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突发溢油事件,于2008年9月下旬进行了溢油海域浮游植物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比对,探讨溢油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中,共记录4门106种,硅藻92种,甲藻12种,蓝藻1种,着色鞭毛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种类多,站间差异小,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平均2 645.32×104cells·m-3,密集中心位于涠洲岛西北部海域。优势种密度分布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态势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与国家海洋局同期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比对,表明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无较大变化,细胞密度有较小降幅,密集中心不同,优势种变更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应重视溢油应急反应的迫切性。
Monitoring of marine environment was conducted in Weizhou Island,Guangxi in late September,2008 after an oil spilling event occurred,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investigation dat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06 species belonging to 44 genera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diatoms of 92 species in 35 genera,pyrrophyta of 12 species in 7 genera,cyanobacteria and chromophyta of 1 species in 1 genus each.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included Chaetoceros curvisetus,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and Chaetoceros lorenzianus.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was homogeneous.Average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was 2 645.32×104cells×m-3 with a relatively higher cell density in the northwest,lower in the southwest around Weizhou Island.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was generally similar with phytoplankton density.Shannon-Wiener(H‘) and Pielou(J‘) indices indicated that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stable.In contrast to other relative researches,reports and data from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oil spilling ocean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varied little,and phytoplankton density decreased less.Main dominant species were obviously subrogated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stable.Quick response to oil spilling emergency in marine ecosystem must be required.
全 文 :第28卷第6期
2009年12月
生态科学
EcologicalScience
28(6):516·522
Dec.2009
广西溢油海域的浮游植物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
王雨,林茂+,林更铭,项鹏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针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突发溢油事件,于2008年9月下旬进行了溢油海域浮游植物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
比对,探讨溢油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中,共记录4门106种,硅藻92种,甲藻12种,蓝藻1种,着色鞭毛藻
1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豫卯细cPr∞c“w西Pf淞)、菱形海线藻(77I口^娜fD以绷口,l绝sc矗fD溉拈)和洛氏角毛藻
(c垤础伽cPms如愆舷切l埘)。浮游植物种类多,站间差异小,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平均2645.32×104cells。m.5,
密集中心位于涠洲岛西北部海域。优势种密度分布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态势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Ⅳ’)和均匀度
(,)均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与国家海洋局同期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比对,表明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无较
大变化,细胞密度有较小降幅,密集中心不同,优势种变更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应重视溢油应急反应的迫切性。
关键词:浮游植物;溢油;跟踪监测;应急反应;广西涠洲岛
doi:lO.3969巧.is∞.1008.8873.2009.06.006中图分类号:Q94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9)06-516-07
SequentialmonitoringandcontrastiVeanalyzingofphytoplanktoninonspilling
OceaninGuangxi
WANGYu,LINMao宰,LINGeng—IIling,XL州GPeng
TheThirdInsm"te可ocennog豫phy,stn把oce锄icAdministntion.Xiamen36l005.ChinQ
Abstract:Monitoringofmrinecnviro砌entw弱conductedinWbizhouIsland,Guan黔iinlateS印tember2008aRcranoil
spillingeventoccurred,andcommunitys仃uctufcophytoplanI【tonw舔analyzedb嬲edoninVestigation蛐.Theresultsshowed
廿lat106spcciesb longingt044genefawereid眦tified,incIudingdiatomsf92specicsin35genera,py唧hytaof12speciesin
7gcn啪,cy她obact嘶a锄dchmmophytaofl speciesinl gcnuseach.111emaindominantspeciesncluded∞韶幻ceM
c甜w妇ef淞,刀j口,删面珂删口胛蛔c^勋fdbandC锄口P幻cP,珏s,口,℃于zzf鲫螂.Distributionofphytoplanl【tonw勰homogeneolIs.AVerage
dens姆ofphytopIa出onwas2645.32×104cells’m。谢t11arela iVelyhigherc lldemnyin也enonhwest’lowcrin舭southwest
aro吼dWei吐ouIsl衄d.Abund锄cedistributionofdo血n锄t印ecies、Ⅳ髂generallysimil rwithphyt叩l枷dens咄
Shamlon—wiene“H’锄dPielouV.)indicesatedt latph),topl加ktoncommunityw鹪stable.Inconm塔ttootll盯relative
rcsearches,r印ortsanda_taf.romStateOceanicAdIllinis仃ation,ollrresults叭ggestttlatinoilSpillingoceanphytopl龇Ikton
compositionV耐edlinle,柚dphytoplam∞ndens毋decre髂edl ss.Maindomin纽tspecieswercobViouslysubrogated蛐d
communitys虮lctIlrew私s诅ble.Quickresponset0oilspillingeme唱ellcyinm血ecosystemmustberequired.
