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肝细胞治疗的新型种子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11期
肝细胞治疗的新型种子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闫益波 齐巍巍 钟部帅 吴勇聪 王锋
(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中心,南京 210095)
  摘  要:  在回顾 iPS细胞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肝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 就 iPS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
肝病细胞治疗中的潜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 希望促进 iPS细胞在肝病细胞治疗上的应用。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肝病  细胞治疗  分化
Induced P luripotent Stem Cells as a New Source for Cell
Therapy on L iver D iseases
Yan Y ibo Q iW eiw ei Zhong Bushua i Wu Yongcong W ang Feng
(N 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 enter of A nimalEmbry oEngineering and T echnology, N anjing 210095)
  Abstrac:t  In th is rev iew, w e described the current state o f the iPS ce ll techno logy and hepatocyte transp lantation, and discussed
the recent advancem ents of iPS ce lls d ifferen tiation into hepatocy tes as w ell as its potentia l the rapeutic app lications in the liver d isease.
Key words:  Em bryonic stem ce lls Induced p lur ipo ten t stem ce lls L ive r d isease Ce ll therapy D ifferen tiation
收稿日期: 20100803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863∀项目 ( 2008AA10100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0771554 )
作者简介:闫益波,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胚胎干细胞; Em ai:l bobo10679888@ 163. com
通讯作者:王锋,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动物胚胎工程; Em ai:l caeet@ n jau. edu. cn
个体发育过程中, 所有组织细胞遗传物质的同
质性与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的异质性显示出表观遗传
修饰在基因时空表达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
时也进一步促使人们 !擦除∀表观遗传修饰即 !重编
程 ( reprog ramm ing) ∀ (逆转体细胞回复到发育初期
多能状态 )的尝试。体细胞核移植 ( somat ic cell nu
clear transfer, SCNT )
[ 1 ]一直以来就是研究体细胞重
编程的重要研究工具,然而,效率低下、操作复杂、设
备昂贵和伦理争议等问题都限制了这一研究的进
展,同时也启发人们对其它方法的探索。体细胞与
多能细胞融合诱导重编程 [ 2 ]开创了另一种清除体
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途径, 但重编程的不完全以及
加倍的染色体状态使其进展缓慢。使用多能细胞提
取物来处理体细胞也可以获得重编程, 同时又避免
了染色体的加倍 [ 3] ,然而研究表明这种重编程的效
果有限。另外, 精原干细胞 [ 4]、间充质干细胞 [ 5]可
以通过一定时间的体外培养重编程到多能细胞状
态,孤雌激活的卵母细胞 [ 6]也可以重编程到多能状
态, 然而这些方法和措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近年来,通过基因转染诱导的重编程 [ 7]开创了一条
全新的体细胞重编程的新领域,研究进展很快,取得
了大量研究成果, 产生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 in
duced p luripotent stem cel,l iPS细胞 )与胚胎干细胞
( embryonic stem cells, ES细胞 )几乎一样, 在形态、
细胞、分子和功能层次上几乎都没有差异,尽管目前
诱导重编程的效率比较低, 同时安全性还存在许多
问题,但却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方向。基于细胞重编
程分子机理研究的积累, iPS细胞的诞生具有里程
碑式的意义,为各种损伤及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治疗
