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栎树繁殖生物技术进展



全 文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4 期
栎树繁殖生物技术进展
方炎明1 张聪颖1 虞木奎2 蔡奇英1 廖婧1 林剑雯1 丁帆1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 210037;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 311400)
摘 要: 栎树是重要的森林树种。由于常规营养繁殖困难、种子繁育开花结实迟等原因,栎树的繁育问题一直未得到
很好的解决。综述栎树繁殖生物技术的历史与进展;分析栎树的体细胞胚胎从诱导到萌发的过程及机理;阐述欧洲栓皮栎等
树种的小孢子胚胎发生技术、双单倍体培养技术、体胚遗传转化技术、人工种子技术以及相关的遗传稳定性与变异性检测
技术。
关键词: 栎树 体胚发生 小孢子胚胎发生 遗传转化 人工种子
Progress in Propagation Biotechnology of Oak Trees
Fang Yanming1 Zhang Congying1 Yu Mukui2 Cai Qiying1 Liao Jing1 Lin Jianwen1 Ding Fan1
(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
2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
Abstract: The oak trees(Quercus)are important forest species. Because of recalcitrant in vegetative propagation and late in flow-
ering and fruiting during normal sexual reproduction,the breeding of oak trees have not been well solved yet. The history an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propagation biotechnology about oak trees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from somatic embryo in-
duction to germination of oak trees were analyzed prominently;and the advance in techniques such as microspore embryogenesis,double
haploid culture,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somatic embryos,artificial seeds of Quercus suber and other Quercus species,as well as the re-
lated detection of genetic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were also reviewed.
Key words: Oak tree(Quercus) Somatic embryogenesis Microspore embryogenesi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rtificial seed
收稿日期:2010-10-15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4034)
作者简介:方炎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育植物学;E-mail:jwu4@ njfu. edu. cn
栎树是重要的森林植物,全球 300 种,分布亚、
非、欧洲,我国约 60 种,多为阔叶林主要树种和造林
树种[1]。栎树多为嘉木良材,栎材可生产薪炭和香
菇,栎实可开发生物能源。然而,栎林培育中的一个
关键的问题是大规模生产种苗困难,培育经选择的
优良种苗更困难,人工栎林生产力低。上述繁殖与
育种难题是因为受到以下因素制约:结实量大小年
现象明显、开花结实迟、幼年期与成年期特征相关性
差、营养繁殖困难、难以建立种子园及不能连续回交
获得纯系[2 - 4]。针对这些问题,全球学者多方面开
展了栎树快速繁殖与育种技术的研究。
本研究分析近年来有关栎树快速繁殖、体细胞
胚胎发生、小孢子胚胎发生、双单倍体诱导、体胚遗
传转化、人工种子等研究方向上的积极进展,以期为
我国的栎树快速繁殖与种质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1 试管快繁技术
栎树的试管快繁,一般通过无菌短枝扦插和丛
生芽增殖两条途径实现的。迄今为止,成功离体快
繁的栎树有南方红栎(Quercus shumardii)、枹栎(Q.
