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1卷第 6期
2008年 12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l. 31No. 6
12. 2008
羊耳菊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姚 波 , 梁晓原■
(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目的:研究羊耳菊挥发油成分。 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云南产羊耳菊挥发油进行了提取 , 并用
GC、 GC—MS联用仪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首次从羊耳菊挥发油中鉴定出 23个组分 , 主要
成分为百里香酚 、 香芹酚及其系列衍生物 , 占总挥发油含量的 90.55%。
关键词:羊耳菊;挥发油;GC;GC-MS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723(2008)06— 0027— 03
羊耳菊 Inulacappa(Buch.-Ham.)DC.为菊
科旋覆花属植物 , 亚灌木 , 根状茎粗壮。又名白牛
胆 、山白芷 、白面风 、羊耳茶 、娜罕 、美叉列大力
王 [ 1] , 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 , 越南 、 缅甸 、 泰
国 、马来西亚和印度也有分布 。此药以全草或根入
药 , 其功用散寒解表 、祛风除湿 、行气止痛 、 消肿
解毒 , 主治风寒感冒 、咳嗽 、 头痛 、 胃痛 、风湿腰
腿痛 、 痢疾 、泄泻 、 肝炎 、产后感冒 、 月经不调 、
痔疮 、 疥癣 、 跌打肿痛 [ 1] 。羊耳菊为我国南方的
一种民间草药 , 《中国民族药志》 记载:在我国南
方除汉族外 , 傣 、 侗 、 景颇 、 拉祜 、 傈僳 、 苗 、
彝 、佤 、壮等族的民间都有丰富的药用经验 [ 2] 。
在我省文山 、 西畴等县壮族常用为消炎 、消肿药 。
在傣医名方 “雅叫哈顿散 ” 中 , 羊耳菊为主药之
一 , 有清热解毒 , 止痛止血之功效。用于感冒发
热 , 喉炎 , 胸腹胀痛 , 虚劳心悸 , 月经不调 , 产后
流血。本文首次对羊耳菊的根的挥发油进行了研
究 , 鉴定了 23个化合物。
1 仪器与实验材料
气相色谱仪 (AgilentTechnologiesHP5890);
GC—MS联用仪 (AgilentTechnologiesHP6890GC/
5973MS)。羊耳菊采自云南省安宁县 , 经云南中医
学院杨树德副教授鉴定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
Inulacappa(Buch.-Ham.)DC;所用试剂均为分
析纯。
2 实验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
新鲜的药材羊耳菊根粉碎过 20目筛 , 加入 10
倍量的水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 , 蒸馏液用无水硫酸
钠干燥 , 得金黄色油液 , 储存于 -20℃冰箱 , 备
用。
2.2 挥发油的 GC、 GC—MS分析
GC分析条件:30QC2/AC5石英毛细管柱
(30m×0.32mm);柱温 80 ~ 280℃, 程序升温
3℃/min, 进样 温度 250℃;氢火焰检测 温度
250℃;进样量 0.2μL;分流比 50∶1;载气为高纯
氮气 。
GC—MS分析条件:GC条件:HP— 5MS石英
毛细管柱 (30m×0.25mm×0.25μm);柱温 80 ~
240℃, 程序升温 3℃/min, 进样口温度 250℃, 柱
前压 100kPa, 进样量 0.05μL, 分流比 15∶1 , 载气
为高纯 He气 。 MS条件:电离方式 EI, 电子能量
70eV, 传输线温度 150℃, 离子源温度 230℃, 质
量范围 35 ~ 450。
按上述实验条件进样:得到羊耳菊挥发油总离
子流图 1。对分离出的各组分提取质谱图 , 经用
wiley7n.1谱库检索 , 确认了 19种成分 , 初步推断
了 4种成分 , 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
种成分的相对含量 , 结果见表 1。
27
*收稿日期:2008— 06— 12
作者简介:姚波 (1983 ~ ), 女 , 本院 2006级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研究。 ■通讯作者:梁晓原 ,
Tel:0871-6212607;E-mail:ynliangxy@yahoo.com.cn
2008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31卷
图 1 羊耳菊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表 1 羊耳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序号 化合物 百分含量 (%)
1 反式–松油– 1–醇 ?
2 顺式–松油– 1–醇 ?
3 ? 0.1057
5 茴香脑 0.8849
6 百里香酚甲醚 ?
7 香芹酚甲醚 0.1067
8 百里香酚 17.3363
10 香芹酚 0.9836
11 ? 0.3797
12 长叶环烯 0.1097
13 ? 0.1099
15 α—胡椒烯 ?
