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study on genotoxicity of blue-green algae filtrate during blue-green algae fast growth in Lake Tai

太湖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研究


蓝藻爆发是环境污染引发的重要事件之一,随之产生的蓝藻毒素又直接危及区域水安全.该论文采用蚕豆和大蒜根尖微核试验研究了太湖蓝藻暴发期间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同阴性对照相比,所有试验处理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显著增加;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而言除蓝藻滤液8倍稀释液的影响不显著外,其它水平效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暴发期蓝藻滤液原液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影响显著高于阳性对照(0.8mg·mL-1环磷酰胺)的效应,从而说明蓝藻暴发时期蓝藻滤液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通过微核试验效果分析,蚕豆作为植物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稳定性都优于大蒜材料.

The genetic toxicology of blue-green algae filtrate of Tai Lak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icronucleus test of root tip cell of Vicia faba and Allium sativum 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contrast to negative control(pure water),the effects of other treatments on micronucleus(MCN) of two plant root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xcept for those of eight times diluent of blue-green algae filtrate,and that the effects which induced micronucleus in root-tip cells of plant exhibited dose-effect.The effect of stock solution of blue-green algae filtrate on MCN of root tip cell of broad bea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control(0.8 mg·mL-1 cyclophosphamid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strong genotoxicity in blue-green algae filtrate during blue-green algae fast growth in Lake Tai.


