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木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全 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N A U TR R C A L P D U I O, R E S E A R C H A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V
o l
.
1 0 N
o
.
2
云木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杨 辉 谢金伦
(云南大学化学系 昆明 6 5 0 0 9 1 )
孙汉董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 6 5 0 2 0 4 )
摘 要 本文对云木香的研究作了总结 , 主要包括它的植物形态 、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等 。 并对今后的综合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些信息 。
关键词 云木香 ,菊科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开发应用
0 前 言
云木香 ( as us 。 , ae 勿尹那 c . B cl ar k e ) , 又名广木香 ,青木香 。 曾用拉丁名 助 ck la dn 必 如” 。 eD c -
en
. ,为多年生高大菊科草本植物 , 以其根茎入药 ,具有解痉 、 降压和抗菌作用 。 中医常用以治疗
胃部胀满 、 消化不 良、 呕吐 、 腹痛和腹泻等症 ,具有芳香健 胃 ,行气止痛的功效 。 其根浸膏 c( on -
er et
e
)和净油 ( ab so fu t e 。 il) 具有浓郁的动物型香气 ,被广泛用作调配香料的香原料川 。
1 云木香的植物形态和生境分布
云木香 , 多年生草本 ,高 1~ Zm 。 主根粗壮 , 圆柱形 ,直径可达 sc m ,表面褐色 , 有稀疏侧根 ,
具有特异香气 。 茎不分枝 ,上部被稀疏短毛 。 基叶大型 ,具长柄 ,叶片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 ,
长 30 ~ I O c0 m , 基部心形 ,通常沿叶柄下延成不规则分裂的翼 ,边缘具不规则的浅裂或呈波状 ,
疏生短刺 ,两面有短毛 ; 茎生叶较小 ,广椭圆形 , 叶基翼状 , 下延抱茎 。 头状花序顶生及腋生 ,通
常 2一 3 个丛生于花茎顶端 ,腋生者单一 ,直径 2~ c3 m ; 总苞半球形 ,总苞片约 10 层 , 三角状披
针形或长披针形 ,外层先端长尖如刺 , 托片刚毛状 ; 花全为管状花 , 暗紫色 , 花冠 5 裂 ; 雄蕊 5 ,
聚药 ;子房下位 ,花柱伸出花冠外 , 柱头 2 裂 。 瘦果线形 ,有棱 ,上端有两层羽状冠毛 , 果熟时脱
落 。 花期 5一 8 月 ,果期 9一 1 0 月 。
云木香生长于海拔 2 5 0 0一 4 0 0 0 m 的湿润 , 凉爽 山地 , 在稍低的凉爽丘陵和平原地区也可
生长 。 原产于印度 ,我国云南 、 广西 、 四川 、 甘肃 、 陕西 、 西藏及中南诸省均有引种栽培 。 目前以
云南产量为最大 ,并大量出口 。
2 云木香的采集与加工
1 0 月至次年 1 月间采挖 ,除去残茎 , 洗净 ,晒干或烘干 (不宜久烘 ) ,堆放于阴凉干燥处保
存 。 其气息芳香浓烈而特异 , 味苦 。 以色黄 白 , 质坚实 ,香浓者为佳 。
3 云木香的化学成分
对云木香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有许多报道 ,可追溯到本世纪 50 年代初 。 印度 、 中国 、 日本 、 瑞
收稿 日期 : 19 9 7 年 3 月 17 日