Keywords:ph”oplahhon;oilspilling;seqllentialmoni oring;reSpo璐eemergency;wei之houIslandi Gualngxi
收稿日期:2009.05—26收稿,2009.08.08接受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09130);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基金(海三科200903l,海三科2009008)
作者简介:王雨(198l一),男,硕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习员,从事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的研究,E.眦il:、w2007607@126.com
宰通讯作者:林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E-嫩il:hn3011@126.com
万方数据
6期 王雨,等:广西溢油海域的浮游植物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 517
l 弓I言(Introduction)
当今世界海上石油运输发展迅猛,对海洋环境带
来了极大的压力,如压载水、洗舱水的排放、船舶设
备运转中油的跑冒滴漏等。特别是海上溢油时有发
生,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lJ。值得一提的两个
事例是:1967年的TonyC锄yon溢油事件,一艘油
轮在英格兰的西南岸搁浅,造成118000t原油泄漏,
严重影响该海域海水水质及渔业产量【21;另一个是
1989年Exxonvaldez溢油事件,在Alaska溢漏了
32000t的原油,造成鲸鱼、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死
亡[3】。另外,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带来的如喷井、
海底油管漏油等也对海洋环境带来威胁。并且由于
溢油发生难以预测,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且泄油
量往往又很大,使得石油泄漏被称为海洋污染的超
级杀手【4J。石油作为全球性污染物,正以大大超过其
它污染物的量进入海洋。由于溢油频频发生,海上油
污染己在近几十年中受到科学家、政府及公众的特殊
关注。为减少溢油事件的发生和损失,使海洋环境保
护更主动、更科学,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溢油应急反应
机制的建立。
广西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的东南方约20海里
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第一大岛,也是中国最年轻
的火山岛,珊瑚礁众多。2008年8月下旬,涠洲岛海
滩发现黑色块状的油污。油块呈颗粒状,有粘性,油
污味不强烈,主要漂浮在涠洲岛西南海域,受西南风
作用,自西南方随波浪漂浮而来,退潮后,残留在海
滩上,走向基本与海岸线平行,面积约12500m2,受
污染海滩约2.5km。
针对溢油海域的环境影响有效评估及溢油应急
反应计划的制定,根据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关于溢油应
急与跟踪监测方案的要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
所于2008年9月下旬对涠洲岛溢油海域进行海洋生物
现场取样分析,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比对,探讨溢
油对涠洲岛海域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度和分布的
影响,为海洋环境的溢油影响评估提供本底资料。本
文利用本次跟踪监测取得的浮游植物数据资料,分析
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分布、群落结构
指数等,并与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监测中心站2008
年监测数据、908专项ST09区块2006年夏季调查资料
及相关文献报道比对说明。
2材料与方法(MateriaIndMethods)
2.1监测站位和采样方法
根据卫星照片、海洋功能区划和现场勘查结果确
定涠洲岛周边溢油重点区监测范围,在广西北部湾涠
洲岛溢油海域12个监测站进行浮游植物采样(图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等均按《国家海洋调查规范,
第六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厂r12763.6.2007)pJ
的有关规定进行,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自海底至水
面垂直拖网采样。样品现场用缓冲甲醛溶液固定。
108.841089108941089训0904109109141091卅092410e.2创09.34E
