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22卷 第4期
2010年4月
Vol. 22, No. 4
Apr., 2010
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04-0391-05
收稿日期:2009-10-09;修回日期:2009-12-09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 6 3”计划)
(2007AA021809;2007AA0218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CB833605); 湖南省科技
厅资助项目(2008FJ3186); 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NCET-10-0790)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E-mail:rencaiping@xysm.net; Tel:0731-
82355066
荧光量子点探针及其标记技术
蒋飞荣1,2#,贾文婷1#,张兴燊2,任彩萍1*
(1 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长沙 410078;2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 530001)
摘要: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标记物,与有机染料和荧光蛋白质相比,它们具有可调谐且宽的吸收
光谱,激发可产生多重荧光颜色、强荧光信号、抗光漂白能力强等独特的光学特性,使其广泛应用
在生物和医学领域。该文就量子点探针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及其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荧光量子点;探针;生物标记
中图分类号:Q6-33 文献标识码:A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 probes and their biological labeling
JIANG Fei-rong1, 2#, JIA Wen-ting1#, ZHANG Xing-shen2, REN Cai-ping 1*
(1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China; 2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As emerging promising fluorescent labels,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QDs) have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the fields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with size-tunable light
emission, broad absorption spectra for simultaneous excitation of multiple fluorescence colors, superior signal
brightness, resistance against photobleaching, etc.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cent progresses on
fluorescent QDs probes and their biological labeling including thei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Key words: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 probe; biological labeling
荧光半导体量子点(fluorescent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QDs)是一种由II-VI 族(如 CdSe和
CdTe)或III-V族(如InP和InAs)或IV-VI族(如PbS和
PbSe)元素组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能够接
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半导体纳米颗粒。Bruchez等[1]
通过在QDs表面包裹SiO2,再连接上羟基以及Chan
和 Nie[2]采用巯基乙酸修饰QDs,解决了QDs 的水
溶性和生物兼容性问题。
QDs 独特的光学特性、表面修饰和生物功能化
以及标记技术的优势使得QDs在生物学、活细胞和
体内成像、药物研究和筛选、生物芯片等领域得到
了广泛应用。本文就QDs探针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
及其标记技术进行阐述。
1 QDs 的特征
一种典型的水溶性核壳型QDs应该包括: (1)一
个半导体核(如CdSe),其直径决定荧光的波长;(2)
一个半导体外壳(如ZnS),用来提高量子产率;(3)