DOI : 10. 16333 /j . 1001 -6880. 1998. 02. 020
Vo l
.
10No
.
2杨 辉等 :云木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士和法国等国的学者们从云木香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菇类 、 幽体 、 配糖体 、 生物碱 、 搪 、 脂
肪酸及其酷和氨基酸 ,其中以菇类化合物的含量最丰富 。
3
.
1 单菇类化合物
从云木香中分离出的单菇类化合物主要有 : 茨烯 ( 1 ) ,水芹烯 ( 2 ) , 。 和 件紫罗兰酮 (3 , 4 ) ,
压芹子烯 ( 5 ) , 月桂烯 ( 6 ) ,对一伞花烃 ( 7 ) , 芳樟醇 ( 8 )和丁香烯 ( 9 ) , 松油烯 ( 1 0 ) [ ’ ] 。 此外 ,还分到
一些烃类化合物 : 蔡 ( 1 1) 和正十七四烯 ( 1 2) 等 lj[ 。
3
.
2 倍半菇类化合物
从文献报道和我们的研究工作来看 ,倍半菇类化合物是云木香的主要化学成分 。不仅种类
繁多含量丰富 , 并业已证明是云木香重要的活性成分 。 云木香所含的倍半菇类化合物 ,从结构
类型上可分为按叶烷 ( e u d e s m a n e ) 、 愈创木烷 ( g u a i a n e ) 、扰牛儿烷 ( g e r m a e r a n e ) 、律草烷 ( h u m u -
la n e )
、 石竹烷 ( e a r y o p h y u a n e ) 、 雪松烷 ( e e d r a n e )和榄香烷 ( e l e m a n e ) 型等结构 。 其中以按叶烷型
的化合物为最多 。
3
.
2
.
1 按叶烷型化合物 云木香中所含的按叶烷型化合物 , 按其母核上所带的官能团可分为
按叶烷型烯 、 醇 、 醛 、 酸和内醋等五类化合物 。 这些化合物共有 27 个 ,见表 1 和图 1 。
3
.
2
.
2 愈创木烷型化合物 从云木香中发现的愈创木烷型化合物有 6 个 ,见表 2 和图 2 。
表 1 云木香根中按叶烷型化合物
N O
.
N a m e m P ( ℃ ) [ a 〕n eR .f
l 3 a
一 s e l i n e n e 1 3 4 e 1 3 5 一 1 4 . 5 0 2
1 4 件 s e l i n e n e 8 7~ 8 8 + 5 4 . 6 0 2
1 5 卜 s e l i n e n e 8 3 + 5 4 . 5。 2
1 6 。 - C o s t o l 6 7~ 6 9 + 3 2
.
8
0
2
l 7 卜 e o s t o l 7 8 + 3 2 . 8 0 2
1 8 Y
一 C o s t o l 1 0 9~ 1 1 0 + 3 7
.
0
0
2
l 9 i l i e o l 1 3 7~ 1 3 9 一 4 3 . 3 0 3
2 0 a
一 c o s扭 1 1 4 5~ 1 4 6 一 7 . 2。 2
2 l 任 e o s t a l 1 5 2~ 1 5 3 + 2 9 . 5。 2
2 2 Y
一 C o s切 l 1 3 2~ 1 3 3 + 7 1 . 5 0 2
2 3 4队h y d r o x y一 1 1 ( 1 3 ) 一 e u d e s m e n e 一 1 2一 a l 1 3 6~ 1 3 7 十 2 3 . 4 0 4
2 4 e o s t i e a e jd 1 7 7 十 1 1 4。 4 , 5
2 5 i s o e o s t i e a e id 7 6~ 7 7
.
5 + 1 7 2
0
4
,
6
2 6 a
一 c y c l o c o s t u n o l id e 1 9 4一 1 9 6 + 1 6 8 . 1” 4 , 7
2 7 卜 c y e l o e o s t u n o l id e 2 0 0~ 2 0 1 十 1 7 2 . 4 0 4 , 7
2 8 a l a n t o l a e t o n e 9 6 + 9 5
.
8

