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公布的3 批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特征与入侵现状分析



全 文 :第 34卷 第 3期 生 态 科 学 34(3): 3136
2015 年 5 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y 2015

收稿日期: 2015-01-05; 修订日期: 2015-01-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52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2010009714)
作者简介: 龙连娣(1990—), 女, 在读硕士生, 从事植物多样性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 E-mail: 964873303@qq.com
*通信作者: 缪绅裕(1965—),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等研究, E-mail: miaoshy@gzhu.edu.cn

龙连娣, 缪绅裕, 陶文琴. 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特征与入侵现状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 34(3): 3136.
LONG Liandi, MIAO Shenyu, TAO Wenqi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ree list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published in China[J]. Ecological Science, 2015, 34(3): 3136.

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特征与入侵现状
分析
龙连娣, 缪绅裕*, 陶文琴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006

【摘要】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大挑战。外来入侵物种已对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也未能幸
免。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减轻其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国家环保总局先后于 2003 年、2010 年及 2014 年公布了 3 批中
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据统计, 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物种名单中的外来入侵植物共 29 种, 占半数以上, 其中菊科和禾本
科植物合计 20 种, 约占 3 批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 68.96%; 生活型为草本的植物最多, 占 96.55%; 原产地为美洲的占
93.10%。3 批外来入侵植物中 62.07%的植物是非有意引入的, 现今已全部建立种群, 且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扩散。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 原产地; 生活型; 入侵路径
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15.03.006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5)03-031-06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ree list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published in China
LONG Liandi, MIAO Shenyu*, TAO Wenq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biological invasion is a big challenge all around the world. Invasive species have caused the different
economic influence around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and to reduce the
economic losses, Chin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has published three lists of Chinese invasive species in
2003, 2010 and 2014,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of plants is a total of 29,
including 20 plant species which belong to Compositae and Gramineae, accounting for about 68.96% of the total number;
most life-forms of invasive plants are herbaceous, accounting for 96.55%; the origin of America accounts for 93.10%.
62.07% of invasive plant species in three lists are non-intentionally introduced. Now all the invasive plants have established
their populations and have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Key words: alien invasive plants; original areas; life-form; intrusive path
1 前言
外来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指非本地
域自然发生或进化, 而是以各种方式由甲地往乙地
长距离迁徙或扩散, 并在种群建立的生长与繁衍过
程中对原生境植物产生不利或有利影响的植物。中
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 3 位, 最北与最南之地相距约
50 个纬度, 包含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
32 生 态 科 学 34 卷

