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n functions of urban forests in regulating the air particulate matter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愿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源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海洋浮游纤毛虫生长率研究进展 张武昌袁李海波袁丰美萍袁等 渊员愿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王晓磊袁王摇 成 渊员怨员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雪地生活跳虫研究进展 张摇 兵袁倪摇 珍袁常摇 亮袁等 渊员怨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 悦韵圆浓度及土壤水分的响应
张淑勇袁夏江宝袁张光灿袁等 渊员怨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米槠人促更新林与杉木人工林叶片及凋落物溶解性有机物的数量和光谱学特征
康根丽袁杨玉盛袁司友涛袁等 渊员怨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利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 王宝琦袁刘志理袁戚玉娇袁等 渊员怨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环境变化对兴安落叶松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平摇 川袁王传宽袁全先奎 渊员怨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程立平袁刘文兆袁李摇 志 渊员怨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土壤水分胁迫对拉瑞尔小枝水分参数的影响 张香凝袁孙向阳袁王保平袁等 渊员怨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遮荫处理对臭柏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赵摇 顺袁黄秋娴袁李玉灵袁等 渊员怨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立地根系分布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李青山袁王冬梅袁信忠保袁等 渊圆园园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梭梭幼苗的存活与地上地下生长的关系 田摇 媛袁塔西甫拉提窑特依拜袁李摇 彦袁等 渊圆园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模拟酸雨对西洋杜鹃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陶巧静袁付摇 涛袁项锡娜袁等 渊圆园圆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岩溶洞穴微生物沉积碳酸钙要要要以贵州石将军洞为例 蒋建建袁刘子琦袁贺秋芳袁等 渊圆园圆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齐会会袁张云慧袁蒋春先袁等 渊圆园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单继红袁马建章袁李言阔袁等 渊圆园缘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两个森林群落冬季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殷摇 睿袁徐振锋袁吴福忠袁等 渊圆园远员冤噎噎噎噎噎
小秦岭森林群落数量分类尧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陈摇 云袁王海亮袁韩军旺袁等 渊圆园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员圆年夏季挪威海和格陵兰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色素表征 王肖颖袁张摇 芳袁李娟英袁等 渊圆园苑远冤噎噎噎噎
云南花椒园中昆虫群落特征的海拔间差异分析 高摇 鑫袁张立敏袁张晓明袁等 渊圆园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人工湿地处理造纸废水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郭建国袁赵龙浩袁徐摇 丹袁等 渊圆园怨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极端干旱区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要要要以东居延海为例 张摇 华袁张摇 兰袁赵传燕 渊圆员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秦岭重点保护植物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地区 张殷波袁郭柳琳袁王摇 伟袁等 渊圆员园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太阳辐射对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刘摇 佳袁同小娟袁张劲松袁等 渊圆员员愿冤噎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 杨玉姣袁陈云明袁曹摇 扬 渊圆员圆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湘潭锰矿废弃地不同林龄栾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趋势 田大伦袁李雄华袁罗赵慧袁等 渊圆员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湘南某矿区蔬菜中 孕遭尧悦凿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 吴燕明袁吕高明袁周摇 航袁等 渊圆员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北京市主要建筑保温材料生命周期与环境经济效益评价 朱连滨袁孔祥荣袁吴摇 宪 渊圆员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地表硬化对银杏生境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宋英石袁李摇 锋袁王效科袁等 渊圆员远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苑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圆怨鄢圆园员源鄄园源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冷杉红桦混交林雪要要要冷杉是松科的一属袁中国是冷杉属植物最多的国家袁约 圆圆 种 猿 个变种遥 冷杉常常在高纬度
地区至低纬度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的阴坡尧半阴坡及谷地形成纯林袁或与性喜冷湿的云杉尧落叶松尧铁杉和某些松树
及阔叶树组成针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遥 冷杉具有较强的耐阴性袁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袁土壤以山地棕壤尧暗棕
壤为主遥 川西尧滇北山区的冷杉林往往呈混交状态袁冷杉红桦混交林为其中重要的类型遥 雪被对冷杉林型冬季土壤
氮转化影响的研究对揭示高山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8 期
2014年 4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8
Apr.,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301鄄05); 国家“十二五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D38B03)
收稿日期:2013鄄05鄄30; 摇 摇 修订日期:2014鄄01鄄09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wch8361@ 163.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5301239
王晓磊, 王成.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4,34(8):1910鄄1921.
Wang X L, Wang C.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n functions of urban forests in regulating the air particulate matter.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8):
1910鄄1921.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王晓磊, 王摇 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北京摇 100091)
摘要:受城市扩张、工业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的影响,空气颗粒物目前已成为诸多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 而城市森林作为城
市生态建设中最大的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为城市高污染环境下的居民提供了相对洁净的休闲游憩空间,还对净
化空气颗粒物起重要作用。 从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机理、分析方法、植物个体、群落及不同类型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
物的功能差异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 结果表明:目前有关物理降尘的研究较多,涉及化学除尘的研究尚缺;应用
重量法测定植物滞尘量的研究较多,质量浓度法测定城市森林净化空气颗粒物功能的研究较少。 在未来一段时间,森林植被化
学除尘的过程与机理,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多方面、系统性研究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实际应用将会是重要的研究
方向。
关键词:城市森林;空气颗粒物;调控功能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n functions of urban forests in regulating the air
particulate matter
WANG Xiaolei, WANG Ch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of CAF,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Forest of the SFA,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Silviculture of the SFA,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By the impact of urban expans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car ownership, air particulate matters
have been becoming the primary pollutant in many cities. As the largest and unique ecological system with a self鄄cleaning
function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urban forest not only provides a relatively clean recreation space for residents
in the city under the polluted environment,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urifying the pollution of air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is paper, the regulating function of urban forests was explicated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regul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method, and functional variation and spatial鄄temporal variation pattern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and
urban forest types in regulating the air particulate matt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have been relative more studies on
regulation mechanism involving in physical dustfull while the study on chemical cleaning of dust is lack; Application of the
weigh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f vegetation dust retention draws more attention while study on the concentration method
