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2卷第 3期
2014年 5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2 No 3
May 2014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4 03 016
收稿日期:2013-12-23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2A207)
作者简介:张 帜(1983—),男,山东济宁人,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化工;马翠卿(联系人),教授,E⁃mail:macq@ sdu edu cn
芽胞杆菌发酵产 2,3 丁二醇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张 帜,李理想,马翠卿
(山东大学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100)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利用芽胞杆菌生产 2,3 丁二醇(2,3-BD)的研究进展,包括生产菌株的筛选、影响芽胞杆菌
发酵 2,3 丁二醇的因素、芽胞杆菌 2,3 丁二醇代谢途径及调控等方面,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芽胞杆菌;2,3 丁二醇;代谢
中图分类号:TQ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4)03-0079-08
Research advance and prospects of fermentation of 2,3⁃butanediol by Bacillus sp
ZHANG Zhi,LI Lixiang,MA Cuiq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Technolog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Recent progress of 2, 3⁃butanediol ( 2, 3⁃BD) production by strains of Bacillus sp was
reviewed,including strain isolation,impact factors of 2,3⁃BD production,an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f
2,3⁃BD synthesis Finally,future research perspect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Bacillus sp ;2,3⁃butanediol;metabolism
2,3 丁二醇(2,3⁃butanediol,2,3 BD)是一种
C4平台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和航空航
天燃料等领域,它可直接用作增湿剂、软化剂和风
味添加剂等,也可用来制备聚合物、油墨、香水、熏
蒸剂、增塑剂、炸药以及药物的手性载体等[1-5]。
2,3 丁二醇的燃烧值为 27 200 kJ / kg,与乙醇
(29 055 kJ / kg)和甲醇(22 081 kJ / kg)相当,是一种
潜在价值很高的燃料添加剂[6]。 如(2R,3R) 2,3
丁二醇由于具有较低的凝固点( -60 ℃),因此可以
作为抗冻剂[2,7],而 meso 2,3 丁二醇还可用于聚
合物的生产[8]。
2,3 丁二醇的衍生物也具有重要用途。 例如,
2,3 丁二醇在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的 3 羟基丁
酮,是一种常用的香料,用作奶油、干酪、咖啡和果
实的香味增强剂[9];2,3 丁二醇脱水产物甲乙酮,
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在胶黏剂、合成革、油墨和
涂料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2,5];2,3 丁二醇
脱水产生的 1,3 丁二烯,可用于合成树脂和橡胶
等;2,3 丁二醇与甲乙酮缩合并进行加氢反应生成
的辛烷,可用来产生高质量的航空燃料[2,5]。 目前,
2,3 丁二醇及其衍生物的市场需求据估计可达到
每年 3 000 万 t 以上,其市场价值高达 430 亿
美元[10]。
芽胞杆菌属(Bacillus)微生物是革兰氏染色阳
性菌,具有产生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的特性。 芽
胞杆菌由于能够产生芽胞,具有较强的环境抗逆
性;同时,芽胞杆菌具有较强的 C 源利用能力,可利
用包括葡萄糖、果糖和木糖等单糖,蔗糖和纤维二
糖等二糖以及淀粉等复杂 C 源,因此,广泛应用于
生产乳酸、聚谷氨酸和乙偶姻等化学品[9,11-12]。 目
前,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胞杆菌
(B licheniformis)、多粘类芽胞杆菌 ( Paenibacillus
polymyxa ) 和 淀 粉 液 化 芽 胞 杆 菌
(B amyloliquefaciens),被用于 2,3 丁二醇的生产研
究。 本文中,笔者综述近年来利用芽胞杆菌进行 2,3
丁二醇生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芽胞杆菌发酵 2,3 丁二醇能力对比
芽胞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芽
胞杆菌与其他细菌相比,具有生长繁殖迅速、代谢