热带 5 个气候带, 生态系统多样。因此, 来自世界各
地的外来物种均有很大机会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找
到适合自己建立种群和入侵的栖息地[1]。据统计, 中
国现有外来入侵植物约 515 种, 隶属 72 科 285 属。
其中, 蕨类植物 2 种, 被子植物 513 种(双子叶植物
432 种, 单子叶植物 81 种)[2]。外来入侵植物对我国
经济已产生严重影响, 威胁着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
态环境, 并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因
此, 为防止外来入侵物种不良影响的进一步加剧,
国家环保总局先后于 2003 年、2010 年、2014 年公
布了 3 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4]。在 3 批名单中
共公布了 53 个外来入侵物种, 其中入侵植物 29 种,
占 54.7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
进程加快以及人类全球范围内的活动加剧, 外来入
侵植物所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5]。本文希望通过
对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物种名单中的入侵植物的种
类特征、原产地、生活型及入侵现状等多方面分析,
为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有关部门尤其是口岸检验检
疫及监测预警工作的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2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分析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 3 批外来入侵物种名
单及查阅相关资料[6–12]基础上, 统计得出外来入侵
植物共39种, 隶属9科24属(表1), 其中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马缨丹
(Lantana camara)为世界上 100 种恶性外来入侵种。
表 2 中可见, 菊科(约占 51.72%)、禾本科(约占
17.24%)构成了中国公布的3批外来入侵植物名单主
体, 与构成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主体相一致。3 批名
单公布的 29种外来入侵植物中, 菊科有 15种, 禾本
科有 5 种, 共占 68.96%。菊科之所以容易成为外来
入侵物种, 其原因可能是[13]: (1)多为一年生草本,
生长发育迅速且成熟时间早; (2)具生长旺盛的蔓生
茎, 可迅速攀援缠绕其他植物, 竞争更多的生存资
源。如薇甘菊能通过迅速生长的蔓生茎快速地覆盖
其周围的植物, 使其枯萎死亡; (3)多年生植物可进
行营养繁殖的根状茎加强了其侵占能力。如加拿大
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地下茎可营养繁殖;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依靠强大的根状茎
快速蔓延; (4)瘦果产量非常高。如紫茎泽兰的生殖枝
可高达 20个, 平均每枝约 1252个花序, 每花序平均
含小花 71 个。据估计 1 hm2 的紫茎泽兰一年可产约
69 亿个瘦果[14]; (5)瘦果小而具冠毛。冠毛可使种子
随风和气流飞扬, 大面积传播。紫茎泽兰或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的 1000 个瘦果质量仅有 0.05
g 重量, 极易随风飞扬; (6)瘦果多具钩刺, 可附着于人
类或动物身上传播。如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刺
苍耳(Xanthium spinosum); (7)种子具 2 次休眠现象,
且抗逆性强。如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15]; (8)
具化感作用。如紫茎泽兰根部可分泌化感物质, 抑
制其个体周围其他植物生长[15]。除此之外, 豚草、薇
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三裂叶豚草(A.trifida)等[16]
也具化感作用; (9)生态幅广, 耐性强。豚草对环境有
着极强的适应力, 既能在肥沃的农田中生长, 也能
在干旱贫瘠土地生长。
3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分析
参考中国植物志[17]及《中国植被》[18]生活型分
类系统, 将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
分为草本和灌木 2类(表 2), 草本植物最多, 有 28种,
占 3 批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 96.55%; 灌木仅有 1
种(马缨丹), 占 3.45%。草本植物中, 多为一生年草
本。该现象可能与植物适应性有关。一般而言, 被
子植物草本是进化类型, 具较强适应力。尤其是农
业杂草, 一方面其表型可塑性强, 另一方面其生活
史对策常为高繁殖力、后代产量大的 r-选择对策。
因此, 像假高梁(Sorghum halepense)、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等能更好地适
应新的环境, 也就更易成为生物入侵种[19–20]。此外,
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相对较短, 如豚草在 1—2 年时间
内完成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至枯萎死亡等
一系列生命活动, 且每代豚草均可产生大量种子,
因此当其种群建立完成后, 极可能对当地原有物种
造成严重威胁。灌木占相对较小比例可能是因为木
本植物需较长时间归化。
4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分析
对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进行分析发现,
起源于美洲的种类有 27 种, 占总种数的 93.10%, 起
源于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分别有 1 种, 各占 3.45%。
据资料统计[21], 中国境内源自美洲的外来植物均占
据明显优势。来源于美洲的外来入侵物种数占中国
外来入侵物种总数的 55%, 欧洲居第二位, 占 22%。
导致美洲成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最大来源地的原
3 期 龙连娣, 等. 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特征与入侵现状分析 33

表 1 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特征
Tab. 1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lists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published in China
批次 种名 分类地位 原产地 生活型 主要繁殖方式
1 紫茎泽兰 (Ageratina adenophora)
菊科(Compositae)
假藿香蓟属(Ageratina) 中美洲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 种子繁殖、茎可无性繁殖
1 薇甘菊 (Mikaina micrantha)
菊科(Compositae)
假泽兰属(Mikania) 中美洲 多年生草本或木质藤本 种子繁殖、可无性繁殖
1 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苋科(Amaranthaceae)
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 南美洲 多年生草本 以肉质根的不定芽繁殖为主
1 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菊科(Compositae)
豚草属(Ambrosia) 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1 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禾本科(Gramineae)
黑麦草属(Lolium) 欧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1 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禾本科(Gramineae)
米草属(Spartina) 北美洲 多年生草本 种子、根状茎与断落的植株繁殖
1 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
菊科(Compositae)
泽兰属(Eupatorium) 中美洲 多年生草本 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力均强
1 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凤眼蓝属(Eichhornia) 南美洲巴西东北部 浮水草本 无性繁殖为主, 也可有性繁殖
1 假高梁 (Sorghum halepense)
禾本科(Gramineae)
高粱属(Sorghum) 地中海地区 多年生草本 种子、地下茎繁殖
2 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马缨丹属(Lantana) 美洲 半藤状灌木 种子繁殖、也可无性繁殖
2 三裂叶豚草 (Ambrosia trifida)
菊科(Compositae)
豚草属(Ambrosia) 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再生能力强
2 大薸 (Pistia stratiotes)
天南星科(Araceae)
大薸属(Pistia) 南美洲(巴西) 水生飘浮草本 主要无性繁殖, 也可有性繁殖
2 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菊科(Compositae)
一枝黄花属(Solidago) 北美 多年生草本 种子、地下根状茎繁殖
2 蒺藜草 (Cenchrus echinatus)
禾本科(Gramineae)
蒺藜草属(Cenchrus) 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2 银胶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菊科(Compositae)
银胶菊属(Parthenium) 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力强
2 黄顶菊 (Flaveria bidentis)
菊科(Compositae)
黄顶菊属(Flaveria) 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2 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藜科(Chenopodiaceae)
藜属(Chenopodium) 中、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2 刺苋 (Amaranthus spinosus)
苋科(Amaranthaceae)
苋属(Amaranthus) 热带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2 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
落葵科(Basellaceae)
落葵薯属(Anredera) 南美洲 多年生草本或缠绕藤本 珠芽、块根繁殖为主
3 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 )
苋科(Amaranthaceae)
苋属(Amaranthus) 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 钻形紫菀 (Aster subulatus)
菊科(Compositae)
紫菀属(Aster) 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 三叶鬼针草 (Bidens pilosa)
菊科(Compositae)
鬼针草属(Bidens) 热带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 小蓬草 (Conyza canadensis)
菊科(Compositae)
白酒草属(Conyza) 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 苏门白酒草 (Conyza sumatrensis)
菊科(Compositae)
白酒草属(Conyza) 南美洲 1 年生或 2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 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菊科(Compositae)
蓬属(Erigeron) 北美洲 1 年生或 2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 假臭草 (Praxelis clematidea)
菊科(Compositae)
假臭草属(Praxelis) 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也可无性繁殖
3 刺苍耳 (Xanthium spinosum)
菊科(Compositae)
苍耳属(Xanthium) 南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 圆叶牵牛 (Ipomoea purpurea)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牵牛属(Pharbitis) 南美洲 1 年生缠绕草本 种子繁殖
3 长刺蒺藜草 (Cenchrus pau ciflorus)
禾本科(Gramineae)
蒺藜草属(Cenchrus) 美洲 1 年生草本 种子繁殖
34 生 态 科 学 34 卷

