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福建山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全 文 :福建山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吕月良1 ,2 ,施季森1 ,陈 璋2 ,刘初钿3 ,刘训仁4
(1.国家林业局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37;2.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 福州 350003;
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福建 武夷山 354300;4.沙县绿化办 ,福建 沙县 365500)
摘要:福建山樱花群落高矮和立木密集程度不同样地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 但垂直结构均较简单。以中小乔木和灌木占数量
优势 ,以常绿植物占绝对优势 , 壳斗科 、樟科 、山茶科为优势科 ,拟赤杨 、青冈 、细叶青冈 、山胡椒 、香桂为优势树种;层间植物
较少 , 且均为木质藤本植物;生活型组成则以高位芽植物占显著优势(72.1%)。 群落的外貌是由小型叶(69.6%)、单叶
(90.7%)、草质叶(43.8%)或革质叶(39.8%)为主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 , 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点。群落
乔木树种以中小径级占绝对优势 ,中径级和大径级的很少 ,群落处于旺盛生长期;但对群落立木结构研究表明 ,福建山樱花
种群已处于衰退模式 ,有即将在群落中消失的可能 ,需加强对其保护研究。
关键词:福建山樱花;群落;群落生态
中图分类号:S68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6)02-0029-05
The Study 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Cerasus campanulata
LU Yue-Liang1 , 2 , SHI Ji-sen1 , CHEN Zhang2 , LIU Chu-dian3 , LIU Xun-ren4
(1.The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Tree Genetics and Gene Engineering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 Nanjing ,
Jiangsu 210037 , China;2.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 Fuzhou , Fujian 350003 , China;
3.Management Bureau of Wuyishan Nature Reserve , Wuyishan 354300 , China;
4.Greening Off ice of Shaxian County , Shaxian 365500 , China)
Abstract:The height and density of Cerasus campanulata community are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various spo ts.Fagaceae ,
Theaeeae and Lauraceae are the predominant families , and Alniphy llum fortunei , Cyclobalanopsis glauca , 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 Lindera glauca and Cinnamomum subavenium are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these families.Evergreen plants
hold a big gest positio n including evergreen microphanerophytes and nanophanerophy tes , simple , miniature , the g rass-or the
leather-texture leaves , which demonstrate characteristies o f the everg reen broadleaf forest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The
DBH class distribution of the arbor tree species shows all obvious py ramid type.Seedlings and young saplings account for the major-
ity of the community showing that the community is in the vigorous growing stage.Analysis on structure of community indicated
that C. campanulata display ed a decline tendency.Therefo re, C.campanulata isan endangered species , which must be pre-
served through in situ and ex situ conserv ation.
Key words:Cerasus campanulata Maxim.;community;community ecology
