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紫外光源及太阳UV-B辐射的模拟实验



全 文 :#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6年增刊
紫外光源及太阳 UV-B辐射的模拟实验
师生波 韩发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
摘 要: 介绍了用于 UV-B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几种常见光源,对如何利用选择性薄膜获得理想的 UV-B波段
的光谱, 进而能较真实模拟平流层 O3耗损所导致的近地表面太阳 UV-B辐射的增强, 以及在野外进行 UV-B模拟
研究时, 紫外荧光灯管的排列方式等进行了分析讨论。介绍并讨论了当前 UV-B辐射实验的各种方法, 并就各实验
设计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等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紫外光源 UV-B辐射 平流层 O3耗损 模拟方法
L ight Sources for Ultraviolet Research and
Simulation of SolarU ltraviolet-B Radiation
Sh i Shengbo H an Fa
(N orthw est Institute of P lateau B iology, the Ch 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 X ining 810001)
Abstrac:t The several light sources for u ltrav io let resea rch w ere introduced in th is pape r, and they w ere w ide ly used
a t the field o f researching in b io log ical effects fo r the propose of increasedUV-B radiation. Both the use o f film wh ich could
se lectively absorb light spectrum em itted from UV light sources in order to sim ulate on enhanced UV-B rad ia tion caused by
strato spheric ozone dep le tion, and the a rrangements o f fluorescent lamps in the fie ld experim ents w ere d iscussed. D ifferent
m ethods adopted in p lants experim ents o f UV-B rad iation w ere summ ar ized, and suggestions abou t the attention and safety
w ere g iven dur ing the per iod of expe rim en ts on design and conduction.
Key words: UV light sources UV-B rad ia tion Stratosphe ric ozone dep le tion S imu la tion m ethod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 30170154)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 ( 2002CB714006 )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 ( KSCX2-1-07 )的部分
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师生波 ( 1963-) ,男,副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植物生理生态,目前主要从事光生物学和植物对强辐射的防御学机理
太阳紫外线-B (UV-B )辐射是太阳辐射光谱中
能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且对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
生物学效应的一段电磁波辐射, 波长在 280nm和
320nm之间。研究表明, 在全球环境变化中, 随着平
流层臭氧 (O 3 )的耗损, 近地表面太阳 UV-B辐射的
环境水平将会增加 [ 2, 9, 14]。UV-B辐射能影响许多化
学和生物学过程,它对人类和动物的安全、陆地和水
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对流层大气质量以及户外材料
