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深圳海域1981~2002年发生的93起赤潮记录,综合分析了赤潮发生的特征,可归纳为5点:①深圳海域的赤潮多发区位于大鹏湾、大亚湾和深圳湾,其中大鹏湾的盐田水域、大亚湾西部的东山和坝光水域、深圳湾的后海与东角头水域为赤潮多发地段;②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赤潮持续时间延长;③全年中有两个赤潮多发季节,主要集中在3~5月,其次为9~11月;④赤潮引发种类丰富,约有39种,其中甲藻最多,其次为硅藻,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⑤赤潮引发种类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
Total 93 red tides events were recorded from 1981 to 2002 in Shenzhen coastal waters. During the 22 years, there are four featwres of the red tides:1)The red tide events were caused more in Dapeng Bay, Daya Bay and Shenzhen Bay. 2)The frequency of red tide events increased, and the duration of them extended. 3)There were two seasons during which the red tide events take place more frequently the on was from March to May, another was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4)The diversity of red tide causative species increased, about 36 species were recored. 5)It seemed that there抯 an obvious trend on the succession of red tide causative organisms, and there were frequently new species causing red tide events.
全 文 :生态科学2004年5月第23卷第2期 ECOLOGlCSCIENCEMay,2004,23(2):166~170
深圳海域近20年赤潮发生的特征分析
冷科明1,江天久2(1.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深圳518049;2.暨南人学水生生物1|)I=究所,广州510632)
【摘要】 本文根据深圳海域198l~2002年发生的93起赤潮记录,综合分析了赤潮发生的特征,可归纳为5点:①
深圳海域的赤潮多发区位于大鹏湾、大皿湾和深圳湾,其中火鹏湾的盐l{I{水域、人亚湾两部的东山和坝光水域、深圳
湾的后海’j东角头水域为赤潮多发地段:②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赤潮持续时间延长;③全年中有两个赤潮多发季节,
主要集中稚i3~5月,其次为9~11月;④赤潮引发种类丰富,约有39种,其中甲藻最多,=l_I;次为硅藻,具有一定的
区域分布特缸;⑤赤潮引发种类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弓I发赤潮。
关键词:赤潮:区域特征;季节特征;赤潮引发种类:深圳海域
中图分类号:S944.4.x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4)02一166一06
AnaIysisoncharactersofmdtideinShenzhenc∞StalwatersduringIastmorethan20yearS,LENGKe—min91,
儿ANGTian.iiu2(1.ShenzhenMarineandFisheriesEnvimnmentMoni oringStation,ShenzhenGuangdong518067;2.
InstituteofHydrobiology.JinanUniversity,Guangzhougd ng5l0632,China)
AbstractTb al93redtidesventswererecordedfroml98l to2002inShenzhencoaStalw ters.Duringthe22yearS,there
arefourfeatwresoftheredtides:1)TheredtideventswerecausedmoreinDapengBayDayaBayandShenzhenBay.2)The
frequencyofredtideeventsincreased.andthedurationofthemextended.3)Thereweretwoseasonsduringwhichthered“de
eventstakeplacemorefrequentlytheonwaSfromMarchtoMay,anotherwasfromSep把mbertoNovember.4)Thediversity
ofredtidecausativespeciesncreaSed,about36speciesw rerecored.5)Itseemedhathere’sanobvioustrendonthe
successionofredtidecausativeo唱anisms,andtherew refrequentlynewspeciescausingredtidevents.