  福建山樱花(Cerasus campanulata Max im.)属蔷薇科李属樱花类落叶小乔木或中乔木 ,主要分布于
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江西等省区及越南 、日本 、琉球等。花呈钟状下垂性开展 ,花色紫红 、桃红 、绯红或
暗红色 ,是所有樱花中开花最早 ,花色最为浓艳的一种 ,冬末春初 ,先花后叶 ,繁花满树 ,妩媚多姿 ,蔚为壮
观 ,偶也可见花叶同放 ,嫩绿小叶与鲜花缀满枝头 ,万紫千红 ,满园春色 ,观赏价值极高[ 1] 。目前仅台湾地
区有传统栽培[ 2] 。前人对福建山樱花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植物志[ 2~ 4]中 ,缺少系统的专题研究。本研
究拟通过对福建山樱花群落学特征的调查分析 ,为今后开展福建山樱花的引种 、驯化 、繁殖及推广应用等
提供最基础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选择福建山樱花自然分布较多的福建 、江西和广东 3省作为研究地区 。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具有低
 收稿日期:2006-04-05
 作者简介:吕月良(1955-), 男 ,浙江东阳人 , 福建省林业厅高级讲师 ,从事林木育种与森林资源培育及管理工作。
第 33 卷 第 2 期
2 0 0 6 年 6 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33 No.2
Jun., 2 0 0 6
纬度 、季风控制和垂直高差影响气候变化三大特点 。位于北纬 23°27′~ 28°40′、东经 113°54′~ 118°40′。
年年平均气温 17.7 ~ 21.1℃,年降水量 1 300 ~ 2 400 mm ,80%左右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5 ~ 10月 ,
全年无霜期 248 ~ 310 d。福建山樱花主要分布于海拔 300 ~ 2 200 m 之间的阳坡山谷 、山坡 、溪旁 、湿地与
山地疏林中 ,或天然常绿阔叶林边缘地带 ,偶也可见于阔叶次生林中 。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调查
在福建山樱花自然分布较集中的福建省武夷山市 、邵武市 、南平市延平区 、沙县 、德化县 、连城县 、漳平
市 ,江西省赣县 、东安县和广东省的韶关市宜黄县各调查 1个样地。于福建山樱花开花季节 ,选择较为典
型 ,且植被较为完整的地段作为调查样地 ,样地面积10 m ×10 m ,采用记名 、记数法记录样地中出现的植
物种名 、胸径 、树高 、枝下高 、冠径 、株数等[ 5] 。
2.2 群落结构与特征
采用植物自然高度和生长型划分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 ,按 Raunkiaer标准划分群落中
每种植物的生活型和叶型[ 5~ 7] 。乔木层各树种重要值以相对多度(RA)+相对显著度(RD)+相对频度
(RF)计算[ 7] 。草本层多度按德氏(Drude)多度制划分[ 7] 。同时 ,用胸径的分级反映群落中乔木树种和福
建山樱花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分布 ,以各级株数百分比绘制年龄金字塔结构图 。乔木树种胸径划分为 7
级[ 8] 。福建山樱花种群按立木级指标划分为 5级[ 9] 。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外貌与季相
福建山樱花主要分布于海拔 300 ~ 2 200 m 的阳坡山谷 、山坡 、溪旁 、湿地与山地疏林中 ,或天然常绿
阔叶林边缘地带 ,偶也可见于阔叶次生林中。群落表现为林冠浓郁 ,暗绿色背景上夹杂浅色斑块 ,球状树
冠 ,林冠呈不规则波状起伏 ,以壳斗科的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
naefol ia)、多穗石栎(Li thocarpus polystachyus),樟科的山胡椒(Lindera glauca)、香桂(Cinnamomum sub-
avenium)、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紫楠(Phoebe sheareri),山茶科的木荷(Schima superba)、细齿
叶柃(Eurya nit ida),茜草科的山黄皮(Randia cochinchinensis),杜英科的山杜英(E laeocarpus sylvescris)、
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蔷薇科的光叶石楠(Phot inia glabra)等常绿树
种为主体 ,掺杂少量壳斗科的赤杨(Alnus japonica)、白栎(Quercus fabri),漆树科的盐肤木(Rhus chinen-
sis),安息香科的拟赤杨(Alniphy llum fortunei)、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榆科的榔榆(Ulmus parv-
ifolia),大风子科的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等落叶树种。秋末偶见落叶树裸枝树冠在绿色背景上形成
不甚明显的浅灰色斑块 ,冬季季相变化显著。冬末春初福建山樱花盛开 ,远远望去 ,艳红色团块状福建山
樱花树冠点缀于连绵起伏的绿色背景上形成尤为秀丽的景观。
3.2 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根据对福建省的武夷山 、邵武 、延平 、沙县 、德化 、连城 、漳平 ,江西省赣县 、东安 ,广东省的韶关共 10个
1 000 m2 样地的调查 ,福建山樱花群落共有维管植物 79科 、157属 、226种 ,其中蕨类植物 10种 ,隶属 8科
