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0卷第 1期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l.30, No.1
2008年 2月 ActaAgriculturaeUniversitatisJiangxiensis Feb., 2008
文章编号:1000-2286(2008)01-0025-06
洞庭湖区不同蒌蒿生长与挥发
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柳弟贵1, 2 ,熊立新 2 ,彭克勤 1* ,蒋燕山 2 ,钟国勋 3 ,吴亚京 3
(1.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128;2.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岳阳 414000;3.岳阳市
蔬菜科学研究所 ,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以本地野生蒌蒿 、蒌蒿云南种群和蒌蒿安徽种群为试验对象 , 进行了蒌蒿生长势的记载和挥发油的测定 ,
结果表明:蒌蒿云南种群生长势强 ,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经济效益 、商品率均高于蒌蒿安徽种群;本地野生蒌蒿
香味浓郁 ,但生长势弱。
关键词:洞庭湖区;蒌蒿;挥发油
中图分类号:Q949.91 文献标识码:A
AStudyontheGrowthandtheChemicalContentsofVolatileOilof
DiferentKindsof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in
DongtingLakeRegion
LIUDi-gui1, 2 , XIONGLi-xin2 , PENGKe-qin1* ,
JIANGYan-shan2 , ZHONGGuo-xun3 , WUYa-jing3
(1.ColegeofBioScienceandBiotechnologyof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 Changsha410128 , Chi-
na;2.Yuey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ege, Yueyang414000, China;3.YueyangVegetableScienceInstitu-
te, Yueyang414000, China)
Abstract:Tukingthewild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inDongtingLakeregion, theArtemisiaselengensis
Turcz.fromYunnanProvinceandAnhuiProvinceasthematerials, theirgrowingtrendwasrecordedandtheir
vocaticaloilwastested.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fromYunnanProvincehasa
stronggrowingtrend, anditsbiologicaloutput, economicoutput, economicbenefitsandcommodityrateareal
higherthanthoseofthe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fromAnhuiProvince.ThefragranceofthewildArtemisia
selengensisTurcz.ismuchnicerthanthatoftheothertwokinds, butitsgrowingtrendisweaker.
Keywords:DongtingLakeregion;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volatileoil
蒌蒿在洞庭湖区分布范围很广 ,大多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汊岸边与沼泽地带 ,是人们非常喜爱的
一种野生蔬菜和时令保健蔬菜 。蒌蒿含有大量的营养 、药用成分 ,具有较高的营养 、保健价值 ,且芳香独
特 ,可以加工成一系列蒌蒿产品 ,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近年来 ,人们对藜蒿的化学成分和
药理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 1 ~ 7] 。有报道提到蒌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侧柏透酮 [ 8, 9] 、1, 8-桉
收稿日期:2007-05-09 修回日期:2007-10-2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资助项目(05D070)
