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reeding of L-valine producer and optimization of its fermentation medium

L-缬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全 文 :第9卷第3期
2011年5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JournalofBioprocessEngineering
Vol.9No.3
May2011
doi:10.3969/j.issn.1672-3678.2011.03.001
收稿日期:2010-09-19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8AA02Z212)
作者简介:袁丹丹 (198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氨基酸生产菌种选育与发酵工艺;张伟国(联系人),教授,Email:
zhangwg168@126.com
L 缬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袁丹丹,侯小虎,张伟国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摘 要: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NJ 237为出发菌株,通过梯度传代适应性培养及同浓度药物平板富
集培养的方式,逐步提高菌体的抗药物性能,获得了1株耐高糖和耐高浓度α 氨基丁酸(αAB)的菌株NJ 2372。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该菌株 L 缬氨酸(LVal)产量的3个重要因素玉米浆、生物素
(VH)、硫胺素(VB1)的添加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玉米浆、VH、VB1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1g/L、35μg/L和101
μg/L时,摇瓶发酵72h,LVal摇瓶发酵产量达到529g/L。
关键词:L缬氨酸;黄色短杆菌;菌种选育;响应面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Q939.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1)03-0001-05
BreedingofLvalineproducerandoptimizationofitsfermentationmedium
YUANDandan,HOUXiaohu,ZHANGWeiguo
(KeyLaboratoryofIndustrialBiotechnologyoftheMinistryofEducation,SchoolofBiotechnology,
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Abstract:UsingBrevibacteriumflavumNJ237astheoriginalstrainbygradualadaptivecultureandsyn
chronizedenrichmentcultureonthesameconcentrationofadditives,aLvalineproducingmutantNJ
2372wasobtained.Itwasresistanttohighconcentrationofglucoseandαaminobutyricacid.Ontheba
sisofsinglefactorexperiments,theoptimalconcentrationsofthethreeimportantfactorsincludingcorn
steepliquor,VH,VB1wereobtainedby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Theconcentrationsofcornsteep
liquor,VH,VB1were11g/L,35μg/L,and101μg/L,respectively,andLvalineproductionofthe
strainwas529g/Lfor72hinshakerflask.
Keywords:Lvaline;Brevibacteriumflavum;breeding;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
  L 缬氨酸(LVal)是一种支链氨基酸,也是
一种治疗高血压特效药———缬沙坦的原料,近年
来市场需求量猛增[1]。LVal发酵生产的研究开
始于20世纪 60年代,人们在 LVal产生菌的诱
变育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2-4]。国外报道的
LVal较高产量为48g/L[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
研究所于 1975年报道了 LVal产生菌北京棒杆
菌突变株 AS1586的选育,获得的1株双重缺陷
型变异株 AS1586(Ile-Thr-),可 积 累 LVal
268g/L[6]。2010年 Liu等[7]以 黄色短杆菌
XQ5122为出发菌株,经过 DES及 NTG诱变处
理,获得菌株XQ 6,并研究了氨基酸、有机酸、
维生素、碱基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对产酸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优化策略,使菌株 XQ 6的最高产
量达到677g/L。
葡萄糖用以构成菌体及代谢产物的碳架结构,
同时还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提高菌体的
耐高糖性能,可以使菌体在较高浓度糖培养基中保
持良好的细胞形态,提高糖的利用率,进而提高
LVal产率。α 氨基丁酸(αAB)是 LVal的结构类
似物,筛选αAB抗性标记可以解除LVal对乙酰羟
酸合酶的反馈抑制作用[8]。笔者通过对菌株进行
环境的适应性及同步富集培养,筛选出具有高抗药
物且产酸高的菌株。优良的菌种要与最佳的发酵
工艺条件相匹配,笔者采用响应面分析策略,以
LVal产量为响应值,以玉米浆、生物素(VH)、硫胺
素(VB1)为响应因子,用软件DesignExpert71建立
响应曲面模型优化发酵培养基,以期达到预期的
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
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NJ 237由
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筛选。
112 实验仪器
PHS 3C精密 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UV
2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龙尼柯(上海)仪器有限
公司;SBA 40C生物传感分析仪,山东省科学院生
物研究所。
113 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g/L):葡萄糖5,牛肉膏 10,蛋白
胨 10,NaCl5,琼脂 20。
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 25,(NH4)2SO45,