7
2 9 i s o a l a n t o l a e t o n e + 1 8 0
0
7
3 0 S a n 扭m a r i n e + 7 4 。 4 , 8
3 1 r e y n 0 S l n 十 7 1。 4 , 8
3 2 m a g n o l i a l i d e 十 4 9 0 4 , 9
3 3 1 1位 , 1 3 一 d主h y d r o s a n at m a r 主月e + 2 5 . 8 0 1 0 , 1 1
3 4 1 l a
,
1 3

d ih y d r o r e y n o s i n 1 0
,
1 1
3 5 1 1。 , 1 3 一d ih y d r o m a g n o l i a l id e l 2
3 6 a r b u s e u l i n A 4
,
1 3
3 7 l卜 h y d r o x y a r b u s e u l i n A 1 1 , 1 4
3 8 1日, 4 a 一 d ih y d r o x y 一 1 2 , 6 一 e u d e s m a n o l id e 1 1 , 15
3 9 s a u SS u r e a l
.
1 6
, 为按叶烷型变形而得的一新型倍半菇化合物
9 2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 o l .1 0 N o . 2
七é 8,`5曰.J2,`74`.J.j内乙目,é6九U月
.J.,`R二 C H ,
R二 C H ZO H
R二 C HO
R二 C O O H
R , =
R Z二
2 6
H
C H Z
3 O
O H
C居七
3 3
O H
任 一 M叭 H
2 7
H
C H Z
3 1
O H
C 告七
3 4
O H
“ 一卜t 刀
3 2
O H
C H Z
3 5
O H
以 一八t 刀
O HC
, 9
C H3
O H
C H ZO H
2 3
O H
C H J
C HO
3 9
H
C H Z
O H O H
C H Z 住 一 卜k 万
一ù-ó月 .目乙自」R
2 8 2 9
F ig
.
1
表 2 云木香根中愈创木烷型化合物
N o
.
N a m e m P (℃ ) 〔a〕。 R e f .
4 0 d e h y d r o e o s t u s l a e t o n e 6 0
.
5 一 2 0 . 0 0 4 , 1 7
4 l 4压 m e t h o x y d e h y d r o e o s t u s l a e t o n e 9 8 + 19 0 l 8
4 2 d i h y d r od
e h y d r o e o s t u s l a e r o n e 1 4 3 1 7
4 3 12

m e t h o x y d ih y d r od
e h y d r o e o s t u s l a e t o n e i 7
4 4 i s o d e h y d r o e o s t u s l a e t o n e 1 g
4 5 i s o z a l u az n in C l 9
Vo l
.
1 0 N o
.
2 杨 辉等 :云木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93
R
l”“
R4
4 O
H
C HZ
C HZ
C HZ
41 2 4 43 4 5
H H HO H
p一 OM e. M e C HZ C HZ C HZ
C HZ C HZ C HZ C HZ
C HZ卜一 M e. Hp一 C2 H0 M亡 , H C H Z
4
C HZ
C H Z
.`,` J4R
F ig
.
2
3
.
.2 3 牛龙牛儿烷型化合物 云木香中已鉴定的该类型化合物只有 3 个 , 见表 3 和图 3 。
表 3 云木香根中扰牛儿型化合物
N o
-
N a m e m P ( ℃ ) 〔a 〕n R e f .
4 6 c o s t u n o l i d e 1 0 6~ 1 0 7 十 1 2 8 0 4 , 1 7
4 7 d ih y d r o e o s t u n o l i d e 7 4 ~ 7 5 + 1 1 0
.
8
0
1 7
,
2 0
,
2 1
4 8 1 2

m e t h o x y d i h y d r o e o s t u n o [ l d e 1 7
,
2 1
: I H
二O
4 6
C H Z
4 7
p
一 M e , H
48
p
一 C H Z OM e . H
F ig
.
3
.3 .2 4 榄香烷型化合物 从云木香 中分到的榄香烷型化
合物有 5 个 ,见表 4 和图 4 。
.3 .2 5 泽草烷 、 石 竹烷和雪松烷型化合物 从云木香中分
到 的蓬草烷 型 化 合 物仅 有 一个 , 即律 草 烯 ( hu m ul en e )
( 5 4 ) [
` l ; 石 竹烷 型化合物 有两 个 : 石 竹烯 ( e a r y o p h y l le n e )
( 5 5 )和环氧石竹烯 ( e p o x y 一 e a r y o p h y l le n e ) ( 5 6 ) [` · ’ · “ 〕 ; 雪松烷
型化合物也只有一个 ,雪松烯 ( e e d r e n e ) ( 5 7 ) 仁`〕。
3
.
2
.
6 其它构型的倍半菇类化合物 从云木香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菇类化合物还有 : a 一反式 -
柠檬烯 ( 。 一 t r a n s 一比 r g a m o t e n e ) ( 5 8 )仁, 〕 ; 2 , 12 -
表 4 云木香根中榄香烷型化合物
N o
.
N a m e m P ( ℃ ) [。 〕n R e f .
4 9 各 e l e m e n e 4 8~ 5 0 一 1 4 . 5。 2
5 O e l e m a

