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素馨花的传入与种植地区的扩展



全 文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HistoryofChina) 2016.3
素馨花的传入与种植地区的扩展
李 昂 王元林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素馨花”最初源于海外,移植中国后,因其适应性较强,外表秀美,气味芬芳,用途广泛,为人们所喜爱。 素
馨花最初在岭南一带种植,宋代开始,逐渐传入福建、云南、浙江等地;明代,其种植范围进一步拓展,贵州、四川、山东、
江西、陕西等省份亦有了素馨花种植的记录;到了清代,素馨花的空间分布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其种植范围向北延伸至
直隶等地。 而素馨花市场需求的增加、种植技术的提高等因素促进了明清时期素馨花种植范围的大规模扩展。
【关键词】素馨花;地理分布;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09;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6)03-0033-10
The Introduction of Jasmine and the Expansion Planting Area
LIAng WANGYuan-lin
(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ResearchCenter,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
Abstract:Jasmineoriginallyfromoverseas,aftertransplantinChina,becauseofitsstrongadaptability,
beautifulappearance,smellfragrant,widerangeofuses,islovedbypeople.Jasminefirstplantedinlingnanarea,
inthesongdynasty,graduallytoFujian,Yunnan,Zhejiangandotherplaces;IntheMingdynasty,tofurtherexpand
itsplantingrange,guizhou,sichuan,shandong,jiangxiandotherprovincesalsohavetherecordof theJasmine
plant.inqingdynasty,thespatialdistributionofJasminereadchedallouerthesoutheastcoastalprovinces,even
theplantingareaextendedtonorthZhili,etc.AndJasminemarketdemandincreased,plantingtechnologyim-
provingimprwed,thesefactorspromotedtheextensionoffrangipaniplantingareaduringmingandQingdynasties.
KeyWords:Jasmin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plantingtechnology
中国古籍中经常出现的“素馨花”原产于域外,引入中土之后,在岭南广泛种植,享有美誉。随着现
代植物学的发展,素馨花的名实与古代相比有所变化。据现代植物学家研究,古籍中的“素馨花”对应
的是现代植物学分类中的素方花1,而现今仍被称作素馨花的花卉是一种与素方花同科属的植物2。
以往学术界相关素馨花的研究较少,赵艳萍《广府素馨名实、栽培及贸易初探》考察了广州府素馨花的
[收稿日期]2016-01-13
[作者简介] 李 昂(1992- ),男,暨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地理;
王元林(1968- ),男,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中外关系史。
1《中国植物志》对其进行的描述如下:“素方花,别名:耶悉茗,拉丁文名:JasminumofficinaleL.var.officinaleL.木犀
科、素馨属攀援灌木,高0.4-5米。小枝具棱或沟,无毛,稀被微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或羽状复叶。世界各地广
泛栽培……”。见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物志》第61册,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3页。
2它具有如下特征:“拉丁文名:JasminumgrandiflorumL.木犀科、素馨属攀援灌木,高1-4米。小枝圆柱形,具棱或
沟。叶对生,花序中间之花的梗明显短于周围之花的梗……”。见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