快、体积大、生命力顽强等优点。 芽胞杆菌发酵产
2,3 丁二醇的研究已有很多年的历史[5],目前已有
报道的产 2,3 丁二醇的菌株主要包括多粘类芽胞
杆菌、地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地芽胞杆菌和
解淀粉芽胞杆菌,这些菌株属于非致病性芽胞杆
菌,被认为是 GRAS(generally recongnized as safe)细
菌。 各菌株特点及产 2,3 丁二醇能力见表 1。
1 1 多粘类芽胞杆菌
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是目
前研究较多的 2,3 丁二醇生产菌株。 其早期在分
类学上归为芽胞杆菌属,且由于其在形态特征、生
理生化特征、发酵特性等很多方面与芽胞杆菌类
似,因此,本文中笔者将其与其他芽胞杆菌一起进
行比较。
表 1 利用芽胞杆菌进行 2,3 丁二醇生产的研究
Table 1 Researches for production of 2,3⁃BD by Bacillus sp
菌株 温度 /℃ C源
产量 /
(g·L-1)
生产强度 /
(g·L-1·h-1) 转化率 / % 文献
B subtilis 37 葡萄糖 6 1 0 40 67 [13]
B amyloliquefaciens 37 葡萄糖 92 3 0 96 84 [14]
B amyloliquefaciens 37 葡萄糖 61 4 1 71 76 [15]
B amyloliquefaciens 37 甘油 83 3 0 87 84 [16]
P polymyxa 30 葡萄糖 111 0 2 06 — [17]
P polymyxa 30 菊粉 36 9 0 88 — [18]
P polymyxa 39 木糖 5 1 0 21 — [19]
B licheniformis 30 葡萄糖 144 7 1 14 80 [20]
B licheniformis
50 葡萄糖 13 0 2 60 90
50 木糖 13 8 0 98 73
[21]
Geobacillus sp 55 葡萄糖 14 5 0 30 69 [22]
B licheniformis 50 葡萄糖 115 7 2 4 94 [23]
多粘芽胞杆菌是目前报道的唯一一种可产光
学纯 ( 2R, 3R ) 2, 3 丁二醇的野生菌株。
Nakashimada 等[24] 研究发现,在厌氧条件下, pH
6 3、稀释率为 0 2 h-1时,(2R,3R) 2,3 丁二醇的
光学纯度大于 98%,其最高产量为 74 4 mmol / L。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添加乙酸可以促进多粘芽胞杆
菌产 2,3 丁二醇。 在初始 pH 6 8 条件下,补料分
批发酵中按照每摩尔葡萄糖中添加 0 35 mol 乙酸
的量添加乙酸,2,3 丁二醇产量可达 637 mmol / L,
其光学纯度大于 98%,转化率达到理论转化率的
81%[25]。 Häßler等[17]研究发现多粘芽胞杆菌 DSM
365具有较高的(2R,3R) 2,3 丁二醇生产能力,
在 60 g / L酵母粉条件下,补料分批发酵 54 h,(2R,
3R) 2,3 丁二醇产量达到 111 0 g / L,生产强度达
到 2 1 g / (L·h),这是目前多粘芽胞杆菌生产 2,3
丁二醇的最高水平。
多粘芽胞杆菌也可利用戊糖为底物发酵产
2,3 丁二醇。 Laube 等[26]对比了 10 株多粘芽胞杆
菌的木糖利用能力,发现菌株 9035具有较高的利用
木糖产 2,3 丁二醇的能力,其利用木糖可产生 4 4
g / L 2,3 丁二醇,相同条件下其利用 L 阿拉伯糖可
产生 8 7 g / L 2,3 丁二醇。 该菌株还可分别利用甘
露糖、半乳糖、纤维二糖和淀粉产生 7 3、8 5、8 5 和
5 0 g / L的 2,3 丁二醇,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广的底
0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物谱。 Marwoto等[19]研究发现,在 39 ℃条件下多粘
芽胞杆菌批次发酵 24 h 可消耗 100 mmol / L 的木
糖,共计产生 39 mmol / L的(2R,3R) 2,3 丁二醇,
同时还生产了 65 mmol / L的乙醇和 47 mmol / L的乙
酸。 而当底物为 100 mmol / L 葡萄糖和 100 mmol / L
木糖的混合物时,菌株仍能在 24 h 内消耗完糖,产
生 82 mmol / L 的 ( 2R, 3R) 2, 3 丁二醇、 124
mmol / L乙醇和 33 mmol / L 乙酸。 以上结果表明,与
葡萄糖相比,多粘芽胞杆菌利用戊糖能力较弱。
菊粉是一种主要由果糖聚合而成的链状非消
化性寡糖,其来源于非粮原料菊芋。 由于多粘类芽
胞杆菌可以产生菊粉酶,因此其可以直接以菊粉为
底物进行 2,3 丁二醇的发酵生产。 Gao 等[18]优化
了多粘类芽胞杆菌利用菊粉发酵产 2,3 丁二醇的
培养基,研究发现菊粉、K2HPO4和 NH4Cl是影响 2,
3 丁二醇发酵生产的关键因素,并通过中心组合实
验得到了各因素的最适浓度。 在 5 L发酵罐分批发
酵实验中,(2R,3R) 2,3 丁二醇的质量浓度达到
36 92 g / L,光学纯度大于 98%。
1 2 枯草芽胞杆菌
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是芽胞杆菌属的一种
呈革兰氏染色阳性的菌,该菌能利用多种糖类以及
淀粉,能利用蛋白质,分解色氨酸形成吲哚。 在工
业上,枯草芽胞杆菌是重要的 α 淀粉酶、中性蛋白
酶和 5′ 核苷酶生产菌株,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与地衣芽胞杆菌类似,枯草芽胞杆菌及其生产的酶
制剂被美国 FDA 认定为 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菌体本身在污水处理和生物菌肥行业中广