l
,
3
,
1 1 ( 1 3 )
一 t r i e n 一 1 2 一0 1 1 4 9 ~ 1 5 0 一 3 0 . 9 。 2
5 ] e l e m e n a l 一 3 3 . 5 。 2
5 2 e l e m o l 一 4 . 0 0 2
5 3 Sa U s g u r e a l a C t o n e + 6 5
.
0

2 0
柠檬二烯一 1 4 一 醛 ( 2 , 2 2一 b e r g a m o t a d ie n一 4一 a 一) ( 5 9 ) [ , 〕 ; ( E ) 9一异丙基 一 6一甲基一 5 , 9一癸 二烯一 2一酮
( ( E ) 9

is o p r o p y l

6

m e th y l

5
,
9

d e e a d ie n

2
一 o n e ) ( 6 0 )和姜黄烯 ( e u r e u m e n e ) ( 6 1 )〔 2〕 。 它门的结构
见图 5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 o l. 1 0 No. 2
RH C, C H ZO H C HO
F ig
.
4
5 8
C H 3

5 9
C HO
F ig
.
5
3
.
3 三菇类化合物
迄今为止 , 从云木香中尚未发现二菇类化合物 , 而三菇类化合物也很少 , 它们分别是属乌
索烷型的 a 一香树醋醇 (能 )和巴卡林烷 b( ac hc ar an e )型的 3卜乙酞氧基 一 9 ( 1 1) 一巴卡林烯 ( 3件ac e -
t o x y

9 ( 1 1 )