物志》第61册,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
33- -
传入、名称问题及其在广州府的种植和贸易情况。其他论著大多偏重对素馨花来源与名称的考辨1,鲜
见有人对素馨花的地理分布进行专门探究。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力求勾勒出“素馨花”自传入以来,
历代的种植地区的变化过程,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宋以前素馨花的传入、种植与得名
现存古籍中,最早记载“素馨花”的是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
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陆贾《南越行纪》曰:‘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
芳香者,缘自别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2。此处的“耶悉茗花”即是“素馨花”,除
“耶悉茗”外,其他诸如“耶悉弭”、“野悉蜜”、“耶塞漫”等称谓也是指素馨花。从这些名称即可看出,素
馨花是舶来品。那么,追本溯源,素馨花起源地在哪?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一)素馨花的来源地和传入时间
据上述《南方草木状》所云:“(耶悉茗花)自西国移植于南海”3;同书,“指甲花条”又云:“耶悉茗、末
利花……亦胡人自大秦国移植于南海”4;而段成式《酉阳杂俎》曰:“野悉蜜,出拂菻国,亦出波斯国”5;
段公路《北户录》称:“耶悉弭、白末利花,皆波斯移植中夏”6;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认为“素
馨亦自西域移来”7,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梳理之后,会发现古籍中对素馨起源地的论述,虽有西域说、西国说、大秦说、波斯说和拂菻说,
五种说法,可并不矛盾。首先,西域和西国名异实同,不同称谓而已;而大秦、波斯、拂菻,从中国来看,
均位于西域。其次,《旧唐书·拂菻传》云“拂菻国,一名大秦”8,可知拂菻即大秦。故素馨花来源于大秦
和波斯。德国学者夏德经过多方论证,指出大秦“并非以罗马为首都的罗马帝国,而仅是它的东部,即
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9。古波斯位于今伊朗高原,就在叙利亚以东。由此可知,素馨原产于今西亚
的伊朗、叙利亚一带,而后向东传入中土。
至于素馨花传入的具体时间,由于史料的阙如,已无可稽考,只能根据现存最早记载素馨花的《南
方草木状》成书时间来推测 10,汉晋之时,素馨花在我国岭南地区已有种植。
(二)宋以前素馨花的种植分布
宋代之前,素馨花基本只在岭南一带种植,尚未见到岭南以外的地区有素馨花种植的记载。而岭
南地区的素馨花种植,又以广州一带为主。
宋高似孙《纬略》称:“耶悉茗花是西国花,色雪白。胡人携至交广之间。家家爱其香气,皆种植之”11;
1如周正庆、潘虹:《茉莉、素馨、耶悉茗名称探析》,《农业考古》2012年第1期;蔡平里、林宗贤:《香花植物之研究
第四报:中国素馨来源考》,《中国园艺》1978年第4期等文章,对“素馨”的名称渊源及其原产地做了分析论证。
2[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3[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4[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5[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5年,第180页。
6[唐]段公路:《北户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5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97页。
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895页。
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第5313页。
9[德]夏德著,朱杰勤译:《大秦国全录》,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页。
10《南方草木状》虽引西汉陆贾《南越行纪》书中语,但陆书早已散失,且无其它旁证,故不取。
11[宋]高似孙:《纬略》,中华书局,1985年,第143页。
2016.3
34- -
同时代释赞宁的《东坡先生物类相感志》亦云:“耶悉名花是西国花也……交广之间,胡人将到种,家家
爱其香气,皆种植之……”1这里的“交广”即指岭南地区。而素馨花传入岭南之后,更多是在广州一带
种植。周去非在《岭南代答》中即有“素馨花,番禺甚多,广右绝少……”的描述2。素馨花在广州落户,不