Kevword:Redtide:Districtcharacter;SeaSoncharacter:Redtidecausativeo曜anisms:Shenzhencoastalw ters
赤潮(redtide)泛指由丁海洋浮游生物的过度繁
殖造成海水变色(一般为红色)的现象,严格意义上
讲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古已有发生。但20世纪以来,
特别是50年代以后,全球赤潮发生愈加频繁。我国白
1933年首次记录发生于浙江镇海至台州、石浦沿岸海
域的夜光藻赤潮以来,在全国沿岸海域均陆续有过赤
潮发生的报道,在近20年有关赤潮的报道日益增多,
儿望直线上升趋势。梁松等(2000)统计了1972~1998
年我国的赤潮事件(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未统
计在内),计360起,其中1981~1998年348起。作
者再加上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的1999~2002年的赤潮次数统计数据,198l~2002
年我国共记录赤潮事件547起,其中1998~2002年的
5年间就记录发生了22l起。20多年来,以1998年广
尔沿海及香港海域的赤潮最为严重,给粤港两地沿海
渔业造成超过3.5亿元的严重经济损失。
深圳海域由珠江口的东南部、深圳湾西北部、大
鹏湾东部和北部、火亚湾西部共四个海区组成。近年
米,随着深圳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沿岸海域环境质
量普遍’卜降,加之赤潮藻种传播、气候异常等原因,
深圳海域赤潮灾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典型的赤潮
高发海域。据有关资料记录¨’9’和近年调查, 1981~
2002年的22年间,深圳海域共记录发生火小赤潮93
起。其中大鹏湾北部和东部沿岸海区记录发生赤潮51
起,占54.8%;大皿湾西部沿岸海区记录发生赤潮17
起,占18.3%;深圳湾西北部海区记录发生赤潮21起,
占22.2%:赤湾、内伶仃等珠江口东南部海区仅记录
发生赤潮7起,其中3起同时发生于深圳湾。
1深圳海域赤潮的多发区与多发地段
根据198l~2002年深圳海域记录发生的93起赤
潮的地理分布,可以确定:大鹏湾北部和东部沿岸海
区、大亚湾西部海区及深圳湾西北部海区,为深圳海
域的三个赤潮多发海区(图1)。
大鹏湾北部和东部海区,包括大鹏湾的沙头角湾
向东,经盐田、大梅沙、小梅沙、沙鱼涌(葵涌)等
的沿岸水域,及向南至大鹏镇的金沙湾,最后到南澳
的沿岸水域。在大鹏湾记录发生过的51起赤潮中,盐
田水域发生赤潮最多,有明确纪录的赤潮至少有33
基企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啊资助(200ICB4097lO)。
作者简介:冷科明(1974一),男。硕士,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科学研究。
2004-01.ol收稿,2004.04.30接受
万方数据
2期 冷科l!j_j等:深圳海域近20年赤潮发生的特征分析 167
C,《::
赤潮多发区’ 赤潮多发地段
图1 深圳陶螂漕眺发国赢意固ofredtide Morefkquentoccurrenceareaofredtide
Figl Thesketchmapofthefrequent∞cw托眦ear船ofr dtideinShe北henco豁talwate体
起(注:在过去的赤潮记录中,不少赤潮事件未标明
具体发生地点,故难以确定每起赤潮精确发生地点)。
虽然从人梅沙、小梅沙至南澳沿岸水域也有赤潮发生,
但次数相对较少。人距湾西部海区,包括从大鹏澳向
北到哑铃湾坝光近岸水域。在人弧湾西部海区多起赤
潮发生记录中,以大鹏澳东山及哑铃湾坝光近岸水域
发生的赤潮居多,其中I亚铃湾坝光近岸水域有明确记
录的赤潮至少有6起,大鹏澳至少有2起。深圳湾西
北部海区,包括从深圳湾的后海湾至蛇口渔港外侧一
带水域,而后海湾与东角头近岸水域是赤潮的主要发
生区,有明确记录的赤潮至少有7起。根据以上对三
个赤潮多发区中局部水域赤潮发生情况的分析,又可
以确定:人鹏湾的盐田水域、大皿湾的大鹏澳东山和
哑呤湾坝光水域、深圳湾的后海湾与东角头水域分别
为三个赤潮多发区中的赤潮多发地段(图1)。
2深圳海域赤潮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
2.1赤潮发生频率呈不断增加趋势
198l~2002年间深圳海域每年记录的赤潮次数
见表l。从表中可以看出,80年代(198l~1989年)
9年间共记录发生赤潮27起,平均每年3起:90年代
初(1990~1992年)3年间共记录25起,绝大多数发
生丁.人鹏湾盐田水域(这可能与暨南大学等单位于此
期间在人鹏湾开展赤潮研究,加强了此海域的赤潮监
测能力有关);90年代中(1993、1995、1996年)仅
记录4起赤潮;90年代末至2l世纪初(1998~2002
年)的5年间,也即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成
立以来的5年间,共记录发生赤潮37起,平均每年7~
8起。由此看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发生频率,20世纪
80年代平均每年3起,90年代平均每年4~5起,90
年代末至2l世纪初平均每年7~8起。这总体上反映
了深圳海域赤潮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的总趋势,同时也
与近20多年来深圳海域赤潮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和
监测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关。
2.2赤潮持续时间呈延长趋势