b a e c h a r
e n e ) ( 6 3 ) 仁2 3〕 ,其结构见图 6 。
F ig
.
6
3
.
4 幽体类化合物
街体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
类化合物 , 从云木香中共分离得到 5 个该
类化合物 , 即 : 孕街烯醇酮 ( 64 ) 〔 2`」、 谷街醇
( 6 5 ) [
7
、 ’ ` ] 、 豆幽醇 ( 6 6 ) [ ’ 〕 、 白桦脂醇 ( 6 7 ) [’ 〕
和蒲公英街醇 ( 6 5 ) [` 〕。
.3 5 配糖体
以往对云木香化 学成分 的研 究 , 大都
仅涉及其酷溶性 部分 ; 而对其水溶性部分
未曾研究 。 在我们的工作中 ,不仅对酷溶性部分进行了较仔细的研究 ,且对水溶性部分也做了
一些工作 , 从中分到了五个配糖体 , 它 们分别是 : 木香 内酷葡萄糖贰 c( os t un iol d e 一 15一队 D 一 gl u -
e o p y r a n o s i d
e
) ( 6 9 ) 仁`〕 、 二氢脱氢木香内醋葡萄糖贰 ( 1 1日, 1 3一 d i h y d r o g l u e o z a l u z a n i n e ) ( 7 0 ) 巨` , 2 5〕 、 苯
丙 素贰 ( s y r in g i n ) ( 7 1笋, ` ] 、 木质素贰 ( 1一 h y d r o x y p i n o r e s i n o 一 1一压 。 一 g l u e o p y r a n os i d e ) ( 7 2 ) 〔, 月〕和葫萝
卜贰 (d a u e o s t e r o l ) ( 7 3 ) { , ` 〕。 它们的结构见图 7 。
3
.
6 生物碱 、糖 、 脂肪酸及其醋
从云木香根中 ,前人还分到了木香碱 ( s a u s u r in e ) ( 7 4 ) [ ’ 〕 、 菊糖 ( 7 5 ) [ `〕 、 果糖 ( 7 6 )〔 2` 〕 、 油酸
( 7 7 )和油 酸一 l , 3一甘油二酷 ( 7 8 ) ;从云木香叶 中分到 了硬脂酸一 a 一香树 醋 ( a 一 a m y r切 s t e a r a te )
( 7 9 )
、棕桐酸书一香树醋 (日一 a m y r i n p a lm i ta t e ) ( 8 0 )和棕搁酸羽扇酷 (一u p e o l p a lm i ta t e ) ( 8 1 ) L川 。
3
.
7 氨基酸
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周安寰等人对云木香进行了氨基酸鉴定及含量测定 sz[ 〕 , 其结果见表 5。
V ol
.
10N o
.
2杨 辉等 :云木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GI CO
。一人。丫 ’ ” O
7 0
.’嘿`“ 斤一 C比。 H _“ .1 . .白
H嘿
, , , .… O G !c
F i g
.
7
从表 5 可见 , 氨基酸以重量计的相对含量 , 在云木香中天冬氨酸 、 甘氨酸 、 瓜氨酸 、 天冬酞胺和
谷氨酸为最高 。
表 5 云木香根中的氨基酸
N O
,
N a m e A m t
.
( 阵 g / g N O
.
N a m e A m t
.
(卜 g / g
e r u d e d u r g ) c r u d e d u r g )
8 2 天冬氨酸 4 5 3 0 9 3 异亮氨酸 3 6 . 5
8 :亏 苏氨酸 1 0 1 9 4 亮氨酸 5 5 . 7
8 4 丝氦酸 4 4 . 7 9 5 酪氨酸 3 0 . 5
8 5 天冬酞胺 6 0 8 9 6 苯丙氨酸 8 6 . 2
8 6 谷氨酸 17 0 0 9 7 Y 一氨基丁酸 1 6 4
8 7 爷氨酞胺 未定量 9 8 乌氨酸 1 0 8
8 8 甘氨酸 16 5 0 9 9 赖氨酸 3 0 5
8 S 丙氨酸 1 8 6 1 0 0 组氨酸 16 . 2
9 O 瓜氦酸 1 0 5 0 1 0 1 精氨酸 5 3
牛; l 撷氨酸 6 5 . 9 1 0 2 氨基酸总量 1 0 6 0 2 . 2
日2 胧氨酸 8 6 胆胺 5 5 1 0
日 : 谷氨醚胺 ( 8 7) 因无标准样品 ,未定量
4 云术香的药理作用
云木香的药用价值早为人所知 ,但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还是近 初 年来的事 。 中国 、 日本 、
印度等国学者对云木香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 ,证实了云木香具有解痉 、 降压和抗菌的作用 。
改. 1 解痉及降压作用
云木香生物碱部分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及小肠平滑肌的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o l.0 1N o . 2