一个亲水层,用来保证其水溶性[3]。与传统的有机
荧光标记物相比,QDs具有以下特点:(1)激发波长
范围宽、发射波长范围窄,可以采用同一波长激发
光同时激发不同颜色QDs [4]; (2)QDs的荧光强度高
及核壳结构稳定性好,可以经受反复多次激发,荧
392 生命科学 第22卷
光寿命长,具有能够对所标记的物体进行长时间观
察等优势[5]; (3)化学修饰后可得到生物相容性好的
QDs,并可以与抗体或小分子特异性连接,对生物
体毒性小,可以进行靶向标记和检测[6-8]。
2 QDs 的标记原理
QDs 可以与特定抗体或小分子结合后,在不改
变其化学特性的情况下,当受到光激发后发出特定
波长的荧光,这样QDs通过抗体和小分子结合实现
了对细胞的不同细胞器或骨架系统的标记[9, 10]。QDs
的光谱性质主要取决于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半径大
小,半径越小,其能带越宽,使其吸收带蓝移,
粒子发射蓝光;反之则红移,粒子发射绿、黄、
橙、红光等,激发 QDs 的激发波长范围很宽,可
以涵盖整个光谱,从紫外到红外区,可以用同一波
长的光激发不同大小的QDs,并且不同的量子点通
过调整其粒径大小可以由同一波长的光激发发出不
同颜色的荧光[11],从而使不同生物分子的标记、识
别变得更容易,在生物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
研究领域显示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3 QDs 的表面修饰
高质量的QDs通常在长烷氧化三辛基膦(tri-n-
octylphosphine oxide,TOPO)等高沸点溶剂中合
成,这些有机溶剂分子暴露在外面的长烃链致使
QDs 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差,不能直接与生物物
质作用制成探针。近年来,通过在 QD s 表面修饰
上亲水性的官能团[12] 或包裹一层亲水性的物质在其
表面,解决了半导体QDs 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问
题。目前常用的表面修饰的方法主要有:(1)表面硅
烷化;(2)配体交换;(3)配体包裹;(4)微球包裹。
3.1 表面硅烷化
Bruchez等[1]用Si/SiO2取代疏水有机配体TOPO
与 QDs发生偶联,从而使QDs获得水溶性, 在水溶
液或缓冲液中很稳定,且能保持较高的量子产率,
但结合过程复杂,耗时长,硅层易水解,容易发
生颗粒之间的交联,引起团聚和沉淀。Chen 等[13]
用偶联上羟基的CdSeS/SiO2 核壳型的QDs,在模拟
人体血液环境下孵育5 d,QDs 的最大发射波长和
荧光强度都没有降低,然后将 QDs 注射小鼠尾静
脉,用等离子体质谱检测111Cd,测出肝、脾、肺
和肾脏是其主要的靶器官。Knopp 等[14]报道了用
SiO2 与胺、羧基、 醛、环氧树脂、硫醇等官能团
结合修饰QDs,发现不仅降低与 QDs 表面的吸附,
不容易引起团聚和沉淀,而且可以提高量子产率。
3.2 配体交换
用带有功能性基团的配体分子交换疏水的表面
活性层。这些配体通常一端有能与QDs 结合的功能
性基团(如巯基),而另一端具有亲水性的基团(如羧
基),通过巯基与QDs 表面的Zn 原子结合,游离的
亲水性基团既使QDs具有水溶性,又可与不同的生
物分子相互偶联。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问题是巯
基与 QDs 结合并不牢固,从长期稳定性考虑,这
样形成的亲水层易于瓦解。
3.2.1 巯基乙酸(mercaptoacetic acid,MAA)
用MAA修饰QDs能使其在水溶液中有更好的溶
解性和稳定性。Yu 等[15]用 AFP 单克隆抗体作为一
抗,用巯基乙酸修饰的水溶性CdSe/ZnS核壳型QDs
与相应二抗结合制备成QDs-IgG 探针,实现了对体
外培养高表达AFP 的人肝癌细胞株HCCLM6 的免疫
荧光成像,将细胞分别通过皮下和尾静脉注射建立
肝癌裸鼠模型和人肝癌肺转移裸鼠模型,用该QDs
探针均成功地实现了肿瘤的体内成像。
3.2.2 二氢硫辛酸(dihydrolipoic acid,DHLA)
Jaiswal等[7]将DHLA包被的QDs与活细胞于37℃
共育,观察到 QDs 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交联
avidin的QDs进入生物素化的细胞,并不影响细胞
的形态和生长。Susumu 等[16]设计了一种用来修饰
Q D s 的多功能配体,该配体由三部分组成,即
DHLA(与 QDs 和 PEG 短链结合)、PEG(用来改善其
水溶性)以及生物功能性官能团(如羧酸和氨基)。这
使得QDs 可以更广泛稳定地应用在亲和素- 生物素
等生物共轭技术中。
3.2.3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
Ballou 等[17]将PEG包裹的QDs通过尾静脉注入
小鼠体内,于不同的时间剖检后观察QDs在体内荧
光稳定性,结果表明 PEG 修饰后的 QDs 不仅具有
水溶稳定性,可以有效降低探针在网状内皮系统的
非特异性吸附,而且在肝脏、淋巴结和骨髓中至少
可以保留1 个月,同时可以增加QDs 在循环中的半
衰期,有助于实现QDs活体内长时间实时动态示踪
观察。
3.2.4 其他
如三(2-氨乙基)胺[18][Tris(2-aminoethyl)amine,
Tren]修饰QDs 使 QDs 表面带正电,有效被细胞吸
收;聚胺[19](poly amidoamine,PAMAM)修饰QDs
393第4期 蒋飞荣,等:荧光量子点探针及其标记技术