但因这里的气候、土壤特性与原产地相一致,也和广州为汉晋至唐宋岭南最重要的外贸港口有关。宋
代蔡襄“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3的诗句既点明了素馨花的种植地,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素馨花
与外商贸易的关系。
(三)多种称谓
素馨在典籍中有“耶悉茗”、“野悉蜜”、“耶塞漫”等译名,美国汉学家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里指
出,耶悉茗来源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yasmin的发音,其拉丁学名为Jasminumofficinale4。时代晚于劳
费尔的谢弗也在其名著《唐代的外来文明》(即 《撒马尔罕的金桃》)里提到素馨花的波斯名为
“‘yasaman’(耶塞漫)”5。素馨花的多种称谓是借用不同的同音汉字表述的,对外来事物采取音译命名
的方式在汉语中颇为常见,如沙发、茉莉等。
素馨花以“素馨”得名之缘由,考之史籍,约有源于人名和源于素馨花自身特点两种观点。其中,源
于人名之说主要有以下三种记载:宋《方舆胜览》云:“素馨花旧名邦悉茗,昔刘王女名素馨,冢上生此
花。”6元《大德南海志》却说:“又《龟山志》谓:‘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冢生此花,因名。’”7明《滇略》
则称:“花中有素馨者,以(段)素兴爱之,故名。”8即有源于南汉王之侍女、南汉王之女、大理王段素兴三
种观点。前两个说法均认为素馨得名与美丽的女子有关。中国古代以美人或其所用之物作为花名之来源
者颇多,但多有不实。如玉簪花的名称来源即是一例9。而第三个说法认为素馨花因段素兴而得名,颇似
从素馨女的传说演变而来。以上几种说法或与之相类的传说,在宋至清代的笔记、小说、方志中屡见不
鲜,究其原因,盖因宋至清,不少文人,或由身历其地,得之见闻,或由披览前人抑同时人之著述,陆续记
录,将原本只流传于一定地区的传说变成书面文献,因而广为流传10。不过,源于人名的说法虽有附会之
嫌,却可以侧面反映出,素馨名称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代后期,周正庆先生即持此种观点 11。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岭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唯花洁白,南人极重之。以白而香故,易
其名。”12现代学者姜付炬认为“‘素馨’二字已经摹写出‘耶悉茗’的个性——素雅而芳馨,素白而无炫
耀,雅致而不媚俗,物芳而志洁,逸馨而远播”13。“素馨”名谓与该花自身洁白而又芬芳的特性正好相互
吻合,相较之下,名副其实,此类以色香命名的观点更为合理。
1[宋]释赞宁:《东坡先生物类相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6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77页。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328页。
3[宋]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6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4[美]劳费尔著,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57-158页。
5[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28页。
6[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第663页。
7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8[明]谢肇淛:《滇略》,《西南史地文献》第11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9玉簪花名称来源,有素娥、李夫人等说法,也未足信。详见方健著《南宋农业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00-
601页。
10钟敬文先生《试论刘三姐传说》一文即持此观点,详见氏著《钟敬文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
272-298页。
11详见周正庆、潘虹:《茉莉、素馨、耶悉茗名称探析》,《农业考古》2012年第1期。
12[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40页。
13姜付炬:《思浑川与蛰失蜜——伊犁史地论札之二》,《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素馨花的传入与种植地区的扩展
35- -
二、宋元时期素馨花种植范围的拓展