此外 ,从云木香根油中分离出来的某些内酷及去内醋油亦有解除平滑肌痉挛 , 扩张支气管和降
低血压的作用 。 其中以去 内醋油及二氢脱氢木香内酷的作用最强 。 对组织胺及乙酞胆碱引起
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 可用于支气管哮喘 。 降压作用最强的是 内醋油及
1 2
一甲氧基一二氢木香 内醋 。 其机制主要是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及心脏抑制所致 。 上述各种成分均
无止咳作用 ,但有轻微利尿作用 〔’ 〕 。 木香内酷对由 K cl 所引起的主动脉收缩具有抑制作用 ,脱
氢木香内醋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 但效果不及木香内酷仁川 。
.
4
.
2 抗菌作用
云木香水煎剂在试管 内对副伤寒杆菌 甲有轻微抑制作用 , 对痢疾杆菌 、 绿脓杆菌 、 葡萄球
菌 、 链球菌等则无抑制作用 , 对某些致病真菌 (如许阑氏黄癣菌 、 许阑氏黄癣菌蒙古变种 、 犬小
芽胞菌 、 共心性皮内癣菌 、 红色发癣菌 、 絮状表皮癣菌 、 趾间发癣菌 、 足遮发癣菌 、 铁锈色小芽抱
菌 )有抑制作用 ,但对新型隐球菌则无 明显抑制 。 体外试验对阴道毛滴虫亦有微弱的抑制作
用 〔` 〕 。 木香内醋具有利胆和抗溃疡的作用 s0[ 〕 。 此外 ,木香内酷和脱氢木香 内酷可控制 八 n i、 ksj
(蛔总科中的一科寄生圆虫 )在人体消化道 内的大量生长 , `」。
5 其他生物活性
木香内醋和脱氢木香内酚还可用作抗诱变剂 ,对致癌物 4一硝基哇琳 一 1一氧化物具有生物抗
诱变之功效 ,而对细胞无毒眯 , 3 3」。 风毛菊醛和 郊一 甲氧基脱氢木香内醋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 ,
即可做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 能抑制植物萌芽仁’ 6 , ’ “ 〕 。 脱氢木香内酷还显示有驱避昆虫的活性 , 并
被用作昆虫驱避剂 34[ 〕 。
6 云木香的开发利用
迄今为止 , 在我国对云木香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药用和香料两个方面 。 在药用方面 , 更多的
是以根茎直接用作药材 ; 在香料方面 ,主要生产云木香的净油和浸膏 , 或者以原材料直接出 口 。
在印度 ,对其开发利用要早些 ,在 医药和香料工业上都有一定量的生产 〔 3 5〕。 此外 , 还以云木香
为原料来生产果糖〔2s] 。 1 9 8 7 年 ,河北建筑材料工业设 汁研究所申请 了一项国家专利巨3: 〕 ,该专
利是一种含药用植物能促进人体健康的墙用涂料 。 在这些药用植物中就有云木香 ,应当说 ,这
对云木香的利用又开辟了一条途径 。
综上所述 , 云木香在我国不仅产量大 ,而且该植物所含化学成分丰富 , 具有较广泛的生物
活性 。 因此 ,无论作为药用 ,还是用作香料都有较高的价值 。 此外 ,其所含丰富的倍半菇内醋还
可作为合成其它有趣化合物的原料 。 目前 ,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
究 , 从而为传统中药云木香的开发利用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
参 考 文 献
江苏新医学院编著 , 中药大辞典 (上册 ) ,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社 , 1 97 9 , 35 3
M a u r e r B et a l
.
H e l v
.
C h e m
.
A e at
,
1 9 7 7
,
6 0
:
2 1 7 7
G u e r r e i r o E e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7 9
,
1 8
:
1 2 3 5
杨 辉等 . 云南植物研究 , 1 997 , 19 ( 1 ) : 85
aB dw
e k e r A s et a l
.
eT t
r a h de r o n
,
1 9 6 5
,
2 1
:
1 5 2 5
11q`Qd月,二
V o l
. 工0 N o . 2 杨 辉等 :云木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9 7
6 C r u z R e t a l
.
A u s t
.
J
.
C h e m
. ,
1 9 8 2
,
35
:
4 5 1
7 G o v i n d a n S V e t a l
,
I n d i a n J
.
C h e m
, 工9 7 7 , 1 5B : 9 5 6
8 Y o s h l k a H 。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7 0
,
9
:
8 2 3
9 E I

