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木瓜与光皮木瓜、西藏木瓜及小木瓜的鉴别与合理应用



全 文 :合 理 用 药
木瓜与光皮木瓜 、西藏木瓜及小木瓜的鉴别与合理应用
孔增科 胡双丰1  潘女燕2  徐晶颖3
(河北省邯郸市药品检验所 ,河北 邯郸 056001)
  【关键词】 木瓜;光皮木瓜;西藏木瓜;小木瓜;中药鉴定;药典
【中图分类号】 R 282.5;R 282.71;R 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4-355-03
1 浙江省宁波市药品检验所 ,浙江 宁波 315040
2 浙江省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 ,浙江 宁波 310016
3 河北省武安市人民医院 ,河北 武安 056003
作者简介:孔增科(1950-),男。主任药师 ,河北省中医药师承教
育指导老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金牛奖”优秀个人奖 、中
国药学会首届药师周“杰出新秀奖”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从事中药鉴定 30 多年 ,擅长中药鉴定 、制剂与合理用药 ,
主张药要精药 ,医要通药 ,医药结合 ,合理用药的学术指导思想。
1 木瓜 Fructus Chaenomelis
1.1 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1.2 饮片鉴别  呈类月牙形 , 长 4 ~ 8 cm , 宽 0.7 ~
2.5 cm ,厚 1 mm。切面棕红色或红棕色 ,凹陷部呈棕黄色 ,
具光泽。果皮红色或棕红色 , 有密集的皱纹。质硬脆 , 易
折断。气微香 ,味酸略涩[ 1] 。见图 1。
图 1 木瓜
1.3 成分 含蛋白质 、蔗糖 、还原糖 、木瓜酚 , 苹果酸 、柠
檬酸 、抗坏血酸 、正葵酸等有机酸 , 黄酮类 , 齐墩果酸 、
-0-乙酰熊果酸 、皂苷 、缬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苯丙氨
酸等 16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 2] 。
1.4 药理
1.4.1 抗炎 木瓜总苷对佐剂性关节炎 、胶原性关节炎
及角叉菜胶性 、蛋白性 、甲醛性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 ,能明显对抗醋酸刺激所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
性增高 ,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 3] 。
1.4.2 保肝 木瓜有减轻肝细胞坏死 ,减轻肝细胞脂变 ,
防止肝细胞肿胀 、气球样变 ,促进肝细胞修复和降低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作用;对四氯化碳(CCl4)引起
的大鼠急性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还有促进肝细胞再
生 , 防止肝硬化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1.4.3 抗氧化 木瓜酚(NB)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能提
高脑梗死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降低脂质
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 ,提高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
抗氧化能力。
1.4.4 抗肿瘤 水煎剂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的抑制
作用。
1.4.5 其他 木瓜水煎剂有缓和胃痉挛和四肢肌肉痉
挛 、中枢镇静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1.5 性味 、归经与效用 性温 ,味酸。归肝 、脾经。有平
肝舒筋 、利胃化湿的功效。 用于湿痹拘挛 , 腰膝关节酸重
疼痛 , 吐泻转筋 ,脚气水肿。
1.6 临床应用
1.6.1 吐泻转筋 木瓜 30 g , 吴茱萸 15 g ,小茴香 3 g , 炙
甘草 3 g。共研细粉 , 每次 12 g , 用生姜 3 片 、紫苏叶 10 g
水煎送服[ 4] 。
1.6.2 风湿性关节炎 木瓜 、赤芍药 、川芎 、牛膝 、羌活 、
独活 、狗脊各 10 g ,桂枝6 g。水煎服 ,日 1 剂。
