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夏至草提取物对血瘀大鼠器官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全 文 :夏至草提取物对血瘀大鼠器官血流量*
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王伟平  李俊杰 张利民
河北北方学院医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从器官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角度 , 探讨夏至草提取物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用 10%高分子右旋
糖酐 (Dextran 500)以 10ml/kg 经颈静脉注射 , 1min 注完 , 诱导大鼠急性血瘀症模型。 6min 后经颈静脉给予夏至草提
取物 , 测定器官微区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夏至草提取物能明显改善小肠 、 胃和肝脏的器官血流量 , 降低
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 , 提高红细胞变形性。结论:夏至草提取物可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异常 , 提高器官血
液灌流 , 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关键词:夏至草 血瘀 血流量 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 (2006)09-0017-02
  Effects of the extracts from Herba Lagopsis on organs blood perfusion and hemorrheological indexes in blood stasis rats./
Wang Weiping , Li Junjie , Zhang Limin.∥Medical college ,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29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of Herba Lagopsis extracts from blood perfu-
sion and hemorrheological indexes.Methods:The acute blood sta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v Dextran 500 (10ml/ kg)within
1min.After 6min , extracts from Herba Lagopsis was given intravenously to the treatment group ,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control
group.The organs blood perfusion and hemorrheological indexes were determined in all rats.Results:The extracts from Herba Lagopsis
could improve the blood perfusion of intestine , stomach and liver obviously , and reduce the bleed viscosity and erythrocyte conglomera-
tion index , increase the 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index.Conclusions:The extracts from Herba Lagopsis could improve the abnormal
hemorrheological property and increase the organs blood perfusion , and it plays a role in 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Key words:Herba Lagopsis Blood stasis Blood perfusion Hemorrheologyl
  中药夏至草 (Herba Lagopsis)为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
至草的全草 , 具有养血调经 、 活血祛瘀 、 利水消肿的作用 ,
其作用与益母草相似 , 民间甚至认为夏至草效力超过益母
草[ 1] , 经动物实验表明 , 夏至草提取物可明显改善血瘀大鼠
的血液微循环障碍和淋巴微循环障碍[ 2, 3] 。为此 , 本实验应
用急性血瘀大鼠模型 , 观察夏至草提取物对器官血流量和血
液流变学的影响。
1 材 料
1.1 药品 夏至草提取物的制备:夏至草由内蒙驻张家口医
药站提供 , 经河北北方学院中医系中药学教授姜希强鉴定为
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的全草 , 按文献[ 4] 经水煎醇沉 ,
再经活性炭脱色 、 灭菌制成注射液 , 生药含量为1.0g/ml , pH
为 6.5 , 澄清度检查 、 溶血试验均为合格。 高分子右旋糖酐
(Dextran 500), 瑞典 Pharmacia Biotech 产 (批号 17032000);戊
巴比妥钠 , 北京化学试剂厂生产 (批号 20000919);肝素钠 ,
天津市生物化学制药厂;益母草注射液 , 深圳联合制剂中心
(批号 991115)。
1.2 仪器 3-9D型血流变 、 微循环 、 细胞变形参数分析四用
仪 , 成都麦赛科贸公司生产;SH120 型微量血液离心机 , 上
海手术器械厂;ZCZ-50型自动抽注机 , 浙江医科大学实验仪
器厂生产;MLD-1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 南开大学医学物理
研究所生产。
2 方 法
2.1 动物与分组 健康Wistar雄性大鼠 40 只 , 体重 250~
 * 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 (200002)
显著性差异 , 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橙
皮苷 、 β-谷甾醇有良好的镇咳作用 , 作为制剂工艺的质量控
制标准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1] 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93:303、 305 、 642 、 646
   [ 2] 沈英森.金水六君煎治验二则[ J] .暨南大学学报 , 1992 ,
13 (6):98
   [ 3] 沈英森.金水六君煎加减治疗喘证的体会[ J] .新中医 ,
1986 , 28 (8):34
   [ 4] 沈英森.金水六君煎治疗老年病的临床意义[ J] .暨南理
医学报 , 1988 , 5(4):60
   [ 5] 孟辉 , 沈英森.金水六君煎口服液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 J] .湖南中医杂志 , 1995 , 11 (5):42
   [ 6] 赵长鹰.金水六君煎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 常压耐氧及抗
寒能力的影响[ J] .暨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1997 , 18 (2):35
   [ 7] 赵长鹰.金水六君煎抗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新中医 ,
1997 , 29 (10):35
(收稿日期 2006-05-26)
·17·2006年第 24卷第 9期Vol.24 ,No.9 ,2006 四 川 中 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00g (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 、
模型组 、 夏至草高剂量组 (10.0g/kg)、 夏至草低剂量组
(5.0g/kg)和益母草组 (10.0g/kg), 每组 8只。
