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无公害保健蔬菜蒌蒿的栽培利用



全 文 :·优新品种·
无公害保健蔬菜蒌蒿的栽培利用
郑洪建 蔡福根 孙丽珍 陈龙英
(上海市动植物引种研究中心 201106)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又名芦蒿 、香
艾 、水蒿 、水艾 、香艾蒿 , 菊科蒿属 , 多年生草本植物。
野生蒌蒿主产于江西 、江苏 、云南 、安徽等地 , 多分布
于湖荡浅滩潮湿地带 ,抗逆适应性强。其嫩茎炒食 ,
清香可口 , 江苏高邮蒌蒿在明朝被列为皇室贡品。
近年来野生蒌蒿因其风味独特 、营养丰富 、保健性
强 、产品无污染而深受消费者欢迎 , 全国许多地方悄
然兴起了食用蒌蒿的热潮。蒌蒿以地上嫩茎为食用
部位 ,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 、磷 、铁 、锌等多种矿质元
素 ,尤其因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6O)而具有独
特风味 , 炒食或凉拌 , 清香脆嫩 , 具清凉 、平抑肝火 、
祛风湿 、健脾胃 、消炎 、镇咳等功效 , 可预防牙病 、喉
病 、便秘 , 治疗肝炎等 ,是一种典型的保健蔬菜。
1 植物学特征
蒌蒿原为多年生野生植物 , 现作为一年生蔬菜
人工栽培。主根不明显 ,侧根发达 ,纤维状须根着生
于地下茎上 ,须根上密生根毛 ,吸肥水能力极强。地
下茎根状 , 可分枝 , 匍匐分布 , 盘根错节 , 十分旺盛 ,
是营养物质的主要贮藏器官。地下茎上的腋芽和顶
芽伸出地面长成新梢即为地上茎 , 直立 , 分枝性不
强 ,株高可达 60 ~ 150 厘米(cm),幼茎 15 ~ 20 厘米时
绿色细嫩 ,是采收食用的主要部分 , 后渐变为紫红色
(老化)。单叶互生 , 叶片羽状深裂(3 ~ 7裂), 背面披
白色短绒毛。立秋前后 ,茎上部抽生出头状花序 , 有
短梗 ,数多而密集成狭长的复总状花序 ,花黄色。瘦
果细小 ,老熟后极易脱落。
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蒌蒿性喜温暖湿润气候 , 不耐干旱。茎叶在日
均温 10℃以下生长缓慢 , 营养生长最适日均温为 12
~ 18℃, 20℃以上迅速老化而不能食用 , 地下部分能
耐-5℃以下长期低温。要求光照充足 ,而光照过强
易老化。对土壤要求不严 , 一般土壤都能生长 ,但要
获得优质高产则应选用保水力强 、肥沃的壤土或砂
壤土。肥料以农家肥为好。
3 栽培技术
蒌蒿抗逆性强 , 很少发生病虫害 ,故不需要喷农
药 , 同时栽培管理相对简单 , 是一种高效 、无公害的
绿色食品。
3.1 大田选择 ,整地筑畦
选择排灌方便 、土质肥沃的田地 , 深翻 20 厘米 ,
细致整地。栽前亩(667m2)施有机肥 1500 公斤(kg),
复翻耙平。筑南北畦 , 畦宽 1.2 米(m), 高 5 厘米 , 畦
沟宽 30 厘米 ,以利沟灌和排水。
3.2 选择繁殖方式 , 适期栽培
3.2.1 扦插:7 ~ 8 月 , 剪取当年未收割过的健
壮蒿秆 , 茎粗 1厘米以上 , 剪成 10~ 15 厘米的插条 ,
每段至少留 1~ 2 个饱满芽。以株行距 10厘米见方 ,
开沟正向斜插 , 深度以插条 2/3 为宜 , 保证次春每亩
50 万基本苗。
3.2.2 分株繁殖:清明前后 , 苗高 10厘米以上 ,
将植株连根挖起 , 分成单株 , 即可栽植。此法占地时
间长 , 但带有根系 ,栽植后较扦插更易成活。
3.2.3 地下茎繁殖:将割去地上部的地下茎挖
起 , 剪成短段 ,每段保留 2 ~ 3 个节 , 开浅沟 ,每隔 10
吃起来另有一番香糯感觉。
沪玉糯一号的栽培要点是:①糯玉米和其他品
种同期播种 ,需空间隔离 200 米(m)以上 , 以免串粉
影响品质。 ②施足有机肥 ,每亩 2000 公斤以上 ,重施
基肥和攻穗肥。每亩硫铵总用量 50 公斤左右。每
亩适宜密度 3500 株左右。 ③育苗移栽 , 最佳秧龄 2
叶一心。带土移栽成活率高 , 缓苗期短。 ④糯玉米
种子不耐低温潮湿。上海地区直播清明前后 , 如果
早播一定要地膜覆盖 , 以免烂种。 为免花期高温危
害 , 上海地区 5、6 月份不宜播种。 ⑤认真防治地老
虎和玉米螟。大螟和粘虫等害虫要早治 , 并使用无
残毒农药 , 采收前 30天禁用农药。 ⑥根据积温掌握
采收期。正常积温年景 , 春播吐丝后 17天左右可以
采收上市。
沪玉糯一号在上海 、华东 、华南 、东北 、西北 、华
北等地区都能种植。
—14—
 上海蔬菜               SHANGHAI VEGETBLES             2000(1):14~ 15 
·良种选育·
我国结球甘蓝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上)
丁万霞 李建斌 徐鹤林
(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210014)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俗称甘
蓝 ,属十字花科芸薹属 , 甘蓝的一个变种 , 原产于地