作者简介:柳弟贵(1967-),男 , 副教授 ,高级农艺师,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研究;*通讯作者:彭克勤 ,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0卷
表 1 不同蒌蒿在不同生长时期产量性状的比较
Tab.1 Comparisionofoutput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kindsof
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underdifferentgrowingperiods
测定日期 /月 -日 蒌蒿 株高 /cm 茎粗 /mm 单株叶片数
08-01 a 11.5 2.0 14.5
b 6.1 1.7 7.7
08-24 a 15.0 3.5 20.6
b 11.9 3.3 12.8
11-08 a 56.8 5.5 56.7
b 54.7 5.4 55.6
02-13 a 17.6 6.0 15.8
b 15.6 5.2 15
c 4.5 2.0 7.5
02-22 a 30.0 6.3 16.8
b 25.0 6.2 17.0
c 5.2 2.2 8.4
注:取 20株蒌蒿的平均值 [ 14] ;a.蒌蒿云南种群;b.蒌蒿安徽种群;
c.本地野生蒌蒿。
叶油素 、1, 4-桉叶油素 、龙脑 、樟脑 、金合欢烯 、香草醛[ 10] 。蒌蒿嫩茎中的挥发油成分将直接影响着蒌
蒿的香味程度。研究洞庭湖区不同蒌蒿生长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它将有助于湖
区人们选择合适的蒌蒿种群 ,采取配套的栽培技术来改善蒌蒿的风味 ,同时为蒌蒿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
础和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05 ~ 2006年在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农科中心进行 ,以本地野生蒌蒿 、蒌蒿云南种群 、蒌蒿安
徽种群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安排
试验在 G6镀锌薄壁钢管大棚内进行 ,每个种群设 3次重复 ,共 9个小区 ,小区面积 16.27 m2。土壤
碱解氮 197.2 mg/kg,有效磷 333.1 mg/kg,速效钾 649 mg/kg,有机质 28.2 g/kg,土壤 pH5.5。基肥:猪
粪 3 000 kg/667m2 ,过磷酸钙 40 kg/667m2 ,氯化钾 10 kg/667m2 ,碳铵 30kg/667m2 [ 11] 。尿素仅作追肥 ,
追施 2次。于 2005年 7月 14日扦插[ 12] , 8月 15日按株行距 20 cm进行定植 。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田
间其它管理按当地常规进行 , 8 ~ 11月份地上部旺盛生长 , 11月底剪除地上部 ,清理畦面 ,晾晒 7 d, 12
月上旬盖膜 。当苗高 3 ~ 5 cm时 ,追尿素 10kg/667m2 ,苗高 10 cm时追尿素 15 kg/667m2。 2月中旬株
高 25cm左右时采收 。
1.3 挥发油的测定
1.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挥发油提取器;美国惠普公司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HP6890气相色谱仪
+HP5973质谱仪);HPCHEM数据系统;试刘主要有分析纯 、重蒸去离子水 、乙酸乙酯。
1.3.2 实验条件 GC条件:HP-5MS石英毛细管柱 [ (30×103 mm×0.25 mm×(0.25×10-1 mm)] ,
分流比 10∶1,进样量 1 μL,柱初温 60℃,保持 2 min后 ,以 5 ℃/min程序升温至 240℃,运行时间
12 min;进样口温度 250 ℃,载气 He,气流速度 0.5 mL/min。 MS条件:电离源 EI,离子源温度 260 ℃,
扫描范围 40 ~ 800 u,倍增器电压 1 671 V。
1.3.3 测定方法 当株高达 25 cm左右时采收 ,每个种群在不同的重复小区内共取有代表性的样株
20株 。测定时将新鲜的蒌蒿地上茎整株剪成 2 cm左右的短茎 ,每次称取 300 g左右 ,蒸馏 6 h后 ,用装
有乙酸乙酯萃取剂的挥发油提取器提取 ,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浅翠绿色有浓郁嗅味透明油状液体 ,通
过气 -质联用分析法测定挥发油各
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 13] 。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量的比较
蒌蒿云南种群生长势比蒌蒿安
徽种群强 ,生长速度快 ,表现出明显
的早熟性。而大棚内本地野生蒌蒿
生长势弱 ,生长速度特慢 , 2月 22
日当蒌蒿云南种群 、蒌蒿安徽种群
上市时 ,本地野生蒌蒿株高仅 5.2
cm,茎粗 2.2 mm,还未达到采收标
准(表 1)。