application for purifying air particulate matter of the environment in urban forest is relatively less. In the near future,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 of chemical dust鄄removal by forests, and all鄄around regulating effects of urban forests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transform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will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Key Words: Urban forest;air particulate matter;regulatory function
http: / / www.ecologica.cn
摇 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迅速发
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空气颗粒物 (尤其
PM2.5)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
物,因其不仅本身是污染物,还是其他有毒有害污染
物的载体而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自 20 世纪中
期起,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就对空气颗粒物开展了
广泛的研究,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陆续开始,目前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来源分析[1鄄2]、成分解析[3鄄4]、危
害评价[5鄄7]、变化规律[8鄄9]等方面。 随着人们保健意
识的增强,空气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森林
调控空气颗粒物作用的研究也就得到了较快发展。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中最大的唯一具有自净
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为城市污染环境下的居民提
供了相对洁净的休闲游憩空间,在净化空气颗粒物
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10鄄12]。 因此,本文从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机理、研究方法、不同城
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功能差异、城市森林内空
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四方面总结了城市森林调控空
气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
展望,以期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研究及城市森林布
局优化提供参考。
1摇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机理
城市森林之所以被称为“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冶,
主要源于其能够净化空气中的各类污染物。 在大气
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化地区,了解城市森林调
控空气颗粒物的内在机制,是科学培育调控 PM2.5等
空气颗粒物污染能力强的城市森林的基础。 目前对
于城市森林降尘机制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物
理降尘和化学除尘两个方面。
1.1摇 城市森林的物理降尘
气流是空气颗粒物的载体,城市森林物理降尘
主要是通过改变气流运动速度、方向来降尘,并通过
城市森林特殊的叶面结构及复杂的冠层结构来吸
附、阻滞粉尘,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
(1)城市森林的动力阻塞机制
城市森林发挥障碍物的作用,通过改变气流的
速度和方向,影响颗粒物的传播距离、传播方向和传
播数量。 当含尘气流流经树冠时,受其阻碍,林内风
速降低,空气中携带的一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物搬
运能力下降,重力沉降加快,使空气中颗粒物浓度降
低、传播距离缩短[13鄄16]。 这种阻碍作用对 TSP 和
PM10的影响较为显著,对 PM2.5没有明显影响[14鄄16]。
(2)城市森林的巨大滞尘空间
非生物如城市建筑等表面虽能承载一定数量的
粉尘,但与植物滞尘相比,其粗糙程度低,面积单一,
降尘量小且很容易被风吹起。 而植物叶表面的微结
构、单位地面积上巨大的叶面积和复层空间结构为
空气颗粒物滞留或停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巨大空
间,加之植物能扩大叶面积,并更新新叶,因此,非生
物的滞尘效果远不能所及。 这种滞留或停着作用一
定程度上与叶表面积呈正相关关系[17],并受冠层结
构的影响[18]。 滞留或停着的颗粒物极不稳定,在风
及小雨的影响下,会重新返回空气中或被雨水淋
洗掉[13]。
(3)叶面的颗粒附着、粘附力
植物叶片的表面特性和本身的湿润性能够附
着、粘附大量空气颗粒物[12,19]。 附着或粘附的空气
颗粒物相对稳定,需依靠较大的雨量 (一般认为
15mm以上)和风力才能冲刷掉[19鄄21]。 甚至有学者
发现深度清洗仍不能彻底清除叶片表面颗粒物[21],
深藏在叶表面密集脊状突起间沟槽内的颗粒物即使
15mm的降雨也不易将其冲掉[22]。
(4)森林冠层有效减小地表扬尘扰动
在风力和冠层枝叶撞击等外力作用下,落在枝
叶表面的颗粒物一部分会快速弹回空气中,地面粉
尘也会因风的作用再次进入空气,引起二次扬
尘[23鄄26]。 与无林地或地表裸露状况严重区域相比,
布局合理的城市森林不仅通过其茂密的树冠及复层
结构有效降低风速,对因风力而重返空气的粉尘起
到再次截留的作用,其地表的枯枝落叶、草丛或地被
等还能有效避免或减少二次扬尘的发生[10鄄11,15]。
1.2摇 城市森林的化学除尘
城市森林化学除尘主要是与森林植被生长代谢
有关的除尘。 目前这方面研究尚不深入,但一个不
争的事实是:城市森林内空气洁净度高,空气颗粒物
相对较少[27鄄29]。 森林的化学除尘可能包括如下几
方面:
(1)城市森林内空气负离子的中和作用
研究表明,城市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
远高于都市地带[30鄄31],通常来说空气颗粒物特别是
PM2.5等细颗粒物都是带正电荷的微小粒子,那么森
1191摇 8期 摇 摇 摇 王晓磊摇 等: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林中的空气负离子对于这种细颗粒物的清除应该是
有帮助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29,32]研究发现空气负
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呈负相关关系,但具体机理方面
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2)城市森林内温湿度的影响
植物通过荫蔽和蒸腾作用降低大气温度,增加
空气湿度。 温度降低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动,减少
由此产生的二次污染物;湿度增加将增加细尘的重
量和黏性,从而减少细颗粒物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
加快其沉降,这种方式调控空气颗粒物的作用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
(3)城市森林内植物有机挥发物的作用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分泌出的萜烯类、醚、
醛、酮等大量植物有机挥发物,具有杀菌、抑菌作
用[29,33鄄34],对有效减少空气中粉尘携带有害微生物
的几率,减小空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具有重要意
义,但这些有机挥发物是否具有滞附粉尘的作用还
尚待证明。
(4)城市森林的“吸收消化冶功能
植物通过气孔和皮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
个过程中可将大气污染物吸收入体内,并在体内通
过氧化还原过程进行降解,或通过根系排出体外,或
积累贮藏于某一器官内,从而达到净化污染物的作
用[35]。 植物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气态污染物和
铅、镉等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能力[13,35鄄36],那
么,植物能否通过叶片角质层、表面细胞产生化学交
换和化学吸附? 是否能够将 PM2.5等细颗粒物吸附
进体内,并通过植物体内的输导系统将其吸收、分解
和代谢? 这种作用是靠浓度扩散还是其它方式,这
方面还没有细致的研究和证据。
2摇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主要分析方法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功能主要包括植物
本身的滞尘和净化森林环境中的空气颗粒物两方
面,与之对应,分析方法主要为重量法和质量浓度
法。 前者经过采样、清洗、过滤、烘干、称重等程序,
运用差重法测定得到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单位干生
物量滞尘量),再通过单位滞尘量与单株、群落的叶
片总叶面积(植株干生物量)等换算单株或群落的滞
尘能力。 后者主要是直接使用基于 Bata射线法或微
量振荡天平法测量原理的颗粒物监测仪监测城市森
林环境中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另一种
是采用中流量或大流量采样器抽取一定体积的空
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使颗粒物滞留在滤膜
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来计算
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重量法是最直接、技术最成熟的测定植物滞尘
量的方法,主要用于滞尘总量估算[18,37鄄38]、滞尘格局
分析[16,26]、植物和群落功能对比研究[39鄄41]等。 该方
法通过清洗叶片能够相对准确的评估植株的滞尘
量,但无法分析叶片对 PM10、PM2.5和 PM1的吸滞量。
目前,如何把植物吸滞的粉尘按照粒径等级区分开
来是个难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了空气颗粒
物气溶胶再发生器[42],它将叶片阻滞的颗粒物重新
吹起再分级监测,为测定 PM10、PM2.5提供了新的方
法,但问题的核心是这些不同粒径的粉尘是否还是
在植物表面累积过程中原始的状态,是否发生了重
组不再是原始状态的粒径比例?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
研究验证。 质量浓度法操作简便,可实现自动、连续
监测,并同步测定 TSP、PM10、PM2.5、PM1的质量浓
度,多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业务中[43],对于了解空
气颗粒物的扩散、传播等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
义[44鄄45]。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
运用浓度法监测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功能也
逐渐成为空气颗粒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7,46]。 但
由于刚刚起步,还需要深入细致系统研究,以便为居
民适时适地游憩、出行等提供参考依据。
3摇 不同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差异
3.1摇 植物个体滞尘能力差异
受植物形体大小和枝叶自身特性的影响,植物
个体间滞尘能力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单位
滞尘量[47],也表现在全株最大滞尘量方面[48鄄50]。 不
同树种单位面积和单叶滞尘量最大的差异可达到近
十倍和数十倍[47],全株最大滞尘量相差几十倍以
上[48鄄49],甚至有学者发现不同树种单位滞尘量相差
上万倍[50]。 叶片形态结构特征的不同是引起个体
滞尘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叶表面粗糙、多绒毛、具
沟状组织和分泌液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粉尘的能
力强,而叶面光滑、细胞排列整齐的滞尘能力相对较
弱[20,38,48,51]。 枝干叶的着生方式[23]、 叶表面形
状[20]、叶量[41]、叶面倾角[47]和叶面积[17]等也会影
219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响植物个体的滞尘能力。 另外,叶表面结构对所吸
附空气颗粒物的粒径具有选择性,叶片蜡质层的厚
度与 2.5—10滋m的空气颗粒物吸附量显著正相关,
但与其他粒径颗粒物吸附量的相关性不显著[52]。
不同生活型的城市森林滞尘能力有所差别。 高
大的乔木能够阻滞、过滤外界的降尘和飘尘,低矮的
灌木、草本、地被等则能有效减少地面扬尘[39]。 从
总的滞尘量来看,高大的乔木可以大大降低绿地及
周围的风速,为有效截留并吸收粉尘提供了有利的
条件[41,53]。 就针叶树和阔叶树而言,一般认为针叶
树的滞尘能力大于阔叶树种。 Beckett[11]、Tallis[54]
等认为针叶植物由于其复杂的枝叶空间分布结构对
小颗粒物的沉降能力显著高于阔叶树种,且阔叶树
种由于非生长季树叶凋落,其降尘作用极大被削弱。
就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来说,多数学者发现灌木植
物的滞尘量大于乔木植物,这可能主要是垂直高度
不同,接受灰尘量不同的缘故[39,49]。
3.2摇 城市森林群落调控空气颗粒物能力差异
在对单种植物滞尘能力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
