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茼蒿栽培技术



全 文 :○罗林会
邱宁宏
王勤
韩露
︵贵州省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5
6
3
0
0
6︶
野茼蒿栽培技术
  野茼蒿(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
别名革命菜 、凉干菜 ,为菊科三七草属 1
年生草本植物。野茼蒿质地细嫩 、甜滑
可口、味道鲜美。它不但好吃 ,而且植株
高大 、容易采收 、生长较快 、采收期比较
长 ,一般 8~ 15天可采收 1次 ,一直可采
收到 8月上旬。野茼蒿基本上没有病虫
害 ,容易种植 ,是一种值得作为速生新型
绿叶菜栽培的山野菜。
野茼蒿生长在荒郊野外 ,既不便于
采集,也不便于及时供应市场。 如果滥
采或过度采集 ,还会破坏野生植物资源
和生态环境。人工种植野茼蒿 , 既可增
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还可以丰富人们的
菜篮子 ,同时又保护了植物资源。
1 利用
每 100g 可食部分含胡萝卜素 3.6mg、
VB2 0.27mg 、VC 56mg。
1.1 食用
春季至初秋采集其嫩苗或嫩茎叶洗
净后 ,用沸水烫过 、清水漂洗后 , 即可凉
拌 、炒食或涮食 ,亦可做汤。
1.2 药用
根入药。味辛 、微甘 ,性平。清热消
肿 、活血止毒。治跌打损伤 、骨折 、外伤红肿。
2 特征与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直立草本 ,高 20~ 100cm。茎有纵条纹 , 光滑无毛。 叶
互生 ,膜质 ,矩圆状椭圆形 ,长 7~ 12cm、宽 4~ 5cm ,顶端渐
尖 ,基部楔形 ,边缘有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分裂 ,两面近
无毛;叶柄长 2~ 2.5cm。头状花序 ,直径约 2cm , 排成圆锥
状 ,生于枝顶;总苞圆柱形 , 苞片 2 层 , 条状披针形 , 长约
1cm ,边膜质,顶端有小束毛 ,基部有数片小苞片;花两性 ,筒
状 ,粉红色 ,花冠顶端 5齿裂 ,花柱基部小球状 ,分枝顶端有
线状被毛。瘦果狭圆柱形 ,赤红色 , 有条纹和被毛;冠毛丰
富 ,白色。
2.2 生物学特性
野茼蒿主要分布于广东 、广西 、江西 、贵州 、湖南等地。
喜温暖 、湿润 、肥沃的土壤 ,常生于海拔 300~ 1800m 的荒地
路旁 、水旁或灌丛中。
3 栽培技术
3.1 繁殖
以种子繁殖为主
3.1.1 采种 于 9~ 10月在生长健壮 、无病虫害的植
株上采种。种子为小瘦果 ,上有许多白色冠毛 ,非常轻 , 容
易随风飘走。采收时 ,在野茼蒿植株附近铺一块塑料薄膜 ,
将植株轻压其上敲打 , 种子脱落。然后 , 去掉种子中的枝
叶 、杂质等 ,摊放于簸箕中晾干。将晾干了的种子储藏于干
燥 、通风 、凉爽的地方 , 翌年春季播种。野茼蒿种子的寿命
只有 1年 ,陈种子发芽率很低。
3.1.2 播种育苗 3月上旬播种育苗。苗圃最好选向
阳 、土壤肥沃 、土层深厚 、灌溉方便的地块。先翻地 、耙平 ,
做成宽 1m 、长 6~ 10m 的畦 ,将畦面土耙细 、整平 ,再用扫帚
拍实 ,然后用机动喷雾器播种 ,随即用洒水壶浇透水 1次 ,
搭塑料小拱棚保湿 、保温。
3.1.3 苗期管理 播种后 7~ 9 天开始发芽 , 苗出齐
后进行第 1次除草。当苗高 4~ 5cm 时进行第 2次除草 ,并
间苗,每隔 3~ 5cm 留壮苗 1株 ,结合间苗施稀薄人畜粪水 1
次 ,或用 0.1%尿素水溶液喷雾于植株 , 以促幼苗生长健
壮。
3.2 定植
3.2.1 选地整地 定植地最好选土层深厚 、土壤肥
沃 、灌溉方便的黄壤土 、沙壤土。选好地后翻地 ,结合整地 ,
每亩(667m2)施用腐熟农家肥 2 000 ~ 2 500kg , 翻入土中作
基肥,然后做成宽 1m 、长 7~ 10m 的平畦。
3.2.2 移栽 4月中旬 ,当苗高 10cm 左右时移栽。栽
前按株 、行距 30×30cm 挖穴 ,每穴栽苗 1株 ,栽后用人畜粪
水浇定根肥 1次 ,以提高成活率。
3.3 田间管理
3.3.1 中耕除草 5月上中旬 、6 月上旬 、7 月上旬各
进行 1次中耕除草。
3.3.2 追肥 野茼蒿喜肥 ,要结合中耕除草 , 用人畜
粪水追肥 1次。
3.3.3 摘花蕾 花蕾会影响野茼蒿的食用价值 、抑制
侧枝生长 、缩短采收期及提高产量 ,因此 ,要随时摘除花蕾。
3.3.4 采收 移植后 25天左右 、当苗高 18~ 25cm 时 ,
在苗基部 10cm 处摘取嫩枝叶食用或出售 ,以后每隔 8~ 15
天 、侧枝长 13~ 18cm 时 ,在侧枝基部留 1~ 2个节采摘嫩枝
叶食用或出售。从夏到初秋 ,一般可采收 6~ 8次。
4 防治害虫
野茼蒿一般无病害发生 ,虫害也很少 ,偶见白翅叶蝉为
害。
4.1 农业防治
科学管理水肥 ,合理施用氮 、磷 、钾肥。铲除地边杂草。
4.2 化学防治
在 1~ 2代成虫迁飞高峰期和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剂
防治。每亩用 10~ 30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 50g25%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或 200~ 250g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 ,对
水 30kg 喷雾, 主喷植株下部 ,要从地块四周向中间喷施 ,以
防害虫逃逸。
·23·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年第 7期       ·特种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