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creening and Breeding of a Strain for High Yield of Succinic Acid

一株丁二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选育



全 文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 31(3):127-134
近年来,丁二酸应用的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市
场的需求量也迅猛增加[1]。工业上生产丁二酸的方
法主要为化学方法,常见的化学合成的方法有石蜡
氧化法、氯乙酸甲酯的氰化水解法、加氢法等,生
产工艺相对成熟[2,3]。但化学法生产丁二酸的价格
较高,且会消耗大量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会造成环
境的污染[4,5]。微生物发酵法制备丁二酸具备诸多
优势,如由于菌种特性及微生物酶的专一性,丁二
酸纯度高且产品易分离 ;生物法生产丁二酸工艺与
传统化学法相比,生产过程简化且成本低、生产条
件温和且耗能小、生产工艺安全且对环境友好,因
此生物法生产丁二酸已成为目前诸多学者研究的热
点[6]。丁二酸的生物法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葡萄
糖经糖酵解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后,一方面继
续以三羧酸循环顺式的方式(丙酮酸→乙酰 -CoA →
柠檬酸→丁二酸)生成丁二酸,另一方面以三羧酸
循环反式途径(苹果酸→延胡索酸→丁二酸)生
成丁二酸[7,8]。其中,丁二酸代谢产生还需要受
到 CO2、丙酮酸羧化酶、柠檬酸合成酶等条件的调
节[9,10]。目前,能够产丁二酸的菌种主要有黑曲霉、
谷氨酸棒状杆菌、产琥珀酸厌氧螺菌、产琥珀酸放
线杆菌和重组大肠杆菌等[11]。
研究发现,放线杆菌 l30Z 菌株和它的变异株具
有 1-8 g/L 氟乙酸盐的耐受力,可以生产大量的丁二
酸[12]。产琥珀酸放线杆菌 ATCC55618 也是国内丁
收稿日期 :2014-08-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06040)
作者简介 :王乐,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 :微生物学,发酵工程 ;E-mail :wanglely1984@163.com
通讯作者 :惠明,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发酵工程 ;E-mail :huiming69@163.com
一株丁二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选育
王乐  宇光海  杨硕晔  王为为  惠明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郑州 450001)
摘 要 : 旨在提高丁二酸发酵生产水平,通过初筛、复筛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高产丁二酸菌株,发酵结束后利用高效液相
色谱法检测丁二酸的产率为 34.45%。对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选育,结果表明,在底物葡萄糖的浓度为 100 g/L 时,丁二酸的产率提
高了 46%,达到了 50.30%,残糖低于 10 g/L。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等,鉴定该菌株为放线杆菌。
关键词 : 丁二酸 ;高产菌株 ;筛选 ;诱变 ;放线杆菌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4.018
Screening and Breeding of a Strain for High Yield of Succinic Acid
Wang Le Yu Guanghai Yang Shuoye Wang Weiwei Hui Ming
(Colleg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
Abstract: It w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succinic acid. Afte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reening, a strain with high-yield of
succinic acid was isolated from the soil. The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of 34.45% was determined by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after the fermentation. Later, the UV mutagenic breeding of strains has been performed, resulting in the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of 50.30% which increased by 46% in the substrate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100 g/L with the residual sugar lower than 10 g/L. After the
determination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ctinobacillus.