KH2PO41,MgSO4·7H2O05,玉米浆35,CaCO310。
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 125,(NH4)2SO440,
KH2PO4 1,MgSO4·7H2O05,玉米浆 10,VH
000005,VB1 00001,CaCO330。
高糖平板和高浓度 αAB平板:完全培养基中
加入适量葡萄糖或αAB。
完全培养基和种子培养基均以质量分数20%
NaOH调 pH至 72,01MPa压力下灭菌 20min。
发酵培养基以20%NaOH调至pH72,007MPa压
力下灭菌8min。
12 实验方法
121 高糖适应性及富集培养
参照文献[9]进行高糖适应性及富集培养。
122 高浓度αAB适应性及富集培养
以筛选出的抗高糖菌株为出发菌选育抗 LVal
结构类似物αAB的菌株,培养方法同121。
123 摇瓶初筛
在高糖或αAB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欲筛选
菌株,挑取单菌落扩培后的菌株于装有40mL发酵
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振荡培养72h,测定发
酵液中的LVal,筛选出若干产 LVal较高的菌株进
行复筛。
124 摇瓶复筛
先将初筛得到的菌株进行种子培养,然后以
5%的接种量接入到装有40mL发酵培养基的500
mL三角瓶中,做3个平行样,32℃、100r/min振荡
培养72h,筛出产LVal较高的菌株。
13 分析方法
131 pH测定
采用精密 pH试纸以及 PHS 3C精密 pH计
测定。
132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吸取试样菌液 02mL至 5mL浓度为 025
mol/LHCl溶液中,摇匀后在 562nm处测定吸光
值OD562。
133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采用 SBA 40C多功能谷氨酸 葡萄糖生物传
感分析仪测定。
134 LVal含量的测定
纸层析法、比色定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LVal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黄色短杆菌耐受性培养前后的糖及 αAB临
界抗性浓度的确定
  按121和122所述方法,以药物的临界浓
度为初始培养浓度,经过逐级培养,筛选出目的菌
株。首先筛出的具有高糖抗性的菌株命名为 NJ
2371,在该菌的基础上,又筛出的具有高 αAB抗性
的菌株命名为NJ 2372。
按糖及αAB浓度梯度分别制备一系列平板,
从活化平板上刮取一环菌于生理盐水中,打碎制成
菌悬液,分别涂布在240、250、260、270、280、290和
300g/L高糖平板上与5、10、15、20、25、30和35g/L
αAB平板上,确定菌株对糖及 αAB的临界抗性浓
度,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表1 菌株的耐糖性比较
Table1 Criticalglucoseconcentrationofstrains
ρ(葡萄糖)/(g·L-1)
耐糖性
NJ 237 NJ 2371
240 +- ++
250 - ++
260 - ++
270 - ++
280 - ++
290 - +-
300 - -
    注:++表示生长;+-表示少量生长;-表示不生长。
表2 菌株的耐αAB性比较
Table2 CriticalαABconcentrationofstrains
ρ(αAB)/(g·L-1)
耐αAB性
NJ 237 NJ 2372
5 ++ ++
10 ++ ++
15 +- ++
20 - ++
25 - ++
30 - +-
35 - -
    注:++表示生长;+-表示少量生长;-表示不生长。
由表1和表2可知:黄色短杆菌经过耐受性培
养后,糖抗性达到290g/L,αAB抗性达到30g/L,
获得了具有双重抗性的优良菌株。
22 菌株耐受性培养前后摇瓶生长、产酸和耗糖情
况比较
  将出发菌株及筛选出的菌株经过种子培养,
以5%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提高发酵培养
基初糖质量浓度为170g/L,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
情况下,摇瓶发酵72h,其菌株生长、耗糖、产酸情
况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菌株在较高质量浓度(170g/L)
的葡萄糖培养基中,其生长、耗糖以及 LVal产量都
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出发菌株NJ 237的抗糖
性较低,受到了高浓度葡萄糖的抑制,菌体生长延
滞期较长,产酸较低;而经过高糖适应性培养的菌
株NJ 2371,菌体生长延滞期较出发菌株短,对糖
的消耗速率明显加快,说明对高糖有了一定的抗
图1 菌株培养中菌体生长、耗糖和产酸曲线
Fig.1 Celgrowth,glucoseconsumptionand
Lvalineproductioncurvesofstrains
性;尤其是菌株NJ 2372,由于具有双重抗性,尤其
是αAB抗性解除了缬氨酸对关键酶的反馈抑制作
用,产酸有更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知:经过适应
性培养后,菌体性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效果良好,
说明这种培养方式适合于菌种选育。
2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玉米浆成分复杂,为微生物生长代谢提供所
需的各种氨基酸、生长因子、核酸等。若玉米浆用
量少,菌体浓度小,菌体生长繁殖受到限制,对产
酸不利;用量过多,则菌体浓度大,产杂酸也较多,
消耗较多的营养物质,影响 LVal的产量。VH的
用量影响细胞壁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胞内物质的
分泌。当 VH用量过少时,细胞壁合成不足,容易
造成谷氨酸的积累;过多则不利于菌体的生长。
VB1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适宜的用量对细胞的
生长产酸有促进作用[11-12]。在单因素实验的基
础上,以 LVal产量为响应值,以玉米浆、VB1、VH
浓度为响应因子,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设
计,如表3所示。
3 第3期 袁丹丹等:L缬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表3 实验设计的因素及水平
Table3 Factorsandlevelsoftheexperiment
水平
X1
ρ(玉米浆)/
(g·L-1)
X2
ρ(VB1)/
(μg·L-1)
X3
ρ(VH)/
(μg·L-1)
-1 6 60 30
0 10 100 50
1 14 140 70
用软件DesignExpert71进行实验设计,实验
共进行17次,17个实验点可以分为两大类:析因点
和零点。析因点共有12个,是自变量取值在 X1、X2
和X3所构成的三维顶点;零点共有5个,即实验重
复5次,为响应面区域的中心点,用来估计实验误
差,实验结果和方差分析见表4和表5。
由表4可知:以 LVal的质量浓度为响应值 Y,
确定回归方程的系数,得到如下的二次回归方程:
Y=5023+357X1 +065X2 -621X3 -150X1X2+
180X1X3+013X2X3-704X

