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芽胞杆菌Q13和Q14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及其对叶面菌群的影响



全 文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2年第1期
收稿日期 : 2011-06-03
基金项目 : 陕西省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0k-27)
作者简介 : 冉淦侨 , 女 , 硕士 , 研究方向 : 植物保护 ; E-mail: ranganqiao@163.com
芽胞杆菌 Q13 和 Q14 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及其对
叶面菌群的影响
冉淦侨1 戴佳锟2 秦涛1 张强2 徐升运1 马齐1
(1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西安 710600 ;2陕西省酶工程技术中心 , 西安 710600)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明确芽胞杆菌 Q13、Q14 菌株对猕猴桃叶枯病的生防作用,分别对芽胞杆菌 Q13、Q14 菌株在猕猴桃叶
面上的定殖作用及其对叶面其他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芽胞杆菌 Q13、Q14 能在猕猴
桃叶面定殖,但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 ;在无降雨等恶劣天气影响的情况下,该菌能在猕猴桃叶面有效定殖 8 d 左右,8 d 后叶
面检测到的 Q13、Q14 菌株的菌量为 4.5×106 cfu/g 成熟叶。与未喷施菌剂的猕猴桃叶面菌群对比,喷施菌剂后的猕猴桃叶面细菌
种类多了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ubtilis),少了条件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oli);真菌在数量上癣囊腔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Pseudozyma flocculosa 和米曲霉菌(Aspergillus oryzae)增加了,泡状莫氏黑粉菌(Moesziomyces bullatus)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减少了。
关键词: 猕猴桃叶枯病 芽胞杆菌 定殖 微生物分离纯化 分子鉴定
Colonization of Bacillus Strains Q13 and Q14 on the Kiwifruit Leaf
Surfac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Leaf Microbial Flora
Ran Ganqiao1 Dai Jiakun2 Qin Tao1 Zhang Qiang2 Xu Shengyun1 Ma Qi1
(1Institute of Enzyme Engineering, Shaanxi Academy of Science, Xian 710600; 2Enzym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600)
Abstract: To confirm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the Bacillus subtilis Q13 and Q14 strains against the bacterial withered leaf on kiwifruit,
the colonization of Q13 and Q14 strains on kiwifruit lea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other microbial species and popu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fiel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Q13 and Q14 strains could be colonized on kiwifruit leaves,but the population sizes
of Q13 and Q14 strains declined with prolonging time. In the absence of rain and other inclement weather situations, Q13 and Q14 strains could
be colonized on kiwifruit leaves for 8 days, and the population sizes of Q13 and Q14 strains received 4.5× 106 cfu/g after the treatment for 8
days. Compared with the leaf microorganisms of kiwifruit without spraying agents, Bacillus subtilis were detected and 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Acinetobacter soli disappeared. The populations of 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 Pseudozyma flocculosa and Aspergillus oryzae increased, while
the Moesziomyces bullatus and Fusarium oxysporum decreased.