Key words: succinic acid ;high-producing strain ;screen ;mutagenesis ;Actinobacillus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3128
二酸发酵研究较多的菌株,研究发现其丁二酸产量
为 11.49 g/L,并有乳酸、甲酸和乙酸等副产物的生
成[13]。近年来,研究人员筛选出菌株琥珀酸放线杆
菌 CGMCC1593,对其诱变选育后,在 5 L 发酵罐上
发酵 36 h,丁二酸产量高达 40.51 g/L,同时伴随一
些副产物[14]。天然的菌种产丁二酸的能力较低,副
产物也较多,且对于底物或产物的耐受性较差,因
此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对现有的菌种进行改造成
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15]。为了降低乳酸、甲酸等副
产物的生成,以野生型大肠杆菌 w1485 为出发菌株,
在染色体中插入抗性基因,构建丙酮酸甲酸裂解酶
(PFL)和乳酸脱氢酶(ldhA)基因失活菌株,实现
了丁二酸的高效生产[16,17]。美国 MBI 的专利中有
丁二酸发酵的最高产量 110 g/L,而产琥珀酸放线杆
菌是目前丁二酸发酵最具工业化潜力的菌株[18]。
丁二酸作为一种优秀的化学平台产品,其前景
广阔[19]。生物法生产丁二酸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如
葡萄糖)和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不仅能够摆脱对
石油化工原料的依赖性,而且开辟了温室气体二氧
化碳新的利用方式,具有可再生性、成本低廉、绿
色无污染和环境友好等优势[9,20]。本研究旨在通过
筛选、分离土壤中生产丁二酸的菌种,以得到一种
可以在较为苛刻条件下生长,且属于微厌氧菌株,
高产丁二酸的菌株,并对筛选出的高产菌株进行紫
外诱变处理,以期有效提高丁二酸的产率和底物葡
萄糖的利用能力,为后续试验进行菌种性能和生产
工艺的改良,以及代谢控制发酵产丁二酸的研究奠
定基础,也为大规模利用生物法生产丁二酸提供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
磷酸氢二钾、氯化钠、氯化钙、碳酸镁、硫酸铵、
氯化镁,均为分析纯,购于北京化工厂。莫能菌素、
富马酸钠、溴甲酚绿、琼脂,均为生化级,均购于
Sigma 公司。
1.1.2 仪器与设备 THZ-312 型台式恒温振荡器(上
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LDZX-0KBS 型立式高
温蒸汽灭菌锅(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SW-CJ-ZF
型双人双面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722N 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精科科学仪器有限公
司),FA12004B 电子天平(上海精科科学仪器有限
公司),TDL-5-A 离心机(上海安亭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有
限公司)。
1.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富集培养基 :葡萄糖
40 g,富马酸钠 5 g,酵母膏 5 g,莫能菌素 0.1 g,
KH2PO4 3 g,NaCl 1 g,(NH4)2SO4 1 g,CaCl2 0.5 g,
MgCl2 0.5 g,MgCO3 5 g,蒸馏水 1 L,121℃灭菌 15
min。
分离培养基 :牛肉膏 5 g,蛋白胨 10 g,葡萄糖
40 g,NaCl 5 g,澳甲酚绿 0.1 g,琼脂 20 g,蒸馏水 1 L,
pH6.8-7.2,121℃灭菌 15 min。
保藏培养基 :葡萄糖 10 g,酵母粉 5 g,K2HPO4
3 g,NaCl 0.1 g, 琼 脂 20 g, 蒸 馏 水 1 L,pH7.0,
121℃,灭菌 15 min。
活化培养基:蛋白胨 20 g,NaCl 5 g,蒸馏水 1 L,
pH7.2±0.2。121℃,灭菌 15 min。
种子培养基 :葡萄糖 10 g,酵母粉 5 g,K2HPO4
3 g,NaCl 0.1 g,CaCl2 0.5 g,MgCl2 0.5g,pH7.0,
121℃,灭菌 15 min。
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 100 g,酵母膏 15 g,NaCl
0.5 g,NaHCO3 15 g,Na2HPO4 0.5 g,NaH2PO4 9.6 g,