serrata)、麻栎(Q. acutissima)、大叶栎(Q. crispula)、
通麦栎(Q. leucotrichophora)、夏栎(Q. robur)、意大
利柔毛栎(Q. virgiliana)与土耳其栎(Q. cerris)、高山
栎(Q. semecarpifolia)和北美红栎(Q. rubra)等。
从现有研究可知,精心选择外植体是培养成功
的前提。一方面,外植体必需具备再生或增生潜力
的结构基础,另一方面,外植体必须处于无菌、健康
2011 年第 4 期 方炎明等:栎树繁殖生物技术进展
状态,或者易进行消毒处理的状态。初代培养所用
外植体,通常选择具节幼嫩(或经复幼处理)的茎
段,或成熟大树的带休眠芽嫩茎段等;有的则以完整
的胚,或去子叶后带胚芽的胚轴为外植体;而继代培
养通常以伸长生长后的具节茎段为外植体,进一步
诱导丛生芽。
对初代培养的栎树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如顶
芽和茎段外被绒毛等附属物时,先用流水冲 2 h 以
上,再用毛刷加洗涤剂清洗;如果以种子为外植体,
则先于工作台上剥离种皮,再进行一般消毒处理,有
时种子材料易褐变,则进行消毒与抗氧化复合处理,
采用 3 种试剂处理,即 0. 2% 多菌灵(杀菌剂) ,
30 min;0. 03% 抗坏血酸(抗氧化剂) ,30 min;
0. 05%氯化汞,10 min[5]。另外,培养条件的控制与
一般组培要求类似,采用 16 h 光照 /8 h 黑暗循环,
控制 25 - 26℃。
栎树基本培养基一般为 MS 或 WPM。茎段初
代、继代增殖培养一般合用一种类型的培养基,生长
调节剂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为主,或两者配合使
用。其中细胞分裂素以 BA最为常见。赤霉素类对
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配合使用可提高种子外植体
的成功率[6,7]。如果是胚培养,则除分裂素 BA 和
TDZ以外,除蔗糖外,通常还要添加其他营养物质,
以满足胚胎成熟和萌发的需要。如北美红栎胚培养
时,在 MS 基础上添加 0 - 17. 6 μmol /L BA 和 0 -
4. 5 μmol /L TDZ;或者在 WPM 基础上添加 0 - 17. 6
μmol /L BA和 0 - 2. 9 μmol /L GA3,所有培养基添加
500 mg /L水解酪蛋白[8]。生根培养一般添加一定
量的 IBA或 NAA即可。
栎树快繁技术虽已成熟但还不是规模化生产的
最优途径,栎树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途径的研究应
运而生。
2 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
2. 1 体细胞胚诱导的外植体
外植体是影响体胚发生的内在(关键)因素之
一,所选外植体类型不同,体胚发生频率差异很大。
一般来讲,外植体含胚性(少分化)组织越多,越容
易诱导体细胞胚,而成熟(已分化)组织相对困难得
多。目前,采用栎树的合子胚、子叶、幼苗节间和叶
片、甚至成熟叶片作为外植体,均能成功地诱导出体
细胞胚。
以合子胚(特别是幼胚)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
胚胎发生相对容易实现。早在 1989 年就有报道,以
北美红栎幼胚为外植体,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成
功地实现无性胚胎发生,并完成植株再生过程[2]。
1990 年和 1999 年先后以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
成功诱导了欧洲栓皮栎体细胞胚,作者认为合子胚
的心形期和早子叶期是诱导体细胞胚的最佳取样时
期[9]。1994 年和 1997 年麻栎幼胚诱导体胚获得成
功。2001 年从麻栎胚轴外植体诱导出体胚。2007
年从栓皮栎幼胚诱导出体胚为材料,获得了体细胞
胚[10,11]。从北美红栎幼小子叶外植体获得了高频
的体细胞胚发生[8]。
以营养器官为外植体,材料来源充足,且可以人
工定向选育优良大树性状。Fernandez-Guijarro 等以
欧洲栓皮栎(Q. suber)幼叶诱导体胚发生。Cuenca
等以幼苗节间和叶段为外植体,获得了体胚,节间和
叶段外植体的体胚诱导率分别 4%和为 16%。虽然
早 1989 年就已经从冬青栎(Q. ilex)成年大树叶组