泛应用。 枯草芽胞杆菌(最广泛应用的菌株为枯草
芽胞杆菌 168)作为芽胞杆菌属的模式菌株,已经测
序获得多个菌株的全基因组信息,其遗传操作体系
也是芽胞杆菌属内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 早在 20
世纪 4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枯草芽胞杆菌能够发酵
葡萄糖产生 2, 3 丁二醇,但是相关报道很少。
Biswas等[13]报道了 1 株枯草芽胞杆菌 168 的工程
菌能够增加 2,3 丁二醇的发酵生产能力,采用
AlsSD操纵子的启动子 P alsSD替换 budA 基因的启动
子,使菌株能够在对数生长前期表达 budA 基因,经
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菌株开始积累 2,3 丁二醇的
时间由对数后期提前到对数前期,通过添加乙酸
盐,采用好氧 厌氧两步发酵法等策略使菌株生产强
度提高 6 7倍,达到 0 4 g / (L·h),2,3 丁二醇的最
终总质量浓度达到 6 1 g / L。 枯草芽胞杆菌发酵生
产 2,3 丁二醇的构型以(2R,3R) 丁二醇为主。
1 3 淀粉液化芽胞杆菌
淀粉液化芽胞杆菌近年来被发现是较好的 2,
3 丁二醇生产菌株。 Yang 等[14]筛选到 1 株产 2,
3 丁二醇的淀粉液化芽胞杆菌 B10 127,该菌株能
够在 200 g / L的葡萄糖培养基中生长并生产 2,3
丁二醇,显示出较高的葡萄糖耐受性。 该菌株的最
适发酵温度为 37 ℃,最适初始 pH 在 5 5 ~ 7 5 之
间,其补料分批发酵产量可达 92 3 g / L,生产强度为
0 96 g / (L·h)。 该菌株的转化率为理论转化率的
84%,主要副产物为琥珀酸。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玉
米浆、豆粕和柠檬酸铵是影响该菌株发酵产 2,3 丁
二醇的关键因素,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了以上
因素的最适浓度,在最优培养基中,该菌株的产量
提高至 62 7 g / L,生产强度提高至 1 49 g / (L·h),
是原有水平的 2 4倍。 当发酵体积放大到 20 L 后,
发酵 36 h,2,3 丁二醇的终质量浓度达到 61 4
g / L,其生产强度达到 1 71 g / (L·h),转化率为理论
转化率的 76%[15]。 该菌株还能够利用甘油作为发
酵底物进行 2,3 丁二醇的生产。 研究结果表明,粗
甘油的发酵特性与纯甘油接近,且不抑制菌体生
长。 同时还发现,添加葡萄糖或者蔗糖能够显著促
进甘油利用和 2,3 丁二醇生产的速率,但其中葡萄
糖对甘油的利用有抑制作用,而蔗糖没有抑制甘油
的利用,其促进甘油利用和 2,3 丁二醇生产的效果
更为显著。 在此基础上,Yang[16]利用富含蔗糖的甜
菜糖蜜作为共代谢底物,补料分批发酵 96 h,2,3
丁二醇产量达到 83 3 g / L,转化率为理论转化率的
84%,生产强度为 0 87 g / (L·h),为目前报道的利
用粗甘油发酵的最高水平。
1 4 地衣芽胞杆菌
在工业上,地衣芽胞杆菌(B licheniformis )应用
广泛,主要用来生产蛋白酶、淀粉酶和抗生素等。
虽然,研究者很早就发现地衣芽胞杆菌可以产生 2,
3 丁二醇,但是有关地衣芽胞杆菌发酵生产 2,3
丁二醇的文献报道不多, 产物浓度也很低。
Nilegaonkar等[27]利用地衣芽胞杆菌,以葡萄糖为 C
源(20 g / L),在 37 ℃、pH 6 0条件下,发酵 72 h,2,
3 丁二醇质量浓度为 8 7 g / L,转化率达到理论转
化率的 94%,但生产强度仅有 0 12 g / ( L·h)。
Nilegaonkar等[28]进一步研究发现,地衣芽胞杆菌能
够利用葡萄糖、果糖、纤维二糖、淀粉、蔗糖和甘露
糖进行 2,3 丁二醇的生产,表明该菌具有较广的底
18 第 3期 张 帜等:芽胞杆菌发酵产 2,3 丁二醇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物谱。
Wang等[21]筛选得到一株能够在高温(50 ℃)
条件下积累乳酸的菌株 B licheniformis BL1,经过木
糖驯化以及敲除乳酸脱氢酶基因( ldh)后得到的菌
株 B licheniformis BL8能够在 50 ℃高温条件下发酵
葡萄糖和木糖生产高光学纯度(98%)的(2R,3R)
丁二醇。 在 pH 5 0、5%通气条件下,发酵 30 g / L的
葡萄糖和木糖分别获得 135 mmol (12 16 g / L)和
153 3 mmol(13 82 g / L) 2,3 丁二醇,转化率分别
为 0 9 mol / mol 葡萄糖和 0 73 mol / mol 木糖,最大
生产速率分别为 29 4和 26 1 mmol / (L·h)。 Perego
等[29]利用 B licheniformis NCIMB 8095 发酵玉米淀
粉水解液生产 2,3 丁二醇,在最佳条件下,二醇
(2,3 丁二醇与乙偶姻的总量)生产强度达到 0 58
g / (L·h),转化率达到 0 87 mol / mol,其中 2,3 丁二
醇为 6 44 g / L,乙偶姻为 0 47 g / L。 Li等[23]筛选得
到了高温高产 2,3 丁二醇的地衣芽胞杆菌 10 1
A,其可在 50℃条件下高效发酵葡萄糖生产 2,3 丁
二醇,产量高达 115 7 g / L,同时生产强度达到 2 4
g / (L·h),转化率为理论转化率的 94%,为目前高温
菌株产 2,3 丁二醇的最高水平。 该菌株的基因组
已经完成测序,对基因组的深入分析有望阐明其 2,
3 丁二醇高温高效生产机制。
1 5 嗜热地芽胞杆菌
目前,关于高温条件下(50~60 ℃)产乳酸和乙
醇的菌株研究较多,而在该条件下产 2,3 丁二醇的
菌株鲜见报道。 Xiao 等[22]首次报道了 1 株在高温
条件下产 2,3 丁二醇和乙偶姻的嗜热地芽胞杆菌,
采油采出水经 100 ℃灭菌后涂布筛选平板,筛选得