Key words: Bacterial withered leaf on kiwifruit Bacillus subtilis Colonization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icroorganism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由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var. syringae)引起的猕猴桃叶枯病是一种
新发现的猕猴桃病害,近几年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
扩大,此病已成蔓延之势,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猕猴
桃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猕
猴桃的产量和质量。目前,该病主要采用化学防治,
但防效并不理想。李娟等[1]从猕猴桃田间根际土壤、
青海牦牛粪等样品中获得两株对猕猴桃叶枯病病原
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Bacillus sp.)Q13
和 Q14 菌株,田间防效分别达到 85.9%和 80.6%,
2012年第1期 163冉淦侨等 :芽胞杆菌 Q13 和 Q14 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及其对叶面菌群的影响
均显著高于 95%CT 杀菌剂的 60.5% 防效,具有较大
应用潜力。本研究进一步对该芽胞杆菌 Q13 和 Q14
菌株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情况及其对叶面微生物菌
群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生防菌的田间应用
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芽孢杆菌 Q13 和 Q14 菌株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陈五岭教授提供。
Q13 和 Q14 菌株的培养用 NB 培养基 ;Q13 和
Q14 菌株发酵培养基配方(g/L):蛋白胨 5 g,蔗糖
10 g 牛肉膏 5 g,氯化钠 5 g,酵母膏 5 g,pH7.2-7.4;
真菌培养用 PDA 培养基 ;真菌分离培养基是在 PDA
培养基中加入 0.1 g/L 链霉素;细菌培养用 NB 培养基;
细菌分离培养基是在 NB 培养基中加入 0.1 g/L 钠他
霉素 ;放线菌的培养及分离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
0.01 g/ mL 链霉素溶液 :准确称取 1.0000 g 链霉
素,加 15 mL 无水乙醇,搅拌均匀,再加无菌水至
50 mL,搅拌溶解至澄清,加水定容至 100 mL,装
于棕色瓶中,过滤灭菌后于 4℃冰箱保藏备用。
10 000 μg/mL 利福平溶液 :准确称取 10.0000 g
利福平,溶于 1 000 mL 95% 乙醇溶液中,过滤灭菌
后于 -18℃冰箱保藏备用。
0.1 g/ mL 纳他霉素溶液 :5.0000 g 溶于 50 mL
无菌水中,过滤灭菌后于 4℃冰箱保藏备用。
供试猕猴桃品种为秦美,种龄 17 年,供试地
点为陕西省临潼区师家村,试验用地为平地,海拔
900 m 左右,面积约为 133.33 m2,土壤类型黄壤土,
栽培方式为垄植。
1.2 方法
1.2.1 抗利福平标记菌株的诱导与培养 参照童蕴
慧等[2]及翁启勇等[3]采用的含利福平 NB 梯度与
平板梯度交替培养法。首先测定了 Q13 和 Q14 菌株
对利福平敏感浓度分别为 4 μg/mL 和 6 μg/mL,然后
配制利福平浓度分别为 3、5、7、10、20、40、80、
160 和 320 μg/mL 的 NB 培养基及各自加琼脂的 NB
平板。将 Q13 和 Q14 菌株分别在低于敏感浓度的含
药培养液中开始培养,然后逐级提高药物浓度的方
法诱导培养,每一级培养 48 h 后均用相同浓度的平
板进行稀释涂板,选择生长最快的单菌落,并采用
对峙平板培养法跟踪测定标记菌株的抑菌活性,确
保标记菌株与初发菌株的抑菌能力相同。每次所得
标记菌株在每一药物浓度中传代 3 次,最后选择出
能耐利福平 320 μg/mL 的菌株 Q13-r(320)和 Q14-r
(320)。将 Q13-r(320)和 Q14-r(320)分别经不含
药 NB 培养基和 NB 平板继续交替培养 4 代,再回接
到含有利福平 320 μg/mL 的培养基中检测,以确保
耐药性的遗传稳定性。按照这种方法最终获得抗利
福平标记菌株 Q13-r 和 Q14-r。
1.2.2 Q13 和 Q14 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及其数量检
测 将 1.2.1 中的抗利福平标记菌株 Q13-r 和 Q14-r
混合接种于装有 100 mL NB 培养基的 500 mL 三角瓶
中,30℃、180 r/min 培养 12 h,制成种子液。按 5%
的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装有 100 mL 发酵培养基的
500 mL 三角瓶中,30℃、180 r/min 下培养 48 h,制