织诱导出体胚,但至到 2003 年,Hernandez等才成功
地从欧洲栓皮栎大树叶组织中诱导体胚发生,而在
夏栎相似的研究中由 Toribio 等完成。由于成年大
树叶诱导体胚发生相对苗期叶较困难,对成年植株
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复幼处理”,以伏芽枝萌生的
幼叶(长 0. 5 - 1. 5 cm)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可有效
提高诱导效率。目前,大树叶诱导体胚技术已经初
步应用于优良基因型的繁殖。
另外,基因型、取材时间和两者交互作用对诱导
率均有显著影响。同一植物由于基因型的不同,体
胚发生频率相差很大。Kim 等[13]发现麻栎的各个
家系幼胚的大小和培养条件都相同时,有的家系体
胚诱导率高达 91. 2%,而有的家系没有体胚发生。
2. 2 体细胞胚发生的途径与机理
根据是否经过愈伤组织阶段,栎树体细胞胚胎
发生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间接体胚发生和直接体胚
发生,体胚可单细胞起源或多细胞起源。直接体胚
只能起源于胚胎发生预决定细胞(preembryogenic
determined cells,PEDCs) ,这类细胞非常接近于胚胎
发生状态,易于诱导胚胎发生。这种方式最常见于
合子胚组织的培养中。体胚直接形成于合子胚子叶
16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4 期
表面,还可以产生于幼苗的叶片、叶柄等的膨大表面
或创伤处。在初级培养阶段中两种途径都存在,如在
添加一定细胞分裂素的 WPM 培养基,或在添加
5 μmol /L 2,4-D和 0. 5 μmol /L BA 的 P24培养基上,
由未成熟的夏栎幼胚直接诱导出白色的体胚[7,10]。
间接体胚发生来源于一些脱分化的胚性愈伤组
织细胞,这些愈伤组织细胞称为诱导的胚胎发生决
定 细 胞 (induced embryogenic determined cells,
IEDCs)[11]。从麻栎胚性愈伤组织获得了体胚,并
实现了体胚萌发[12]。从栓皮栎幼胚培养,获得了胚
性和非胚性两种愈伤组织,于胚性愈伤组织表皮或
近表皮的单细胞发生体细胞胚,经历合子胚相似的
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发育阶段[13]。从北
美红栎幼小子叶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0. 45 μmol /L
2,4-D使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 66%,进而诱导出体
细胞胚[8]。在成年组织诱导体细胞胚的过程中,间
接体胚发生方式尤为常见[11]。Corredoira 等将夏栎
百年大树叶体胚用于诱导试验,体胚间接地发生自
愈伤组织。由叶愈伤组织中胚性细胞连续分裂,形
成由少数细胞组成的前胚和胚性细胞团;多细胞起
源的胚性细胞团发育为瘤状结构,最后按单细胞起
源和多细胞起源两种方式发育为体胚。
次生体胚的发生过程同样也可由两条途径发生
体细胞胚。Zegzouti 等揭示了夏栎次生胚胎发生的
两种途径:间接途径中体胚起源于愈伤组织中快速
分裂的细胞团块;直接途径中起源于体胚 3 - 4 层表
皮细胞。Puigderrajols 等初步揭示了欧洲栓皮栎次
生胚胎的形态发生行为和早期细胞学事件。在无激
素的培养条件下,该树种自发重复性形成体胚,且次
生胚胎通过直接途径起源于胚轴;分离的体胚子叶
在含 BA和 NAA 培养基中以在切口处产生愈伤组
织的间接途径产生次生胚胎;在叶柄中,体胚源自内
层薄壁组织以间接途径形成愈伤组织进行体胚
发生。
在体胚发生过程中,外植体存在复杂的生理变
化和细胞学事件。外植体激素水平直接决定了体胚
发生与否。外源激素的加入可改变内源激素的水
平,影响外植体内部代谢途径,进而调控体胚的发生
过程。试验证明,IAA和 ABA相对含量对欧洲栓皮
栎体胚发育与成熟起调控作用,IAA 在胚胎发育早
期含量高,以后降低;ABA 与胚胎成熟有关,内源
ABA含量低的体胚易发生次生体胚[14]。重复增殖
次生体胚时,欧洲栓皮栎的体胚胚轴在增殖中起着
重要作用,它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体胚子叶的分化
途径[11]。将分离的体胚子叶接种于无激素培养基
上时坏死,培养基中添加 BAP 和 NAA 时则产生次
生体胚;而当体胚子叶带有胚轴时,在无激素培养基
