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Optimum stripe arrangement for inter-cropping and mixed-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Zea mays L.) genotypes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员圆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森林低温霜冻灾害干扰研究综述 李秀芬袁朱教君袁王庆礼袁等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张爱琴袁庞秋颖袁阎秀峰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中国东部暖温带刺槐花期空间格局的模拟与预测 徐摇 琳袁陈效逑袁杜摇 星 渊猿缘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长白山林线树种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胡启鹏袁郭志华袁孙玲玲袁等 渊猿缘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
油松天然次生林居群遗传多样性及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关联分析 李摇 明袁王树香袁高宝嘉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
施氮对木荷 猿 个种源幼苗根系发育和氮磷效率的影响 张摇 蕊袁王摇 艺袁金国庆袁等 渊猿远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王若梦袁董宽虎袁何念鹏袁等 渊猿远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气体交换特性的坡位效应 段爱国袁张建国袁何彩云袁等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物降解对黑碳及土壤上苯酚脱附行为的影响 黄杰勋袁莫建民袁李非里袁等 渊猿远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 个树种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吴摇 芹袁张光灿袁裴摇 斌袁等 渊猿远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冬小麦节水栽培群体野穗叶比冶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 张永平袁张英华袁黄摇 琴袁等 渊猿远缘苑冤噎噎噎噎
不同秧苗素质和移栽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尧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彭摇 斌袁李潘林袁周摇 楠袁等 渊猿远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根域限制下水氮供应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陶先萍袁罗宏海袁张亚黎袁等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
光照和生长阶段对菖蒲根系泌氧的影响 王文林袁王国祥袁万寅婧袁等 渊猿远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植物病原菌拮抗性野生艾蒿内生菌的分离尧筛选和鉴定 徐亚军袁赵龙飞袁陈摇 普袁等 渊猿远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肖云丽袁印象初袁刘同先 渊猿苑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曾宾宾袁邵明勤袁赖宏清袁等 渊猿苑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基于干扰的汪清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袁摇 菲袁张星耀袁梁摇 军 渊猿苑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李建军袁刘摇 帅袁张会儒袁等 渊猿苑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摇 宁袁王晓春袁张远东袁等 渊猿苑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员要圆园员园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穆少杰袁李建龙袁周摇 伟袁等 渊猿苑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侯明行袁刘红玉袁张华兵袁等 渊猿苑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周淑琴袁荆耀栋袁张青峰袁等 渊猿苑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贵州白鹇湖沉积物中孢粉记录的 缘援 缘 噪葬月援 孕援以来的气候变化 杜荣荣袁陈敬安袁曾摇 艳袁等 渊猿苑愿猿冤噎噎噎噎
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李国栋袁张俊华袁王乃昂袁等 渊猿苑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蒋摇 冲袁王摇 飞袁喻小勇袁等 渊猿愿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 吴健生袁乔摇 娜袁彭摇 建袁等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和 悦悦粤分析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的比较 孔摇 艳袁江摇 洪袁张秀英袁等 渊猿愿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要要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 杂月酝模型分析 潘摇 丹袁 应瑞瑶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
舟山市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能值评估 宋摇 科袁赵摇 晟袁蔡慧文袁等 渊猿愿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赵亚丽袁康摇 杰袁刘天学袁等 渊猿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候与土壤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和表面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陈摇 伟袁熊摇 晶袁陈摇 懿袁等 渊猿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成都市沙河主要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 张艳丽袁 费世民袁李智勇袁等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长白山南坡的岳桦林要要要长白山岳桦林位于海拔约 员苑园园要圆园园园皂之间的山坡遥 这种阔叶林分布在针叶林带的上
面袁成为山地森林的上缘种类袁在世界山地森林中实属罕见遥 岳桦能够顽强地抗御长白山潮湿尧寒冷尧强风等恶劣气
候因素袁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纯林袁是与其独特的生长发育机理密切相关的遥 岳桦的枝干颇具韧性袁在迎风处袁
由于风吹雪压袁树干成片地向背风侧倾斜袁这种特性使它能不畏风雪袁顽强生存遥 随着海拔的升高袁岳桦林也逐渐矮
化袁这是岳桦林保护自身生存袁适应大自然的结果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 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 糟燥皂
第 33 卷第 12 期
2013 年 6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3,No. 12
Jun. ,2013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项(nycytx鄄02鄄19)
收稿日期:2012鄄11鄄13;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3鄄04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lichaohai2005@ 163. com
DOI: 10. 5846 / stxb201211131593
赵亚丽,康杰,刘天学,李潮海.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生态学报,2013,33(12):3855鄄3864.
Zhao Y L, Kang J, Liu T X, Li C H. Optimum stripe arrangement for inter鄄cropping and mixed鄄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Zea mays L. ) genotypes.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12):3855鄄3864.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赵亚丽1,2,康摇 杰1,刘天学1,2,李潮海1,2,*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摇 450002;2.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郑州摇 450002)
摘要:为了确定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优势带型配置,采用高矮秆玉米豫单 610 | | 郑单 958(YD610 | | ZD958)间混作和株高
相近玉米登海 662 | | 浚单 20(DH662 | | XD20)间混作,研究不同间混作带型配置模式对两个玉米间混作群体的产量、抗逆性、
光合性能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结果表明:YD610 | | ZD958 和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均比单作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高矮
秆玉米 YD610 | | ZD958 间混作以行比 2颐4(I2颐4)的土地当量比(LER)最高,I2颐4 的 LER分别比行比 1颐1( I1颐1)、行比 2颐2( I2颐2)
和混作(M)高 8. 1% 、2. 1%和 1. 2% 。 株高相近玉米 DH662 | | XD20 间混作以行比 2颐2 的 LER最高,I2颐2 的 LER分别比 I1颐1、
I2 颐4 和 M高 6. 2% 、4. 0%和 9. 3% 。 间混作群体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增强了群体的抗病和抗倒伏能力,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
光状况,使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提高。 因此,当高矮秆玉米品种搭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 2颐4 间作带型模式(2 行高秆
品种,4 行低秆品种);而株高相近玉米品种搭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 2颐2 间作带型模式。
关键词:玉米;间混作;带型;基因型;土地当量比
Optimum stripe arrangement for inter鄄cropping and mixed鄄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Zea mays L. ) genotypes
ZHAO Yali1,2, KANG Jie1, LIU Tianxue1,2, LI Chaohai1,2,*
1 Agronomy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2 Regional Center for New Technology Creation of Corn of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f People忆s Republic of China,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Inter鄄cropping and mixed鄄cropping can increase the yield and stress resistance of maize. The inter鄄 and mixed鄄
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mature plant heights can improve aeration and transmittance conditions
and increase the leaf area index, marginal effect, and rate of photosynthesis, all of which can increase grain yield. The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disease, pests, lodging, and
drought can also increase yield size and stability. The yield of maize can also be increased by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genotypes. In all these cases, suitable stripe arrangements are vital to success—here defined as creating a
larger, more stable yield.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have mainly focused on 1 颐 1 stripe
arrangements. There is currently a dearth of research into optimal stripe arrangements for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of
maize. For these reasons,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ripe arrangement on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outcomes with respect to maize yield, resistance to disease and lodging, photosynthesis capability and
microclimate, and establish optimum stripe arrangement for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genotypes.