图l涠洲岛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监测站位
Fig.1Stationsf.orphytoplanktonmonitoringino spnUng
OceanroundWeizhouIsland
2.2样品鉴定与数据分析
随机抽取0.2rIlL已浓缩至200mL的样品置于
显微镜下鉴定种类和计数分析,并按种类计算细胞密
度(换算成104cells·m-3)。参考有关藻类分类文献资
料进行分类学鉴定【¨】。
物种多样性指数(H7)、均匀度(J7)采用以
下计算公式:
J,:』L:
1092S
式中S为样品中的种类数,Pi为第i种的个体数与样
品总个体数的比值。
p2gOp,∑瑚
一=日
万方数据
3结果(Resu№)
3.1种类组成与分布
共记录浮游植物4个门类106种(含变型、变种),
其中硅藻92种(含变型、变种),甲藻12种,蓝藻
1种,着色鞭毛藻1种。硅藻主导型群落,以根管藻
属(尺厅fzosDfe以妇)和角毛藻属(@口e细ce加s)为优
势类群,分别为15种和16种,圆筛藻属
(‰c所D咖c螂)也检出较多种类;甲藻以角藻属
(&阳“甜历)和鳍藻属(Df甩印办弦妇)种类较丰富。
根据出现频率及细胞密度大小进行统计,主要种类有
旋链角毛藻(国口P,Dc伽sc材w西P,搬)、菱形海线藻
(砀口如J由疗绷口刀f协幽面娩苫)、佛氏海毛藻
(砀口,如fD砌戗—Ⅵ甜朗居触f)、透明辐杆藻
(曰叩f卵fc疆肌删办阳,折甜m)、根管藻(尺办泐舳砌面
spp.)等。种类名录详见表l。
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多,分布均匀,站问差
异小(表2)。种类数在40~50种变动,平均47种。
除S8测站的种类较贫乏外,其余测站出现的种类均
在40种以上,S12测站和S1l测站种类最为丰富,
分别高达50种和49种。
3.2主要生态类群
根据浮游植物的分布特点及其生态适应特性,
涠洲岛溢油海域浮游植物主要由广布性、暖水性及外
海性群落组成。
(1)近海广布类群,如近岸广温种中肋骨条藻
(龇彪细玎绷口伽幻彻所)、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
丹麦细柱藻(£印fD州加d协加f(聊)、尖刺拟菱形藻
(风Pz“,D甩f协砌蛔p”,帮瑚)、日本星杆藻(彳s据一D胛P砌
向印刀玉^口)等。这些类群种类多,密度大,是该海域的
重要生态类群,在细胞总量上占绝对优势。
(2)暖水性类群,主要包括距端根管藻
(尺厅f2们D切蛔c口,口卜倒西)、平滑角毛藻(C锄口P幻cP,.∞
肠即妇)、佛氏海毛藻、长角弯角藻(助c册妒肠
cD聊“幻)、柏氏角管藻(com幻"疗胛口6P馏D刀f)、霍氏
半管藻(上把聊肠”觚-办铡c幻f)和太阳双尾藻(Df砂胁研
sD,)等。这些种类也是该海域的重要生态类群。
(3)外海类群,主要包括细弱海链藻(砌口妇矗够打.口
s“6ff凰)和笔尖根管藻(尺砘rDsD跆玎妇sfy,f佑册纽)、
三角角藻(&,口打姗z却伽)、具尾鳍藻(D加印^声西
c口玎出幻)和五角多甲藻(PPr触ni”mpP玎fqgD删m)等。
该类群种类不多,但有时密度很高。
3.3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分布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平均为2645.32×
104cells.m一,变化范围在l583.43×104cells·m~~
4148.78×104cells.m_3之间,涠洲岛西南部海域S1、
S2和S4测站密度较少,在2000×104cells·m_3以下,
密集中心位于涠洲岛西北部海域的S8、S9测站,最
高细胞密度为4148.78×104cells·m.3,西南部海域的
S12测站也有高密度检出,为3197.84×104cells·m_3,
其余测站介于200l×104cells·lTl.3~2500×104cells-m‘3
之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受旋链角毛藻、菱形海
线藻等近海广布种支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总体分布
态势是北部高于西南部,密集中心在西北部海域检出
(图2)。这是因为西北部临近北海附近海域,北海
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域,位于北部湾的内部,
水交换条件较差,营养盐容易聚集【l3,14】,进而丰富
了浮游植物细胞密度。
E
图2涠洲岛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图(单位104
ceUs·m。3)
Fig.2Densitydistributionofphytoplanktoninonspilling
oceanroundWeizhouIslaⅡd
3.4优势种密度分布情况
主要优势种有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和洛氏角
毛藻(C锄粥fDcP脚,D陀舷肠删s),分别占浮游植物细
胞密度的11.41%、9.08%和9.08%。此外,尖刺伪菱
形藻(Pse“幽玎ffzsc矗f口p“以geHs)和佛氏海毛藻
(砀口^卿面历,髓—竹”P刀膨肋f)也占较大比例,均占5.%
以上,透明辐杆藻(B乜cfe,.f口sfr“m砂口,i,l“m)、澡
(R厅fz∞D砌肠spp.)虽然占比例较少(>1.0%),
万方数据