(如木材和塑料 )等都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 17, 20, 22 ]。
对于生活在地球生物圈里的植物,增强的太阳 UV-B
辐射主要被认为是一种环境胁迫因子, 因此绝大多
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 UV-B对 DNA和膜系统的伤
害,以及对生理过程、生长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通
常采用的研究手段是模拟实验, 即通过人为增补
UV-B辐射来模拟平流层 O 3耗损所导致的近地表
面太阳 UV-B辐射的增强。目前,国际上关于 UV-B
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方法已经较为成熟,我国由于这
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上某些实验材料等的限制,
在一研究领域商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拟就 UV-B
辐射的模拟方法进行讨论,以促进我国在太阳 UV-B
生物学效应方面的研究。
1 UV-B光源的选择及模拟
近年来,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太阳 UV-B辐射的
生物学效应研究已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6年增刊
综观至今的 UV-B实验, 除极少数是利用不同海拔
梯度和不同纬度梯度下太阳 UV-B辐射强度的自然
差异外 [ 15] ,绝大多数的实验仍采用人为模拟的方法
来研究太阳 UV-B辐射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 以
及单株植物和植物群落的影响。其中模拟太阳 UV-
B辐射的增强被认为更能反映全球环境变化中平流
层 O3耗损的结果, 因此, 采用人工光源的模拟试验
无论在实验室内还是在自然条件下都很普遍。模拟
增强太阳 UV-B辐射的关键是选择具有 UV-B辐射
波谱的光源,并通过选择性滤光膜祛除不相关的其
它光谱的干扰, 获得与平流层 O3耗损到一定程度
时所导致的近地表面太阳 UV-B辐射增强相类似的
效果。
111 用于 UV-B光生物学研究的光源
在 UV-B的光生物学研究中, 紫外荧光灯和气
体放电灯都被广泛用做模拟增强日光中紫外线辐射
的光源。气体放电灯工作原理是, 利用阴极源源不
断发射出的电子激发和电离灯管内部的气体原子,
持续的气体放电导致光辐射的产生。通常根据灯管
内气体的压力大小和发射光谱的性质, 分为低压气
体放电灯、中等和高压气体放电灯 3种 [ 1, 6, 7]。
低压气体放电灯 ( low-pressure gas d ischarge
lamps)所发射光谱为线形谱带, 因此只能用于某一
些波段光谱的增强, 其光谱成份依赖于气体或金属
蒸气 (如水银和钠 )的组成。低压水银蒸气灯 (或称
低压汞灯 )发射的谱线有 95%集中在波长为 253. 7
nm的紫外区域,这一波段非常接近核酸的最大吸收
峰,也能被蛋白质中芳香族氨基酸和其它许多生物
分子吸收。同时这一波长的光子能量足以能启动许
多化学反应,对生物活性物质有很大的破坏性。所
以,具有石英管 (与玻璃相反, UV辐射能透过石英
的灯管 )的低压水银灯常用做医院等无菌操作间的
灭菌灯。
中等和高压气体放电灯 (medium-and high-pres-
sure gas d ischarge lamps)是利用灯管内气体压力增
加后谱线致宽的原理, 改善光源的显色性能。在以
水银蒸气为主要气体的灯管中,随气体压力的增加,
水银蒸气发射的 253. 7nm紫外谱线能被反复吸收,
最后只发射少量的紫外辐射。在中等压力下,水银
蒸气发射的谱线转变为波长较长的光谱线; 而在高
压水银灯管中,光谱线扩展形成谱带,甚至在超高压
条件下进一步形成连续光谱。中等压力气体放电金
属卤素灯 (m eta l ha logen UV lamp)在 UV-B光生物
学研究中应用较广, 尽管发射的光谱主要是 UV-A
和可见光,但其所发射的 UV-B辐射仍比紫外荧光
灯强。此外,中等压力的氘灯 (重氢 )和高压氙灯也
经常应用于 UV实验中。
紫外荧光灯 ( u ltrav iolet fluorescent lamps)属于
低压气体放电灯的一种, 是目前在 UV-B生物学效
应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光源。荧光灯的辐射
光谱依赖于玻璃灯管内壁的荧光涂层,这种特殊的
涂层能将低压水银特有的 253. 7nm的紫外谱线转
变为可见光或波长较长的紫外辐射 (依赖于荧光涂
层的性质 )。荧光灯的玻璃外壳能部分吸收和阻止
远紫外辐射 ( 200 ~ 300nm ), 并降低紫外辐射的强
度,所以普通紫外荧光灯管发射的光谱主要为较长
波长的 UV-B和 UV-A辐射。但这类灯管的辐射光
谱中也有很少量的 UV-C辐射, 因此在研究 UV-B辐
射的生物学效应时,需要用特殊薄膜来隔绝或吸收
具有致死效应的 UV-C辐射。光生物学研究中采用