K2HPO4 5 g,pH7.0,121℃,灭菌 15 min。
普通培养条件 :接种量为 10%,装液量为 100
mL 培养基 /250 mL 摇瓶,培养温度为 37℃,pH 值
自然,转速 150 r/min,摇瓶在灭菌过程中用纱布封
口,接种后在纱布上覆盖保鲜膜以实现微氧环境,
发酵周期 72 h。
1.1.4 菌种 土壤样品采自郑州市某奶牛场。在郑
州市某奶牛场,采集带有牛粪土壤和附近土壤共 10
处,每处各 15 g,装入无菌袋中。将这 10 份采集回
来的土壤样品放置在 -20℃冰箱保藏,待用。
1.2 方法
1.2.1 土壤的富集培养 取 10 份保藏的土壤样品各
3 g,分别放入 250 mL 摇瓶中含有 150 mL 的富集培
养基中,于 37℃培养 24 h,之后按照 15% 的接种量,
在同样的培养条件进行转接,共转接 3 次。培养结
2015,31(3) 129王乐等:一株丁二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选育
束后进行 5 000 r/min 离心 3 min,弃上清,得到无菌
湿菌体,待用。
1.2.2 纯菌种的分离 取土壤富集培养得到的湿菌
体,适当稀释后分别涂布于溴甲酚绿变色分离平板,
于 37℃培养箱中培养 32 h,取溴甲酚绿变色平板上
变色菌落,用划线法接种到保藏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得到菌落,再用描点法接种到溴甲酚绿变色平板上,
在发生变色反应的位置上得到菌落。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不再出现杂菌。将分离得到单菌落接种于保藏
培养基斜面上,保藏,用于菌株的筛选和发酵。
1.2.3 荧光法初筛检测 从斜面上取下少量分离得
到的单菌落接入至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24 h 后接入
发酵培养基中,培养 72 h,结束后进行 5 000 r/min
离心 3 min,得上清发酵液,作为检测样品。取 0.3
mL 样品分别于试管中,加入浓硫酸 0.3 mL,然后
加入间苯二酚 0.6 g 后混合,将混合物沸水浴加热溶
解直至有深红色出现,之后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冰浴
10 min,然后从反应试管的边缘缓慢加入 1 mol/L 的
NaoH 溶液 2 mL,震荡充分至反应物溶解,再缓慢
加入 5 mL 浓度为 1 mol/L 的 NaOH 溶液,观察颜色
反应,是否出现绿色荧光圈,并判断荧光圈大小。
1.2.4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的测
定方法采用 DNS 法[21]。葡萄糖含量的标准曲线如
图 1 所示。
1.2.6 菌体干重测定 发酵结束后取 20 mL 菌体悬
液于称重后的干燥离心管内,进行 5 000 r/min 离心
5 min,去上清,菌体用无菌去离子水洗涤,离心,
重复两遍后得湿菌体,于 55℃烘干至恒重后称重。
直接称重。
1.2.7 紫外诱变选育 将菌株在保藏培养基平板上
活化 12 h,接入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 24 h,得
到菌体总体处在生长对数期的菌悬液,倒入无菌平
皿中,深度约 1.0 cm,菌体数量约为 105 个 /mL,借
助磁力搅拌器保持平皿中的菌悬液匀质。选取 260
nm 下的紫外光源,紫外灯的功率为 15 W,灯源与
菌悬液的最近距离为 25 cm,进行紫外诱变。从打开
紫外灯后计时,紫外线照射时间为 5-120 s。紫外诱
变结束后,将菌悬液均匀涂布在溴甲酚绿变色分离
上,于 37℃,避光培养 2-3 d 后得到出现变色反应
的单菌落,在保藏培养基上延续传 8 代稳定后,重
复荧光法初筛检测和高效液相法复筛,筛选经过诱
变选育后丁二酸产量最高的优势菌株,并对发酵液
中的菌体进行镜检。
1.2.8 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 将紫外诱变选育得到
的高产菌株接种于葡萄糖、木糖、果糖、麦芽糖、
甘露糖、甘露醇、山梨醇、蔗糖、乳糖、纤维二糖、
棉籽糖、淀粉、蜜二糖、硝酸盐、尿素、明胶等生
化管内进行发酵试验,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试验,根
据结果判断其基本特性[22]。
1.2.9 16S rDNA 的 PCR 扩增及其序列分析 利用
Oligo6 和 Primer5.0 软件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即上游
P1 :5-AGAGTTTGATC(A/C)TGG-3 和 下 游 P2 :
0.9 y=0.821x-0.015