2.2 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经济效
益的比较
蒌蒿云南种群比蒌蒿安徽种群
的生物产量高 24.2%、经济产量高
27.1%、商品率高 2.3%。 2月份蒌
·26·
第 1期 柳弟贵等:洞庭湖区不同蒌蒿生长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图 1 本地野生蒌蒿茎挥发油总离子流
Fig.1 TheGcspectrumoftheessentialoilinthestemofthelocal
wild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
图 2 蒌蒿安徽种群茎挥发油总离子流
Fig.2 TheGcspectrumoftheessentialoilinthestemofArtemisiaselengensis
Turcz.fromAnhuiProvince
蒿的平均市场价格为 6元 /kg左右 ,蒌蒿云南种群经济效益约为 3 621.36元 /667m2;蒌蒿安徽种群经济
效益约为 2 849.64元 /667m2(表 2)。
表 2 不同蒌蒿在 2月 22日产量的比较
Tab.2 Comparisionoftheoutputofdifferentkindsof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inFeb22
蒌蒿 单株鲜重 /g 单株商品重 /g 商品率 /% 生物产量 /kg· (667 m2)-1 经济产量 /kg· (667 m2)-1
a 10.50 6.04 57.6 1 047.84 603.56
b 9.30 5.25 56.3 843.59 474.94
注:a.蒌蒿云南种群;b.蒌蒿安徽种群。
2.3 挥发油的比较
从蒌蒿安徽种群挥发油中测定出 41种成分 ,占其总量的 52.66%;从蒌蒿云南种群挥发油中测定
出 36种成分 ,占其总
量的 49.13%;从本
地野生蒌蒿挥发油中
测定出 50种成分 ,占
其总量的 77.31%
(表 3)。
蒌蒿安徽种群地
上茎中挥发油相对含
量 >5%的成分有檀
紫三烯 (C10 H16 )为
13.54%、 α-蒎烯
(C10 H16 )为 9.43%
和雪松烯(C15H24)为
7.30%;蒌蒿云南种
群地上茎中挥发油相
对含量 >5%的成分
有檀紫三烯 10.48%、
α-蒎烯 7.65%、雪
松烯为 7.57%和亚油
酸(C18H32O)5.83%;
而本地野生蒌蒿地上
茎中挥发油相对含量
>5%的成分有丁香
烯(C15H24)13.25%、
α-丁香烯(C15H24)
15.73%、1-甲基 -1
-乙基 -2-(1 -异
丙基)-4(1 -甲基
乙烯基)环己烷(C15H24)为 9.51%、反 -β -金合欢烯(C15H24)为 5.27%。蒌蒿安徽种群挥发油主要成
分的总量为 30.27%;蒌蒿云南种群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的总量为 31.53%;本地野生蒌蒿挥发油的主要
成分的总量为 43.76%,是蒌蒿云南种群 、蒌蒿安徽种群的 1.4倍左右。
大棚内栽培的蒌蒿安徽种群与蒌蒿云南种群的挥发油有 31种成分相同 ,大多数成分的相对百分含
量比较接近;本地野生蒌蒿与蒌蒿安徽种群 、蒌蒿云南种群挥发油仅有 21种成分相同 ,且大多数成分的
相对百分含量与蒌蒿安徽种群 、蒌蒿云南种群差距较大 。
·27·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0卷
图 3 蒌蒿云南种群茎挥发油总离子流
Fig.3 TheGcspectrumoftheessentialoilinthestemofArtemisiaselengensis
Turcz.fromYunnanProvince
本地野生蒌蒿中
挥发油所含主要物质
保留时间集中 , 说明
本地野生蒌蒿挥发油
中主要物质结构相对
集中(图 1);而蒌蒿
安徽种群与蒌蒿云南
种群这两种蒌蒿挥发
油中主要物质结构都
不集中(图 2、图 3)。
野生蒌蒿挥发性
成分以倍半萜及其衍
生物为主 ,占挥发性
成 分 相 对 含 量 的
62.98%,单萜及其衍生物仅占 3.66%。而人工种植蒌蒿以单萜及其衍生物为主 ,如蒌蒿安徽种群单萜
及其衍生物占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 30.74%,倍半萜及其衍生物仅占 19.11%;蒌蒿云南种群单萜及
其衍生物占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 23.85%,倍半萜及其衍生物仅占 17.28%。
在植物体内萜类化合物的合成总是先衍生单萜化合物 ,再依次衍生倍半萜 、二萜 、多萜等 。人工种
植蒌蒿因生长环境和条件优越 ,通常早于野生蒌蒿上市 ,单萜化合物来不及衍生倍半萜 、二萜 、多萜 ,这
也可能是野生蒌蒿风味浓郁 ,人工栽培蒿风味较淡的原因。蒌蒿挥发性成分中单萜 、倍半萜类物质相对
含量的差异 ,有望作为鉴别野生及人工种植蒌蒿的科学依据 ,也有可能为人工种植蒌蒿的栽培条件控制
提供指导。
3 结论与讨论
(1)蒌蒿棚栽建议选用蒌蒿云南种群。因为蒌蒿云南种群生长势强 、早熟 、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经
济效益 、商品率均高于蒌蒿安徽种群 ,且蒌蒿云南种群茎杆上下粗细均匀 ,商品性好;而蒌蒿安徽种群茎
