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全 文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4期
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
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左山  刘洋  邹媛媛  刘琳 刘家熙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植物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微生态系统的一门学科 ,以植物组织细胞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演替, 以及微
生物之间和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对象。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
的作用日益明显。介绍了上述技术及其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并对其在该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进行了
展望。
关键词:  生物化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植物微生物生态学
Application ofM odern Biochem istry andM 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in the Research ofM icrobial Ecology of Plants
Zuo Shan L iu Yang Zou Yuanyuan L iu L in L iu J iax i
(Co llege of Lif e Sciences, CapitalN ormal University, B eijing  100048)
  Abstrac:t  M icrob ia l eco logy of plants as a sub jec t to study m icroecosystem o f plants, w hich focused on composition, function,
success ion dynam ics of them icrobia l community w ithin the p lants tissue. The interactions am ong m icrobes and the ir hosts we re a lso in
cluded in the study. M odern biochem istry and mo lecu lar b io logy techno logy played an im po rtant ro les in the research ofm icrob ia l eco lo
gy o f plants. In this paper, the techno logy and its applica tion w ere introduced, and prospect o f the related bio chem istry and m olecu lar
b io logy techno logy in the resea rch field o fm icrob ia l eco logy o f plan ts w as proposed.
Key words:  B iochem istry techno logy M olecu lar b io logy techno logy M icrob ia l eco logy of plants
收稿日期: 20091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0470106)
作者简介:左山,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植物细胞与发育生物学; Em ai:l zuosh andeyoux iang@ 126. com
通讯作者:刘家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Em ai:l liu jiax@i 263. net;刘洋, Em ai:l ly81150@ 163. com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20世纪 90年代分
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引入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更
加深入 [ 1]。传统的分离方法所能鉴定的微生物只
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 0. 1% - 10% [ 2] , 已远不能满
足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需要。因此, 应用现代生物
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克服传统微生物生态
学研究技术的局限性, 获取更加丰富的微生物多样
性信息,从而为推动当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进一
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3]。
植物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微生态系统的一
门学科,研究植物组织细胞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
演替,以及微生物之间和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
作用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 [ 4]。植物中微生物种类
也较为丰富,已有诸多研究表明植物的根、茎、叶、穗
中存在大量与植物有某种相互关系的微生物 [ 5] , 在
植物微生态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应用于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的现代生物化
学技术主要有脂质分析技术、B IOLOG技术及蛋白
质组学研究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 RFLP)、扩增 rDNA限制性
分析 ( ARDRA )、16S rDNA克隆文库构建与系统发
育分析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DGGE )及荧光原
位杂交 ( F ISH )技术等。这些现代技术方法对于与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4期
植物联合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1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中的应用
1. 1 脂质分析技术及 B IOLOG技术
磷脂脂肪酸 ( PLFA )是活体微生物细胞膜恒定