A study with four maize cultivars: Yudan 610 (YD610, 281 cm, high resistance to Curvularia Leaf Spot), Zhengdan
958 (ZD958, 246 cm, susceptibility to Curvularia Leaf Spot ), Denghai 662 ( DH662, 254 cm, high resistance to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lodging), and Xundan 20 (XD20, 249 cm, susceptibility to lodging) was conducted during 2010 and 2011. The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system YD610 | | ZD958 incorporates the YD610 and ZD958 cultivars, which differ markedly in height.
This system was implemented in Luohe and Zhengzhou. The treatments were an inter鄄cropping raw ratio of 1颐1 ( I1颐1),
inter鄄cropping raw ratio of 2 颐2 (I2 颐2), raw ratio of 2颐4 ( I2颐4), mixed鄄cropping (M), and two monoculture cultivars
(YD601S and ZD958S). The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system DH662 | | XD20, which incorporates DH662 and XD20,
which are similar in height, was implemented in Anyang and Xinxiang. Six treatments were used in each inter鄄 and mixed鄄
cropping system. Specifically, these treatments were an inter鄄cropping raw ratio of 1颐1 (I1颐1), inter鄄cropping raw ratio of
2 颐2 (I2颐2), raw ratio of 2颐4 (I2颐4), mixed鄄cropping (M), and two monoculture cultivars (DH662S and XD20S). The
effects of stripe arrangement yield,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resistance to disease and lodging, photosynthesis, and
microclimate were studied in both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yields of YD610 | | ZD958 and DH662 | | XD20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systems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ither monoculture system. The LER of raw ratio of 2颐4 (I2颐4) of YD610 | | ZD958 inter鄄
cropping system was 8. 1% , 2. 1% , and 1. 2% higher than the treatments with I1颐1, I2颐2, and M. The LER of raw ratio of
2 颐2 (I2颐2) of DH662 | | XD20 inter鄄cropping system was 6. 2% , 4. 0% , and 9. 3% higher than the treatments of I1颐1,
I2 颐4, and M. Higher resistance to disease and lodging, better aeration and transmittance condition, larger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Pn) of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system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ncrease in yiel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raw ratio of 2颐4 (2 rows for the taller cultivar and 4 rows for the shorter
cultivar) was the optimum stripe arrangement for maize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systems incorporating cultivars of different
heights, while the raw ratio of 2 颐 2 was the optimum stripe arrangement for maize inter鄄 and mixed鄄cropping systems
incorporating cultivars of similar heights.
Key Words: maize; inter鄄cropping and mixed鄄cropping; stripe arrangement; genotype; land equivalent ratio
间混作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增产效果明显的栽培方式[1]。 合理的作物间混作通过构建生态位互补的作物
群体来协调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病虫危害,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
成本,还能有效提高群体产量和整体经济效益[2鄄4]。 由于同种作物不同品种间的生态位也不尽相同[5],利用
玉米种内遗传多样性进行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试验报道日渐增多。 研究表明,不同玉米杂交种间混作可
以提高玉米产量[6鄄7]。 高、矮不同的玉米杂交种间作,可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增加群体光合面积,提高
光能利用率,增加边际效应,群体产量显著提高[8鄄9]。 抗性不同的玉米杂交种间作,可以增强群体抗病虫、抗
倒伏和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并且在后期可维持较高的叶面积和光合速率,有利于实现玉米的高产和稳产[5,10]。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可以提高复合群体的产量和抗逆性,而创建合理的间混作模式是发挥间混作系统高产
和稳产的关键。 但以往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研究的带型大都采用行比 1颐1 或行比 2颐2 的单一模式,关于间混
作带型配置的研究很少。 本试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不同间混作带型配置模式对玉米产量、抗逆性、生
理效应和田间小气候的影响,以期为确立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优势带型模式及其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摇 材料与方法
1. 1摇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 2010—2011 年在河南省漯河、郑州、新乡和安阳 4 市进行。 4 个试验地的主要气象数据见表 1。
其中,漯河和郑州两地玉米生育后期雨水较多,玉米易发生叶部病害;新乡和安阳两地玉米生育后期大风较
多,玉米易发生倒伏。
1. 2摇 试验设计
试验设单作(S)、间作(I)和混作(M)3 种种植方式。 其中,间作按照行比设 1颐1( I1颐1)、2颐2( I2颐2)和 2颐4
(I2颐4)配比模式;混作为隔穴播种,保证同一行内两品种的株数相同。 供试玉米品种为:豫单 610(YD610)、郑
65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单 958(ZD958)、登海 662(DH662)和浚单 20(XD20)。 其中,豫单 610 株高 281 cm,高抗弯孢菌叶斑病;郑单
958 株高 246 cm,高感弯孢菌叶斑病,二者组合构成高矮相间的抗病性互补间混作群体 YD610 | | ZD958,在
漯河和郑州进行试验。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的组合分别标记为:YD610S(YD610 单作)、ZD958S
(ZD958 单作)、I1颐1(间作行比 1颐1)、I2颐2(间作行比 2颐2)、I2颐4(间作行比 2颐4)和 M(混作)。 登海 662 株高 254
cm,穗位高 89 cm,抗倒性强;浚单 20 株高 249 cm,穗位高 113 cm,抗倒性较差,二者组合构成株高相近的抗倒
性互补间混作群体 DH662 | | XD20,在新乡和安阳进行试验。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的组合分别标记
为:DH662S(DH662 单作)、XD20S(XD20 单作)、I1颐1(间作行比 1颐1)、I2颐2(间作行比 2颐2)、I2颐4(间作行比
2 颐4)和 M(混作)。
表 1摇 漯河、郑州、新乡和安阳地理位置及主要气象数据
Table 1摇 Geographical positions and main meteorological data at the study sites of Luohe, Zhengzhou, Xinxiang and Anyang
