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双版纳香荚兰镰刀菌种的研究



全 文 :西双版纳香荚兰镰刀菌种的研究
李加智 陈 艳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景洪  666100)
摘要 对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园香荚兰根腐病组织和蔓、叶感病组织分离到的 139个镰刀菌菌株
进行系统观察鉴定 ,结果根部 120个分离菌株中 ,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占 82. 5% ,腐皮
镰孢 F. Solani占 13. 3% ,串珠镰刀菌 F .monil iform占 3. 3% ,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 F. equiseti Var
Compactum占 0. 8% 。蔓、叶 19个分离菌中 F. oxysporum占 89. 4% , F. Solani占 5. 3% ,F .equiseti
占 5. 3%。尖孢镰刀菌是为害香荚兰的优势种 ;木贼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串珠镰刀菌侵染
香荚兰尚属首次报道。
关键词 香荚兰 镰刀菌 西双版纳
          
  收稿日期: 1998— 01— 15
本文系云南省“九五”攻关课题 85AO TIO
子课题“香荚兰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的部
分内容。
  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香荚兰的重要病
害。在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 ,美奇香料股份有限
公司 ,云南省香料股份有限公司及云南省热带
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香荚兰种植园 ,该病普遍发
生和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 1996年分别在以上
种植园对镰刀菌病害进行观察 ,并采集分离了
香荚兰病根上的 120个镰刀菌株和蔓、叶病组
织上的 19个镰刀菌株 ,进行观察鉴定 ,现将结
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病害病状田间观察
1. 2菌株的采集
在西双版纳各香荚兰种植园采集到香荚兰
根腐病组织上的 120个镰刀菌分离物 ,蔓、叶上
感病组织的 19个镰刀菌分离物。全部分离物经
回接香荚兰致病 ,再分离得镰刀菌 ,经单孢或单
菌丝分离得各分离物纯培养物 ,为参试菌株。根
腐病菌株编号 C1— 120 ,蔓、叶菌株编号 B1— 19。
1. 3孢梗及分生孢子着生观察
各参试菌株 ,接种于 PDA平皿 ,经 25℃±
1℃恒温培养 4d后 ,挑取带菌琼脂块 (直径
4mm)置于盖玻片上 ,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灭
菌水后 ,将置于盖玻片上的菌块反扣于灭菌水
上 ,置直径 12cm的培养皿内 ,将培养皿置于室
内保湿培养 5d,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菌株孢梗
和分生孢子。
1. 4大、小分生孢子的观测
各参试菌株 ,在 PDA平皿经 25℃± 1℃恒
温、黑暗条件下培养 4d后 ,置室温、室内自然光
照、黑暗下交替培养 15d— 20d,挑取带菌琼脂
块在载玻片上 ,观测大、小型分子孢子的大小 ,
每种孢子观测 40个。
1. 5菌落生长速度、形态的观察
各参试菌株接种于直径 11cm,装 12ml
PDA培养基的平皿 ,每个菌株接种 3皿 ,置
25℃± 1℃恒温培养 4d,测量菌落直径 ,观察菌
株形态及色素。
1. 6根据 C.布斯 [ 1]和 Jo ffe[2 ]对镰刀菌种的描
述 ,对上述观察结果作种的鉴定
3云南热作科技  Journal of Yunnan Tropical Crops Science& Technology  1998, 21( 1): 3~ 7   CN53— 1604 /S   DOI : 10. 16005 /j . cnki . tast . 1998. 01. 001
2 结果
2. 1病状
2. 1. 1镰刀菌根腐病
病害初侵染于根尖、根毛区或受伤的伤口
处 ,被侵染的根毛、根尖和其它组织出现黑褐色
和坏死 ,随侵染时间的延长 ,病组织向上、下扩
展 ,导致部分或整段根呈黑褐色坏死 ,甚至扩展
至茎节 ,使茎蔓感病 ,在每年 3月份后 ,根的受
害部表现为空皮层包着一束维管束的状态 ,这
是与干旱和其它原因死亡的根的明显区别。香
荚兰根病严重时 ,藤蔓逐渐萎蔫干缩 ,叶及蔓退
绿变黄 ,生长受到明显影响 ,在雨季到来后 ,蔓
及根病部后面的健康组织又会长出新的根 ,新
根又再次被侵染为害 ,这样反复感染 ,最终导致
藤蔓因缺乏营养、水分而死亡。
2. 1. 2蔓、叶镰刀菌病害
香荚兰蔓、叶及果荚受镰刀菌侵染后 ,初期
多出现水浸状圆斑 ,逐渐发展为咖啡色条斑 ,叶
斑为近圆形斑块 ,病斑大小不等。
2. 2镰刀菌种的鉴定
根据 C. Boo th和 Jo ffe对镰刀菌种和形态
描述 ,对参试的 139个镰刀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
共有 4个种和一个变种即尖孢镰刀菌 F .oxys-
porum ,腐皮镰刀菌 F. Solani ,串珠镰刀菌 F.