如前所述,素馨之名,在两宋时期逐渐普遍。宋代文人的诗集和笔记小说中,大多直呼素馨之名,
而鲜用耶悉茗、野悉密等译名,如陈傅良诗曰:“素馨萧然山泽瘦,至香不数脂粉腴”1、刘克庄词曰“论
衡何必帐中藏。却爱素馨清鼻观,采伴禅床”2等等。
北宋庆历年间,素馨花在大理国国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有种植,并受到当时的大理国王段素
兴的喜爱,史载“有一花,遇歌则开,遇舞则动,素兴爱之,命美人盘髻为饰,因名素兴花,后又讹为素
馨”3。北宋末,徽宗在都城汴京营建艮岳,广植天下珍奇花木充列其间,素馨花作为南方名卉也在其
中。《东京梦华录》记载琼林苑华觜冈附近,“宝砌池塘,柳锁虹桥,花萦凤舸,其花皆素馨……”4素馨
花也因而被称为艮岳八芳草之一。这种移植虽只因皇帝喜爱而在皇宫中小范围培植,无法改变素馨花
当时的种植格局,但对提升素馨花的声誉还是有所裨益的,无怪乎时人称:“李仁父侍郎诗序云:‘茉莉
花、素馨,皆岭外海濒物,自宣和名益著……’”5。
南宋时期,素馨花也同样受到皇室的喜爱,作为禁中纳凉的花卉之一而被种植在都城临安。专记
南宋都城杂事的《武林旧事》就有“禁中避暑多御翠寒堂等纳凉,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
以风轮,清香满殿”的记载6。而与此同时,在今天的福建等地,亦有素馨花的种植记录,“素馨,蔓生白
色,露浥愈香”7。《宝祐仙溪志》更是明确记载了素馨花是由广东,且经水路传入福建的历史事实。该书
曰:“素馨,《岭表录异》云:‘耶悉茗花,始自番船载至,香闻百歩,广中种之,名曰素馨,转而入闽。’蔡端
明诗云:‘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船。’”8此外,当时的广南西路(辖境约相当于今天的广西、雷州半岛、
海南岛)也有“素馨花比番禺所岀为少,当由风土差宜故也”9的零星记载。
而最早种植素馨花的岭南地区,素馨花的种植规模也得到相应地扩大,在广州城附近出现了以种
植素馨花为主的花田。方信孺的《南海百咏》较早对广州花田的具体地点和种植状况进行了说明。“在
城西十里三角寺。平田弥望,皆种素馨花,一名耶悉茗。〈南征录〉云:‘刘氏时美人死,葬骨于此,至今花
香异于他处。’”10
综上,两宋时期,素馨花在今天的广东、福建、云南、广西、河南、浙江等省份均有种植 11。与之前相
比,素馨花分布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这与两宋时期浓厚的看花、簪花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12。
1[宋]陈傅良著,郁震宏校注:《陈傅良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
2[宋]刘克庄注,辛更儒校注:《刘克庄集笺校》,中华书局,2004年,第7458页。
3[清]冯甦:《滇考》,《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25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00页。
4[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676页。
5[宋]叶寘:《爱日斋丛抄》,中华书局,2010年,第126页。
6[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年,第83页。从“数百盆”的描述来看,这种种植应是人工栽培为主。另
外,南宋陈善《扪虱新话》记载“近日浙中好事家,亦时有茉莉、素馨,皆闽商转海而至,然非土地所宜,终不能盛”
说明除皇室外,大户也将素馨花移植浙江。不过由于气候、技术及素馨花自身特性等条件的限制,南宋时,这种人
工栽培并不十分成功。
7[宋]梁客家:《淳熙三山志》卷41,《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4页。
8[宋]赵与泌:《宝祐仙溪志》卷1,《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第8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岭表录
异》虽为唐人作品,但原书已散失。今本《岭表录异》并无上文《(宝祐)仙溪志》所引之条,故不取。
9[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西南民俗文献》第1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10[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页。
11不过如前所述,这一时期,河南和浙江两地素馨花的种植,都属于人工栽培,且规模和水平有限,特此说明。
12方健先生即持此种观点。详见氏著《南宋农业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95-606页。
2016.3
36- -
元代,由于史料的阙如或者气候、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并未见到素馨花的大规模种植的记录。从目
