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5,21(09)
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
陈子立
(沙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福建沙县 365500)
摘 要:该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浸种方式、不同基质、不同贮藏方式处理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率及发芽势的
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在超低温贮藏后,采用1 000mg/kgGA3在20~30℃
的恒温水浴中浸泡24h,置于河沙∶椰糠(1∶1)基质中培养,种子发芽率最高。
关键词: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99-03
福建山樱花(Prunus campanulata)为蔷薇科李亚科樱
属落叶乔木,在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较为常见,主干较通直,生长较快,材质优良,是珍贵的乡
土用材树种,也是优良的绿化观赏植物[1-3]。在所有樱
花种类中最早开花,花钟状下垂,花色最为浓艳,每年
冬末春初开花,先花后叶,花大而密,具有很高的观赏
价值,近年来,福建山樱花在造林、高速公路沿线绿化
及森林城市建设中应用广泛。随着长期以来肆意掠夺
性砍伐阔叶林,包括福建山樱花在内的阔叶树资源越
来越少,且福建山樱花果实易遭鸟、虫危害,导致种子
自然繁殖率低,以致资源日益减少。有关福建山樱花的
研究已有一些报道[4- 8],但有关种子发芽试验少见报
道。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福建山樱花这一优
良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促进其产业规模开发,笔者开
展了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试图掌握种子的质量状
况,正确计算播种量,避免育苗过程中因采用发芽率的
低种子而造成经济损失,且利于分析贮藏条件,确保种
子安全贮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福建山樱花种子来自福建省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福建三明绿源苗木基地。将种子风
干后贮藏于冰箱4℃温度中备用,试验前对福建山樱花种
子用0.15%~0.3%的福尔马林浸泡15min进行消毒。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浸种方式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 本试
验以赤霉素浓度、浸种时间及浸种温度 3种因素的不
同梯度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表 1,2)。采
用 L9(34)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以常规发芽试验为对照,
各处理 100粒种子,3次重复,置于 25℃恒温培养箱中培
养,培养条件为黑暗 16h、光照 8h,湿度保持在 80%左
右。每隔 2d观察统计种子发芽率,培养皿见干浇水,令
基质保持湿润。
表1 L9(34)正交试验设计因子水平
试验设计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GA3浓度(mg/kg)
500
1000
1500
浸种时间(h)
12
18
24
浸种温度(℃)
25
30
35
表2 不同浸种处理因子组合
处理号
1
2
3
4
5
6
7
8
9
GA3浓度(mg/kg)
500
500
500
1000
1000
1000
1500
1500
1500
浸种时间(h)
12
18
24
12
18
24
12
18
24
浸种温度(℃)
25
30
35
30
35
25
35
25
30
对照
1
2
3
3
1
2
2
3
1
1.2.2 不同基质中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 本试验培
养采用的基质为河沙∶椰糠(1∶1)、蛭石、河沙∶黄土(2∶1)、
河沙(全部经高压杀菌处理过)。对贮藏于冰箱中的福建
山樱花种子,采用 1 000mg/kg的GA3在 25~30℃的恒温
水浴中浸泡 24h,然后捞出后稍加晾干即将其放置于上
述各基质中(采用培养皿盛装各基质),于 25℃的恒温培
养箱中进行萌发培养,培养条件为黑暗 16h、光照 8h,湿
度保持在 80%左右。每种基质采用 100粒种子,3次重
复,每隔2d观察统计种子发芽率,培养皿见干浇水,令基
质保持湿润。
1.2.3 不同贮藏方式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 采用层
积沙藏(将沙∶种按5∶1的比例放置于恒温的人工气候箱
中贮藏)、超低温贮藏(指将福建山樱花种子浸泡于混合
防冻剂——包括二甲亚砜、蔗糖和 10%甘油中,在 0℃条
件下处理 8h,最后将福建山樱花种子投入至-196℃液态
氮中贮藏,令其新陈代谢活动处于基本停止状态)、冷藏
(将福建山樱花种子放置于干净的容器中,在冰箱 4℃恒
作者简介:陈子立(1969-),男,福建仙游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及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5-04-25
99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5.09.045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5,21(09)
温储藏)[9-11]。按上述方法贮藏 2个月后,将其放置于培
养皿(高温灭菌)中置于 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种子发