杆上细下粗 。从两者挥发油中主要物质含量来看 ,蒌蒿云南种群比蒌蒿安徽种群稍高。由于蒌蒿云南
种群分蘖强 ,栽培时应注意适当稀植 ,同时加强肥水管理 。
由于野生蒌蒿香味浓郁 、风味品质好且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在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
湖及长江流域的河滩 、湖汊均有生长 ,各地可充分利用本地野生蒌蒿资源优势 ,搭建小拱棚 、中拱棚等设
施 ,适当提早野生蒌蒿的上市期 ,从而达到早熟 、高产 、高效的目的 。
影响蒌蒿风味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相信随着人们对蒌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与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
究 ,将有助于人们选择合适的蒌蒿品种 ,改善栽培措施和设施条件 ,并通过制定优质优价的政策来刺激
菜农提高蒌蒿的风味品质 ,达到既早熟高产又优质高效的目的。
(2)从本试验结果来看 ,洞庭湖区栽培的蒌蒿云南种群 、蒌蒿安徽种群及本地野生蒌蒿中地上茎中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檀紫三烯(C10H16)、α-蒎烯(C10H16)、雪松烯(C15H24)、丁香烯(C15H24)、α-丁香
烯(C15H24)等 ,与李保同 、梁振益 [ 15]等测得的江西鄱阳湖野生蒌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不同 ,可能是挥发
油提取方法不同 、提取部位不同 ,或者是由于蒌蒿产地不同 、品种不同 ,蒌蒿挥发油中芳香物质的成分和
含量有所不同。
大棚内人工栽培的蒌蒿安徽种群与蒌蒿云南种群挥发油有 31种成分相同 ,大多数成分的相对百分
含量比较接近 ,说明来自不同产地的人工栽培蒌蒿引进到同一地区栽培后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与含量接
近 。而大棚内栽培的本地野生蒌蒿与蒌蒿云南种群 、蒌蒿安徽种群这 2种人工栽培蒌蒿挥发油只有 20
种成分相同 ,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较大 ,说明野生蒌蒿与这 2种人工栽培蒌蒿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
差异较大。且本地野生蒌蒿与人工栽培蒌蒿相比 ,其挥发油含量保持较高 ,说明本地野生蒌蒿具有相对
的遗传稳定性。以野生蒌蒿与栽培蒌蒿作比较 ,根据测定的 13种氨基酸含量分析认为 ,野生蒌蒿比栽
培蒌蒿各种氨基酸含量要高 ,尤其是谷氨酸。蒌蒿茎与叶中的谷氨酸含量较高 ,占氨基酸总量分别高达
24.42%和 16.44%,较高的谷氨酸含量可能是野生蒌蒿鲜美的一个原因 [ 16] ,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8·
第 1期 柳弟贵等:洞庭湖区不同蒌蒿生长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表 3 蒌蒿馏出物的化学组成
Tab.3 Chemicalcompositionofsteamdistilatesof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 %
保留时间 /min 化学成分 分子式 c b a
5.045 糠醛 Furfural C5H4O2 0.076 0.047
△6.641 檀紫三烯 Santolinatriene C10H16 13.535 10.484
7.150 2-甲基 -5-异丙基 -双环 [ 3.1.0] -2-已烯Bicyclo[ 3.1.0] hex-2-ene, 2-methyl-5-(1-methylethyl)-B C10H16 0.042 0.036
△7.350 α-蒎烯.alptha.-pinene C10H16 0.275 9.431 7.645
7.749 莰烯 Camphene C10H16 0.027 0.054 0.055
8.381 β -水芹烯.beta.-Phelandrene C10H16 3.048 2.893
8.496 β -蒎烯.beta-Pinene C10H16 0.042 0.771 0.668
8.801 β -月桂烯.beta-myrcene C10H16 0.188 0.928 0.828
9.221 α-水芹烯.alpha.-Phelandrene C10H16 0.071 0.052
9.379 3-蒈烯 3-Carene C10H16 0.012 0.092 0.090
9.781 1-甲基 -4-异丙基苯 Benzene1-methyl-4-(1-methylethyl)- C10H16 0.036 0.035
9.934 4-甲基 -1-异丙基 -双环 [ 3.1.0.] -2-已烯Bicyclo[ 3.1.0] hex-2-ene, 4-methyl-1-(1-methylethyl)- C10H16 1.194
10.329 苯乙醛 Benzeneacetaldehyde C8H8O 0.027 0.902 0.519