者对居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等各种功能区群落的
滞尘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37,40,55]。 不同类型城市森
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能力差异显著,总体来讲,较高
的森林比较矮植物和草地对颗粒物的沉降作用要
强[10,56鄄58],具乔、灌、草垂直复层结构、绿量高的城市
森林滞尘最为理想,而结构单一、立体绿量少的单层
结构滞尘效果相对较差[12,41,59鄄61]。 另外,同种结构
城市森林对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调控作用也有区
别。 郭二果[29]研究发现,与城区公园内相比,游憩
林对 TSP、PM10、PM2.5和 PM1的日均减尘率分别为
68.93%、78.12%、89.45%和 90.71%。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森林群落滞尘能力与其调
控林内空气颗粒物的能力并不一直呈正相关,一般
而言,城市森林种植密度、郁闭度和覆盖度越大,总
的滞尘量越大,但若超过一定的阈值,群落滞尘量虽
然还在增大,但此时林内空气中的颗粒物不容易扩
散,可能就导致其浓度增高,也即此时城市森林的调
控作用不明显甚至表现为负效应[59,62鄄64]。 因此,根
据功能需求合理布局植物群落是城市森林建设中需
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4摇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
程,受滞尘累积时间、昼夜、季节、植物所处环境、高
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一定规律。
4.1摇 城市森林叶片滞尘的时间变化
随时间推移,植物叶片的滞尘量不是无限增长,
具有“饱和性冶和“可塑性冶 [21,65鄄66],并呈现一定日变
化和季节变化。 受植物叶面滞尘和粉尘脱落同时存
在的影响,植物滞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学者
认为 1d 内植物叶片累计滞尘量与时间不呈线性相
关关系[51,65],也有学者发现叶片的滞尘量随时间的
推移整体呈增加趋势[26]。 城市森林的滞尘因季节
不同而呈现一定规律,就植物本身而言,冬季植物叶
量少,甚至落叶,加之生理活动基本停止,滞尘能力
较弱,而夏季滞尘作用最强。 但在未达到饱和之前,
植物滞尘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季节性气候条件、大气
污染程度、所处地域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方
颖[50]研究南京市主要绿化树种净化 TSP 发现,大部
分树种叶片滞尘量春季高、夏季降低、秋季增高、冬
季达最高,吴晓娟等[67]也发现类似趋势。 还有学者
研究北方常绿树种滞留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发现冬季
滞尘量最大,秋季最小[14,68]。
另外,植物生长的阶段影响其滞尘能力。 董希
文等[69]研究发现,银中杨(Populus alba伊berolinensis)
大树和幼树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存在差异,由于苗
期叶片相对较大,叶表粗糙,特别是背面多毛,因此
滞尘量较大;而大树的叶片小叶居多,且较光滑,单
位滞尘量相对较少。
4.2摇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内空气颗粒物的时间变化
受天气条件、小气候因素、污染排放状况及森林
生理功能等因素综合影响,城市森林环境中空气颗
粒物浓度呈现明显时间变化。 关于日变化规律,目
前主要围绕城区绿地[70鄄71]、城郊片林[72鄄73]、道路景
观林[74]、森林公园[75]等类型而展开,基本呈现“早
晚高、白天低冶的双峰格局,且夜间高于白天,但峰、
谷出现的具体时间因地而异。 城区绿地、城郊片林
和道路林空气颗粒物浓度与人流、车流量显著正相
关,早、晚上下班期出现高峰[70鄄74];森林公园等旅游
地则主要受用煤量、游客数量等因素影响,高峰出现
在用餐前后[75]。 另外,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浓度日
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不同天气条件对其影响也不
同。 细颗粒物白天高峰和夜间低谷出现时间提前,
而白天低谷和夜间高峰却有所滞后。 多云、雾霾天
3191摇 8期 摇 摇 摇 王晓磊摇 等: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和桑拿天使空气颗粒物浓度污染加重;雨、雪能够降
低大气颗粒物浓度;风在雨后能使空气颗粒物在一
定程度上扩散减少,而在天气干燥时刮风会增加城
市森林内颗粒物的浓度,且多云会加重干燥天气刮
风后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29,72,76鄄77]。
城市森林净化空气颗粒物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城
市空气颗粒物背景浓度、植物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在
城市大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较低、植物生理活动最
为旺盛的夏、秋季城市森林净化空气颗粒物的效果
最为明显,而在城市环境背景浓度高、树木停止生理
活动的冬季效果较差[71]。 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粒
径空气颗粒物季节变化规律并不一致。 目前只有少
数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分析。 对北方城市森林
而言,有学者等认为,4 种粒径颗粒物浓度均在秋季
最低,但 TSP、PM10浓度春季最高,PM2.5浓度夏季最
高[74];也有学者发现,PM10、PM2.5、PM1浓度冬季最
高,夏季次之;PM10浓度秋季最低,PM2.5和 PM1浓度
春季最低,并认为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对大粒径
颗粒物浓度贡献较大,冬季燃煤、雾霾天和夏季“桑
拿天冶对细颗粒物的贡献最大[78]。 而对南方城市的
研究表明,游憩林中 PM2.5浓度在春季最高,冬、秋季
次之,夏季最低,这可能主要与南北方气候差异及春
季北方沙尘中的细颗粒物长距离输送有关[73]。
4.3摇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空间范围
城市森林净化空气颗粒物的作用,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比较显著,达到一定阈值后,将不再明显,也
即会形成较稳定的“森林内环境冶。 因此,了解不同
结构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空间范围和空气颗
粒物的扩散规律,对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公园、街头绿
地、游憩林及道路防护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直接
研究空气颗粒物的文献较少,但对城市交通污染物
或空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成分———重金属的研究较
为丰富,为今后研究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作
用奠定了基础。
4.3.1摇 道路林带宽度与结构
关于道路林带调控空气颗粒物的研究,目前多
数通过采集叶面尘来探讨其滞尘作用,认为:公路两
侧防护林树木叶片表面空气颗粒物数量随距公路距
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79]。 对道路空气中的颗粒物
浓度的有限研究往往集中于城市不同等级道路间的
比较[80],而对林带(尤其不同宽度林带)影响下的道
路空气颗粒物空间分布的报道较少[81]。 目前,仅有
部分学者对道路林带内的空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成
分———重金属进行研究,试图得到最佳的道路防护
林带宽度,但研究结果尚存争议。 王成等[82]试验表
明:对于日均车流 6万辆的公路而言,高速公路两侧
80m范围是重金属污染最集中的扩散区域;而 40—
60m宽林带对降低日流量 5—8 万辆汽车的高速公
路重金属污染防治效果较好。 还有学者认为,为防
止重金属污染,道路防护林应不小于 20m[83],
40m[84]或 50m[85]。 但 Fowler 等[57]以铅为示踪物研
究污染严重的道路防护林发现:林内 100m铅浓度高
于 5m处的浓度,且林缘土壤中的铅含量也较高。 因
此,道路林带净化空气颗粒物的作用还有待于深入
系统研究。
道路林带净化空气颗粒物的作用受林带结构,
如疏透度、高度、宽度、密度、郁闭度等协同影
响[12,63,81,86]。 对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物来说,其扩散
速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气流铅直湍流强度的影响。 行
道树冠幅小、株间距大、密度小,街谷内有较大的风
速梯度,有利于机械湍流的增强,扩散效果好。 但在
植株间距较密,枝杈搭接时,树冠会在道路上方形成
顶盖效应,在吸收污染物的同时也会降低风速,减小
街区内部气流的垂直涡动,减弱林带内外气流的垂
直交换,阻碍污染物向上层大气扩散,导致道路两侧
污染物浓度升高[46,62鄄63, 85,87鄄89,]。 殷彬等[63]还发现
TSP 的净化百分率与郁闭度呈正相关,与疏透度呈
负相关关系;郁闭度的最佳范围为 0.70—0.85,疏透
度的最佳范围为 0.25—0.33。
4.3.2摇 片林面积与结构
关于城市片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空间范围方面的
研究目前较少,多数学者认为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
低于林缘,随着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其浓度逐渐递
减。 Cavanagh等[27]观测新西兰冬季常绿阔叶林内
PM10的污染状况发现,冬季林内 PM10浓度由林缘向
林内呈现衰减趋势,从外部的 31.5滋g / m3降低到了林
内 50m处的 22.4滋g / m3。 张晶[90]观测不同公园竹林
内的空气颗粒物发现,林内浓度均小于林缘,且林分
密度大林内的浓度大于密度较小竹林,但具体影响
范围和最佳密度不得而知。 任启文等[15]研究城市
片林空气细菌含量表明,能起到较好抑菌作用的林
地宽度要大于 30m,也即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如果从
419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降低空气细菌含量方面考虑,建设绿地面积>900m2
才能形成“森林内环境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地,
该研究结果对城市片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作用具有
重要借鉴意义。
片林的结构明显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扩散。 从
城市片林滞尘能力来讲,绿量越多,郁闭度、盖度越
大,对降尘截滞作用越明显[12,54];但从城市片林中的
空气颗粒物浓度角度来讲,它与绿量、郁闭度、覆盖
率等结构指标未必呈正相关关系。 刘立民等[91]认
为地域相对绿量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绿化效
益最佳阈值区。 在绿量增加初期,污染物浓度下降
较快,当绿量达到一定值后,污染物浓度下降开始明
显减缓;当绿量继续增加,达到一个较高的量值时,
污染物浓度下降变得不明显。 还有学者发现,郁闭
度过大、地被物覆盖度太高会导致林内颗粒物浓度
长时间居高不下[29]。
5摇 研究展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包括颗粒物在内的大
气污染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如何通过建设城市森林
来缓解大气污染,为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提供健康
的游憩场所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的
来看,城市森林与空气颗粒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如
下趋势:
(1)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机理
城市森林的物理降尘功能目前已经广为接受,
研究也已经逐步由宏观转向微观,结合叶表面微观
结构分析植物的滞尘能力,已成为目前研究植物滞
尘机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除了物理降尘外,森
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生理过程和生态响应机制怎
样,森林植被在生长代谢过程中是否产生化学除尘、
如何进行化学除尘、化学除尘的粒径在什么范围、化
学除尘的功效有多少等问题还有待于在细胞、组织、
器官和个体水平上深入研究和探讨。 另外,加强城
市森林内空气颗粒物的组成成分研究以及与城市森
林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杀菌抑菌等生态功能相结合
研究,对揭示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机理具有
重要意义。
(2)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研究方法
重量法和质量浓度法是目前研究城市森林调控
空气颗粒物作用的两种基本方法,随着研究趋向微
观,利用重量法研究较微观尺度的颗粒物时,传统的
方法可能就不再适用,分析其重量时可能需要高端
的采样器和较高灵敏度的粒径分析仪。 质量浓度法
测定方面,目前主要使用便携式仪器,将仪器置放于
一定的城市森林环境中监测某一天或几天的相对瞬
间值,加强城市森林中空气颗粒物的长期定位观测
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
的关系
一般而言,大粒径颗粒物主要靠重力或惯性作
用沉降,而细颗粒物呈悬浮状,主要通过布朗运动扩
散,受气流影响大于重力等其他外力的影响。 而陆