R2=0.9958
0.8
0.7
0.6
0.4
0.5
0.2
0.1
0.3
0
0 0.2 0.4㪑㨴㌆ਜ਼䟿 g·L-1 OD 540 nm 0.6 0.8 1.0 1.2
图 1 DNS 法测定葡萄糖含量的标准曲线
1.2.5 高效液相色谱法复筛 进行菌株复筛的发酵
样品,其丁二酸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丁二酸含量的标准曲线如图 2 所示。
4800
4000
y=444.6x+24.32
R2=0.9991
3200
2400
1600
800
0
0 0.2 0.4бҼ䞨ਜ਼䟿 g·L-1 ጠ䶒〟 0.6 0.8 1.0 1.2
图 2 高效液相法测定丁二酸含量的标准曲线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3130
5-GGACTAC(A/T/C)AGGGTATCTAAT-3,P1 和
P2 扩增出的片段大小约为 780 bp。引物由上海生工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PCR 扩增反应体系(25 μL):10×Taq 酶缓冲
液 2.5 μL,引物 0.2 μmol/L,200 mmol/L dNTP 2 μL,
DNA 模 板 20 ng,Taq 酶(TaKaRa)1 U,ddH2O 17
μL。PCR 反应扩增程序 :94℃预变性 5 min ;94℃
变 性 1 min,56℃ 复 性 1 min,72℃ 延 伸 2 min, 循
环 30 次 ;72℃延伸 5 min。回收的目的片段,在目
的片段大小处出现了特异性条带,且与预计的片段
大小相符。测序工作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完成。
2 结果
2.1 富集培养分离菌株
采用含溴甲酚绿指示剂的琼脂培养基作为选择
性平板,以稀释分离纯菌落为目的,对产丁二酸菌
株进行富集培养。图 3 显示,在溴甲酚绿筛选平板
上有一定量的单菌落生成,由于溴甲酚绿在酸性条
件下会显黄色,因此,此变色菌落为产酸菌落。通
过挑选溴甲酚绿选择性平板上不同变色菌落,尤其
是对变色反应后出现较深色斑的菌株,进行选择
性平板重复筛选,分离选取出优势菌株 X1、X2、
X3……Xn,分别进行斜面保藏。
4 号(X12)样品比 2 号(X4)样品的荧光显色结果
更为清晰、明显,且荧光圈较大。因此将 X7 和 X12
菌株分别命名为 Y3 和 Y4,作为利用高效液相法进
行复筛的优势菌株。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丁二酸生产菌株
丁二酸标准品在高效液相法检测时的峰保留时
间为 4.22 min,两株菌在 4.22 min 时都出现有明显的
色谱峰,说明 Y3 和 Y4 菌株均具有产丁二酸的能力,
这也与荧光圈初筛的结果相一致。高效液相色谱检
测丁二酸的方法经优化调整,条件如下 :XDB-C18
柱(250 mm×4.6 mm);流动相 25 mmol/L K2HPO4,
pH2.8(H3PO4 调节);流速 0.8 mL/min ;紫外检测器,
210 nm ;进样量,20 μL ;柱温,室温。通过对比两
株菌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5 和图 6)表明,Y3 菌株
在底物葡萄糖浓度为 100 g/L 的发酵培养条件下,丁
二酸的产率为 34.45 g/L,利用 DNS 法测得的残留
葡萄糖浓度为 15.3 g/L。Y4 菌株在底物葡萄糖浓度
为 100 g/L 的发酵培养条件下,丁二酸产率为 12.78
g/L,残留葡萄糖浓度为 19.0 g/L。相对于 Y4 菌株,
Y3 菌株的发酵样品中丁二酸产量较高,且副产物较
少,优势明显。Y4 菌株的发酵生产丁二酸的能力一
般,且有一些副产物的生成,可能是该菌株不仅生
产出丁二酸还产出了如乳酸、甲酸等副产物,在一
定程度上削弱了丁二酸代谢途径,降低了丁二酸的
产量。因此,将利用高效液相复筛法得到的优势菌
株 Y3 命名为 G3。对 G3 进行紫外线诱变选育处理,
以进一步提高该菌株的丁二酸发酵水平。
2.4 紫外线诱变
对 G3 进行紫外线诱变选育处理的致死率曲线
图 3 溴甲酚绿筛选平板上的菌落
2.2 荧光法筛选丁二酸生产菌株
荧光法筛选丁二酸生产菌株的结果(图 4)显
示,丁二酸标准品(1 号)有着明显的绿色荧光圈,
说明荧光法对丁二酸具有良好的显色分辨效果。2、
3、4 号样品为溴甲酚绿选择性平板变色的 3 株优势
菌株 X4、X7 和 X12。通过对比可知,3 号(X7)和
1 2 3 4
图 4 培养液样品的荧光法初筛
2015,31(3) 131王乐等:一株丁二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选育
200
0
0 2 4
400
600
800
1000
1200
mAU
4.