成菌量为 2.84×109 cfu/mL,芽胞率为 85% 的液体微
生物菌剂。田间喷雾时,按比例将菌剂稀释 100 倍,
制成活菌量为 2.84×107 cfu/mL 的菌悬液。Q13-r 和
Q14-r 菌悬液均匀喷雾于猕猴桃叶面后,定期取样回
收,果园采样按五点取样法[4]采集成熟叶片 50 片,
在无菌条件下其充分混合,然后随机取 20 片,用
直径为 1 cm 的无菌打孔器取叶片组织块,称取其中
3 g 叶片组织块放入含有 300 mL 无菌水的三角瓶中
(在瓶中加入玻璃珠), 150 r/min 摇床振荡 30 min 后,
用无菌水对菌悬液做梯度稀释,每处理设 3 个重复。
采用平板系列稀释法测定菌数,取 0.1 mL 的稀释液
涂于含有 320 μg/mL 的利福平肉汤平板中,每个稀
释度设 3 次重复,在 30℃下培养 72 h 后,计数生长
在平板表面的菌落。
1.2.3 对猕猴桃叶面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通过对喷
施和未喷施 Q13、Q14 菌剂的猕猴桃叶面微生物进
行分离鉴定,研究 Q13、Q14 菌株对猕猴桃叶面其
他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的影响。
1.2.3.1 叶面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叶子标样的采
集与处理同 1.2.2,用无菌水将菌悬液按 10-1、10-2、
10-3、10-4 做梯度稀释,取 0.1 mL 的稀释液分别涂于
真菌分离培养基、细菌分离培养基和放线菌分离培
养基表面,每个稀释度设 3 次重复, 30℃下培养 2 d
后开始细菌和放线菌计数,3 d 后开始酵母菌和霉菌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2年第1期164
计数。根据菌落大小、形态和颜色等表型特征将真菌、
细菌和放线菌进行初步划分,平板划线分离法进行
纯化,得到纯种菌株,4℃贮藏备用。
1.2.3.2 叶面微生物形态鉴定 将纯化后的各细菌
和放线菌转至 NB 平板,真菌转至 PDA 平板,30℃
恒温培养,观察其菌落形态。挑取细菌单菌落制片,
结晶紫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体形态 ;挑取真菌
菌丝及孢子制成水片,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及孢子
形态。参照有关专著进行初步鉴定[5,6]。
1.2.3.3 叶 面 细 菌 和 放 线 菌 的 分 子 鉴 定 将 纯
化好的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
30 ℃,180 r/min 摇 床 培 养 24 h。 取 菌 液 1.3 mL 左
右于 1.5 mL 离心管中,10 000 r/min 离心 1min,去
上清,再用无菌的 ddH2O 将菌体洗两遍,然后加
入 EDTA 溶 液, 混 匀,12 000 r/min 离 心 2 min 后
去上清(注意尽量将上清去除干净),接下来按照
试 剂 盒 操 作 说 明(E30730,EasyPure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Transgene)提取细菌基因组 DNA。细
菌 的 16S rDNA 序 列 扩 增 方 法[7]:采 用 引 物 对 为
PA :5-AGAGTTTGATCCTGGCTCAG-3,PB1 :5-
TACGGCTACCTTGTTACGACTT -3, 扩 增 细 菌 的
16S rDNA 保守序列。PCR 扩增的反应体系总体积
50 μL:10×PCR buffer 5 μL,2.5 mmol/L dNTP 4 μL,2.5
U Taq DNA 聚合酶 2 μL,10 μmoL/L 引物 2 μL,模板
DNA 2 μL,灭菌双蒸水 33 μL。扩增程序 :95℃预变
性 5 min,94℃变性 1 min,55℃退火 1 min,72℃延
伸 2 min,30 个循环,最后 72℃延伸 7 min。PCR 产
物经 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 PCR 产物阳性
结果的样品送至北京三博远志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
司测序。测定的序列结果在 GenBank 中进行序列同
源性比对。
1.2.3.4 叶面真菌的分子鉴定 将经过纯化后的真
菌接种到装有 100 mL PDA 液体培养基的 250 mL 三角
瓶 中,30 ℃,200 r/min, 摇 床 振 荡 培 养 2 d, 直
至 培 养 基 变 浑 浊。 菌 悬 液 抽 滤 获 得 真 菌 菌 丝
体,-80℃保存直至冻干。取 2 g 菌丝体经液氮充
分 研 磨 后, 称 取 30-40 mg 用 于 基 因 组 DNA 的 提
取,操作方法参照真菌 DNA 提取试剂盒(D3390-
01,E.Z.N.A.Fungal DNA Mini Kit,OMEGA)使用说明。
提 取 产 物 经 1% 琼 脂 糖 凝 胶 电 泳 鉴 定。 真 菌 的
18S rDNA 序 列 扩 增 方 法 :采 用 通 用 引 物 NS1 :
5 - G T A G T C A T A T G C T T G T C T C - 3 , N S 8 :5 -
TCCGCAGGTTCACCTACGGA-3,扩增真菌的 18S 保