地表面的覆盖状况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进而
影响了空气颗粒物的扩散。 不同结构、不同类型、不
同尺度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功能具体有多
大,扩散通量、干湿沉降有多少,城市森林如何影响
空气颗粒物扩散、沉降和循环等这方面的研究尚属
空白,因此,有待于加强试验模拟与实地结合的定量
研究,以分析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作用,揭示
林内空气颗粒物的扩散规律、循环过程,获取最佳、
最科学的群落指标和植物配置,为治理城市空气颗
粒物污染和合理经营与营造城市森林提供科学
依据。
(4)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汇冶与“源冶关
系与技术
目前对森林滞尘方面的研究主要注重其“汇冶的
作用,即树木枝叶截留、吸附粉尘,但对林地的“尘
汇冶功能研究却很少。 城市森林“尘汇冶的核心是要
靠林地的吸纳能力,无论是空气中降落的还是雨水
从枝叶冲刷下来的,把“尘冶留在林地里是最主要的。
因此,绿地地表的结构特性非常重要。 美欧国家对
有机覆盖物(Mulch)的研究与应用历史悠久而且技
术成熟,城市绿地中Mulch使用极为普遍[92],有效增
加了城市森林的滞尘能力,减少了二次扬尘现象。
在中国,由于城市绿地管理大多采用了农业上的“松
土除草、焚烧落叶冶等传统的园艺技术,地表覆盖相
对较少,土壤裸露,极易引起二次扬尘,甚至反复扬
尘,加大了城市空气颗粒物的污染,从这一角度来
看,在林地结构不合理尤其地表经营管理不当时,城
市绿地反而是一个巨大的 “尘源冶。 因此,加强裸露
地面的有机覆盖无疑是消减城市空气颗粒物“源冶的
5191摇 8期 摇 摇 摇 王晓磊摇 等: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降减、
吸收城市空气颗粒物的作用,筛选优良的地表覆盖
方式,应用 Mulch覆盖技术,对缓解城市空气颗粒物
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5)主要空气颗粒物污染源周边防护林的设置
基于空气颗粒物扩散的规律,通过合理营建城
市森林能够使其向对人体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在
摸清树种、群落滞尘规律、城市森林内空气颗粒物的
扩散规律及其调控范围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功能需
要来选择适宜树种、最佳配置方式和适宜宽度营建
污染防护林。 对于空气污染物有时需要促进污染物
扩散,有时需要阻挡污染物扩散,还有时需要放进来
再吸收,要根据防护目标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城
市森林减少颗粒物污染的生态服务功能。
(6)基于健康空气环境的各类风景游憩林营造
与管护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森林旅游的快速发
展,如何营造和管护游憩林已经成为城市林业工作
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在营造各类风景游憩林时,不仅要考虑选择调控空
气颗粒物能力强的树种和群落,还要综合考虑合理
的种植密度、郁闭结构和配置方式,同时要对林分进
行适当的疏伐和整枝,加强林下改造,拓展林下空
间,以达到消减空气颗粒物的最佳效果,为居民提供
比较洁净的游憩空间。
(7)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的科学评价
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功能既包括其枝叶
吸滞粉尘的功能,又包括通过降低林内空气中的颗
粒物,调节空气质量的功能。 目前应用重量法分析
城市森林滞尘量的研究已颇为系统丰富,研究方法
也较为成熟,但鉴于植物滞尘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
总的滞尘量估算时应当考虑到不同植物的滞尘周
期,否则其滞尘功能将被大大低估。 价值核算方面,
与城市森林滞尘的生态价值相比,城市森林通过降
尘净化空气减少粉尘对人体危害,降低疾病的发生
率及人体死亡率产生的经济价值要远远大于其本身
的生态价值,因此,在价值核算中经济价值不容
忽视。
在城市森林研究中,研究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
粒物的功能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其关键在于如
何用研究成果来指导实践并应用到实际建设当中,
促进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最终改善。
基于目前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的研究成果还没
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丞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与具
体实践的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区带动科研成果的转
化与应用。
References:
[ 1 ] 摇 Chan Y C, Simpson R W, McTainsh G H, Vowles P D.
Characterisation of chemical species in PM2.5and PM10 aerosols in
Brisbane, Australi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7, 31(22):
3773鄄3785.
[ 2 ] 摇 Yang F M, He K B, Ma Y L, Chen X, Cadle S H, Chan T,
Mulawa P A.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trace elements in
ambient PM2.5 in Beij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3, 24(6):
33鄄37.
[ 3 ] 摇 Li L, Wang W, Feng J L, Zhang D P, Li H J, Gu Z P, Wang B
J, Sheng G Y, Fu J M. Composition, source, mass closure of
PM2.5 aerosols for four forests i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2(3): 405鄄412.
[ 4 ] 摇 Song S J, Wu Y, Jiang J K, Yang L, Hao J M.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 in size鄄resolved fine particles in a typical road traffic
environment in Beijing.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2, 32
(1): 66鄄73.
[ 5 ] 摇 Yang M S, Jiang Z M, Mei X Y, Cai J, Wang J, Zhang S J.
Effect of the dust鄄pollution oil some physiologic indexes and growth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in Huangdi Tomb.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1994, 12(4): 99鄄104.
[ 6 ] 摇 Strand L B, Barnett A G, Tong S. Maternal exposur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risks of preterm birth and stillbirth in
Brisbane, Australia.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2,
175(2): 99鄄107.
[ 7 ] 摇 Arden Pope 芋 C, Burnett R T, Thun M J, Calle E E, Krewski
D, Ito K, Thurston G D. Lung cancer, 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
and long鄄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87 ( 9):
1132鄄1141.
[ 8 ] 摇 An J L, Zhang R J, Han Z W. Seasonal changes of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air of 15 big cities in Northern parts of
China.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0, 5 ( 1 ):
25鄄29.
[ 9 ] 摇 Cusack M, Alastuey A, Perez N, Pey J, Querol X. Trends of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t a regional
background site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over the last nine
years ( 2002—2010 ).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 2012, 12(22): 10995鄄11033.
[10] 摇 Fowler D, Cape J N, Unsworth M H, Mayer H, Crowther J M,
Jarvis P G, Gardiner B, Shuttleworth W J. Deposition of
619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atmospheric pollutants on fores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89, 324 (1223): 247鄄265.
[11] 摇 Beckett K P, Freer鄄smith P H, Taylor G. Urban woodlands: their
role in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8, 99(3): 347鄄360.
[12] 摇 Su Z F, Liu Y, Peng Q F. Study on dust detention of the different
greenland. Arid Environment Monitoring, 2002, 16 ( 3 ):
162鄄163.
[13] 摇 Sehmel G A. Particle and gas dry deposition: a review.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80, 14(9): 983鄄1011.
[14] 摇 Chen W, He X Y, Zhang Y, Sun Y, Wang W F, Ning Z H. Dust
absorption effect of urban conifers 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 14(12): 2113鄄2116.
[15] 摇 Ren Q W, Wang C, Qie G F, Yang Y. Airborne particulates in
urban greenlan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irborne microbes.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6, 19(5): 22鄄25.
[16] 摇 Cai Y H. Study on dust鄄retention effect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keynote tree. Fujia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17] 摇 Liu Y, Su Z F, Wang Y F. Study on dustproof function of suitable
afforestion sampling in Shihezi. 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2, 16 (2): 98鄄99,125.
[18] 摇 Prusty B A K, Mishra P C, Azeez P A. Dust accumulation and
leaf pigment content in vegetation near the national highway at
Sambalpur, Orissa, India.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05, 60(2): 228鄄235.
[19] 摇 Freer鄄Smith P H, Beckett K P, Taylor G. Deposition velocities to
Sorbus aria, Acer campestre, Populus deltoides 伊 trichocarpa
‘ Beaupre 爷, Pinus nigra and 伊 Cupressocyparis leylandii for
coarse, fine and ultra鄄fine particle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 133(1): 157鄄167.
[20] 摇 Chai Y X, Zhu N, Han H J. Dust removal of urban tree species in
Harbi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 13 ( 9):
1121鄄1126.
[21] 摇 Wang Z H, Li J L. Capacity of dust uptake by leaf surface of
Euonymus Japonicus Thunb. and the morphology of captured
particle in air polluted cit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
(2): 327鄄330.