地点
Site
地理位置
Geographical
position
经纬度
Longitude
and latitude
无霜期
Frost鄄free
period / d
年平均日照时数
Annual average
sunshine duration / h
年平均气温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 益
年平均降水量
Annual average
rainfall / mm
漯河 河南省中部偏南 113毅27忆—114毅16忆 E33毅24忆—33毅59忆 N 225 2359 14. 7 786
郑州 河南省中部偏北 112毅42忆—114毅14忆 E34毅16忆—34毅58忆 N 220 2400 14. 3 640
新乡 河南省北部 113毅30忆—115毅30忆 E34毅55忆—35毅50忆N 210 2384 14. 0 607
安阳 河南省最北部 113毅37忆—114毅58忆 E35毅12忆—36毅22忆N 200 2229 13. 2 569
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3 次重复。 南北方向种植,每小区种植 12 行( I2颐4 处理种植 18 行),行距 60 cm,密
度 67500 株 / hm2,小区面积为 7. 2 m 伊 10 m(I2颐4 处理小区面积 10. 8 m 伊 10 m)。 两年均于 6 月 20 日播种,
10 月 2 日收获。 每公顷施 N 270 kg,P2O5 135kg,K2O 135 kg。 其中,磷肥和钾肥在播前作基肥一次性全部施
入,而氮肥则按 4颐6 比例分别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施入。 播种后浇蒙头水,出苗后保证水分供应,其它管理
同一般大田。
1. 3摇 测定项目和方法
1. 3. 1摇 群体透光率和温湿度测定
玉米吐丝期,每小区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 10 个位点,用 LAI鄄2000 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玉米群体中部和
下部的透光率。 同时,用 LI鄄64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群体内部温度和湿度变化。
1. 3. 2摇 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测定
玉米吐丝期,每小区各品种选择 10 株植株,采用活体法测定叶面积,并计算叶面积指数。 同时,各品种分
别选择 3 株植株,用 LI鄄64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活体植株棒三叶的净光合速率(Pn)。
1. 3. 3摇 病害及倒伏情况调查
2011 年 9 月中旬,调查新乡和安阳地区玉米倒伏情况。 单作连续调查 20 株,间作处理加倍并按不同品
种进行调查。 以茎秆与垂直方向大于 45毅为倒伏[11]。 2011 年 9 月下旬,调查漯河玉米叶斑病发生情况。 单
作连续调查 20 株,间作处理加倍并按不同品种进行调查。 按照公式计算病情指数[12]:
病情指数=[移(各级病株数伊相应级数) /调查总株数伊最高级数]伊100%
1. 3. 4摇 计产和土地当量比(LER)的计算
收获时每小区取中间 4 行计产(I2颐4 处理收获中间 6 行计产),间混作分品种收获计产。 按照以下公式计
算土地当量比:
LER=移yi /移yii
式中, yi是单位面积内间套作中的各品种的实际产量,yii代表该品种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的产量[13]。
7583摇 12 期 摇 摇 摇 赵亚丽摇 等: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 4摇 数据统计分析
利用 Excell进行数据处理,利用 SPSS 17. 0 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摇 结果与分析
2. 1摇 间混作模式对土地当量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土地当量比(LER)能较好地衡量土地利用率[14]。 高矮秆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的 I2颐2、I2颐4
和 M处理的 LER大于 1,均比单作增产(表 2)。 4 个间混作处理中,以 I2颐4 处理(行比 2颐4)的 LER 最大。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的 I2颐4 处理的平均 LER分别比 I1颐1、I2颐2 和M处理高 8. 1% 、2. 1%和 1. 2% 。 虽
然 2011 年安阳和新乡地区玉米出现了严重的倒伏,但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的 LER均大
于 1,表现出了良好的稳产性(表 3)。 4 个间混作处理中,以 I2颐2 处理(行比 2颐2)的 LER 最大。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的 I2颐2 处理的平均 LER分别比 I1颐1、I2颐4 和 M处理高 6. 2% 、4. 0%和 9. 3% 。
表 2摇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土地当量比差异
Table 2摇 Differences in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between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systems of YD610 | | ZD958
年份 Year 地点 Site I1 颐1 I2 颐2 I2 颐4 M
2010 漯河 1. 01依0. 03 b 1. 09依0. 05 a 1. 10依0. 01 a 1. 08依0. 01 a
郑州 0. 97依0. 07 b 1. 05依0. 04 a 1. 05依0. 02 a 1. 04依0. 02 a
2011 漯河 0. 99依0. 08 b 1. 04依0. 06 ab 1. 09依0. 08 a 1. 10依0. 07 a
郑州 1. 00依0. 01 b 1. 02依0. 03 b 1. 05依0. 05 a 1. 02依0. 02 b
摇 摇 数据为平均数依标准误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表 3摇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土地当量比差异
Table 3摇 Differences in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between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systems of DH662 | | XD20
年份 Year 地点 Site I1 颐1 I2 颐2 I2 颐4 M
2010 安阳 0. 95依0. 04 b 1. 06依0. 02 a 0. 96依0. 02 b 0. 83依0. 01 c
新乡 0. 93依0. 02 ab 0. 96依0. 00 a 0. 92依0. 04 ab 0. 91依0. 03 b
2011 安阳 1. 00依0. 05 b 1. 04依0. 01 a 1. 04依0. 05 a 1. 03依0. 04 a
新乡 1. 00依0. 06 b 1. 06依0. 07 a 1. 04依0. 05 a 1. 00依0. 05 b
摇 摇 数据为平均数依标准误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高矮秆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除 I1颐1 处理外,I2颐2、I2颐4 和 M 处理的 YD610 和 ZD958 均比单
作时增产(表4 ) 。其中,间混作群体中的YD610比YD610 S平均增产8 . 5% ,ZD958比ZD958 S平均增产
表 4摇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产量比较
Table 4摇 Comparison of maize yield between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systems of YD610 | | ZD958
年份
Year
地点
Site I1 颐1 I2 颐2 I2 颐4 M YD610S ZD958S
2010 漯河 YD610 | | ZD958 产量 / (kg / hm2) 6868. 1 bc 7423. 0 a 7546. 4 a 7361. 3 a 6612. 7 c 6984. 0 b
较 YD610S增产 / % 3. 9 12. 3 14. 1 11. 3
较 ZD958S增产 / % -1. 7 6. 3 8. 1 5. 4
郑州 YD610 | | ZD958 / (kg / hm2) 8389. 9 b 9110. 2 a 9245. 4 a 9047. 2 a 8264. 7 b 9096. 6 ab
较 YD610S增产 / % 1. 5 10. 2 11. 9 9. 5
较 ZD958S增产 / % -7. 8 0. 2 1. 6 -0. 5
2011 漯河 YD610 | | ZD958 / (kg / hm2) 4338. 5 a 4563. 5 a 4799. 0 a 4533. 8 a 4363. 4 a 4459. 3 a
较 YD610S增产 / % -0. 6 4. 6 10. 0 3. 9
较 ZD958S增产 / % -2. 7 2. 3 7. 6 1. 7
郑州 YD610 | | ZD958 / (kg / hm2) 7757. 3 b 7970. 7 ab 8243. 1 a 7905. 0 ab 7678. 6 b 7896. 0 ab
较 YD610S增产 / % 1. 0 3. 8 7. 4 2. 9
较 ZD958S增产 / % -1. 8 0. 9 4. 4 0. 1
