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



全 文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 Vo1.14 No.6 NATU 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
肖 瑛 丁 怡*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着重介绍了其中所含的香豆素类化合
物的化学结构特点 、光谱特征及生物活性。
关键词 菊科;大丁草属;4-羟基香豆素;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大丁草属(Gerbera)植物是菊科(Compositae)帚
菊木族(Mutisieae Cass.)中的一属 ,全世界有近 80
种 ,主要分布于非洲 ,其次为亚洲东部及东南 。我国
有20种 ,除个别种遍及于南北各地外 ,绝大部分集
中于西南地区 , 云南有 16 种 , 占全国种类的
80%[ 1] 。
本属植物在国内多作民间用药 ,如大丁草用于
清热利湿 、解毒消肿 、止咳 、止血[ 2] 。毛大丁草具有
宣肺 、止咳 、发汗利水 、行气 、活血等作用[ 3] 。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 ,它们有抗菌活性 ,并且毒性较低。
从 70年代起 ,有关化学研究的报道日渐增多 。
已经从中分离出聚炔烃 、萜类 、甾醇类 、苯乙酮 、苯骈
吡喃 、香豆素 、黄酮等化合物。
本文对本属植物的化学 、药理研究进行综述 ,将
为今后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属植物提供参考 。
1 化学成分
本属植物主要含有香豆素 、氰甙 、苯乙酮 、苯骈
吡喃 、萜类 、黄酮 、聚炔烃 、甾醇 、有机酸等化合物 。
1.1 香豆素
该属植物的香豆素多为简单香豆素。主要是甲
基醚化 、异戊二烯醚化的 4-羟基-5-甲基香豆素及其
单糖甙 、双糖甙。有的在 C3 、C6 、C8 位有羟基取代 ,
有的在 C3位有异戊二烯取代。还有两个香豆素单
体于 C3 位直接或以亚甲基相连的双香豆素 。见表
1。
表 1 大丁草属植物中的 4-羟基香豆素
Table 1 4-Hydroxy coumarins in Gerbera L.ex Cass.
分类
Class
名称
Name
取代基 Substituents
3 4 5 6 8
熔点
mp.(℃)
植物来源
Plant
4-羟基
香豆素
4-Hydroxy
coumarin
4-Hydroxy-5-methyl-
coumarin
OH CH3 229~ 230 G.a[ 2]
5-Methyl-coumarin-4-
glucoside* O-β-D-glc CH3 150~ 153
G .a[ 2 , 4]
G.j.h [ 5]
5-Methyl-coumarin-4-
cellobioside *
O-β-D-glc(4→
1)-β-D-glc CH3 217~ 219 G.a[ 2]
5-Methyl-coumarin-4-
gentiobioside*
O-β-D-glc(6→
1)-β-D-glc CH3 155~ 157 G.a[ 2]
5-Methyl-4-
rutinosyloxycoumarin*
O-β-D-glc(6→
1)-α-L-rha CH3 240~ 241 G.j.h [ 5]
4-β-D-Glucopyran-
osyloxy-6-hydroxy
-5-methylcoumarin*
O-β-D-glc CH3 OH 202~ 203 G.j.h [ 6]
Piloselloidal geranyl OH CHO 115.5 G.p[ 7]
收稿日期:2002-01-04  修回日期:2002-04-01
*通讯联系人 Corresponding author.Tel:8610-63165227 , Fax:8610-63017757
E-mail:dingyi30 @yahoo.com
51
52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 Vo1.14 No.6
图 5 大丁草属植物中的聚炔烃
Fig.5 Polyynes in Gerbera L.ex Cass.
图 3 大丁草属植物中的苯骈吡喃和苯骈呋喃
Fig.3 Benzopy rans and benzofurans in Gerbera L.ex Cass.