守序列。PCR 扩增的反应体系总体积为 50 μL 4 μL
DNA 模板,引物各 2 μL(10 μmol/L),PCRmix 反应
液(E21124,TransHifi SuperMixI,Transgene)25 μL
与 28 μL 灭菌的双蒸水。扩增条件:95℃预变性 5 min,
94℃变性 40 s ,58℃退火 40 s,72℃延伸 1.5 min,
33 个循环 ;最后 72℃延伸 10 min。PCR 产物经 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 PCR 产物阳性结果的样
品送往北京三博远志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测
序。测定的序列结果在 GenBank 中进行序列同源性
比对。
2 结果
2.1 Q13和Q14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
猕猴桃叶面喷施含抗利福平标记菌株 Q13 和
Q14 菌液后 0-20 d 内,平均每天气温 22-33℃,风
力 1-2 级,其间第 9 天至第 12 天有连续降雨。从图
1 结果可知,最初 1-8 d,由于田间环境条件比较恶
劣(如紫外线照射、空气干燥、刮风等)以及菌株
对环境的不适应,菌量从 3.8×107 cfu/g 降至 4.5×
106 cfu/g,降幅达 88.16%;9-13 d,由于受降雨的影响,
菌量进一步大幅下降至 103 cfu/g 以下,说明降雨对
Q13 和 Q14 菌株在猕猴桃叶面上的定殖有显著影响;
13-17 d,雨过天晴,叶面菌量略有回升,说明 Q13
和 Q14 菌株能在猕猴桃叶面成功定殖 ;17 d 后菌量
又逐渐下降,直至第 25 天,在叶面上已回收不到目
标菌,这可能是环境中其他微生物与拮抗细菌产生
的竞争作用引起。可见,Q13 和 Q14 菌株能在猕猴
桃叶面上定殖,但只可定殖一段时间。
2.2 对猕猴桃叶面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通 过 对 喷 施 和 未 喷 施 Q13、Q14 菌 剂 的 猕 猴
桃叶面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研究 Q13、Q14 菌
株对猕猴桃叶面其他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就猕猴桃叶面总的菌群数量而言,喷
施菌剂的猕猴桃叶面分离到的细菌平均种群数量
(3.8×106 cfu/g)与未喷施菌剂叶面的细菌平均种群
数量(4.2×106 cfu/g)无显著性差异(P>0.05);喷
施菌剂的猕猴桃叶面分离到的真菌平均种群数量
2012年第1期 165冉淦侨等 :芽胞杆菌 Q13 和 Q14 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及其对叶面菌群的影响
(1.4×105 cfu/g)明显小于未喷施菌剂叶面的真菌平
均种群数量(4.2×106cfu/g);喷施与未喷施菌剂的
猕猴桃叶面均无放线菌的检出。就微生物种类而言,
从喷施和未喷施菌剂的猕猴桃叶面上总共分离到 11
株优势细菌,17 株优势真菌。经过菌落及菌体形态
初步鉴定后,筛选出 6 株不同的细菌,9 株不同真
菌,并通过 16S rDNA 和 18S rDNA 序列测定对其进
行分子鉴定,结果见表 1 和表 2。表 1 鉴定结果显
示,喷施与未喷施叶面拥有共同的优势细菌,即假
单胞菌属(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和微小杆菌
图 1 芽孢杆菌 Q13 和 Q14 菌株在猕猴桃叶面上的定殖动态
菌株 菌落颜色 菌体形态 16S 片段相似度(%) 鉴定结果 占未喷施菌剂叶面菌落总数(%)
占喷施菌剂叶面
菌落总数(%)
mx-1 淡黄 短杆状 99 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 33.5 46.2
mx-2 乳白 长杆状 100 Bacillus subtilis - 23.1
mx-5 土黄 球 状 99 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 28.3 30.7
mx-8 金黄 短杆状 99 Acinetobacter soli 14.9 -
mx-9 乳白 球 状 99 Acinetobacter soli 12.2 -
mx-10 橙红 短杆状 99 Acinetobacter soli 11.1 -
菌株 18S 片段相似度(%) 鉴定结果 占未喷施菌剂叶面菌落总数(%) 占喷施菌剂叶面菌落总数(%)
mz-3 99 泡状莫氏黑粉菌(Moesziomyces bullatus) 10 -
mz-4 99 Pseudozyma flocculosa 9 16
mz-6 99 斜卧青霉(Penicillium decumbens) 22 21
mz-7 99 红褐肉座菌(Hypocrea jecorina) 10 11
mz-10 100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21 19
mz-11 99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11 3
mz-12 99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 8