10.754 1-甲基 -4-异丙基 -1, 4环已二烯 1, 4-Cyclohexadiene, 1-methyl-4-(1-methylethyl)- C10H16 0.011 0.094 0.089
11.611 1-甲基 -4-(1-甲基亚乙烯基)环已烯 Cyclohexene, 1-methyl-4-(1-methylethylidene)- C10H16 0.041 0.184 0.149
12.583 反 -1-甲基-4-异丙基 -2-环已烯 -1-醇 2-Cyclohexen-1-ol, 1-methyl-4-(1-methylethyl)-, trans- C10H18O 0.095 0.086
13.300 樟脑 Camphor C10H16O 0.240 0.079 0.119
13.839 R-5-甲基 -2-(1-异丙基)-4-已烯 -1-醇 4-Hexen-1-Ol, 5-methyl-2-(1-methylethenyl)-, R- C10H18O 0.519 0.347
14.217 4-甲基 -1-异丙基 -3-环已烯 -1-醇 3-Cyclohexen-1-ol, 4-methyl-1-(1-methylethyl)- C10H18O 0.060 0.181 0.151
17.265 (IS-内)-乙酸 -1, 7, 7-三甲基双环 [ 2.2.1] -2-已酯 Bicyclo[ 2.2.
1] heptan-2-ol, 1, 7, 7-trimethyl-, acerate, (IS-endo)- C12H20O2 2.845 0.162
18.674 2, 5, 6-三甲基-1, 3, 6-庚三烯 1, 3, 6-Heptatriene, 2, 5, 6, -trimethyl- C10H16 1.637
18.928 2, 6-二甲基 -顺 -2, 6-辛二烯 cis-2, 6-Dimethyl-2, 6-octadiene C10H18 0.213 0.098 0.089
20.112 Cyclohexane, 1-ethenyl-1-methyl-2, 4-bis(1-methylethenyl)-, [ IS-(1.alpha., 2.beta., 4.beta)] C15H24 4.828 0.494 0.457
△21.000 丁香烯 Caryophylene C15H24 13.246 1.994 1.845
△21.704 反 -β -金合欢烯 1, 6, 10-Dodecatriene, 7, 11-dimethyl-3-methylene-, (E)- C15H24 5.267 2.250 2.267
△21.883 α-丁香烯.alpha.-Caryophylene C15H24 15.734 1.455 1.183
22.477 吉马烯 DGermacreneD C15H24 2.803 0.191 0.288
△22.910
1-甲基 -1-乙基 -2-(1-异丙基)-4-(1-甲基亚乙烯基)环己烷
Cyclohexane, 1-ethenyl-1-methyl-2-(1-methylethenyl)-4-(1-
methylethylidene)-
C15H24 9.511 3.990 3.527
△23.071 Di-epi-.alpha.-cedrene-(1)雪松烯 C15H24 0.100 7.299 7.570
23.411 杜松烯 Naphthalene, 1, 2, 3, 5, 6, 8a-hexahydro-4, 7-dimethyl-1-(1-methylethyl)-, (IS-cis)- C15H24 0.332 0.108 0.096
26.662 E, Z-2, 13-十八碳二烯 -1-醇 E, Z-2, 13-Octadecadien-1-ol C18H34O 4.126
27.044 1(2H)-Naphthalenone, octahydre-4a, 8a-dimethyl-7-1-methylethy-.[ 4aR.-(4a.alpha., 7.beta, 8a.alpha.)] C15H26O 4.184 0.118
27.129 α-没药醇.alpha, -bisabolol C15H26O 2.950
27.596 (Z.Z.Z)-9, 12, 15, -十八碳三烯酸甲酯 9, 12, 15 -Octadecatrienicacid, methylester, (Z, Z, Z)- C19H32O2 0.380 0.086 0.084
28.525 十四酸 Tetradecanoicacid C14H28O2 - 0.064 0.2
35.643 叶绿醇 Phytol C20H40O 1.130 0.575
△35.893 亚油酸 9, 12-Octadecadienoicacid(Z, Z)- C18H32O2 - 0.832 5.833
36.003 环十二炔 Cyclododecyne C12H20 4.267 0.194 0.413
46.551 角鲨烯 Squa1ene C30H50 1.117
注:a.蒌蒿云南种群;b.蒌蒿安徽种群;c.本地野生蒌蒿。
·29·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0卷
参考文献:
[ 1] JangWooYoung, LeeKangRo, LeeOkPyo, etal.ConstituentsofA.selennensisandTheirEffectsonHepatotoxicity[ J] .Ya-
khakHoechi, 1993, 37(2):182.