取代 。
1.5 黄酮类化合物
本属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中 ,
可用HPLC 分析此类化合物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
的种类和含量 ,可以用来区分本属花色非常近似的
不同品种的植物[ 17] 。
此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甙 ,其甙元为花葵素 、花
色素 、木犀草素 、芹黄素 、槲皮素 、山萘酚 ,并在 3 、7
或 4 位连接葡萄糖 ,或 3位连丙二酰基糖[ 2 , 17 ~ 19] 。
1.6 甾醇及其酯
从 G.anandria 中提出 β-谷甾醇 、蒲公英赛
醇[ 2] 。从 G.lanuginosa 中分离得到 β-谷甾醇葡萄
糖甙 、蒲公英赛 醇及其 醋酸酯[ 11 , 20] 。从 G.
jamesonii 中得到豆甾醇[ 21] 。
1.7 萜类化合物
从 G.jamesoni i中提出无羁萜[ 21]及α-, β-香树
脂醇[ 6] 。从 G.krausi i 、G.ambigua 、G.parva 、G.
anandria中分离得到萜类化合物[ 16] 。如图:
图 4 大丁草属植物中的萜类化合物
Fig.4 Terpenoids in Gerbera L.ex Cass.
1.8 聚炔烃 、聚烯烃
Bohlmann[ 7 ,10 , 16]等人从 G.jamesoni i 等十三
种大丁草属植物中提出了三种十三碳的聚炔烃 。
从 G.ambigua 中分离得到三十碳烯———角鲨
烯 。
此外 ,本属植物还含有二氢-α-吡喃酮的糖甙
———gerberin[ 6] 、熊果甙及其甙元———鸡纳酚 、类胡
萝卜素类化合物[ 22] ,及琥珀酸[ 2] 、苯甲酸[ 21] 、脂肪
酸[ 23]等有机酸 。
2 结构测定
本属化合物的结构测定除颜色反应等化学方
法 ,主要是紫外 、红外 、质谱 、核磁共振氢谱 、碳谱等
光谱分析方法。还有用已知化合物作为对照品进行
纸层析 、薄层层析 。
其中 4-羟基香豆素为一类较特殊的化合物。
尽管分子中没有羧基存在 ,却显示了较强的酸性。
它的光谱学性质也很特殊 。本文主要介绍 4-羟基
香豆素的光谱特征 。
2.1 质谱
母体香豆素有强分子离子峰 ,基峰是失去 CO
的苯骈呋喃离子。4-羟基香豆素却不显典型的失去
CO 的式样 ,而是以失 C2H2O的碎片为基峰 ,再继续
失去CO及 5位甲基[ 6 ,24] 。如大丁甙元(见图 6):
4 位甲醚化的 4-羟基-5-甲基香豆素则有[ M-
CH3]峰 ,也有先失去 CO再失 CH3 的峰 。如 4-甲氧
基-5-甲基-6-羟基香豆素 , 有 206(100)[ M ] +、191
(11)[ M-Me] 、178(40)[ M-CO ] 、163(70)[ 178-Me]
四个峰[ 8] 。其它位置如C3 、C6 、C8 位有羟基取代 ,还
有失去 H2O的峰[ 9] 。
图 6 大丁甙元的质谱
Fig.6 Ms of 4-hydro xy-5-methyl-coumarin
532002 Vo1.14 No.6 肖 瑛等: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          
图 7 Isog erberacoumarin 的质谱
Fig.7 Ms of Isog erberacoumarin
  异戊二烯醚化的 4-羟基香豆素主要的有机裂
解方式为醚键断裂 ,生成 4-羟基香豆素离子和异戊
二烯侧链离子 ,且侧链离子峰为基峰。还有弱的
[ M-CH3] 、[ M-CH3-CO]峰 ,如 Gerberacoumarin[ 10] 。
但当异戊二烯侧链在 C3 处环合时 ,则失 CH3
的峰为基峰[ 10] 。如 Isogerberacoumarin:
  C3 位为单萜取代的 4-羟基香豆素 ,分子离子峰
很弱 。基峰为失去单萜侧链的碎片离子 ,且有失去
一个异戊二烯单元的峰 ,如 Piloselloidal[ 7] 。
双香豆素的分子离子峰为基峰 ,主要裂解为两
个单香豆素碎片。但次强峰却是从内酯环断裂形成
的离子峰 ,如 Gerberinol[ 11](见图 8)。
2.2 氢谱
一般香豆素类化合物的 C3和 C4 位氢游离 ,在
氢谱中出现两个呈顺式偶合的烯氢信号。4-羟基香
豆素由于吡喃环上发生取代 ,只出现一个烯氢信号
(H-3),其化学位移在 5.5 ~ 6.0 ppm 之间 。当芳环
图 8 Gerberinol的质谱
Fig.8 Ms of Gerberinol
上 7 位有 OH 取代时 , 此信号向高场位移至
5.36 ppm 。
4位羟基甙化后 , H-3 向低场位移 。如从 G.
