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华麝凤蝶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第 34 卷 第 5期 生 态 科 学 34(5): 111114
2015 年 9 月 Ecological Science Sep. 2015

收稿日期: 2014-11-12; 修订日期: 2014-12-19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麝凤蝶与灰绒麝凤蝶种间关系与行为生态学研究”(201311460011Z)
作者简介: 汤静(1991—), 女, 江苏淮安人, 南京晓庄学院 2011 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通信作者: 李朝晖, E-mail: lizhh6710@126.com

汤静, 虞蔚岩, 宋东杰, 等. 中华麝凤蝶生物学特性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5): 111114.
TANG Jing, YU Weiyan, SONG Dongjie, et al. Study on the bionomics of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J]. Ecological Science, 2015,
34(5): 111114.

中华麝凤蝶生物学特性研究
汤静, 虞蔚岩, 宋东杰, 李朝晖*
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 南京 211171

【摘要】 以野外观察、实验地饲养等方法, 详细记述了中华麝凤蝶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
活史和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在南京地区该蝶 1 年发生 2 代, 幼虫 5 龄, 以绵毛马兜铃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为食, 卵
期 8—10 d, 幼虫期 23—29 d。老熟幼虫在枝条上化蛹。该蝶以蛹滞育越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 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 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 7 月下旬到 9 月上旬, 存在世代重叠现象。

关键词:中华麝凤蝶; 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 南京
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15.05.017 中图分类号:Q96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5)05-111-04
Study on the bionomics of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
TANG Jing, YU Weiyan, SONG Dongjie, LI Zhaohui*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71, China
Abstra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habits and life cycle of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 are described after the
speculation of indoor farming and field observations. Adults have two generations per year in the area of Nanjing and the
larvae have 5 instars, feeding on the leaves of Aristolochia molissima. In the conditions of indoor farming, it takes 8-10 d for
the eggs to hatch, 23-29 d for the larvae to grow. Overwintering is as diapauses pupae on branches. The adults of first
generation will emerge with a great quantity in middle April to middle May; the second one will be on the wing from late
July to Early September, and it has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Key words: Byasa confusa; bionomics; morphology; Nanjing
1 前言
中华麝凤蝶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隶属于
鳞翅目 Lepidoptera 凤蝶科 Papilionidae 麝凤蝶属
Byasa Moore, 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一种常见蝶
种。根据相关文献记载[1–4], 华东地区分布有 3 种麝
凤蝶, 即中华麝凤蝶 B. confusa (Rothschild)、灰绒
麝凤蝶 B. mencius (Felder et Felder)和长尾麝凤蝶 B.
impediens (Rothschild), 其中中华麝凤蝶和灰绒麝凤
蝶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在南京地区主要分布于城
郊低山丘林地带, 如紫金山、老山、幕府山、将军
山、方山等地[5,16–17]。国外学者在麝凤蝶属蝶类的形
态、生物学、化学信息素、人工饲养等方面做过一
些研究报道[6–9]。国内学者对麝凤蝶的发育及长尾麝
凤蝶的生态学保护也有一些研究[10–13]。然而, 关于
该属较为常见的中华麝凤蝶的生物学与行为特征研
究却鲜有报道。为此, 我们从 2011—2013 年在江苏
省南京方山生态公园对中华麝凤蝶的生物学与行为
112 生 态 科 学 34 卷

特征进行研究, 并在形态学、行为学方面对所观察
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点选在南京市江宁区南郊的方山生态公
园, 该公园位于南京市东南郊, 距市区 14 km, 东西
长约 8 km, 南北长约 20 km, 最高海拔 208 m, 平均
高度为 135 m; 山体总面积约 6.5 km2。该公园为华
东地区唯一的火山地貌区国家级地质公园, 园内主
要山体由 500 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形成的休眠火山组
成, 现有石质多为第三纪杏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
山顶、山腰、山脚层次分明, 土壤为黄棕壤。该研
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 15.5 ℃,
年均降水 1012 mm, 全年光照时数 2148 h, 四季分
明, 年无霜期 224 d。1 月为全年最冷月, 平均温度
2.3 ℃, 7 月为全年最热月, 平均气温 27.9 ℃。7 月
为雨量最多月, 月雨量 183.8 mm。
2.2 研究方法
2011 年至 2013 年的 4 月上旬, 采用室外抽样调
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记录卵的孵
化、幼虫的取食及幼虫的历期、幼虫的行为特点, 老
龄幼虫化蛹的部位及其蛹期, 成虫的生活习性等进
行观察记录。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特征
卵: 椭圆形, 具 19—20 条纵脊, 直径 1.1 mm。
初产卵橘红色, 表面具茸毛, 5—7 d 后卵变为橘黄
色(图 1)。