22
2
2.
84
0
-5
.3
25
5.
89
9
6.
31
9
8.
76
1
6 8 10 12ᰦ䰤min
图 5 Y3 菌株发酵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600
ᰦ䰤min5004003002001000 0 2 4 6 8 10 12 14 14.58613.33912.04010.2228.3417.4326.5376.0215.6654.8684.2293.9693.6253.1822.914
2.
66
1
5.
26
7
mAU
图 6 Y4 菌株发酵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0
0
20
40㠤↫⦷% 6080100
10 20 30 40䈡ਈᰦ䰤s 50 60 70 80
图 7 紫外线诱变菌体致死率曲线
(图 7)显示,最佳的致死率时间为 50-60 s,因此
选择紫外照射的时间为 60 s,采用平皿法,于 30℃,
避光培养 2-3 d 后,得到单菌落,在富集培养基上
延续传 8 代稳定后,进行摇瓶发酵培养,并利用高
效液相法进行丁二酸产量的检测,发酵菌体进行显
微镜镜检。
紫外照射 60 s 的 6 株诱变选育结果与复筛优势
菌株 G3(空白对比)的结果(图 8)显示,经过紫
外诱变 60 s 后的 1 号菌株的丁二酸发酵结果有了明
显提高,发酵培养结束后丁二酸产量最高,为 50.3
g/L,相比于初始菌株的丁二酸产量 34.5 g/L,提升
了 46%。1 号诱变菌株的细胞干重为 12.8 g/L,相比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3132
于初始菌株的细胞干重 11.5 g/L,提高了 11.2%。因
此,将紫外诱变处理后丁二酸产量最高的 1 号菌株
命名为 Z1。
2.5 Z1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鉴定结果
2.5.1 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优势诱变
菌株 Z1,在保藏培养基上培养 2-3 d 后形成直径约
1 mm 的菌落,菌落呈圆形凸起,表面光滑,不透明,
边缘整齐,淡黄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大小(0.4-
0.6 μm×1.0-3.5 μm),以杆形为主,无荚膜和动力。
采用发酵培养基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培养液均匀混
浊,底部有菌体沉淀,经革兰氏染色呈现阴性。Z1
菌株能够利用葡萄糖、木糖、果糖、麦芽糖、甘露糖、
甘露醇、山梨醇、蔗糖、乳糖、纤维二糖、棉籽糖、
淀粉,能够使硝酸盐还原,不能利用蜜二糖,无法
使尿素分解、明胶液化。
2.5.2 16S rDNA 的基因序列测定及比对结果 对
Z1 菌株 16S rDNA 的 PCR 扩增纯化产物进行序列
测定,结果如图 9 所示,其序列经 BLAST 软件对
比 GenBank 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得出,Z1 与
GenBank 中 序 列 号 为 |AF024525.1| 的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16S rRNA 基因同源性达到 99%。综上可
初步判断 Z1 菌株为放线杆菌。
3 讨论
琥珀酸作为许多重要化学品的直接或间接合成
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具有很高的商业价
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3,24]。目前生产琥珀酸的方
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发酵法两种,但由于化
学合成法具有能耗高,污染大等缺点,不符合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25]。近几年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
发展和逐渐成熟,生物发酵法生产琥珀酸因兼具资