到了能够产 2,3 丁二醇和乙偶姻的菌株 XT15,经
鉴定为 Geobacillus。 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45 ~
55 ℃,其在 pH 8 0 时,产物乙偶姻的产量最高,达
到 8 0 g / L。 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培养 48 h,2,3 丁
二醇和乙偶姻的产量分别为 14 5和 7 7 g / L。
2 芽胞杆菌发酵 2,3 丁二醇的影响
因素
微生物发酵生产 2,3 丁二醇受到很多因素的
影响,其中溶氧(DO)和 pH 被认为是影响最大的 2
个因素。 此外,部分芽胞杆菌具有在高温下生长并
产生 2,3 丁二醇的能力,且温度对于 2,3 丁二醇
产量影响较大。 因此,笔者总结了以下 3 个因素对
芽胞杆菌 2,3 丁二醇生产的影响。
2 1 溶氧
溶氧是影响微生物 2,3 丁二醇发酵的关键因
素,其水平高低影响到 2,3 丁二醇的产量、生产强
度以及副产物的形成[5]。 一般来说,高的溶氧水平
会导致生物量的提高,从而提高生产强度,但往往
会造成 2,3 丁二醇产量的降低;而低的溶氧会提高
2,3 丁二醇的产量,但由于低溶氧条件下细胞密度
的降低,会导致低的 2,3 丁二醇生产强度。 因此,
为了提高 2,3 丁二醇的生产效率,需要优化一个适
当的溶氧控制策略。
Yang 等[14] 研 究 发 现 转 速 能 显 著 影 响
B amyloliquefaciens B10 127 发酵 2,3 丁二醇产
量。 随着转速的增加,菌体干质量提高,发酵周期
缩短,但是 2,3 丁二醇产量有所降低,而副产物乙
偶姻的产量逐渐提高。
(2R,3R) 2,3 丁二醇是多粘芽胞杆菌发酵的
主要产物,研究表明溶氧水平还影响多粘芽胞杆菌
的光学纯度。 Nakashimada 等[24]研究发现,溶氧水
平影响多粘芽胞杆菌所产(2R,3R) 2,3 BD 的
e e 值,其首先在摇瓶中验证了装液量对产物
e e 值的影响,发现低装液量条件下发酵产物主要
为乙偶姻,(2R,3R) 2,3 BD 仅为 12 9 mmol / L。
随着装液量的增加,2,3 丁二醇产量逐渐提高至
97 4 mmol / L,e e 值可达到 94%;而厌氧条件下,
产量有所降低,仅为 74 4 mmol / L,但e e 值则高达
99%。 5 L发酵罐水平的实验也表明,多粘芽胞杆菌
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2R,3R) 2,3 BD 光学纯度
大于 98%[25]。 Häßler 等[17]在发酵罐上研究了不同
搅拌转速和通风速率对多粘芽胞杆菌(2R,3R) 2,
3 BD的产量和e.e.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
提高,2,3 丁二醇产量逐渐升高,而产物中(2R,
3R) 2,3 BD所占比例不断降低,通风的作用小于
转速,这可能是由于高转速条件下的表面产气效应
提高了 O2的溶解效率。 该菌株在 500 r / min、0 2
vvm(每分钟通气量与罐体实际料液体积的比值)以
及 60 g / L酵母粉作为 N源的条件下,补料分批发酵
54 h,(2R,3R) 2,3 丁二醇产量达到 111 0 g / L,
e.e.值大于 98%。
2 2 pH
pH是影响芽胞杆菌 2,3 丁二醇产量及其不同
异构体的合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碱性环境有
利于有机酸的形成,从而降低 2,3 丁二醇的产量;
而在酸性环境中,有机酸的合成量显著降低,醇类
2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化合物的合成量显著提高。 不同菌株 2,3 丁二醇
生产的最适 pH往往不同。
嗜热地芽胞杆菌 XT15 在初始 pH 8 0 的条件
下,2,3 丁二醇和乙偶姻的产量最高[22]。 对于
B amyloliquefaciens B10 127而言,初始 pH在5 5~
7 5之间时,2,3 丁二醇产量较高,其中 pH 6 5 时,
2, 3 丁 二 醇 产 量 最 高, 达 到 61 6 g / L[14]。
Nilegaonkar 等[27]研究发现地衣芽胞杆菌发酵生产
2,3 丁二醇的最适 pH 是 6 0;而 Wang 等[21]利用
敲除了 ldh基因的地衣芽胞杆菌 BL5 在 50 ℃条件
下发酵 2,3 丁二醇时发现:在 pH 7 0时,会产生大
量副产物甲酸和乙醇;在 pH 5 0 条件下,2,3 丁二
醇为主要发酵产物,因此,该菌的最适 pH 为 pH
5 0。 Nakashimada等[24]研究发现,在 pH 5 7 时,多
粘芽胞杆菌所产生的 meso 2,3 BD 含量明显提
高,导致(2R,3R) 2,3 BD 的 e.e .值降低至 94%;
而 pH在 6 0 ~ 6 9 之间时,(2R,3R) 2,3 BD 的
e.e.值可达 98%。 菌株在 pH 6 6时的产量降低较为
显著,仅为 pH 6 0 时产量的 35%。 以上结果表明:
pH对于不同菌株 2,3 丁二醇的生产有不同的影
响,对于筛选到的新菌株,发酵 pH 的优化尤为
重要。
2 3 温度
温度也是影响 2,3 丁二醇发酵生产的重要因
素。 对于 B amyloliquefaciens B10 127 来说,其 2,
3 丁二醇的最适发酵温度是 37 ℃,而当温度低于
37 ℃时,该菌株主要发酵产物为乙偶姻,这一现象
与菌株 Klebsiella oxytoca M1 相似[14,30],推测其原因
可能是菌株 B10 127中的 2,3 丁二醇脱氢酶的转
录水平受到温度的影响,导致其胞内 2,3 丁二醇脱
氢酶活性在 30 ℃时远低于 37 ℃,从而积累乙偶姻。
对多粘芽胞杆菌来说,温度是影响其发酵木糖产 2,
3 丁二醇的显著因素,当温度在 30 ~ 39 ℃范围内,
(2R,3R) 2,3 丁二醇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