图 1 中华麝凤蝶卵
Fig. 1 The egg of B. confusa

图 2 中华麝凤蝶幼虫
Fig. 2 The larva of B. confusa
幼虫: 头壳光滑, 顶部各具一黄色臭角腺斑,
受惊时臭角伸出, 呈棒状。身体具色斑并长有肉棘,
上具刚毛或柔毛, 第Ⅵ、Ⅶ、Ⅹ体节上肉棘为乳白
色。初孵幼虫为黄褐色, 身体具红色和白色斑纹。
随着幼虫不断生长, 体色逐渐变深, 斑纹明显, 肉
棘顶部颜色略浅。老熟 5 龄幼虫体色红褐色, 体表
斑纹灰白色, 依体节次序逐渐明显。肉棘加粗变短,
Ⅵ~Ⅶ体节缺少肉棘处具短小突起, VIII~XIII 体节同
样位置具明显红点, XI、XII 体节刺突逐渐变白, 仅
顶端仍为红色(图 2)。
蛹: 缢蛹, 蛹体长 20—27 mm, 宽 3—5 mm, 初
化蛹为橘黄色, 颜色鲜艳, 后渐为浅黄色, 腹部丝带
由白色慢慢变为黑色。背部膨大处有白色细条纹, 后
逐渐变长变粗。腹部每节两侧气孔清晰可见(图 3)。

图 3 中华麝凤蝶蛹
Fig. 3 The pupa of B. confusa

图 4 中华麝凤蝶成虫
Fig. 4 The adult of B. confusa
5 期 汤静, 等. 中华麝凤蝶生物学特性研究 113

表 1为 2011年从方山生态公园带回实验室饲养
的中华麝凤蝶的各虫态历期, 实验室尽量和自然界
的气候保持一致。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 卵期为 8
—10 d, 幼虫期为 23—29 d。
成虫: 翅灰褐色, 翅脉黑褐色。前翅中室具4条
黑褐色纵条纹, 翅脉间具有黑褐色纵条纹。后翅沿
前后缘有7个新月形红斑。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本种
类尾突显著较窄长; 尾突末端不加阔; 后翅正面仅4
个红色斑(图4)。
3.2 生活史
中华麝凤蝶在南京地区 1 年发生 2 代, 越冬代
成虫翌年 4 月上旬羽化、交尾、产卵, 幼虫共五龄。
4—5 月羽化成虫, 为春型, 7—8 月羽化成虫, 为夏
型, 10 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状态, 以蛹越冬。第一代
成虫 4 月上旬即可羽化, 4 月中旬到 5 月中旬为高
峰期。第一代成虫 5 月下旬结束。第二代成虫 6 月
下旬出现, 7 月下旬到 9 月上旬为高峰期, 以后数
量减少, 但直到 10 月上旬仍可见到少量成虫活动
(表 2)。
3.3 生活习性
1 龄幼虫出壳后即吃掉卵壳, 而后爬上枝条, 啃
食少量寄主植物嫩叶, 极少活动。2 龄幼虫食量增加,
仍以新鲜嫩叶为食, 开始进行少许活动, 喜欢停留
在叶片背面等隐蔽场所。1—2 龄幼虫会先选取较嫩
的叶片, 在叶片边缘啃咬出圆洞, 沿着这个圆洞不
断扩大啃咬范围。3 龄以后, 幼虫直接啃咬叶缘, 直
至叶片食完。1—3 龄幼虫大部分时间伏于寄主植物
叶背, 只有取食时活动增加, 野外 1—3 龄幼虫具明
显群集性。中华麝凤蝶可长时间飞行而不停歇, 成
虫在林中或灌丛中飞舞。成虫主要的访花蜜源植物
有 : 合欢 Albizzia julibrissin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诸葛菜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红花
酢浆草 Oxalis corymbosa、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等。中华麝凤蝶交尾行为属巡游型。
3.4 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为绵毛马兜铃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在南京凤游寺六足生态园该蝶也以野外移植的入园
的马兜铃为食。绵毛马兜铃, 别名: 寻骨风、黄木香、
毛香、猴耳草, 属马兜铃科马兜铃属 Aristolochia。
多年生木质藤本, 全株密被黄白色绵毛。根细长, 横
生, 圆柱形。嫩枝密被灰白色绵毛, 老枝无毛, 有纵
棱。单叶互生, 纸质, 呈卵状心形, 顶端钝圆至短尖,
表 1 中华麝凤蝶各虫态历期(d) (2011 年, 4—5 月)
Tab. 1 The duration of B. confusa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 (d) (2011, April to May)
幼虫
虫态 卵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历期范围/d 9 4-6 3-5 4-5 4-5 7-9 10-13
平均历期/d 9.3 5.0 4.2 4.4 4.4 7.9 10.3
表 2 中华麝凤蝶生活史(2011—2012, 南京江宁)
Tab. 2 Life history of B. confusa (2011-2012, Jiangning Nanjing)
月/旬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至翌年 2 月虫态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越冬蛹 ☉ ☉ ☉ ☉ ☉
一代成虫 ⊕ ⊕ ⊕ ⊕ ⊕ ⊕
卵 ● ● ● ●
幼虫 - - - - - - - - -
二代蛹 ☉ ☉ ☉ ☉ ☉ ☉ ☉ ☉ ☉
二代成虫 ⊕ ⊕ ⊕ ⊕ ⊕ ⊕ ⊕ ⊕ ⊕ ⊕ ⊕
卵 ● ● ●
幼虫 - - - - - - -
蛹 ☉ ☉ ☉ ☉ ☉
注: 蛹☉, 成虫⊕, 卵●, 幼虫-。
114 生 态 科 学 34 卷