全 文 :第27卷第4期 生态科字 27(4):208.211
2008年8月 EcologicalScience Aug.2008
太湖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研究
谢晓玲1,徐德琳2,邓自发L
2’
1.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2.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蓝藻爆发是环境污染引发的重要事件之一,随之产生的蓝藻毒素又直接危及区域水安全。该论文采用蚕豆和
大蒜根尖微核试验研究了太湖蓝藻暴发期间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同阴性对照相比,所有试验处理对蚕豆根
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显著增加: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而言除蓝藻滤液8倍稀释液的影响不显著外,其它水平
效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暴发期蓝藻滤液原液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影响显著高于阳
性对照(0.8mg·mL_1环磷酰胺)的效应,从而说明蓝藻暴发时期蓝藻滤液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通过微核试验效果分析,
蚕豆作为植物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稳定性都优于大蒜材料。
关键词:蓝藻:微核试验;遗传毒性
中图分类号:Q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8)04—208-04
ThestudyOiigenotoxicityofblue·-greenalgaefiltrateduringblue·-greenalgaefast
growthinLakeTai
XIEXiao-lin91.XUDe.11112DENG,Zi.fal’2+
J.SchoolfLffeScience,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0ZChi a
2.SchoolfLareScience,Nanf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geneticoxicologyfblue-greenalgaefiltrateofTaiLakewasinvestigatedusingmicronucleustestofroottipcellof
HciafabaandAlliumsativumL..11圮resultshowedthatincontrasttonegativecontrol(purewate ).theeffectsofothert eatments
Onmicronuclens(MCN)oftwoplantrootcells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exceptforhoseofeighttimesdiluentofblue-green
algaefiltrate.andth ttheffectswhichinducedmicronucleusinroot-tipcellsofplantexhibiteddose-effect.11圮effectofstock
solutionofblue-greenalgafiltrateonMCNofroottipcellofbroadbeanwa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positivecontrol(O.8
mg·mL~cyclophosphamide).ItCanbeconcludedthatthereisstronggenotoxicityinblue-greenalgaefiltrateduringblue-green
algaefastgrowthinLakeTai.
Keywordsblue·greenalgae;micronucleustest;g notoxicity
收稿日期:2008-06-23收稿,2008-08.10接受
基金项目:科技部太湖863专项(2002AA601012-06):南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08812):南通大学校级自然科学基金(077-032,077-.031)
作者简介:谢晓玲(1970--),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已发表论文lO余篇.
’通讯作者:dcngzifa@126.tom
万方数据
4期 谢晓玲,等:太湖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研究
1引言(Introduction)
微核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因各种有害因素损伤。
使细胞核成分残留在核外的微小染色质块。由于它与
染色体畸变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外源性因
素对细胞染色体损伤强度的指标【l】。细胞微核试验
(Micronucleustest,MCNT)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
敏高等优点,蚕豆.(Hciaf ba)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更被
国际诱变剂、致癌剂防护委员会(ICPEMC)推荐为
检查致癌剂、诱变剂常用的遗传毒理方法之一,并被
列为国家监测水质污染的规范方法之一【2|。
蓝藻是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大多数(约75%)
为淡水产。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
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
的浮沫,即“水华”。有些蓝藻种类产生的毒素
(micmcystin,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
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3】。蓝藻的监测和控制长期以
来都是一个研究热点,尤其是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
引起无锡供水危机后,社会各界对蓝藻爆发影响的关
注程度有增无减。有关蓝藻爆发机制研究已有诸多分
析,然而有关蓝藻毒素的遗传毒性研究鲜有报道。本
项研究分别采用蚕豆和大蒜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研究
了不同剂量蓝藻毒素的遗传毒性效应,从而为蓝藻爆
发的效应评价及控制措施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
2.1材料
蚕_豆_(Viciafaba)为通蚕3号,大蒜(Alliumsativum
L)为邳州白蒜。
蓝藻水样是2007年5月采自太湖梅梁湾
(E120012’30”,N31026⋯6,)。蓝藻水样经双层滤纸过滤
后原液保存备用。
2.2试验方法
2.2.1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按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时间
24h,修复培养24h。蓝藻水样处理设置分别为原液、
原液用纯净水稀释2倍、稀释4倍及8倍做为处理组,
纯净水为阴性对照组,0.8m∥rnl的环磷酰胺溶液为
阳性对照。每个试验组随机镜检5个根尖,每个根尖
至少观察并统计细胞1000个,计算微核千分率
(mieronucleusrate,MCN960)。
2.2.2大蒜根尖微核试验
将大蒜浸入纯净水中,放入25℃恒温培养箱中
培养,待不定根长至0.5~1.0cm时,将根浸入不同稀
释倍数的蓝藻水样中(试验设计同蚕豆根尖微核试
验)的处理中培养24h。同时设纯净水阴性对照组及
环磷酰胺溶液阳性对照组,处理同上。经修复培养
24h后将处理的根尖用自来水冲洗后剪下,用卡诺氏
液固定24h,水解后用卡宝品红溶液染色。每个试验
组随机镜检5个根尖,每个根尖至少观察并统计细胞
1000个,计算微核千分率(MCNg“)。
2.2.3试验数据通过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差
异显著性,并采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网.05),Origin7.0绘图。
3结果(Results)
3.1蓝藻滤液对蚕豆及大蒜根尖微核率的方差分析
蓝藻滤液经不同倍率稀释后的水样对蚕豆和大
蒜根尖微核率影响分别与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方差
分析见表l和表2,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差异都达到极
显著水平(p<0.01)。微核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畸变而导致的,即微核发生率的高低一定程度
上是细胞分裂是否正常的表征,由此认为蓝藻滤液对
两种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有显著影响。
表l蓝藻滤液对蚕豆和大蒜根尖微核率影响的方差分析表(阴性对照)
Table1ANOVAoftheeffectofblue-greenalgaefiltrateonMCN%,ofr ot卸cell(negativecontr01)
万方数据
表2蓝藻滤液对蚕豆和大蒜根尖微核率影响的方差分析表(阳性对照)
Table2 ANOVAoftheffectof blue-greenalgaefiltrateOnMCN‰ofroottipcell(positivecontr01)
3.2不同稀释倍数的蓝藻滤液对蚕豆微核率的影响
从图l可以看出随着蓝藻滤液稀释倍数的增加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显著下降,稀释8倍时蚕豆
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已经和阴性对照相接近,尽管前
者的影响尚显著高于后者(p=0.047)。与阳性对照相
比,蓝藻原液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显著
增加,对原液进行两倍稀释后所产生的遗传效应同阳
性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倍和8倍稀释后
的蓝藻滤液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已显
著低于阳性对照(p<0.05)。
阴性对照 原液2倍稀释4倍稀释8倍稀释阳性对照
NCK 1× 2× 4× 8×PI罐
图1不同倍率稀释的蓝藻滤液对蚕豆根尖微核的影响
Fig.1TheffectofCyanobacteriafiltrateOnMCNNoofr ot
tipcellofbroadbean
3.3不同稀释倍数的蓝藻滤液对大蒜微核率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稀释倍率的蓝藻滤液对大
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趋势同蚕豆的非常相
似,随着蓝藻滤液稀释倍数的增加大蒜根尖细胞微核
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与阴性对照相比,稀释8
倍时大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仅略高于阴性对照,而
且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j蓝藻原液对大
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与阳性对照无显著性
差异(p>0.05),而原液经2倍、4倍及8倍稀释后所
产生的遗传效应显著低于阳性对照(p漠25
Z
呈20
^V
漠三15
垂薹。。
o