jamesonii 中提出的 5-甲基-6-羟基-4-葡萄糖香豆素
甙H-3为 5.90 ppm ,而其甙元 H-3为 5.52 ppm[ 6] 。
4位羟基被异戊二烯醚化后 , H-3 更向高场移至
5.12 ppm 。如 gerberacoumarin[ 10] 。
芳环上甲基取代的化学位移受吡喃环上取代基
的影响较小 。但在芳环上取代位置不同 ,则化学位
移所受的影响不同。5 位甲基一般出现在 2.65 ~
2.80 ppm而6 、7或8甲基在2.32 ~ 2.47 ppm 之间 。
芳环上氢信号由于相互偶合呈多重峰 ,其范围在7.0
~ 8.0 ppm 之间[ 25] 。
双香豆素除有单香豆素的峰外 ,无烯氢峰 ,说明
两个单体于C3 相连 。且有 3.8 ppm(2 H , s)的亚甲
基峰 。如 gerberinol[ 11] 。
此外 ,还可通过甲基化 、乙酰化反应制成衍生
物。根据出现的甲氧基 、乙酰基质子信号的个数来
判定所含酚羟基的数目。
糖的端基氢位于 5.1 ~ 5.4 ppm , 通过甙化位
移 ,可确定糖的取代位置。将甙完全水解成甙元与
糖 ,部分水解成次级甙和单糖 ,再与各种糖的标准品
比较 ,可以确定糖的种类 、数目。
2.3 碳谱
除了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 , NOE 技术 、噪音去
偶 、门控去偶和反转门控去偶技术对本属香豆素各
个碳信号的归属起了重要作用 ,是此类化合物结构
鉴定的好方法。
香豆素 4位有羟基时 ,主要对吡喃环上各碳的
化学位移产生影响 。C4 由于氧取代 ,向低场位移 20
~ 40 ppm ,并使 C3 向高场位移 22 ~ 28 ppm 。当芳
环上含有 CH 3 , OH 等基团时对吡喃环影响不大。
但 C4上存在含氧取代基时 ,对芳环却产生影响 。尤
其 C5受影响更大 ,C4 氧取代使 C5 向高场位移大约
5 ppm 左右。这可从 4-羟基香豆素与香豆素的差值
看出。
连有甲基的芳香碳向低场位移 8 ~ 15 ppm ,其
中以5位甲基位移影响更大一些。单取代5-甲基香
豆素的取代效应为 8.2 ppm 。当含 4位羟基时 ,提
高到 15 ppm 左右 。5位甲基的存在也使 C4 向低场
位移 2 ~ 5 ppm 。说明 4位羟基与 5位甲基存在较
大的互相影响。
54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 Vo1.14 No.6
无论在芳环或吡喃环上发生取代 , 4-羟基香豆
素C4 总是较 C2 处于低场 ,这可以用 4-羟基香豆素
的互变性质来解释。
对于双香豆素 ,由于两个香豆素单体在 C3处相
连 ,使 C3 高场位移 25 ppm 。连接两个香豆素单体
的亚甲基上的碳位于 20.0 ppm 。其它各取代基的
影响与单香豆素相同[ 9 , 11] 。具体化合物数据见表
2。
表 2 大丁草属香豆素的碳谱化学位移
Table 2 13C-NMR[δ(DMSO-d6)] of coumarins in Gerbera L.ex Cass
Name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H3
Coumarin 160.4 116.4 143.6 128.1 124.4 131.8 116.4 153.9 118.8
4-OH- 162.0 91.2 165.7 123.2 123.8 132.5 116.3 153.6 115.9
4-OH-5-CH3- 161.8 91.4 168.8 137.2 127.1 131.6 114.8 155.1 114.4
4-Oglc-5-CH3- 161.3 93.0 166.6 137.1 127.8 132.0 114.8 154.4 113.8 23.1
4-O-diglc-5-CH3- 161.1 93.2 166.3 137.0 127.6 131.7 114.6 154.2 114.0 22.9
4-O-glc-(6→1)
-rha-5-CH3-(a) 162.0 94.2 167.3 137.6 127.6 131.6 115.0 155.1 114.7 23.5
4-Oglc-6-OH-5-CH3- 161.5 93.0 166.8 121.1 151.7 119.5 114.4 147.5 114.4 13.2
4-OCH3-3 , 8-diOH- 159.0 125.4 153.8 117.3 124.2 113.0 144.6 139.4 117.7
4-OCH3-3 , 8-diOH-5-COOH- 126.4 154.4 121.1 125.7 115.9 146.8 139.6 115.9
Gerberinol(b) 168.3 102.6 167.5 138.3 128.0 131.5 114.9 153.6 114.9 23.1
5 , 8-diOH-7-(4-OH-5-CH3-
coumarin-3)-coumarin
161.5 102.1 164.8 137.7 127.6 131.7 114.8 154.3 121.1 23.4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160.5 116.2 143.4 149.6 111.4 132.6 144.7 137.7 112.5