前已知的资料来看,素馨花的种植向北拓展到了今天江苏镇江一带。不过可能因为土壤和水热条件的
不同,当地所种植的素馨花与岭南和闽中地区的有一定区别。《至顺镇江志·土产》云:“素馨……闽中
人以之薰香,然此土之所产,色黄无香,而闽中所产者,则花蕊稍大,色白而香,但枝叶甚相类当别是一
种也”1。
三、明清时期素馨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
明代,素馨花的种植范围有了极大的扩展,已成为多地的土产。现以明代方志资料为依据,将素馨
花在各地种植分布情况绘制成下表(见表1)。
表 1 明代方志所载素馨花的地域分布
1[元]俞希鲁编纂:《至顺镇江志》,凤凰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省 府或州 县 所载内容 资料来源
广东
广州府
番禺县 “素馨,一名耶悉茗,香迈百花”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31
增城县 “素馨花,《南方草木状》云:‘一名那悉茗” 《(嘉靖)增城县志》卷10
香山县 “花品十九,日兰曰菊曰月桂曰莲花曰瑞香曰素馨” 《(嘉靖)香山县志》卷2
潮州府 “素馨、茉莉、兰花、蔷薇” 《(嘉靖)潮州府志》卷8
韶州府
仁化县 “茉莉、素馨、玉簮、金凤” 《(嘉靖)仁化县志》卷2
翁源县 “茉莉、素馨、芝兰、菊花、金钱” 《(嘉靖)翁源县志》不分卷
惠州府 永安县 “木槿、长春、杜鹃、山丹、茉莉、素馨、瑞香” 《(万历)永安县志》卷4
琼州府 “素馨,有白、淡黄二种” 《(正德)琼台志》卷8
高州府 “蔷薇、茉莉、月记、素馨” 《(万历)高州府志》卷3
廉州府 “夜合、茉莉、蔷薇、素馨、鹰爪” 《(崇祯)廉州府志》卷4
雷州府 “素馨,一名那悉茗花” 《(万历)雷州府志》卷4
南宁府 “素馨,与茉莉俱岀胡种” 《(嘉靖)南宁府志》卷3
钦州府 “素馨,有白、淡黄二种” 《(嘉靖)钦州志》卷2
福建
福州府 “素馨,蔓生,夏间白色,露浥愈香。” 《(弘治)八闽通志》卷2
汀州府 清流县 “素馨,似茉莉,单台” 《(嘉靖)清流县志》卷2
福宁州 宁德县 “素馨、木槿、凌霄、杜鹃” 《(嘉靖)宁德县志》卷1
建宁府 建阳县 “始自番船载至广,香闻百歩,广人易其名曰素馨” 《(嘉靖)建阳县志》卷4
泉州府
惠安县 “诸花以香名者有瑞香、蔷薇、末利、素馨” 《(嘉靖)惠安县志》卷5
安溪县 “始自番船载至广,香闻百歩,广人易其名曰素馨” 《(嘉靖)安溪县志》卷1
漳州府 “紫薇、茉莉、素馨、木芙蓉” 《(弘治)八闽通志》卷26
延平府
将乐县 “素馨,蔓生,夏开,白色,浥愈香” 《(弘治)将乐县志》卷2
顺昌县 “素馨,夏开,白色,露浥愈香” 《(正德)顺昌邑志》卷8
邵武府 “茉莉、素馨、木美蓉、木犀” 《(弘治)八闽通志》卷26
兴化府 “素馨、阇提” 《(弘治)八闽通志》卷26
云南
云南府 “牡丹、素馨、山茶、蔷薇” 《(隆庆)云南通志》卷2
大理府 “紫薇、素馨、玉簪” 《(隆庆)云南通志》卷2
临安府 “海棠、降桃、素馨” 《(隆庆)云南通志》卷2
楚雄府 “素馨、粉团、茉莉、龙爪” 《(隆庆)云南通志》卷3
素馨花的传入与种植地区的扩展
37- -
续表 1:
由表1可以看出,明代,广东(明代广东包括广西沿海部分和海南岛)、福建、云南三地,是素馨花
种植的中心区域,广东的广州、潮州、琼州、高州、廉州等府,福建的福州、汀州、建宁、泉州、漳州、延平
等府,云南的大理、临安、楚雄、鹤庆、广南等府都是素馨花种植的重要地区;而山东中北部、江西西南
部、浙江东南部、南直隶中南部、四川中部、湖广中北部等地也都出现素馨花的小片种植区域;此外,素
馨花种植的最北区域延伸至当时陕西平凉府、山东济南府一带。
清代,与前代相比,素馨花的种植和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将素馨花作为当地特产记入物产志的地
方志繁多。现将提及素馨花分布地区的清代方志(下限至道光时期)列举如下(见表2):
表 2 记载素馨花分布地的清代地方志(下限至道光时期)
省 府或州 县 所载内容 资料来源
云南
曲靖府 “素馨、月香、灯盏、碧桃” 《(隆庆)云南通志》卷3
鹤庆府 “水红、素馨、蔷薇、牡丹” 《(隆庆)云南通志》卷3
广南府 “紫薇、素馨、玉簪、木槿” 《(隆庆)云南通志》卷4
江西
南昌府 “有素馨,野发而花红” 《(万历)南昌府志》卷3
建昌府 新城县 “素馨,《岭表异录》谓:‘耶悉茗花’……” 《(正德)新城县志》卷4
广信府 “单台者,名素馨,香气一也” 《(嘉靖)广信府志》卷6
南安府 南康县 “茉莉、素馨、含笑、山茶” 《(嘉靖)南康县志》卷2
浙江
宁波府
定海县 “素馨、木香花” 《(嘉靖)定海县志》卷8
慈溪县 “杜鹃、石岩、结香、素馨、绯桃” 《(天启)慈溪县志》卷2
金华府 义乌县 “玫瑰、罂粟、杜鹃、丁香、素馨、山仙” 《(崇祯)义乌县志》卷6
南直隶
常州府 江阴县 “素馨,花细而香幽” 《(嘉靖)江阴县志》卷6
松江府 “棣棠、素馨、金椀、绣球、白鹤” 《(弘治)上海志》卷3
通州 “锦带、玉簮、桅子、茉莉、素馨、结香” 《(万历)通州志》卷4
山东 济南府 历城县 “素馨花、望江南、探春花” 《(崇祯)历城县志》卷5
贵州 “兰、素馨、芙蓉、崖锦” 《(嘉靖)贵州通志》卷3