带来了新的希望, 尤其是对于一直困扰各种终末期
肝病细胞治疗的细胞来源困乏问题也必将因此
受益。
1 iPS细胞
iPS细胞是将维持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一
些核心基因 ( Oct3 /4, Sox2, K lf4, cMyc, N anog和
L in28等 ), 转导入非多能性的细胞中 (各种终末分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11期
化的体细胞或者成体干细胞 )后产生的类似多能性
胚胎干细胞的特殊细胞类型。这些多能性相关基因
的转导是通过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慢病毒或是
腺病毒等 )来完成的,也可以通过质粒来转导, 甚至
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基因翻译后的纯化蛋白质来直接
诱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在诱导过程中添加一些小分
子化合物或者干预相关重要信号通路来提高诱导效
率。基因转导入细胞经过 3- 4周培养后,小部分转
导后的细胞开始改变它们的表型和生物学特性,逐
渐地具备了多能性干细胞的特性。为了提高 iPS细
胞产生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选用不同分化阶段的体
细胞、不同的基因因子组合、不同的筛选标记等进行
了尝试。另一方面,在基因载体系统、转染基因的性
质以及 iPS细胞的安全性能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
入的研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产生证实了分化的
细胞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因子的外源导入而被重编程
到多能状态,为进一步研究多能性的调控机制提供
了新的研究模型,这种全新的体细胞核重编程的方
法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意
义,目前对 iPS细胞产生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十分
清楚, 为何可以通过这几个少数基因的调控就可以
导致细胞的重编程, 同时这种方法重编程的效率依
然较低。尽管动物试验初步显示了 iPS细胞的临床
潜能, 而且制造 iPS细胞的方法近来也不断优化,但
是由于涉及基因导入及其可能的随机整合产生的癌
变风险, iPS细胞真正应用于临床还有待时日, 还需
要对 iPS细胞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由体细胞获得的 iPS细胞具有和 ES细胞几乎
一样的生物学特性, 深化了对细胞多能性和基因组
重编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全世界干细胞研究的
热潮。与 ES研究方向一致, 不少研究小组都开展
了诱导 iPS细胞分化为特定类型细胞的研究工作。
美国科学家 Hanna等 [ 8]从人源化的镰刀型贫血病
hs/hs小鼠模型上获取成纤维细胞, 诱导建立了
iPS细胞,然后通过导入正常人的 hA基因, 以得到
具有正常 A基因的 iPS细胞, 并将其分化成具有正
常功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为了证明 iPS细胞是否具
有类似于 ES细胞一样的治疗潜能, 研究人员将这
些造血前体细胞移植入镰刀型贫血病的模型小鼠体
内, 1个月后, 病鼠的各项血液学指标都趋于正常,
这是利用 iPS细胞进行治疗研究的首次尝试, 从而
强有力地推动了 iPS细胞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研究的
进程。随后, 有关 iPS细胞诱导分化为不同类型的
细胞及其在动物疾病模型上的治疗试验逐步开展起
来。Narazaki和 Mauritz[ 9, 10 ]分别将建立的小鼠 iPS
细胞分化成为心肌细胞,为将 iPS细胞应用于人类
心血管疾病奠定了动物试验基础。Xu等 [ 11]将小鼠
尾尖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产生的 iPS细胞体外诱导分
化为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 然后直接注射到 A型
血友病模型小鼠的肝脏,发现可以纠正其 A型血友
病的表型症状。这些前瞻性的研究为各种疑难疾病
的细胞替代治疗带来了信心和希望。目前研究显示
人类 iPS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 [ 12- 15]、成骨细
胞 [ 16]、心肌细胞 [ 17]、脂肪细胞 [ 18]、胰腺细胞 [ 19, 20]、
造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 16, 21, 22 ]。随着人类 iPS细
胞诱导分化研究的积累, 参考 ES细胞肝向分化的
方法,积极探索 iPS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
对解决一直困扰肝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问题提供了
新的希望,将有力地推动 iPS细胞用于人类肝病细
胞治疗的进程。
2 肝病细胞治疗的现状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重要的器官
之一,肝脏的功能极为复杂, 有体内 !化学工厂 ∀之