阴性对照 原液2倍稀释4倍稀释8倍稀释日性对照
N(=I( 1× 2×4×8×PCK
图2不同倍率稀释的蓝藻滤液对大蒜根尖微核的影响
Fig.2TheffectofCyanobacteriafiltrateOI!MCN,‘.ofro t
tipcellofgarlic
4讨论(Discussion)
4.1蓝藻滤液的毒性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的蓝藻暴发不仅影响水体
景观效果,而且还会产生藻毒素,给水生态系统及公共
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世界各国都有因藻毒素引起
的鱼类、家畜及人中毒死亡的事件。2007年太湖蓝
藻暴发所引发的无锡市水危机再一次引起了国家和
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蓝藻毒素因为藻类种类的多
样化而成分复杂,针对动物而言大致可分为肝毒素、
神经毒素和表面刺激毒素【3】,可以和蛋白磷酸酶或其
。它靶目标结合,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4】或神经系统紊
乱【5J。此外蓝藻毒素还被证明是一种促肿瘤剂,具有
致癌作用,直接影响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6J。微
囊藻毒素可对其它藻类的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并导致其细胞最终溶解【7】,其作用方式可能是在染色
体水平影响细胞的分裂过程pJ。
一般认为微核来源于无着丝粒染色体断片或落
后染色体,微核检出率高低可反映染色体受损的程
度,反过来又可检验受试样品致畸毒性的强弱。太湖
蓝藻滤液对蚕豆和大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
踮{;}筋加坫m
0
O
o%,6苫v
3碗笛∞5Q一3n口2u一苫
^更吝=v静蜒聚
万方数据
4靼 谢晓玲,等:太湖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研究 211
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稀释8倍后其毒性才降至安全水
平。而阳性对照0.8nag·mL-1环磷酰胺已具有很强的
染色体断裂作用和破坏纺锤体结构的功能【9】。图1表
明蓝藻滤液原液对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显著高
于阳性对照,从而说明蓝藻暴发时期蓝藻滤液具有较
强的遗传毒性。
4.2不同植物微核检测敏感性与稳定性
从蚕豆和大蒜微核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植物
都可检验出受试样品的致畸毒性。通过对蚕豆和大蒜
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进行配对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明,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检出的微核率明显高于
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率(p<0.05),因此蚕豆根尖细胞
的敏感性高于大蒜根尖细胞。与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相
比,大蒜根尖微核试验也具有一定的优点,因为大蒜
可用鳞茎进行营养繁殖,能够在保持遗传性稳定的情
况下进行规范化推广应用。每瓣鳞茎可以萌发出数条
至十多条不定根,用一瓣鳞茎作一个处理又可以消除
因用不同个体进行处理时出现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
处理下蚕豆和大蒜根尖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变异系数
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前者微核发生率的变异系数略
大于后者,但二者差异尚达不到统计学显著水平
(p>o.05),所以就敏感性和稳定性而言蚕豆作为植
物检测系统优于大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 段昌群,王焕校.1995.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性
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叨.植物学报,
37(11:14-24.
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生物检测
(水环境部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75-78.
肖兴富,李文奇,刘娜,等.2005.富营养化水体中蓝
藻毒素的危害及控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
报,3(2):116.123.
SivonenK.1996.Cyanobactcdaltoxinsandtoxin
production[J].Phyeologia,35(6):12-24.
GeofreyAC,LouiseFM,JamesS M.2004.
Cyanobacterialmx m:riskmanagementforhealth
protection[J].ToxicologyandApp iedPharmacology,
10:1016.1025.
DuyTN,LampKS,ShawGIL2000.Toxicologyandrisk
assessmentofreshwatereyanobacterial(blue-greenalgae)
toxinsin water[J].Reviews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Toxicology,163:l13-186.
singJaDP’TyagiMB,KumarA,eta1.2001.Antialgal
aetwityofa hcpatotoxin-producingeyanobaeterimn,
Microcystisaeruginosa[J].WorldJournalofMicr biology
&Biotechnology.17:15-22.
王红兵,朱惠刚.1995.我国若干湖泊中蓝藻毒素的遗传
毒性研究叨。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4(6):339.341.
仪慧兰,秦海峰,李红孩.2004.环磷酰胺诱发蚕豆体细
胞遗传损伤的研究[J】.植物研究,24(4):439-442.