1-694X

2-397X

3。
表4 响应面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Table4 Designandresultsoftheresponse
surfaceexperiment
实验号 X1 X2 X3 ρ(LVal)/(g·L-1)
1 -1 0 -1 4239
2 -1 0 1 2778
3 1 1 0 3886
4 1 0 1 3964
5 -1 1 0 3586
6 0 0 0 5079
7 0 -1 1 3208
8 0 0 0 497
9 0 0 0 5007
10 1 -1 0 3964
11 0 1 1 3273
12 0 -1 -1 4616
13 0 0 0 5046
14 -1 -1 0 3064
15 0 0 0 5013
16 1 0 -1 4707
17 0 1 -1 4629
 
表5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Table5 Varianceanalysisoftheregressionequation
方差来源 总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和 F值 P值
模型 96555 9 10728 8482 <00001
X1 10182 1 10182 8050 <00001
X2 341 1 341 269 01448
X3 30851 1 30851 24391 <00001
X1X2 900 1 900 712 00321
X1X3 1289 1 1289 1019 00152
X2X3 0068 1 0068 0053 08238
X21 20853 1 20853 16487 <00001
X22 20294 1 20294 16045 <00001
X23 6645 1 6645 5253 00002
误差 885 7 126
失拟项 817 3 272 1595 00109
纯误差 068 4 017
所有项 97440 16
 