上没有明显形态变化,在含有激素的培养基上则形
成芽状体和叶状枝。这可能与体细胞胚内源激素分
布不均有关,子叶为贮养器官,ABA 含量相对较高。
从欧洲栓皮栎多细胞和单细胞起源的次生胚胎早期
亚细胞结构变化过程来看,两者的细胞均经历了相
似的细胞重组过程,即前期细胞核质比下降,贮藏物
质(如淀粉)含量显著上升,再进行细胞脱分化,贮
藏物又显著减少,用以合成分生组织的细胞器。随
着分生组织的扩增,开始形成球形胚。
2. 3 体细胞胚成熟与同步化
体细胞胚诱导成功后一般会自动成熟,但为了
实现同步化的目标,往往要在体胚的成熟培养过程
中进行调控。体胚成熟培养可以促进体胚进一步发
育,减少异常体胚,增强体胚萌发能力。ABA 是诱
导体胚成熟的重要激素,能促进单个体胚的进一步
发育和成熟,从而可以防止裂生多胚的发生,减少畸
形胚。有研究显示,外源 ABA 能促进体胚的成熟,
并且在不影响其水分含量的情况下,增加其鲜重和
干重,防止体胚提早萌发还能减少畸形胚[14]。体胚
发育的不同步性是影响萌发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
前所报道的体胚发生系统都是不同步的,在同一培
养物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胚状体。产生同
步化的群体的方法有两类,即选择同步化和诱导同
步化。Fernandez-Guijarro 等用欧洲栓皮栎幼叶诱导
体胚试验表明,减少培养基营养成分含量有助于胚
胎形成的同步化。
2. 4 体细胞胚萌发
萌发率较低是制约栎树体细胞胚向幼苗转换的
一个瓶颈,这可能与成熟体细胞胚的内源激素水平
和组织发育水平有关。Garcia-Martin 等[14]对欧洲
栓皮栎体胚的研究表明,IAA和 ABA相对含量与该
树种体胚发育与成熟有关。Mala 等对无梗花栎的
研究表明,转化率高的体胚内源生长素、细胞分裂
26
2011 年第 4 期 方炎明等:栎树繁殖生物技术进展
素、核苷亚精胺水平高而游离腐胺及总酚酸水平低,
因而内源细胞分裂素水平可以作为该树种体胚发育
能力的标志。
对成熟体细胞胚施以物理和化学刺激可有效地
提高栎树体细胞胚的萌发率[2]。两项研究显示,通
过干燥和复水处理可以打破北美红栎体胚上胚轴休
眠,有效提高体胚萌发率,获得的小植株与正常种子
萌发过程具有类似的形态变化[8]。但也有研究发
现,4℃冷藏对夏栎体胚转化无明显的效果。另外,
极低频(ELF)磁场处理该夏栎基因型 G7. 1 体胚,萌
发率由对照的 66. 5%降低为 55. 2%;而抑制地磁场
(GMF)却显著提高了体胚萌发率,由 44. 6%提高到
58. 3%。
外源细胞分裂激素的胁迫可明显促进栎树体细
胞胚的萌发。研究发现,0. 04 - 4 μmol /L BA 可以
促进欧洲栓皮栎体胚萌发及小植株的顶端生长。另
外,TDZ明显地提高了夏栎体胚萌发率,胚胎成熟过
程中的“饥饿”有助于欧洲栓皮栎胚胎萌发。
随着栎树体细胞胚胎诱导技术的日益成熟,相
应的技术规范得以建立,这对于大规模生产具有重
大实践价值。目前,欧洲栓皮栎、夏栎和无梗花栎体
胚发生技术较成熟,已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规程[4]。
3 个技术规程就胚性组织诱导、胚性组织维持与增
殖、体胚成熟、体胚萌发及炼苗等过程进行了较详细
的规范。栎属的其他常用造林树种的体胚发生技术
规程还有待进一步建立。
3 小孢子胚胎发生及双单倍体胚胎培养
技术
小孢子胚胎发生产生的双单倍体植物(doubled
haploid plants) ,对于林木再生与育种具有关键作
用,因为林木再生时间长、近交配衰退严重,采用传
统的育种方法不实际[15]。双单倍体植物在许多作
物育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的近等基因系(iso-
genic lines)与传统的杂交育种相比,更加快速、
可靠[16]。
利用花药(或小孢子)培养诱导小孢子胚胎发
生是诱导双单倍体胚胎的前提。Bueno 等对欧洲栓
皮栎花药培养进行饥饿和轻度热休克处理,然后转
接到不加激素的培养基中,第一次获得了该树种单
倍体胚胎和再生植株,他们认为胁迫(蔗糖饥饿、热
休克处理)可能是抑制小孢子正常配子体发育途
径、转向胚胎发育途径的主要诱因。Pintos 等进行
了欧洲栓皮栎小孢子胚胎发育的细胞学研究,通过
花药热激处理和 DAPI 染色等技术,观察到经热激
处理的花药中,91%的小孢子空泡化,小孢子开始启
动胚胎发生,进行对称的有丝分裂,形成具有 2 - 10
个核的结构,形成多细胞的前胚,24 d 后出现白色