称,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肝脏疾病是严重危
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 是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主要
原因之一,因此,积极开展肝脏疾病的防治研究十分
重要。目前原位肝移植技术 ( orthotopic liver trans
plan tation, QLT )仍然是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方
式和最后手段,它在各种危重肝病治疗中的地位仍
然不可替代 [ 23, 24]。但是临床实践也显现出很多问
题。所存在的问题包括: 供体肝源不足; 手术费用
高; 手术创伤大、手术并发症、死亡率高、护理工作繁
重; 存在免疫排斥反应、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供肝
的保存、功能整合还没有完全解决。
肝细胞移植技术 ( 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
HCT)是继原位肝移植技术后又一种治疗各种终末
期危重肝病的方法,是在体外将游离的、有生物学活
性的肝细胞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移植到受体肝
脏内,在受体内生长增殖并发挥正常肝细胞的作用,
以修复受损肝脏或代替部分肝功能。 1988年 Bum
26
2010年第 11期      闫益波等:肝细胞治疗的新型种子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gardner等 [ 25]率先提出了肝细胞移植概念, 1993年
M ito等 [ 26]在世界上开展了第 1例人体肝细胞移植
技术, 自此以后肝细胞移植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经
过 20多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被证明是一项经
济、有效、微创的治疗终末期肝病和遗传性肝脏代谢
性疾病的治疗措施。相对原位肝移植来讲, 肝细胞
移植治疗肝病的比较优势有: ( 1)一个供体可以提
供给多个受体达到一肝多用; ( 2)移植技术简单有
效,而且起效快; ( 3)手术创伤小, 即使移植失败对
受体也影响微小,安全性高; ( 4)移植细胞可体外增
殖、冻存、遗传操作; ( 5)可起到暂时性的支持治疗
或过渡治疗,为受损肝脏的再生或等待原位肝移植
赢得时间; ( 6)相对全肝移植, 排斥反应较低, 而且
经体外培养冻存后抗原进一步减少; ( 7)相对成本
较低、费用低廉。目前在 HCT研究中可采用的细胞
有:成年肝细胞、胎肝细胞、永生化肝细胞、肝干细
胞、异种肝细胞等。但其来源细胞同样也面临着存
活期短、难以大量扩增, 特别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
长,肝细胞功能逐渐降低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
新的、合适的细胞来源。ES细胞作为一种多能性干
细胞, 在体内外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
细胞, 包括肝细胞 [ 27- 30]。 ES细胞向肝细胞的定向
分化使其可能成为肝脏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
( bioartificia l liver, BAL)的一个重要细胞来源。
目前 E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方法主要有自发
分化、体外诱导分化和体内诱导分化 [ 31 ]。体外诱导
E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是研究的重点,可以通过相关
细胞因子或化合物、基因修饰和共培养的方式诱导
E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本实验室研究表明, 小鼠
ES细胞和损伤肝细胞共培养的过程中, 可以促进损
伤的肝细胞增殖的同时抑制肝细胞凋亡, 而且 ES
细胞可以在肝细胞的微环境下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参与肝细胞损伤的修复 [ 32]。尽管 ES细胞诱导分化
为肝细胞的研究对于肝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了新的机
遇,然而 ES细胞来源上的伦理学困境和应用上的
免疫排斥问题严重限制了 ES细胞的有效利用。 iPS
细胞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为各种
终末期肝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又一个全新的细胞
来源。
3 iPS细胞在肝病细胞治疗上的潜力
基于 ES细胞诱导分化研究的积累, 积极探索
iPS细胞的肝向分化研究亟待加强, 目前已经有一
些研究显示 iPS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Song
等 [ 33]将实验室建立的人 iPS细胞系分化成肝细胞,
分化所得的肝细胞和原代人肝细胞一样,表达肝细
胞相关的分子标记, 同时具备肝细胞的功能。诱导
分化第 7天,大约 60%的 iPS细胞表达肝细胞标志
蛋白 AFP和 ALB, 分化培养第 21天时细胞显示肝
细胞的功能特征,包括白蛋白分泌、糖原和尿素的合
成、细胞色素 P450酶的活性。 S iTayeb等 [ 34 ]研究
发现,通过注射小鼠 iPS细胞进入小鼠四倍体囊胚,