表 2 3 批外来入侵植物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在科中的数量及占总种数的比例
Tab. 2 Number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each family and its percentage to the total taxa in three lists and in China
3 批名录中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中
科名
所含种数 占名录 29 种总数比例/% 所含种数[2] 占全部 515 种比例/%
菊科 15 51.72 92 17.86
禾本科 5 17.24 59 11.46
苋科 3 10.34 22 4.27
雨久花科 1 3.44 1 0.19
天南星科 1 3.44 2 0.39
落葵科 1 3.44 3 0.58
马鞭草科 1 3.44 6 1.17
藜科 1 3.44 10 1.94
旋花科 1 3.44 15 2.91
合计 29 100.00 210 40.77

因可能是东亚与美洲的植物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因
而来自美洲的外来物种在我国的生存与成功扩散
的几率较大, 再加上人类活动影响, 如经济贸易、
旅游等以及这些外来种在新栖息地缺乏天敌和竞
争者, 从而造成其种群数量上的入侵性增长和分布
范围扩展。
5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及现状分析
在 3批外来入侵植物中(表 3), 有 62.07%是非有
意引入的, 可能是无意引进或通过其它路径进入中
国, 有 37.93%的入侵植物则是人为有意引入, 如薇
甘菊作为护滩植物引进, 加拿大一枝黄花、凤眼莲
和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作为观赏花卉引入。
29 种入侵植物在中国各地大范围建立种群且扩散面
积广(表 3)。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从首次发现到对生
态系统造成威胁时间不超过一个世纪。这也可能与
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气候改变一方面可能使部分地
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另一方面激活某些外来
物种的潜在活性, 导致外来生物的快速扩散和大规
模性入侵, 进而占领原有物种的生态位, 对其无情
地排挤和驱逐, 降低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破坏了
原有的生态系统[22]。
6 外来入侵植物防治的对策建议
从公布的 3 批入侵植物入侵途径来看, 绝大部
分是人为(有意或无意)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对引
进物种的利益与风险不正确评估(如互花米草的引
进)、盲目引入(如作为猪饲料引进的空心莲子草、凤
眼莲)、口岸检验检疫及监测等部门执法不严等。因
此, 为防止外来植物入侵和进一步扩散, 可采取以
下预防措施及管理对策:
6.1 外来植物入侵的预防
(1) 建立和完善外来植物的生态风险评估制度。
风险评估是预防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环
境保护总局于 2003 年在《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
治工作的通知》中强调, 要重视引进外来物种的环境
影响评估制度, 对所引物种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23]。
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可大致通过以下环节评价:
风险受体评价、风险源分析、暴露与危害评价、风
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对策[24]。
(2)完善和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制度。检疫是有效
防止生物入侵的重要措施[25]。相关部门应对进入我
国境内的各种交通工具和旅客携带的行李包裹以及
货物进行严格检查[26], 防止人为无意带入外来植物,
造成入侵的恶果。
(3)政府加强宣传, 让公众参与到外来入侵植物
防范与治理工作中。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日常活
动的范围日益扩大, 人们自身成为把外来植物从一
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载体”。若有关部门能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 培
养人们生态安全意识, 则能很好地切断主要外来植
物的入侵途径。
6.2 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
在发现外来植物具有潜在入侵性或已造成入侵
时, 应尽快采取积极措施治理。目前外来入侵植物
防治技术[26]主要包括:
3 期 龙连娣, 等. 中国公布的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特征与入侵现状分析 35