1.6.3 三叉神经痛 木瓜12 g , 白芍药 、酸枣仁各10 g , 炙
甘草 6 g。水煎服 , 日 1剂。
1.6.4 糜烂性胃炎 木瓜 、浙贝母 、白芍药各 12 g , 赤芍
药 、百合各 10 g ,三七粉(冲)3 g ,白及粉(冲)6 g ,甘草 6 g。
水煎服 , 日 1剂[ 5] 。
1.6.5 湿痹拘挛 、腰膝酸痛 木瓜 、牛膝 、续断 、五加皮各
6 g , 防己 、桂枝各 6 g。水煎服 , 日 1剂。
2 光皮木瓜( 楂) Fructus Chaenomelis Sinensis
2.1 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光皮木瓜 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Koehne的干燥成熟果实[6] 。
2.2 饮片鉴别 呈月牙形或类长椭圆形 , 长 4 ~ 9 cm , 宽
1.5 ~ 4 cm ,厚 1.5 mm。 切面淡棕色或淡棕黄色 ,粗糙 , 显
颗粒性 ,中央部位有数个种室洼陷。周边红棕色或棕褐
色 , 果皮侧光滑 , 无皱纹 , 纵剖侧棕黄色或黄棕色。质硬
脆 , 易折断 ,断面颗粒性。气微 , 味微酸涩 ,嚼之具砂砾感。
355河北中医 2007年 4 月第 29卷第 4 期 Hebei J TCM , April 2007 , Vol 29 , No.4
见图 2。
2.3 成分 含蛋白质 , 苹果酸 、柠檬酸 , 黄酮类成分 , 鞣
质 ,苯丙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及镁 、钙 、铁 、锰 、铜 、镍等微
量元素[ 7] 。
图 2 光皮木瓜
2.4 药理 光皮木瓜含有抗溶血性链球菌的成分齐墩果
酸 、坡模醇酸与熊果酸 , 可消除咽喉部的炎症;对蛋清性关
节炎有消肿作用。
2.5 性味 、归经与效用 性温 , 味酸。归胃 、肝 、肺经。有
和胃 、舒筋 、祛风湿 、消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腓肠肌痉挛 ,
吐泻腹痛 , 风湿性痹痛 , 咳嗽痰多 , 泄泻 , 痢疾 , 跌仆伤痛 ,
脚气水肿。
2.6 临床应用
2.6.1 寒湿吐泻 光皮木瓜 、紫苏梗各10 g , 生姜6 g。水
煎服 ,日 1 剂。
2.6.2 肺痨咳嗽 光皮木瓜 45 g , 四叶一枝香 15 g , 甘草
6 g 。水煎服 ,日 1 剂。
2.6.3 跌打损伤 光皮木瓜 30 g , 五加根 30 g , 大活血
30 g ,威灵仙 15 g。共研细粉。每次 15 g ,以水酒兑服[ 8] 。
3 西藏木瓜 Fructus Chaenomelis Thibeticae
3.1 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西藏木瓜 Chaenomeles thibetica
Yu 的干燥成熟果实。
3.2 饮片鉴别 呈圆形或梨形 , 多纵切成 2 ~ 4 瓣。长
6 ~ 11 cm ,宽 5~ 9 c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 , 饱满或稍带
皱缩;剖开面果肉较薄 ,厚约 5 mm , 果肉较松软。种子密
集 ,每室 25 ~ 30 粒 , 红棕色 , 扁平三角形。 气特殊 , 味极
酸。见图 3。
图 3 西藏木瓜
3.3 成分 含蛋白质 ,苹果酸 , 苏氨酸 ,亮氨酸和镁 、铁 、
铜 、锌等微量元素。
4 小木瓜(酸楂果) Fructus Docyniae
4.1  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云南木多依 Docynia delavayi
(Franch.)Schneid 的干燥成熟果实。
4.2 饮片鉴别 呈类长条形或圆形厚片。圆片直径
2~ 3 cm , 长片长达 6 , 厚 2~ 4 cm。切面棕红色或黄棕色 ,
粗糙不平 , 边缘多内卷 , 中间具果核脱落而成中空的 5 环
状。周边红棕色或棕褐色 , 具不规则皱纹 , 略具光泽。 质
硬 , 易折断。气微 ,味酸涩 , 微甜。见图 4。
图 4 小木瓜
4.3 性味 、归经与效用 性凉 , 味酸。有祛风除湿 、消食
化积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 , 食积胀满 ,消化不良。
4.4 临床应用
4.4.1 风湿痹痛 小木瓜15~ 30 g ,水煎或泡酒服。
4.4.2 食积腹胀 , 消化不良 小木瓜 60 g , 水煎服 , 日
1剂 。
小 结 木瓜为常用中药。 以“木瓜实”之名始载于
《名医别录》中品。有平肝舒筋 、和胃化湿的功效 , 可“调营
卫 , 助谷气” ,“止吐泻奔豚及脚气水肿 , 冷热痢 , 心腹痛 , 疗
渴” 。临床用于防治风湿病 、霍乱 、痢疾 、肠炎 、腰膝关节酸
重疼痛 、脚气水肿等病症效果理想 ,且为药食两用物质 , 故