可以使QDs有效通过细胞屏障;聚乙烯亚胺[20](poly
ethyleneimine,PEI)修饰QDs可使QDs溶于极性溶
剂中;磷化氢聚合物[21](phosphine polymer)修饰
QDs 可以增加 QDs 发光强度。
3.3 配体包裹
用两亲聚合物包裹QDs,这种方法能够克服以
上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这些两亲聚合物包含疏水
末端和亲水基团,两性分子中疏水基团与QDs表面
疏水基团相互作用发生偶联,从而防止了两性分子
从QDs 表面脱附,同时又能保留QDs 表面控制QDs
的粒子尺寸分布的疏水配体 TOPO,由于在体系中
引入了亲水基团,可使 Q D s 转换为水溶性。
3.3.1 磷脂(phospholipid,PE)
Dubertret等[22]将QDs包裹于PEG-PE胶束中,利
用 PE 分子中的氨基与DNA 连接,不但能够用于体
内及体外成像,而且制成的量子点微球大小均匀,
形状规则,几乎不存在团聚情况。Liu 等[23]用磷脂
将QDs包裹并研究其与培养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
相互作用,发现 QDs 可以有效封装在磷脂内,通
过荧光去极化实验确认 QDs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3.2 两亲三嵌段共聚物(amphi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s)
Gao等[6]设计了一种能够靶向动物活体内的肿瘤
并同时成像的多功能QDs探针。这种探针包含一种
两亲的三嵌段共聚物,该配体由三部分组成,即
TOPO(用来控制QDs 粒径尺寸分布)、 PEG 分子(增
强探针生物学效能,保护QDs在体内环境中不被水
解和酶解,同时防止体内实验中颗粒聚集和荧光效
率降低等问题)和特异性靶向配体[前列腺特异性膜抗
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的单克
隆抗体]。该研究小组首先用此探针对PSMA高表达
的人前列腺癌细胞C4-2进行了特异性识别,随后通
过尾静脉将探针分别注入到正常小鼠和前列腺癌肿
瘤模型小鼠体内,成功地实现了前列腺癌小鼠的非
损伤体内成像,发现 QD s 探针在肿瘤生长部位定
位、积累并且发出很强的荧光信号,荧光强度和持
续时间均明显高于绿色荧光蛋白。
3.3.3 壳聚糖(chitosan)
Tan等[24]用壳聚糖包裹的水溶性CdSe/ZnS QDs
与 HER-2 单克隆抗体结合,通过识别SK-BR-3 乳腺
癌细胞表面的HER-2 分子,特异性地将HER2/neu
siRNA 转入过表达HER2的 SK-BR-3 乳腺癌细胞中,
并通过跟踪QDs的荧光信号证实药物载体靶向传送
到SK-BR-3 乳腺肿瘤细胞,通过荧光素酶和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法验证了导入细胞的siRNA 的基因沉默
效应,也同时证实了壳聚糖包裹的QDs 载体在体外
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精准的靶向识别能力。
3.4 微球包裹
将QDs包覆入带有功能基团氨基或羧基的水溶
性高分子微壳或微球中,得以实现QDs 的水溶性和
生物功能化。Han等[25]将不同颜色和数目的QDs包
裹到高分子聚苯乙烯微球中,根据微球上的QDs的
种类和它们间的荧光强度的比例,形成具有光谱编
码功能的微粒;用10种发光强度和6种颜色的QDs
进行不同组合,理论上可提供100万种可识别的编
码;并且把 DNA 序列连接到微球上,根据微球中
QDs 的种类和它们之间荧光强度的比例,可以确定
特异的 DNA 序列,同时可以获得固定探针 DNA 和
游离探针 D N A 的荧光信号。
4 荧光QDs 标记技术
为了靶向特定的生物分子,需要使QDs结合到
达要研究的特定的细胞。QDs 用于荧光标记主要利
用偶联的方式与生物分子结合,偶联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种是静电吸附方法,带电荷的量子点可以
与带相反电荷的生物分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偶
联;另一种是共价结合法,即通过化学反应将量子
点表面进行羧基、氨基或环氧基等官能团化的修饰
改性,使之能与生物分子中的氨基或羧基结合实现
偶联 。
4.1 静电吸附
带电荷的量子点可以与带相反电荷的生物分子
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偶联。由于CdSe 和 ZnS 以
静电引力相结合,表面带负电,可结合中性电荷或
阳性电荷的蛋白质及抗体等生物分子通过静电相互
作用吸附偶联[5]。对于蛋白质类的分子,可以在其
一个末端构建一种带正电荷的拉链结构,如亮氨酸
拉链肽段Zb[26],从而使其能静电吸附于QDs 表面。
或者在 QDs 外层修饰上 DHLA,使得 QDs 带负电,
靠静电吸附力连接上亲和素,依靠biotin-avidin之间
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力将QDs 标记到目标分子上[7]。
4.2 亲和素-生物素(streptavidin-biotin)
通过羧基、氨基或环氧基等官能团化的修饰,
亲和素共价结合于QDs表面,然后与生物素化的生
物分子结合实现偶联。在目前的生物医学研究领
域,将QDs与生物分子结合的最常用方法就是通过
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系统结合,该系统可用于较为