F e r a ly FS et
a l
.
P h y toc h e m i s t r y
,
1 9 7 9
,
18
:
8 8 1
1 0 G o n az l e z A G 以 a 之.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8 3 , 22 : 1 5 0 9
n 徐任生等编著 . 天然产物化学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 993 , 260
12 V z l l a r A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9 8 3
,
2 2
:
7 7 7
1 3 I r w in M A e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6 9
,
8
:
2 4 1 1
14 A n d o M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
1 9 7 7
,
33
:
2 7 8 5
15 T a n R x e t 。 2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0
,
29
:
12 09
16 T a l w a r K K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9 9 2
,
3 1
:
3 3 6
17 D h i l i o n R s 。亡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8 7 , 26 : 1 2 0 9
J 8 S j n g h I P et
a l
.
P h y r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2
,
31
:
2 5 2 9
] 9 K a l s , P S 。 t 。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9 8 3
,
22
:
19 9 3
2 0 G r i e e o P A 。一。 2 . J . O r g . C h e m . , 1 9 7 7 , 42 : 17 1 7
2 1 K u l k a r n i G H e t a l
.
T e t r a h ed r o n
,
19 6 1
,
1 2
:
1 7 8
2 2 M a u r e r B 配 a l . H e l v . Ch e m . A e t a , 1 9 7 7 , 60 : 2 1 9 1
2 3 杨 辉等 . 植物学报 , 1 9 9 7 , 39 ( 7 ) : 6 6 7
2 4 杨 辉等 . 云南植物研究 , 1 9 9 7 , 19 ( l ) : 9 2
2 5 N i s h i m u r a K 。 t 。 2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5 6
,
2七: 2 3 7 5
2 6 K u lK a r n i G H “ a z. In d i a n 1 0 8 , 4 1 3 , 3 0 A u g , 1 9 6 9 , A p p l . 1 3 eD e
.
1 9 6 6 ; S P p
2 7 P a i P P e 之 a z . C u r r . S e i , 1 9 7 7 , 4 6 : 2 6 1
2 8 周安寰等 . 中草药 , 1 9 8 4 , 15 ( 1 1 ) : 4 9 6
29 K a 3 l w a r a A o t
a z
.
J
.
N a t
.
P r od
.
1 9 8 6
,
4 9 ( 6 )
:
1 1 1 2
3 0 Y a ln a h a r a J 以 a l . C h e m . P h a r m . B u l l . , 1 9 8 5 , 33 : 1 2 8 5
3 x y a m a h a r a J et a z
.
J p n
.
K o k a i T o k k y o K o h o J P 0 4
,
1 4 5
,
0 7 6 [ 9 2
,
1 4 5
,
0 7 6 ] (
e l
.
e 0 7 0 3 0 7 / 9 3 )
,
1 9 M a y 1 9 9 2
,
A 卜
p l
· 、
9 0 / 2 6 8
,
8 4 0
,
0 5 o e t
·
1 9 9 0 ; 3 p p
3 2 K u r浏 a M e t 。 1. A g r i e . B i o l . C h e m . 1 9 8 7 , 51 ( 2 ) : 5 8 5
3 3 K u r浏 a y 此 a l . J p n . K o k a i T o k k y o K o h o J P 6 2 , 8 1 , 3 1 3〔8 7 , 8 1 , 3 1 3〕( e l . A 6 1 K 3 1 / 3 6 5 ) , 1 4 A p r . 19 8 7 , A p p l . ,
8 5 / 2 1 9
,
1 6 1
,
0 3 O c 土. 1 9 8 5 ; 4 P P·
3 4 M
a lk M M
。艺a 艺. P a k . J . S e i . I n d . R e s . , 1 9 8 4 , 27 ( 3 ) : 1 4 4
3 5 T r i v e d z G K e t a l
.
P A F I J
. ,
1 9 8 4
,
6 ( 2 )
:
1 7
36 H a n J i n s h u n 。 t 。 2
.
CN 8 7
,
1 0 2
,
5 8 4 (
e l
.
C 0 9 D 5 / 0 0 )
.
3 0 S e p
.
1 9 8 7
,
A P P I
.
0 8 A Pr
.
19 8 7 ; 7 p p
·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M E D I C IN A L P L A N T—S A U S S U R E A L A P P A
Y a n g H u i
,
X i e J in l u n
(撒 e m :占 t尹犷 le) 刀a 尹 t川 e n l o f } 产u n n a 陀 Z/ n `卿占: z夕 , K u n m i n g
