基本上以中 、低剂量组对
平台潜伏期 、平台游泳距离及游泳时间和距离时间
百分比影响较好 ,高剂量组能增加平台象限的游泳
距离和时间 ,表现出了一定的促进恢复的作用 。对
避暗试验各给药组无明显影响 ,这是否与术前给予
的电流刺激引起的较强记忆有关 ,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合上述两试验 ,体现了本品在促进学习记忆功能
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从整体水平显示了复方
三酮脑通片能够促进急性脑缺血 MCAO大鼠神经
体征的恢复。
参 考 文 献
[ 1] 史仁华 ,姬广臣 , 赵鲁鸣 ,等 .电针对完全结扎双侧颈总
动脉后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中国针灸 ,
1997, 17(10):606-607.
[ 2] 王世军 ,姬广臣 ,毛海燕 , 等.葛根素 、川芎嗪 、丹参注射
液对 MCAO大鼠血浆 6-Keto-PGF1a、TXB2、NO、ET的影
响 .中药药理与临床 , 1999, 15(4):22-24.
[ 3] KawamuraS, ShirnsawaM, FukasawaH.Arenuatedneeu-
ropahologybynilvadipineaftermiddlecerebralarteryoc-
clusioninrats.stroke, 1991, (22):51.
[ 4] 杨世玉 , 闵宝珍 ,周锡英 .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
的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 1996, (13):15-17.
[ 5] 杨元德 .针灸治疗中风及后遗症近 10年的文献概述 .
中国针灸 , 1992, 12(4):48-51.
[ 6] EnriqueZealonga, MD.ReversibleMiddlecerebralArtery
OcclusionWithoutCranjectomyinRats.Stroke, 1989, 20:
84-89.
[ 7] SquireLR, Zola-MorganS.Memory, brainsystemandbe-
havior.TrendsinNeuroscience, 1988, 11:170.
(2005-12-29收稿)
光茎大黄挥发油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王亚娟 ,魏玉辉 ,王晓华 ,张建强 ,武新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 目的:对光茎大黄根部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 并进行初步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
馏法提取挥发油 , 并利用 GC-MS技术进行成分分析 ,利用 “K-B”法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利用 GC-MS技
术分析了 24个峰 ,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 64.38%。体外抑菌活性研究表明 , 大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
强的抑制作用 , 对大肠杆菌和铜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挥发油中主要含有机酸(酯)类 ,其对 G+、G菌有一
定抑制作用。
关键词 光茎大黄;挥发油;体外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1/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6)10-1072-03
  光茎大黄(Rheumglabricaule)是蓼科大黄属植
物 ,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的武都地区 ,具有清热解毒 、
凉血止血之功效 , 用于便秘及各种出血症的治
疗 〔1〕 ,作为其化学成分系统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对
已鉴定的 12个化合物进行了报道 〔2、3〕。但有关光
茎大黄挥发油成分及大黄属植物挥发性成分体外抑
菌活性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就挥发油成分及
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进行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HP6890/5973 GC/MS仪 (美国 HP公司);MH
·1072· 中药材第 29卷第 10期 2006年 10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6.10.028
琼脂 , MH肉汤 ,采板菌落计数脂(杭州微生物试剂
厂);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大肠
埃希菌 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兰
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提供);所有化学
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
植物样品 2001年 8月采自甘肃省武都县两河
口 ,由原兰州医学院药学院赵汝能教授鉴定为蓼科
大黄属植物光茎大黄 RheumglabricauleG.。
2  实验部分
2.1  挥发油提取与测定条件
2.1.1 挥发油的提取:取光茎大黄 100 g粉碎 ,按
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挥发油测定法提取挥
发油 ,得黄棕色挥发油 0.03 g,得油率 0.03%,用乙