6期 王雨,等:广西溢油海域的浮游植物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 519
表l浮游植物种类名录
1.abIel Listofphytoplanktoninonsp nngocean曩roundWeizhouIsland
万方数据
!兰Q .一.一 生查型堂里121竺曼堡呈!璺!堡呈里! 一一 垫堂
但较为常见。根据细胞密度大小情况,选取旋链角毛
根管藻、菱形海线藻、洛氏角毛藻3个种类作为优势
种,对各优势种密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分
别见图3,图4,图5。
1084108.89’084108991094109109141091910924092 109.34E
图3旋链角毛藻细胞密度分布情况(单位104ceus·m4)
Fig.3Abundancemstr萱budonof(孺础伽cEm譬c脚n,i配msIn
onspnHngoce曩naroundWeizhouIsIand
(1)旋链角毛藻。近海广布种,在所有测站检出,
在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中位居第一,平均细胞密度
282.62×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11.4l%。
总体的密度分布态势是北部高于南部。北部的S6、
S8、S9测站为高密度中心,高达613.95×104cells.m.3。
西南部高密度中心位于S12测站,为324.17×
104cells.m.3(图3)。
E
图4菱形海线藻细胞密度分布情况(单位104ceus·m。3)
F王g. 4 Abundancedistributionof 7强4^酗苫矗"I绷
一自砌五口五日E晒inonspnHngoceanI。oundWeizhouIsIand
(2)菱形海线藻。近海广布种,在所有测站检出,
在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中位居第二,平均细胞密度
229.98x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9.08%。
其密度的分布态势是北部高于南部。北部的S5、S8、
S9测站为高密度中心,最高为372.09×104cells·m一。
南部高密度中心位于S3测站,为251.56×1矿cells·m.’
万方数据
6期 王雨,等:广西溢油海域的浮游植物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 521
(图4)。
图5洛氏角毛藻细胞密度分布情况(单位104ceus·md)
Fig.5Abundancemstribu60nofC话口d幻cP№s如,譬一z细拧lIsin
0nspj儿ingoceanround、)Veizhoul蚰and
(3)洛氏角毛藻。暖水性种类,在所有测站检出,
在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中位居第三,平均细胞密度
215.20×104cells.一,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9.08%。
其密度的分布态势是北部高于南部。北部的S4、S5、
S8测站为高密度中心,最高为362.79×104cells·m.3。
南部高密度中心位于S3测站,为246.22×104cellsv·m.3
(图5)。
以上分析可见,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洛氏
角毛藻的密度分布情况是北部海域高于西南部海域,
密集中心检出在西北部海域,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
布态势基本一致。
3.5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见表2。由表
2可知整个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相对较
变动范围在4.107^4.701之间,平均值为4.49,多样
性指数日’大于3,表明该区域群落结构稳定。中度轻
度污染(H’:1.0~2.O)的测站无,轻度污染(日’:2.0—3.O)
的测站无,洁净(日’:3.0~4.0)的测站占100%。均
匀度J较高,变动范围在0.735仙。8486之间,平均
值为0.81,大于0.3,表明海域属中营养状态,水质
较好。水体较差的富营养化水平(-,,<0.3)的测站无。
该海区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7)均较高,
群落结构稳定。
表2涠洲岛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7rab.2struct.1代0fphytoplankton岫onspⅢing∽ean
arOundWbizhouIsIand
4 讨论(Djscussion)
4.1与史料及报道比对
本次监测结果与历史资料及报道比较,浮游植
物种类组成与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监测中心站数据
资料【10】以及908专项ST09区块2006年8月~9月的调
查报道【11】无较大差异,仍以根管藻属(R矗垃DsD,I明蛔)
和角毛藻属(劬口e胁cPM)的种类占优,生态类群
以广布性和暖水性种类为主。种类空间分布与刘国