高[19]。 而对菌株嗜热地芽胞杆菌 XT15 来说,45 ~
55 ℃是其最适生长温度[22]。 Nilegaonkar 等[27]研究
地衣芽胞杆菌发酵生产 2,3 丁二醇时发现其最适
温度是 37 ℃;但笔者所在课题组 Li 等[23]利用筛选
到的高温菌株 10 1 A进行 2,3 丁二醇生产研究
时发现,与 Nilegaonkar 等报道的结果不同,地衣芽
胞杆菌 10 1 A的最适温度是 50 ℃。 由此可知,
温度对于不同微生物有不同影响,即使是同一个种
的不同菌株,也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
新菌株进行发酵温度的优化。
3 芽胞杆菌 2,3 丁二醇合成途径及
调控机制
3 1 2,3 丁二醇合成途径
微生物中 2,3 丁二醇合成途径是经由混合酸
途径得到的,产物中除了 2,3 丁二醇还有一系列副
产物,主要有乙醇、乳酸、乙酸、甲酸和琥珀酸等副
产物[2]。 已有报道的 2,3 丁二醇合成途径主要包
括 3条(图 1)。 其一为丙酮酸在 α 乙酰乳酸合成
酶作用下生成 α 乙酰乳酸,并在 α 乙酰乳酸脱羧
酶作用下生成(3R) 乙偶姻,(3R) 乙偶姻在 2,3
丁二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得到 2,3 丁二醇,这条
途径是微生物中 2,3 丁二醇合成的主要途径,其关
键酶研究较多;其二为在有氧条件下,α 乙酰乳酸
发生自发氧化脱羧生成双乙酰,双乙酰在 2,3 丁二
醇脱氢酶(或者叫做双乙酰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
乙偶姻,再进一步生成 2,3 丁二醇,该途径被认为
是 2,3 丁二醇合成的支路途径;其三为在葡萄糖消
耗完的情况下,碳代谢阻遏(CCR)现象消失,此时
双 乙 酰 在 乙 偶 姻 脱 氢 酶 复 合 体 ( acetoin
dehydrogenase enzyme system,AoDH ES)的作用下生
成乙酰乙偶姻,并进一步在乙酰乙偶姻还原酶
(AACR)的作用下,生成乙酰丁二醇,乙酰丁二醇可
进一步生成 2,3 丁二醇,但是催化此步反应的酶不
详,且由于发酵过程中底物葡萄糖的存在会抑制该
途径,因此其在 2,3 丁二醇发酵生产中的作用可以
忽略[2,5,31-32]。
3 2 芽胞杆菌 2,3 丁二醇合成基因簇及关键酶
在芽胞杆菌中 2,3 丁二醇合成基因簇总结如
图 2所示。 由图 2可以看出:芽胞杆菌中的 2,3 丁
二醇合成基因簇结构与革兰氏阴性菌(如肺炎克雷
伯氏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 3 个方面:①在
芽胞杆菌中该基因簇的第 2 个基因是 α 乙酰乳酸
脱羧酶基因,第 3个是 α 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而
肺炎克雷伯氏菌中 α 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在 α
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之前,这样会影响 2 个酶的表
达水平;②在芽胞杆菌中 2,3 丁二醇脱氢酶独立存
在,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 2,3 丁二醇脱氢酶基因
bdh与 alsR、alsD 和 alsS 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
簇;③绝大部分芽胞杆菌中的 2,3 丁二醇脱氢酶为
中链家族 2,3 丁二醇脱氢酶(图 3),其可同时催化
(2R,3R) 2,3 BD和 meso 2,3 BD与(3R) AC
38 第 3期 张 帜等:芽胞杆菌发酵产 2,3 丁二醇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ALS—乙酰乳酸合成酶;ALDC—乙酰乳酸脱羧酶;
NOD—非酶氧化脱羧;BDH—2,3 丁二醇脱氢酶;
AACR—乙酰乙偶姻还原酶
图 1 芽胞杆菌中 2,3 丁二醇合成途径
Fig 1 The 2,3⁃BD synthesis pathway in Bacillus sp
和(3S) AC 间的可逆反应[33 34],而在肺炎克雷伯
氏菌中的 2,3 丁二醇脱氢酶属于短链家族 2,3 丁
二醇脱氢酶(图 3),该类酶主要催化 meso 2,3
BD与(3R) AC间的可逆反应[35]。 目前,仅有在地
衣芽胞杆菌中的 2,3 丁二醇脱氢酶属于短链家族
2,3 丁二醇脱氢酶[23]。 由于 α 乙酰乳酸脱羧酶
催化 α 乙酰乳酸仅生成(3R) AC,因此,2,3 丁
二醇脱氢酶的不同导致了芽胞杆菌生成的 2,3 丁
二醇异构体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不同。
3 3 芽胞杆菌 2,3 丁二醇合成的调控
在微生物中 2,3 丁二醇合成受到乙酸盐、群体
感应等因素的调控,对于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
开发基于基因调控的 2,3 丁二醇高效生产策略。
因此,2,3 丁二醇调控机制是目前生物法生产
2,3 丁二醇研究的热点之一。 B subtilis 是目前唯
一一种 2,3 丁二醇合成基因簇调控机制得到研究
的芽胞杆菌菌株。
Renna 等[36]敲除了 B subtilis 中的 alsR 基因,
发现 alsSD操纵子不表达,而融合转录实验也表明,
AlsR蛋白对于 alsSD 操纵子的表达是必需的,且在
稳定期时表达量明显提高。 Frädrich 等[37]研究发
现,alsSD操纵子对厌氧条件下的乙酸积累、乙酸的
添加、低 pH和好氧发酵的稳定期等几种条件的响
注:图中数字代表各基因的 Genbank号,ARYD00000000 1为
P polymyxa ATCC 12321基因组草图的 Genbank号。
图 2 产 2,3 丁二醇芽胞杆菌中 2,3 丁二醇合成基因簇