9属;种子植物216种 ,隶属 71科148属。种子植物中 ,裸子植物仅 2种 ,隶属 2科2属;双子叶植物 61科
117属 177种;单子叶植物 8科 29属 37种 。可见 ,福建山樱花群落以双子叶植物占优势 ,裸子植物贫乏 。
群落高 10 ~ 30 m ,可分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 。
3.2.1 乔木层 以所调查的 10个样地材料逐种计算出乔木树种的重要值 。乔木层大致可分为 3层 , T1
层高度>20 m ,盖度 15%~ 80%,以安息香科的拟赤杨和银钟花占优势 ,另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两广椴(Til la croizati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杉木(Cunning-
ham ia lanceolata)等;T2层高 10 ~ 20 m ,盖度 10%~ 60%,以壳斗科的青冈 、细叶青冈 ,大风子科的山桐
子 ,桑科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樟科的香桂占优势 ,另有黄樟 、紫楠 、木荷 、大叶冬青(Ilex lat i-
·30·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3 卷
folia)等;T3 层高 5 ~ 10 m ,盖度 5%~ 35%,以壳斗科的赤杨 、蔷薇科的光叶石楠 、清风藤科的笔罗子
(Meliosma rigida)、杜鹃花科的刺毛杜鹃(Rhododendron championae)、山茶科的八瓣糙果茶(Camel lia
octopetala)、樟科的山胡椒 、榆科的榔榆 、大戟科的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占优势 ,另有壳斗科的多穗石
栎 、蔷薇科的福建山樱花 、槭树科的青榨槭(Acer davidii)、杜英科的山杜英 、大戟科的油桐(Vernicia
fordii)、胡桃科的化香(Piatycarya strobilaceae)、五加科的鹅掌柴(Schef f lera octophyl la)等 。乔木层共计
58种 ,隶属 36科 49属 ,其中以拟赤杨重要值最大(16.291),在 4个样地中出现;其次是白花泡桐(6.812)
和银钟花(6.811),分别在 2个和 3个样地中出现。再次是马尾松(5.747)、青冈(5.518)和构树(5.471),
分别在 3个 、3个和 4个样地中出现。以上 6种乔木重要值与乔木平均重要值(2.275)相比显示出其具有
明显优势 。
3.2.2 灌木层 灌木层大致可分为 2层。S1层高度 2 ~ 5 m ,盖度 5%~ 29%;S2层高度 0.3 ~ 2 m ,盖度
<10%。灌木层由乔木幼树 、灌木和藤本幼树组成 ,共有植物 127种 、447 株(丛),其中乔木幼树 25种 、
114株 ,占该层总种数的 19.7%,总株数的 25.5%;灌木 97种 、317株 ,占该层总种数的 76.4%,总株数的
70.9%;藤本幼树 5种 、16株 ,占该层总种数的 3.9%,总株数的 3.6%。该层植物种数和株数均以灌木占
优势 ,且又以野牡丹科的地 (Melastoma dodecandrum)、朝天罐(Osbeckia opipara),杜鹃花科的映山红
(Rhododendron farrerae)、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蔷薇科的野蔷薇(Rosa mul ti fora)等优势明
显。本层中福建山樱花幼树共计 3株 ,皆为高度低于 100 cm 的 1 ~ 2年生幼苗 ,且仅在 1 个样地中出现 ,
存在度低 。
3.2.3 草本层 高度<1.5 m ,有植物60种 ,其中多度最高是五节芒(Miscanthus f loridulu),其次是类芦
(Neyraudia reynaudiana),再次是纤毛野青茅(Deyeux ia arundinaxea var.ci liata)和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而频度最高的类芦和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分别在 4 样地中存在;其次是五节芒 、野黍
(Eriochloa v il losa)、野青茅 、挂金灯(Physalis alkekengi var.f rancheti)、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
琴叶紫菀(Aster panduratus)、婆婆针(Bidens hipinnata)、夏枯草(Prunel la vulgaris)、剪股颖(Agrost is
matsumurae)和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
3.2.4 层间植物 共记录 11种 ,均为木质藤本 ,且大多数进入灌木层或乔木层 ,并常见大型木质藤本攀
缘在较大的乔木上 ,到达 10 m 多高的乔木上层 ,如夹竹桃科的紫花络石(Trachelospermum axi llare)、百
合科的土茯苓(Smilax glabra)。
3.3 生活型特征
根据 Raunkiaer的分类系统[ 10]编制福建山樱花所在群落的生活型谱(表 1)。可以看出 ,该群落的优
势生活型为高位芽植物 ,共有 163种 ,占总种数的 72.1%(包括藤本植物)。其中:中高位芽植物共 36种 ,
占 15.9%,如赤杨 、拟赤杨 、白栎 、青冈 、紫楠 、银钟花 、黄檀等种;小高位芽植物 89种 ,占 39.4%,如笔罗
子 、虎皮楠(Daphniphyl lum oldham i)、乌药(Linderastrychni folia)、粉叶柿(Diospyros glauci folia)、车桑
子(Dodonaea v iscosa)、短柱茶(Camell ia brevisty la)、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毛冬青(Ilex