[22] 摇 Wang L, Ha S, Liu L Y, Gao S Y. Effects of weather condition in
spring on particulates density on conifers leaves in Beijing.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8): 998鄄1002.
[23] 摇 Pullman M R. Conifer PM2.5 deposition and re鄄suspension in wind
and rain events[D]. America: Cornell University, 2009.
[24] 摇 Gregory P H. The microbiology of the atmosphere. London:
Leonard Hill. New York: Interscience Publishers, 1961.
[25] 摇 Wu Y L, Davidson C I, Lindberg S E, Russell A G.
Resuspension of particulate chemical species at forested sit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992, 26 ( 12 ):
2428鄄2435.
[26] 摇 Zhang J, Wu X Y. Detaining dust law of landscape greening plants
leaves in urban area of Fuxin.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1, 30(6): 905鄄908.
[27] 摇 Cavanagh J A E, Zawar鄄Reza P, Gaines Wilson J. Spatial
attenuation of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within an
urbanized native forest patch.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09, 8(1): 21鄄30.
[28] 摇 Li X G. Observations and assessments of mitigation effects of the
urban forests on atmospheric pollutants [ 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2005.
[29] 摇 Guo E G. Ecological health effects of typical recreation forests in
West Mountain of Beijing [ 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2008.
[30] 摇 Wei C L, Wang J T, Jiang Y L, Zhang Q G. Air negative charge
ion concent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functional zones of Hefei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 17(11): 2158鄄2162.
[31] 摇 Liang S, Tong Q X, Chi M J. Effect of the urban vegetation on
aero鄄anion.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2010, 39(4): 46鄄50.
[32] 摇 Chen J Y, Song Y C, Tao K H, Ni J. Study on the air anion of
the urban greenery patches in Shanghai.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5): 1024鄄1028.
[33] 摇 Wu Z W, Wu C C, Shi Q. The research on essential oils from
Quercus dentata Thunb.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1999, 19(4): 38鄄40.
[34] 摇 Zheng Y. Antibitic functions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Pinus tabulaeformis var. mukdensis Uyeki and Betula platyphlla
SUK[D]. Harb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8.
[35] 摇 Huang H Y,Zhang Y B,Zhang C X. Absorption and purification to
gaseous pollutants by woody plant.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1, 1
(4): 335鄄343.
[36] 摇 Raskin I, Smith R D, Salt D E. Phytoremediation of metals: using
plants to remove pollutants from the environment.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1997, 8(2): 221鄄226.
[37] 摇 Zhang X X, Gu R Z, Chen Z X, Li Y M, Han L L, Li H. Dust
removal by green area s in the residential quarters of Beijing.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997, 19(4): 12鄄17.
[38] 摇 Li H M, Liu X.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epidermal morphology
and dust鄄retaining capability of main garden trees in Chengyang
district of Qingdao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27
(10): 1659鄄1662.
[39] 摇 Su J X, Jin S J, Yan J G, Zhang Q D, Gao R R, Lu Y M. Study
on the dust catching property of the campus plants 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2, 20(2): 86鄄88.
[40] 摇 Chen F, Zhou Z X, Guo E X, Ye Z Q. Dust retention effect of
ornamental green land in urban industrial area: a case study in
Wu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workshop are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1): 34鄄38.
7191摇 8期 摇 摇 摇 王晓磊摇 等: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41]摇 Zheng S W, Xing G M, Li J, Li J S. Effect of dust catching
capacity virescence tree species in the North of China.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 28
(4): 383鄄387.
[42] 摇 http: / / www. caf. ac. cn / news / xwzx / 201305 / 2013鄄 05鄄 27鄄 9鄄 34.
html.
[43] 摇 Kowalchuk G A, Naoumenko Z S, Derikx Piet J L, Felske A,
Stephen J R, Arkhipchenko I A. Molecular analysis of ammonia鄄
oxidizing bacteria of the 茁 subdivision of the class Proteobacteria in
compost and composted material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9, 65(1): 396鄄403.
[44] 摇 Pan J G, Cao J J, Mai C A, Li S C. Spatial鄄tempor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PM10 over Zhuhai.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 16 (5):6鄄10.
[45] 摇 Gao W K, Tang G Q, Yao Q, Liu Z R, Wang H, Wang Y S.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ir pollutants during serious air pollution
event in Tianjin.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25
(7): 731鄄738.
[46] 摇 Sun Z W. Influence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roadside trees on
vehicular pollutant diffusion in Fuzhou City[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
[47] 摇 Yu X R. The characteristic of foliar dust of main afforestation tree
species in Nanjing and association with leaf忆 s surface micro鄄
structure[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8.
[48] 摇 Wang H X, Shi H, Li Y Y.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dust鄄capturing capability of urban greening
plant specie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2, 21
(12): 3077鄄3082.
[49] 摇 Popek R, Gawro俳ska H, Wrochna M, Gawro俳ski SW, Saeb覬 A.
Particulate matter on foliage of 13 woody species: deposition on
surfaces and phytostabilisation in waxes鄄 a 3鄄year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 2013, 15 ( 3 ):
245鄄256.
[50] 摇 Fang Y, Zhang J C, Wang Y H. Dustfall adsorbing capacity of
major species of greening trees in Nanjing and its law.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07, 23(2): 36鄄40.
[51] 摇 Gao J H, Wang D M, Zhao L, Wang D D. Airborne dust
detainment by different plant leaves: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29 (2): 94鄄99.
[52] 摇 Dzierzanowski K, Popek R, Gawro俳ska H, Saeb覬 A, Gawro俳ski S
W. Deposi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of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on
leaf surfaces and in waxes of urban forest spec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 2011, 13(10): 1037鄄1046.
[53] 摇 Souch C A, Souch C. The effect of trees on summertime below
canopy urban climates: a case study Bloomington, Indiana.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1993, 19(5):303鄄312.
[54] 摇 Tallis M, Taylor G, Sinnett D, Freer鄄Smith P. Estimating the
removal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pollution by the urban tree
canopy of London, under current and future environment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ting, 2011, 103(2):129鄄138.
[55] 摇 Zhou Z X, Shao T Y, Wang P C, Gao C, Xu Y R, Guo E X, Xu
L H, Ye Z Q, Peng X M, Yu C J. The spatial structures and the
dust retention effects of greenland types in the workshop district of
Wu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
(12): 2036鄄2040.
[56] 摇 Lovett G M.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nutrients and pollutants in
North America: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4, 4(4): 629鄄650.
[57] 摇 Fowler D, Skiba U, Nemitz E, Choubedar F, Branford D,
Donovan R, Rowland P. Measuring aerosol and heavy metal
deposition on urban woodland and grass using inventories of 210Pb
and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oil.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2004, 4(2 / 3): 483鄄499.
[58] 摇 Bunzl K, Schimmack W, Kreutzer K, Schierl R. Interception and
retention of Chernobyl鄄derived 134,137Cs and 100Ru in a spruce
stand.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89,78: 77鄄87.
[59] 摇 Sun S P, Gu R Z, Zhang J.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related to different green cover percentage and greenbelt types in
Beijing.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4(3): 77鄄79.
[60] 摇 Baker W L. A review of models of landscape change. Landscape
Ecology, 1989, 2 (2): 111鄄133.
[61] 摇 Liu X Q, Tang W P, Zhou Z X, Hu X Y, Shao T Y, Yang T M.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different greenbelt types in Yich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4, 32 ( 5 ): 53鄄
54, 83.
[62] 摇 Wu Z P, Wang C, Hou X J, Yang W W. Variation of air PM2.5
concentration in six urban greenlands.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8, 35(4): 494鄄498.
[63] 摇 Yin B, Cai J P, Chen L P, Shen Z M, Zou X D, Wu D, Wang
W H. Effects of vegetation status in urban green spaces on
particles removal in a canyon street atmospher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11): 4590鄄4595.
[64] 摇 Shen J F, Su K J, Feng J J. Study on anti鄄pollution patterns of
road green.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1, 14(6):
52鄄53.
[65] 摇 Zhu T Y. Ability of the most virescence plants忆 dust block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lower boarders忆 of Yuhuatai area in Nanjing[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66] 摇 Schabel H G. Urban forestry in Germany. Arbor, 1980, 6(11):
281鄄286.
[67] 摇 Wu X J, Sun G N. Variation of atmosphere purification by
vegetation among different time in a year in urban area of Xi忆an.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2006, 4(6): 31鄄33.
[68] 摇 Prajapati S K, Tripathi B D. Seasonal variation of leaf dust
accumulation and pigment content in plant species exposed to
urban particulates pollu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8, 37(3): 865鄄870.
[69] 摇 Dong X W, Cui Q, Wang L M, Yan D L.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819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of dust blocking effect of branches of landscaping tree species.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1 ( 1): 28鄄
29, 88.
[70] 摇 Wu Z P, Wang C, Xu J N, Hu L X. Air鄄borne anions and
particulate matter in six urban green spaces during the summer.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7
(12): 2153鄄2157.