醚溶解 ,无水 Na2SO4干燥 ,备用。
2.1.2 色谱条件:HP-5C(30 mm×0.25 mm)弹性
石英毛细管柱(粗似于 SE-54);柱温 60℃/min,升至
280℃,气化室:300℃, 离子源:250℃, 色谱界面:
280℃,分流比:4∶1, He气流速 1.2 ml/min, EI源 ,
倍增器 1400V。
2.1.3  图谱检索:G1003ANISTPBM谱图库;
G1036ANIST结构数据库 。
2.2  挥发油体外抑菌实验
2.2.1 菌液制备:取试验菌种接种于 MH琼脂平
板培养基中 , 35℃培养 14 h,用 MH液体培养基制备
菌悬液 ,菌液浓度为 1.5×188CFU(colonyformingu-
nit)/ml和 5.5×105CFU/ml备用。
2.2.2 含挥发油纸片制备:将光茎大黄挥发油溶
于含适量吐温 -80的生理盐水中 ,灭菌备用。每张
纸片(直径 6 mm)加药物样品 10 μl,其含挥发油样
品分别为原液 、1 /2原液 、1 /4原液 、1/8原液 ,空白
对照为含适量吐温-80的生理盐水 , 阳性对照为庆
大霉素 。
2.2.3 K-B法 〔3〕:取菌液浓度为 1.5 ×108CFU/ml
的菌株 0.2ml,均匀涂布整块 MH琼脂培养基表面 ,
室温 3 ~ 5min后 ,贴加含药纸片 ,置入 35℃孵箱培
养 16 ~ 18h,测定其纸片周周抑菌环直径的大小 ,结
果经 SPSS软件统计处理 。
2.2.4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MIC):用 MH液体培
养基(2ml/管)将药物(挥发油原液)对倍稀释成系
列浓度 ,每个浓度 2个复管 ,然后加入 0.1 ml浓度
为 5.5×105CFU/ml菌液混匀 ,在 35℃孵箱培养 24
h,以混浊度为指标检查该管中有无细菌生长 ,以不
显示混浊试管的终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 ,不易观察
结果者 ,转种 MH固体培养基确定是否抑菌。
3  结果与讨论
3.1 鉴定结果 光茎大黄根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
中已鉴定出的各成分的名称 、相对含量 、分子式 、相
似度 、保留时间见表 1。
 表 1    光茎大黄挥发油成分已鉴定成分表
峰号 RT/min 相对含量/% 分子式 相似度/% 化合物名称
1 2.03 0.07 C4HH8O2 85 乙酸乙酯
2 3.74 0.09 C7H8 86 甲苯
3 4.37 0.38 C6H12O 87 己醛
4 16.47 0.05 C10H8 92 荼
5 17.17 0.09 C10H20O2 86 辛酸乙酯
6 26.13 0.12 C11H12O2 90 肉桂酸乙酯
7 27.13 1.30 C11H20O3 89 9-氧壬酸乙酯
8 27.57 0.05 C12H8O 88 氧芴
9 35.45 0.26 C16H32O2 85 肉豆蔻酸乙酯
10 38.02 0.40 C17H34O2 88 十五烷酸乙酯
11 38.88 8.04 C16H32O2 96 棕榈酸
12 39.47 11.54 C16H22O4 92 邻苯二甲酸乙酯
13 39.92 0.48 C18H34O2 85 9(E)十六烯酸乙酯
14 40.49 16.09 C18H36O2 90 棕榈酸乙酯
15 42.82 1.00 C14H12N2 88 1-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
16 43.01 0.76 C17H34O2 89 十七烷酸
17 43.67 1.94 C18H32O2 85 9, 12(Z, Z)-十八二烯酸
18 43.81 1.55 C18H36O2 84 6(Z)-十八烷酸
19 44.46 10.03 C20H38O2 90 9(E)十八烷酸乙酯
20 45.07 0.51 C24H48O2 81 15-甲基-十七碳酸乙酯
21 53.25 0.51 C24H48O2 83 N-二十二烷酸乙酯
22 58.46 0.60 C26H52O2 82 N-二十四烷酸乙酯
23 60.44 5.42 C26H52O2 89 N-二十六烷酸
24 91.01 0.56 C29H46O2 90 3, 5-二烯-7-碳基豆甾烷
3.2 挥发油成分分析 检出的峰占挥发油总体的
64.38%。其中酸类占 44.59%,这些酯类化合物多
数为乙酯 , 其中棕榈酸乙酯相对含量最高达
16.09%,另一个含量较高的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其相对含量占 11.54%;游离酸占 15.77%,棕榈酸
占 8.045,二十六烷酸占 5.42%。在文献报道〔4〕唐
古特大黄挥发油的分析中其酯类占 14.60%(总量
的),主要为甲酯和辛酯 ,而其棕榈酸占到 49.31%,
游离酸占总量的 72.69%。掌叶大黄挥发油报道
中〔5〕游离酸占 54.81%, 酯类占 2.23%,棕榈酸占
38.19%。秦岭大黄挥发油 〔6〕中烷烃类占 80%以上
(检出峰中)。本研究中光茎大黄根挥发油中酸类
含量较其它研究报道为高 ,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
植物根中脂肪酸主要以结合酯的形式存在 ,而在茎
中主要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 ,另一方面可能是在陈
旧药材中脂肪酸酯的含量高于新鲜的药材。
3.3 光茎大黄根挥发油抑菌结果 见表 2。
·1073·中药材第 29卷第 10期 2006年 10月
  表 2  光茎大黄根挥发油抑菌结果
菌名 抑菌环直径(mm)原液 1/2原液 1/4原液 1/6原液 1/8原液 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
金黄色葡萄球菌 18.11±0.54 15.82±0.78 11.64±0.55 9.21±0.69 8.37±0.47 -
大肠埃希菌 12.25±0.91 9.85±0.83 8.69±0.57 7.98±0.23 7.02±0.38 - 21.45±0.77
铜绿假单胞菌 12.33±0.96 9.89±0.81 8.57±0.58 7.84±0.25 6.94±0.8 -