湖广 承天府 “素馨、苿莉、夜合、瑞香以气而称长” 《(嘉靖)沔阳志》卷11
四川 成都府 “素馨,红者、白者俱奇品。红开于春,白开于秋” 《(天启)成都府志》卷56
陕西 平凉府 “夹竹梅、素馨、探春” 《(嘉靖)平凉府志》卷4
省 府或州 方志名
广东
广州府 康熙《从化县新志》、康熙《增城县志》、乾隆《番禺县志》、嘉庆《新安县志》
韶州府 康熙《乳源县志》、乾隆《翁源县志》
惠州府 乾隆《博罗县志》、乾隆《归善县志》、雍正《连平州志》
潮州府 康熙《埔阳志》、乾隆《普宁县志》、嘉庆《澄海县志》
肇庆府
康熙《阳春县志》、康熙《阳江县志》、乾隆《新兴县志》、嘉庆《三水县志》、道光《广宁县志》、
道光《恩平县志》
廉州府 雍正《灵山县志》
琼州府 康熙《儋州志》、康熙《琼山县志》、嘉庆《琼东县志》
雷州府 康熙《遂溪县志》
佛冈厅 道光《佛冈厅志》
南雄州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
连 州 顺治《阳山县志》
2016.3
38- -
续表 2:
省 府或州 方志名
云南
云南府 道光《昆明县志》、乾隆《宜良县志》
广南府 道光《广南府志》
大理府 康熙《大理府志》
永昌府 康熙《永昌府志》
曲靖府 康熙《寻甸州志》
临安府 康熙《建水州志》、雍正《阿迷州志》、乾隆《石屏州志》
广西
广西州 乾隆《广西府志》
桂林府 嘉庆《临桂县志》
梧州府 嘉庆《武宣县志》、乾隆《岑溪县志》
广东 罗定州 康熙《罗定州志》
福建
福州府 乾隆《福清县志》
兴化府 乾隆《莆田县志》
泉州府 乾隆《安溪县志》、乾隆《长泰县志》、乾隆《晋江县志》、嘉庆《惠安县志》、道光《厦门志》
汀州府 康熙《宁化县志》、乾隆《长汀县志》
漳州府 康熙《诏安县志》、康熙《漳浦县志》、康熙《平和县志》、乾隆《龙溪县志》
延平府 康熙《南平县志》、道光《永安县续志》
建宁府 顺治《浦城县志》、康熙《瓯宁县志》
邵武府 乾隆《建宁县志》
台湾府 康熙《诸罗县志》、康熙《台湾县志》、乾隆《重修凤山县志》
永春州 乾隆《永春州志》
柳州府 乾隆《柳州县志》、乾隆《马坪县志》
庆远府 乾隆《庆远府志》
四川
重庆府 乾隆《大足县志》
叙州府 道光《长宁县志》
湖北 襄阳府 乾隆《枣阳县志》
湖南
永州府 康熙《永明县志》
郴州 嘉庆《宜章县志》
靖州 乾隆《重修会同县志》
江西 宁都州 道光《瑞金县志》
浙江
杭州府 康熙《钱塘县志》
宁波府 康熙《鄞县志》
衢州府 康熙《衢州府志》
温州府 康熙《平阳县志》、乾隆《瑞安县志》
海宁州 乾隆《海宁州志》
江苏
镇江府 乾隆《镇江府志》
海州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山东
济南府 道光《济南府志》
泰安府 乾隆《泰安府志》
登州府 顺治《招远县志》、道光《重修蓬莱县志》
素馨花的传入与种植地区的扩展
39- -
续表 2:
说 明:因清代方志所载有关素馨花内容与明代总体相差不大,加之篇幅限制,故此表仅列举方志名称,不再摘出具体内容。
由表2可以看出,清代,素馨花种植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仍然是广东(清代广东包括海南岛)、福建
(清代福建包括台湾岛)、云南三地,几乎在三省的各府都有一定分布;其次是广西、浙江两省;同时,湖
广、山东等省素馨花的种植区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湖广地区的素馨种植区域从北部的承天府逐
渐拓展至南部的宜章、永明、会同等地,山东省的素馨种植地域从中北部逐渐向东延伸至胶东半岛的
招远、蓬莱等地;并且素馨花的种植范围最北延伸至直隶省的宛平县。
素馨花性喜温暖至高温、潮湿、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是20℃~30℃,日照70%~100%1。我国东
南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数地区温热多雨,降雨量充足2。这也是素馨花在
广东、福建、云南三地生长最为茂盛、分布最为广泛,而种植扩展的地区也以山东半岛以南区域为主的
原因。同时,不论是素馨花的原种植区域,还是新分布地域,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本都位于江河
湖泊附近,这与素馨花喜水的特性相一致。如广东广州府,为东、西、北三江交汇之地,水源充足,适合
素馨花的种植;福建泉州府,靠近晋江流域,河网密布,取水便利;浙江的钱塘县、海宁州等地,皆在钱
塘江旁;即使是最北的直隶宛平县,周围也有永定河为素馨花的生长提供水源。
四、素馨花种植地域扩展的原因
自宋至清中期,素馨花的种植地域的扩展,从最初的岭南地区,逐渐扩展到福建、云南、河南、浙
江、江苏等地,最终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并向北延伸至陕西、甘肃、直隶等地。明清时期,是素馨花种植
1古籍中的素馨花即今之素方花,为木樨科、素馨属植物。参见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物
志》第61册,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3-194页;薛聪贤、杨宗愈编著:《木本花卉760种》,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5年,第137页。