[71] 摇 Zhao Y, Wei T T, Zhao N, Guo A F.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PM10 pollution and effects of purification PM10 pollution in
various afforestation modles鄄case studies i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nan Science, 2008, 26(2):226鄄229.
[72] 摇 Guo E G, Wang C, Qie G F, Fang C, Sun Z W, Zhou Z H.
Diurnal variations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s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ypical recreation forests in West Mountain of Beij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6): 3253鄄3263.
[73] 摇 Gu L, Wang C, Wang X L, Wang Y Y, Wang Q. Dynamic
changes of PM2.5 in three recreation forests during the recreation
time in Hui Mountain of Wuxi.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3, 24(9): 2485鄄2493.
[74] 摇 Yu L P. Effects of urban road greening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ir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bon monoxide [ 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2009.
[75] 摇 Shi Q, He Q T, Wu Z W. Variations of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evaluation in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 China.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4, 24
(4): 20鄄24.
[76] 摇 Guo E G, Wang C, Qie G F, Cai Y. Influence of typical weather
conditions on the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urban forests in
norther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3, 33 ( 7):
1185鄄1198.
[77] 摇 Pan B F, Zhao Y L, Li J J, Wang R B. Analysis of the
scavenging efficiency on PM2.5 concentration of some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25(6): 41鄄44.
[78] 摇 Guo E G, Wang C, Qie G F, Fang C, Sun Z W, Zhou Z H.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typical
recreation forests in the West Mountain of Beij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38(10): 55鄄57.
[79] 摇 Liu Q, Liu Y Q, Lai F Y. A study on urban road greening relating
to its dust remov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2009, 31(6): 1063鄄1068.
[80] 摇 Pan C Z, Chen G C, Yang Q L, Wang D Y, Zhao Q, Zhou X J,
Zhang Y. Study on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PM10 / PM2.5
related to traffic鄄 busy road in Chongqing downtown area.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4, 26
(5): 567鄄579.
[81] 摇 Qi F Y, Guo H F, Zhao Y, Zhu Y F. The effect of greenbelt in
road on atmospheric particles concentration. Henan Science,
2009, 27(6): 734鄄736.
[82] 摇 Wang C, Qie G F, Yang Y, Ren Q W. Effects of highway forest
belts on heavy metals pollution from tail gas of vehicles.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3): 1鄄7.
[83] 摇 Yang Y R, Yin Y L, Xu H B. Effects of forest belts with different
widths on heavy metal content in rice leaf and brown rice in crop
field on both sides of national road. Journal of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1(2): 84鄄88.
[84] 摇 Ruan H H, Jiang Z L. Pb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main
tree species on both sides of highway in shrubs of Nanjing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9, 10(3): 362鄄364.
[85] 摇 Li Y Z, Ma J H. Heavy metals pollution in roadsides soils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plant barriers along expressway.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1, 25(1): 105鄄109.
[86] 摇 Lin Y D, Wu X G, Hao X Y, Han C. Influence of green belt
structure on the dispersion of particle pollutants in street canyon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21): 6561鄄6567.
[87] 摇 Rotach M W. Profiles of turbulence statistics in and above an
urban street cany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5, 29 (13):
1473鄄1486.
[88] 摇 Gromke C, Ruck B. Influence of trees on the dispersion of
pollutants in an urban street canyon鄄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low and concentration fiel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16): 3287鄄3302.
[89] 摇 Gromke C, Ruck B. On the impact of trees on dispersion processes
of traffic emission in street canyons. Boundary鄄layer Meteorology,
2009, 131(1): 19鄄34.
[90] 摇 Zhang J. Ecological health effects of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recreation forests in Hui Mountain of Wuxi[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2012.
[91] 摇 Liu L M, Liu M. Vegetation quantity鄄 a new concept of urban
greening assessment.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0(5):
32鄄34.
[92] 摇 Wang C, Qie G F, Peng Z H. Application value of organic ground
surface mulch in urban forestry constru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16(11): 2213鄄2217.
参考文献:
[ 2 ] 摇 杨复沫,贺克斌, 马永亮,陈旭, Cadle S H, Chan T, Mulawa P
A. 北京大气 PM2.5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变化特征与来源. 环境
科学, 2003, 24(6): 33鄄37.
[ 4 ] 摇 宋少洁,吴烨,蒋靖坤,杨柳,郝吉明. 北京市典型道路交通环
境细颗粒物元素组成及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1): 66鄄73.
[ 5 ] 摇 杨茂生, 姜在民, 梅秀英, 蔡靖, 王军, 张树杰. 粉尘污染对
黄帝陵侧柏一些生理指标及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4, 12(4): 99鄄104.
[ 8 ] 摇 安俊岭, 张仁健, 韩志伟. 北方 15 个大型城市总悬浮颗粒物
的季节变化.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 5(1): 25鄄29.
[12] 摇 粟志峰,刘艳,彭倩芳. 不同绿地类型在城市中的滞尘作用研
9191摇 8期 摇 摇 摇 王晓磊摇 等: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究. 干旱环境监测, 2002, 6(3): 162鄄163.
[14] 摇 陈玮, 何兴元, 张粤, 孙雨, 王文菲, 宁祝华. 东北地区城市
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2):
2113鄄2116.
[15] 摇 任启文, 王成, 郄光发, 杨颖. 城市绿地空气颗粒物及其与空
气微生物的关系.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19 ( 5):
22鄄25.
[16] 摇 蔡燕徽. 城市基调树种滞尘效应及其光合特性研究.福州: 福
建农林大学, 2010.
[17] 摇 刘艳,粟志峰,王雅芳. 石河子市绿化适生树种的防尘作用研
究. 干旱环境监测, 2002, 16(2): 98鄄99, 125.
[20] 摇 柴一新,祝宁,韩焕金. 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以哈尔滨
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9): 1121鄄1126.
[21] 摇 王赞红, 李纪林. 城市街道常绿灌木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滞
尘颗粒物形态. 生态环境, 2006, 15(2): 327鄄330.
[22] 摇 王蕾, 哈斯, 刘连友, 高尚玉. 北京市春季天气状况对针叶树
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6, 25 ( 8):
998鄄1002.
[26] 摇 张景, 吴祥云. 阜新城区园林绿化植物叶片滞尘规律. 辽宁工
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30(6): 905鄄908.
[28] 摇 李晓阁. 城市森林净化大其功能分析及评价[D]. 长沙: 中南
林学院, 2005.
[29] 摇 郭二果. 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30] 摇 韦朝领, 王敬涛, 蒋跃林, 张庆国. 合肥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空
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
报, 2006, 17(11): 2158鄄2162.
[31] 摇 梁诗, 童庆宣, 迟敏杰. 城市植被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 亚热
带植物科学, 2010, 39(4): 46鄄50.
[32] 摇 陈佳瀛, 宋永昌, 陶康华, 倪军. 上海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研
究. 生态环境, 2006, 15(5): 1024鄄1028.
[33] 摇 吴章文, 吴楚材, 石强. 槲树精气的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9, 19(4): 38鄄40.
[34] 摇 郑义. 黑皮油松、白桦挥发物及其抑菌作用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35] 摇 黄会一,张友标,张春兴.木本植物对大气气态污染物吸收净
化作用的研究. 生态学报,1981,1(4):335鄄343.
[37] 摇 张新献, 古润泽, 陈自新, 李延明,韩丽莉,李辉. 北京城市居
住区绿地的滞尘效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报, 1997, 19(4):
12鄄17.
[38] 摇 李海梅, 刘霞. 青岛城阳区主要园林树种叶片表皮形态与滞
尘量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0): 1659鄄1662.
[39] 摇 苏俊霞, 靳绍军, 闫金广, 张钦弟,高瑞如,卢英梅. 山西师范
大学校园主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的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0(2): 86鄄88.
[40] 摇 陈芳, 周志翔, 郭尔祥, 叶贞清. 城市工业园区园林绿地滞尘
效应的研究—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生态学杂志,
2006, 25(1): 34鄄38.
[41] 摇 郑少文, 邢国明, 李军, 李锦生. 北方常见绿化树种的滞尘效
应.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8(4): 383鄄387.
[42] 摇 森环森保所. 量化分析树木吸附 PM2.5 作用科学难题取得关
键性技术突破.(2013鄄 05鄄 27) [2013鄄 05鄄 30] http: / / www.caf.
ac.cn / news / xwzx / 201305 / 2013鄄05鄄27鄄9鄄34.html.
[44] 摇 潘建国, 曹军骥, 麦潮安, 李顺诚. 珠海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的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16(5): 6鄄10.
[45] 摇 高文康, 唐贵谦, 姚青, 刘子锐, 王辉, 王跃思. 天津重污染
期间大气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 2012, 25
(7): 731鄄738.
[46] 摇 孙志伟. 福州行道树空间结构对交通污染物扩散的影响[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47] 摇 俞学如. 南京市主要绿化树种叶面滞尘特征及其叶面结构的
关系[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48] 摇 王会霞,石辉,李秧秧. 城市绿化植物叶片表面特征对滞尘能
力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1(12): 3077鄄3082.