Fig 2 Gene clusters for 2,3⁃BD
biosynthesis in Bacillus sp
PpBDH—( 2R, 3R ) BDH in Paenibacillus polymyxa ( YP _
001487573); BsBDH—the ( 2R, 3R) BDH in B subtilis ( NP _
388505 1 ); SBDH—meso BDH in S marcescens BDH
(AFH00999); KpBDH—meso BDH in K pneumoniae IAM 1063
(YP _002919837 1); BlBDH—meso BDH in strain 10 1 A
(protein encoding by KF250429); BcBDH—(2R,3R) BDH in
B coagulans 2 6(YP_004570006 1); BaBDH—(2R,3R) BDH
in B amyloliquefaciens subsp plantarum YAU B9601 Y2 (YP _
005419914 1 ); MDR—medium⁃chain dehydrogenases / reductases;
SDR—short⁃chain dehydrogenases / reductases
图 3 2,3 丁二醇脱氢酶的进化树分析
Fig 3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of BDHs
应均依赖于调控基因 alsR的存在;利用 B subtilis的
RNA polymerase进行的体外转录实验证明,alsSD操
纵子的启动子转录需要调控蛋白 AlsR的存在;对该
启动子分析发现,其包含一个高亲和度结合位
点———调控结合区(regulatory binding site)和一个低
亲和度结合位点———激活因子结合区 ( activator
binding site),两者对该启动子的转录都是必需的,
且 AlsR蛋白与 RBS和 ABS结合后会形成稳定的四
聚体结构,该结构的调控蛋白能够起始 alsSD 操纵
4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子的启动子转录。
由于在 B subtilis中的 2,3 丁二醇脱氢酶基因
bdhA与 alsSD操纵子分布在基因组的不同位置,其
是否受到调控蛋白 AlsR的调控成为 2,3 丁二醇合
成调控的另一个问题。 de Oliveira等[38]构建了 alsR
基因敲除的菌株,并分别比较了野生菌株和突变菌
株中 bdhA lacZ 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稳定期 bdhA
基因 mRNA 表达水平和 2,3 丁二醇脱氢酶活力,
结果发现 AlsR对 bdhA基因表达的激活作用仅在稳
定期早期,敲除 alsR基因后,bdhA基因的表达降低,
但并未完全丧失。 同时,体外实验表明,AlsR 并不
能与 bdhA 基因的启动子相结合。 以上结果表明,
AlsR蛋白并不直接调控 bdhA 基因的表达,其可能
通过其他蛋白间接调控 bdhA基因的表达。
4 展望
4 1 高效生产 2,3 丁二醇的嗜热芽胞杆菌的筛选
目前,产 2,3 丁二醇的菌株其生长温度一般为
30~40 ℃,在此温度条件下容易染菌[22]。 而在 50~
60 ℃条件下进行发酵生产可以大大降低染菌的机
会,同时该温度条件有利于纤维素原料的同步糖化
发酵,因此高温条件下发酵生产乳酸、乙醇等产品
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但是目前在可高
效生产 2,3 丁二醇的微生物中,肺炎克雷伯氏菌、
产酸克雷伯氏菌和黏质沙雷氏菌均不能在此条件
下生长,同时部分芽胞杆菌如枯草芽胞杆菌和多粘
芽胞杆菌也不能在 50~60 ℃条件下生长。 因此,这
些菌株不能够用于高温条件下生产 2,3 丁二醇。
但部分芽胞杆菌能够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如地衣芽
胞杆菌、嗜热地芽胞杆菌和凝结芽胞杆菌等,可以
在 50~60 ℃时生长并代谢葡萄糖、木糖等 C 源,生
产 2,3 丁二醇,但是其产量较克雷伯氏菌低。 因
此,筛选高效生产 2,3 丁二醇的嗜热芽胞杆菌将成
为今后 2,3 丁二醇发酵生产研究的热点之一。
4 2 芽胞杆菌基因工程改造
芽胞杆菌的遗传操作较为困难,目前在用于生
产 2,3 丁二醇的芽胞杆菌中,仅枯草芽胞杆菌和地
衣芽胞杆菌 BL1成功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尚未有
关于解淀粉芽胞杆菌和多粘芽胞杆菌基因工程改
造的研究报道。 虽然以上菌株 2,3 丁二醇产量较
高,但其转化率较低,对其副产物合成途径进行代
谢工程改造,有望提高其转化率,从而提高 2,3 丁
二醇生产的经济性。 同时,凝结芽胞杆菌 2 6、
XZL9 分别是高效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生产乳酸的高
温菌株,其基因组中有 2,3 丁二醇合成基因簇,具
有 2,3 丁二醇生产能力,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有
望得到高效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生产 2,3 丁二醇的
高温菌株,甚至可实现 2,3 丁二醇的开放式发酵
生产。
参考文献:
[ 1 ] Syu M J.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2, 3⁃butanediol [ J ]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5:10⁃18.
[ 2 ] Celinska E, Grajek W.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2, 3⁃