发现小鼠 iPS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胎肝, 证明了
小鼠 iPS细胞具有体内肝向分化的能力, 该研究同
时把人的 iP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 并且
动态分析了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特
征, 通过体外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肝细胞的相关重要
功能,最后把分化所得肝样细胞注射入小鼠的肝脏,
发现这些人 iPS细胞来源的肝样细胞可以在小鼠的
肝脏存活、增殖并整合到受体肝实质中。 Su llivan
等 [ 35]建立了人 iPS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系内胚
层的技术体系,该肝系内胚层细胞是研究肝脏发育
生物学的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 同时也为不同种族
和个体之间由于代谢多样性差异相关的毒理学研究
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Li等 [ 36]通过对建
立的小鼠 iPS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研
究, 结果发现小鼠 iPS细胞分化所得的肝样细胞具
有和小鼠 ES细胞分化所得肝细胞一样的形态学特
征, 同时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模式,都表达肝系细胞
相关的分子标记,包括 CK7, CK8, CK18, CK19, AFP,
ALB, Cyp7a1等,并且都具有肝细胞的功能特征, 包
括糖原和尿素的合成, ICG的吸收排泄以及低密度
脂蛋白的吸收功能,研究充分证明了小鼠 iPS细胞
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功能性的肝细胞,促进了对
肝脏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的研究。Gai等 [ 37]的研
究同样是在体外建立小鼠 iPS细胞的基础上, 通过
拟胚体途径再加细胞因子序贯诱导分化后对所得的
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 所得肝样细胞和小鼠原
代肝细胞一样具有多角形的肝细胞形态, RTPCR
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表明, 所得细胞具有肝细
27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11期
胞特异性的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分子标记, 同时具
有肝细胞的相关重要生理功能,体内注射试验也表
明分化所得的肝细胞可以整合到受体小鼠肝实质
中,具有正常肝细胞形态。 L iu等 [ 38]把人内胚层来
源的原代肝细胞诱导重编程成 iPS细胞,并且在形
态、功能、细胞和分子水平与人 ES细胞都不可区
分,而且这些肝细胞来源的 iPS细胞还可以再直接
分化为限定内胚层细胞、肝祖细胞和成熟肝细胞,这
种表观遗传的逆转与再建立可以作为研究肝脏发育
分子机制的研究模型, 同时为肝脏特异性疾病的研
究和细胞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由于目前 iPS
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还未充分展开, 以上
研究所得的肝细胞还没有在肝损伤动物模型上进一
步验证其肝病治疗的效能, 所以还需要将 iPS细胞
诱导分化所得肝细胞移植到肝病模型的动物体内分
析其在肝脏的存活、迁移、分化、整合、分泌、最终达
到重建肝脏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4 存在问题
目前 iPS细胞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 进展很快,
但技术还不完善,主要面临效率低下、安全性以及机
理不明等诸多问题。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改进技术提
高诱导效率和技术安全性, 进一步阐明诱导重编程
的分子机制,建立完全正常的 iPS细胞系, 并且还需
要在基因表达谱、蛋白表达谱和表观遗传方面全面
深入比较 iPS细胞与 ES细胞的异同。除了克服 ES
细胞面临的伦理学困境及免疫排斥问题之外, 其它
ES细胞研究面临的问题 iPS细胞也依然存在, 具体
到肝细胞的诱导分化方面, iPS细胞来源肝细胞替
代治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和 ES细
胞一样,诱导分化效率低下,而且是不同分化水平上
的异质群体,缺乏安全性,加上 iPS细胞技术本身的
效率低下和安全性问题, 就更加凸显出提高分化效
率和技术体系安全性的必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目
的细胞的纯度和活力,目前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磁
珠或者密度梯度离心等细胞分离技术来纯化, 但在
分离效率和活力上还有待提高。 ( 2)对于临床应用
而言, 人 iPS细胞的来源、扩增、分化都应该避免一
切可能的伦理学问题和动物源性污染, 这就要求人
iPS细胞要实现使用人源饲养层和人源血清、甚至
无饲养层和无血清的培养条件。 ( 3)明确定向诱导
分化后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如何使得移植组织细