monil iforme ,木贼镰刀菌 F. equiseti ,木贼镰刀
菌紧密变种 F. eqrisert Var Compactum。
2. 2. 1尖孢镰刀菌
标准菌株 C5在 PDA上 ,菌落气生菌丝绒
毛状 ,或丛毛状 ,菌落初期粉红色 ,后转至浅紫
色 ,生长速率 5. 7cm,偶有桔黄色大型分生孢子
粘孢团产生。 小型分生孢子着生于单出瓶状孢
梗上 , 腊肠形 , 顶端尖 , 基部圆 ,偶有长卵形 ,
大小为 4μm~ 10. 5μm× 2. 0μm~ 3. 5μm,平均
2. 8μm× 7. 0μm。大型分生孢子着生于短瓶状
的孢梗上 ,有 1— 3个分隔 ,多为 3隔 ,偶有 4~
5隔 ,镰形、长镰形 ,顶端细胞短喙状 ,略弯曲 ,
基部细胞短足状或楔状。具不同分隔的大孢子
大小为: 1隔 8. 75μm~ 14. 25μm× 2. 5μm
~ 3. 5μm,平均 11. 8μm× 2. 9μm; 2隔 12. 5μm
~ 22. 5μm× 2. 75μm~ 4. 75μm, 平均 16. 9μm
× 3. 6μm ; 3隔 23. 0μm ~ 35μm× 3. 0μm
~ 3. 75μm,平均 28. 1μm× 3. 2μm。厚垣孢子顶
生、 间生、 少数串生 , 偶有近球形团生 ,孢壁表
面光滑。 大小为 5. 0μm~ 12. 5μm,平均 7. 4
μm(图 1)。
图 1 尖孢镰刀菌
  a 大型分生孢子   b 小型分生孢子
c 厚垣孢子     d 大型分生孢子梗
2. 2. 2腐皮镰刀菌
标准菌株 C25在 PDA上 ,菌落白色、黄色或
紫色。气生菌丝长絮状、长绒状。生长速率 5. 5
cm ,无粘孢团。小分生孢子梗单出长瓶状 ,小孢
子卵形、长椭圆形 , 4. 5μm~ 9. 5μm× 2μm~
4. 75μm,平均 6. 6μm× 3. 2μm。 大孢梗多为簇
生 ,呈帚状长梗 ,偶尔单生长瓶状或菌丝状。 大
型分生孢子大量产生 ,短镰形、偏宽。有 1~ 3个
分隔 , 多为 3隔 ,两端细胞偏弯于一边 ,具不同
分隔的大孢子的大小范围为: 1隔 12. 25μm~
2 2. 5μm× 4. 5μm~ 5μm,平均 18. 2μm× 4. 7
μm; 2隔 15μm~ 37. 5μm× 4. 5μm~ 5. 5μm,平
均29. 2μm× 5. 0μm; 3隔 25μm~ 40. 5μm×
4. 75μm~ 5. 5μm,平均 32. 6μm× 5. 1μm。厚垣
孢子间生 ,顶生或切生 ,表壁光滑 5μm~ 9μm,
平均 7. 2μm(图 2)。
4                 云南热作科技              第 21卷 
图 2 腐皮镰刀菌
a 大型分生孢子  b 小型分生孢子
c 厚垣孢子    d 大孢子梗  
2. 2. 3木贼镰刀菌
标准菌株 B5在 PDA上 ,菌落气生菌丝浓
密白色长绒状 ,生长速率 6. 8cm。大孢子梗短瓶
状 ,常见 3~ 4个孢子梗集生于一个梗基上。未
见小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多 ,有 2~ 6个
分隔 ,多为 5隔 ,顶端细胞弯曲 ,呈长喙状 ,中间
细胞宽 ,下端细长 ,呈足状 ,具有不同分隔的大
孢子的大小为: 3隔 20μm~ 39. 25μm× 2. 75μm
~ 5μm,平均 26. 8μm× 4. 0μm; 4隔 25μm~
38. 75μm× 3. 25μm~ 5μm, 平均 31μm× 4. 4
μm; 5隔 26. 25μm~ 45μm× 3. 25μm~ 5. 5μm,
平均 38. 1μm× 4. 6μm。厚垣孢子间生、串生 ,偶
尔团生、顶生。孢壁光滑 ,偶尔见齿状凸起 ,浅黄
色 , 7. 5μm~ 12. 3μm,平均 9. 7μm(图 3)。
2. 2. 4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
标准菌株 C26在 PDA上 ,气生菌丝浓密 ,卷
长絮状 ,背面放射状。菌落粉红色 ,生长速率
8. 3cm,未见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出自
单出短瓶状梗上 ,有 1~ 6个分隔 ,多为 4~ 5
隔。顶端细胞鹰嘴状 ,在顶端下 2~ 3隔处孢子
最宽 ,下端细胞渐细 ,未端细胞足状或圆筒状 ,
不同分隔的大孢子的大小为: 1隔 13μm~ 22. 5
μm× 2. 8μm~ 4μm,平均 16. 1μm× 3. 5μm; 2
隔 17. 5μm~ 25μm× 3. 0μm~ 5. 0μm,平均