butanediol:current state and prospects[J] .Biotechnol Adv,2009,
27:715⁃725.
[ 3 ] 马翠卿,李理想,高超.基于生物质与资源的化工多元醇生物
炼制研究进展[J] .生物加工过程,2013,11(2):44⁃52.
[ 4 ] 秦加阳,肖梓军,张兆斌,等.一种简单的高产 2,3 丁二醇发
酵生产方法[J] .生物加工过程,2005,3(4):71⁃73.
[ 5 ] Ji X J, Huang H, Ouyang P K. Microbial 2, 3⁃butanediol
production:a state⁃of⁃the⁃art review [ J] . Biotechnol Adv,2011,
29:351⁃364.
[ 6 ] Garg S K,Jain A. Fermentative production of 2,3⁃butanediol: a
review[J] .Bioresour Technol,1995,51:103⁃109.
[ 7 ] Yan Y,Lee C C,Liao J C.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pure(R,
R )⁃2,3⁃butanediol in Escherichia coli with stereospecific
secondary alcohol dehydrogenases[ J] .Org Biomol Chem,2009,
7:3914⁃3917.
[ 8 ] Gubbels E, Jasinska⁃Walc L, Koning C 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renewable polyesters based on 2, 5⁃
furandicarboxylic acid and 2, 3⁃butanediol [ J] . Polym Sci Pol
Chem,2013,51:890⁃898.
[ 9 ] Xiao Z J, Liu P H, Qin J Y, et al.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of
medium components for enhanced acetoin production from
molasses and soybean meal hydrolysate [ J ]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7,74(1):61⁃68.
[10] Kopke M,Mihalcea C,Liew F,et al.2,3⁃Butanediol production by
acetogenic bacteria, an alternative route to chemical synthesis,
using industrial waste ga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11,77
(15):5467⁃5475.
[11] Ko Y H,Gross R A. Effects of glucose and glycerol on γ⁃poly
(glutamic acid) formation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ATCC 9945a
[J] .Biotechnol Bioeng,1998,57(4):430⁃437.
[12] Qin J, Zhao B, Wang X, et al. Non⁃sterilized fermentative
production of polymer⁃grade L⁃lactic acid by a newly isolated
thermophilic strain Bacillus sp. 2⁃6 [ J ] . PLoS One, 2009, 4
(2):e4359.
[13] Biswas R,Yamaoka M,Nakayama H,et al. Enhanced production
of 2, 3⁃butanediol by engineered Bacillus subtilis [ J ]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2,94(3):651⁃658.
[14] Yang T,Rao Z,Zhang X,et al.Production of 2,3⁃butanediol from
glucose by GRAS microorganism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J] . J
58 第 3期 张 帜等:芽胞杆菌发酵产 2,3 丁二醇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Basic Microbiol,2011,51:650⁃658.
[15] Yang T,Zhang X,Rao Z,et al,Optimization and scale⁃up of 2,3⁃
butanediol production b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10⁃127[J] .
World J Microb Biotech,2011,28(4):1563⁃1574.
[16] Yang T W,Rao Z M,Zhang X,et al. Fermentation of biodiesel⁃
derived glycerol b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effects of co⁃
substrates on 2, 3⁃butanediol production[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3,97(17):7651⁃7658.