摇 摇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85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3郾 2% 。 在 2011 年倒伏发生年份,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中的 DH662 和 XD20 同样表现
出比单作增产(表 5)。 其中,间混作处理中的 DH662 比 DH662S 平均增产 1. 6% , XD20 比 XD20S 平均增产
4郾 8% 。 上述结果表明,抗病性互补和抗倒性互补间混作群体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并在灾害发生年份保持稳
产。 其中,高矮秆玉米搭配间混作以行比 2颐4 带型增产和稳产性最好,株高相近玉米搭配间混作以行比 2颐2 带
型的增产和稳产性最好。
表 5摇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产量比较
Table 5摇 Comparison of maize yield between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systems of DH662 | | XD20
年份
Year
地点
Site I1 颐1 I2 颐2 I2 颐4 M DH662S XD20S
2010 安阳 DH662 | | XD20 / (kg / hm2) 8104. 7 d 9059. 7 b 8475. 0 c 7075. 5 f 7696. 9 e 9350. 0 a
较 DH662S增产 / % 5. 3 17. 7 10. 1 -8. 1
较 XD20S增产 / % -13. 3 -3. 1 -9. 4 -24. 3
新乡 DH662 | | XD20 / (kg / hm2) 7902. 8 bc 8162. 7 b 7908. 4 bc 7710. 6 c 8159. 7 b 8796. 9 a
较 DH662S增产 / % -3. 1 0. 0 -3. 1 -5. 5
较 XD20S增产 / % -10. 2 -7. 2 -10. 1 -12. 3
2011 安阳 DH662 | | XD20 / (kg / hm2) 6627. 3 b 6962. 5 a 6877. 7 a 6878. 6 a 6811. 4 a 6514. 7 a
较 DH662S增产 / % -2. 7 2. 2 1. 0 1. 0
较 XD20S增产 / % 1. 7 6. 9 5. 6 5. 6
新乡 DH662 | | XD20 / (kg / hm2) 6653. 7 ab 7033. 4 a 6881. 2 ab 6617. 1 ab 6829. 9 ab 6498. 5 b
较 DH662S增产 / % -2. 6 3. 0 0. 8 -3. 1
较 XD20S增产 / % 2. 4 8. 2 5. 9 1. 8
摇 摇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2. 2摇 间混作模式对玉米群体抗倒伏和抗病能力的影响
2. 2. 1摇 群体抗倒伏能力
2011 年 9 月中旬,河南北部的安阳和新乡等地遭遇大风天气,玉米发生严重倒伏。 DH662 因抗倒性强未
出现倒伏,抗倒性差的 XD20 单作时倒伏严重,而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的倒伏率显著低
于 XD20S的倒伏率(表 6)。 与 XD20S 相比,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的平均倒伏率降低了 82. 4% 。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 I2颐2 处理的平均倒伏率分别比 I1颐1、I2颐4、M 和 XD20S 处理低 67. 3% 、90. 4% 、
50郾 0%和 95郾 7% 。 可见,抗倒性不同的株高相近的玉米品种间混作,可以提高间混作群体的抗倒伏能力。
表 6摇 不同间混作模式下玉米群体倒伏率比较
Table 6摇 Comparison of lodging percentage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in 2011
地点 Site I1 颐1 I2 颐2 I2 颐4 M S
安阳 DH662 / % 0. 0 c 0. 0 c 0. 8 b 1. 9 a 0. 0 c
XD20 / % 19. 3 c 7. 7 d 48. 2 b 13. 0 cd 70. 0 a
DH662 | | XD20 / % 9. 7 b 3. 9 c 32. 4 a 7. 5 b
新乡 DH662 / % 0. 0 b 0. 0 b 0. 0 b 0. 4 a 0. 0 b
XD20 / % 21. 0 c 5. 3 e 55. 0 b 11. 0 d 85. 0 a
DH662 | | XD20 / % 10. 5 b 2. 7 d 36. 7 a 5. 7 c
摇 摇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2. 2. 2摇 群体抗病能力
玉米生育后期若遭遇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引起气传病害的发生[15]。 2011 年 9 月上中旬,河南漯河遭遇长
期连续阴雨天气,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严重。 感弯孢菌叶斑病的 ZD958 发病严重,抗弯孢菌叶斑病的
YD610 病情指数较小,而高矮相间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中 YD610 和 ZD958 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
9583摇 12 期 摇 摇 摇 赵亚丽摇 等: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于单作的病情指数(表 7)。 与 ZD958S 相比,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的平均病情指数降低了 29. 6% 。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 I2颐4 处理的弯孢菌叶斑病病情指数分别比 I1颐1、I2颐2 和M处理低 6. 8% 、4. 3%和
6. 3% 。 表明抗病性不同的高矮秆玉米品种间混作,可以有效提高间混作群体的抗气传病害能力。
表 7摇 不同间混作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情指数比较(2011 年漯河)
Table 7摇 Comparison of disease index of curvularia lunata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at Luohe in 2011
组合 Combination I1 颐1 I2 颐2 I2 颐4 M S
YD610 / % 25. 0 b 25. 3 ab 23. 8 c 24. 5 bc 26. 0 a
ZD958 / % 42. 5 b 40. 4 c 39. 2 c 42. 6 b 46. 8 a
YD610 | | ZD958 / % 33. 8 a 32. 9 c 31. 5 d 33. 6 b
摇 摇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2. 3摇 间混作模式对群体小气候的影响
2. 3. 1摇 群体透光率
从图 1 可以看出,高矮秆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的透光率均显著高于单作,且各行比配置处理
的群体透光率的差异主要在群体下层。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 I2颐4 处理群体下层的透光率分别比
I1 颐1、I2颐2 和 M处理高 11. 8% 、13. 1%和 6. 6% ,平均高 10. 5% 。 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
的透光率也均高于单作,且各行比配置处理的群体透光率的差异主要在群体中层。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
体 I2 颐2 处理群体中层透光率分别比 I1颐1、I2颐4 和 M处理高 7. 2% 、1. 7%和 6. 5% ,平均高 5郾 1% 。 表明间混作
可以提高群体透光率,且高矮秆玉米搭配间混作以行比 2颐4 带型透光性最好,株高相近玉米搭配间混作以行
比 2颐2 带型的透光性最好。
图 1摇 不同间混作模式下玉米吐丝期群体透光率比较
Fig. 1摇 Comparison of transmittance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on silking
数据为平均数依标准误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2. 3. 2摇 群体温湿度
从图 2 可以看出,高矮秆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的温度低于单作处理。 I2颐4 处理群体的平均
温度分别比 I1颐1、I2颐2 和M处理低 0. 1% 、0. 3%和 0. 2% 。 同样,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的
温度也低于单作处理,且 I2颐2 处理群体的平均温度分别比 I1颐1、I2颐4 和 M处理高 0. 5% 、0. 7%和 0. 2% 。 间混
作群体湿度的变化动态与群体温度的变化相反(图 2)。 高矮秆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的湿度高于
单作处理,且以 I2颐4 处理的群体湿度最大。 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的湿度也高于单作处
理,且以 I2颐2 处理(行比 2颐2)的群体湿度最大。 可见,间混作模式对群体温度和湿度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06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2摇 不同间混作模式下玉米吐丝期群体温湿度比较
Fig. 2摇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on silking