394 生命科学 第22卷
复杂的研究,如抗原抗体对间的识别、活体标记及
特异性标记等。Wu 等[27]在高表达HER-2 抗原的人
SK-BR-3 乳腺细胞表面连接HER-2 单克隆抗体后,
分别用两种QDs -IgG探针成功对细胞表面的HER-2
进行特异性识别,而随后换用亲和素-生物素QD -
IgG 探针,不但可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 HER-2,
且荧光强度更高,接着他们用两种不同的亲和素
QDs 探针,配合 HER-2 单抗、核抗原抗体及其相
应的生物化二抗,实现了一种波长光激发下对
HER-2 及核抗原的同时识别。Wang 等[28]用亲和素
QDs 探针配合生物素化的单抗检测了HO8910 人卵
巢癌细胞、人卵巢癌组织和小鼠肿瘤细胞3 种不同
标本的CA125 水平,与FITC 标记的CA125 单抗探
针相比,亲和素 QDs 探针敏感性更高,荧光更强,
持续时间更久。
4.3 连接剂偶联法
利用连接剂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
亚胺盐盐酸盐[1-ethyl-3-(3-dimeth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 EDC/EDAC]或者EDC/EDAC和N-羟基
琥珀酰亚胺(N-Hydrox- ysuccinimide, NHS)或N-羟
基硫代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lfosuccinimide, Sulfo-
NHS),使得 QDs 上的羧基和小分子(肽,抗体)上
的氨基通过缩合反应进行偶联的标记方法。Kairdolf
等[29]采用 EDC和 Sulfo-NHS 交联方法,通过1,3-
二氨基-2-丙醇(1, 3-diamino-2-propand,DAP)将羧
酸化QDs 偶联成羟基化的QDs,这种新型的QDs 不
但具有直径小(为13~14 nm)、荧光强度大、在酸
性环境下稳定等特点,而且通过 QDs 结合实验证
明,羟基化的QDs可以显著降低非特异性细胞结合
(是羧基化QDs的1/140)。Fuente等[30]用EDC和NHS
将用N-(2-巯基丙酰基)-甘氨酸(N-(2- mercaptopro-
pionylglycine)经配体交换修饰的QDs偶联上人成纤
维细胞转肽(hTERT-BJ1),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和荧
光发射光谱证实其稳定性和水溶性良好,而且荧光
染色实验证实这种QDs可以穿透细胞膜,靶向细胞
核,这对于其他肽和蛋白质偶联QDs提供了很好的
方法。Choi等[31]用聚丙烯酸胺(octylamine-modified
polyacrylic acid)包裹TOPO的CdSe/ZnS (表面带羧
基)与含氨基的 DNA 偶联,然后与目标 mRNA 特异
性杂交,结果显示QD-DNA 探针可以作为基因表达
的直接定位和定量工具。
4.4 双功能交联剂法
采用磺基琥珀酰亚胺-4-[N-甲基马来酸]-1-羧
环己烷[Sulfosuccinimidyl-4-(N-maleimidomethyl)
cyclohexane-1-carboxylate, Sulfo-SMCC]和二硫苏
糖醇(dithiothreitol, DTT),将QDs的氨基与抗体
或配体的巯基通过缩合反应进行偶联的标记方法。
Feng等[32]用 SMCC -DTT将生物素化的QDs与单克隆
抗人抗体偶联,首次应用在毛细管免疫分析法研究
中。他们发现,在pH 9.8、20 mM 硼砂缓冲液中
可以加强抗原抗体结合并且减少蛋白质在毛细血管
壁的吸附。Wu等[33]用 SMCC-DTT将CdSe/ZnS与抗白
介素-1α抗体偶联,经过夹心免疫反应分离出白细
胞介素- 1α蛋白质,然后采用电化学分析法成功
检测到白细胞介素- 1α蛋白质生物标志物。这种
以QDs为基础的电化学免疫方法表明双功能交联剂
法能够快速、简便、高效分析蛋白质生物标志物。
5 展望
尽管目前QDs在各种细胞和动物实验中没有显
示出它会对生物体的生理状态造成明显影响,但含
有重金属组分QDs的生物相容性和长期毒性仍然不
容忽视。不过我们相信,随着 QDs 的表面修饰和
功能化以及标记技术的不断地完善,具有高稳定
性、生物安全性的新型QDs 会不断涌现,届时QDs
必将成为最有前途的荧光标记物之一,在未来的生
命科学、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Bruchez M Jr, Moronne M, Gin P, et 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s fluorescent biological labels. Science, 1998,
281(5385): 2013-6
[2] Chan WC, Nie S. Quantum dot bioconjugates for
ultrasensitive nonisotopic detection. Science, 1998, 281
(5385): 2016-8
[3] Parak WJ, Pellegrino T, Plank C. Labeling of cells with quan-
tum dots. Nanotechnology, 2005, 16 (2): R9-25
[4] Nirmal M, Brus L. Luminescence photophysics in semicon-
ductor nanocrystal. Acc Chem Res, 1999, 32(5): 407-14