的紫外荧光灯, 在国外文献中常提到的是 Philips
TL12等系列,国内同类产品有北京电光源研究所生
产的 UV-313荧光灯管。日常生活中, 紫外荧光灯
主要应用于日光浴室以及坑道矿井中。必须注意,
紫外荧光灯的光谱输出在头 100个 h内变化很大,
因此在光生物学研究中, 应预先点燃约 100h, 以便
获得稳定的紫外辐射。另外, 紫外荧光灯管在每次
使用的头几分钟内光谱成分也有较大变化, 这在设
计实验时也必须注意 [ 1, 7]。
2 选择性吸收薄膜
在光生物学研究中, 有时并不需要光源所发射
的全部光谱,这时就需要采用一些技术和手段祛除
辐射光谱的一部分, 或选择相对狭窄的一段光谱。
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采用选择性吸收或反射滤光
片。在紫外区域,有许多普通的材料都可以用作截
止性滤光片 (即让某一波长一侧的所有辐射通过,
而阻止另一侧光辐射的通过 ) , 如聚酯薄膜 ( po lyes-
ter f ilm )在 300nm有一极为陡峭的截止区, 它可以
滤掉能被蛋白质和核酸吸收的小于 300nm的 UV-C
和部分 UV-B辐射。
162
2006年增刊 师生波等:紫外光源及太阳 UV-B辐射的模拟实验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进行的 UV-B生物学效应
研究, 几乎都普遍的方法是采用紫外荧光灯来模拟
UV-B辐射的增强。正如前面所述, 由于紫外荧光
灯能发射少量致死性 UV-C辐射, 所以必须用一定
厚度的选择性吸收薄膜来祛除可能来自 UV-C波段
的干扰光谱。通常采用双醋酸纤维素薄膜 ( ce llu-
lose d iacetate film )对紫外荧光灯发射的光谱做截止
性处理,以便除去少量致死性 UV-C辐射。常用的
薄膜厚度为 0. 13mm,也有用 0. 1mm或其它厚度的
报道。但必须注意, 如果使用的双醋酸纤维素薄膜
过薄, 就不能有效地吸收 UV-C辐射; 而过厚很可能
会引起透光率的降低。另外,双醋酸纤维素薄膜在
使用前,必须在日光下或用人工光源进行约 12h的
曝晒处理,以降低实验期间透光率的变化。经双醋
酸纤维素薄膜过滤后, 尽管紫外荧光灯管发射的光
谱依然明显偏离自然界太阳光的光谱分布, 但能很
好地模拟平流层臭氧耗损所导致的近地表面太阳
UV-B辐射强度的增加。
紫外荧光灯所发射的光谱主要为 UV-B和 UV-
A, 以及少量 UV-C成分。双醋酸纤维素薄膜能完全
祛除波长小于 280nm的 UV-C辐射, 对 UV-B和 UV-
A波段仅有很少量的吸收。因此, 经双醋酸纤维素
薄膜过滤后,模拟增强的 UV - B辐射中也有 UV-A
成分存在 [ 1]。研究表明, 当 UV-B辐射的谱线向
UV-A和可见光接近时, 它对细胞等的伤害作用不
断降低, 同时光形态构成和光修饰作用不断加
强 [ 12, 13 ]。因此,为了消除模拟研究中 UV-A的作用,
对照也通常采用截止性的薄膜,如厚度为 0. 13 mm
的 Mylar膜,或直接用窗玻璃过滤紫外荧光灯管的
发射光谱, 使波长低于 315nm的 UV-B和 UV-C都
能被吸收,而透过 UV-A波段的辐射光谱。
必须注意, 双醋酸纤维素薄膜和 Mylar膜的稳
定使用时间大致为 50h, 超过 50h以后薄膜的透光
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 进而会影响稳定光质和光强
的获得。
113 灯管的排列方式及均匀照光区域的获得
许多模拟 UV-B辐射增强的实验, 尤其是野外
条件下的模拟实验, 通常以经双醋酸纤维素薄膜处
理的紫外荧光灯作为增强 UV-B辐射强度的光源。
在这些实验中通常要求有一定的均匀照光面积做
UV-B辐射的处理区域, 即要求在实验区域的不同
点上有尽可能相同的辐射量或量子流速。因此, 管
状的荧光灯管必需经过一定的几何排列和光源处理
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对此 B jÊrn和 Teraman[ 1]从
理论上对灯管的 5种排列方式进行了计算分析, 给
出了可能存在的均匀照光区域, 在这里主要介绍两
种常用的排列方式。
野外自然条件下通常使用的是 40W 紫外荧光
灯管,其长度为 1. 2m。一般的排列方式是将 6只荧
光灯管相互均匀平行地排列成 1. 2m @ 1. 2 m的正
方形,灯管之间的距离为 0. 24m。在开阔平地段, 6
只灯管通常平行位于地面上方, 距离植物冠层顶部
为 0. 45m。然而, 这种排列方式下, 0. 45m高的平面
上所接受的照光强度是很不均匀的,即正方形的中
心有很强的辐射量,而在正方形的其它所有区域仅
有不到一半的辐射强度。为了克服这种排列方式下
实验区域内光照的不均匀性, Johanson等 [ 8]用一条
长 70 cm的锡箔纸将 6只荧光灯管中的中间两只灯
管的中部进行遮光处理, 获得了一个相对照光均匀
的实验区域 (约 0. 6m @ 0. 6m )。假如灯管之间的距
离增加到 0. 4m, 灯管与植物冠层间的距离就可以升
高到 1. 0m以上,此时灯架底部处理区域的光照强
度仍保持均匀,只是辐射量有所降低 [ 5, 8]。
其它类似的排列方式还包括: ( 1)灯管之间的
距离采用余弦分布,即假定灯管平行排列在直径 1.