中海沿岸 ,在 16 世纪传入我国。由于结球甘蓝的适
应性及抗逆性强 , 稳产 , 耐贮运 , 若采用分期栽培结
合贮藏加工 ,容易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 , 所以 , 我国
的结球甘蓝栽培发展很快 , 已遍及全国各地。 结球
甘蓝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 , 在蔬菜的周年生产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对结球甘蓝的育种研究很重视 ,在 50 年代
就开展了结球甘蓝的杂优利用研究。江苏省农科
院 、旅大市农科所 、西安市农科所等单位先后报道结
球甘蓝品种间杂种一代在产量 、抗逆性等方面具有
明显的杂种优势 ,上海市农科院在 60 年代初于黑叶
小平头上获得了 103和 105 两个自交不亲和系材料。
1973年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
菜所合作 , 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结球甘蓝 F1 品种———
京丰一号 , 并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进
行杂种利用的同时 , 各科研单位对结球甘蓝的经济
性状及其遗传力进行了研究 , 同时开展了制种技术
的研究。 70年代末 , 我国甘蓝的杂优利用研究得到
了迅猛的发展。 北京 、上海 、江苏 、黑龙江 、吉林 、辽
宁 、山东 、山西 、陕西 、内蒙古 、四川 、云南 、贵州 、湖北
以及浙江等省 、市 、自治区的蔬菜科研及教学单位先
后选育出 100 多个类型的自交不亲和系材料 , 育成
了一大批优良的 F1品种 , 如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北
京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育成的京丰一号 、报春 、园
春 、庆丰 、双金 、秋丰等早 、中 、晚熟配套的甘蓝杂种
一代 , 上海农科院园艺所育成的抗病 、耐热的夏光甘
蓝 , 陕西省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秦菜 1 号 、秦菜 2 号
甘蓝。这些 F1品种整齐度好 , 较普通地方品种增产
20%~ 30%, 所以逐渐取代了生产上使用的地方品
种。据 1985 年底不完全统计 , 我国甘蓝的杂种一代
品种覆盖面积已达到栽培面积的85%。
80 年代中期以后 , 我国把抗病育种工作提到日
程上来。 1983年 , 甘蓝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被列入
“六五”国家攻关项目。对育种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
厘米把短段平播于浅沟内 , 覆盖细土 , 并浇透水。此
法全年均可进行 ,成活率高 , 但费工。
3.2.4 育苗移栽:此法较以上三种繁殖方式繁
殖系数高 , 更适于大面积生产。 清明前后直至夏至
育苗 ,可选用一般蔬菜苗床 , 因种子微小 , 应控制播
种量 ,每克(g)种子掺土 5 公斤 , 拌匀 , 匀撒于苗床。
苗床见干见湿为好。 10 天左右出苗后及时间苗 , 以
培育壮苗。40 天以后 ,苗高 10厘米时以前述密度定
植于大田。
3.3 大田管理
栽植后立即浇水 ,此后保持土壤见干见湿 , 注意
中耕松土。新梢 3厘米以上时亩施复合肥 30 公斤。
植株封垄前追肥一次。秋季及时摘除花序 , 防止种
子落地长出实生无效苗 ,以保证来春足够的基本苗。
初霜以后 , 剪去地上部分 , 清理畦面 , 亩施农家肥
1500公斤 ,覆盖地膜。冬季及时清除膜面雨雪。次
年3~ 4 月 , 当蒌蒿苗高 15 ~ 20 厘米时即可收割上
市。头刀以后 ,微施肥水 , 重新盖膜 , 1个月左右可收
二刀 ,但二刀蒿苗纤细 , 纤维多 ,产量低。
3.4 反季节栽培
在塑料大棚内套小棚或大棚加地膜浮面覆盖 ,
头刀蒌蒿可提前到元旦前后上市 , 二刀春节上市 , 两
次上市正值价格高峰期 , 每亩总产 700 公斤以上 , 亩
产值可达 1 万元。在大棚管理上 , 棚内温度尽可能
保持在最适温度范围内 , 日均温控制在 15 ~ 20℃, 不
超过 25℃。
4 采收 、利用与留种
嫩茎高 15 ~ 20 厘米时 , 用镰刀平地面割下 , 捋
去叶片 , 顶端留少数心叶 , 视长短粗细适当分级 , 按
一定重量捆把 , 冲洗干净 ,码放在阴凉处 ,上覆湿布 ,
经半天软化 , 即可上市出售。
蒌蒿食用以炒食嫩茎为主 , 保持嫩茎鲜嫩是贮
运过程中的关键。其茎叶还可作家畜饲料 、鱼类饵
料。老化后还可造纸 、作燃料。
留种株不采割 , 9 月抽生出直立花枝 , 9 ~ 10 月
陆续开花 , 10 月底 11 月初花序吐白时及时摘下老熟
的头状花序 , 晒干揉搓出种子。
—15—
 上海蔬菜               SHANGHAI VEGETBLES             2000(1):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