强【12】等的报道不同,史料及相关报道均集中在涠洲
岛的南部与中部的外海海域,本次监测站位将涠洲
岛北部海域囊括在内,种类分布格局随之变化。与
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同年资料【luJ以
及刘国强f12】等人的报道比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有
较小降幅,由平均3161.49×104cells·m。降至平均
2645.32×104cells.1If3。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密集中心
不同,本次监测检出在涠洲岛西北部海域,而以往报
道在中部海域,是因为以往报道站位集中在涠洲岛
南部和中部的两侧海域所致。较之908专项ST09区块
2006年8月~9月的调查资料【l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明
显增高(2645.32×104cells·mo>1062.78×10珥cells·n1.j),
只因ST09区块在涠洲岛海域的调查站位仅为4个,对
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分布情况反应有限ll¨。优
势类群变更明显,较之周茜茜【15】、刘国强【12】的报道,
在该海域曾记录的球形棕囊藻(砌册D垆咖
g,D6D阳)、红海束毛藻(乃fc办D如s研f“肌明,历口P“朋)、
万方数据
!丝 生查型堂里!竺12墨!!苎!墨!!!翌堡 兰!鲞
尖刺拟菱形藻及笔尖根管藻在本次监测中未成为优
势类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表明群落结构稳定,
这在周茜茜[15】、赖廷和㈣等人研究中得到证实,说
明溢油在短时期内对浮游植物群落造成的影响并不
明显。
4.2溢油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探讨
迄今为止,有关溢油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进
行较多的是对光合作用、生长生殖及种群繁殖等方面
研究,大多都是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完成的,现场实时
应急与跟踪监测的工作相对薄弱【4】o例如,stekoll和
Deyshe一16J通过较长时间的室内分析,研究了“Exxon
Valdez”溢油事件对墨角藻(nfc姗g口,咖P一)种群的
影响,结果表明,受溢油污染影响,连续几年墨角藻
的生物量和覆盖率都比发生前低,具繁殖性的孢子和
花托密度低,且藻多营附着生活。此外,江玉【17】等培
养实验的研究表明,在低浓度条件下,石油烃可以为
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部分碳源,促进藻类的
生长,藻类细胞密度增多。低浓度石油烃的促进效应
可能成为诱发赤潮的一个因素【l引,并且溢油发生后,
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很快就隔断了海水表面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从而影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海
域的生产力明显下降㈣201。本次跟踪监测发现,溢油
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无较大变化,浮游植物细胞密
度有较小降幅,密集中心不同,优势种变更明显,溢
油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远非如此,期待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重视溢油的应急
防治工作,研究相应的溢油应急对策及控制机制,以
减缓溢油带来的损害。
参考文献(Reference)
【11 万邦和.1986.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危害[J】.海洋环境科
学,3(5):52—63.
【2l SmimJE.1971.Ton呵C雏yonPollI i∞柚dMa血e
Life[M】.L0nd叽:C锄bridgeUniVe璐时Press.1-196.
【3l SebastiaoP,Gucdes—SoaresC.1995.M0delingtIlefhteof
oilspillsats∞【J】.印ff,&切聊&死曲加,9秒BⅣ耽砌,
2(2/3):12l·131.
14l 吕颂辉,陈翰林.2006.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及珠江口溢油现状们.生态科学,25(4):379·384.
【Sl 国家海洋局.2007.《海洋调查规范》(GB广r12736.6~
2007)【M】.北京:海洋出版社.30.35.
16】 金德祥,陈金环,黄凯歌.1965.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230.
【7J 金德祥,程兆第,林均民,等.1982.中国海洋底栖硅藻
类(上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1.321.