[5] Smith AM , Ruan G , Rhyner MN , et al. Engineering lumi-
nescent quantum dots for in vivo molecular and cellular
imaging. Ann Biomed Eng, 2006, 34(1): 3-14
[6] Gao X , Cui Y , Levenson RM, et al. In vivo cancer targeting
and imaging with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Nat
Biotechnol, 2004, 22(8): 969-76
[7] Jaiswal JK, Mattoussi H, Mauro JM, et al. Long-term mul-
tiple color imaging of live cells using quantum dot
bioconjugates. Nat Biotechnol, 2003, 21(1): 47-51
[8] Yu X, Chen L, Li K , et al. Immunofluorescence detection
with quantum dots bioconjugates for hepatoma in vivo. J
Biomed Opt, 2007, 12(1): 014008
[9] Tomlinson ID, Mason JN, Blakely RD, et al. High affinity
395第4期 蒋飞荣,等:荧光量子点探针及其标记技术
inhibitors of the dopamine transporter (DAT):
novel biotinylated ligands for conjugation to
quantum dot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6, 16(17):
4664-7
[10] Gao X, Yang L, Petros JA, et al. In vivo molecular and cellular
imaging with quantum dots. Curr Opin Biotechnol, 2005, 16
(1): 63-72
[11] Pinaud F, Michalet X, Bentolila LA, et al. Advances in fluo-
rescence imaging with quantum dot bio-probes. Biomaterials,
2006, 27(9): 1679-87
[12] Chan WC, Maxwell DJ, Gao X, et al.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for multiplexed biological detection and imaging. Curr
Opin Biotechnol, 2002, 13(1): 40-6
[13] Chen Z, Chen H, Meng H, et al. Bio-distribution and meta-
bolic paths of silica coated CdSeS quantum dots. Toxicol
Appl Pharmacol, 2008, 23(3): 364-71
[14] Knopp D, Tang D, Niessner R. Review: bioanalytical appli-
cations of biomolecule-functionalized nanometer-sized doped
silica particles. Anal Chim Acta, 2009, 647(1): 14-30
[15] Yu XF, Chen LD, Deng YL, et al. Fluorescence analysis
with quantum dot probes for hepatoma under one-and two-
photon excitation. J Fluoresc, 2007, 17(2): 243-7
[16] Susumu K, Mei BC, Mattoussi H. Multifunctional ligands
based on dihydrolipoic acid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to pro-
mote biocompatibility of quantum dots. Nat Protoc, 2009,
4 (3): 424-6
[17] Ballou B, Lagerholm BC, Ernst LA, et al. Nonivasive imag-
ing of quantum dots in mice. Bioconjug Chem, 2004, 15(1):
79-86
[18] Wang S, Song H, Ong WY, et al. Positively charged and pH
self-buffering quantum dots for efficient cellular uptake by
charge mediation and monitoring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Nanotechnology, 2009, 20 (42): 425102
[19] Wisher AC, Bronstein I, Chechik V. Thiolated PAMAM