2m的半圆上,然后将灯管垂直投影到直径所在的平
面上; ( 2)灯管排列同 ( 1) ,只是在 6只灯管的两侧
另外各安置一个紫外荧光灯管, 2只灯管与原来的 6
只灯管垂直, 但比原灯管低 0. 13m; 或 ( 3)在 6只灯
管的两侧分别安置两个尾尾相接的荧光灯管, 4只
灯管与原来平行排列的 6只荧光灯管位于同一个平
面内,但每只灯管各有一半突出在原正方形面积之
外。
另外一种排列方式是将 4只荧光灯管安置在正
方形的 4条边上。必须注意, 在这样的排列方式下,
所获得的均匀辐射量区域和量子流速区域并不在同
一平面内。均匀辐射量区域的位置离荧光灯管的距
离约为灯管长度的 1 /2;而均匀量子流速区域的位
置离荧光灯管的距离约为灯管长度的 1 /3。一个典
型例子是在瑞典 Abisco皇家科学实验站开展的藓
163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6年增刊
类植物对增强 UV-B辐射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
中采用 4只荧光灯管 ( Ph ilipsTL /4W ), 围成 18cm @
18cm的正方形, 框架高度为 25cm, 在藓类植物的顶
部获得了 10cm @ 10cm的均匀实验面积。
2 UV-B辐射的实验方法
211 增强 UV-B辐射的室内实验
室内实验包括温室、气候室以及生长室内进行
的 UV-B辐射的实验。室内实验中也常采用紫外荧
光灯管, 并用双醋酸纤维素薄膜来祛除波长低于
280nm的 UV-C辐射。在室内进行 UV-B辐射的实
验有很多优点,如可以控制实验期间的温度、湿度等
许多环境因子,也可以进行双因子或多因子的复合
实验。温室实验时背景光中光合有效辐射 ( PAR )
会随季节和云层而变化, 但在气候室和生长室内则
可以完全控制 PAR的变化。必须注意, 光复活酶
( photolyases)对 UV-B伤害的修复机理依赖于可见
光和 UV-A,较低或很低可见光下进行的 UV-B实验
往往会引起伤害效应的高估 [ 4, 19]。背景可见光量子
流速的改变也会引起实验材料对 UV-B辐射敏感性
的变化。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不仅 UV-B, UV-A和
PAR的绝对量在 UV-B实验中很重要,而且它们之
间的相互比率也同样重要。
在室内研究中, 对照和紫外处理之间的差异可
能既来自 UV-B又来自 UV-A,因此假如采用没有任
何 UV-B和 UV-A的对照, 就不能模拟存在一定量
UV-B和 UV-A的自然条件, 同时也很难区分所观察
到的响应是究竟应归于 UV-B还是 UV-A。Mylar膜
可以有效祛除光源中的 UV-B成分, 在用作对照过
滤紫外荧光灯时, 只有 UV-A能透过薄膜, 与既有
UV-B又有 UV-A的处理相比较可反映 UV-B的影
响效应。但必须注意到, 在这种对照与处理的设计
中, UV-A辐射强度的差异能修饰植物对 UV-B的响
应。因此,有必要将两种不同截止性的薄膜做光谱
扫描,以便尽量选用在 UV-A波段有相同透光率的
双醋酸纤维素薄膜和 Mylar膜。许多研究者也采用
经过聚酯薄膜或窗玻璃过滤的紫外辐射作对照,然
而这依然存在透过不等量 UV-A的问题,特别在聚
酯薄膜接近老化时, 对不同波段透光率的变化更
大 [ 11]。
UV-B辐射的室内模拟实验可以很好的研究作
用机理和一些生理过程, 但是当需要进行生态学的
推论时必须非常谨慎。因为, 室内实验只适合于个
体植株或器官水平的研究, 它几乎不可能重复自然
冠层中 UV-B辐射被植株截获的情形。
212 增强 UV-B辐射的室外实验
野外自然条件下,增强 UV- B辐射的实验装置
通常采用 UV-B荧光灯管作为光源。处理为自然界
太阳 UV-B辐射和在此基础上补充的人工 UV-B辐
射,同室内实验,也需要通过双醋酸纤维素薄膜祛除
UV-B荧光灯管发射的少量生态有害 UV-C辐射; 对
照仅包括自然 UV-B辐射。野外实验时, 有两种不
同的设立对照的方法, 即以没有辐射能量发射的灯