表 3 3 批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及中国分布现状
Tab. 3 The intrusive paths and present statu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three lists in China
种名 国内种群范围 引入路径 入境后扩散途径 首次发现地[8]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西南地区广为扩散 自然传入 自然扩散 1953 年在云南南部
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南方各地广泛扩散立 有意引入, 作为护
滩植物
籽粒相当微小, 随风传播 1884年栽植于香港动植物公
园, 后逸生
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南北各地普遍 有意引种、引种 茎段随河流及人为和动
物的活动传播
20 世纪 30 年代末日本侵华
传入上海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南北各地 无意引入, 混杂于
马饲料传入
瘦果具喙和尖刺 , 靠鸟
类、人为携带和交通工具
传播
1935 年于中国杭州采集得
标本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大部分地区 无意引进, 随作物
种子携带
农作活动时种子携带儿
扩散
1954年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
麦中发现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黄河三角洲、渤海湾、
东部沿海
有意引入, 护滩、
消浪、保堤
人工引种 1963 年从英国引种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东南至西南 有意引入, 香料 初为人为引种 , 现自然
扩散
1934 年在云南南部, 后传入
珠江三角地区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地区
有意引进, 水体
花卉
人工引种后自然扩散 1901 年引入, 20 世纪初引入
中国台湾
假高梁(Sorghum halepense) 广布于大部分地区 无意引进, 随作物
种子携带
混杂于作物种子传播 20 世纪初自美洲传入中国台
湾, 80年代见于华东、华北等地
马缨丹(Lantana camara) 各地园圃及其周边 有意引入, 观赏花

人工引进, 后逃逸 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中国
台湾
三裂叶豚草
(Ambrosia trifida)
北方 无意引进, 混杂马
饲料传入
借鸟类、人为携带和交通
工具传播
20 世纪 30 年代传入中国
东北
大薸(Pistia stratiotes) 各地水域 有意引入, 药用 人工引种 明末引入中国
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长江、珠江流域 有意引进, 花卉
观赏
人工引种 , 种子借风力
传播
1935 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
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 华南、台湾 无意引入 自然扩散 , 颖果借其刺
附着传播
1934年在中国台湾兰屿采到
标本
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华南、西南 无意引进, 通过混
杂在谷物、草种里
引入
自然扩散 1926 年在云南采到标本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华北 无意引入或其他
途径
自然扩散 2001 年首次在天津、河北
发现
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各地归化已久 无意引进或人类
活动带入
随人类活动及交通工具
传播扩散
至迟清代引入中国, 1864 年
中国台湾采到标本
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南北各地 无意引进, 随农作
物引种带入
随人类活动扩散 1857 年在香港采集到标本
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 东南沿海至西南各
城市
有意引入, 观赏 人工引种 20 世纪 70 年代从东南亚引
种, 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用植
物栽培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 广泛扩散 有意引进, 人工
引种
人工引种 至迟 19 世纪 30 年代发现于
河北和山东
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 南北各地 无意引入 可产生大量瘦果 , 果具
冠毛随风散布
1947 年于湖北武昌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淮河流域以南 无意引入 人类活动携带扩散 至迟清代中国已出现。1857
年香港有报道。
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各地 无意引进或自然
传播
瘦果借冠毛随风力传播、
扩散
1860 年在山东烟台发现
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 长江流域及以南 无意引入或自然
扩散进入
瘦果借冠毛随风传播、扩
散、蔓延
19 世纪中期引入中国
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大部分地区 无意引进或自然
扩散
随风传播 1886 年在上海郊区发现
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 东南至西南 无意传入 自然扩散 20 世纪 80 年代末于香港
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辽宁、河北、河南安
徽等地
无意引进 果具细钩刺 , 随人与动
物传播或混杂于作物种
子播种
1974 年在北京丰台发现
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 各地 有意引入, 观赏
花卉
人工引种与非人为扩散
兼有
中国 19 世纪末已见
长刺蒺藜草
(Cenchrus pauciflorus)
辽宁、华南地区 随动植物引种或
随车船带入
刺苞具倒刺 , 随动物和
混杂种子传播
1934年在中国台湾兰屿采到
标本
36 生 态 科 学 34 卷