溶剂:(a)C 5D 5N  (b)CDC l3
3 药理研究
本属植物在我国民间作药用。如大丁草用作清
热利湿 、解毒消肿 、止咳 、止血药[ 2] 。毛大丁草具宣
肺 、止咳 、发汗 、利水 、行气 、活血等作用[ 3] 。
现在人们已通过药理实验证明了这些植物及其
中一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 ,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
在此基础上 ,可以更好地解释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 。
3.1 抗菌作用
朱廷儒[ 24]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丁草有抗菌活性 ,
并证明其中 4-羟基香豆素是主要的抗菌成分。大丁
甙对绿脓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抑制作用。并对
体内感染绿脓杆菌的动物 ,显示保护作用 ,存活率超
过半数以上。ED50 46.2 mg/kg[ 26] 。大丁纤维二糖甙
和大丁龙胆二糖甙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
抑菌浓度仅为 0.5 mg/ml。而大丁双香豆素和大丁
甙元的抑菌浓度分别为 0.125和 0.25 mg/ml[ 27] 。此
外大丁草中的琥珀酸对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
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有效抑菌浓度 0.5 mg/ml。
一般香豆素类化合物在肠道中代谢主要是 3 , 4
双键的还原和酯键水解生成 C6-C3 型酚酸化合物 。
对灌胃给药的大鼠的尿和粪便研究 ,及对人肠道微
生物培养后研究 ,均表明 4-羟基香豆素的代谢则不
同 。产物主要以未开环的形式存在 ,并且会以两分
子缩合成双香豆素 。这在香豆素的代谢中是一种新
发现[ 28] 。大丁草中大丁甙 、大丁二糖甙均在肠道代
谢成大丁甙元和双香豆素 ,然后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此外 ,药理实验表明 ,大丁甙能刺激机体网状内皮系
统的吞噬功能 , 可能这是该药抗菌作用的原因之
一[ 26] 。
Nagumo[ 6]等人报道从 G.jamesonii hybrida中
提出的 gerberin对细菌 、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3.2 镇咳 、祛痰 、平喘作用
遵义医学院药理组[ 29]研究表明:毛大丁草有镇
咳 、祛痰作用 ,半数最低有效剂量分别为1.56 g/kg ,
12.5 g/kg 。ED50相当于 139.3±8.0 g/kg 。而张世
武[ 30]等人研究表明毛大丁草抑制窒息反应 ED5018
g/kg ,提示该药虽可能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但远不
及镇咳作用强。
进一步研究证明 ,毛大丁草所含熊果甙及其甙
元鸡纳酚具镇咳作用[ 31 , 32] 。熊果甙的镇咳活性在
一定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其甙元鸡纳酚需要剂量
更小 ,其作用机理很可能是选择性抑制“咳嗽中枢”
而发挥镇咳作用。动物实验表明 ,熊果甙毒性很低。
4 结语
作为民间用药 ,本属植物在我国许多地区 ,尤其
552002 Vo1.14 No.6 肖 瑛等: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          
西南地区应用较多 ,但各地应用的植物品种混乱 。
如毛大丁草在云南与白头翁混用[ 13] 。在云南丽江 ,
大丁草亦称毛大丁草[ 33] 。这不仅不便于在全国实
施统一的药品管理 ,更给用药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
因此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 。根据所含
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严格区分各品种 ,以达到正
本清源 ,保证合理 、安全用药的目的 。
本属一些植物在我国作为少数民族用药 ,因此
对其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可以促进民族药
药材的规范化及标准化 。还可从中发现有效部位 、
有效成分 ,直接开发成新药 ,并建立质量标准等 ,或
以有效成分为先导化合物 ,设计合成更有效的新药 ,