2虽然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一文指出,这一时期属于
明清小冰期,温度较今天冷,且波动大。但是竺先生针对的是1400-1900年冬季的相对寒冷,实则东南地区气候
的整体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且在这段时期仍然可以分出几段振幅较小的冷暖波动,如1560一l660年和1720
一1830年都可以算作暖期,参见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
年第4期。
省 府或州 方志名
山东
青州府 乾隆《博山县志》
济宁州 道光《济宁直隶州志》
安徽
安庆府 道光《续修桐城县志》
太平府 嘉庆《芜湖县志》、康熙《当涂县志》
庐州府 雍正《巢县志》
河南
卫辉府 乾隆《新乡县志》
南阳府 乾隆《唐县志》
汝宁府 顺治《汝阳县志》、康熙《上蔡县志》
陕西 同州府 乾隆《华阴县志》
甘肃 平凉府 乾隆《甘肃通志》
直隶 顺天府 康熙《宛平县志》
2016.3
40- -
区域扩展最为迅速与广泛的时期,导致素馨花种植地域扩展的原因有:
(一)明清以来,素馨花的多种功用被人们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市场需求日益增加
古人用香之风较为盛行,香最初是珍稀品,只有上层社会使用,后随着制作成本的不断降低,逐渐
走入千家万户。到了明清时期,香为普通百姓广泛使用,几乎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居室厅
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
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挂;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
素馨花正是制作香料的重要原料之一。“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着浄器薄劈沉水
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1”、“古龙涎香饼及串珠之类,治以此花(即素馨花),则韵
味逾远2、“儿女以花蒸油取液,为面脂头泽,谓能长发润肌3”。素馨花还可以被用来泡茶泡酒,“或取
蓓蕾,杂佳茗贮之。或带露置于瓶中,经一宿,以其水点茗”、“或作格悬系瓮口,离酒一指许,以纸封之,
旬日而酒香彻”4。素馨花亦能被用来做香灯,“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八月十五之
夕,以红柚皮雕镂人物花草,中置一琉璃盏,朱光四射,与素馨茉莉灯交映。盖素馨茉莉灯以香胜。柚灯
以色胜”5。至于素馨花本身的观赏和佩戴作用自不待言。
素馨花功用多样性固然是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明清以来,全国人口的膨胀刺激了素馨花
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仅就广州府而言,明洪武年间,广州府人口约116.8万6,到了清嘉庆年间,广
州府人丁约340万7,增加了近2倍。如此多的人口,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
下,素馨花在广东、福建两省才能大面积种植,并出现了以素馨花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形成了完整
的产业链。史云:“居民不种五谷,世以花为业(诸花中,茉莉、素馨尤盛。 卖者以铜丝与竹为簪,编成凤
鸟形)”8、“珠江南岸,有村曰庄头,周里许,悉种素馨,亦曰花田。……庄头人以种素馨为业”9。
素馨花的种植地域之所以在明清时期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与当时人们对素馨花的生长习性和
生理周期有了更全面了解,种植栽培技术已经相当完备有关。明清以前,专讲园艺花卉的文章对素馨
花的种植着墨不多。清代,陈淏子《花镜》一书对素馨花的栽培和种植有更为详细的记载。他指出了种
植素馨花的过程中,每个月的适宜和不宜事项:“素馨花正月宜扦插,四月宜整顿,五月宜分载,六月是
主月,不宜移植,九月宜整顿”10还记录了用盆景栽培素馨花的要求:“素馨、枸杞、丁香、牡丹、平地木、
六月雪等树皆可盆栽,但须剪栽有致”11;清人丁宜曾在其《农圃便览》一书中,也记录了栽培素馨花的
(二)种植技术的提高是素馨花广泛种植的重要保证
技巧:“素馨等花,六月初折老枝,就马蹄劈下插,沃壤中水饮足,以后土干,方浇,勿太湿。”12这些
宝贵的种植经验,为素馨花在全国的广泛种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681页。