80年代至90年代中,深圳海域赤潮的持续时间
大多为3~5d,少数持续较长的达lOd左右。自1998
年以来,赤潮持续的时间明显延长。1998~2002年深
圳海域发生的37起赤潮中,持续时间在5d以上的赤
潮有17起,lOd以上的有6起,持续时间最长的可达
1个月以上。如1998年3~4月,广东沿海及香港海
域发生特大规模的米氏藻甲藻(Gvm,lD枷f“m
m跃咖D幻f)赤潮,其中深圳的大鹏湾是重灾区之一,3
月19日大鹏湾开始出现赤潮,3月下旬为赤潮高峰期,
4月下旬才逐步消退,持续时间达1个月以上。2000
年8月8~29日,大亚湾坝光附近海域发生大规模锥
状斯氏藻(&却粥把ff口舳如Dfc抬口)和五角多甲藻
(P已,.谢胁f“m印拥碍“PcDme)赤潮,持续时间达22d。
2000年9月24日~10月17日,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
(&rfpps妇姚加咖池,口)赤潮又在大鹏湾海域发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荔嗯臻霪 逵{鳇
i錾零l禹孽;霎;互蓁蓁茎!滞曼i笋三囊;蠡蘑茎i囊舞i薹;鏊i萋摹羹i耄il董i謇§霉幔ii量嚣
_营耍雾菁名薹i“薹i萋苎囊喜薹i萼蠹|辜ii雾薹三!羹蠹鬟萋妻蚕囊薹誉薹雾i誓霎;耋葫憎i托碧
色薹叁喇≤塞 f”馨i蓁 要季 |I {霎烈冀哩J_享写li塾 l塾i引hJ毫i1||!雾;翟曼塑
蔓墓暑季i壬ij 蚕萎 |翼青!一 焉羹面’!o耋; 雾;型D]i 雾墓_%!耄 至耋薹
茎罄墨耋婀囊霉争i;l薹鐾 蠡蔫襄 茎l登墓薹蕈蓁;刊i芦葡∥塞虿薹誊 l蠢 }羲D霸霰g汪委
万方数据
170 生态科学 23卷
.{f
1.
.夕‘ ‘j}.
●尸_ \. ./。
.卢、 \
\’一
l 2 3 4 5 6 7 8 9 10 ll 12
月份Moum
图2 1981~2002年深圳海域赤潮发生次数的季节变化
Fig2 Seasonalchangeofredtidei眦idents聃mberinSh 眦henc∞stalwate雌fr咖1981to2∞2
图3 1981~2002年深圳海域赤潮原因生物种类
Fig3 Theca吣atiVesp ci嚣ofredtideinShenzhenc∞stalwate璐fmIn1981to2∞2
共发生赤潮4l起,赤潮引发种类增加到约22种,比
80年代增加了约13种,除夜光藻、细长翼根管藻和
中肋骨条藻3个种类仍引发赤潮外,新增了19种。进
入2l世纪,赤潮引发种类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
2000~2002年的短短3年间,深圳海域发生赤潮25
起,赤潮引发种类就有20种。
5.2常见种类引发的赤潮逐渐减少,罕见种类引发的
赤潮逐渐增多
浮游生物中的常见种类是指一些时空分布很广并经常
出现的种类。如夜光藻于1985~1992年的8年间发生
了21起赤潮,占该时期赤潮发生总数的47.7%:但从
1993年后夜光藻引发的赤潮逐渐减少。进入20世纪
90年代以后,一些过去较罕见的种类越来越多地引发
引潮。这些种类在深圳海域的时空分布局限性很强,
在过去正常的浮游生物群落中少见或没有,即使现在
在它们曾经引发过赤潮的海区平时也很难见到。如
199l~2002年深圳海域发生的58起赤潮中,约50%
以上的赤潮是由一些过去较罕见的种类所引发,如海
洋褐胞藻(劬口劬,lP如m口砌口)、多纹膝沟藻
(GD,秒口“^cⅨpDb’gr12mm口)、米氏裸甲藻(Gy,竹,lDd讯f比m
m跃拥D幻f)、锥状斯氏藻(&咖s把ff口加c.1lDfc如口)、环
节环沟藻(G.ymd拥f“mmsn妇fllm)、湾藻(^k地m5趣即口
口.j|:口s_7lfwD)等。
5.3夜光藻与硅藻类赤潮减少,其他甲藻、针胞藻及
其他门类赤潮增多
就赤潮引发种类的分类地位而言,从80年代到90
年代中期,除了常见甲藻类的夜光藻之外,硅藻种类
引发的赤潮占比例也不少,有8种引发了16起赤潮。
特别是199l~1995年的5年间,硅藻种类引发赤潮9
起,占该时期赤潮发生总数的45.O%;但从90年代中
红色裸甲藻(G-舳ng“加已“m)、赤潮异期以后,硅藻类
赤潮逐渐减少,如1996~2002年深圳海域发生的37
起赤潮中,硅藻类只发生12起,占32.4%。除夜光藻
之外的其他甲藻类赤潮198l~1995(下转第174页)
∞
筋
加
坫
m
0
0
∽若apl3II—QpI_q2
ko_I
aq_置11Z纂《州越疑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深圳海域近20年赤潮发生的特征分析
作者: 冷科明, 江天久
作者单位: 冷科明(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深圳,518049), 江天久(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510632)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 SCIENCE
年,卷(期): 2004,23(2)
被引用次数: 12次
参考文献(9条)
1.邱弋冰;李锦蓉;杨炼锋 1998年深圳西部海域一次赤潮及成因 1999
2.周近明;林永水;邱德全 大鹏湾的赤潮生物Ⅰ 1996
3.王朝晖;齐雨藻;尹伊伟 1998年春深圳湾环节环沟藻赤潮及其发生原因的探讨Ⅲ[期刊论文]-海洋科学 2001(05)
4.连光山 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一次外源性束毛藻赤潮 1990
5.梁松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 1996
6.梁松;钱宏林 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陋 1999
7.齐雨藻 赤潮 1999
8.齐雨藻;钱锋 大鹏湾几种赤潮甲藻的分类学研究[期刊论文]-海洋与湖沼 1994(02)