[ 2] SwiaderK, LamerZarawskaE.FlavonoidsofA.speciesandTheirAntifunalProperties[ J] .Fitoterapia, 1996, 67(1):77.
[ 3] KooKuoungAh, KwakJongHwan, LeeKangRo, etal.AntitunorandImmumodulatingActivesofthePolysaccharideFrac-
tionsFromA.selennensis[ J] .IwayomoniArchPharmacalRes, 1994, 17(5):371.
[ 4] HuJingfeng, PengXiaozhang.IsolationandStructureofNewGuaianolidesandOtherNaturalProductsFromA.selennensisJ
AsianNat[ J] .ProdRes, 1999(3):169.
[ 5] HuJingfeng, FengXiaozhang.ANewDimericGuaianolideArtselenolideFromA.selennensis[ J] .ChemLet, 1998, 9(9):
829.
[ 6]沈夕坤 , 王玳珠 ,江国荣.蒌蒿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 J] .药学进展 , 1999, 23(1):41.
[ 7]陈新 , 叶文峰 ,孙凌峰.萎蒿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 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04(11):680.
[ 8]郑洪建 , 董玉光 ,陈龙英 , 等.保护地栽培蒌蒿的生长特性及其调控研究 [ J] .上海农业学报 , 2001, 17(4):53-57.
[ 9]周德荣 , 王俊 ,葛厚兵.蒌蒿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 [ J] .安徽科技 , 2002(10):16.
[ 10]谢怡孙 ,袁梦仙 , 李保同 ,等.蒌蒿精油的杀虫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 [ J] .江西植保 , 2001, 24(4):105-108.
[ 11]鲁运江.蒌蒿的栽培技术 [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 1999, 10(10):20.
[ 12]杨良双.大棚芦蒿丰产栽培技术 [ J] .安徽农学通报 , 2004, 10(1):53.
[ 13]曾虹燕 ,周朴华 , 裴刚.元宝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0, 13:30-32.
[ 14]郑洪建 ,顾卫红 , 蔡福根.扦插密度及采收期对蒌蒿生长的影响 [ J] .长江蔬菜 , 2001, 10:30-31.
[ 15]梁振益 ,张德拉.蒌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23(4).
[ 16]杨凤岩.蒌蒿不同部位营养成分比较 [ 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03, 25(1):8-9.
(上接第 10页)
参考文献:
[ 1]徐克章 , 黑田荣喜 ,平野贡.水稻开花后叶片含氮量与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 [ J] .作物学报 , 1995, 21(2):171
-175.
[ 2]王仁雷 , 李霞 ,陈国祥 , 等.氮肥水平对杂交稻汕优 63剑叶光合速率和 RuB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 J] .作物学报 , 2001,
27(6):930-934.
[ 3]刘保国 , 王光明 ,张清修 , 等.头季稻后期光合产物与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关系 [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15(5):
382-385.
[ 4]刘富贵 , 王学栋 ,吴跃进 , 等.再生稻盆根系栽培生理初探 [ J]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2):105-109.
[ 5]林文雄 , 柯庆明 ,王松良 , 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生育后期的保护酶系统 [ 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25(1):
1-6.
[ 6]蔡永萍 , 杨其光 ,黄义德 , 等.水稻水作与旱作对抽穗后剑叶光合特性 、衰老及根系活性的影响 [ J]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14(14):219-224.
[ 7]曹树青 , 翟虎渠 ,钮中一 , 等.不同产量潜力水稻品种的剑叶光合特性研究 [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23(3):1 -
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