组分, 不同种属之间微生物差异明显,且对于环境因
素较为敏感,利用特征 PLFA数量和不同脂肪酸之
间的比值可以反映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相对数量,
并可通过跟踪观察 PLFA的组成和量的变化, 揭示
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变化
规律。目前 PLFA分析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环境微生
物研究领域 [ 6, 7 ]。B IOLOG微生物分析系统具有灵
敏度高、分辨力强、无需分离纯种微生物、操作简便
等优点 [ 810 ] , 可以对微生物群落进行生理图谱
( CLPPs)分析, 从而在生理代谢水平上对微生物群
落进行检测。
吴振斌等 [ 12]通过磷脂脂肪酸 ( PLFA )分析, 研
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剖面的微生物群落结
构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特征脂肪酸的比例呈垂
直分布,基质中好氧原核微生物为优势种群,其次为
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它厌氧细菌, 真核微生物所占
比例最低, PLFA s的组成差异可反映人工湿地中不
同位点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李祖明等 [ 10]
采用磷脂脂肪酸 ( PLFA )分析方法评价了碱性果胶
酶对油菜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通过磷脂脂肪酸
主要成分分析表明,喷有酶活力为 10  /mL的碱性
果胶酶的样品与其他处理及对照样品的微生物群落
结构差异明显。谷立坤等 [ 11 ]利用磷脂脂肪酸 ( PL
FA)分析方法和利用 B IOLOG技术, 比较了北京通
州、顺义、昌平、延庆地区玉米叶际微生物的多样性,
并调查了通州地区玉米叶际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生长
季节的变化情况。PLFA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监测
样品中,革兰氏阳性细菌生物量均高于革兰氏阴性
细菌生物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叶际微生物群
落结构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点、不同生长季
节玉米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 BIOLOG
分析结果表明 6、7月玉米叶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活性
较 8、9月份高,不同生长地点、生长时间的玉米叶际
微生物碳源代谢差别明显, 这项研究为玉米的种植
生产以及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必要的微生物学理论
知识。
1. 2 蛋白质组学 ( pro teom ics)研究技术
除环境因素外, 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与微生物的
活动密切相关。但植物受到微生物共生、寄生和病
菌侵害时,将改变体内蛋白的表达来完成信号的感
应、传递, 引起植物相应的反应机制。因此,利用蛋
白质组学技术方法研究相关蛋白将有利于更好地了
解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 13 ]。
K im等 [ 14 ]用水稻病原菌对水稻悬浮培养细胞
进行处理,对诱导产生的病原相关蛋白 OsPR10, 异
黄酮还原酶类似蛋白 OsPR10和 葡聚糖酶等蛋白
等进行了首次报道。 Chen等 [ 15]利用双向电泳技
术, 分析水稻抗虫材料、感虫材料受虫害与未受虫害
的秧苗蛋白质的变化,找到一个分子量为 40 kD、等
电点为 6. 3的差显蛋白质 P40,推测 P40与水稻受
褐飞虱虫害后引起的应答反应相关。
为了解水稻黄斑驳病毒 ( RYMV )对水稻产量的
影响, V ente lonDebout等 [ 16]对两个水稻品种 IR64
(对该病毒敏感 )和 A zucena(相对不敏感 )的悬浮培
养细胞蛋白质组的研究表明, 病毒感染后两者分别
有 40和 24个蛋白点表达有明显变化, 有些只在
IR64中表达, 如 HSP70、PR10a、乙烯诱导蛋白等,
有些只在后者中存在,如 Chaperon in CPN602等, 而
与糖酵解有关的酶在两个品种中都有变化。
Campo等 [ 17]在研究玉米萌发种胚对真菌侵染
后的防御反应时发现,有 9个蛋白在真菌侵染后上
调表达,它们主要参与植物组织抗氧化合解毒、蛋白
质的合成和折叠。特别是翻译起始因子 eIF5A表
达量提高,暗示它可能与植物防御反应直接有关。
此外,还有报道通过 2DE分离分析水稻在稻瘟病
侵染条件下叶片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小麦在条锈菌、
镰刀菌侵染时其根组织及叶片蛋白质组的表达
变化 [ 1820 ]。
在豆科植物和固氮根瘤菌间的共生结合形成的
根瘤中,类菌体周隙 ( peribactero id space, PS)是类菌
体周膜 ( peribacteroid membrane, PBM )与细菌质膜
之间的间隙,是共生体成员之间交换代谢产物的媒
介。 Saa lbach等 [ 21]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鉴定了
PBM与 PS中的蛋白, 结果表明 PS甚至 PBM 的制
70
2010年第 4期     左山等: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备物中含有大量的类菌体蛋白。 Panter等 [ 22 ]从大
豆根瘤中分离出环行细菌的 PBM蛋白, 并对其进行
N端测序。共获得了 17个 PBM 蛋白的蛋白质数
据,其中 6个蛋白质是已知功能的同源蛋白质, 并首
次证明 HSP60和 HSP70两种同源蛋白在共生体中
作为细胞质蛋白质翻译时和翻译后转运的分子物质
基础。此外, Sarma等 [ 23]研究大豆和土壤细菌间的
共生固氮过程, 2DE分离类菌体蛋白证明类菌体在
氮、碳代谢中表达了一个主要的、精细的蛋白网络,
但缺乏脂肪酸和核酸代谢, 几个蛋白参与了细胞解
毒、胁迫调节和信号传达。这些研究对于深入了解
农作物与根瘤固氮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及其相关分子
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 本课题组在多年研究与植物相联合的细
菌的工作基础上,着手以与水稻根面相联合的细菌
生物膜外膜蛋白为研究切入点, 以从水稻品种 越
光 !根面分离得到的一株植物促生细菌肺炎克雷伯
氏菌 NG14为材料,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其生
物膜形成前后外膜蛋白变化情况, 发现若干种蛋白
表达量发生变化, 其中外膜蛋白 OmpC的前体蛋白
在 NG14形成生物膜后明显上调表达 (数据尚未发
表 ) ,为研究与植物联合的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因
子提供了依据 [ 24] ,进而对深入了解植物与微生物相
互作用关系及进一步改善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生态