9.齐雨藻;张家平;吴坤东 中国沿海的赤潮-深圳湾富营养化与赤潮研究 198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丘耀文.朱良生.李锦蓉.梁松.齐雨藻 赤潮过程浮游植物与营养物质时间变化率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7)
2. 冷科明.江天久 深圳海域赤潮及其原因生物研究[会议论文]-
3. 李涛.刘胜.黄良民.张建林.尹健强.孙丽华.LI Tao.LIU Sheng.HUANG Liang-min.ZHANG Jian-lin.YIN Jian-
qiang.SUN Li-hua 大亚湾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研究[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08,27(3)
4. 辜小莲.齐雨藻.陈菊芳.吕颂辉.谢隆初 大亚湾水域原甲藻调查与鉴定[期刊论文]-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10(4)
5. 李涛.刘胜.黄良民.许战洲.李开枝.苏强.宋星宇.张建林.LI Tao.LIU Sheng.HUANG Liang-min.XU Zhan-zhou.
LI Kai-zhi.SU Qiang.SONG Xing-yu.ZHANG Jian-lin 大亚湾一次赤潮生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期刊论文
]-热带海洋学报2005,24(3)
6. 陈菊芳.徐宁.王朝晖.黄伟建.谢隆初.江天久.齐雨藻 大亚湾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种群的季节变
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2002,22(6)
7. 王晓伟.李纯厚.戴明.WANG Xiaowei.LI Chunhou.DAI Ming 大亚湾湾口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生长限制性元素研究
[期刊论文]-南方水产2007,3(4)
8. 王朝晖.齐雨藻.徐宁.陈菊芳 大亚湾日本星杆藻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04,24(1)
9. 何晓媛.辛海虹.李锦蓉 大亚湾藻类赤潮的TOC浓度动态分析[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02,21(2)
10. 王朝晖.齐雨藻.江天久.许忠能 大亚湾近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
2004,28(5)
引证文献(12条)
1.夏华永.李绪录.韩康 大鹏湾环境容量研究Ⅰ:自净能力模拟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11(12)
2.夏华永.李绪录.韩康 大鹏湾环境容量研究Ⅱ:环境容量规划[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11(12)
3.张静.张瑜斌.周凯.张际标.孙省利 深圳湾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及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期刊论文]-生态环
境学报 2010(2)
4.池缔萍.郭翔宇.钟仕花 近5 a来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
2010(4)
5.孙金水.WAI Onyx Wing-Hong.王伟.雷立.毛小苓 深圳湾海域氮磷营养盐变化及富营养化特征[期刊论文]-北京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6)
6.张瑜斌.章洁香.张才学.周凯.孙省利 赤潮多发区深圳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学报 2009(5)
7.文世勇.赵冬至.陈艳拢.杨帆.马小峰 基于AHP法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研究[期刊论文]-灾害学 2007(2)
8.江天久.牛涛.应文晔 深圳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其东部水体赤潮发生的关系[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7(5)
9.曹小云.侯炎昌.杨晓华.吕海燕.何扬 深圳梅沙浴场环境资源特征与海水卫生关系分析[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6(10)
10.厉红梅 深圳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9)
11.江天久.徐轶肖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研究[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 2006(4)
12.张玉娟.曹宇.王朝晖.谢隆初 N和P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 trochoidea)生长及孢囊形成的影响[期刊论文
]-海洋环境科学 2006(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402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