胞与受体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能有效整合, 然而,
ES细胞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紧密结合是个非常复杂
的系统工程,从上游的体外研究到中游的动物试验,
再到下游的临床治疗,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4) iPS细胞治疗时, 移植细胞的纯度、数量、移植方
式和部位、移植细胞的存活及其与损伤部位的功能
整合、如何对移植的细胞进行监控和评估等一系列
肝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 iPS细胞仍然存在, 还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而且,目前的研究水平还很难在体外
产生三维立体的肝脏组织和器官用于移植。 ( 5)尽
管 iPS细胞技术进展很快, 但有关 iPS细胞诱导分
化为肝细胞的研究还不多, 是否 ES细胞诱导分化
为肝细胞的研究体系完全适用于 iPS细胞, 这些还
有待于进一步考察,至少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了其可行性,但还需要全面研究分化过程中两种细
胞基因表达谱、蛋白表达谱及表观遗传方面的异同,
全面准确评价 iP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潜力。 ( 6)
对于遗传性肝病的基因治疗, 可以结合 iPS技术和
基因打靶技术,更方便快捷高效地促进遗传性肝病
的细胞基因治疗,但其可行性目前还尚未报道。
5 结语
尽管 iPS细胞与 ES细胞的异同还有待进一步
证明,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多能性干细胞,尤其是克
服了 ES细胞面临的伦理学困境和免疫排斥问题,
开创了个性化再生医学的新时代, 为细胞治疗提供
了一种新的种子细胞,从而为肝病的细胞治疗提供
了新的契机。由于肝脏的重要生理地位,尤其我国
是一个肝病大国, 所以肝病的治疗技术一直就是重
要的研究方向, iPS细胞与 ES细胞一样具有无限增
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进行体外基因操作和长期
保存,基于 ES细胞诱导分化研究的积累,积极探索
iPS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亟待加强, 这不
仅对各种肝脏疾病的基因和细胞治疗具有重要意
义, 同时在药理学、毒理学和肝脏发育方面也具有广
泛的研究价值。
参 考 文 献
[ 1 ] W ilmu t I, Schn iek e AE, M cWh ir J, et a.l V iab le offspring derived
from fetal and adu lt mamm alian cells. N ature, 1997, 385 ( 6619 ):
28
2010年第 11期      闫益波等:肝细胞治疗的新型种子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810813.
[ 2] C ow an CA, A t ienza J, M elton DA, et a.l Nuclear reprogramm ing of
somat ic cells after fu sionw ith hum an emb ryon ic stem cel ls. Science,
2005, 309 ( 5739) : 13691373.
[ 3] Freb erg CT, Dah l JA, T im oska inen S, et a.l Ep igenet ic reprogram
m ing ofOCT4 andNANOG regu latory region s by emb ryonal carcino
m a cell extract. M olB iol Cel,l 2007, 18( 5 ) : 15431553.
[ 4] Guan K, Nayern ia K, M aier LS, et a.l Plu ripotency of sperm atogon ial
stem cells from adu lt m ou se test is. Nature, 2006, 440 ( 7088 ) :
11991203.
[ 5] J iang Y, Jahag irdar BN, Reinhardt RL, et a.l Pluripotency ofm esen
chym al stem cel ls derived from adu lt m arrow. Natu re, 2002, 418
( 6893) : 4149.
[ 6] C ibell i JB, G ran tKA, Chapm an KB, et a.l Parthenogenet ic stem cells
in nonhum an prim ates. Science, 2002, 295( 5556) : 819.
[ 7 ] Takahash iK, Yam anak a S. Induct ion of p lu ripotent s tem cells from
m ou se emb ryon ic and adu lt f ibroblast cu ltu res by defin ed factors.
Cel,l 2006, 126( 4) : 663676.
[ 8] H ann a J, Wern igM, M arkou lak i S, et a.l Treatm en t of sick le cell ane
m ia m ouse m odelw ith iPS cells gen erated from au tologous sk in. Sci
ence, 2007, 318( 5858) : 19201923.