数据为平均数依标准误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图 3摇 不同间混作模式下玉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比较
摇 Fig. 3摇 Comparison of LAI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on silking
数据为平均数依标准误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2. 4摇 间混作模式对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
2. 4. 1摇 群体叶面积指数(LAI)
从图 3 可以看出,间混作群体中各品种的 LAI均高
于单作处理。 高矮秆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
中,YD610 和 ZD958 的 LAI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
I2颐4>M>I2颐2>I1颐1。 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
混作群体中,DH662 和 XD20 均以 I2颐2 处理的 LAI 最
大。 I2颐2 处理中 DH662 的 LAI 分别比 I1颐1、I2颐4 和 M
处理中 DH662 的 LAI 平均高 1. 4% ,而 I2 颐 2 处理中
XD20 的 LAI分别比 I1颐1、I2颐4 和M处理中 XD20 的 LAI
平均高 1. 1% 。
2. 4. 2摇 群体净光合速率(Pn)
从图 4 可以看出,除 DH662 外,间混作群体中各品
种的 Pn 均高于单作处理。 高矮秆搭配 YD610 | |
ZD958 间混作群体中 YD610 和 ZD958 的 Pn 均表现出
与 LAI相同的变化趋势:I2颐4>M>I2颐2>I1颐1。 I2颐4 处理中 YD610 的 Pn 比其它 3 个行比配置处理中 YD610 的
Pn平均高 3. 7% ,ZD958 的 Pn 比其它 3 个行比配置处理中 ZD958 的 Pn 平均高 4. 6% 。 而株高相近搭配
DH662 | | XD20 间混作群体 I2 颐2 处理中 DH662 的 Pn 比其它 3 个行比配置处理中 DH662 的 Pn 平均高
5郾 6% ,XD20 的 Pn比其它 3 个行比配置处理中 XD20 的 Pn平均高 5. 4% 。 表明间混作可以有效提高群体净
光合速率;高矮秆玉米搭配间混作以行比 2颐4 带型的光合速率最大,株高相近玉米搭配间混作以行比 2颐2 带型
1683摇 12 期 摇 摇 摇 赵亚丽摇 等: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4摇 不同间混作模式下玉米吐丝期净光合速率比较
摇 Fig. 4摇 Comparison of Pn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and mixed cropping on silking
数据为平均数依标准误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5%显著水平
的光合速率最大。
3摇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矮秆玉米豫单 610 | | 郑单 958
间混作和株高相近玉米登海 662 | | 浚单 20 间混作均
比单作增产。 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基因型玉米
间作可以提高籽粒产量[6鄄7,16鄄17],且高、矮间作种植比单
作种植产量显著提高[8,18]。 此外,豫单 610 | | 郑单 958
间混作以行比 2颐4 带型、登海 662 | | 浚单 20 间混作以
行比 2颐2 带型的土地当量比最大,增产效果最显著。 故
提出当高矮秆玉米品种搭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 2颐4
间作带型模式(2 行高秆品种,4 行低秆品种);而株高
相近玉米品种搭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 2颐2 间作带型
模式。 针对前人研究间混作采用的带型多为行比 1颐1
或行比 2颐2 的单一模式[5,17鄄18],本研究结果为确立两种
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组合的优势带型模式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依据。
农业生产中,由于品种单一化所表现出来的遗传基础狭窄导致群体遗传防御机制脆弱,加上长期种植感
病品种造成对病原菌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促使其形成优势小种,使得玉米病虫害和倒伏发生日趋严
重[11,19]。 同时由于我国生态条件年际间变化较大,使得产量出现较大波动[5]。 因此,人为地增加玉米群体的
品种多样性,改变单一的群体结构对实现玉米大面积高产和稳产极其重要。 高矮秆搭配抗病性互补间混作群
体豫单 610 | | 郑单 958 和株高相近搭配抗倒性互补间混作群体登海 662 | | 浚单 20 增产和稳产的主要原因
之一在于增强了群体的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并在灾害发生年份保持良好的稳产性。 李潮海等研究表明,合理
的间混作复合群体可通过协调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使其抗病和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5]。 不同基因型玉
米间作构建的复合群体,可显著提高感病基因型的抗病性,纹枯病、叶斑病和叶锈病的发病指数均显著降
低[5,10,20鄄21]。 而根据 Wofle和曹克强[22鄄23]的研究,间混作群体抗病性增强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混合品种降低了
感病植株的空间密度(密度效应),二是混合品种中抗病植株对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所起的阻挡作用(阻挡效
应)。
群体内的光分布影响群体下层叶片的光合作用,直接影响到群体的光能利用率[24鄄26]。 本研究结果表明,
高矮秆搭配间混作群体豫单 610 | | 郑单 958 和株高相近搭配间混作群体登海 662 | | 浚单 20 增产的主要原
因之二在于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提高了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 崔俊明和史振声研究也同样
表明,高矮秆品种间作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8,18]。 间作可形成波浪式冠层而混作则形成凸凹
式冠层立体结构,使群体上部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从而使群体受光面积增加、光照增强,冠层内通气性改
善,光合速率和叶面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27]。 因此,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不仅增加了群体遗传多样
性,而且优化了群体结构,有效协调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了边际增产效应,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
光状况,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籽粒产量[7鄄8,17鄄18]。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系统,目前尚
未形成一套可以指导生产实践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直接限制了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生产
上,应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需要,按照生态位互补原则,除了考虑双基因型玉米生育期和
品质等方面的相对一致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株高、形态、抗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协调性。 此外,随着农业机械
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双基因型玉米混作时还要考虑双基因玉米种子的形状、大小均匀一致,以适应机械化生产
需求。 而双基因型玉米间作时则需对现有播种机具进行配套的改进,即可实现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机械化简
26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化种植。
4摇 结论
与单作相比,高矮秆玉米豫单 610 | | 郑单 958 间混作和株高相近玉米登海 662 | | 浚单 20 间混作均有显
著的增产效果。 其中,豫单 610 | | 郑单 958 间混作群体以行比 2颐4 带型、登海 662 | | 浚单 20 间混作群体以行
比 2颐2 带型的土地当量比最大,抗病和抗倒伏能力最强,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最高。 因此,当高矮秆玉
米品种搭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 2颐4 间作带型模式(2 行高秆品种,4 行低秆品种);而株高相近玉米品种搭
配间混作时,宜采用行比 2颐2 间作带型模式。
References:
[ 1 ]摇 Cao M J. The farming syste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2: 59鄄60.