dendriner-coated CdSe/ZnSe nanoparticles as protein trans-
fection agents. Chem Commun, 2006, 21(15): 1637-9
[20] Nann T. Phase-transfer of CdSe@ZnS quantum dots using
amphiphilic hyperbranched polyetheyleneimine. Chem
Commun, 2005, 7(13): 1735-6
[21] Kim SW, Kim S, Tracy JB, et al. Phosphine oxide polymer
for water-suluble nanoparticles. J Am Chem Soc,
2005, 127(13): 4556-7
[22] Dubertret B, Skourides P, Norris DJ, et al. In
vivo imaging of quantum dots encapsulated in
phospholipids micelles. Science, 2002, 298(5599):
1759-62
[23] Liu S, Lee CM, Wang S, et al. A new bioimaging carrier for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 phos- pholipid nanoemulsion
mimicking natural lipoprotein core. Drug Deliv, 2006, 13
(2): 159-164
[24] Tan WB, Jiang S, Zhang Y. Quantum-dot based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silenceing of HER2/neu gene via RNA interference.
Biomaterials, 2007, 28(8): 1565-71
[25] Han M , Gao X , Su JZ, et al. Quantum -dot -tagged
microbeads for multiplexed optical coding of biomolecules.
Nat Biotechnol, 2001, 19(7): 631-5
[26] Goldman ER, Anderson GP, Tran PT, et al. Conjugation of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with antibodies using an engi-
neered adaptor protein to provide new reagents for
fluoroimmunoassays. Anal Chem, 2002, 74(4): 841-7
[27] Wu X, Liu H, Liu J, et al. Immunofluorescent labeling of
cancer marker Her2 and other cellular targets with semicon-
ductor quantum dots. Nat Biotechnol, 2003, 21(1): 41-6
[28] Wang HZ, Wang HY, Liang RQ, et al.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 CA125 in ovarian carcinoma using quantum dots.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4, 36(10): 681-6
[29] Kairdolf BA, Mancini MC, Smith AM, et al. Minimizing
nonspecific cellular binding of quantum dots with hydroxyl-
derivatized surface coatings. Anal Chem, 2008, 80(8): 3029-
34
[30] de la Fuente JM, Fandel M, Berry CC, et al. Quantum dots
protected with tiopronin: a new fluorescence system for
cell-biology studies. ChemBioChem, 2005, 6(6): 989-91
[31] Choi Y, Kim HP, Hong SM, et al.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using polymer-coated quantum-dot-DNA
conjugates. Small, 2009, 5(18): 2085-91
[32] Feng HT, Law WS, Yu LJ, et al. Immunoassay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quantum dots. J Chromatogr A, 2007,
1156(1-2): 75-9
[33] Wu H, Liu GD, Wang J, et al. Quantum-dots based electro-
chemical immunoassay of interleukin-1α. Electrochem
Commun, 2007, 9(7): 1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