把药材资源变为药品 ,提高资源可利用度 ,扩大使用
人群 ,创造经济价值 。
综上所述 ,对本属植物的化学和药理研究 ,不仅
能够进行植物品种鉴定 ,而且还能对民间用药提供
理论指导 ,拓宽其应用范围 。更重要的是从中筛选
出有抗菌活性的有效部位或成分 ,加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1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6 , 79:73
2 谷黎红等.大丁草中抗菌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 , 1987 , 22
(4):272~ 277
3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77 , 上册:446
4  Imamura K et al.A 4-hydro xycoumarin g lycosides from
Leibnitzia anandria(L.)Nakai.Shoyakugaku Zasshi , 1985 ,
39(2):173~ 176
5  Nagumo S et al.Cyanogenic gly cosides and 4-hydroxy-
coumarin g lycosides from Gerbera jamesonii hybrida.
Chem.Pharm.Bull., 1985 , 33(11):4803~ 4806
6 Nagumo S et al.New glucosides of 4-hydro xy-5-methyl-
coumarin and a dihydro-α-py rone from Gerbera jamesonii
hybrida.Chem.Pharm.Bull., 1989 , 37(10):2621 ~ 2623
7 Bohlmann F et al.Naturally occurring coumarin deriv atives ,
Ⅺ1) on the constituentes of 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
Chem.Ber., 1975 , 108:26 ~ 30
8 Halim A F et al.6-Hydroxy-4-methoxy-5-me thylcoumarin
from Gerbera jamesonii.Phy tochem., 1980 , 19:2496
9 谷黎红等.大丁草中抗菌成分的研究Ⅳ.药学学报 , 1989 ,
24(10):744 ~ 748
10 Bohlmann F et al.Naturally occurring coumarin deriva-
tives , Ⅸ 1) on the constituentes of the Genus Gerbera.
Chem.Ber., 1973 , 106:382 ~ 387
11   Sengupta P et al.Structure o f Gerberinol.Novel
dimethy ldicoumarol from Gerbera lanuginosa Benth..J.
Indian Chem.Soc., 1985 , LXⅡ:916 ~ 919
12 Guha P K et al.Coumarin constituents of Gerbera lanug i-
nosa Benth..Indian J.Chem.1991 , 30B:714
13 卢鸿涛.毛大丁草的本草考证.中药材 , 1988 , 11(4):45
~ 46
14 Fikenscher L H 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 cyanic acid
in cormophy tes 14.New observations on cyanogenesis in
Compositae.Planta Med., 1980 , 40(2):202~ 211
15  Bohlmann F et al.Onognaphalin , a further 5-methyl
coumarin from Onoseris Gnaphalioides.Phy tochem.,
1985 , 24(6):1392~ 1393
16 Bohlmann F et al.Naturally o ccurring terpene derivatives.
Part 168.New geranylcoumarin derivatives and further
constituents of the tribe Mutisieae.Phy tochem., 1979 , 18:
99 ~ 102
17  Booy G et al.Identification of gerbera cultivars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phenolic compounds in ray florets.J.Hor tic.