球形胚和子叶胚,进一步发育成根和茎干,产生小
植株。
Pintos等在欧洲栓皮栎双单倍体诱导方面跨出
了关键的一步,采用 3 种抗有丝分裂剂(秋水仙素、
氨磺乐灵和甲基氨草磷)对花药起源的单倍体胚胎
进行处理,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评价加倍效率,发现
0. 01 mmol /L的氨磺乐灵处理 48 h 效果最好,获得
了 50%的二倍体胚胎。欧洲栓皮栎双单倍体诱导
技术规程已经建立[3]。
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小孢子胚胎发生的
报道相当少,至 2008 年,世界范围内,通过小孢子胚
胎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的木本植物仅有欧洲七叶
树、阔荚合欢(Albizzia lebbeck)、番荔枝(Annona squa-
mosa)和印楝等 13 个树种。因此,该领域对更多树
种的研究仍具有挑战性,预期会有更新成果产生。
4 体胚遗传转化技术
栎树体胚遗传转化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欧洲栓
皮栎来开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了欧洲栓皮
栎大树遗传转化体系,实施遗传操作的胚胎起源于
循环增殖的胚性组织,接种农杆菌 EHA105 等菌株,
载有质粒 pBINUbiGUSint,该质粒携带新霉素磷酸
转移酶(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NPTII)基因
和 β-葡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uidA)基因;当新
分离外植体接种菌株 AGL1时,转化效率最高(4%) ,
nptII和 uidA 基因 PCR 扩增、Southern 杂交法和 ui-
dA基因表达显示,外源基因已经稳定地整合到胚胎
基因组中,转基因胚胎发芽并成功地被转移到土壤
中[17]。稍后,Sanchez 等也报道了欧洲栓皮栎的遗
传转化试验,同样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 5. 8%
的转化率。Alvarez和 Orda 报道了农杆菌介导的遗
传转化最佳技术规程,认为遗传转化的关键因子有
植物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和预培养期,接种密度和共
培养期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影响转化效率,转化效率
36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4 期
达到 43%,比先前欧洲栓皮栎大树遗传转化效率显
著提高。
5 遗传稳定性检测技术
在体细胞胚胎发生或小孢子胚胎发生过程,维
持繁殖体的遗传稳定性非常关键。尽管体胚或小孢
子胚发生细胞系被认为是遗传上稳定的系统,但是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存在的,这种变异又称体
细胞克隆变异[18]。目前检测栎属体胚或小孢子胚
发生细胞系遗传变异的途径主要为 DNA 分子标记
技术和流式细胞术。
DNA分子标记技术主要应用有 RAPD、AFLP及
微卫星(STR)分析等。Thakur 等采用 RAPD 技术,
对枹栎的 40 个胚性细胞系及其小植株样本进行了
检测,认为该繁殖系统不存在克隆变异。Sánchez等
根据 4 个夏栎胚性细胞系的 RAPD 分析结果,认为
不存在克隆内和克隆间的变异。Valladares 等在成
年夏栎大树起源的胚性细胞系中也未检测到克隆变
异,因而认为,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可以作为成年大
树真实类型(true-to-type)克隆繁殖途径。Bueno 等[18]
人对欧洲栓皮栎花药培养获得的胚胎进行等位酶和
RAPD分析,认为这些胚胎为单倍体起源。Hornero
等对 6 个欧洲栓皮栎胚性细胞系的 AFLP 分析结
果,也未发现胚性细胞系内变异,但两株大树萌条叶
起源的胚性细胞系,存在克隆变异,多态性分别为
5. 6%和 7. 3%。Bueno 等采用微卫星分析证实,在
欧洲栓皮栎花药诱导的小孢子胚胎时,单倍体胚起
源于同一花药的不同小孢子,二倍体胚起源于花药