[50] 摇 方颖,张金池,王玉华. 南京市主要绿化树种对大气固体悬浮
物净化能力及规律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23
(2): 36鄄40.
[51] 摇 高金晖, 王冬梅, 赵亮, 王多栋. 植物叶片滞尘规律研究—以
北京市为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2): 94鄄99.
[55] 摇 周志翔, 邵天一, 王鹏程, 高翅, 徐永荣, 郭尓祥, 徐隆辉,
叶贞清,彭行梅,于春杰. 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空间结构及
滞尘效应. 生态学报, 2002, 22(12): 2036鄄2040.
[59] 摇 孙淑萍,古润泽, 张晶. 北京城区不同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类型
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 中国园林, 2004(3): 77鄄79.
[61] 摇 刘学全,唐万鹏,周志翔,胡兴宜,邵天一,杨庭明. 宜昌市城
区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效应.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32
(5): 53鄄54, 83.
[62] 摇 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 6种城市绿地空气 PM2.5浓度
变化规律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5(4): 494鄄498.
[63] 摇 殷彬, 蔡静萍, 陈丽萍, 申哲民, 邹晓东, 吴旦, 王文华. 交
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效益. 生态学报,
2007, 27(11): 4590鄄4595.
[64] 摇 沈家芬, 苏开君, 冯建军. 道路绿化种植抗污染植物模式研
究.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14(6): 52鄄53.
[65] 摇 朱天燕. 南京雨花台区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与绿地花境建
设[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67] 摇 吴晓娟, 孙根年. 西安城区植被净化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
中国城市林业, 2006, 4(6): 31鄄33.
[69] 摇 董希文, 崔强, 王丽敏, 闫敦梁. 园林绿化树种枝叶滞尘效果
分类研究. 防护林科技, 2005, 1(1): 28鄄29, 88.
[70] 摇 吴志萍, 王成, 许积年, 胡立香. 六种城市绿地内夏季空气负
离子与颗粒物.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7(12):
2153鄄2157.
[71] 摇 赵勇, 魏婷婷, 赵宁 郭爱芳. 空气 PM10污染特征及绿化结构
净化效应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河南科学, 2008, 26
(2):226鄄229.
[72] 摇 郭二果,王成,郄光发,房城,孙志伟,周志海.北京西山典型
游憩林空气颗粒物不同季节的日变化.生态学报, 2009, 29
029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6): 3253鄄3263.
[73] 摇 古琳, 王成, 王晓磊, 王艳英, 王茜. 无锡惠山游憩时段三种
游憩林内 PM2.5变化规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 ( 9):
2485鄄2493.
[74] 摇 于丽胖. 城市道路绿化配置对空气颗粒物和 CO 扩散的影响
[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75] 摇 石强,贺庆棠,吴章文.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气污染物浓度
变化及其评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4(4): 20鄄24.
[76] 摇 郭二果, 王成, 郄光发, 蔡煜. 北方地区典型天气对城市森林
内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 7 ):
1185鄄1198.
[77] 摇 潘本峰,赵熠琳,李建军,王瑞斌.气象因素对大气中 PM2.5的
去除效应分析.环境科技, 2012, 25 (6): 41鄄44.
[78] 摇 郭二果,王成,郄光发,房城,孙志伟,周志海.北京西山典型
游憩林空气悬浮颗粒物季节变化规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10): 55鄄57.
[79] 摇 刘青, 刘苑秋, 赖发英. 基于滞尘作用的城市道路绿化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6): 1063鄄1068.
[80] 摇 潘纯珍, 陈刚才, 杨清玲, 王定勇, 赵琦, 周贤杰, 张勇. 重
庆市地区道路 PM10 / PM2.5浓度分布特征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5): 567鄄579.
[81] 摇 齐飞艳, 郭会锋, 赵勇, 朱颜锋. 道路绿化林对空气颗粒物浓
度的影响.河南科学, 2009, 27(6): 734鄄736.
[82] 摇 王成, 郄光发, 杨颖, 任启文. 高速路林带对车辆尾气重金属
污染的屏障作用. 林业科学, 2007, 43(3): 1鄄7.
[83] 摇 杨奕如,殷云龙, 徐和宝. 不同宽度林带对国道两侧农田水稻
叶片和糙米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2, 21(2): 84鄄88.
[84] 摇 阮宏华, 姜志林. 城郊公路两侧主要森林类型铅含量及分布
规律.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3): 362鄄364.
[85] 摇 李仰征, 马建华. 高速公路旁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不同林带防
护效应比较.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1): 105鄄109.
[86] 摇 蔺银鼎,武小刚,郝兴宇,韩翀. 城市机动车道颗粒污染物扩散
对绿化隔离带空间结构的响应.生态学报,2011, 31 ( 21):
6561鄄 6567.
[90] 摇 张晶. 无锡惠山地区秋季毛竹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91] 摇 刘立民, 刘明. 绿量鄄城市绿化评估的新概念. 中国园林, 2000
(5): 32鄄34.
[92] 摇 王成,郄光发,彭镇华. 有机地表覆盖物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
应用价值.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11):2213鄄2217.
1291摇 8期 摇 摇 摇 王晓磊摇 等:城市森林调控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进展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愿 粤责则援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郧则燥憎贼澡 则葬贼藻泽 燥枣 皂葬则蚤灶藻 责造葬灶噪贼燥灶蚤糟 糟蚤造蚤葬贼藻泽院 葬 则藻增蚤藻憎 在匀粤晕郧 宰怎糟澡葬灶早袁 蕴陨 匀葬蚤遭燥袁 云耘晕郧 酝藻蚤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愿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泽贼葬贼怎泽 葬灶凿 责则燥泽责藻糟贼泽 燥灶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泽 燥枣 怎则遭葬灶 枣燥则藻泽贼泽 蚤灶 则藻早怎造葬贼蚤灶早 贼澡藻 葬蚤则 责葬则贼蚤糟怎造葬贼藻 皂葬贼贼藻则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造藻蚤袁 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早 渊员怨员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 泽灶燥憎鄄造蚤增蚤灶早 悦燥造造藻皂遭燥造葬 在匀粤晕郧 月蚤灶早袁 晕陨 在澡藻灶袁 悦匀粤晕郧 蕴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怨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悦韵圆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皂燥蚤泽贼怎则藻 蚤灶 造藻葬增藻泽 燥枣 杂藻糟怎则蚤灶藻早葬 泽怎枣枣则怎贼蚤糟燥泽葬 枣则燥皂 泽澡藻造造 则蚤凿早藻
蚤泽造葬灶凿泽 蚤灶 贼澡藻 再藻造造燥憎 砸蚤增藻则 阅藻造贼葬袁 悦澡蚤灶葬 在匀粤晕郧 杂澡怎赠燥灶早袁 载陨粤 允蚤葬灶早遭葬燥袁 在匀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糟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怨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匝怎葬灶贼蚤贼蚤藻泽 葬灶凿 泽责藻糟贼则葬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阅韵酝 则藻造藻葬泽藻凿 枣则燥皂 造藻葬枣 葬灶凿 造蚤贼贼藻则枣葬造造 蚤灶 悦葬泽贼葬灶燥责泽蚤泽 糟葬则造藻泽蚤蚤 枣燥则藻泽贼 葬灶凿 悦怎灶灶蚤灶早澡葬皂蚤葬
造葬灶糟藻燥造葬贼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运粤晕郧 郧藻灶造蚤袁 再粤晕郧 再怎泽澡藻灶早袁 杂陨 再燥怎贼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怨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造藻葬枣 葬则藻葬 蚤灶凿藻曾 怎泽蚤灶早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皂藻贼澡燥凿泽 蚤灶 贼澡藻 运燥则藻葬灶 责蚤灶藻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宰粤晕郧 月葬燥择蚤袁 蕴陨哉 在澡蚤造蚤袁 匝陨 再怎躁蚤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怨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灶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蚤糟 贼则葬蚤贼泽 燥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枣燥则 蕴葬则蚤曾 早皂藻造蚤灶蚤蚤 贼则藻藻泽
孕陨晕郧 悦澡怎葬灶袁 宰粤晕郧 悦澡怎葬灶噪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怨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蚤造 憎葬贼藻则 蚤灶 凿藻藻责 造葬赠藻则泽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灶 贼澡藻 蕴燥藻泽泽 栽葬遭造藻造葬灶凿 悦匀耘晕郧 蕴蚤责蚤灶早袁 蕴陨哉 宰藻灶扎澡葬燥袁 蕴陨 在澡蚤 渊员怨苑缘冤噎