mz-14 99 癣囊腔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 7 13
mz-15 99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10 9
表 1 六种优势细菌的 16S 序列比对结果
表 2 九种优势真菌的 18S 序列比对结果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2年第1期166
属(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ubtilis)仅为喷施叶面上优势菌属,未喷施叶面未
能检出,这可能由于菌剂所含芽胞杆菌 Q13、Q14
在叶面上定殖所致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oli)
仅在未喷施的叶面上存在,这说明菌剂对这种微小
杆菌有抑制作用。
表 2 鉴 定 结 果 显 示, 喷 施 与 未 喷 施 叶 面 拥
有 共 同 的 优 势 真 菌, 即 斜 卧 青 霉(Penicillium
decumbens)、红褐肉座菌(Hypocrea jecorina)、黑曲
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曲霉属(Aspergillus
sp.)为许多植物叶面微生态系所共有[8]。癣囊腔菌
(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Pseudozyma flocculosa
和米曲霉菌(Aspergillus oryzae)仅为喷施叶面上优
势菌属,未喷施叶面数量较少,据报道,癣囊腔菌
(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和 Pseudozyma flocculosa
均为真菌拮抗菌,目前已作为生防菌剂用于植物真
菌性病害的防治[9,10]。泡状莫氏黑粉菌(Moesziomyces
bullatus)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仅为
未喷施的叶面上的优势菌,喷施叶面未能检出或数
量较少,这说明 Q13、Q14 菌株对这两种菌有抑制
作用。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生防菌在靶植物位点上能否有
效定殖是生防菌能否起到稳定,持久防病效果的一
个重要因素[11]。在实际应用中,生防菌的定殖能力
受菌株自身的特性和外在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是生防菌田间应用防效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生防菌在田间条件下的定殖作用进行研究
十分必要。本研究表明,拮抗菌株 Q13、Q14 应用
于猕猴桃叶面上具有一定的定殖能力,这对猕猴桃
叶枯病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但从菌量的消长动态
看,处理后第 8 天,拮抗芽孢杆菌 Q13、Q14 在猕
猴桃叶面上菌量下降至 4.5×106 cfu/g,临近其发挥
防效作用的最低菌浓度标准(1×106 cfu/g)。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确保生防菌的防效,有必要在
处理 8 d 后再进行一次强化接种,使其保持一定的
种群优势。此外,从试验结果可知,降雨对 Q13 和
Q14 菌株在猕猴桃叶面上的定殖有显著影响,降雨
后菌量大幅下降,降至在叶面上已回收不到目标菌。
因此,降雨后也有必要再补喷一次菌剂。
猕 猴 桃 叶 面 优 势 微 生 物 种 类 主 要 为 细 菌 和
真 菌, 未 分 离 到 放 线 菌 ;其 中 细 菌 以 假 单 胞 菌
属(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 和 微 小 杆 菌 属
(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 为 主 ;真 菌 以 青 霉 属
(Penicillium) 和 曲 霉 属(Aspergillus) 为 主。 与 未
喷施菌剂的猕猴桃叶面菌群对比,喷施菌剂后的猕
猴桃叶面细菌种类增加了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减少了条件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真菌在数量上多了具有潜在生防作用的癣囊
腔 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 和 Pseudozyma
flocculosa,少了对植物具有潜在致病性的泡状莫
氏 黑 粉 菌(Moesziomyces bullatus) 和 尖 孢 镰 刀 菌
(Fusarium oxysporum)。以上结果说明生防菌株 Q13、
Q14 不仅能抑制猕猴桃叶面存在的条件致病菌,还
能促进具有潜在生防作用的有益菌的生长。
近年来,国内外对生防菌在靶植物上的定殖研
究报道较多,其中以蔬菜、油菜及水稻等生长周期
短或植株较小的作物报道居多 ;而果树由于其植株
高大,生长在室外,受紫外线照射、空气干燥和雨
水冲刷等恶劣的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其定殖研究