壁。随后,Wilhelm 等在夏栎中检测到两个遗传不
稳定位点。
流式细胞术分析,主要用于检测无性系染色体
倍性的稳定性。Endemann等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
了夏栎胚性细胞系培养过程中的染色体倍数稳定
性,结果发现,经过长期培养后,有 8%的胚性细胞
系为四倍体。Bueno 等检测了欧洲栓皮栎继代 12
个月后花药培养物,90. 7%为单倍性,7. 4%为二倍
性,而长期继代培养单倍性没有显著改变。Loureiro
等在欧洲栓皮栎中却未检测到明显的无性系变异。
栎树体胚或小孢子胚发生细胞系的遗传变异,
因不同的种源、培养方式和分析方法而产生不同结
果,有必要对培养的细胞系进行多重检测。目前欧
洲栓皮栎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技术已相当成熟,开发了专门流式细胞术和微卫星
监测技术,并建立了技术规程[19]。
6 人工种子技术
自 Murashige提出人工种子的概念以来,这项技
术在快速繁殖苗木和人工造林方面展现较大的应用
前景。林木方面已有相当多的报道,如辐射松、展叶
松、日本花柏、印度黄檀和兰考泡桐等。但目前人工
种子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工种
子还远不如天然种子方便、实用和稳定。高质量同
步化体胚、包埋过程自动化、成本等因素是决定木本
植物人工种子技术成败的关键因素[4]。
栎树人工种子技术同样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最
早的栎树人工种子是在欧洲栓皮栎和冬青栎中实现
的,不过该项技术包埋的并非体胚,而是合子胚轴[20]。
Prewein和 Wilhelm以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将夏栎
体胚包埋在含有 P24 基质和蔗糖的人工胚乳中,最
高获得了 24%的转化率,并成功得到植株。Tsvetk-
ova 等对夏栎和土耳其栎进行微扦插离体克隆繁
殖,以顶芽和带节芽为材料,包埋在海藻酸钠基质
中。就夏栎而言,顶芽比带节芽茎段呈现更大的再
生潜力。Pintos等研究了如何用海藻酸钠包埋欧洲
栓皮栎体细胞胚胎以生产人工种子,同时探讨了其
耐贮性能以适合商业化,采用图像采集数字系统自
动监测了体胚的生长,添加营养元素和不添加营养
元素的培养基相比,前者的人工种子转换率高;添加
蔗糖对转换率没有显著影响;人工种子存储在4℃冷
藏条件下,转换率没有显著降低。
7 结语与展望
栎树快速繁殖与育种技术在近 15 年、特别是近
10 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体细胞胚胎发生方
面,经历了幼胚(成熟胚)诱导体胚阶段、幼苗叶
(茎)组织诱导体胚阶段和大树叶组织诱导体胚 3
个技术发展阶段。大树叶诱导体胚的成功,对于经
遗传测定的优良基因型的扩繁具有重要意义。在欧
洲栓皮栎等树种的小胞子胚胎发生、双单倍体诱导、
体胚遗传转化和人工种子方面同样取得了突破性的
进展,得到了小植株,获得了新的育种材料,开发了
分子育种技术。
然而,上述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各项
46
2011 年第 4 期 方炎明等:栎树繁殖生物技术进展
技术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技术体系,同时
各项技术本身还需要完善,因此,还难以形成大规
模微繁殖优良基因型栎树的能力。将体胚发生技
术、无性系选择技术、体胚遗传转化技术和人工种
子技术整合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将是一个发展趋
势,并将会取得新的突破,这也将对我国栎树和其
他造林树种的繁育技术发展和实际育林工作产生
深远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 2 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2]Gingas VM,Lineberger RD. Asexual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
eration in Quercus.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89,17:
191-203.