21μm× 3. 9μm; 3隔 20μm~ 32. 5μm× 3. 75μm
~ 5μm,平均 26. 7μm× 4. 5μm; 4隔 26. 5μm~
37μm× 4. 5μm~ 5μm,平均 31μm× 4. 9μm; 5
隔 27. 5μm~ 37. 5μm× 4. 75μm~ 5μm,平均
32. 7μm× 4. 9μm。厚垣孢子顶生、间生、串生 ,
近球形 ,孢壁表面光滑 ,偶尔有瘤状凸起。大小
为 6. 25μm~ 16μm,平均 11. 7μm(图 4)。
图 3,木贼镰刀菌
a 大型分生孢子  b 厚垣孢子  c 孢子梗
图 4 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孢梗和孢子
a 大型分生孢子梗  b 厚垣孢子  c 
大型分生孢子
5 第 1期 李加智等:西双版纳香荚兰镰刀菌种的研究
2. 2. 5串球镰刀菌
标准菌株 C10在 PDA上 ,气生菌丝卷曲 ,浓
密细状。菌落浅紫色 ,生长速率 5. 6cm,小型分
生孢子着生于单出细瓶状梗上 ,大小为 8. 0μm
~ 18μm× 1. 75μm~ 3. 0μm, 平均 12. 3μm×
2. 4μm。大型分生孢子着生于二叉瓶状梗 ,偶尔
帚状梗上 ,有 1~ 7个分隔 ,具不同分隔的大孢
子的大小为: 1隔 12. 5μm~ 30. 8μm× 2. 0μm~
3. 0μm,平均 21. 2μm× 2. 6μm; 2隔 22. 5μm~
43. 5μm× 2. 5μm~ 3. 0μm,平均 30. 5μm× 2. 7
μm; 3隔 30. 5μm~ 58μm× 2. 5μm~ 3. 0μm,平
均 41. 9μm× 2. 7μm; 4隔 25. 0μm~ 60. 5μm×
2. 5μm~ 3. 0μm,平均 47. 9μm× 2. 7μm; 5隔
32. 5μm~ 65μm× 2. 5μm~ 3. 0μm,平均 48. 7
μm× 2. 7μm; 6隔 36. 8μm~ 69. 3μm× 2. 5μm
~ 3. 25μm,平均 53. 2μm× 2. 9μm。未见厚垣孢
子产生 (图 5)。
图 5 串球镰刀菌
a 大型孢子  b 小型分生孢子  c 孢梗
3. 1香荚兰镰刀菌种群分布
3. 1. 1根部镰刀菌
尖孢镰刀菌是为害西双版纳香荚兰根系的
镰刀菌优势种 ,腐皮镰刀菌次之 ,串珠镰刀菌和
木贼镰刀菌则很少造成侵染 (表 1)。
表 1 根部镰刀菌株种群分布
病原
采集点
菌株

尖孢镰
刀菌
腐皮镰
刀菌
串珠镰
刀菌
木贼镰刀
菌紧密变种
热作所种植园 52 49 1 2 0
美奇种植园 29 19 7 2 1
勐仑种植园 20 15 5 0 0
打洛种植园 10 7 3 0 0
拱柄山种植园 9 9 0 0 0
总菌株 120 99 16 4 1
百分比
(% ) — 82. 5 13. 3 3. 3 0. 8
3. 1. 2蔓、叶镰刀菌种分布
尖孢镰刀菌是为害香荚兰蔓、叶的镰刀菌
优势种 ,而腐皮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则很少造
成侵染 (表 2)。
表 2 蔓叶镰刀菌种群分布
病 原
采集点 菌株数
尖孢镰
刀 菌
腐皮镰
刀菌
串珠镰
刀菌
木贼镰
刀菌
美 奇种植园 6 4 1 0 1
热作所种植园 11 11 0 0 0
拱柄山种植园 2 2 0 0 0
总菌株 19 17 1 0 1
百分比
(% ) — 89. 4 5. 3 0 5. 3
4 讨 论
由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所致的香荚兰
根腐病 ,在大多种植国家均有发生 [3、 4 ]。 我国海
南、福建两省所种植的香荚兰根部病害 ,也主要
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 [6 ]。 海南还报道过腐皮
镰刀菌也侵染造成香荚兰根腐 [7 ]。本项研究表
明西双版纳除上述两个种外 ,还出现了木贼镰
刀菌、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串珠镰刀菌等三个
6                 云南热作科技              第 21卷 
种为害香荚兰的新纪录 ,尚属国内首次报道。
Tucher1927年对香荚兰根腐病病原菌作
了详细的研究 ,并定名为 F. batatatis Var
Vanillae Tucher番薯镰刀菌香荚兰专化型 [4 ] ,
而有的学者把它与 F. oxysporum f . sp Vanil-