2[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见《清代广东笔记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8页。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696页。
4[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见《清代广东笔记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8页。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301页。
6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7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4页。
8[清]周凯修:《(道光)厦门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13页。
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695页。
10[清]陈淏子:《花镜》,清刻本,第4-13页。
11[清]陈淏子:《花镜》,清刻本,第26页。
12[清]丁宜曾:《农圃便览》,《续修四库全书》第9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素馨花的传入与种植地区的扩展
41- -
(三) 与素馨花自身相对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关
虽然素馨花具有“性畏寒”1和喜潮湿的特点,但是其本身适应能力不弱,只要有足够的水热条
件,素馨花就可以成活生长。早在素馨花于北宋末年成功移植到都城汴京时,即有“素馨……不以土地
之殊、风气之异,悉生成长,养于雕栏曲槛”2的评价,这虽然可能更多是人工保护栽培下的产物,且种
植范围亦有限,但至少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素馨花本身相对较强的适应性。加之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
外来物种扩散到原生境以外的地域,要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
像玉米、甘薯等外来粮食作物,都是经过数百年的环境适应周期才在中国生存下来。若从西晋时
期算起,到了清代,素馨花在中国生长已经达千年之久。长达千余年的适应周期已经足够素馨花完全
适应中国环境,其外部生长所需的水热条件也可能随着适应时间的增长而有所放宽。故明清时期,素
馨花的种植虽然以东南地区为主,但仍可以在陕西、甘肃、直隶宛平等内陆偏北省区的某些温暖潮湿
区域有零星分布。
[ 参 考 文 献 ]
[1]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方 健.南宋农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吴建新.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5]李春奇,罗丽娟.植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6]蔡平里,林宗贤.香花植物之研究第四报:中国素馨来源考[J].中国园艺,1978,(4).
[7]赵艳萍.广府素馨名实栽培及贸易初探[J].中国农史,2012,(2).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895页。
2[宋]叶寘:《爱日斋丛抄》,中华书局,2010年,第126-127页。
!!!!!!!!!!!!!!!!!!!!!!!!!!!!!!!!!!!!!!!!!!!
*书讯 *
《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出版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胡文亮博士所著的《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已由江
苏人民出版社于 2016年 2月出版发行。
本书以梁希为全书的线索人物,深入探讨他与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引进与发展的关系。全书以六
章的篇幅集中介绍了梁希的思想变化轨迹、教育教学科科研成果,以及任职林业部长期间所开展的工
作,重点则放在其林业思想特别是“大林业思想”方面。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为了缅怀前人,从中汲取教益,更是为了尊重历史,鼓舞后人,为实现中国
未来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解决当今中国社会诸多尖锐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6.3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