(1) 人工防治。通过人工拔除刚定居及扩散面积
不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人工防治可在短期内迅速清
理入侵种, 但因入侵植物的地下等部分难以根除,
需年年防治, 如薇甘菊、凤眼莲。
(2) 化学防治。通过短期内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清
除入侵植物, 其优点是清除迅速、方便、使用面积
广, 但要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用生物来制约生物
的一种防治手段, 其依据是有害生物-天敌的生态
平衡理论。一旦入侵植物的天敌建立种群后, 就可
自我繁殖、扩散, 从而制约入侵植物种群发展。如
运用凤眼莲象甲(Neochetina bruchi)控制凤眼莲危
害[27]。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拥有高等植物 34984 种, 居世界第 3 位[28]。但随着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 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也在增
加, 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系统安全。虽然目前中
国国家环保总局仅公布了 3 批外来入侵植物(共 29
种), 但这 29 种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及经济的入
侵植物仅仅是“冰山一角”, 还有更多的入侵植物
需要全民关注。
参考文献
[1] XIE Y, LI Z Y, WILLIMA P G, et al.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An overview[J].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2000,
10(8): 1317–1341.
[2] 闫小玲, 刘全儒, 寿海洋, 等.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等级
划分与地理分布格局分析[J]. 生物多样性, 2014, 22(5):
667–676.
[3] 万方浩, 高尚宾, 杨国庆. 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控制与
管理[J]. 大自然, 2004, 9(2): 32–34.
[4]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ttp: www.zhb.gov.cn/).
(2014-12-18)
[5] LIN W, ZHOU G F, CHENG X Y, et al.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elerates biological invasions in China[J].
Plos One, 2007, 2(11): e1208.
[6] 陆庆光, 干海珠. 世界 100 种恶性外来入侵生物[J]. 世
界环境, 2001(6): 42–43.
[7] 魏守辉, 曲哲, 张朝贤, 等. 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
(Ambrosia trifida)及其风险分析[J]. 植物保护, 2006, 32
(4): 14–19.
[8] 何家庆. 中国外来植物[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9] 张付斗, 李天林, 徐高峰, 等. 薇甘菊不同生长方式下的
繁殖特征比较[J]. 植物学报, 2011, 46(1): 59–66.
[10] 郝建华, 强胜, 杜康宁, 等. 10 种菊科外来入侵种连萼瘦
果风力传播的特性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10, 34(8):
957–965.
[11] 高兴祥, 李美, 高宗军, 等. 外来入侵杂草银胶菊种子萌
发特性及无性繁殖能力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1): 100–104.
[12] 鲁萍, 梁慧, 王宏燕, 等. 外来入侵杂草反枝苋的研究进
展[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8): 1662–1670.
[13] 朱世新, 覃海宁, 陈艺林. 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概述[J].
广西植物, 2005, 25(1): 69–76.
[14] 上海科学院. 上海植物志(上、下卷)[M]. 上海: 上海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15] 王志西, 刘祥君, 高亦珂, 等. 豚草和三裂豚草种子休眠
规律研究[J]. 植物研究, 1999, 19(2): 159–164.
[16] 林高, 翁伯琦. 外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综述[J]. 福建农
业学报, 2005, 20(3): 202–210.
[17] 《中国植物志》在线电子版 http://frps.eflora.cn(2014-
12-20).
[18]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9] KOLAR C, LODGE D M. Progress in invasion biology:
predicting invaders[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1,
16(4): 199–204.
[20] 耿宇鹏, 张文驹, 李博, 等. 表型可塑性与外来植物的入
侵能力[J].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47–455.
[21] 徐海根, 强胜.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 北京: 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2] 王静, 黄正文, 王寻. 全球环境变化与生物入侵[J]. 成
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1(1): 29–34.
[2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
的通知》[N]. 2003.
[24] 马晔, 沈珍瑶.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风险评
价[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8): 983–988.
[25] 周茂建. 我国检疫性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其分析[J].
植物检疫, 2004, 18(2): 97–98 .
[26] 王峰. 湖北省入侵生物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D]. 武
汉: 长江大学, 2012.
[27] 陈若霞, 王扬军, 古斌权, 等. 水葫芦生物防治和综合治
理技术研究[J]. 宁波农业科技, 2005, 4: 17.
[2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写组. 中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