源可再生利用及吸收 CO2 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
潜力[24]。
从已报道的丁二酸生产菌株的种属分布来看,
它们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种属中。目前主要生产丁二
酸的菌种有黑曲霉、谷氨酸棒状杆菌、产琥珀酸厌
氧螺菌、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和重组大肠杆菌等[5]。
对于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产丁二酸菌种的研究,国内
外已有很多报道,大多数的菌种自然产丁二酸的量
还比较低,但是经过基因技术的改良能够有效地提
高菌种的产量[23]。
据统计,自然界中生产丁二酸的菌属以放线杆
菌居多,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具有高耐受底物浓度和
产物抑制等优点,是最具有工业化发展前景的潜力
菌株之一[25]。本研究分离得到的高产菌株也属于放
线杆菌,但是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获得的
优势菌株 Z1 对氧气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在微厌
氧条件下较好地生产丁二酸。原因或许是我们在对
该菌株进行分离和选育时,有针对性的混杂一些无
菌空气,筛选出的菌株能够较好地适应微厌氧条件,
也或许与在紫外诱变选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在富集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加入了 5 g/L 的富
马酸钠和 0.1 g/L 的莫能菌素,目的是促进目的菌株
优势生长。富马酸是三羧酸循环中重要的电子受体,
60
50
40
30
20
10бҼ䞨ӗ䟿ˈ㓶㜎ᒢ䟽 g·L-1
0
1オⲭ 2 3 4 5 6ṧ૱бҼ䞨ӗ⦷㓶㜎ᒢ䟽
图 8 紫外诱变 60 s 后的选育结果
AGAATGGCGGCCGCTTACCATGCAGTCGAACGGTAACGGGTGGAAA
GCTTGCTTTCCATGCTGACGAGTGGCGGACGGGTGAGTAATGCTTGG
GGATCTGGCTTATGGAGGGGGATAACGACGGGAAACTGTCGCTAATA
CCGCGTAATGTCTAAGGACTAAAGGGTGGGATTTTCGGACCGCCCGC
CATAAGATGAGCCCAAGTGGGATTAGGTAGTTGGTGGGGTAAAGGCC
TACCAAGCCGACGATCTCTAGCTGGTCTGAGAGGATGACCAGCCACA
CTGGAACTGAGACACGGT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GGG
GAATATTGCGCAATGGGGGCAACCCTGACGCAGCCATGCCGCGTGAA
TGAAGAAGGCCTTCGGGTTGTAAAGTTCTTTCGGTGGTGAGGAAGG
CGAATAAGTTAACAGCTTATTCGATTGACGTTAGCCACAGAAGAAGC
ACCGGCTAACTCCGTGCCAGCAGCCGCGGTAATACGGAGGGTGCGA
GCGTTAATCGGAATAACTGGGCGTAAAGGGCACGCAGGCGGCTATTT
AAGTGAGATGTGAAATCCCCGGGCTTAACCTGGGAACTGCATTTCAG
ACTGGGTAGCTAGAGTACTTTAGGGAGGGGTAGAATTCCACGTGTAG
CGGTGAAATGCGTAGAGATGTGGAGGAATACCGAAGGCGAAGGCAG
CCCCTTGGGAACGTACTGACGCTCATGTGCGAAAGCGTGGGGAGCA
AACAGGATTAGATACT
图 9 Z1 菌株 16S rDNA 的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2015,31(3) 133王乐等:一株丁二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选育
能转移氢,氢的减少能使产乳酸菌和产甲烷菌减少