[3] Jain SM,Haggman H. Protocols for micropropagation of woody trees
and fruits[M]. Netherlands:Springer,2007:163-178.
[4] Jain SM,Gupta PK. Protocol for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woody plants
[M]. Netherlands:Springer,2005:369-378,539-552.
[5]Purohit VK,Tamta S,Chandra S,et al. In vitro multiplication of Quer-
cus leucotrichophora and Q. glauca:Important Himalayan oaks.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2,69:121-133.
[6] Jain SM,Haggman H. Protocols for micropropagation of woody trees
and fruits[M]. Netherlands:Springer,2007:85-91.
[7] Chalupa V. Plant regeneration by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cul-
tured immature embryos of oak(Quercus robur L)and linden(Tilia
cordata Mill). Plant Cell Reports,1990,9:398-401.
[8] Vengadesan G,Pijut PM.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northern red oak
(Quercus rubra L.).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Plant,2009,45:474-482.
[9]Endemann M,Wilhelm 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duction and via-
bility of somatic embryos of Quercus robur L. Biologia Platarum,
1999,42(4) :499-504.
[10]张存旭,姚增玉,赵忠.栓皮栎体胚诱导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林
业科学,2005,41(2) :174-177.
[11]Zhang CX,Yao ZY,Zhao Z,et al.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somat-
ic embryogenesis from cultured embryos of Quercus variabilis Bl.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7,33(1) :
33-38.
[12]张存旭,姚增玉.栎属植物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现状.西北植物学
报,2004,242(2) :356-362.
[13]Kim YW,Lee BC,Lee SK,et al.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Quercus acutissima. Plant Cell Reports,1994,13:
315-318.
[14]Garcia-Martin G,Manzanera JA,Gonzalez-Benito ME. Effect of ex-
ogenous ABA on embryo matur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endoge-
nous levels of ABA and IAA in Quercus suber somatic embryos.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5,80:171-177.
[15]Ramìreza C,Testillanoa PS,Pintos B,et al. Changes in pectins and
MAPKs related to cell development during early microspore embry-
ogenesis in Quercus suber L. Eur Cell Biol,2004,83:213-225.
[16] Bueno MA,Gomez A,Sepulveda F,et al. Microspore-derived em-
bryos from Quercus suber anthers mimic zygotic embryos and main-
tain haploidy in long-term anther culture. Plant Physiol,2003,160
(8) :953-960.
[17]Alvarez R,Alonso P,Cortizo M,et 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se-
lected mature cork oak(Quercus suber L.)trees. Plant Cell Re-
ports,2004,23:218-223.
[18]Bueno MA,Agundez M,Gomez A,et al. Haploid origin of cork oak
anther embryos detected by enzyme and rapd gene markers. 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00,161(3) :363-367.
[19]Loureiro J,Pinto G,Lopes T,et al. Assessment of ploidy stability of
the somatic embryogenesis process in Quercus suber L. using flow
cytometry. Planta,2005,221:815-822.
[20]Gonzalez-Benito ME,Herradón E,Martin C.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tocol for the encapsulation-desiccation and in vitro culture of em-
bryonic axes of Quercus suber L. and Q. ilex L. Silvae Genetica,
1999,48:25-28.
(责任编辑 李楠)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