学研究中的应用
2.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 lymorphism, RFLP)是一种 DNA分子水平上
的多态性检测技术,它是限制性内切酶、核酸电泳、印
迹技术、探针 -杂交技术的综合应用。该技术也已广
泛用于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PCRRFLP可以检测出
碱基发生突变、插入、缺失的位点。限制性内切酶能
识别并切割特异核苷酸序列。由于不同来源的 DNA
具有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分布,每一种
DNA限制性酶组合所产生的片段是特异的,从而产
生多态性,所以它能作为某一 DNA的特有指纹。切
割产生的不同片段通过特定探针杂交进行检测,从
而可比较出不同品种的 DNA水平的差异 (即多态
性 )。多个探针的比较可以确立生物的进化和分类
关系,该方法检测结果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
该技术所用限制酶的选择通常凭经验,正常情况下
必须使用多种酶。因为一种酶可能在两种 DNA片
段的同一位置进行切割。为了克服 RFLP技术上的
缺陷,将 PCR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与之结合, 发展
出了 ARDRA技术及 TRFLP技术 [ 25]。
2. 2 扩增 rDNA限制性分析 ( ARDRA )
扩增 rDNA限制性分析 (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 lysis, ARDRA )是 16S rDNAPCR技术
与 RFLP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分子微生物生态
学研究技术, 该方法不受菌株是否纯培养的限制,不
受宿主的干扰,具有特异性强,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广
泛适用于研究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发
育关系。ARDRA技术原理是利用 PCR选择性扩增
DNA片段,在对 PCR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
性分析 ( RFLP)。当用限制性内切酶对 16S rDNA片
段酶切时,会产生多态性的片段, 可用于对微生物进
行鉴定及多样性分析。ARDRA技术目前主要是应
用于细菌的鉴定及克隆文库的分析, 群落中的每一
种微生物的 rDNA序列不同,其 rDNA指纹图谱也就
各不相同,因此可用于混合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 26]。
本研究组近年来在对高产杂交水稻金优 611种子固
有细菌群落多样性探究过程中,利用 ARDRA技术
对培养方法所分离得到的 91株细菌进行分型,确立
不同的分类操作单元 ( operationa l taxonomy un i,t
OTU )后进行 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上
述 91株细菌分属为 10个属 16个种 [ 27]。ARDRA
技术的缺点是工作量大, 目前应用该方法进行微生
物群落结构分析,尚未设置重复性试验。
2. 3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
构建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是微生物生态学
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 28 ]。构建 16S rRNA基因文
库主要是将环境样品的基因组总 DNA进行 16S rD
NA PCR扩增,得到样品中不同微生物的 16S rDNA
的混合物,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分离不同的序列,再通
过测序与 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菌种的 16S rDNA
序列进行比对, 从而该菌株的分类地位, 通过分析
rDNA片段的类型和出现频率, 可反映环境微生物
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信息 [ 29 ]。所构建的文库只要
71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4期
库容足够大,就能充分反映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
数量, 使得对所研究的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
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该方法的缺点是工作量大,且
不利于对样品进行动态变化的观察。
本课题组在多年来利用 16S rRNA基因克隆文
库研究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上, 报道了基于
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在微生物进化关系中的
应用策略 [ 30] ,对系统发育树的构建进行了详细地介
绍,并对其在微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
阐述。
2. 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DGGE )
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denaturing grad 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技术
已经发展成为研究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亲缘关
系的主要分子工具 [ 31, 32] , 广泛用于比较微生物多样
性和种群的动态监视。目前 PCRDGGE技术已深
入到各个研究领域, 广泛应用于研究湖泊 [ 33 ]、海
洋 [ 34]、活性污泥 [ 35 ]、发酵食品 [ 36]及各种土壤 [ 37 ]等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态研究中,近年来随着植物相关
细菌研究的深入进行 [ 4] ,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又深入到植物微生物生态学领域。
DGGE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动
态变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引起 DGGE偏差的
因素及其解决方法本课题组已作过报道 [ 3]。此外,
本课题组利用 PCRDGGE技术研究两种基因型水
稻种子萌发过程 12- 96 h不同时间框架内种子际
( spermosphere)细菌群落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对
DGGE图谱中主要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水稻
种子际细菌群落中均有两类细菌存在, 种子萌发过