芽,培养条件为黑暗 16h、光照 8h,湿度保持在 80%左右。
各处理 100粒种子,3次重复,每隔 2d观察统计种子发芽
率,培养皿见干浇水,令基质保持湿润。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每隔2d观察统计种子发芽率,记
录种子萌发最早时间、发芽数量、发芽高峰期及统计发芽
势(在发芽过程中日发芽种子数达到最高峰时,发芽的种
子数占供测样品种子数的百分率,一般以发芽试验规定
期限的最初 1/3期间内的种子发芽数占供验种子数的百
分比为标准),1个月后统计萌芽率。本试验中获得的数
据用DPS专业版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
析,并采用办公软件Word、Excel进行表格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浸种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表
3可知,经不同因子处理过的种子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后
的第11天便有处理开始萌芽,经不同因子浸种处理的福
建山樱花种子最高萌发率为 87%,高出对照最高发芽率
20%。表明福建山樱花种子经浸种处理不仅可以缩短其
发芽期,而且能提高发芽率。
表3 不同浸种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的影响
处理号
1
2
3
4
5
6
7
8
9
对照1
对照2
对照3
开始发芽时间(d)
13
15
14
11
12
11
18
17
18
12
13
13
发芽数量(粒)
P1~3d
16
16
18
18
17
23
13
18
24
16
15
15
P4~6d
24
24
25
32
33
35
20
23
36
27
26
28
P7~9d
40
36
32
54
47
54
31
35
46
47
41
40
P10~13d
54
52
43
66
57
72
43
49
60
59
60
57
P14~17d
72
69
56
84
74
87
52
57
70
66
67
63
发芽高峰期(d)
23~28
26~30
25~29
17~20
23~27
16~20
26~30
25~28
26~30
20~23
20~23
20~23
发芽率(%)
72
69
56
84
74
87
52
57
70
66
67
63
根据方差分析表4中的均值大小可得出福建山樱花
种子浸种各因子最佳组合,即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最佳
条件是采用 1 000mg/kg的GA3在 30℃的恒温水浴中浸泡
24h。根据极差R值可知,赤霉素GA3的极差值最大,浸种
时间其次,浸种温度最小。因此,在福建山樱花种子不同
浸种处理试验中,影响其种子萌发率主次关系依次是GA3
浓度>浸种时间>浸种温度。
表4 不同浸种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影响的方差分析
因素
GA3浓度
浸种时间
浸种温度
空白对照
总和
水平1
197.00
208.00
216.00
216.00
水平2
245.00
200.00
223.00
208.00
水平3
179.00
213.00
182.00
197.00
均值
水平1
65.67
69.33
72.00
72.00
水平2
81.67*
66.67
74.33*
69.33
水平3
59.67
71.00*
60.67
65.67
极小值
52.00
59.67
66.67
60.67
极大值
87.00
81.67
71.00
74.33
极差R
[35.00]
22.00
4.33
13.67
调整R′
11.20
19.81
3.90
12.31
注:每种处理100粒种子,*表示各影响因子均值最大值,[]表示极差最大值。
2.2 不同基质处理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表
5可知,在河沙∶椰糠(1∶1)基质中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率
最高,而在河沙中其发芽率最低。因河沙∶椰糠(1∶1)基
质透气性好,且为种子萌发提供养分,利于种子萌发,因此,
在进行福建山樱花种子繁育过程中,基质选用蛭石或河沙∶
椰糠(1∶1)较为适宜。试验结束后,对上述各基质中未萌发
的种子进行解剖发现,福建山樱花种子种仁在河沙基质中
发霉情况最严重,表明福建山樱花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较
高的氧气含量,以避免受病菌感染。对种子萌发后的芽苗
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在河沙及河沙∶黄土(2∶1)基质中,幼苗
长势弱于蛭石和河沙∶椰糠(1∶1)基质。
表5 不同基质处理对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
基质
河沙∶椰糠(1∶1)
蛭石
河沙∶黄土(2∶1)
河沙
发芽率(%)
89
82
78
70
发芽高峰期(d)
20~23
22~25
25~28
27~30
发芽势(%)
55
48
36
31
(下转146页)
100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5,21(09)
提供实习场所;同时,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给实习单位
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最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促进了学生
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凌启鸿,张洪程.作物栽培学的创新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农
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4):66-69.