[ 2 ] 摇 Dupraz C, Simorte V, Dauzat M, Bertoni G, Bemadac A, Masson P. Growth and nitrogen status of young walnuts as affected by intercropped
legumes in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Agro鄄forestry Systems, 1998, 43: 71鄄80.
[ 3 ] 摇 Jolliffe P A, Wanjan F M.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rop mixtures: some properties of productive intercrop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99, 132: 425鄄435.
[ 4 ] 摇 Trenbath B R. Intercropp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sts and diseases.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3, 34: 381鄄405.
[ 5 ] 摇 Li C H, Su X H, Sun D L. Eco鄄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maize ( Zea mays L. ) genotypes under mono鄄 or inter鄄cropping
condition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 (12): 2097鄄2103.
[ 6 ] 摇 Horkstar G J, Kannenberg L W, Christie B R. Grain yield comparison of pure stand and equal proportion mixtures for seven hybrids of maize.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1985, 65: 471鄄479.
[ 7 ] 摇 Liu T X, Li C H, Ma X M, Zhao X, Liu S Y. Effects of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genotypes on leaf senescence and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8, 32 (4): 914鄄921.
[ 8 ] 摇 Cui J M, Song C J, Lu D W, Yang H Y, Guo S Y, Pei Z Q, Liu Z P, Lu L Y, Sun H C, Niu Y F, Zheng L M. Planting techniques of long and
short鄄stalked multistorey intercropping of different type maize hybrid. Rain Fed Crops, 2005, 25, 253鄄257.
[ 9 ] 摇 Yu G X.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aize high鄄low intercropping. Cultivation and Tillage, 1999, 2: 8鄄10.
[10] 摇 Su X H, Li C H, Sun D L, Zhang Z H. A preliminary study on inter鄄cropping of different maize (Zea mays L. ) genotypes.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00, 8 (4): 57鄄60.
[11] 摇 Yuan G X, Yang J H, Li Y W, Zhao X F. Reason of maize lodging and preventional measurement. Acta Botanica Boreali鄄occidentalia Sinica,
1999,19 (5): 72鄄76.
[12] 摇 Wang X M, Dai F C. Field manual of corn diseases and pests—Diagnosis an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pests.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and Scientific Press, 2002.
[13] 摇 Liu X H, Mou Z G. The farming system in China. Beijing: Agricultural Press, 1993: 137.
[14] 摇 Liu Y H, Zhang L F, Bian X J.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alculating method of land equivalent rati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1999, 22 (2): 19鄄21.
[15] 摇 Duan P F, Liu T X, Li C 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n leaf spot disease occurrence in Henan.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44 (4): 196鄄201.
[16] 摇 Chen G L, Song D Y, Qi L M, Liu J N, Li Y L, Li Q F. Effects of inter鄄cropping on resistance and yield characters.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9, 6: 46鄄47.
[17] 摇 Liu T X, Li C H, Fu J, Yan C H. Population quality of different Maize (Zea mays L. ) genotypes intercropped.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
(11): 6302鄄6309.
[18] 摇 Shi Z S, Zhu M, Li F H, Wang Z B. Research on yield鄄increas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maize.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 2008, 16 (2): 107鄄109.
[19] 摇 Wu J Y, Xi Z Y, Gai J Y. Advance in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maize for resistance disease. Maize Science, 1999, 7 (2): 6鄄11.
[20] 摇 Hooker A L. Genetic diversity of maize: disease resistance maize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Association, 1982: 36l鄄 366.
[21] 摇 Liu T X, Wang Z H, Dong P F, Li C H. Research progress of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in maize intercropping System.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 2007, 15 (5): 114鄄116, 124.
[22] 摇 Cao K Q, Zeng S M. Study on Wheat mixed鄄varieties resistant activity to strip rust, leaf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1994, 24 (1): 21鄄25.
[23] 摇 Wolf M 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multialane cultivars and variety mixtures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3683摇 12 期 摇 摇 摇 赵亚丽摇 等: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985, 23: 251鄄273.
[24] 摇 Choudhury B J. Modeling radiation鄄and carbon鄄use efficiencies of maize, sorghum and ric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1, 106:
317鄄330.
[25] 摇 Sinclair T R, Muchow R C.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Advances in Agronomy, 1999, 65: 215鄄265.
[26] 摇 Tsubo M, Walker S, Mukhala E. Comparisons of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of mono鄄 or inter鄄cropping systems with different row orientation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l, 71: 17鄄29.
[27] 摇 Zhu M, Shi Z S, Li F H, Wang Z B. Summary of different maize variety inter鄄planting and mixed cultivation.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07, 15
(S1): 100鄄103.
参考文献:
[ 1 ]摇 曹敏建. 耕作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59鄄60.
[ 7 ] 摇 刘天学, 李潮海, 马新明, 赵霞, 刘士英.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叶片衰老、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 (4):
914鄄921.
[ 8 ] 摇 崔俊明, 宋长江, 卢道文, 杨海燕, 郭素英, 裴振群, 刘智萍, 芦连勇, 孙海潮, 牛永锋, 郑丽敏.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高矮立体间作种
植技术研究. 杂粮作物, 2005, 25, 253鄄257.
[ 9 ] 摇 于桂霞. 玉米搞矮秆间作试验研究初报. 耕作与栽培, 1999, 2: 8鄄10.
[10] 摇 苏新宏, 李潮海, 孙敦立, 张怀志.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研究初报. 玉米科学, 2000, 8 (4): 57鄄60.
[11] 摇 袁公选, 杨金慧, 李雅文, 赵晓峰. 玉米倒伏成因及预防.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19 (5): 72鄄76.