[ 9] Narazak iG, U osak i H, Teran ish iM, et a.l D irected and system at ic
d ifferent iat ion of card iovascu lar cells from mouse induced p luripoten t
stem cells. C ircu lat ion, 2008, 118 ( 5) : 498506.
[ 10 ] M au ritz C, Schw anke K, ReppelM, et a.l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m urine cardiac m yocytes from indu ced p lu ripotent s tem cells. C ir
cu lat ion, 2008, 118( 5 ): 507517.
[ 11] Xu D, A lip io Z, F ink LM, et a.l Phenotyp ic correction ofm urin e he
m oph ilia A u sing an iPS cellbased therapy. Proc N atl A cad Sci
USA, 2009, 106 ( 3) : 808813.
[ 12 ] D im os JT, Rodolfa KT, N iakan KK, et a.l Indu ced p luripoten t stem
cells gen erated from pat ien ts w ith ALS can be differen tiated into
m otor neu rons. Science, 2008, 321( 5893) : 12181221.
[ 13 ] Cham bers SM, Fasano CA, Papapetrou EP, et a.l H igh ly efficien t
neu ral convers ion of hum an ES and iPS cells by dual inh ib ition of
SMAD sign aling. Nat B iotechno,l 2009, 27( 3 ) : 275280.
[ 14 ] Karumbayaram S, Nov itch BG, PattersonM, et a.l D irected d ifferen
tiat ion of hum aninduced p luripoten t stem cells gen erates active
m otor neu rons. Stem C ells, 2009, 27 ( 4) : 806811.
[ 15 ] H iram iY, Osakad a F, Takahash iK, et a.l Generation of retin al cells
from m ouse and hum an induced pluripotent s tem cells. Neu rosci
Let t, 2009, 458 ( 3) : 126131.
[ 16 ] Karner E, U nger C, C erny R, et a.l D ifferen t iation of hum an em bry
on ic stem cells in to osteogen ic or hem atopo ietic lin eages: a dosede
penden t ef fect of osterix overexpression. J C el l Phys io,l 2009, 218
( 2) : 323333.
[ 17 ] Zhang J, W ilson GF, Soeren sAG, et a.l Fun ct iona l card iomyocytes
derived from hum an induced p lu ripotent stem cells. C irc Res,
2009, 104( 4 ): e30 e41.
[ 18] Taura D, Nogu ch iM, S one M, et a.l Ad ipogen ic d ifferent iation of
hum an induced p lu ripotent stem cells: comp arison w ith that of hu
m an em bryon ic stem cells. FEBS Lett, 2009, 583( 6) : 10291033.
[ 19] Tateish iK, H e J, Taranova O, et a.l G eneration of insul insecreting
is letlik e clusters from hum an sk in fib rob lasts. J B iol Ch em, 2008,
283( 46) : 3160131607.
[ 20] Zhang D, J iang W, L iu M, et a.l H igh ly eff icient d ifferent iat ion of
hum an ES cells and iPS cells in to m atu re pancreat ic insul inprodu
cing cells. Cell Res, 2009, 19 ( 4) : 429438.
[ 21] T aura D, SoneM, H omm a K, et a.l Induction and isolation of vascu
lar cells from humanindu ced p luripoten t stem cel ls. A 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 io,l 2009, 29 ( 7) : 11001103.
[ 22] ChoiKD, Yu J, SmugaOtto K, et a.l H em atopoiet ic and endothelial
d ifferen tiat ion of hum an induced p luripoten t stem cells. S tem C ells,
2009, 27( 3 ) : 559567.
[ 23] Y am am oto H, Qu inn G, A sariA, et a.l D ifferen t iation of emb ryon ic
stem cells in to h epatocytes: b 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rap eut ic ap
pl icat ion. H epatology, 2003, 37( 5 ): 983993.