m


万方数据
太湖蓝藻滤液的遗传毒性研究
作者: 谢晓玲, 徐德琳, 邓自发, XIE Xiao-ling, XU De-lin, DENG Zi-fa
作者单位: 谢晓玲,XIE Xiao-ling(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徐德琳,XU De-
lin(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邓自发,DENG Zi-fa(南通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008,27(4)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9条)
1.仪慧兰;秦海峰;李红孩 环磷酰胺诱发蚕豆体细胞遗传损伤的研究[期刊论文]-植物研究 2004(04)
2.王红兵;朱惠刚 我国若干湖泊中蓝藻毒素的遗传毒性研究 1995(06)
3.Singh D P;Tyagi M B;Kumar A Antialgal activity of a hepatotoxin-producing
cyanobacterium,Microcystis aeruginosa[外文期刊] 2001
4.Duy T N;Lamp K S;Shaw G R T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reshwater cyanobacterial (blue-green
algae) toxins in water 2000
5.Geofrey A C;Louise F M;James S M Cyanobacterial toxins:risk management for health protection 2004
6.Sivonen K Cyanobacterial toxins and toxin production 1996(06)
7.肖兴富;李文奇;刘娜 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毒素的危害及控制[期刊论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02)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检测(水环境部分) 1986
9.段昌群;王焕校 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性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 1995(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詹立.张立实.王莉.张浩.铃木孝昌.本间正充.吴德生 微囊藻毒素联合DEN诱发转基因小鼠体内遗传毒性实验研
究[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
2. 沈强.刘永定.宋立荣.沈银武.李敦海 产毒微囊藻藻粉的脱毒技术研究[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2004,28(2)
3. 凌世盛 TiO2纳米管阵改性及光电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学位论文]2011
4. 陈加平.翁登坡.傅文宇.徐立红 微囊藻毒素LR对大鼠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效应[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
2004,28(6)
5. 吴士平 介绍几种除草剂解毒剂的应用[期刊论文]-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4)
6. 张自强 纳米复合半导体的制备、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学位论文]2010
7. 张荣全 除草剂安全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世界农业2001(7)
8. 张溪 TiO2纳米管阵列的表面改性及其光电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学位论文]2011
9. 詹立.张立实.王莉.张浩.朱玲.铃木孝昌.本间正充.吴德生.ZHAN Li.ZHANG Li-shi.WANG Li.ZHANG Hao.ZHU
Ling.TAKAYOSHI Suzuki.Masamitsu Honma.WU De-sheng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体外遗传毒性[期刊论文]-癌
变畸变突变2005,17(3)
10. 刘树友.季克杰.韩崇文 常见除草剂药害与控制[期刊论文]-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11)

引证文献(1条)
1.许晨红.赵庆顺.王晓琳.武俊.曾巾.杨柳燕 藻华暴发期太湖不同湖区水样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毒性研究
[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804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