pubescens)等;矮高位芽 38种 ,占总种数的16.8%,如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含笑(Michelia f lgo)、南
天竹(Nandina domestica)、华丽杜鹃(Rhododendron farrerae)、野蔷薇 、空心泡(Rosa rosasfol ius)、钩齿鼠
李(Rhamnus wi lsoni i)、白棠子(Callicarpa dichotoma)等;地上芽植物有 15 种 ,占 6.6%, 包括忍冬
(Lonicera japonica)、灰毛泡(Rubus irenaeus)、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流苏子(Coptosapel ta di f-
fusa)、地 等 5种灌木地上芽植物和短毛熊巴掌(Phyl lagathis cavaleriei var.tankahkeei)、挂金灯 、山麻
(Boehmeria platani fol ia)、乌头(Aconi tum carm ichael i)、山姜(A lpinia japonica)等 10 种草本地上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有 24种 ,占总种数的 10.6%,如秋牡丹(Anemone hupehensis var.japonica)、江西堇菜
(Viola kiangsiensis)、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油点草(Tricyrt is macropoda)、狗脊蕨(Woodwar-
dia japonica)等;地下芽植物 14 种 , 占 6.2%, 如仙茅(Curculigo orchiodes)、小颖羊毛(Festuca
parvigluma)、剪股颖 、夏枯草 、山菅兰等;1年生草本植物有 10种 ,占 4.4%,如婆婆针 、鬼针草(Bidens pi-
losa)、升马唐(Digitaria cil iaris)、野黍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大画眉草(Eragrost is cilianensis)等。在
·31·第 2 期 吕月良 ,等:福建山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10个样地中 ,仅武夷山和德化 2个样地中分别发现扭瓦韦(Lepisorus contortus)和石韦(Pyrrosia lingua),
其余 8个样地下层草本植物以五节芒 、黄茅 、白茅(Imperata cy lindrica)、野青茅 、野黍 、纤毛野青茅等占绝
对优势 ,形成郁闭的背景 ,说明样地干湿季节分明 。但 10个样地中均未见附生植物 。
表 1 福建山樱花群落生活型谱
类  别 中高位芽 小高位芽 矮高位芽 地上芽 地面芽 地下芽 1 年生
木本常绿植物(其中藤本) 24 72(7) 36(3) 3
木本落叶植物(其中藤本) 12 17(1) 2
草本种子植物 12 16 12 10
草本蕨类植物 8 2
合  计 36 89 38 15 24 14 10
*:( )内为该类植物中的藤本植物。
3.4 叶的形态与生态学特征
叶级 、叶型 、叶质 、叶缘 、叶尖等统计见表 2 。
从叶级谱统计得出:该群落以小型叶占显著优势 ,
共136 种 ,占 60.2%;其次为中型叶共 57 种 ,占
25.2%;大型叶共 25 种 ,占 11.1%;微型叶共 4
种 ,占 1.8%;鳞叶共 3 种 ,占 1.3%;巨型叶仅 1
种 ,占 0.4%。这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中小型叶
为主 ,其他叶级植物所占比例很小的特征相一致。
叶型组成以单叶占绝对优势 ,共有 205种 ,占
90.7%;复叶共 21种 ,占 9.3%。这与亚热带地区
的常绿阔叶林植物是以单叶为主的特征也是一致
的。叶质中 ,草质叶共 99种 ,占 43.8%;革质叶共
90种 ,占 39.8%;纸质叶共 30种 ,占 13.3%;另有
厚革质叶 7种 ,占 3.1%。该群落以草质叶和革质
叶占优势 ,这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革质叶占优势
的特征基本相符 。
另外 ,该群落中木本植物占优势 ,共有 166种 ,
占总种数的 73.5%,其中又以常绿树占绝对优势 ,
共134种 ,占 59.3%;落叶树仅 32种 ,占 14.2%。
而60种草本植物中 ,蕨类植物共有 10种 ,占总种
数4.4%,种子植物有 50种 ,占 21.1%,其中 1年
生植物有 10种 ,占 4.4%。
3.5 乔木径级分布
表 2 福建山樱花群落叶性质统计
类 型 叶的类型与特征 种数/种 占总种数/ %
叶级(LS) 巨型叶 1 0.4
大型叶 25 11.1
中型叶 57 25.2
小型叶 136 60.2
微型叶 4 1.8
鳞叶 3 1.3
合计 226
叶型(LP) 单叶 205 90.7
复叶 21 9.3
合计 226
叶质(LT) 厚革质(4 级) 7 3.1
革质(3级) 90 39.8
草质(2级) 99 43.8
纸质(1级) 30 13.3
合计 226
植物类型 木本植物 166 73.5
常绿植物 134 59.3
落叶植物 32 14.2
草本植物 60 26.5
1 年生植物 10 4.4
多年生植物 40 17.7
蕨类植物 10 4.4
合计 226
  以10个样地材料综合统计得出:乔木树干胸径≤5 cm的 115株 ,占乔木总株数的40.4%;径级在6 ~
10 cm 的 77株 ,占 27.0%;11 ~ 15 cm 的 47株 ,占 16.5%;16 ~ 20 cm 的 22株 ,占 7.7%;21 ~ 25 cm 的 19
株 ,占 6.7%;26 ~ 30 cm 的 2株 ,占 0.7%;>30 cm的 3株 ,占 1.1%。可见 ,该群落以中小径级占绝对优
势 ,中径级和大径级的很少(图 1),说明群落处于旺盛的成长期 。