2.2 大鼠血瘀模型的复制与治疗 大鼠肌肉注射戊巴比妥钠
(500mg/ kg)全身麻醉 , 静脉注射肝素钠 (700U/kg)全身抗
凝。分离颈总动脉和颈静脉 , 行颈总动脉插管 , 通过压力换
能器 , 在记录仪上连续记录血压 , 血压稳定 20min 后 , 用
10%的 Dextran 500 (10ml/kg)经颈静脉注射 , 1min 注完 , 复
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 6min 时夏至草高 、 低剂量组分别以
10g/ kg和 5.0g/ kg剂量 , 加等量生理盐水经自动抽注机从颈
静脉缓慢给药 , 输液速度为 0.5ml/ min。模型组 、 益母草组按
同样方式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 益母草注射液。对照组
仅行手术 , 模型复制过程及治疗均经颈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
水。
2.3 器官微区血流量测定 给药 40min 实验大鼠腹部切口 ,
在正中线作长 4cm 纵切口 , 打开腹腔 , 暴露小肠 、 胃 、 肝等
器官 , 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不同器官的固定部位进行血
流量测定。
2.4 血液流变学测定 器官微区血流量测定后 , 经颈动脉采
血3ml左右 (肝素钠抗凝 , 每管加入 120μl), 于 4h 内检测血
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 (ηb)、 血浆粘度 (ηp)、 红细胞压
积 (Hct)、 全血还原粘度 (ηh)、 红细胞聚集指数 (AI)、 红
细胞变形指数 、 纤维蛋白原 (Fg)。
2.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使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夏至草提取物对大鼠器官微区血流量的影响 给药后 ,
夏至草高 、 低剂量组和益母草组大鼠肠 、 胃和肝微区血流量
明显高于血瘀模型组 (P<0.01 或 P<0.05), 见表 1。
表 1 夏至草对急性血瘀大鼠器官血流量的影响
(mv , x±s , n=8)
组别 小肠 肝 胃
对照组 25.72±8.33 32.83±10.11 20.98±6.33
血瘀组 13.91±4.45 15.12±5.27 11.08±3.66
夏至草 (高)组 24.35±7.23* 31.16±7.54** 21.87±6.16*
夏至草 (低)组 22.82±5.01* 28.03±6.27* 18.13±5.33*
益母草组 24.07±6.71* 30.03±6.75** 20.62±5.36*
  注:与血瘀组比较 , *P<0.05 **P<0.01
3.2 夏至草提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造模后大
鼠血液流变学表现为高 、 中 、 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 、 全血
还原粘度 、 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 , 和正常对照组
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1 或 P<0.05)。经治疗后 , 夏至草
提取物高剂量组和益母草组使上述指标下降明显 (P <0.01
或 P<0.05), 低剂量组也可使其降低 , 但多数无显著差异 ,
见表 2。
表 2 夏至草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x±s , n=8)
指标 切变率 对照组 血瘀组 益母草组 夏至草组高 低
1s-1 14.97±2.53 28.80±8.28 16.02±3.61** 15.73±3.50** 18.91±5.51*
全血粘度 (mPa·s) 30.7s-1 7.85±1.26 13.78±4.28 8.91±2.06* 8.48±2.40* 10.83±4.01
115s-1 5.10±0.86 9.08±2.82 5.82±1.05* 5.63±1.36* 7.45±2.13
血浆粘度 (mPa·s) 1.22±0.12 1.72±0.13 1.66±0.15 1.64±0.18 1.70±0.16
全血还原粘度 (mPa·s) 30.7s-1 10.20±2.14 18.11±5.35 10.69±2.52* 10.38±2.76* 14.43±3.53
红细胞压积 (%) 40.25±2.29 49.57±3.98 43.33±2.63 43.10±2.31 45.64±2.54
红细胞聚集指数 2.19±0.39 3.78±0.46 2.57±0.41* 2.47±0.36* 2.89±0.48*
红细胞变形指数 0.68±0.06 0.62±0.08 0.86±0.12* 0.88±0.14* 0.78±0.11
纤维蛋白原 (g/ L) 3.12±0.73 3.80±0.81 3.69±0.89 3.56±0.61 3.75±0.92
    注:与血瘀组比较 , *P<0.05 **P<0.01
4 讨 论
  血瘀时 , 血液流变性异常 , 导致血流变慢 、 微循环灌流
障碍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 5] 。通过对器官微区血流量的测定
和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血瘀的转归过程。 夏
至草为民间常用的一种活血化瘀中药 , 我们过去研究表
明[ 2 , 3] , 夏至草可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障
碍 , 促进疾病的转归。为了进一步全面理解夏至草活血化瘀
作用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我们通过静脉推注高分子右旋糖酐
复制了大鼠血瘀模型 , 观察夏至草对血瘀大鼠小肠 、 胃 、 肝
器官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 血瘀大鼠器官血流量变小 , 夏至草能使
器官微区血流量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 , 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
提示夏至草生物碱对改善器官血液灌流有明显作用。血瘀后
大鼠全血粘度 、 全血还原粘度等多项指标均明显异常 , 应用
夏至草治疗后可明显增加红细胞变形性 , 减少红细胞聚集 ,
降低血液粘滞性 , 改善血细胞流态 , 降低血流阻力 , 这些作
用有利于血液流速的加快 , 缓解微循环障碍时组织细胞的低
灌流 , 促使组织细胞恢复血流量 , 从而改善器官微循环。
  综上所述 , 夏至草作为一种活血化瘀中药 , 既能改善微
循环障碍 , 又可校正血液流变性异常 , 提高器官血液灌流 ,
对拮抗血瘀和保护重要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李佳 , 陈玉婷.夏至草文献考证[ J] .中华医史杂志 ,
2001 , 31 (2):113~ 114
   [ 2] 张利民 , 姜华 , 刘艳凯 , 等.夏至草提取物对急性血瘀大
鼠淋巴微循环的作用[ J] .中药材 , 2004 , 27 (7):509~ 511
   [ 3] 张利民 , 姜华 , 任君旭 , 等.夏至草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
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J] .四川中医 , 2004 , 22 (7):14~ 16
   [ 4] 顾学裘主编.药物制剂注解[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8:238~ 239
   [ 5] Slofstra SH , Spek CA , Cate H.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
lat ion [ J] .Hematol J , 2003 , 4 (5):295~ 302
(收稿日期 2006-05-25)
·18· 四 川 中 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6 年第 24卷第 9 期Vol.24 , No.9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