F检验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3.4  抑菌结果分析  光茎大黄根挥发油能抑制
G+金黄色葡萄球菌 、G-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的生长繁殖而形成抑制菌环;当药品为挥发油 1 /6
原液时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
菌形成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 9.21 , 7.98和 7.89
mm, 3种菌株各药物浓度间比较显示出统计学意义
(P<0.05),且挥发油的浓度越大 ,其纸片周围抑菌
环直径越大 ,挥发油浓度与抑菌效应呈正相关 。纸
片的挥发油浓度相同时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的
抑菌环直径均大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
的抑菌环直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和铜
绿假单胞菌分别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
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表明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
效应更加显著。光茎大黄根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 1/8原液 、大肠埃希菌和铜绿
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 1/4原液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25卷 , 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8:181-182.
[ 2] 魏玉辉 , 张承忠 ,李冲 , 等.光茎大黄化学成分研究.中
草药 , 2004, 35(7):732-734.
[ 3] 马兴铭 ,李红玉 , 尹少甫 ,等 .西藏砂生槐生物碱抑菌抑
瘤的实验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
(6):74-77.
[ 4] 王雪峰 , 郑俊华 ,陈青云 .GC/MS对唐古特大黄挥发油
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1995, 30(12):719-
720.
[ 5] 张丙生 ,王树槐 , 宋根萍 ,等 .大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
究 .中草药 , 1992, 15(9):35-36.
[ 6] 胡军 , 屠鹏飞 ,果德安 , 等.秦岭大黄化学成分研究.西
北药学杂志 , 1997, 12(4):153-155.
(2006-01-11收稿)
白花丹参叶制剂对小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保护性研究
蔡洪信 ,李大伟 ,夏作理
(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实验室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探讨白花丹参叶制剂预处理对局灶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
局灶性脑梗死组 、低剂量白花丹参组(10 g/kg)、中剂量白花丹参组(20 g/kg)、高剂量白花丹参组(40 g/kg), 采用
光化学法诱导小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 , ELISA法检测梗死侧皮层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 , 比色法检测
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 , 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测定梗死体积。 结果:局灶性脑梗死组 ICAM-1表达
3 ~ 12h依次升高。与局灶性脑梗死组比较 , 白花丹参三个剂量组 ICAM-1表达均降低 , 三个剂量组之间比较依次
降低。 MPO活性时程 、剂量规律基本同 ICAM-1表达。与局灶性脑梗死组比较 , 三个剂量梗死体积均有缩小 , 三个
剂量组之间比较依次降低 ,其中中 、高剂量组缩小显著。结论:白花丹参叶制剂预处理对小鼠局灶性脑梗死有保护
作用 , 并有剂量依赖性趋势 ,其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梗死侧皮层 ICAM-1的表达 、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关键词 白花丹参;细胞间粘附分子-1;髓过氧化物酶;局灶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6)10-1074-04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2003-2004年中医药科技发展项目(132)作者简介:蔡洪信 ,男 , Tel:0538-6672169, Email:Caihongxin163@ 163.com。
  白花丹参是唇型科植物丹参的变异品种 ,为山
东特有的珍稀物种 。多年来 ,人们将白花丹参雷同
丹参使用 ,广泛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 ,但对其进行的
研究甚少 。本研究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小鼠局灶性脑
·1074· 中药材第 29卷第 10期 2006年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