[12] 摇 王晓鸣, 戴法超. 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病虫害鉴别与抗性鉴定.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2.
[13] 摇 刘巽浩, 牟正国. 中国耕作制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 137.
[14] 摇 刘玉华,张立峰,边秀举. 土地当量比计算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 22 (2): 19鄄21.
[15] 摇 段鹏飞, 刘天学, 李潮海. 河南玉米叶斑病发生的区域特征.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4 (4): 196鄄201.
[16] 摇 陈国立, 宋多义, 祁丽敏, 刘建娜, 李元力, 李清峰. 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对抗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09, 6: 46鄄47.
[17] 摇 刘天学, 李潮海, 付景, 闫成辉.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的群体质量.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6302鄄6309.
[18] 摇 史振声, 朱敏, 李凤海, 王志斌. 玉米不同品种间作的增产效果研究. 玉米科学, 2008, 16 (2): 107鄄109.
[19] 摇 吴建宇, 席章营, 盖钧镒. 玉米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1999, 7(2): 6鄄11.
[21] 摇 刘天学, 王振河, 董朋飞, 李潮海. 玉米间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2007, 15 (5): 114鄄116, 124.
[22] 摇 曹克强, 曾士迈. 小麦混合品种对条锈及白粉病的群体抗病性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 (1): 21鄄25.
[27] 摇 朱敏, 史振声, 李凤海, 王志斌. 玉米不同品种间、混作研究综述. 玉米科学, 2007, 15 (S1): 100鄄103.
46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 猿猿袁晕燥援 员圆 允怎灶援 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燥枣 枣则燥泽贼 凿葬皂葬早藻 贼燥 枣燥则藻泽贼泽 蕴陨 载蚤怎枣藻灶袁 在匀哉 允蚤葬燥躁怎灶袁 宰粤晕郧 匝蚤灶早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凿增葬灶糟藻泽 蚤灶 泽葬造贼鄄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杂怎葬藻凿葬 责造葬灶贼泽 在匀粤晕郧 粤蚤择蚤灶袁 孕粤晕郧 匝蚤怎赠蚤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枣藻灶早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藻凿蚤糟贼蚤燥灶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枣 砸燥遭蚤灶蚤葬 责泽藻怎凿燥葬糟葬糟蚤葬 枣造燥憎藻则蚤灶早 凿葬贼藻泽 蚤灶 藻葬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憎葬则皂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扎燥灶藻
载哉 蕴蚤灶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燥择蚤怎袁 阅哉 载蚤灶早 渊猿缘愿源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造藻葬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燥枣 月藻贼怎造葬 藻则皂葬灶蚤蚤 泽葬责造蚤灶早泽 贼燥 贼澡藻 葬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灾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匀哉 匝蚤责藻灶早袁 郧哉韵 在澡蚤澡怎葬袁 杂哉晕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早藻灶藻贼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糟澡蚤灶藻泽藻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葬藻枣燥则皂蚤泽冤 灶葬贼怎则葬造 泽藻糟燥灶凿葬则赠 枣燥则藻泽贼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憎蚤贼澡 贼澡藻蚤则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蕴陨 酝蚤灶早袁宰粤晕郧 杂澡怎曾蚤葬灶早袁 郧粤韵 月葬燥躁蚤葬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凿凿蚤贼蚤燥灶 葬枣枣藻糟贼泽 则燥燥贼 早则燥憎贼澡袁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则藻藻 责则燥增藻灶葬灶糟藻泽 燥枣 杂糟澡蚤皂葬 泽怎责藻则遭葬 蚤灶 遭葬则则藻灶 泽燥蚤造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袁 宰粤晕郧 再蚤袁 允陨晕 郧怎燥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员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藻灶糟造燥泽怎则藻 燥灶 泽燥蚤造 悦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 蚤灶 杂贼蚤责葬 早则葬灶凿蚤泽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砸怎燥皂藻灶早袁 阅韵晕郧 运怎葬灶澡怎袁匀耘 晕蚤葬灶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造燥责藻 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灶 早葬曾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糟澡葬则葬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皂葬蚤灶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枣燥则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凿则赠鄄澡燥贼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允蚤灶早泽澡葬
砸蚤增藻则 阅哉粤晕 粤蚤早怎燥袁 在匀粤晕郧 允蚤葬灶早怎燥袁 匀耘 悦葬蚤赠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遭蚤燥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燥灶 凿藻泽燥则责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藻灶燥造 葬凿泽燥则遭藻凿 燥灶 遭造葬糟噪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匀哉粤晕郧 允蚤藻曾怎灶袁 酝韵 允蚤葬灶皂蚤灶袁 蕴陨 云藻蚤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葬灶凿 遭蚤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燥蚤造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贼则藻泽泽 蚤灶 贼澡则藻藻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宰哉 匝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糟葬灶袁 孕耘陨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葬则鄄造藻葬枣 则葬贼蚤燥 燥枣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蚤泽 则藻造葬贼藻凿 贼燥 赠蚤藻造凿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蚤灶 贼澡藻 憎葬贼藻则鄄泽葬增蚤灶早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在匀粤晕郧 再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蚤灶早澡怎葬袁匀哉粤晕郧 匝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缘苑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燥扎燥灶藻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泽蚤泽袁 凿则赠 皂葬贼贼藻则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则蚤糟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 择怎葬造蚤贼赠 葬灶凿 责造葬灶贼 凿藻灶泽蚤贼赠
孕耘晕郧 月蚤灶袁蕴陨 孕葬灶造蚤灶袁在匀韵哉 晕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灶凿藻则 则燥燥贼 则藻泽贼则蚤糟贼蚤燥灶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糟燥贼贼燥灶 责造葬灶贼泽 早则燥憎灶 憎蚤贼澡 怎灶凿藻则鄄皂怎造糟澡 凿则蚤责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栽粤韵 载蚤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哉韵 匀燥灶早澡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葬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造蚤早澡贼 葬灶凿 早则燥憎贼澡 泽贼葬早藻 燥灶 燥曾赠早藻灶 凿蚤枣枣怎泽蚤燥灶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燥枣 粤糟燥则怎泽 糟葬造葬皂怎泽 则燥燥贼泽
宰粤晕郧 宰藻灶造蚤灶袁 宰粤晕郧 郧怎燥曾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 再蚤灶躁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泽燥造葬贼蚤燥灶袁 泽糟则藻藻灶蚤灶早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葬贼澡燥早藻灶 葬灶贼葬早燥灶蚤泽贼蚤糟 藻灶凿燥责澡赠贼藻泽 枣则燥皂 憎蚤造凿 粤则贼藻皂蚤泽蚤葬 葬则早赠蚤