降J 金德祥,程兆第,刘师成,等.1991.中国海洋底栖硅藻
类(下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1-437.
【9J 林永水,周近明.1994.南海甲藻(一)【M】.北京:科学
出版社.1.51.
【10l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08.2008年广
西北海赤潮监控区赤潮生物监测数据[DB/】阴.广西:国
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111l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2008.908专项ST09区块
2006年夏季浮游生物数据光盘[DB/CD】.北京:国家海
洋局908专项办公室.
112l刘国强,史海燕,魏春雷,等.2008.广西涠洲岛海域浮
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叨.海洋通报,
27(3):43_48.
【13l高东阳,李纯厚,刘广锋,等.2001.北部湾海域浮游植
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叨.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l(3):13一l8.
114l赖廷和,邱绍芳.2005.北海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路结构
及数量周年变化特征叨.海洋通报,24(5):27-32.
f15l周茜茜,陈长平,梁君荣,等.2008.北部湾2006年夏
季网采浮游植物数量与分布【A】.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
论文集【第一辑】[C】.胡建宇,杨圣云.北京:海洋科学出
版社.171.185.
116】StekonMS柚dDeysherL.2000.船spo璐eofm
DominamAlga凡,c淞毋Ir咖erf(Silva)(Phaeophyce∞)to
theExxonValdezOilspin锄dcle锄一up【J】.慨PD抛t
丑“盯.,40(11):1028一1041.
【17l江玉,吴志宏,韩秀荣,等.2002.多环芳烃对海洋浮游
植物的生物毒性研究川.海洋科学,26(1):46-50.
1181ShixY,wangXL,H锄XR2001.Relationshipbe觚ecn
pe灯ole啪hyClrocllrbonandplanktoninamesocoIon
expeIiment【J】.彳cf口l,c嘲D,&玎.,20(2):23l一240.
【19l李永祺,丁美丽.1991.海洋污染生物学【M】.北京:海洋
出版社.269—303.
【20l李冠国,范振刚.2004.海洋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48.275.
万方数据
广西溢油海域的浮游植物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
作者: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 WANG Yu, LIN Mao, LIN Geng-ming, XIANG Peng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009,28(6)
参考文献(20条)
1.李冠国;范振刚 海洋生态学 2004
2.李永祺;丁美丽 海洋污染生物学 1991
3.Shi X Y;Wang X L;Han X R Relationship between petroleum hydrocarbon and plankton in a mesocolon
experiment[期刊论文]-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1(02)
4.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2008年广西北海赤潮监控区赤潮生物监测数据 2008
5.万邦和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危害 1986(05)
6.林永水;周近明 南海甲藻(一) 1994
7.金德祥;程兆第;刘师成 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 1991
8.金德祥;程兆第;林均民 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 1982
9.金德祥;陈金环;黄凯歌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 1965
10.国家海洋局 GB/T 12736.6-2007.海洋调查规范 2007
11.吕颂辉;陈翰林 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珠江口溢油现状[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6(04)
12.Sebastiao P;Guedes-Soares C Modeling the fate of oil spills at sea 1995(2/3)
13.Smith J E Torrey Canyon Pollution and Marine Life 1971
14.江玉;吴志宏;韩秀荣 多环芳烃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毒性研究[期刊论文]-海洋科学 2002(01)
15.Stekoll M S;Deysher L Response of the Dominant Alga Fucus gardneri (Silva) (Phaeophyceae) to the
Exxon Valdez Oil Spill and Clean-up[外文期刊] 2000(11)
16.周茜茜;陈长平;梁君荣;等,胡建宇,杨圣云 北部湾2006年夏季网采浮游植物数量与分布 2008
17.赖廷和;邱绍芳 北海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路结构及数量周年变化特征[期刊论文]-海洋通报 2005(05)
18.高东阳;李纯厚;刘广锋 北部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期刊论文]-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1(03)
19.刘国强;史海燕;魏春雷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海洋通报
2008(03)
20.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 908专项ST09区块2006年夏季浮游生物数据光盘 2008
引证文献(1条)
1.孙军.李欣.田伟 夏季北部湾的浮游植物群落[期刊论文]-海洋湖沼通报 2011(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906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