S
u n H a n d o n g
.
(
`
l\’ 、 n 矶: n g / n s t i t u et o f oB at n夕 , A e a de l 乙: a S i n : e a , K u n m i n g
6 5 0 0 9 1 )
6 5 0 2 0 4 )
A b s t
r a e t T h is P a P
e r r e v i
e w e d t h
e r e s e a r e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m e d i e i n a l P la n n t一 s a 扯s £拄俨 ae 勿户那 C . B
C la r k e 认 , it h 3 6 r e f e r e n e e s , m a i n l y i n e l u d i n g i t s m o r P h o l o g y , d is t r ib u t i o n , e h e m i e a l e o n s t i t u e n t s a n d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o l .1 0No .
P h r am e ao lo i ge al e ativ i ti es
.
T h i s r ev i
e
w s ti P l lr o v id
e
d th
e fo un d ati
o n o i fts e
o m P r eh en s i v e ex P lo i t ati o n
.
K e yw o
r
d S S a
双 s韶 r e a勿尹 P a, C o m Po s i ta e , C h e m ie a l e o n s t i t u e n t s , P h a r m a c o l o g y , E x P l o i ta t i o n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征稿 、 征订启事
我 国拥有丰富的天然产物资源 ,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应用也很广泛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为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季刊 ,是我国唯一专门
报道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刊物 ,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与中
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 、 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合办 , 国内统一刊号 c N 5 1一 ! 3 3 5 /
Q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 S N 1 0 1一 6 8 8 0 。 学科横跨生物 、 化学 、 生物化学和药学 。 内容既有
基础理论 . 又包括应用技术 。 本刊从 19 8 9 年创办以来 , 已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 (C A ) 、 中国生物
学文摘 、 中国药学文摘 、 中国化学化工数据库 、 中国农林数据库等收录 。 据《美国化学文摘 (C 劝
资料来源索引》统计 , 《C A 》收录的 1 4 0 0 0 多种期刊 、 专刊 、 会议录 、 学位论文中 , 1 9 9 2 ’年 中国科
技期刊仅有 45 种入选 “ c A 千名表 ” ,本刊居第 29 名 。
报道天然产物研究最新成果 ,开发天然产物的广泛用途 ,为本刊宗旨 。
一 、 本刊欢迎有关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各方面稿件 ,包括植物 (重点是天然药物 ) 、 动物 、
微生物 、 生物高分子等天然产物的资源 、 鉴定 、 提取 、 分析 、 改性 、 合成 、 仿生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论文 、 实验报告 、 综述或报道 、 开发动向等 。
二 、 来稿要求内容充实 、论据可靠 、 论点 明确 、 文字精炼 ,每篇文章不超过 5 0 0 0字 。 论文应
附中 、 英文文摘与关键词 。 英文要打字 。
三 、 文中插图应用硫酸描图纸描绘 ,描绘一定要用墨汁 , 图中文字须打印 、 植字 , 并附上准
确的底图 , 附表应尽量精简 、 清晰 。
四 、 所附参考文献须注明作者 、 出处 、年份和卷期号 。 外文部分要打字 。
五 、 来稿文责自负 ,本刊有权作文字删改 , 如不愿删改者请事先申明 。
六 、 本刊将在接到来稿半年内通知作者是否采用 , 未用稿件一律负责退还 。
七 、 本刊按中国科学院有关文件酌情收取发表费并支付稿酬 。
八 、 来稿请寄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 4 段 9 号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炙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 》编辑部 。 邮政编码 : 6 1 0 4 1 。
九 、 本刊通过全国邮局公开发行 ,邮政代号 : 62 一 1 07 , 季刊 , 每期 96 页 , 每本定价 10 . 0 元 ,
全年 40 . 0 元 (含邮费 ) ,欢迎补订 。 订费可通过邮局直接汇至本刊编辑部 , 或通过银行信汇至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
开户行 : 成都市交行磨支科分处 ,帐号 : 0 1 4 9 0 0 2 0 2 8 。
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