程中来源于种子内生细菌的种子际细菌群落结构受
种子基因型、萌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与母本相比,
杂交子代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萌发出芽时间较短,
种子分泌物较母本混浊, 种子际细菌群落结构更为
复杂, 细菌群落多样性更为丰富 (数据尚未发表 )。
2. 5 荧光原位杂交 ( F ISH )
上述分子生物学技术虽然能够快速、精确地揭
示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
然而这些方法无法提供微生物形态学、空间分布和
生物体细胞环境等信息,并且 PCR对环境样品分析
存在一定的偏差 [ 38]。荧光原位杂交 (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 ion, FISH )技术是一种分子细胞遗传
学分析技术, 问世于 20世纪 70年代后期。它可用
于鉴定和定量分析特异微生物、测定不可培养微生
物的形态特征及丰度、诊断微生物群落空间结构与
群落动态;结合其他手段还可用于研究复杂环境中
的原位基因表达, 如启动子诱导及其表达的时序金
进程、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混合菌群中特定
生物的代谢活性 [ 39]。
FISH技术可以再现微环境中完整细胞的景象
信息,具有更好的精确性,不需要额外的抽提和扩增
等, 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工作中。
W att等 [ 40]用 FISH技术分析了小麦根系的固有细菌
及丝状菌的量及分布状况。空间分析表明细菌在根
部表面周围 11 m之内处于稳定状态, 40%在根部
丛生。定量分析表明在小麦根系细菌平均细胞量为
15. 4 ∀ 105 cell/mm3,丝状菌的量占总菌数的 4%。
近几年来, F ISH技术逐渐向生态学领域尤其是
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渗透, 利用此技术已经在微生物
生态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是, F ISH
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样品自身产生的荧光,以及探
针的特异性都会影响试验的结果 [ 41]。随着技术的
不断进步, F ISH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将进一步提高,
必将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得到更加充分的
应用。
3 结语与展望
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微生物
生态学研究中克服了微生物培养技术的限制, 可以
对样品进行较客观的分析, 较精确地揭示微生物的
种类和遗传多样性。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
术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技术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了
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当中, 从而能够真实的反
应微生物的存在状态,给该领域的研究带来的光明
的前影。
但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各种技术方法所
能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 如 F ISH 技术可以测定微
生物群落中特定种类的丰度及分布, 指纹图谱技术
可以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 rRNA序列分析可以在
基因水平鉴定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因此,只有将各
种方法综合利用, 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提供植物微生
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变化方面的
72
2010年第 4期     左山等: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信息。
总之, 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
策略已成为揭示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
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进行植物微生物生态
学各项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其发展将对进一步推动
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 1] RonaldM, R ichard B. M icrob ia lE cology ( 4 th ed) . San Fran cisco:
Ben jam in C umm ings, 1997.
[ 2] Am annR I, Ludw igW, Sch leiferKH, et a.l Phylogenetic iden tif ica
tion and in situ detect ion of ind iv idualm icob ialcell w ithout cu lt iva
tion. M icrob iolR ev, 1995, 59 ( 1) : 143169.
[ 3] 刘琳,刘洋,宋未. PCRDGGE技术及其在植物微生态研究中的
应用.生物技术通报, 2009 ( 3) : 5456.
[ 4] 梅汝鸿. 植物微生态学的定义.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1, 3
( 2) : 9496.
[ 5] 冯永君,宋未.植物内生细菌.自然杂志, 2001, 23 ( 5): 294252.
[ 6] Yu X, Sh iX, W ei B, et a.l PLFA p rofiles of drink ing w ater b iofil
ters w ith d ifferent acetate and glu cose load ings. E cotoxicology,
2009, 18 ( 6) : 700706.
[ 7] M orett iC, Am atu lliMT, Buon aurio R. PLFA p rofiling ofm icrob ial
comm un ity stru cture and seasonal sh ifts in soils of aDouglasfir chro
nosequ ence. M icrobialE cology, 2008, 55 ( 3) : 500511.
[ 8] Graves A, Weaver RW, E ntry J. Characterizat ion of E nterococci
popu lat ion s in l ivestock m anu re us ing B IOLOG. M icrob iological
Reasearch, 2009, 164 ( 3 ): 260266.