[ 24] A sah ina K, T eramoto K, T eraoka H. Em bryon ic stem cells: hepatic
d ifferen tiat ion and regenerat ive m ed icin e for the treatm ent of liver
d isease. C urr S tem Cell Res Ther, 2006, 1( 2) : 139156.
[ 25] Bum gardner GL, Fasola C, Su therland DE. Prospects for h epatocyte
transp lantation. H epatology, 1988, 8 ( 5) : 11581161.
[ 26] M itoM, KsusanoM, Saw aM. H ep atocyte tran sp lan tat ion for hepatic
failu re. Transp lant Rev, 1993, 7: 3543.
[ 27] Y am ada T, Yosh ikawa M, K anda S, et a.l In vitro d ifferen tiat ion of
emb ryon ic stem cells into h epatocyte like cells iden tif ied by cellu lar
uptake of indocyan ine green. Stem C ells, 2002, 20( 2) : 146154.
[ 28] M iyash itaH, Suzuk iA, Fukao K, et a.l Ev idence for hepatocyte d if
ferent iat ion from emb ryon ic stem cells in v itro. C ell Transplant,
2002, 11( 5 ) : 429434.
[ 29] Ch in zeiR, Tanaka Y, Sh im izuS aito K, et a.l Em bryoidbody cells
derived from am ou se emb ryonic stem cell line show d ifferent iation
into functional hep atocytes. H epatology, 2002, 36( 1) : 2229
[ 30] Y inY, L im YK, SaltoTellezM, et a.l AFP( + ) , ESCderived cells
engraft and d ifferent iate into hep atocytes in v ivo. S tem Cells, 2002,
20 ( 4) : 338346.
[ 31] Zh ouQ J, Shao JZ, X iang LX, et a.l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d if
ferent iat ion of em b ryon ic stem cells in to h epatocytes. C h inese Jour
n al of B iotechnology, 2005, 21( 2) : 171176.
[ 32] Xu D, W ang F, Pan Z, Guo Q. C ocu ltu ring em bryon ic stem cells
w ith dam aged hep atocytes leads to restorat ion of dam age and high
frequ ency of fu sion. C ell Mol B iol ( N oisylegrand ) , 2009, 15
( 55) : Supp:l OL118699.
(下转第 34页 )
29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11期
rop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s of the freshwater f ish genusRhod eus in
E urop e and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R. sericeus from the R iver
Am ur. Mol Phylogen et E vo,l 2006, 40( 3 ): 856865.
[ 33 ] San tin i S, Polacco G. Find ing Nem o: m olecu lar phylogeny and evo
lut ion of the unusu al l ife style of an emon efish. G ene, 2006, 385: 19
27.
[ 34 ] 庄轩,丁少雄,郭丰,等.基于细胞色素 b基于片段序列研究中国
近海石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 2006, 36
( 1) : 2734.
[ 35 ] Keith P, Galew sk i T, CattaneoB erreb i G, et a.l Ub iqu ity of S icy
op teru s lag ocepha lu s ( T eleoste:i Gob ioide i) and phylogeography of
the genus S icyopteru s in th e IndoPacific area inferred from m ito
chond rial cytochrom e b gene. M ol Phylogenet Evo,l 2005, 37 ( 3 ) :
721732.
[ 36 ] Fu C, Luo J, W u J, et a.l Phy logenet ic relat ion sh ip s of salangid fi
shes( Osm eridae, Sa langinae)w ith comm en ts on phylogenetic p lace
m ent of the salangid s based on m itochondrial DNA sequ ences. M ol
PhylogenetE vo,l 2005, 35( 1) : 7684.
[ 37 ] 项方,邹记兴,邓凤姣,等.用细胞色素 b部分序列研究斑马鱼
的分子分类与系统发育.动物学杂志, 2004, 39 ( 5) : 1318.
[ 38 ] K lanten SO, H erw erden LV, Choat JH, et a.l Pattern s of lineage di
versification in the genus N aso ( Acan thu ridae) . M ol Phy logenet
E vo,l 2004, 32( 1) : 221235.
