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7 1 ~ 2 8处不同 , 而与真菌或马尾类比较 , 则
有 34 一 37 处不同 。 以上结果与这些植物的种
属关系是一致的 。 表明蛋白化学分类法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 。
2 3 4 马鞍树 中羽 扇 豆型生物碱 的研 究
〔英 〕 / 从伍n g Y H … / C h e m p h amr B u l l一
19 9 9
,
4 7 ( 9 ) 一 13 0 8~ 1 3 1 0
本实验对马鞍树中生物碱的结构 、 种
类 , 以及与区域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实验仪器 : 显微熔点测 定仪 、 AJ SC O
D IP
一
1侧X) 旋光光度计 、 AJ SC O FT I/ R ~ 20 傅立
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 质谱仪、 核磁共振仪 。
生物碱的分离 : 马鞍树的干燥茎粉
碎 , 用 75 % 甲醇室温提取 , 提取液浓缩 ,
用 10% 盐酸酸化至 p H 值为 2 。 然后用 乙
醚萃取 3 次 , 水层用氨水碱化至 p H 值为
1 1
, 用二氯甲烷萃取 3 次 , 直至萃取净生
物碱 。 二氯甲烷部分用硫酸钠脱水 , 再真
空抽干 , 得到粗 生物碱 。 将其反复进行硅
胶柱层析分离 , 即得各生物碱 。 对 马鞍树
的叶中生物碱的分离操作与茎相 同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从马鞍树干燥茎的
75 % 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 种羽扇豆型
生物碱 : ( 一 ) 一 ( 2 一氧代毗咯烷甲基 ) 野
靛碱 ( 1 ) 、 ( 一 ) 一N 一 ( N 一乙酞氨甲基 ) 野靛
碱 ( 2 ) 、 ( 一 ) 一野靛碱 ( 3 , 2 5% ) 、 ( 一 ) -
N
一甲酞野靛碱 ( 4 , 5% ) 、 ( 一 ) 一甲酸野靛
碱 ( 3% ) 、 ( 一 ) 一表野靛叶素 ( 2 1% ) 、 ( 一 ) -
lus i at 叮in e ( 12% ) 、 ( + ) 一表羽扇豆碱 ( 3% ) 、
( 一 ) 一N 一 ( 3一氧化丁基 ) 一野靛碱 ( 痕量 ) 、
( 一 ) 一菱叶野决明碱 (痕量 ) 、 ( + ) 一h u pe ol
(痕量 ) 。 其中 l 和 2 为新的生物碱 。 通过
直接与对照品比较 , 并运用 IR 、 U V 、 M S 、
N M R 对其进行结构鉴定 。
从马鞍树的干燥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
离得到 7 种已知生物碱 : 3 ( 1 6% ) 、 4 (5 % ) 、
( 一 ) 一N 一甲酞野靛碱 (2 % ) 、 ( 一 ) 一表野
靛叶素 ( 1 5% ) 、 ( 一 ) 一l u s iat n i n e ( 1 1% ) 、
( + )
一表羽扇豆碱 ( 4% ) 、 ( 一 ) 一羽扇豆
碱 l( % ) 。 这是首次发现 ( + ) 一表羽扇豆
碱与 ( 一 ) 一羽扇豆碱的共存情况 。
马鞍树原产于中国南部地区 , 富含羽
扇豆 型生物碱 , 如 ( + ) 一表羽扇豆碱 、
( 一 ) 一羽扇 豆碱 、 野靛碱 , 以及安纳 吉
碱 。 它所含的这些成分与 日本南方的马鞍
树相似 。 至于它们的种属远近与所含成分
之间的关系 ,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2 3 5 李艾大戟中 p e p 一u a n e 型二菇成分的
分离和结构鉴定 〔英 〕 / H o h m an n .J 二 / J
N a t P r o d 一 1 9 9 9 , 6 2 ( l ) 一 1 0 7 ~ 1 0 9
学艾大戟具有抗癌作用 , 本次对李艾大
戟中的 p e p laun e 型二菇成分进行了研究
。
实验仪器 : N M R 采用 B ukr e r vA a n c e
D RX 4 0 0 分光光度计测定 , M S 用 F iun ig an
MAT 8 4 3 0 质谱仪测定 , IR 用 P e r k i n 一E lm e r
P a r a g o n 10 0 0 P e F T I R 仪测定 , 旋光度用
P e r k i n
一
E lm e r 3 4 1旋光计测定 。
实验方法 : 新鲜的李艾大戟全草在室温
下用 甲醇提取 , 提取液浓缩 , 用二氯甲烷
( e H Ze l: ) 提取 , e H Ze l: 部分提取物经过
聚酞胺柱层析分离 , 以水 一甲醇 (3 : 2 , 厂
4 ) 为洗脱剂 , 水 一甲醇 (2 : 3) 洗脱部分合
并 , 再经过硅胶柱层析分离 , 以氯仿 一丙酮
梯度洗脱 , 氯仿洗脱的第 6 ~ 10 流分合并 ,
所得物用反相 PH L C 分离 , 甲醇一水 ( 7 : 3)
为洗脱剂 , 将保留时间为 13 .5 和 2 .4 伽nr l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