管作对照,在这种情况下灯管仅提供与处理相同的
遮阴效果;或以祛除了 UV-B辐射的紫外荧光灯管
作对照。祛除 UV-B辐射的方法包括: ( 1)采用窗玻
璃; ( 2)用聚酯薄膜; 或 ( 3) M y lar薄膜。若采用薄
膜,一般的使用时间为 7~ 10d, 决定于每天的照光
时数。
212. 1 UV-B辐射日变化的模拟方式 同太阳总辐
射和 PAR的日变化一样,太阳 UV-B辐射也具有明
显的日变化规律。为了能使增补的 UV-B辐射也能
有自然条件下的日变化特点, 一个简单、经济的方法
是采用步方式 ( stepw ise)或称方波方式 ( square-
w ave)来调节人为增补的 UV-B辐射的变化。
在这种增补 UV-B辐射的方式中,照光时间以
当地太阳正午时分为中心分为两阶段。早晨首先相
间打开 6只荧光灯管中的 3只, 一定时间后再打开
剩余的 3只荧光灯管;当地太阳正午时分以后,经过
相同的时间间隔,首先关闭早晨最先打开的 3只荧
光灯管,再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关闭剩余的 3只荧
光灯管。打开和关闭荧光灯管可以通过电子定时器
来实现,因此可以在恶劣气候或无人照看的地区使
用。
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当地太阳正午
时为 12: 00,早 6: 00日出,晚 6: 00日落。可以在早
晨 8: 30打开相互间隔排列的 3只灯管, 11: 00再打
开另外的 3只灯管。中午 13: 00关闭早晨最先打开
的 3只灯管,下午 15: 30关闭剩余的 3只灯管。在
这个例子中,一天的补充照光时间为 7个 h,每个灯
管的使用时间为 4. 5个 h, 通过改变照光灯管的数
164
2006年增刊 师生波等:紫外光源及太阳 UV-B辐射的模拟实验
目,获得了一个阶梯性增补 UV-B辐射的效果。
212. 2 追踪太阳 UV-B辐射变化的模拟系统 自
然界中太阳 UV-B辐射的日变化是逐步进行的, 采
用步方式可以部分地模拟追踪太阳 UV-B辐射的日
变化, 但仍然是跳跃式变化,加之天气状况如云层变
化的影响, 对照与处理区域内的 UV-B辐射强度,
确切说是 UV-B与太阳总辐射或 PAR的比值, 在一
天或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会变化很大。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达到真实模拟 UV-B辐射增强的目的, 人们采
用辐射追踪系统模拟自然条件下太阳辐射的日变
化。在这一方法中, 紫外灯管发射的 UV-B辐射强
度随着自然条件下太阳 UV-B辐射的变化, 被连续
地调节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从而达到真实模拟一
定臭氧耗损的目的。通常用一个宽波段 UV-B探头
追踪自然条件下的太阳 UV-B辐射, 另外有两个探
头置于荧光灯管底部, 测定自然加增补的 UV-B辐
射强度,需注意两个探头不能同时被灯管的阴影遮
挡。模拟系统采用计算机软件反馈探头追踪的 UV-
B辐射的信息,自动调节控制紫外荧光灯管的光强,
使处理区域内的 UV-B辐射强度与太阳总辐射或
PAR的比值维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目前已经
发展有不同的调节系统,但鉴于价格昂贵,使用并不
广泛 [ 10]。
213 降低 UV-B辐射的实验
降低或祛除 UV-B辐射的实验设计在野外自然
条件下也被广为采用。这类实验, 通常采用薄膜
(如 Mylar膜 )或臭氧容器来选择性吸收太阳光中的
UV-B成分,以低于环境水平 UV-B辐射时植物的响
应与自然条件下的响应相比较, 研究 UV-B辐射的
生物学效应 [ 21 ]。这类实验经济便宜, 而且不需要电
源,可以在电力不方便的遥远地区采用。除了能完
全祛除 UV-B辐射外, 薄膜尤其是臭氧容器可以用
来提供低于环境 UV-B辐射强度的不同 UV-B水平。