生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产酸菌落的干扰[7],
为生产丁二酸菌种的筛选奠定了一定基础。采用荧
光光圈筛选丁二酸生产菌株,该方法较为简便、经
济、耗时比较少,适合于大量筛选产丁二酸菌株的
工作[13]。荧光法筛选产丁二酸菌株的原理是 :在浓
硫酸存在的条件下,丁二酸首先形成丁二酸酐,丁
二酸酐与间苯二酚缩合而成丁二酰荧光素,反应化
学方程式如图 10 所示[12]。
发酵液中丁二酸的含量与荧光圈的大小成正比,
H2C
H2C CO
CO
O +
H2C
H2C CO
C
O
O
2H2O+2C6H4 OH 2
C5H3C OH C6H3 OH cU cU
图 10 丁二酸酐与间苯二酚缩合成丁二酰荧光素化学方程式[12]
通过对比荧光显色状况和光圈大小,可以初步判断
在同样培养条件下菌株的发酵产酸能力[13]。采用高
效液相色谱法对经过荧光圈初筛法得到优势菌株进
行复筛验证,能够检测菌株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水平,
也能测定出该菌株在丁二酸发酵生产过程中的副产
物生成情况。结果证实,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优势菌
株在丁二酸发酵生产过程中,副产物代谢生成途径
较弱,发酵液中的丁二酸含量较高,因此在后期的
分离纯化的难度得以大幅降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所报道的琥珀酸产量最高的菌株就是琥珀
酸放线杆菌的诱变突变株[24],因此,本研究对筛选
出优势菌株 G3 进行了紫外线诱变选育。紫外诱变
的主要原理是使同链 DNA 的相邻嘧啶间形成胸腺嘧
啶二聚体,以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微
生物突变或死亡。经紫外线损伤的 DNA 能被可见光
复活,故经紫外线照射后孢子悬液不应贮放太久,
处理后的培养样品需用黑纸或黑布包裹,避免长波
紫外线和可见光的照射[26]。本试验经过紫外诱变选
育获得了一株细胞干重和丁二酸产率均有明显提高
的高产菌株 Z1,与诱变处理前的菌株相比,丁二酸
的产率提高了 46%。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
测定以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等,鉴定 Z1 菌株为放
线杆菌。本试验经过筛选和选育得到的菌株 Z1,在
丁二酸的发酵生产能力上处于自然菌属发酵结果的
较高水平,但与目前报道的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取
的重组大肠杆菌发酵丁二酸的结果相比,还有一定
的差距。因此,利用代谢控制发酵和基因工程手段,
进一步提高丁二酸的发酵水平,将成为今后研究的
重点方向。
4 结论
本研究利用溴甲酚绿指示剂的固态培养基作为
选择性平板,分离得到了生产丁二酸的单一菌落。
通过荧光圈初筛法初步筛选得到了两株产丁二酸水
平较高的菌株 Y3 和 Y4,然后利用高效液相法对初
筛优势菌株进行发酵复筛检验,得到产丁二酸产率
较高的菌株 G3,并对菌株 G3 进行紫外线诱变选育
处理,获得了一株细胞湿重和丁二酸产率均有明显
提高的高产菌株 Z1,与诱变处理前的菌株 G3 相比,
丁二酸的产率提高了 46%,在底物葡萄糖浓度为
100 g/L 的发酵培养条件下,Z1 菌株的丁二酸发酵产
量为 50.30 g/L,葡萄糖残留浓度为 9.0 g/L。经形态
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
等,鉴定 Z1 菌株为放线杆菌。
参 考 文 献
[1]詹晓北 , 朱一晖 . 琥珀酸发酵生产工艺及其产品市场[J]. 食
品科技 , 2003, 2 :44-49.
[2] 郑璞 , 孙志浩 , 倪晔 , 刘璇 . 微生物发酵琥珀酸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 2008(S1):95-101.
[3]付丽丽 , 高学理 , 范爱勇 , 等 . 双极膜电渗析提取琥珀酸[J].
水处理技术 , 2013, 34(2):35-38.
[4]潘丽军 , 李兴江 , 姜绍通 , 等 . 基于代谢通量分析的琥珀酸放线
杆菌高产选育研究[J]. 生物工程学报 , 2008, 24(9):1595-
1603.