产地民间有“杏一益 , 梨二益 , 木瓜百益”之说。木瓜历史
上即存在混乱情况 , 苏颂曰:“木瓜 ,旧不著所出州土 , ……
今处处有之 , 而宣城者为佳。其木状若柰花 , 生于春末而
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 , 小者如拳。 ……又有一种 楂 ,
木 、叶 、花 、实酷似木瓜。陶云:大而黄 , 可进酒去痰者是
也。欲辨之 , 看蒂间别有熏蒂如乳者为木瓜 , 无此者为
楂也 , ……” [ 9] 上述明确指出宋朝时即有以光皮木瓜(
楂)充木瓜药用的状况 , 并总结出识别木瓜真伪的简便
方法。
目前全国各地使用的木瓜主流商品为正品木瓜(占
75.5%)和光皮木瓜(占 24.5%)[ 10] , 西藏木瓜在有些省区
也称为“木瓜”或伪充木瓜药用[ 11 ~ 13] , 应予注意。 光皮木
瓜与木瓜不仅基源不同 , 性状有别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也与木瓜迥异(无木瓜的解痉 、抗炎和保肝作用), 决不可
作木瓜药用;西藏木瓜有机酸总量较木瓜高(0.446%), 但
不含柠檬酸和维生素 C ,药理作用 、功效与木瓜也有差异;
小木瓜在云南民间误作木瓜 , 并有混作木瓜外调药用的情
况 , 其与木瓜基源 、成分 、功能效用迥异 ,均应以其名药用 ,
不可混称或代木瓜药用。 (下转380页)
356 河北中医 2007 年 4月第 29 卷第 4 期 Hebei J TCM , April 2007 ,Vol 29 , No.4
人自身科研能力相对较差 ,科研设计不合理或研究目标不
明确;或是前期基础工作不到位 ,在基础工作尚未完善的
情况下即进入研究程序;或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 多家医
院先后研究同一个病种。三是药物疗效不确定 ,没有叫得
响的拳头产品 ,老百姓不买账。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 广大
患者不了解专科专病的内容。
如某次对全省部分中医院检查中发现 , 受检的 23 所
医院中 ,有 11 所将脑血管病列为专科课题 , 但其创新性也
仅仅是将药味 、剂量或剂型加以改变 , 没有突破性进展 , 治
疗效果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对患者没有较大的吸引力。专
家认为 ,许多常见病或疑难重症 , 除了原发病以外 , 还有一
系列的并发症 ,治疗起来都比较棘手。将原发病列为主攻
课题 ,难度大 、突破性小 、效果差。如果将诸多并发症中的
一个症状列为研究项目 , 目标小 , 相对容易突破。如脑血
管病 ,是一种难治性疾病 , 难度在于它的各种后遗症如失
语 、部分肢体功能障碍或偏瘫等不易改善。如果将其中一
个项列为主攻项目 , 加以深入研究 , 效果可能会好些。恰
恰是上述这些医院 ,没有一支临床经验较为丰富 、科研能
力较强 、凝聚力较大 、组织较严密的专业技术队伍 , 没有对
一种疾病的某种后遗症进行专题研究的。科研组织松散 ,
科研课题目标太大 ,研究结论肤浅 , 研究结果不能真正用
于临床等现象 ,是使一部分专科命如薄纸 、形不成优势的
症结所在。
6 吸收现代医学的要素
保持中医本色固然是中医院发展的根基 ,但我省各中
医院均是综合性医院 , 在现代社会环境条件下 , 或多或少
都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参与和渗透。 保持中医本色与
吸收现代医学的要素并不矛盾 ,现代医疗技术和设备不分
西医或中医 ,谁都可以使用。我国是民族医学大国 , 中医
与现代医学并举是我国医疗体系的特点 ,这 2 种医学相互
渗透是必然现象 ,中西医结合便是民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
产物。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中医院必然要吸
收现代医学的要素 ,以现代医学精华弥补自身的不足。笔
者在这里所说的仅仅是弥补 , 而不是过度的吸收。说的直
白一些就是开展部分西医项目是很正常的 ,借以提高经济
效益也是顺理成章的 ,关键是把握好开展的尺度 , 不宜过
大。建议购置设备时 , 可根据本院的条件 、当地经济状况 、
医疗机构布局 、医疗资源的分配等 , 量力 、适当地购入 , 避
免贪大求全造成资源浪费 , 避免重复购入造成入不敷出或
跟着他人屁股后面跑的现象。引进治疗技术时 ,应是本院
必要开展的项目 , 在引进的基础上参与中医治疗 , 避免因
引进而冲淡或削弱中医诊治。实行现代化的管理不存在
是中医还是西医的问题 , 而是虚心学习科学 、规范 、先进的
管理手段的问题 , 是一个说着容易做着难的却又不能不做
的问题。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以“照方抓药” , 而是汲取他