[ 39 ] 江世贵,刘红艳,苏天凤,等. 4种鲷科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序列及分子系统学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10 ( 3 ) :
184188.
[ 40 ] C an tatore P, Robert iM, Pesole G, et a.l E volu tionary analys is of cy
toch rom e b sequ ences in som e perciform es: eviden ce for a s low er
rate of evolu tion than inm amm als. Jou rnal ofM olecu lar E volu t ion,
1994, 39( 6 ): 589597.
[ 41] 牟希东,白俊杰,叶星,等. 金鱼线粒体 DNA Cyt b基因序列分
析及与鲫鱼亲缘关系探讨.南方水产, 2007, 3( 1) : 2630.
[ 42] S lech tov V, Boh len J, Freyhof J, et a.l M olecu lar phylogeny of the
southeast A sian freshw ater f ish fam ily Bot iidae ( T eleoste:i C ob i
toidea) and th e orig in of polyp loidy in their evolut ion. M ol Phylo
genet Evo,l 2006, 39 ( 2) : 529541.
[ 43 ] X iao W, Zhang Y, L iu H. M olecu lar systemat ics of X enocyprinae
(T eleoste:i Cyprin idae) : taxonom y, biogeography, and coevolu tion
of a special group restricted in East As ia. M ol Phylogenet Evo,l
2001, 18( 2 ): 163173.
[ 44] C am poD, M achadoSch iaff ino G, Perez J, et a.l Phy logeny of the ge
nu sM erluccius based on m itoch ondria l and nu clear genes. G ene,
2007, 406 ( 12) : 171179.
[ 45 ] Tang Q, L iuH, M ayd enR, et a.l C om parison of evolu tionary rates in
th e m itochond rial DNA cytochrom e b gene and con trol region and
th eir im p lications for phylogeny of the Cob itoidea( Teleoste:i Cypri
n iform es). Mol Phylogen et E vo,l 2006, 39( 2 ): 347357.
[ 46] W aters JM, M cDow all RM. Phylogen et ics of the australas ian mud
fish es: evolut ion of an eel like b ody p lan. M ol Phylogenet Evo,l
2005, 37( 2 ): 417425.
[ 47] H ardm anM. Th e phylogen et ic relationsh ips am ongN oturu s catf ishes
( S iluriform es: Ictaluridae) as inferred from m itochondrialgene cyto
chrom e b and nu clear recom b ination act ivating gene. Mo lPhylogen
et E vo,l 2004, 30( 2 ): 395408.
(上接第 29页 )
[ 33 ] S ong Z, C ai J, L iu Y, et a.l E ff icient generation of hep atocytelike
cells from hum an induced p lu ripoten t stem cells. CellR es, 2009, 19
( 11) : 12331242.
[ 34 ] S iTayeb K, Noto FK, N agaoka M, et a.l H igh ly efficien t generation
of human h epatocytel ike cells from induced p lu ripoten t stem cells.
H epatology, 2010, 51( 1) : 297305.
[ 35 ] Sul livanG J, H ay DC, Park IH, et a.l G eneration of fun ct ional hum an
hepatic endoderm from hum an indu ced plu ripotent stem cel ls. H epa
tology, 2010, 51( 1 ): 329335.
[ 36 ] Li W, W ang D, Q in J, et a.l Generat ion of fun ct iona l hepatocytes
from mouse induced p lu ripoten t stem cells. JC ellPhysio,l 2010, 222
( 3) : 492501.
[ 37 ] GaiH, Nguyena DM, JoonM oon Y, et a.l Generat ion ofm urin e he
pat ic lin eage cells from induced p luripoten t stem cells. D ifferen t ia
t ion, 2010, 79 ( 3) : 171181.
[ 38 ] L iu H, Y e Z, K im Y, et a.l Generation of endodermd erived hum an
indu ced p luripoten t stem cells from prim ary hepatocytes. H epatolo
gy, 2010, 51( 5 ): 18101819.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