[5]Wang L, Fan XG, Tang P, Yuan QP. Xylitol fermentation using
hemicellulose hydrolysare prepared by acid pre-impregnated steam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3134
explosion of corncob[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 88(11):2067-2074.
[6]王庆昭 , 吴巍 , 赵学明 . 生物转化法制取琥珀酸及其衍生物的
前景分析[J]. 化工进展 , 2004, 23(7):794-798.
[7]黄秀梅 , 姜岷 , 李建 , 等 . 外源添加代谢中间体对产琥珀酸放
线杆菌厌氧发酵制备丁二酸的影响[J].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28(9):1249-1256.
[8]郭英 , 耿海波 . 丙酮酸的发酵代谢机理研究[J]. 河北化工 ,
2009, 32(11):15-17.
[9]Wang CX, Ming W, Yan DJ, et al. Novel membrane-based
biotechnological alternative process for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and
chemical synthesis of bio-based poly(butylene succinat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 12 :43-48.
[10]贺红武 , 贺军波 , 陈婷 , 等 . 含磷丙酮酸脱氢酶系抑制剂的研
究进展[J]. 中国科学 :化学 , 2010, 40(7):893-905.
[11]陈设 , 詹晓北 , 陈蕴 , 等 . 一种快速筛选产琥珀酸厌氧菌的方
法[J]. 微生物学通报 , 2007, 34(2):315-318.
[12]于芳 . 谷氨酸棒杆菌产琥珀酸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
2012.
[13]林日辉 , 黄新林 , 黄文勤 , 等 . 产琥珀酸菌的快速筛选及鉴
定[J]. 食品科技 , 2012, 1 :13-16.
[14] 刘晓艳 . 琥珀酸产生菌的分离鉴定、诱变选育及其应用研
究[D]. 烟台 :烟台大学 , 2009.
[15]张洪勋 , 罗海峰 , 庄绪亮 . 琥珀酸发酵研究进展[J]. 微生物
学通报 , 2003, 30(5):102-106.
[16]曹剑磊 , 周丽 , 张梁 , 等 . 产琥珀酸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和发
酵性能[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0, 16(6):851-857.
[17]毛雨 , 王丹 , 李强 , 等 .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的原生质体制备与
再生[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0, 30(6):103-108.
[18]Lubsungneon J, Srisuno S, Rodtong S, Boontawan A. Nanofiltration
coupled with vapor permeation-assisted esterification as an effective
purification step for fermentation-derived succinic acid[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4, 459 :132-142.
[19] 盛晓晓 , 周如金 , 邱松山 . 琥珀酸的生产技术及应用初探[J].
中国酿造 , 2012, 31(7):19-21.
[20]陈可泉 , 韦萍 , 蔡婷 , 等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在发酵制备琥珀
酸中的应用[J]. 生物加工过程 , 2005, 3(2):50-52.
[21]Wang L, Yang M, Fan XG, et al.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xylitol bioconversion with high-temperature-
steaming corncob hydrolysate by adapted Candida tropicalis[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1, 46(8):1619-1626.
[22]阎逊初 . 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4.
[23]于丽 , 姜岷 , 马江锋 , 等 . 过量表达 Bacillus subtilis 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羧化激酶对大肠杆菌产琥珀酸的影响[J]. 微生物
学通报 , 2010, 37(3):325-330.
[24]梁丽亚 , 马江锋 , 刘嵘明 , 等 . 过量表达苹果酸脱氢酶对大肠
杆菌 NZN111 产丁二酸的影响[J]. 生物工程学报 , 2011, 27
(7):1005-1012.
[25]杨卓娜 , 姜岷 , 李建 , 等 . 不同 pH 调节剂对产琥珀酸放线杆
菌 NJ113 发酵产丁二酸的影响[J].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26
(11):1500-1506.
[26]尹强 , 康振 , 钟盛华 , 祁庆生 . 产琥珀酸工程菌株的发酵工艺
条件优化[J]. 生物加工过程 , 2010, 8(4):1-5.
(责任编辑 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