  由表5可知:该回归模型(P<00001)高度和失
拟项(P<005)显著。方程的一次项和二次项比交互
项要显著一些;且玉米浆(P<00001)和 VH(P<
00001)对产酸的影响大于 VB1(P=01448),R
2为
09909,这表示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可用于分析和预测
LVal产量。
应用DesignExpert71软件将二次回归模型进
行规范分析,得到3个影响因子相互之间的响应面
立体图(图2~图4)。
由图2~图4可知:回归模型存在稳定点,稳定
4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图2 玉米浆和VB1对LVal产量的影响
Fig.2 Efectsofcornsteepliquorand
VB1onLValproduction
图3 VB1和VH对LVal产量的影响
Fig.3 EfectsofVB1andVHonLValproduction
图4 玉米浆和VH对LVal产量的影响
Fig.4 Efectsofcornsteepliquorand
VHonLValproduction
点即为最大值,利用回归方程分别对X1、X2和 X3求偏
导,令导数等于 0,得到的最佳点:X1=0156;X2=
0024;X3=-0747;Y=5283。换算成实验条件:玉米
浆质量浓度为11g/L;VB1质量浓度为101μg/L;VH质
量浓度为35μg/L;LVal产量最高值为5283g/L。为
了验证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拟合程度,以上面三因
子的最优浓度进行摇瓶实验,3次实验后测得LVal产
    
量接近,平均值为529g/L,与预测值十分相近,证明了
该模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3 结论
通过高浓度药物液体培养基的逐级培养及相
同浓度药物平板的同步富集培养方法,得到了对高
药物环境有良好适应性的LVal生产菌株。
对选育出的菌株,以LVal产量为响应值,以玉
米浆、VH和VB1影响菌株产酸的3个重要因素为响
应因子,实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
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3个重要影响因素的
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玉米浆11g/L,VH35μg/L,
VB1101μg/L。在此培养条件下,摇瓶发酵72h,最
终产酸达529g/L。
参考文献:
[1] 贾庆忠,马桂林,黎文志.抗高血压药缬沙坦的合成[J].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2001,32(9):385387.
[2] UdakaS,KinoshitaS.ThefermentativeproductionofLvalineby
bacteria[J].JGenApplMicrobiol,1960(5):160174.
[3] TsuchidaT,YoshinagaF,KubotaK.ProductionofLvalineby2
thiazolealanineresistantmutantsderivedfromglutamicacidbac
teria[J].AgicBiolChem,1975,39:13191322.
[4] KisumiM,KomatsubaraS,SahmH.Valineaccumulationbyami
nobutyricacidresistantmutantsofSeratiamarcescens[J].JBac
teriol,1971,106:493499.
[5] BlombachB,SchreinerME,BartekT,etal.Corynebacteriumglu
tamicumtailoredforhighyieldLvalineproduction[J].ApplMi
crobiolBiotechnol,2008,79:471479.
[6] 陈琦.L 缬氨酸发酵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75(4):
325329.
[7] LiuHuangmin,ZhangWeiguo.Preliminarystudyonmetabolic
regulationandcontrolofLvalinefermentationinanewly
screenedLvalineproducingBrevibacteriumflavumstrain[J].
AfricanJournalofBiotechnology,2010,9(22):33083317.
[8] 赵丽丽.L缬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D].天
津:天津科技大学,2003.
[9] LeeK.Enhancedproductionoflactidacidbyanadaptedstrainof
Lactobacilusdelbrueckisubsp.lactis[J].WorldJMicrobiolBio
technol,2007,23(9):13171320.
[10] 潘家秀.蛋白质化学研究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1] 陈银芳.L赖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
生物技术,2009,19(4):3640.
[12] 秦海斌,张伟国.金属离子及添加表面活性剂对谷氨酸发酵
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10):167169.
5 第3期 袁丹丹等:L缬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