[2]孙克威,杨春玲,程中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
农业教育,2004(3):80-81.
[3]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134.
[4]李雁鸣,李存东,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革与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7(3):31-34.
[5]武立权,黄义德,黄正来,等.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
革与成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3(7),63-64.
[6]易镇邪,王峰,张海清.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
革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51-54.
[7]王树丽.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
(9):172-173.
(责编:徐焕斗)
(上接 100页)2.3 不同贮藏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
的影响 按上述贮藏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贮藏2个月
后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同时采用方差分析对试验结果
进行分析统计。从表6可以看出,福建山樱花种子超低温
贮藏发芽率为82.3%,高于冷藏(4~6℃)和层积沙藏的种
子发芽率,可能是因为超低温贮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细
胞膜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缓有毒物质积累,而层
积沙藏因沙内基质较温暖湿润令种子在播种前已完成后
熟过程及休眠解除,从而在贮藏时间内已萌发,致使2个
月后的萌发试验种子内营养物质已大部分消耗。从表 7
的方差分析结果得出,以上3种贮藏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
子的萌发已达显著性影响,各贮藏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
差异。
表6 不同贮藏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
重复
1
2
3
平均
发芽率(%)
冷藏(4~6℃)
42
35
38
38.3
超低温贮藏
85
79
83
82.3
层积沙藏
9
7
10
8.67
表7 不同贮藏方式对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情况影响的方差分析
贮藏方式
层积沙藏
冷藏(4~6℃)
超低温贮藏
平均发芽率(%)
38.3
82.3
8.67
显著性差异
P=0.05
b
a
c
P=0.01
B
A
C
3 结论与讨论
赤霉素是一类植物激素,能调节植物生长及影响各
发育过程,如促进种子萌发发芽,解除种子休眠,对完整
性受到破坏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提高种子的
活力。本研究采用GA3浸种打破福建山樱花种子休眠,
在使用过程发现 1 000mg/kg GA3的使用,种子萌发率高
于 2 000mg/kg浓度,所以在采用赤霉素浸种时,并非浓
度越高效果越好,对于一些植物来说,高浓度的赤霉素
浓度反而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因基质中养分含量、物理结构上
差异、基质的保水能力及通气情况等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令种子的萌发生长出现差异,主要体现在发芽率、发芽势
等生理指标上。本次试验中,椰糠基质因分解而为福建
山樱花种子萌发提供了磷、钾、氮及其它矿质元素,河沙
因粒状而松散增加了椰糠通气性能,解决了椰糠养分释
放缓慢问题,河沙∶椰糠=1∶1混合基质最有利于福建山樱
花的种子萌发。
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贮藏温度,低温度可
减慢种子的呼吸作用,令有机物消耗少,从而延长贮藏时
间,若呼吸作用加强的话,便会生成大量水分,令贮藏环
境中微生物大量繁殖,种子发霉变质。本次试验采用层
积沙藏的方式种子发生霉烂的情况比较严重,影响了种
子发芽率,而采用超低温贮藏,不仅提高了种子发芽率,
而且有效提高了幼苗的抗冻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月良,施季森,陈璋,等.福建山樱花群落学特征的研究[J].福
建林业科技,2006,33(2):29-33.
[2]吕月良,陈 璋,施季森.福建山樱花研究现状、开发前景与育种策
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15-118.
[3]许克福,王贤荣,阎道良,等.钟花樱野生群落的生态特征[J].南
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111-114.
[4]方妙辉.福建山樱花扦插育苗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6,33
(4):40-41.
[5]吕月良,陈璋,施季森,等.福建山樱花扦插繁殖及其影响因子的
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1-6.
[6]方妙辉.钟花樱桃苗木生长特性及育苗技术要点[J].福建果树,
2006(4):65-66.
[7]方妙辉.钟花樱桃种子冷处理及生根剂浸种试验[J].福建果树,
2006(3):52-53.
[8]康木水.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育观察与育苗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
科技,2007,3(3):19-22.
[9]田冬.林木种子贮藏方法[J].河北林业科技,2011(3):83.
[10]张剑,刘玲玲,刘亚敏.林木种子采集贮藏及种子催芽技术[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4):87-88,105.
[11]张玉凤,董经纬,蒋菊生,等.种子贮藏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
科学,2007,35(19):5855-5856.
(责编:张宏民)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