人经验结合本单位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的过程。
同时 , 笔者认为 ,中医与西医不提倡医疗竞争 ,而提倡
医疗协作。竞争常常导致互相残杀 , 而协作能够优势互
补 、共同发展。把个人的精力和管理层的精力 , 引导到钻
研专业技术或科学管理上来 , 而不是一个心眼儿地去算计
对方 , 在同心协作的基础上 ,创造一个祥和的医疗局面 , 将
医疗造福于人民群众。协作存在着共担风险 ,也同样存在
着优胜劣汰的问题 , 协作者如果有一方不能尽心竭力 , 势
必会被淘汰 , 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
笔者在此呼吁 ,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中医不仅要
有精神上的鼓励 , 还要有相关政策上的倾斜 , 特别是不要
用衡量西医的方式方法来衡量中医的技术和中药制剂 , 因
为这是 2个独立的 、各具特长的医疗体系 , 应当有不同的
评价方法。我们应当看到 , 中医药在没有西医衡量的情况
下已经持续发展了两千多年 ,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希望有关部门能
根据中国的国情 , 客观地评价中医药 , 给足中医药持续发
展的空间。
以上是笔者对我省中医院发展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建
议 , 愿意与关心和从事中医工作的有识之士进行探讨。
(收稿日期:2007-02-18)
(上接 356 页)
参考文献
[ 1]  吴玛王利 ,孔增科.中药饮片鉴别:上册[ M] .天津: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3:333-334
[ 2]  吴虹 ,魏伟 ,吴成义.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J]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4 , 23(2):62-64
[ 3]  戴敏 ,魏伟 ,汪倪萍 ,等.木瓜苷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 J]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03 , 19(3):340-343
[ 4]  孔增科 ,傅正良 ,周海平.常用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 M] .赤
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143
[ 5]  孙连娜 ,洪永福.简述中药木瓜的化学 、药理与临床应用研
究[ J] .药学实践杂志 , 1999 ,17(5):281-284
[ 6]  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药材标准[ S] .1987:100
[ 7]  陈日来 ,吴廷俊 , 戴跃进.四种木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
[ J] .华西药学杂志 , 2000 ,15(1):38-39
[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13-115
[ 9]  宋·苏颂撰.图经本草[M] .胡乃长 , 王致谱辑注.福州:福建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486
[ 10]  徐国钧 ,徐珞珊 , 王峥涛.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
究:第 4册[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434-436
[ 11]  叶玉娣 ,叶玉群.木瓜的真伪鉴别[ J] .现代实用医学 , 2001.
13(6):304
[ 12]  仇越敏.木瓜等 6味中药与伪品的鉴别[ J] .黑龙江中医药 ,
2002 ,(6):52-53
[ 13]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臧药:第 1
卷[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502-503
(收稿日期:2007-03-25)
380 河北中医 2007 年 4月第 29 卷第 4 期 Hebei J TCM , April 2007 ,Vol 29 ,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