3.6 福建山樱花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仅反映着种群的动态 ,而且反映着群落发展变化的趋势。为了弄清福建山樱花的
现状 ,研究对 10个样地内的福建山樱花的全部立木级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未发现树高<33 cm 的 Ⅰ级
幼苗;树高≥33 cm ,胸径小于 2.5 cm的 Ⅱ级苗木 3株 ,占总种数的 12.5%;胸径 2.5 ~ 7.5 cm 的Ⅲ级苗木
·32·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3 卷
图 1 福建山樱花群落乔木径级分布
5株 ,占 20.8%;胸径 7.5 ~ 22.5 cm 的Ⅳ级苗木 15
株 ,占 62.5%;胸径>22.5 cm 的Ⅴ级大苗 1 株 ,占
4.2%。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形 ,虽不
能简单地就此推论福建山樱花即将在群落中消失 ,
但已经是衰退模式 ,属于衰退种群 。这与所调查的
福建山樱花种群分布海拔较低 ,人为活动破坏较频
繁 ,以及种果易为鸟食 ,自然条件下种子发芽率极低
等密切相关。
4 结论
福建山樱花群落在立木高矮及密集程度上不同
样地之间差异较大 ,但垂直结构均较简单 ,以中小乔
木和灌木占数量优势 ,以常绿植物占绝对优势 ,由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壳斗科 、樟科 、山茶科为优势科 ,拟赤杨 、青冈 、细叶青冈 、山胡椒 、香桂为优势树种;
乔木层主要伴生种有银钟花 、紫楠 、白花泡桐 、山桐子 、木荷 、光叶石楠 、笔罗子 、刺毛杜鹃等 ,林下灌木多野
牡丹科的地 、朝天罐 ,杜鹃花科的映山红 、满山红 ,蔷薇科的野蔷薇等;草本层常有禾本科植物以及菊科 、
百合科 、莎草科 、石蒜科 、毛茛科植物。层间植物较少 ,且均为木质藤本植物 ,如土茯苓 、光叶蛇葡萄(Am-
pelopsis heterophylla var.hancei)、凌霄(Campsis grandi f lora)、香花崖藤豆(Mil lett ia dielsiana)、华南悬
钓子(Rubus hanceanus)、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紫花络石等。可见 ,福建山樱花群落是由
多数在迹地上更新的植物种类组成 ,且以壳斗科 、樟科 、山茶科为主 ,较多科属共同存在的杂木林。
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占显著优势(72.12%),高位芽中以小高位芽植物比例最高 ,其次为矮高位芽植
物和中高位芽植物 , 缺乏大高位芽植物 。群落的外貌是由小型叶(69.6%)、单叶(90.7%)、草质叶
(43.8%)或革质叶(39.8%)为主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 ,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点 。
群落乔木树种以中小径级占绝对优势 ,中径级和大径级的很少 ,群落处于旺盛生长期。野外调查发现:
许多胸径>15 cm、高度>6 m 的福建山樱花几乎都为 2 ~ 5个树干丛生 ,且各枝干径级相近;而大树被砍伐后
或枯倒后形成林窗处 ,常见从树桩基部萌发出多达近10个的萌蘖枝 ,且生长健壮。由此可以推断 ,福建山樱
花的萌蘖枝可最终形成丛生的福建山樱花大树 ,因此认为福建山樱花种群虽因种果易为鸟食 ,且种子自播发
芽率极低 ,但老树萌生更新能力较强 ,在植被恢复和自然更新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 ,对群落立木结构研究
表明 ,福建山樱花种群已处于衰退模式 ,有即将在群落中消失的可能 ,需加强对其保护研究。
参考文献:
[ 1] 吕月良 ,陈 璋 , 施季森.福建山樱花研究现状 、开发前景与育种策略[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 30
(1):115-118.
[ 2] 郑元春.台湾自然观察图鉴(1)[ M].台北:渡假出版社 , 1985.
[ 3] 俞德浚 , 陆玲娣 ,谷粹芝 , 等.中国植物志:第 38 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6.
[ 4]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 2 卷[ M].福州: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5] 曲仲湘 , 吴玉树 ,王焕校 , 等.植物生态学:第二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4.
[ 6] 蒋有绪 , 郭泉水 ,马 娟 , 等.中国森林植物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8.
[ 7] 武吉华 , 张 绅.植物地理学:第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 8] 李宏伟 , 何长斌 ,陈广文 , 等.西双版纳大果人面子群落的植物群落学研究[ J].云南植物研究 , 1999 , 21(3):333-345.
[ 9] 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 J].云南植物研究 , 1979 ,(1):1-22.
[ 10] Mueller-Dombois D , H.Ellenberg.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 M] .鲍显诚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6.
·33·第 2 期 吕月良 ,等:福建山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