[ 9] Rusznyak A, V ladar P, M olnar P, et a.l Cu ltivab le bacterial com
position and B IOLOG catabolic d iversity of b iofilm comm unit ies de
veloped onPh ragm ites austra lis. Aquatic Botany, 2008, 88 ( 3 ) :
211218.
[ 10 ] 李祖明,荆梦,谷立坤,等.碱性果胶酶对油菜叶际微生物群落
结构的影响. 2009年中国微生物生态学年会论文及摘要
集, 2009.
[ 11 ] 谷立坤,李文颖,庄国强,等.玉米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初步探究. 2009年中国微生物生态学年会论文及摘要
集, 2009.
[ 12 ] 吴振斌,王亚芬,周巧红,等.利用磷脂脂肪酸表征人工湿地微
生物群落结构.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 6 ) : 737741.
[ 13 ] Feng DQ, Guo Y J. The latest app lication of tw o d im ens ional elec
trophores is in agricu lture and forest. M odern S cien tific In strum en ts,
2006, 5: 3743.
[ 14 ] K im ST, Cho KS, Yu S, et a.l Proteom ic analys is of differen 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du ced by rice b last fungu s and el icitor in sus
pen sioncultured rice cells. Proteom ics, 2003( 3 ): 23682378.
[ 15] Ch enRZ, W eng QM, H uang Z, et a.l An alysis of resistancerelat
ed proteins in rice against brown p lanthopper by tw od im ens ional e
lectrophoresis. A cta Botan ica S in ica, 2002, 44( 4 ) : 427432.
[ 16] V entelonDebou tM, Delande F, B rizard JP, et a.l Proteom e anal
ys is of cu lt ivarspecific degradat ion ofOryza sa tiva Indica andO. sa
tiva japon ica cellu lar susp ensions sndergo ing rice yellow mott le virus
infect ion. P roteom ics, 2004( 4) : 216225.
[ 17] C ampo S, C arrascalM, C oca M, et a.l The defense response of
germ in at ing m aize emb ryos again st fungal in fection: a proteom ics ap
p roach. Proteom ics, 2004, 4: 383396.
[ 18 ] K im ST, K im SG, K angKY, et a.l P roteom ic analysis of pathogen
responsive protein s from rice leaves indu ced byrice b last fungus,
M agnaporthe g risea. P roteom ics, 2004, 4( 11) : 35693578.
[ 19] Ram pitsch C, Bykova NV, Ens W, et a.l An alysis of the w heat
and Pu ccin ia triticina ( leaf rust ) proteom es during asuscep tib le
h ostpathogen interact ion. Proteom ics, 2006, 6 ( 6) : 18971907.
[ 20] W ang Y, Yang L, Chu C, et a.l D ifferent ial p roteom ic analys is of
proteins in w heat spikes indu ced by F usarium gram inearum. Pro
teom ics, 2005, 5 ( 17 ): 44964503.
[ 21] S aalbachG, E rik P, W ienkoop S. C haracterisat ion by p roteom ics of
perib actero id space and peribacteroid m em bran e preparat ion s from
pea ( P isum sa tivum ) symb iosom es. Proteom ics, 2002, 2:
325337.
[ 22] Pan ter S, Thom son R, B ruxel lesG, et a.l Iden tificat ion w ith p ro
teom ics of novel p roteins associatedw ith the peribacteroidm em brane
of soybean root nodu les. Mo l P lant M icrobe In teract, 2000, 13:
325333.
[ 23] S arm a AD, Em erich DW. G loba lp rotein expression pattern ofBra
dyrhizobium japon icum bacteroids: a prelude to fun ct ion al p ro
teom ics. Proteom ics, 2005, 5 ( 16) : 41704184.
[ 24] 刘洋,刘琳,邹媛媛,等.与植物联合的细菌生物膜及其形成机
制的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 9) : 896905.
[ 25] 刘琳.水稻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种子固有细菌群落演替动态
的初步研究 [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9.
[ 26] De B aere T, R icardo d eM endon ca, G eert C laeys, et a.l Eva lua
t ion of am p 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 is( ARDRA ) for the ident i
f icat ion of cu ltu redm ycobacteria in ad iagnostic laboratory. BMCM i
crob iology, 2002, 2 ( 1 ) : 415.
[ 27] 刘琳, 刘洋, 宋未. 杂交水稻种子固有细菌群落多样性探究.
生物技术通报, 2009 ( 1) : 95111.