基部心形, 上面被糙伏毛, 背面密被灰色或白色长
绵毛, 密被白色长绵毛长 3—10 cm, 宽 2.5—8 cm,
长宽几相等[15]。该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苏, 浙江、江
西、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其生境选择, 在本区
的分布海拔范围为 30—80 m, 最适范围为 30—40 m。
多分布于郁闭度小于 0.5 山坡丛林内草丛及林窗边
缘的沟旁路边。
4 讨论
对中华麝凤蝶产卵行为的田野调查中发现, 寄
主植物单叶载卵量为 7—31 枚, 并存在集中产于单
一叶片及产卵于附近非寄主植物(豆科植物)的现象。
此外, 成虫具有长时间绕寄主植物飞行并做出拟产
卵动作的产卵前行为。野外观察发现成虫产卵具有
“一叶多卵”的现象, 在以往文献中也有报道[14], 据
此推测是成虫产卵时可能由于野外的寄主植物还未
长出, 食物源的不足导致野外“一叶多卵”甚至将
卵产于附近其他植物(如豆科植物)上的现象出现,
此外可能还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致谢: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蝴蝶生态
课题组的王艺蓓、章耀文、李文嵩、翁轶伦等同学
等承担部分野外观察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尧. 中国蝴蝶原色图鉴[M]. 河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9: 51–55.
[2] 李朝晖. 江苏蝴蝶[M].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05: 84.
[3] 周尧 . 中国蝶类志[M]. 郑州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 105.
[4] 武春生.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二十五卷 鳞翅目 凤蝶
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367.
[5] 李朝晖, 陈建秀, 黄诚, 等. 江苏省蝶类名录及分布研究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8(4): 73–78.
[6] HONDA K. Odor of a papilionid butterfl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80, 6(5): 867–873.
[7] SETA K. A study on hybridization of Atrophaneura
alcinous alcinous (Klug) and Atrophaneura alcinous bradanus
(Fruhstorfer) (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J]. Trans
Lepidopterol Soc Jap, 1996, 47(3): 189193.
[8] YAMAZAKI Y, KADOTO Y. Fruits of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old & Zucc. Fed by Butterfly (Byasa alcinous; Papilionidae)
Caterpillars (in Japanese) [J]. J Jap-Botany , 1998, 73(6):
333.
[9] YOSHIOMI K. Interpopulational variation in pupal
diapause of the butterfly Atrophaneura alcinous (Klug)
(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in the Kanto District, eastern
Japan[J]. Trans Lepidopterol Soc Jap, 2000, 51(3):
233–242.
[10] 陈志兵, 裴恩乐, 段华荣, 等. 麝凤蝶形态观察及生物学
特性[J]. 昆虫知识, 2002, 39(2): 141–143.
[11] 吕龙石, 金大勇, 朴锦. 温度与光周期对麝凤蝶生长发
育的影响[J]. 昆虫知识, 2004, 41(6): 572–574.
[12] 陈志兵, 顾凌云, 裴恩乐, 等. 麝凤蝶的发育起点温度和
有效积温[J]. 昆虫知识, 2004, 41(5): 480–482.
[13] 李秀山, 张雅林, 骆有庆. 长尾麝凤蝶生活史、生命表、
生境及保护[J]. 生态学报, 2006,26(10): 3184–3197.
[14] 袁雨, 宗秋菊, 周剑锋, 等. 长白山区麝凤蝶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03, 23(5): 81–83.
[15] 吴征镒.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40.
[16] 居峰, 万志洲, 刘署雯, 等. 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蝶
类调查分析[J]. 江苏林业科技, 2007, 34(3): 34–40.
[17] 李朝晖, 赵清良, 殷宁, 等. 南京紫金山地区鳞翅目蝶类
种类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J]. 四川动物, 2001, 20(2):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