16 α—古芸烯 0.0859
17 β —石竹烯 0.5324
18 α—香柠檬烯 0.1707
19 ? 0.3929
20 α—石竹烯 0.4977
*22 百里香酚丁酸酯 52.1075
续表 1 羊耳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序号 化合物 百分含量 (%)
23 β —红没药烯 0.2492
*24 香芹酚丁酸酯 10.2989
25 δ—杜松烯 0.1724
26 异喇叭烯 0.2740
27 大香叶烯 B 0.2153
*28 百里香酚戊酸酯 1.0577
*29 香芹酚戊酸酯 8.7683
31 律草烯氧化物 0.0827
36
3–正丁基– 2–苯并 (C)呋
喃酮 ?
(注:*为初步推断的化合物)
3 结果与讨论
目前尚未见过有关羊耳菊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的报道 , 本研究检出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羊耳
菊挥发油中鉴定。
本研究检出的 23个化合物中 , 已确认的化合
物百里香酚含量为 17.3363%, 香芹酚的含量为
0.9836%, 而可初步推断的化合物百里香酚丁酸酯
28
第 6期 姚 波 , 等:羊耳菊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的含量为 52.1075%, 香芹酚丁酸酯的含量为
10.2989%, 百里香酚戊酸酯的含量为 1.0577%,
香芹酚戊酸酯的含量为 8.7683%, 可见百里香酚 、
香芹酚及其系列衍生化合物为羊耳菊挥发油的主要成
分 , 占总挥发油含量的 90.55%, 所以对羊耳菊挥发
油的化学成分作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羊耳菊为我国南方的一种民间用药 , 分布广
泛 , 药用资源丰富 , 其挥发油除在医药上有着抗
菌 、抗氧化 [ 3] 、 防腐等广泛应用外 , 也还应用于
食品业 、香料业 、化妆品等专业。本研究对合理开
发应用这一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并为研究
开发我省的民间民族药作出相应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 M]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97:698.
[ 2] 高宣亮.中药辞海 [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 1996 (2):2252-2253.
[ 3] 樊明涛 , 陈锦屏.百里香芳香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氧化
试验 [ J] .西北农业学报 , 2002, 11 (1):34-36.
(编辑:迟 越)
Studieson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EssentialOilfromInulacappa
YAOBo, LIANGXiao-yuan
(YunnanUniversityofTCM, KunmingYunnan650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ituentsofessentialoilfromInulacappa.Method:The
essentialoilofYunnanprovincewasextractedbywatersteamdistilationcapacity, andthechemicalconstituents
wereseparatedandidentifiedbyGCandGC-MS.Therelativecontentofeachconstituentwasdeterminedbyarea
normalization.Result:Twenty-threeconstituentswerefirstlyidentifiedfromInulacappa, themainchemical
componentswereThymol, Carvacrolanditsfamilyofderivatives.Thataccountsfor99.55percentofthetotales-
sentialoil.
KEYWORDS:Inulacappa;EsentialOil;GC;GC—MS
(上接第 19页)
TheStudiesofMicro-identificationonAerialPartsandUndergroundPartsof
PanaxjaponicusC.A.May.var.majorandPanaxjaponicus
C.A.May.var.bipinnatifidus
XUYin-feng1, 2 , WANGLi1 , LIXue-fang1 , GAOLi1
(1.YunnanInstituteofMateriaMedica, KunmingYunnan650111, China;
2.YunnanUniversityofTCM, KunmingYunnan650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studyingthePanaxjaponicusC.A.May.var.majorandPanaxja-
ponicusC.A.May.var.bipinnatifidusaerialpartsandtheundergroundpartsmicro-identificationresearch,
andwiththesameplantprovidethebasisforthediferential.MethedUsedthemicro-identificationmethodhas
donethesystemresearchtotheirundergroundandtheaerialparts, separatelytotheundergroundpartfestivaland
theinternodecrosssection, thepowder, theaerialpartsstem, theleafcrossection, thepowderandleafblade
saboutsuperficialviewandsoonthemicrocharacteristichascarriedonthedescription.ResultIndetaildescribed
thePanaxjaponicusC.A.May.var.majorandPanaxjaponicusC.A.May.var.bipinnatifidusvariouspart
ofmicrocharacteristics.ConclutionNotonlythisresearchenhancedandhasconsummatedthePanaxjaponicusC.
A.May.var.majorandPanaxjaponicusC.A.May.var.bipinnatifidusundergroundpartmicroresearch,
moreoverforthetheiraerialpartsqualityspecificationresearch, thedevelopmentuse, theexpandedformedicinal
purposesresourceshasprovidedthetheorybasis.
KEYWORDS:PanaxjaponicusC.A.May.var.majorandPanaxjaponicusC.A.May.var.bipin-
natifidusmicro-identification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