[17] Häßler T, Schieder D, Pfaller R, et al. Enhanced fed⁃batch
fermentation of 2,3⁃butanediol by Paenibacillus polymyxa DSM
365[J] .Bioresour Technol, 2012,124:237⁃244.
[18] Gao J,Xu H,Li Q, et al. Optimization of medium for one⁃step
fermentation of inulin extract from Jerusalem artichoke tubers
using Paenibacillus polymyxa ZJ⁃9 to produce R, R⁃2,3⁃
butanediol[J] .Bioresour Technol,2010,101(18):7076⁃7082.
[19] Marwoto B,Nakashimada Y,Kakizono T, et al. Enhancement of
(R,R)⁃2,3⁃butanediol production from xylose by Paenibacillus
polymyxa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J] . Biotechnol Lett,2002,24
(2):109⁃114.
[20] Jurchescu I M,Hamann J,Zhou X,et al.Enhanced 2,3⁃butanediol
production in fed⁃batch cultures of free and immobilized Bacillus
licheniformis DSM 8785[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3,97
(15):6715⁃6723.
[21] Wang Q, Chen T, Zhao X,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thermophilic Bacillus licheniformis for chiral pure d⁃2, 3⁃
butanediol production [ J ] . Biotechnol Bioeng, 2012, 109:
1610⁃1621.
[22] Xiao Z,Wang X,Huang Y, et al. Thermophilic fermentation of
acetoin and 2, 3⁃butanediol by a novel Geobacillus strain[J] .
Biotechnol Biofuels,2012,5:88⁃98.
[23] Li L,Zhang L,Li K,et al.A newly isolated Bacillus licheniformis
strain thermophilically produces 2,3⁃butanediol, a platform and
fuel bio⁃chemical[J] .Biotechnol Biofuels,2013,6(1):123.
[24] Nakashimada Y,Kanai K,Nishio N.Optimization of dilution rate,
pH and oxygen supply on optical purity of 2, 3⁃butanediol
produced by Paenibacillus polymyxa in chemostat culture [ J] .
Biotechnol Lett,1998,20(12):1133⁃1138.
[25] Nakashimada Y,Marwoto B,Kashiwamura T,et al.Enhanced 2,3⁃
butanediol production by addition of acetic acid in Paenibacillus
polymyxa[J] .J Biosci Bioeng,2000,90(6):661⁃664.
[26] Laube V M,Groleau D,Martin S M. 2,3⁃Butanediol production
from xylose and other hemicellulosic components by Bacillus
polymyxa[J] .Biotechnol Lett,1984,6(4):257⁃262.
[27] Nilegaonkar S,Bhosale S B,Kshirsagar D C,et al. Production of
2,3⁃butanediol from glucose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1992,8:378⁃381.
[28] Nilegaonkar S S,Bhosale S B,Dandage C N,et al. Potential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for the production of 2,3⁃butanediol[ J] . J
Ferment Bioeng,1996,82(4):408⁃410.
[29] Perego P, Converti A, Del Borghi M. Effects of temperature,
inoculum size and starch hydrolyzate concentration on butanediol
production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J] .Bioresour Technol,2003,
89(2):125⁃131.
[30] Cho S,Kim K D,Ahn J H, et al. Selective production of 2,3⁃
butanediol and acetoin by a newly isolated bacterium Klebsiella
oxytoca M1 [ J ] .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13, 170 ( 8 ):
1922⁃1933.
[31] Xiao Z, Xu P. Acetoin metabolism in bacteria[J] . Crit Rev
Microbiol,2007,33(2):127⁃140.
[32] Ui S,Hosaka T,Watanabe K,et al.Discovery of a new mechanism
of 2,3⁃butanediol stereoisomer formation in Bacillus cereus YUF⁃4
J[J] .J Ferment Bioeng,1998,85(1):79⁃83.
[33] Yu B, Sun J, Bommareddy R R, et al. Novel ( 2R, 3R )⁃2, 3⁃
butanediol dehydrogenase from potential industrial strain
Paenibacillus polymyxa ATCC 12321[J] .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11,77(12):4230⁃4233.
[34] Xiao Z,Lv C,Gao C,et al. A novel whole cell biocatalyst with
NAD+ regeneration for production of chiral chemicals[ J] . PLoS
One,2010,5(1):e8860.
[35] Zhang L,Xu Q,Zhan S,et al.A new NAD(H)⁃dependent meso⁃
2,3⁃butanediol dehydrogenase from an industrially potential strain
Serratia marcescens H30[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4,98
(3):1175⁃1184.
[36] Renna M C,Najimudin N,Winik L R, et al. Regulation of the
Bacillus subtilis alsS, alsD, and alsR genes involved in post⁃
exponential⁃phase production of acetoin[J] .J Bacteriol,1993,175
(12):3863⁃3875.
[37] Frädrich C,March A,Fiege K,et al.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AlsR
binds and regulates the promoter of the alsSD operon responsible
for acetoin formation in Bacillus subtilis[J] .J Bacteriol,2012,194
(5):1100⁃1112.
[38] de Oliveira R R,Nicholson W L. The LysR⁃typ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 LTTR) AlsR indirectly regulates expression of the
Bacillus subtilis bdhA gene encoding 2, 3⁃butanediol
dehydrogenase[ 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3, 97 ( 16):
7307⁃7316.
(责任编辑 管珺)
6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