因为可不同程度地祛除自然光中的 UV-B辐射强
度,比较在零 UV-B辐射和自然 UV-B辐射之间进
行,所以不可能直接推测得到未来平流层 O3耗损
的任何信息,除非假定植物或植物群落对 UV-B辐
射的响应是线形的,但这很不现实。然而这类实验
能很好地回答是否当前环境水平的 UV-B辐射已经
对植物构成了胁迫,以及影响程度如何等问题。当
然采用薄膜或臭氧容器可能会改变处理区域内的温
度和湿度,以及阻止部分降雨,这些参数的改变在设
计和进行实验室都必须认真考虑。
214 沿纬度或海拔梯度的 UV-B实验太阳 UV-B辐
射不仅有时间尺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而且具有
空间尺度的变化。同太阳总辐射和 PAR一样,影响
近地表面太阳 UV-B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太
阳高度角 ( so lar zenith angle) ,它依赖于纬度和一天
或一年中的时间。通常随纬度增加太阳 UV-B辐射
降低,但 UV-B辐射强度的季节性波动加大。随海
拔梯度增高,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射程减少和大
气透明度的增加, UV-B辐射强度也明显增加。尽
管沿纬度或海拔梯度可以评价 UV-B对植物的影
响,但这类实验易受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如随纬度
或海拔梯度的增加,伴随的温度降低,或随纬度变化
引起的日照长度的改变等。即使采用相同的植物
种,沿纬度或海拔梯度分布的生态型差异也会导致
UV-B响应的差异。因此, 沿纬度或海拔梯度设计
的 UV-B实验必需慎重考虑地理因素和植物生态型
的变化 [ 3, 18]。
3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面就 UV-B实验可采用的光源和 UV-B波段
光谱的获得,以及实验设计等进行了讨论,下面仅就
光源的安全使用提出几点建议。
UV-B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主要涉及可见
光和紫外辐射,由于它们都相对容易获得,因此有关
这两种辐射的危害也往往容易忽略。实验者必须牢
记光生物学中所用光源的两个重要危害: ( 1)高强
度的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损伤,它可能会导致永
久失明; ( 2) UV-B辐射对皮肤活细胞的危害, 它能
导致皮肤癌和视角膜的角质化。
对极强可见光的最好防护是避免眼睛的直视。
在光生物学研究中,几乎没有必要直接观察光源,对
光辐射量的测定也只有用仪器才能完成, 因此完全
可以避免对眼睛的伤害。对于光源发射的紫外辐
射, 由于 UV-C和 UV-B辐射具有难于穿透玻璃的特
性,可以采用厚玻璃进行防护。对于来自正面的紫
外辐射普通玻璃眼镜可以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 但
是必须注意从侧面射入的紫外辐射。特别应注意普
通近视眼镜并不能很好地防护 UV辐射, 这方面戴
165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6年增刊
眼镜者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另外, 尽管吸收 UV辐
射的塑料等薄膜已经很普遍,但由于会发生老化等
问题, 一般不要轻易采用。
参 考 文 献
1 B jÊ rn LO, AH. T eram ura. In: Young, AR, LO B jÊ rn, JM oan, W
Nu ltsch, ed s. Environm en talUV Photob iology.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3, 41~ 71.