Sci., 1995 , 70(1):135~ 146
18 Asen.S.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flavonoid chemical markers in petals from Gerbera flowers
as an adjunct for cultivar and germplasm identification.
Phytochem., 1984 , 23(11):2523~ 2526
19 Martens S et al.Genetic control of flavone synthase Ⅱ ac-
tivity in flowers of Gerbera hybrids.Phy tochem., 1998 , 49
(7):1953 ~ 1958
20 Sen M et al.Chemical inv estigation of Gerbera lanuginosa
Benth(whole plant)and leaves of I pomoea fistulo sa Mart.
J.Indian Chem.Soc., 1979 , LV Ⅰ :326 ~ 327
21 Basa S C.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Gerbera jamesonii.Indi-
an J.Nat.Prod., 1988 ,(2):14
22 Valadon L R G et al.Caro tenoids of certain compositae
flowers.Phytochem., 1967 , 6(7):983 ~ 988
23 Lott G.Analy tical characterization o f new seed oils.Riv.
Soc.I tal.Sci.Aliment., 1985 , 14(4):263~ 270
24 朱廷儒等.大丁草中一种新葡糖甙的分离和鉴别.沈阳
药学院学报 , 1981 , 6(12);36~ 38
25 谷黎红等.4-羟基香豆素类化合物抑菌作用及核磁共振
光谱的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 , 1989 , 6(1):6~ 11
26 冯玉书等.大丁草及大丁甙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沈阳
药学院学报 , 1981 , 6(12):39~ 42
27 谷黎红等.大丁草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人肠道微生
物对大丁甙及其类似物的代谢产物.药学学报 , 1988 , 23
(7):511~ 515
28 谷黎红等.大丁草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Ⅲ)—大丁甙
在大白鼠体内 、外的代谢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 , 1989 , 6
56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 Vo1.14 No.6
(2):85~ 88
29 药理学组.毛大丁草镇咳 、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医药科
技资料 , 1977 ,(9):31~ 33
30 张世武等.毛大丁草“平喘”作用的实验观察.遵义医学
院学报 , 1980 , 4(1):7~ 8
31 李淑媛等.熊果甙镇咳作用的实验观察.遵义医学院学
报 , 1980 , 3(3):77 ~ 78
32 李淑媛等.熊果甙镇咳作用的实验研究.药学通报 ,
1982 , 17(12):16 ~ 18
33 黎光南主编.云南中药志(第 1 版).云南:云南科技出版
社 , 1990 , Ⅰ :44
THE PROGRESS OF 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N GERBERA L.EX CASS.
XIAO Ying ,DING Yi
(I 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 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 Bejing 100050 ,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 s the advance in studies o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Gerbera L.ex Cass..The chemical structures , spectral data ,bioactivity are mainly included.
Key words Compositae , Gerbera L.ex Cass.;4-hydroxy-coumarin;chemical components;biological activi ty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入选
1992年美国《化学文摘》千名表
美国《化学文摘》 ,简称 CA , 1907年创刊 ,是国际上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最负盛名的权威性的检索刊物
和数据库 。
美国《化学文摘》收录了 150多个国家近一万四千多种期刊等文献 ,文种达 56种 ,其中所收录的化学化
工文献占全世界该类文献量的 98%。据《美国化学文摘资料来源索引》统计表明 ,1992年中国科技期刊(含
台湾)仅有 45种入选《CA》千名表 。本刊在《CA》千名表中排名第 755位。在我国(包括台湾)入围千名表的
45种期刊中 ,列第 29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 1989年 6月新创刊的季刊 ,公开发行后 ,迅速被《CA》收录 ,仅两年就跨入千
名表。其后 ,收录率提高很快 , 1998 年 、1999年及 2000 年 ,收录率均高达 90%左右 ,如 2000年全年该刊共
发表论文 122篇 ,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110篇 ,收录率高达 90.16%。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进入 1999年
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 300名排行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从 1996年开始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 ,其后进入核心库
来源期刊 。1999年已进入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 300名排行表 ,名列第 290名 ,影响因子为
0.1686。(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12(2):159 ~ 160)
572002 Vo1.14 No.6 肖 瑛等: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