[ 28] K em p P, A lter J. Bacterial d iversity in aquatic and other environ
m en ts: w hat 16S rDNA libraries and tellu s. FEM SM icrob iology E
cology, 2004, 47: 167177.
[ 29] M ccaig AE, G lover LA, Prosser JI. M olecular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m un ity stru ctu re and divers ity in unim proved and im proved up land
grass pastu res. App l EnvironM icrobio,l 1999, 65: 17271730.
[ 30 ] 刘琳, 刘洋, 刘红娟.基于 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在微生物
73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4期
进化关系中的应用. 生物学通报, 2008, 43 ( 11) : 46.
[ 31 ] MuyzerG, Sm allaK. App licat ion of denatu ring grad ien t gel electro
phores is ( DGGE ) and temp erature grad ien t gel electrophoresis
( TGGE ) in m icrob ial ecology. Anton ie van Leeuw enhoek, 1998, 73
( 1) : 127141.
[ 32] M uyzer G. DGGE /TGGE: a m ethod for ident ify ing gen es from nat
ural ecosystem s. C urr Opin M icrob io,l 1999, 2( 3) : 317322.
[ 33 ] 滕齐辉, 曹慧, 崔中利,等. 太湖地区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 16S
rDNA的 PCRRFLP分析. 生物多样性, 2006, 14( 4 ) : 345351.
[ 34 ] 张振冬, 王淑芬, 曹宇峰. DGGE技术及其在海洋环境微生物
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环境科学, 2008, 27 ( 3) : 297300.
[ 35 ] 殷峻,陈英旭,刘和. 应用 PCRDGGE技术研究处理含氨废气
的生物滤塔中微生物多样性.环境科学, 2004, 25( 6 ): 1115.
[ 36] 张香美, 贾月梅,薛胜平,等. DGGE指纹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
开发中的应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29( 5) : 167171.
[ 37] 马万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新方法.土壤学报, 2004, 41
( 1) : 103107.
[ 38] 宋琳玲,曾光明,陈耀宁,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环境微生物
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微生物学杂志, 2007, 27 ( 1) : 4044.
[ 39] 夏铁骑.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新
乡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2009, 26( 2) : 5254.
[ 40] W attM, H ugenholtzP, Wh ite R. Num bers and locations ofn at ive
b acteria on fieldgrown wh eat roots quant ified by fluorescence in s itu
hybrid izat ion ( F ISH ) . Env ironM icrob io, 2006, 8( 5) : 871884.
[ 41] 呼庆, 齐鸿雁, 张洪勋.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生态
学中的应用.生态学报, 2004, 24 ( 5) : 10481054.
(上接第 46页 )
[ 22] 张蕾,周舟,张广斌. 微波暴露对大鼠 GLP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
响及与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关系.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7, 25( 3 ): 180184.
[ 23 ] L iY, Perry T, K indy M, et a.l GLP1 receptor stim u lation p re
serves p rimary cort ical and dopam in ergic neurons in cel lu lar and ro
dent models of stroke and p ark in son ism. PNAS, 2009, 106 ( 4 ):
12851290.
[ 24 ] N iko laid is LA, Mank ad S, Sokos GG, et a.l E ffects of g lucagon
like pep tide1 in patients w ith acu te m yocard ial in farct 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 ct ion after successfu l reperfus ion. C ircu lat ion,
2004, 109 ( 8) : 962965.
[ 25 ] Zhao T, Parikh P, Bhasyam S, et a.l Th e d irect effect of g lucagon
like pep tide1 on m yocard ial cont racti lity and glu cose uptake in
nom al and postischem ic isolated rat h earts. Pharm acol E xp Ther,
2006, 317 ( 3) : 11061113.
[ 26 ] 周雪. 胰高血糖素样肽 1对缺氧 /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
影响 [ D]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07.
[ 27 ] 安米林药品公司.抑制胰高血糖素的方法 [ P] .中国发明专利,
CN1347327A. 20020501.
[ 28 ] 伊莱利利公司.应用类胰高血糖素肽1 (GLP1)或类似物消除外
科手术后的分解代谢改变 [ P ]. 中国发明专利, CN1235611A.
19991117.
[ 29 ] 唐胜球,董小英. 胃肠激素 GLP1对动物生理功能的调控. 中
国畜牧杂志, 2008, 44( 07 ): 5155.
[ 30 ] 安米林药品公司.修饰的 exend in和 exend in激动剂 [ P] .中国发
明专利, CN1372570A. 20021002.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