宰葬贼藻则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燥枣 贼澡藻 遭则葬灶糟澡 燥枣 蕴葬则则藻葬 贼则蚤凿藻灶贼葬贼葬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燥蚤造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贼则藻泽泽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灶早灶蚤灶早袁 杂哉晕 载蚤葬灶早赠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月葬燥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怨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澡葬凿蚤灶早 贼则藻葬贼皂藻灶贼泽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允怎灶蚤责藻则怎泽 泽葬遭蚤灶葬 粤灶贼援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在匀粤韵 杂澡怎灶袁匀哉粤晕郧 匝蚤怎曾蚤葬灶袁蕴陨 再怎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怨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燥燥贼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贼赠责蚤糟葬造 泽蚤贼藻泽 燥枣 蕴蚤躁蚤葬灶早 藻糟燥贼燥灶藻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贼燥 泽燥蚤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蕴陨 匝蚤灶早泽澡葬灶袁 宰粤晕郧 阅燥灶早皂藻蚤袁 载陨晕 在澡燥灶早遭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园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泽怎则增蚤增葬造 葬灶凿 葬遭燥增藻 辕 遭藻造燥憎 早则燥怎灶凿 早则燥憎贼澡 燥枣 匀葬造燥曾赠造燥灶 葬皂皂燥凿藻灶凿则燥灶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
栽陨粤晕 再怎葬灶袁栽粤杂匀孕韵蕴粤栽 窑栽蚤赠蚤责袁蕴陨 再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园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蚤皂怎造葬贼藻凿 葬糟蚤凿 则葬蚤灶 燥灶 贼澡藻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葬灶凿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砸澡燥凿燥凿藻灶凿则燥灶 澡赠遭则蚤凿怎皂
栽粤韵 匝蚤葬燥躁蚤灶早袁 云哉 栽葬燥袁 载陨粤晕郧 载蚤灶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圆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运葬则泽贼 糟葬增藻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糟葬造糟蚤怎皂 糟葬则遭燥灶葬贼藻 责则藻糟蚤责蚤贼葬贼蚤燥灶院 贼澡藻 杂澡蚤躁蚤葬灶早躁怎灶 悦葬增藻 蚤灶 郧怎蚤扎澡燥怎袁 悦澡蚤灶葬
允陨粤晕郧 允蚤葬灶躁蚤葬灶袁 蕴陨哉 在蚤择蚤袁 匀耘 匝蚤怎枣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圆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蚤早则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苑贼澡 早藻灶藻则葬贼蚤燥灶 燥枣 遭则燥憎灶 责造葬灶贼澡燥责责藻则 蚤灶 灶燥则贼澡藻葬泽贼藻则灶 郧怎葬灶早曾蚤 在澡怎葬灶早 粤怎贼燥灶燥皂燥怎泽 砸藻早蚤燥灶袁 葬灶凿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泽燥怎则糟藻
葬则藻葬泽 匝陨 匀怎蚤澡怎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灶澡怎蚤袁 允陨粤晕郧 悦澡怎灶曾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葬灶凿 凿藻贼藻则皂蚤灶葬灶贼泽 燥枣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泽蚤扎藻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悦燥皂皂燥灶 悦则葬灶藻泽 憎蚤灶贼藻则蚤灶早 蚤灶 孕燥赠葬灶早 蕴葬噪藻
杂匀粤晕 允蚤澡燥灶早袁 酝粤 允蚤葬灶扎澡葬灶早袁 蕴陨 再葬灶噪怎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缘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灶燥憎 责葬糟噪 燥灶 憎蚤灶贼藻则贼蚤皂藻 泽燥蚤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憎燥 泽怎遭葬造责蚤灶藻 枣燥则藻泽贼泽 燥枣 憎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
再陨晕 砸怎蚤袁 载哉 在澡藻灶早枣藻灶早袁 宰哉 云怎扎澡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远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怎皂藻则蚤糟葬造 糟造葬泽泽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袁 燥则凿蚤灶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泽责藻糟蚤藻泽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葬造燥灶早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泽 燥枣 贼澡藻 枣燥则藻泽贼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蚤灶 载蚤葬燥择蚤灶造蚤灶早
悦匀耘晕 再怎灶袁 宰粤晕郧 匀葬蚤造蚤葬灶早袁 匀粤晕 允怎灶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泽 则藻增藻葬造藻凿 遭赠 责蚤早皂藻灶贼 泽蚤早灶葬贼怎则藻泽 蚤灶 晕燥则憎藻早蚤葬灶 葬灶凿 郧则藻藻灶造葬灶凿 杂藻葬泽 蚤灶 泽怎皂皂藻则 圆园员圆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赠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云葬灶早袁 蕴陨 允怎葬灶赠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苑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糟藻泽 蚤灶 蚤灶泽藻糟贼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葬造贼蚤贼怎凿藻泽 蚤灶 在葬灶贼澡燥曾赠造怎皂 遭怎灶早藻葬灶怎皂 早葬则凿藻灶泽袁 再怎灶灶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郧粤韵 载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蕴蚤皂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皂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愿缘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糟澡葬灶早藻泽 葬枣贼藻则 责葬责藻则皂葬噪蚤灶早 憎葬泽贼藻憎葬贼藻则 贼则藻葬贼皂藻灶贼 憎蚤贼澡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憎藻贼造葬灶凿
郧哉韵 允蚤葬灶早怎燥袁 在匀粤韵 蕴燥灶早澡葬燥袁 载哉 阅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园怨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憎葬贼藻则 则藻择怎蚤则藻皂藻灶贼 藻泽贼蚤皂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则怎皂责 造葬噪藻 蚤灶 葬灶 藻曾贼则藻皂藻 葬则蚤凿 则藻早蚤燥灶 燥枣 耘葬泽贼 允怎赠葬灶澡葬蚤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袁 在匀粤晕郧 蕴葬灶袁 在匀粤韵 悦澡怎葬灶赠葬灶 渊圆员园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枣 泽责藻糟蚤藻泽 则蚤糟澡灶藻泽泽 葬灶凿 澡燥贼泽责燥贼泽 燥枣 责则燥贼藻糟贼藻凿 责造葬灶贼泽 蚤灶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在匀粤晕郧 再蚤灶遭燥袁 郧哉韵 蕴蚤怎造蚤灶袁 宰粤晕郧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园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泽燥造葬则 则葬凿蚤葬贼蚤燥灶 燥灶 灶藻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糟葬则遭燥灶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蚤灶 葬 皂蚤曾藻凿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载蚤葬燥造葬灶早凿蚤 粤则藻葬
蕴陨哉 允蚤葬袁 栽韵晕郧 载蚤葬燥躁怎葬灶袁 在匀粤晕郧 允蚤灶泽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员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葬则遭燥灶 凿藻灶泽蚤贼赠 葬灶凿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葬藻枣燥则皂蚤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匀蚤造造赠 蕴燥藻泽泽 孕造葬贼藻葬怎
再粤晕郧 再怎躁蚤葬燥袁 悦匀耘晕 再怎灶皂蚤灶早袁悦粤韵 再葬灶早 渊圆员圆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糟葬则遭燥灶 泽贼燥则葬早藻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葬早藻凿 运燥藻造则藻怎贼藻则蚤葬 责葬灶蚤糟造葬贼葬 贼则藻藻 蚤灶 载蚤葬灶早贼葬灶 酝灶 皂蚤灶蚤灶早 憎葬泽贼藻造葬灶凿
栽陨粤晕 阅葬造怎灶袁 蕴蚤 载蚤燥灶早澡怎葬袁 蕴哉韵 在澡葬燥澡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蚤燥灶 泽贼葬贼怎泽 燥枣 孕遭 葬灶凿 悦凿 葬灶凿 澡藻葬造贼澡 则蚤泽噪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灶 增藻早藻贼葬遭造藻泽 蚤灶 葬 皂蚤灶蚤灶早 葬则藻葬 蚤灶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匀怎灶葬灶
宰哉 再葬灶皂蚤灶早袁 蕴灾 郧葬燥皂蚤灶早袁 在匀韵哉 匀葬灶早袁 燥灶 泽贼燥则葬早藻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葬早藻 渊圆员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蕴蚤枣藻 糟赠糟造藻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葬灶凿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驭 藻糟燥灶燥皂蚤糟 遭藻灶藻枣蚤贼泽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枣 蚤皂责燥则贼葬灶贼 遭怎蚤造凿蚤灶早 藻曾贼藻则灶葬造 蚤灶泽怎造葬贼蚤燥灶 皂葬贼藻则蚤葬造泽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在匀哉 蕴蚤葬灶遭蚤灶袁 运韵晕郧 载蚤葬灶早则燥灶早袁 宰哉 载蚤葬灶 渊圆员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怎则遭葬灶 蚤皂责藻则蚤燥怎泽 泽怎则枣葬糟藻 燥灶 贼澡藻 澡葬遭蚤贼葬贼 葬灶凿 藻糟燥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郧蚤灶噪早燥 遭蚤造燥遭葬
杂韵晕郧 再蚤灶早泽澡蚤袁 蕴陨 云藻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噪藻袁 藻贼 葬造 渊圆员远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苑员圆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杨永兴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愿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源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愿 渊粤责则蚤造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