载哉 再葬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燥灶早枣藻蚤袁 悦匀耘晕 孕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贼憎燥 澡燥泽贼鄄遭蚤燥贼赠责藻泽 燥枣 粤责澡蚤泽 早燥泽泽赠责蚤蚤 渊匀藻皂蚤责贼藻则葬院 粤责澡蚤凿蚤凿葬藻冤 燥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糟怎糟怎则遭蚤贼葬糟藻燥怎泽 澡燥泽贼 责造葬灶贼泽
载陨粤韵 再怎灶造蚤袁 再陨晕 载蚤葬灶早糟澡怎袁 蕴陨哉 栽燥灶早曾蚤葬灶 渊猿苑园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早藻灶凿藻则 葬灶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燥灶 贼澡藻 憎蚤灶贼藻则蚤灶早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悦澡蚤灶藻泽藻 皂藻则早葬灶泽藻则
在耘晕郧 月蚤灶遭蚤灶袁 杂匀粤韵 酝蚤灶早择蚤灶袁 蕴粤陨 匀燥灶早择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蚤灶凿蚤糟葬贼燥则泽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澡藻葬造贼澡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蚤灶 宰葬灶早择蚤灶早 枣燥则藻泽贼则赠
再哉粤晕 云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灶早赠葬燥袁 蕴陨粤晕郧 允怎灶 渊猿苑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匀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 泽责葬贼蚤葬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阅燥灶早贼蚤灶早 蕴葬噪藻
蕴陨 允蚤葬灶躁怎灶袁 蕴陨哉 杂澡怎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蚤则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造蚤皂葬贼藻鄄早则燥憎贼澡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燥枣 粤遭蚤藻泽 枣葬曾燥灶蚤葬灶葬 枣则燥皂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泽 葬贼 酝蚤赠葬造怎燥袁 憎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载哉 晕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糟澡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葬灶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源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灶藻贼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糟造蚤皂葬贼藻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枣则燥皂 圆园园员 贼燥
圆园员园 酝哉 杂澡葬燥躁蚤藻袁 蕴陨 允蚤葬灶造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贼燥责燥早则葬责澡蚤糟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蚤灶 贼澡藻 糟燥葬泽贼葬造 憎藻贼造葬灶凿 燥枣 再葬灶糟澡藻灶早
匀韵哉 酝蚤灶早澡葬灶早袁 蕴陨哉 匀燥灶早赠怎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遭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泽燥怎贼澡 藻凿早藻 燥枣 酝怎 哉泽 杂葬灶凿赠 蕴葬灶凿
在匀韵哉 杂澡怎择蚤灶袁 允陨晕郧 再葬燥凿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则藻糟燥则凿藻凿 皂葬蚤灶造赠 遭赠 责燥造造藻灶 枣则燥皂 遭葬蚤曾蚤葬灶 造葬噪藻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造葬泽贼 缘援 缘噪葬月援 孕援
阅哉 砸燥灶早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允蚤灶早忆葬灶袁在耘晕郧 再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愿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枣蚤藻造凿袁 澡怎皂蚤凿蚤贼赠 枣蚤藻造凿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藻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泽 蚤灶 泽责则蚤灶早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增葬造造藻赠鄄糟蚤贼赠
蕴陨 郧怎燥凿燥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允怎灶澡怎葬袁 宰粤晕郧 晕葬蚤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怎则枣葬糟藻 憎葬贼藻则 增葬责燥则 燥增藻则 灶燥则贼澡藻则灶 葬灶凿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则藻早蚤燥灶泽 燥枣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允陨粤晕郧 悦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云藻蚤袁 再哉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藻糟燥鄄则蚤泽噪 蚤灶 燥责藻灶 皂蚤灶藻 葬则藻葬 宰哉 允蚤葬灶泽澡藻灶早袁 匝陨粤韵 晕葬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皂责葬则蚤泽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藻燥早则葬责澡蚤糟葬 则藻早蚤燥灶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 葬灶凿 悦悦粤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运韵晕郧 再葬灶袁允陨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愿圆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藻糟燥鄄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杂月酝 皂燥凿藻造 孕粤晕 阅葬灶袁 再陨晕郧 砸怎蚤赠葬燥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皂藻则早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则早藻 赠藻造造燥憎 糟则燥葬噪藻则渊蕴葬则蚤皂蚤糟澡贼澡赠泽 糟则燥糟藻葬冤 葬择怎葬糟怎造贼怎则藻 泽赠泽贼藻皂 葬则燥怎灶凿 阅燥灶早躁蚤 蚤泽造葬灶凿 蚤灶 在澡燥怎泽澡葬灶
杂韵晕郧 运藻袁 在匀粤韵 杂澡藻灶早袁 悦粤陨 匀怎蚤憎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怎皂 泽贼则蚤责藻 葬则则葬灶早藻皂藻灶贼 枣燥则 蚤灶贼藻则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葬灶凿 皂蚤曾藻凿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皂葬蚤扎藻 渊在藻葬 皂葬赠泽 蕴援 冤 早藻灶燥贼赠责藻泽
在匀粤韵 再葬造蚤袁 运粤晕郧 允蚤藻袁 蕴陨哉 栽蚤葬灶曾怎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藻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燥灶 贼澡藻 糟葬则燥贼藻灶燥蚤凿 葬灶凿 糟怎贼蚤糟怎造葬则 藻曾贼则葬糟贼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造藻葬增藻泽
悦匀耘晕 宰藻蚤袁 载陨韵晕郧 允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再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曾赠早藻灶 则藻造藻葬泽藻 葬泽 憎藻造造 葬泽 糟燥燥造蚤灶早 葬灶凿 澡怎皂蚤凿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蚤灶 早则藻藻灶蚤灶早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燥枣
杂澡葬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藻灶早凿怎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造蚤袁 云耘陨 杂澡蚤皂蚤灶袁 蕴陨 在澡蚤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愿愿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 卷摇
《生态学报》2013 年征订启事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1 年,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探索生态学奥秘,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和
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生态学报》为半月刊,大 16 开本,300 页,国内定价 90 元 /册,全年定价 2160 元。
国内邮发代号:82鄄7,国外邮发代号:M670
标准刊号:ISSN 1000鄄0933摇 摇 CN 11鄄2031 / Q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
馆等订阅。
通讯地址: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摇 电摇 摇 话: (010)62941099; 62843362
E鄄mail: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摇 网摇 摇 址: www. ecologica. cn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吴文良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3 卷摇 第 12 期摇 (2013 年 6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Vol郾 33摇 No郾 12 (June, 2013)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WANG Rusong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
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9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