2 B jÊ rn LO. U ltraviolet-B rad iation, the ozon e layer and ozone dep le-
t ion. In: Rozem a, J. ed. S tratospheric Ozone D epletion: th e E 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 iation on Terrestrial E cosystem s. B ackhuys
Pub lishers, Leiden, 1999, 21~ 38.
3 C aldw ellMM, R Robb erecht, WD B illings. E cology, 1980, 61: 600
~ 611.
4 Chen YP, JF Bornm an. Journ al E xperim en tal B otany, 1990, 41:
1489~ 1495.
5 Geh rke C, U Johan son, TV C allaghan, D Chadw ick, C Rob in son.
O ikos ( C openhagen) , 1995, 72: 213~ 222.
6 H ao YX (郝允祥 ) , XJ Chen (陈遐举 ) , BZ Zh ang(张保洲 ). Pho-
tom etry. Beijing: B eijing N orm alUn ivers ity Publ isher. ( in C h inese)
1987.
7 Jagger J. Photo-technology and b iological experim ents. In: Sm ith,
K. C. ed. The Science of Photob iology. Beijing: S cience Press,
1977, 1~ 33. ( in Ch inese) .
8 Johan sonU, C Geh rke, LO B jÊ rn, TV C allaghan, M Sonesson. The
effects of enhan ced UV-B rad iat ion on a subarct ic heath ecosystem.
Amb io, 1995, 24: 106~ 111.
9 M ad ron ich S, RL M cK enz ie, MM Caldw el,l LO B jÊ rn. Am b io,
1995, 24: 143~ 152.
10 M cLeod AR. P lan tE cology, 1997, 128: 78~ 92.
11 M idd leton EM, AH Teram ura. Photochem istry and Photob iology B,
1993, 57: 744~ 751.
12 N egashL, LO B jÊ rn. Phys iologicalP lan t ( Copenhagen) , 1986, 66:
360~ 364.
13 N egash L. Plant Physiolog ica lB iochem istry, 1987, 25: 753~ 760.
14 Pyle JA. G lobal ozone dep letion: observations and theory. In:
Lum sden, P. J. ed. Plants andUV-B: R esponses to Environm en tal
Change. Society forE xperim en tal B iology, Sem inar Series, vo.l 64.
Cam bridge CB2 2RU, Un ited K ingdom, C am bridge Un iversity
Press, 1997, 3~ 11.
15 Rozem a J, Jvan de Staai,j M Tosseram s. E ffects of UV-B rad iation
on p lan ts from agro- and natu ral ecosystem. In: Lum sden, P. J. ed.
Plants and UV-B: Responses to Environm en tal C hange. Society for
Exp erim en tal B iology, Sem inar Series, vo.l 64. C am bridge CB2
2RU, Un ited K ingdom, C am bridge Un ivers ity P ress, 1997, 213~
232.
16 Sh i SB (师生波 ) , F. H an (韩发 ) , G. Y. Ben (贲桂英 ) . Acta
Phytoecologyca S in ica, 1999, 23: 529~ 535. ( in Ch inese)
17 Sh i SB (师生波 ) . Adaptation m echan ism of plan ts on solar UV-B
rad iat ion and its ecological sign ificance. In: Zu YG (祖元刚 ) , M
Sun(孙梅 ) , L Kang (康乐 ) , eds. Th e Molecu lar M echan ism of
Eco log ical Adap tat ion and E volu t ion. B eijing: H igher E du cation
Press, 2000, 202~ 215. ( in C h inese)
18 Su llivan JH, AH. Teram ura, LH Ziska. Am erican Journa lB otany,
1992, 79: 73~ 743.
19 T akeuch iY M. M urak am ,i N. Nak ajim a, N. Kondo, O. N ikaido.
Plant C ell Physiology, 1996, 37: 181~ 187.
20 T ang XY, SM adron ich. Am b io, 1995, 24: 188~ 190.
21 T osseram sM, A de Sa Pais, JRozem a. Physiological Plant, 1996,
97: 731-739.
22 Zepp RG. TV C allaghan, DJ. E rickson Am b io, 1995, 24: 181~
187.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