报道甚少。本文对芽胞杆菌在猕猴桃叶面上的定殖
情况做了研究,以指导菌剂在田间的合理施用,同
时对猕猴桃叶面的微生物优势菌群也进行了初步研
究,这不仅为菌剂防病机理的探索提供依据,也为
今后猕猴桃叶面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这
在国内外尚属首例。此外,关于此两菌株的定殖数
量与防效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在田间条件下,芽孢杆菌 Q13、Q14 菌株能在
猕猴桃叶面定殖,但只可定殖一段时间 ; 在无降雨
等恶劣天气影响的情况下,该菌能在猕猴桃叶面有
效定殖 8 d 左右,8 d 后叶面检测到的 Q13、Q14 菌
株的菌量为 4.5 ×106 cfu/g 成熟叶。与未喷施菌剂的
猕猴桃叶面菌群对比,喷施菌剂后猕猴桃叶面微生
物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均发生改变 ;数量上,喷施菌
剂后叶面的细菌数量(3.8×105 cfu/g)与未喷施菌
剂叶面的细菌数量(4.2×105 cfu/g)无显著性差异
2012年第1期 167冉淦侨等 :芽胞杆菌 Q13 和 Q14 在猕猴桃叶面的定殖及其对叶面菌群的影响
(P>0.05),但真菌数量(1.4×104 cfu/g)明显小于
未喷施菌剂的真菌数量(4.2×104 cfu/g);种类上,
喷施菌剂后叶面细菌种类多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ubtilis),少了条件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oli);真菌在数量上癣囊腔菌(Plectosphaerella cucu
merina)、Pseudozyma flocculosa 和米曲霉菌(Aspergillus
oryzae) 增 加 了, 泡 状 莫 氏 黑 粉 菌(Moesziomyces
bullatus)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减少了。
参 考 文 献
[1] 李娟 , 陈亮 , 陈立 , 等 . 猕猴桃细菌性叶枯病生防芽孢杆菌筛选
及田间防效 . 中国生物防治 , 2010(2):235-239.
[2] 童蕴慧 , 纪兆林 , 徐敬友 , 等 . 灰葡萄孢拮抗细菌在番茄植物体
表的定殖 . 中国生物防治 , 2003(2):78-81.
[3] 翁启勇 , 陈庆河 , 赵健 , 等 . 利福平标记菌株 BSl 在番茄、茄
子根部及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 福建农业学报,2003,18(2):
87-88.
[4] 方中达 . 植病研究方法[M]. 第 3 版 .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5] 东秀珠 , 蔡妙英 .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北京 : 科学出
版社 , 2001.
[6] 魏景超 .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7] 崔丽虹 . 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复合菌群降解效果的研
究[D]. 北京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2009.
[8] Campbell R. Plant microbiology[M]. Edward Arnold (Australia):
the Castlefield Press, 1985.
[9] Atkins SD, Clark IM, Sosnowska D, et al.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 a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of potato cyst nematodes, by using conventional PCR, Real-Time
PCR, selective media, and baiting.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 69(8) :4788-4793.
[10] Marchand G, R mus-Borel W, Chain 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potentially involved in the biocontrol activity of Pseudozyma
flocculosa. Phytopathology, 2009, 99(10):1142-9.
[11] Kloepper JW,Schroth MN.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and plant growth under gnotobiotic conditions.Phytopathology,
1981,71(6):642-644.
(责任编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