lae ( Tucker) Gordon并用 [5 ]。按 Boo th的分类
系统应用为 F. oxysporum Schlecht。 Booth描
述 F. oxysporum的大型分生孢子三分隔的大
小为 27μm~ 46μm× 3μm~ 5μm,而黄伙平
( 1986年 )所述的为 24μm~ 35μm× 3. 1μm~
4. 1μm,我们分离到的三分隔大孢子为 23μm~
35μm× 3. 0μm~ 3. 75μm,与黄伙平的观察结果
较为一致。 Jof fe措述的腐皮镰刀菌三分隔大型
分生孢子的大小为 27μm~ 38μm× 4. 4μm~
6. 4μm, 而我们 观察的为 25μm~ 40. 5μm×
4. 75μm~ 5. 5μm。木贼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紧
密变种及串珠我们所观察到的镰刀菌大孢子大
小虽然同 Boo th, Jof fe描述的有所不同 ,但孢
子的着生方式及孢子型态是一致的。所鉴定的
各个种 ,在大孢子描述上与 Boo th, Jo ffe观察
的有所差别 ,这可能与地区和试验方法的差异
有关。
西双版纳香荚兰镰刀菌病害 ,无论是在根、
蔓或叶上 ,尖孢镰刀菌都是优势种。
致谢 本研究承蒙云南农业大学罗文富教授对
分类鉴定结果作审订 ;省热作所杨雄飞研究员
审阅本文 ;赵丽芬同志参加辅助工作 ,特此致
谢。
参考文献
1  C.布斯 ,镰刀菌属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8年
2  Jo ffe· 镰刀菌属的分类系统 .植保 . 1976年 .增刊: 1— 15
3  J. M . Waller and Bray fo rd. Fusarium disea ses in the t ripics. T ropics pest Managment. 1990, ( 36) 192: 4. 19. 2
4  Tucker . C. Y. Journal of Ag ricultural Research 1927, 35( 12) 11、 21、 36
5 俞大绂 .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 . 1997卷二 61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黄伙平 .香荚兰根腐病研究 . 1.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征 (亚热带植物通讯 ) . 1986( 1): 15
7 张开明、文衍堂、李德威 .海南省香草兰病害调查初报 .热带作物科技 . 1993( 3): 17— 19
Study on Fusarium Species of V anilla in Xishuangbanna
Li Jiazhi Chenyan
( T ropical Crops Resea rch Insti tute of Yunnan. Jinghong . 666100)
Abstract  It w as appraised tha t 120 isola tes f rom the ro ots and 19 isolates f rom the v ine and leaf.
The resul ts show tha t Fusarium oxysporum , F. solani , F. moni liform and F . equiseti var . com-
pactum f rom the roo ts are 82. 5% , 13. 3% and 0. 8% , respectiv ely , and F. oxysporum ,F . solani and
F. equiset i f rom the vines and leave are 89. 4% , 5. 3% and 5. 3% , respectiv ely, F. oxysporum is
dominant species on v ine and leaf of v anilla. It is fi rst repo rted tha t F .equiset i and F .monil iform
infect v allina.
Key words  vani lla  Fusarium fungi  Xishuangbanna
7 第 1期 李加智等:西双版纳香荚兰镰刀菌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